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案颐和园
语文组校公开课评课记录
2009.12.16
各位教师评课:
一、范翠姣
(一)评贾秋萍老师的课
1.语文素养没有充分展示在课堂上,教师点评还不到位。生成的东西没有及时抓住。
2.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新颖。
(二)评方瑜老师的课
1.课堂总结没能及时写下,例如:“蓝蓝”的表层含义,深层内涵。
2.“品味语言的精美”这一环节,缺少品析的角度。
(三)评申霞老师的课
整堂课设计得很好,教师讲课不急不慢。
二、鲍玲
(一)评贾秋萍老师的课
1.情境的创设很好,便于学生很快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
2.“化文为诗”若发挥想象就更好了,要求也可更细些。
(二)评方瑜老师的课
1.“初识威尼斯”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
2.“写一写威尼斯”用150字,时间太少。
3.写作时,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写,学生评价时就有章可循。
三、蔡玉萍
(一)评贾秋萍老师的课
1.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到位。
2.看到参加“情境创设”课题研究的成果。
3.“化文为诗”部分,学生上黑板扮演,教师当堂点评,这是一种底气。
(二)评方瑜老师的课
1.一堂课板块清晰。
2.“整体感知”部分花时多了些,但值得。
3.至于视频的作用有待商榷。
4.“品味语言”部分注意把握时间
四、申霞
(一)评贾秋萍老师的课
1.教学思路清晰。
2.“化文为诗”的设计是我最欣赏的,但我自己害怕这样上,怕评价不好。
(二)评方瑜老师的课
1.视频的运用较巧妙
2.“蓝蓝”的词语的换用设计很好,但可更深入一步,把换用的词语分类。
3.“品析语言”教师没有出示事例,提醒学生从其他角度赏析。
五、徐亚勤
1.三位老师板块清晰,上出了语文味。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老师注重激励性评价。1
2.从不同角度进行文本解读。
六、戴菊红
(一)评贾秋萍老师的课
1.设计新颖,抓住游记特点设计教学。
2.学生方面的资源挖掘充分。
3.请学生上黑板扮演,便于发现问题。
(二)评方瑜老师的课
1.赏析角度应更明朗。
2.学生写作时,用什么方法写的?方法指导要到位。
3.利用小标题利用板块教学,清晰明白。
七、周丽
评申霞老师的课:
听申霞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整节课流畅自然,得益于流程设计紧紧围绕“囚绿”这一问题展开。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解读,故能带领学生畅游文本,学生因读得充分、想得透彻,课堂上常有精彩表现,教师的引导功不可没。
我的反思:
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的大型集体评课,本学期已经有两次。
第一次是与勤业中学的“同题异构”,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自己对两堂课的看法,对某一环节设计的合适与否,可以有争鸣,但不影响我们讨论的热情,这一点在语文组尤其可贵。在与勤业中学同仁的讨论中,也让我们不知不觉在寻找与上课老师、评课老师之间的差异,或差距,坚定走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二次就是这次的校公开课。课前的磨课,一磨、二磨,使课越来越成熟。课后,同组成员欢聚一堂,上课老师谈上课思路,其他老师面对着一堂课,发表看法,提出建议。气氛异常热烈,这是语文组能永葆青春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不过,语文组的老师还是需要学习,使自己无论在学科教学上还是专业评课上,都能成长得更专业。
犹记曹文轩与孙绍振对语文老师及语文学科的盛赞:一个校园,如果没有语文老师,如果没有语文课,那这样的校园该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将把语文教学做得更专业。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第三篇:颐和园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颐和园》教学设计
大隐镇中心学校小学部吴雪琼
【设计理念】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教学目标】 1. 2. 3.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长廊特点写景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题,注意“颐”字写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板书:18颐和园)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18.颐和园。字音都读准了,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在字型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别挨拢了写。
2.检查预习情况,引出生字新词
在这样一个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里,又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来说一说呢?老师出示颐和园景观的一组词,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老师再请同学来读,读的时候把词语读正确,尤其要注意红色字的读音。听清楚了吗?开始读吧。全班自由试读,指名读词,再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堤岸、画舫、十七孔桥、横槛、耸立、琉璃瓦
指导难读的词语:佛仙阁(佛字是多音字,但应该读FO),堤岸的堤的读音,画舫的舫读第三声,横槛的槛的读音,耸立的耸的读音,琉璃瓦的璃在这个词语里面要变调读轻声,老师读同学跟读。
【设计意图】扫清生字词障碍,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提出朗读要求
同学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颐和园究竟给人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出示初读要求,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交流读文感受,学习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和总分总的行文结构。(1)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那作者有什么感受呢?哪里告诉我们了?请同学们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随机板书(板书:美丽、大,美丽、说不尽)
(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出示首尾两段,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3.按照游览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两个自然段都在赞美颐和园,那中间呢,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景点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把这些景点圈出来。并按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指名回答(依次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
那么,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指名读)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4.迁移运用,完成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也用这种方法完成句子重组这一习题。课件出示习题,完成交流 一.句子排序
(3)船行十多米就到了内洞。
(1)我们排着队伍,走进外洞,准备从这里乘船去游览内洞。(5)内洞的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形色各不相同。(2)小船来了,我仰卧在船舱里,眼前渐渐黑暗了。
(6)离开内洞以后,我还感到惊叹不止,大自然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啊!(4)内洞面积近两千平方米,装有五颜六色的彩灯,洞底崎岖不平,洞顶忽高忽低。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整体感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三.精读课文
针对板书中的课文框架,老师总结:同学们看,这样一读书,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就变得怎么样了呢?(缩短了)其实这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呀!但文章光有框架够吗?所以呀!还需要具体的描写,文章看起来才会有血有肉。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细细游赏一下这些景点,体会体会作者的具体描写。首先,我们来到了长廊。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圈画重点词句,交流长廊特点
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又有什么特点?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长廊有什么特点,并画出重点词句,读一读,并写上批注。请同学回答。(板书:长、美)
(1)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七百多米长)
比较阅读:老师把这句话改写了一下,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你觉得哪句更好,好在哪里。指明回答(第一句更好,用上七百多米更具体更形象)对啊!在这里作者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七百多米长有多长呢?可用学校的操场跑道举例子,使学生有直观上的了解。
那么这么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什么感觉呢?(一眼望不到头)哪位同学可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来到了我们身边,看来列数字这个描写方法很有用处。
(2)我们来继续交流,长廊还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如果说刚才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长廊的长的特点的话,那么这一句话又有哪些词跳出来使你有所感悟呢?(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五彩的画:很漂亮;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画的数量多,内容很丰富)“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画的数量多,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
经过大家的交流,使大家的感受更丰富了。那么现在请你读这句话,你又会怎读呢?指名读。
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这些画呢?(课件出示图片)这么多的画,看也看不完,你觉得: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补白)
是啊!走进这样的长廊,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见证了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同学们,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长廊内的画美,还有什么也很美呢?谁又发现了呢?
课件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
(“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自然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2.学习课文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到外的描写顺序,学习有条理地描写景物。(1)看的出来,同学们都被长廊的外的自然美景给吸引住了。你看,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作者就是用
这样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廊内到廊外,运用上列数字和做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再来读一读长廊,老师引读: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2)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借鉴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将这篇习作补充完整,注意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游览线索,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来。
游览线索:公园大门-大草坪-步行道的花坛-荷花池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金风送爽,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随家人来到附近的复兴公园散步。
__________,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萧瑟与瘦削来,像_____________。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上,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______________,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__________________,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页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灿烂的秋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长廊长和美的特点,实践合作性教学理念。通过重点词语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写作手法,通过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说的欲望,帮助理解。
四.课堂小结:老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美丽 大
长廊 长、美(艺术美、自然美)首尾照应
佛香阁 移步换景万寿山
排云殿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课后反思】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长廊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
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精读课文,领悟学法
4、教师小结 在这一课时中我直接揭示课题。出示自学提纲,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欣赏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四篇: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设计
涂志龙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3。
八、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说课
2016-06-14 来源:易公教育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汇报读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及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读悟,感知,用眼睛发现美,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四)导游介绍
首先引入情境,这篇课文就象一位导游的解说词,将我们带到了那拥山抱水,景色优美的境界中。如果你就是颐和园中的一名导游,你打算怎样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解说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具体介绍。在学生准备好以后,让学生进行介绍,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五)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