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时间:2019-05-13 00:2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第一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泰州市高港区 信息技术教学 研讨会交流材料

泰州市野徐中心小学孙凤鸣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 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如“金山画王”,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渗透艺术教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笔者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 2 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高年级可少量接触html语言),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心得,供方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 3 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第二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摘 要】 现在,北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如何对待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实践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现在就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阐述了三点见意:一是优越的“舞台”,教师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二是“剧本”的选择,在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软件进行教学,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要找到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最理想的教学模式;三是“导演”的策略,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使教育得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探索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创新教育的信息时代。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必须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步越早,受益越高。因此,在学生中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在本文中我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一、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

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二、“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的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三、“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教育创新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贩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一点通”。我认为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

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何克抗《未来21世纪的多媒体网络教育与CAI的研究任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吴玲达《算机通信原理与技术》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4]汪日康《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与应用》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8月

[5]陈文昭、詹英编著《网络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7月

[6]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7]南国农《电化教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8]刘永安 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1998年4月

2014年3月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在中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逐步成为中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开设信息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通过学习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用编制一些简单的程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变异性。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同一本教材的内容可以反复使用,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我平常给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每次会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新鲜感、亲近感,也就拉近了学生的学习距离。同样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硬盘是什么,主板又是什么,而一个新的软件出来通过上机演示来表现该软件的特点和用处。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相对来说周转时间长一点,只要原来的硬件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为学校不可能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不断的更新硬件设备。

2、实践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的许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比如学“磁盘操作系统”时,要求学生用DIR命令查找文件,让学生操作时带上各种参数DIR/P、DIR/W、DIR/W/P等,学生就会对P、W的参数含义理解的更深刻。在讲BASIC程序设计时,学生只有通过对程序的不断调试才会达到最终正确结果,这远远比让学生在纸上谈兵好的多。

3、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它又不像其他发明创造那样复杂,它只需要一台电脑,而且立竿见影。比如在讲BASIC程序设计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程序输入,运行之后在屏幕上显示出图1的图形,那么有些学生就会想要显示图2怎么办?要显示出图3怎么办?这样就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他们便会举一反三的自己去尝试修改程序。结果当然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1、对比讲解法。比如在刚开始讲解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时,我先用中、英、日文讲一句同样意思的话,然后再引入计算机也和人类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再通过说明英语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祷使句四种语句,从而解释计算机语言也有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结构。这样由学生平常接触到的事例再联想到计算机语言,使学生更快进入到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状态。

2、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课相对来说还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此对计算机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电脑怎么工作的,主机箱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于是我就把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硬件一样样实物展示给他们看,然后再简单的加以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

3、自由作业法。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内容。我给学生上五笔字型的时候,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在五笔练习软件中练习,而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WPS环境下用五笔输入法输入一定数量的汉字,但内容可以是书中的课文或是自己的习作。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间的竞争性。有些学生自己预先写好了作文片断。这样,学生在学五笔的同时也学会了一点WPS软件的操作,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三得。在程序设计中也经常可用这种方法,给学生一个大概的题目范围,让学生自由作业。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又使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自由发挥。

三、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

1、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

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就会主动的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用超级解霸可以播放VCD,学生就会自觉去操作怎么应用;通过幻灯片的应用,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也想自己制作几张幻灯片;通过桌面属性的设置,学生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桌面弄得漂亮一点。

2、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要去“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艺术字》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多选择、修改几次,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展开各种丰富的想象。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程序设计中的程序调试最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程序要运行成功,很少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通过对程序中语法错误的不断修改,反复运行调试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就是在语句中缺少一个分隔符号,经过好多次的检查才得到正确的答案。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当然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下次上机投入更大的热情。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芹池中心小学 常素红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激趣”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如计算机指法知识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开课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操作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会减弱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玩“青蛙过河”、“打地鼠”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老是没打几个字就输掉了,于是好胜心理会使他们提出问题:自己为什么打不快呢?此时,我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告诉学生要想赢就必须先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景氛围中,自己再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学生就会学得很认真,进步也就快了。

当然,在一个键盘上让学生反复练习也是相当枯燥的,学生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热度。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就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让学生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指法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操作,再让学生玩“青蛙过河”、“打地鼠”这些游戏时,他们就感到轻松自如多了。这样,既保持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还可以促使他们去自觉学习更多计算机知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最终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从问题出发,以事例为引子,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索解决方法,在猜想→尝试→分析结果→再猜想的寻求方法过程中,发现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如:高年级在教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将自己的认识、观点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制作出来进行交流。如在教师节到来之时,我与学生讨论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送给老师,学生兴趣盎然,从画面设计、语言文字到图片处理,有不少新的创意。制作中,学生发现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使这张贺卡动起来,怎么办呢?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因为软件菜单项表述清楚,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多次尝试,都能很快掌握“自定义动画”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我不需讲得太多,只需在一旁鼓励学生探索,引导他们互相之间交流学习所得。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学会的,有直接的亲身体验,印象自然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联想、尝试、比较、再尝试等学习能力。还由于学习是从问题出发的,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生都会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三、在实践操作中,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如我在教学《玩纸牌游戏》这一课时,不是直接教如何去玩这一游戏,而是先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帮助”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自己看帮助学习玩纸牌。看懂了就自己玩。如果不懂,可以个别探讨,也可以小组讨论。再不懂,请教老师。学生一般无须再请教老师,很快都掌握了纸牌游戏的玩法。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自己利用“帮助”学习《扫雷》等游戏。在以后,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应用软件,就能自己很好地利用软件本身的帮助功能,学会使用方法。这样做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实践操作的欲望。

1、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学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锦囊,你如何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出来呢,就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积极动手尝试,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留多一点空间给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那就多有一份创造的成果。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

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汀泗桥镇花纹小学 刘昌汶

[摘 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声音、光色、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并通过数字成像展现出来,具有信息容量大而丰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强、跳跃性大、更新快等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新人,而非简单重复已做过的事情。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未来公

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探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施建立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

2、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

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克庚 ,周丹丹.教育生态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管理信息系统.2000.(12);(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4)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

(6)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下载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摘要: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A0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余杰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 [关键词]教......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一、简答题(2题×10分=20分) 1、简述分科课程标准的内涵。 2、简述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容。 二、论述题(40分)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信息素养,谈谈你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创新 镇平县马庄乡中心小学小探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发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同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分析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关键词:信息技......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