《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19-05-12 19:4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设计特色:

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二 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佛香阁):耸立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多(洞,柱子,狮子)

教学反思

本次课为第二课时,在识读了生字词和初步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我希望引领学生领略课文所描写的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同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课下让学生续写颐和园的其他景物,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这一节课我对课潜能生的关注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有欠缺。

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第二篇:颐和园第二课时

颐和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颐和园,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分了三个大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颐和园的?解决这个问题要读哪一部分?(哪些自然段?)

二、找顺序明写法

1.那就让我们默读2-5自然段

示自学提示: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画: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用“——”画出来。

师友要求:画完后师友之间互相交流,学友先说,学师再说。

2.全班交流:哪组师友来和大家分享?请学友先说,师傅补充。A示句子:a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b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c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d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学生修改)

B读句子,从句子中我们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游览了长廊,然后是万寿山,接着是(最后是)昆明湖)(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出示地图: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我们看这幅图。说说几个大殿的名子。

这几处景物分别对应的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2、3-

4、5)我们还可以根据景物的不同把第二大段分成三层,可以在段尾画//,动手画一画。

C再读句子,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把这些景物连接起来的?(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变成红字)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移步换景(板书)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变换,更加清晰。

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三、细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长廊

(1)师:我们就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先去走长廊,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出示自学提示:1.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读出来的,请简单批注。(提示师友主动交流)

(2)交流:特点:长、美(板书)从哪里读出来的? A一眼望不到头。

B数据。(这是在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C几千幅画。(美、长)

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读句子。示图片欣赏。D周围风景美。E游人心情美。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的精美,表现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2.万寿山

(1)走完长廊作者来到了万寿山 示提示:1.默读3-4自然段

2.想:作者从哪些观察角度来写万寿山的景物的? 3.画出相关的词句。

(2)交流:

A抬头看(板书):(这是从下往上观察)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 云殿)

他们有什么特点?(高、壮观)读出来 B向下望(板书):(这是从上往下观察)

再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的方位看,都描写了什么?圈一圈,说一说。

a向下望:示句子: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读句子。掩映是什么意思?(相互遮掩而且又映照衬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来读一读。

师:这仿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都有哪些颜色?(生找:黄、绿、朱红)

介绍个新词:葱郁。“葱郁的树丛”给你什么感觉?(树很多很绿)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青翠茂盛(出示)。请你读出颜色的美。b正前面:示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读,你感受到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静——像镜子;绿——像碧玉。

还有一句话也体现了“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你能找到句中体现静的那个字吗?(滑)

比较:为什么不用“划”?(板书:划)(滑,更静,让人回味无穷)c向东远眺。(略)3.昆明湖: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作者又看到了那些美丽的景物?(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景物吧!(出示图片欣赏)

4.扩展: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景物呢? 出示图片欣赏

5.练笔:请你看着地图,选择几个景点,用上过渡句说一说。自己思考、学友互说、指名说

6.正像作者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板书:说不尽)7.总结全文:

出示过渡句:这些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加上课文的首尾两段,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你读一读,再次体会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学生读)

我们看首尾两段,都写了颐和园的美,这就叫——首尾呼应。(板书)

四、扩展阅读:

其实这样的写景的文章还有很多,请大家快速读读这篇文章。快速的找出游览顺序的过渡句。

九寨沟

暑假,我们全家去九寨沟游玩。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做了12个小时的车终于来到了九寨沟。

我们先坐上环保观光车顺着路线往上走,经过了五彩池、犀牛海、老虎海等等。听导游说犀牛海是“西游记”中拍摄猪八戒偷看蜘蛛精洗澡的地方。

车到了山顶,我看到了原始森林,那里的树木郁郁葱葱,非常茂密,一点阳光也射不进来,5 氧离子的含量十分丰富,我深深的做了好几次有氧呼吸。

我们开始步行下山,看到了好多的水,那水中又绿色、蓝色、青色等,在人们的保护下水非常的清,清澈见底,从水面上能看见水底的水草,腐朽的树木,常年沉淀的水垢,还有小鱼,因为水中的矿物质含量十分多,所以从岸上看水是五颜六色的。并且用这水洗脸,还有美容的效果。

随后我们来到了珍珠滩瀑布,这里游人如织,瀑布虽然不高,但是很宽,景色十分壮观,据说“西游记”的主题曲中拍摄唐僧师徒四人走过的瀑布就是这里了。

下面我们又看到了镜海,这海仿佛一面镜子一般沉静,把山水都倒在了它的身上,显示出了“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的奇幻景象。

啊!美丽的九寨沟,我多么羡慕在这里生长的动植物呀,这里真是人间仙境!

五、作业:今天的课文学完了,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第三篇:四年级第七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

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zh09)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第四篇:颐和园 第一课时 精品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游览了长城,被它的雄伟壮丽所震撼。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一起来游览颐和园。

在进入课文之前,先来读读生字词。

(二)熟读生字词

(1)出示PPT,先自读。(写板书)

横槛 耸立 葱郁 画舫 几乎(多音字)掩映 远眺 琉璃瓦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神清气爽

宫殿(diàn)朱红(zhū)堤岸(dī)雕刻(diāo)狮子(shī)姿态(tài)长廊(láng)柱子(zhù)栽树(zāi)建筑(zhù)阁楼(gé)(2)开火车齐读,纠正读音,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点出多音字,然后全班齐读。

(3)读完字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第87页。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提供答案选择: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移步换景)解释移步换景概念:作者边走边赏景,每走到一处,景色就有所变换,这种写法就叫“移步换景”,这也是我们写景时常用的方法。

2、默读课文,画出句子

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那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好,谁来告诉我你找到哪些句子。(板书)将其整理在板书上。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点: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板书:进了大门)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登上万寿山)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进了大门→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昆明湖

那么我们现在看黑板,这就是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也是移步换景(板书)的顺序。这样的写法使内容更加的清晰有条理。

3、引读课文

那么我们把作者游览的顺序整理出来了,那现在跟着老师我们来游览颐和园,读读你看到了什么。绕过大门,你看到了:(引导学生读出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走完长廊,你看到了:(引导学生读出第二自然段)

再来我们登上万寿山,你看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读出第三自然段)最后从万寿山下来,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读出第三自然段)

4、归纳段意,概括段意。

(1)现在同学们自己再把颐和园游览一遍,想想课文按照什么结构来写?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2)理清了结构,大家想想这三段分别在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第一句也是段意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好,现在我们一起把文章开头和结尾读一遍。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今天我们先把这一课的课文脉络理清了,那现在请大家合上书本。我们来看看需要掌握的生字。

(四)读写四会字

1.请同学们在生字本写下四会字写下拼音,并自己拼读。2.重点讲:殿、廊,(写黑板)提醒笔画笔顺。提醒:栽的笔顺 3.请同学们写四会字。

第五篇:四年级《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文的游览顺序,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四句过渡句去点明游览的景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昨晚老师要求你们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写“我们的学校”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小作文展示给大家听?

(要求:请学生先说清楚将学校景点分为几部分,然后再读过渡句。)

(点评:层次分明,运用词语准确的同学。)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老师跟随着你们的游览路线也重新游玩了一下我们的学校。师:课文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学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当我们走完长廊后,就来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这是什么呢?(学生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不同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4——6自然段,品读文本中的语言美。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登上万寿山。

师:让我们细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有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很美,写出了颐和园的古色古香。)

(“葱郁”说明了树木很茂盛,很绿,使人神清气爽。)

2、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个人读、男女读、齐读)

(用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过也不留痕迹。)

师: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朗读时故意把“滑”读成“划”。)

师: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是“划“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讨论。

师:作者就是这样准确地运用了这个“滑”生动描绘衬托出昆明湖的“静”。

师: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的心里,把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滑过的情景表现出来。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课文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色来写?

2、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

(请学生出来扮演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个景点作者主要抓住什么去描写?)

通过她的介绍,你感受到她主要抓住哪几个景色去介绍呢?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画线的段落,描写出景点。(1——2学生介绍,板书: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呢?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师: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像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些美景。(出示图片)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面对这样美的景,清朝乾隆皇帝诗日:“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你想说什么?

感情升华。

三、拓展作业:

1、上网了解《颐和园》的其它景点,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注意表现出景点的特点)(中层生选做题)

2、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把《美丽的校园》写完整。(后进生选做题)

3、记一次难忘的游览活动。(优生选做题)

板书:

18、颐和园

昆明湖:静、绿

昆明湖:长堤

小岛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喜爱之情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下载《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大全]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范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爱美情感,增强民族自......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逸夫小学教师:邹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

    颐和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新建

    18《颐和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012年小学语文(1)班 彭松凯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文章的赏析重点词句的品读,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

    《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设计5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关于......

    18《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8、《颐和园》第二课时导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1.根据意思说词语 高高地直立 青翠茂密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看起来或听......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全5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了颐和园这一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记得游览了哪几个景点吗?(相机课件出示) 给我们总的感觉是什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