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交流会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暨现代教育学术年会经验交流报告
海口景山学校 张雷
作为第十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的参赛选手,我深感荣幸,尽管我在这次比赛中成绩不尽理想,但作为一名从教年龄尚浅的老师,我依然要感谢教育培训院和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交流、学习,让我增长知识的同时开拓了眼界,同时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下面我就谈谈这次活动后我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冲击着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技术不仅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同时具备活动影像的功能,借助信息技术直观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情景创设方面,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打破了时空界限,有效节省了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动画、音乐、图片等手段,将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操作互动技术带给学生们以新奇的学习体验;而语文学科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在依托信息技术过程中得到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例如:我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9课《天火之谜》的时候,采用了flash动画来演示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书本上词语的运用还很直观的明白“风筝实验”的整个过程。
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让语文课的教学如虎添翼。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单纯等于多媒体课件
以往,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就在于把文字的东西形象化,而在授课中使用幻灯片就是应用信息技术。于是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存储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如:课文原文、课文引申、课文拓展等,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特别是每篇课文原文,都逐段的放在课件里向学生“狂轰滥炸”,这不仅使语文脱离了文本同时直接影响学生对所需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
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能单单在信息化系统下功夫,而是应该建立在服务教学、服务孩子的基础上,同时作为语文老师,还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和学生的背诵、记忆、理解、掌握、运用上去结合。我们的目的不是上一堂老师的的表演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整合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滴水穿石这个过程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发现,那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也为了不让老师对“滴水穿石”这个词语解释太苍白,我选择了用flash课件进行演示,这样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了“长年累月、滴水穿石”。
三、整合课堂上也要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我以前设计的整合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以较直接的方式呈现了所谓问题的“标准答案”,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思维。
学生只能按照我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我的设计思路作一些简单的应答。在我的这种诱导下,再多的读者,也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背诵知识的机器。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对语文素养的剖析,如果他只停留在单纯的背诵上,那这节语文课就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因为背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背诵理解最终达到积累。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思考、想象、理解,师生再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通过这次学术交流会,我明白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注意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取舍,找到整合点,让语文课堂既生动又不失去语文原本的功用,同时不让呈现的答案为少数精英学生的答案。
至于整合点到底在哪里,这需要我们从对文本的把握上下手,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中,由于海南的学生很少离开本岛,所以我认为整合点应该在观看黄果树瀑布的气势磅礴和“银雨洒金街”上,这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黄果树瀑布声音响、形态宽的特点。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和信息技术结合是必然的,但是如何结合才是最好,如何才能在不失去语文功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要探讨,要深入研究的事情。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第十一届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2013年11月,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在天津华辰学校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90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的研讨课比赛。本次优质课大赛分为三种课型,有12分钟的模拟展示课,有7分钟的研讨课,有40分钟的同课异构。在两天时间里我听了总共50多节三种课型的语文课。此次天津之行,对于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就本次参赛的经过以及听课的感受做一个小结。
在此之前,我想向大力支持、倾情关心并给予宝贵指导的学校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促进了我的进一步成长。感谢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帮助我修改的师傅——孙晶老师,感谢所有支持和鼓励我的同事们,感谢一起作战彼此鼓励的三位战友。
一、“准备前的迷茫和困惑”
作为一个任教一年的新老师,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比赛课,对这个整合课的定位心里没底;其次,信息技术课如何与语文学科整合?成为我此次备课的蹩脚点。鉴于以上的迷茫和困惑,我通过对本次大赛文件要求的反复学习,并请教师傅,我确定了自己的参赛教学方向,并初步选定课题,认真准备教学课件、反复修改,并且上网搜集了一些以往比赛的视频资料观看对比。
二、充分准备,积极备战
任何一个老师都要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确定方向后,进入了准备阶段,其实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准备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值得永久回味。在马主任和师傅的指导下,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说课课件每一项都进行不断修改,从语言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整合点的准确把握,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课件背景图片的选择、字体大小、颜色的设置等等,很多细小的工作都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最后的说课稿也几经易稿,句句斟酌。为了把时间控制在7分钟内,赛前我背了无数次,直到赛前连续3次演练掐秒表误差在3秒之内,我才安心地上了赛场。在这个磨砺的过程中,我再次感受到奋斗的含义,也再次领悟到竞技的真谛。
三、竭尽全力,自信比赛
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心里充满了各种紧张、忐忑,又有点激动。直到在比赛前晚收到了马主任发来的激励信息,让我顿时充满了自信和斗志,决不能辜负学校对我们的期望。
本次比赛汇集了600多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体现了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位选手都积极备战,展现最好的自我。几乎每位老师的说课都精彩,俗话说:“一叶知秋”,大赛课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够显现常规课堂中的习惯和不足。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课的语言习惯,动作表现等细节就是折射一个教师在常规课堂上能否认真严谨的标尺。做为教师,只有保持求知的心态面对教学面对知识,才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基本功的扎实程度,面对学生的教态和心态,以及课堂常规中的严谨性等都是衡量这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关键。
我为自己参加这样高水平的比赛,并在比赛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感到庆幸。我也很珍惜每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为自己的成长积淀能量。
四、收获与反思
此次参赛教师的水平高,专业技能强,让我由衷地赞叹。参赛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各地选出的精英,对于课堂的掌控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听课教师充分体验到了课堂教学的赏心悦目与创新教学的亮点。许多教师利用白板、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Flash等形式化解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中的质量与效率。在参赛的过程中,我受到很多的启发,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
1.突显整合点
整合的定位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学科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在信息化基础上思考学科教学模式,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针对教学中的教学环节,确定出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比常规教学手段具有明显优势的教学步骤,即整合点。
在本次大赛中我看见一些老师是这样做的: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并以寻宝历险为载体将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有的老师就是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建立了班级的QQ群,在课后同学们将“课后探索”的讨论话题在群内发表,和全体同学一起分享,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
2.整合使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带来了高效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学生都会主动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课程整合中,强调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
3.课堂知识来源与应用能力的多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课程内容,达到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各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回顾本次比赛,真的感到自己非常幸运,我不仅获得了荣誉,收获了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和参加比赛的老师一起学习,交流互助,提高自己,能参与比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的宝贵机会,今后,我将努力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以本次大赛为契机,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奋进!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辛集市新城镇大李庄学校 张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小学科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优化整合,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最大限度上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拓;切入点;探究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孩子的明天和未来,如何让孩子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提高我们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如果将两者有机整合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通过心理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科学课对孩子们来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学生对科学知识本来就十分感兴趣,如果再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完美整合,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得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我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整合更加丰盈。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本,受地域或时间限制,好多内容是孩子们无法亲历和感受的,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五年级的《岩石》一课,受地域影响,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根本无法看到山,更不要说观察岩石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了;还有六年级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孩子们很难想象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四季的成因。除此之外还有《恐龙》等等,这些年代久远的想让孩子们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整合后,这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便都会迎刃而解。
在讲授《岩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观察山脉从幼年到老年的变化过程,它们是如何经历风吹雨打以及炎热冰冻,还有各种生物给岩石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亲历岩石千年变化的过程,经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分析出了影响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讲《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天体运行的画面,地球如何经历春、夏、秋、冬,地球如何自传、绕太阳公转,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天体的运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们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并分析出由于地轴的倾斜,所以在地球上就有了四季的变化。本课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天体的知识,并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作成卡片、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全班交流,从而使知识得到互补,拓宽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孩子们研究科学的兴趣也异常高涨。
其实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终止,而恰恰是孩子们亲历科学的开始,因此我非常注意知识的拓展,让孩子的兴趣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任务,从而使其搜集、处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孩子们构建的知识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使整合更加高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的轨迹。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真正面对并学习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在进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展示了从古至今各种生物的演变过程的影像资料,孩子们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经历着物种的变迁,在孩子们兴趣被充分调动的同时,我提出: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深感染着我。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迁移
人类获得新知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的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建立关联,从而使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自然而然的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掌握了水的性质,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孩子们分别从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等方面进行回忆,接着我出示表格,将两者进行对比,两部分进行衔接,孩子们通过比较、交流、实验,非常顺利地总结出了空气的性质,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迁移。
三、加强自主探究,丰富课程资源,使整合后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趋完善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核心设计理念,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由浅入深,而每册书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又不是很密切,造成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或脱节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整。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幻灯片的同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建立不同的模块,利用Powerpoint中的链接技术,将不同的模块进行超级链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们小学阶段涉及的有三部分内容: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而每一部分又很多小的分类,我让孩子们将这些分类建成不同的模块,将不同部分找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制作成卡片,丰富到我们的模块中,这样不同册书中的不同类的内容不仅建立了联系,而且孩子们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了,思路更加清晰,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将这些幻灯片进行展示交流,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面也日益拓宽,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对于知识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其实,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课程整合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大胆尝试。任何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都有其双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的使用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例如我们纯粹的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我们教学时信息技术经常成为我们公开课表演的道具,将多媒体演示替代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只是我们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论何种教学手段,只有当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时,它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真正达到最优整合。
作者简介:
张娜: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
第四篇: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感受
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心得体会
涟源一小
周志芳
2013年10月21—23日,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来自各省的16位授课教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静坐台下,领略着教师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聆听着专家的精彩到位的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16堂课有3节《垂直与平行》,其它的分别是《积的变化规律》、《圆的周长》、《7的乘法口诀》、《展开与折叠》、《抢数》、《可能性》、《三位数乘两位数》、《百分数的认识》、《重叠问题》、《最小公倍数》、《有余数的除法》、《秒的认识》、《烙饼问题》。在这3天的时间里我认真地倾听这些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并仔细地做了笔记。下面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
在这次听课中我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来自北京的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节课。因为薛老师的这节课安排在下午第一节,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她能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前,施老师先给学生看动画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引导学生观察2秒,4秒,6秒,8秒,能飞多高?感悟速度不变,上升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教师随即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非常精彩。整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而后轻松获得新知。整堂课在薛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有效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保证。整堂课重难点突出,也得到评委的好评。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所听的这些课大部分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如甘肃的鲁成文老师的《烙饼问题》这一节课,鲁老师就为学生准备了圆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怎么烙饼最省时。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还有内蒙古的张文清老师的《圆的周长》这一课,教师对周长的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体验中学习数学。余老师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很多圆形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量周长,量直径,算直径与周长比值,让学生感知,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三、创设的合理的情境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3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西的何佳老师的《垂直与平行.》,首先何老师先出示了一个魔方,在其中的两个面给贴了一个孙悟空的图像,让学生感知同一个平面,出示动画让学生想象两根金箍棒掉到地上会是什么位置关系,并把它画出来。然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幅到黑板上展示,根据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让学生感知相交和不相交,在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垂直。最后出示了一系列非常有特色的练习题。整堂课环环相扣,非常精彩。
四、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广东的骆奇老师的《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骆老师出示了一个正六边形和一个正四边形的动物图片,让学生猜想转动尾巴所在的正四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和身体才能重新接回?经过一系列的猜想与验证,使学生知道,接回的次数是他们的公倍数,第一次接回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课堂设计独具匠心,非常有特色。
五、课堂评价及时,而且形式多样。
这里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很好的进行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师鼓励的话语“掌声送给他”、“这里应该有掌声”、“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你觉得自己可以得到几个笑脸“、“你感觉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等等。3天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这些教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自然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还有很多地不足之处,我将以这次观摩课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心得体会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心得体会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心得体会
xx小学 杨x
201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课大赛”,获得模拟展示课一等奖。不管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还是在语文学科本身的理解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及专家的精彩点评都给人很深的触动。
《秦兵马俑》一课几次磨砺,几番修改,临出发的前一天还在校领导及老师们的指点帮助下认真修改,继续精进课件。于是熟记稿件的时间变得更短,抓紧分分秒秒,紧张的反复与模拟课磨合,一遍遍的练习演示,只要还有时间就不停歇,18日当天直到从早晨8点待到中午12点,再到下午1点多,上场模拟展示······我尽了百分百的努力,没有遗憾和后悔。现在想来,要感谢的人很多,帮助我的领导们和同事们,提出宝贵意见的教研室老师们,相信我的网管中心的领导和同仁们,在此一并感谢大家,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在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领域不断钻研。总结这次参赛经验,有以下几点与以后准备参赛的老师们分享:
一、选文很关键。
《秦兵马俑》一课偏冷,不属于热门课文,但非常适合应用技术来解决一些文本读不出的问题,比如兵马俑真实的样子,宏大的规模等等,要通过技术手段去走近去了解,方能有更深的体会。课文中的插图太少,学生没有亲身参观过是无法懂作者的描述的,搜集的视频,图片和画册资料,会给学生和听课教师们以震撼,将大家带入到情境当中,被融化被感染。节选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恰当,准确,清晰,凸显兵马俑的x武壮观,大气磅礴。而且不能以数量为优,还是要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上恰当的插入资料,适当拓展,才有效果。
二、语文性很重要。
一些技术大家都在用,大家都会用,但是要做到真的遵循语文的内在规律,在品词析句,在语言表达,吸收写法方面扎实,也就是真的首先备一节好课,有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钻研,既与众不同又寻乎语文常理。这样再结合技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本课,我侧重在两点用技术来突破:规模宏大的宏字及动态四字词语的体会上。宏的繁体字写法是:宖,各部分代表不同的含义,撇折点指的是拉一下弓产生的回声,宏本身的意思是指房屋深广有回声。借助动画把这个过程呈现出来,学生看得清楚,记得牢,再借助图片感受兵马俑的宏伟壮观,自然而然感知规模的宏大,无需多讲,感受后朗读,情感激发下的语气就会不同,朗读便有感情。动态的四字词是指文中那些含有动作的四字词语,比如: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等等,这些词十分突出,文中有很多很多。这些词使得静止的兵马俑显得栩栩如生,有气势有力度,再现了秦始皇的一支x武之师,动态的四字词大有文章,一定要讲。再有就是文中的恰如其分的想象,这想象的空间便是生动再现兵马俑原型的过程。采用删除法体会想象的妙处,采用换词法体会动态四字词语的优点,有了这两点高超的写法,静止的塑像便活跃在眼前。然后指导学生落实到作者的写法,注重了语言表达,在课堂趁热打铁的练笔,读——讲——练结合在一起,品味语言,学习写法,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突出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于是这节《秦兵马俑》在技术的辅助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技术为学科服务的过程。
就是怎样应用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以本课举例,作者一方面再现兵马俑宏伟壮观的规模,一方面展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用“宏”字的动画及兵马俑的图片破解规模宏大。以读代讲品味语言后用动态的视频弥补想象空白,亲眼看一看真实的兵马俑神态各异,个性鲜明。如果没有技术就收不到这样深层理解的效果,所以这两点体现了技术的优越性。
以上是我的分享和感受,“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后来的老师们会做得更好。这次的经历也看到了其他教师的精彩展示,幽默诙谐风格的《走近李白》,巧妙超群构思的《秋天的快乐》,现在的老师们真的太优秀了,北辰的教育因为兼容并包,不断创新,定会越来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