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

时间:2019-05-14 06: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

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辛集市新城镇大李庄学校 张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小学科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优化整合,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最大限度上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拓;切入点;探究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孩子的明天和未来,如何让孩子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提高我们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如果将两者有机整合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通过心理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科学课对孩子们来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学生对科学知识本来就十分感兴趣,如果再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完美整合,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得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我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整合更加丰盈。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本,受地域或时间限制,好多内容是孩子们无法亲历和感受的,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五年级的《岩石》一课,受地域影响,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根本无法看到山,更不要说观察岩石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了;还有六年级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孩子们很难想象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四季的成因。除此之外还有《恐龙》等等,这些年代久远的想让孩子们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整合后,这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便都会迎刃而解。

在讲授《岩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观察山脉从幼年到老年的变化过程,它们是如何经历风吹雨打以及炎热冰冻,还有各种生物给岩石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亲历岩石千年变化的过程,经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分析出了影响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讲《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天体运行的画面,地球如何经历春、夏、秋、冬,地球如何自传、绕太阳公转,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天体的运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们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并分析出由于地轴的倾斜,所以在地球上就有了四季的变化。本课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天体的知识,并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作成卡片、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全班交流,从而使知识得到互补,拓宽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孩子们研究科学的兴趣也异常高涨。

其实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终止,而恰恰是孩子们亲历科学的开始,因此我非常注意知识的拓展,让孩子的兴趣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任务,从而使其搜集、处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孩子们构建的知识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使整合更加高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的轨迹。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真正面对并学习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在进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展示了从古至今各种生物的演变过程的影像资料,孩子们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经历着物种的变迁,在孩子们兴趣被充分调动的同时,我提出: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深感染着我。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迁移

人类获得新知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的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建立关联,从而使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自然而然的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掌握了水的性质,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孩子们分别从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等方面进行回忆,接着我出示表格,将两者进行对比,两部分进行衔接,孩子们通过比较、交流、实验,非常顺利地总结出了空气的性质,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迁移。

三、加强自主探究,丰富课程资源,使整合后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趋完善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核心设计理念,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由浅入深,而每册书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又不是很密切,造成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或脱节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整。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幻灯片的同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建立不同的模块,利用Powerpoint中的链接技术,将不同的模块进行超级链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们小学阶段涉及的有三部分内容: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而每一部分又很多小的分类,我让孩子们将这些分类建成不同的模块,将不同部分找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制作成卡片,丰富到我们的模块中,这样不同册书中的不同类的内容不仅建立了联系,而且孩子们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了,思路更加清晰,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将这些幻灯片进行展示交流,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面也日益拓宽,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对于知识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其实,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课程整合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大胆尝试。任何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都有其双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的使用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例如我们纯粹的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我们教学时信息技术经常成为我们公开课表演的道具,将多媒体演示替代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只是我们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论何种教学手段,只有当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时,它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真正达到最优整合。

作者简介:

张娜: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

浮梁县教育体育局电教馆 倪平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年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这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除开设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创设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并把一工具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相互融合,为新型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达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支撑点,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

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

其一,科学教材中的许多隐形知识、原理、规律,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讲清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补充这一教学环节。例如:风的形成过程、果实的形成、煤油和石油的形成等,可运用CAI课件或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刺激对象,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获得深刻的印象;其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自然现象是学生无法考察或经历的,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较好地克服这一不足,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其三,教材中的许多活动、学生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对实验操作中违规或失误而导致的不良现象,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来传达这一信息,对具体不良现象不可能甚至不能为学生提供示范,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将这些不良现象进行

直观的模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此种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大有探索、实践的价值。

3、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将内容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为此选准整合的切入点,是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关键。

⑴即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以整合。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好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例如:《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课中卵石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首先在河道上游呈现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⑵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整合,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例如:为使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教师可将其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活动。把学生进行分组搭配,向学生提供有关恐龙内容的网站,让学生自行从网站上考察恐龙的生活,下载有关的文字和图象,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对恐龙知识有完整的认识,而且有助

于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⑶每一课书都有学生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由于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并不只限于认识那些用各种感官感知到的个别事物和现象,还必须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非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过到目的的。此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哺乳动物概念的形成中,儿童对熟知的猫、狗、虎不难理解,但是为避免学生以为哺乳动物只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不完善认识,教师可通过电视、多媒体动画等,将空中飞行的、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不管生活在何处,只要具有哺乳动物特征的动物就是哺乳动物。从而巩固完善最初的概念。

⑷“非最佳时机”是指一节课的开始(约5分钟)和后半节课。刚开始上课

时,学生情绪未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后半节课,由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会引起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这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将会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学习动机会很快调动起来。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自然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如果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语言来讲解,不能为学生提供结论的验证性实验。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实验,有利于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印象极为深刻。例如:在制氧时,针对学生容易搞错的两处,一是试管口向上倾;二是实验结束时,先移酒精灯而产生的试管爆炸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既安全又不损耗仪器,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

效果。或者有意将教师在操作中失误而导致的不良现象制成教学专题片,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应重视的问题

⑴要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

⑵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只是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能

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个人运用信息技术,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

⑶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作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⑷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必须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作支撑,否则,整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学校要针对课程内容,加强科学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撑点。总之,加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努力探索、实践,就会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理想的

教学环境,获得新的成果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内容摘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学改革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用,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使科学课教学倍增活力。它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保护,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而且在发展学生科学志趣和能力,开拓学生进取精神,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培养对科学的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的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科学课堂打开了新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科学文化底蕴的过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早已有之,就其形式而言,早期成果多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之类的研究。近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内容的丰富,教育者对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学习也有涉足。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着教育手段的革新,促使教育者在新技术、新形势下要深入开展新时期教与学的策略研究,作为新课程之一的教科版科学教材正式启用,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的。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电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很快解决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素质教育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变革,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是: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教学的特殊功能表现为动态模拟展示,信息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协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景创设等。正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体现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很好地突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主体化和实体感为主要特征的交互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浅出,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造整合,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展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科技人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强国际竞争力。

科学学科也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科学教育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的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上。这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此次改革也将原来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进行了综合,使之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掌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形成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建立对自然和科学稳定的兴趣等。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的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如何实现“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实现教育信息化,以作为高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新理念有机融合已成为“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可以说教育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儿童多顽皮好动,喜欢观察。信息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如我在教学《哺乳动物》一课中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哺乳动物的声音、图片,在授课时进行情景教学,这样就把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了。同时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并且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在《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中,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可包含多种水域可能受污染的情况,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中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发散思维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思维将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地得以提高。

2.利用信息技术将枯燥变生动、将复杂变简单、将难点变明了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但没有演示板,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如果用上实物投影展台就能很好地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展台上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大屏幕上直接看到老师做的步骤,简单明了,效果极佳。

视频展示台的显微镜头一般可将实物放大六百倍以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微小的事物,增大其可见度,能把细小的实验现象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通过视频展示台,学生能在大屏幕上清晰地看到一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它周围的水变红了,而且渐渐地向四周扩散,水越来越红,高锰酸钾越来越小,最后不见了,整个溶解过程一目了然,加上老师的有效引导点拨,学生一般都能准确地描述出高锰酸钾溶解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了溶解的实质。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4.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科学实验的本质。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留意周围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前发布一些学生乐于研究的科学小课题,如“蜗牛怎么不动了?”“梧桐树叶为什么落得有早有迟?”“爬山虎为什么能攀爬墙壁?”等等,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长作业”,以提高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行选题,或个人或组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要求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评定与表彰。过程中,老师做个有心人,关注、鼓励帮助学生的“作业”成效、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也可以通过发贴子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研讨,或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活动,以激发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兴趣与成功的体验。另外,老师能将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不解的现象或问题发布在网上,吸引其它的师生一起参与解决和研究,壮大科学探究的团队。同时开设科学活动课,组织大家一起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催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必须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下能够利用现代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并获取能力。

2、正确看待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小学的素质教育,而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学中新兴的先进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上。

3、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使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学习和合作交流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监视、广播、分组、在线帮助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4、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吸取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但深化了科学教学,加大了科学课的信息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但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和使用信息技术,因为不管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有当它在课堂中确确实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时,它才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郝京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教育部

2、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文件

3、罗星凯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

4、《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黄震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思考

摘要]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应用;教改创新

多媒体教学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相关紧密。多媒体教学应用不是工艺型、技术型的问题。不是了解一些概念,掌握几种套路,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应针对当前多媒体教学应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努力为教学改革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从热点走向制高点,从低层次徘徊向高水平发展和持续发展,形成规模和整体优势,真正担负起承前启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任。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如同产品的设计和产品加工的关系。

2.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是教学应用中最普遍常用的特性。

1.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多媒体比电视在使用上更加操作灵活,控制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多媒体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勉为其难,3.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

4.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多媒体教材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教师可以自行完成,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而幻灯、录像教材常依赖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样多媒体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

三、发挥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的特性,进行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组织方式,是多媒体进行教改创新最实用的特性。

1.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多种方式。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适合于以书本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一脉相承。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包括电视教材在内。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线性结构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因为信息间的联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逻辑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色彩、质感、声音、数字的,也可以是几何的、静止的、动态的、还可以是多种组合的。

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可分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使用者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是一种新的表达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工具,也是多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体的一种先进的高级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式。

2.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是一种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建构活动。可以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信息交流、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容易成为可能,起到了其它媒体难以达到的作用。

3.一个多媒体课件,是仅仅采用了多媒体的外在形式,还是在研制和应用上真正考虑到设计和发挥多媒体的内在特性,决定了教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及水平和质量。培养较强的多媒体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组织结构可以按系统按章节为纵向主线进入,也能以问题为中心横向展开。如医学教育中讲解呼吸系统中的各种肺部疾病,讲到肿瘤时,便可以横向以肿瘤为题,展开讲解肿瘤的解剖、生理、病理、检验、手术等相关知识,使学生的联想思维活跃起来,自然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以习惯的或全新的思维方式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存储,同时也开阔了思路,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体现了强化智能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新思想。学生易于从书架型、工匠型人才向研究型、创造型人才转化。

4.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快捷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特性的支持下,可以变得多种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或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

四、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智能训练

1.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

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2.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如:“外科手术操作常规”、“牙体修复技术”等多媒体教材,教师教学时,可以在“患者身上”进行正确和错误对比的操作示教,学生也可以在“患者身上”反复进行操作练习。能有效地实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过去学生学习“牙体修复技术”的有关内容,不可能在患者身上进行练习,只有工作后,临床二、三年以上才能掌握。现在学生可以上机操作反复练习,教师指导方便及时,大大缩短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距离。又如:“颅脑手术技术”多媒体教材,学生不仅可以从多层面或旋转方式观察颅脑各层结构及其解剖关系,而且还可以拿起模拟手术刀进行颅脑手术模拟训练。这就突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进行了卓有成效地训练,强化了实践,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能力。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在进行“发现式教学法”,方面也很有意义。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让学习者带着疑问学习、探索,并且设置情景,提出假设,提示各种可能,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过程装入教学程序中,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一步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发现式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是以传授知识为目地和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两种教学的不同。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五、把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1.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开发网络教学是21世纪的主题。

实现实时交互的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学,与广播电视大学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式或离线式(E-mail)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面对面教学的效果,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交互式教学。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一方面是智能化教材的制作难度大,普及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

2.网络教学的意义主要是推进了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的教育新方式。

(1)

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距离在缩短,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在校教育。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近亲繁殖”,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

(2)

网络教学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更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或现在或将来,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和同学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交流,与硕、博士研究生及其它高层次专业人才进行交流。网络时代,衡量一个人的博学多识,不单要看你掌握多少知识,而且要看你能在多么广泛的和定向的程度上建立信息的联系渠道。

3.网络教学的多向性、反馈性,可以使学习者成为教材制作的设计者,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是从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中产生,并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这如同新产品是市场调查和客户思想的反映和实现。

网上教学的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如何运用网络功能进行教育应用的研究,进行教材制作的研究,适合网络教学的教材有什么特点,教学方式有什么创新,需要大家共同深入的探讨。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培养强烈的教学上网意识,考虑做的课件在网上怎么用,而不是不管什么样教材放到网上就行。

六、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

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5.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

总之,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的过程就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你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平凑一起,也不是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盛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

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迎接21世纪的重要一项决策,这决策符合当时代的需要,它是为21世纪学习者量身打造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更是培养人才的好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优化教学过程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很多,给人们带了新的希望。但,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发展中,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完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虽快,但没有有稳定,部分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任处于劣势,因此此地区不适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育改革。即使进行了,其效果不理想。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者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否则,学习者边在这模式下学习边要学习信息技术,增加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负担。甚至,有些地区完全不懂信息技术是什么,所以实施不是顺利。

3.远程教育阻碍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交流,课堂互动更少了,学习能力差的那一方短时间内接受不了大量的信息,要花课后的时间去重复工作,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教育者也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者的情况,不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就好像赵括谈兵——纸上智谋千里,驰骋万里,而实际一踏糊涂。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和大力支持,而不是一项面子工程。

以上就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浅认识,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我有必要懂得,学会,利用好它,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自主探究,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11级小教8班刘国文 2012年4月23日

第五篇:信息技术论文大赛

渝教技装综„2010‟23号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关于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活动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馆、站)、委直属中小学:

为了促进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开展,特别是推出我市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参与全国性的交流,经研究,现将中央电教馆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的通知(教电馆[2010]31号)转发你们,请你们按照通知精神,积极组织,广泛发动,认真筛选,推选出本地区(学校)的优秀论文参与大赛活动。

附件: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的通知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活动

通知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综合部

2010年4月21日印

(共印10份)附件: 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论文大赛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各计划单列市电教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电教馆: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起,伴随着“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从陌生到熟悉,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开发制作了大量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改革尝试与实践创新,形成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了反映10年来广大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与学的经验和成果,探讨广大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面向全国举办“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承办单位:《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一三九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报》、《中国电脑教育报》

二、活动时间

论文提交时间:2010年4月30日至2010年7月30日 投票支持时间:2010年4月30日至2010年8月30日 论文初审时间:2010年7月30日至2010年8月20日 论文终审时间:2010年8月30日至2010年9月20日

三、参加对象

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工作者。

四、征文范围

此次征文活动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探讨如何应用信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何加强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反映广大师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3.教育资源,特别是国家免费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http://www.xiexiebang.com),电教馆不必集中报送。

3.在线投稿方法:参赛作者首先在“家校圈平台”上进行注册,注册手机号必须为中国移动手机号码。完成注册后登录网站提交论文(每人只能提交一篇论文,提交后不能修改),同时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

4.注册、投稿全程免费。

七、评选方式

1.论文评选采用专家评审和网上公众投票相结合方式,专家 评审占100分,网上公众投票占20分。

2.专家评审:活动主办单位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和优秀教师,成立评审委员会,制订论文评审细则,进行初评和终评。

3.网上公众投票:所有参赛论文均在网上集中展示,可随时查看论文内容。从2010年4月30日至8月30日,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等可对参赛论文进行网上投票。

4.网上公众投票方法:所有投票者必须在“家校圈平台”上注册后才可投票,所有注册及投票均免费,注册时请务必填写真实信息,如姓名、手机号、学校、通讯地址等,以便于参加“热心参与奖”抽取。每人每天可对所有论文投票,当天对每篇论文只能投1票,不限投票总数量。

5.本次论文评选结果将于评选结束后在活动网站公布,赛事最新动态会通过短信或网站消息及时发送给参赛者,请留意短信和网站公告。

八、奖项设置

1.优秀组织奖:根据各地电教馆宣传、组织情况以及投稿数量,组委会评出若干优秀组织奖。

2.优秀论文奖:根据专家评审和网上公众投票,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在评审结束后将召开论文交流及颁奖大会(另行通知),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3.热心参与奖:积极参加网络投票的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热心参与奖”,该奖项在活动中抽奖产生,奖品由中国移动提供,具体奖品颁发在活动网站另行通知。4.论文发表:部分获奖论文以《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专刊形式结集发表。入选论文无须缴纳版面费用。

九、联络方式 1.论文投稿咨询

联系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联系人:马小强 张静然

电话:010-66490924/25;传真:010-66419047 电子邮件:ncetpaper@126.com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电教大楼013信箱 邮编:100031 2.投稿平台技术支持

联系单位:一三九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公司 电话:400-890-0086

中央电化教育馆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八日

下载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论文-科学与人生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经济学院 班 级: 姓 名:@大二新森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约翰·纳什的学术精神和人生境界 课程名称:科学与人生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种子科学与工程课程论文

    种子科学与工程课程论文 姓名:木尼拉.艾孜孜 班级:种子科学091班 学号:093137116 新疆农业大学 棉花种子检验技术 【摘要】 种子是实现棉花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前提,棉农购......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浅谈当下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特点 1、系统性强,知识内涵丰富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含“信息”“计算机”两方面最基......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论文大赛

    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山西省临县一中 林雪平摘要:随着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第十一届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2013年11月,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在天津华辰学校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90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用新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内容提要: 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迁安市蔡园镇孟官营中心完全小学孟得丽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做到课堂中的“精”和 “活”,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备学生。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