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推理能力。准备:
1、透明小量杯(果冻壳),水彩笔、记录纸。人手一份。
2、操作材料:①黑枣、蚕豆、、花生、圣女果、桂圆若干。②实物图片三张。
3、一瓶绿茶,两杯一样多的橙汁、绿茶,乌鸦一只,数字翻牌卡2个。过程:
一、量一量。
(一)介绍。
1、冬天到了,乌鸦准备了许多过冬的粮食,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吧!
2、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并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卡片。
3、(出示量杯)看,这是什么?(小量杯)你们猜一猜,装满这只小量杯,需要放几颗黑枣?(幼儿估计、猜测)如果装的是蚕豆,需要放几颗?会不会一样多?
4、请你们动手量一量,看看哪种粮食装的多,哪种粮食装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二)、幼儿自由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学着记录。教师指导:
1、数出同一种粮食装入量杯。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大胆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
(三)、小结:幼儿展示记录,讲评测量结果。提问:
1、你在量杯里装了什么粮食?能装几颗?(教师把结果记录在粮食的图片上)
2、谁量了花生?你是怎么量的?小结:量的时候要把粮食压压紧,结果才会准确。
3、为什么同样大的量杯里,黑枣只能放一两颗,花生能放十来颗?(引导幼儿推理出粮食数量与粮食大小之间的反比关系)小结:在一样大的量杯里,越大的粮食装的越少,越小的粮食装的越多。
4、请幼儿根据推理的结果把粮食图片按大到小排列。黑枣蚕豆花生
二、竞赛游戏:乌鸦喝水一)乌鸦怎样才能喝到饮料
1、出示乌鸦:现在,乌鸦口渴了,找来找去找水喝。哇,这里有一瓶绿茶,乌鸦真高兴呀!(出示一瓶绿茶)可是瓶太高,饮料太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小朋友们,快帮帮乌鸦吧!(引导幼儿想出用粮食投入水中,让水面升高的方法)
2、想一想,用哪种粮食放到水里可以让乌鸦最快喝到绿茶?为什么是黑枣?对,最大的粮食只要几颗就能让水位升高得最快。(演示:把枣子投入瓶中)二)比较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
1、小乌鸦喝了绿茶,又感觉有点饿了,它又找来了两份点心,一份是圣女果,一份是桂圆,可它说不出它们谁大谁小,谁知道?
2、“谁来帮小乌鸦区分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请幼儿想办法并提供两只一样大的大量杯)
3、用量杯测量不出它们的大小,那我们能不能用乌鸦喝水的方法来比比圣女果和桂圆究竟哪个大呢?我们分成两对来接力赛,一边是圣女果队,另一边是桂圆队。你认为圣女果大,能让乌鸦先喝到水,就把椅子搬到圣女果队。你认为是桂圆大的,就加入桂圆队。
4、幼儿竞赛。教师讲解规则:每次向瓶里放一个果子,然后翻自己队的数字卡一张,下一个小朋友必须在前一位小朋友拍一下自己的手才能出发。比一比哪一队用最少的果子让饮料满到瓶口。
5、宣布圣女果和桂圆的比较结果和获胜组。谁来说说,哪组的小朋友猜对了,是什么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原来有的东西看上去大,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大的,这就要我们多动脑筋,用聪明的方法来比较。
第二篇: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延吉路幼儿园公开课选拨教案
活动名称:科学活动《乌鸦喝水》(大班)
执教人:夏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大小、数量)有关系。
3、乐于通过实验操作,验证预言故事的结果,体验合作实验的乐趣。活动准备:
故事视频,每组一个大托盘、一块抹布、勺子、水瓶 实验材料1:三个瓶口大小不同的瓶子。
实验材料2:两个相同的瓶子并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石子
实验材料3:每组大小不同的石子各一杯,相同水位的瓶子两个,记录表1 实验材料4:每组标有水位的瓶子两个,沙子、布条若干,记录表2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看《乌鸦喝水》的故事视频,引出实验的问题。
(1)提问:故事中的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你觉得他真的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请幼儿猜测。
(2)小结:只有自己亲自实验一下,我们才能相信乌鸦是不是真的喝到了水。
2、请幼儿自己试验验证故事内容。
实验一:乌鸦看到的瓶子,瓶口大概会是多大的?(看)
(1)教师出示三个瓶口大小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观察并推断乌鸦看到的会是哪一个瓶子。(2)小结:瓶口的大小要使乌鸦的嘴巴伸不进去而石子却能放进去的。实验二:乌鸦看到的瓶子里可能装了多少水?(教师操作)(1)提问:乌鸦看到的那个瓶子里大概会装有多少水?
(2)出示放有中高水位和低水位的瓶子请幼儿观察、猜想,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石子放入瓶子里进行验证。
(4)小结: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实验三:乌鸦用的石子的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提问:乌鸦向瓶子里投放石子,如果石子有大有小,猜猜大石子和小石子用的数量一样多吗?
(2)幼儿分组合作把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4)小结:石子大,使用的数量就少,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少;石子小,使用的数量就多,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多。实验四:乌鸦还能用其他的办法喝到水吗?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沙子、布条,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对比试验,看看哪一种材料能让水位升高。
(2)交流小组实验结果,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3、延伸问题: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如何解决实验2的这一问题?
(1)换材料,改用沙子,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2)小结: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较细,缝隙很小,虽然水也流到了缝隙里,但是还能够上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的。
第三篇:乌鸦喝水活动设计(中班)
活动名称:乌鸦喝水(中班)
活动目标:1.能借助一定材料探索多种从瓶中取水的方法。
2.培养幼儿多维思考的习惯。
环境和材料创设:
1.教具:瓶子、水、乌鸦、瓶子下的托盘每组一份。
2.辅助材料:塑料瓶、筷子、棉花、海绵、布条、针筒、吸管、橡皮管、瓶子、瓶盖、剪刀、透明胶、笔盖、毛线、豆类、弹珠、毛巾等。
重难点:能借助一定材料探索多种从瓶中取水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发探索兴趣
1.今天,有只小乌鸦碰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帮帮它,你们愿意吗?
2.情景讲述:小乌鸦口渴了,好不容易找到一瓶水,可是瓶口太小,小乌鸦的嘴怎么也伸不进去。小乌鸦喝不到水,心里真着急呀!
3。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小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
二、幼儿操作,解决问题
1.提出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许多材料帮助乌鸦。不过我有两个要求,请听仔细了。
第一个要求:瓶子不能动。
第二个要求:每一种材料都要去试一试。请小朋友都动动小脑筋,看你们能用多少办法让乌鸦喝到水。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大胆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借助各辅助材料,自由探索让乌鸦喝水的办法。)
三、幼儿讨论,经验分享
1。幼儿介绍并演示刚才是用哪几种办法帮乌鸦喝水的,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刚才你们用了些什么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水的?)
2。教师总结提升:
1)吸的办法:海绵、棉花、针筒、吸管等。
2)填充的办法:玻璃球、石子、豆类等
3)吊的办法:瓶盖、瓶子。
4)舀的办法:记号笔的盖子。
四、延伸活动,激起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用皮管放在瓶子里,只要吸一次就能使瓶子里的水都能流到小乌鸦的嘴里,你们信不信?(幼儿答)这可是真的。教师示范,你们也可以试一试
第四篇:中班乌鸦喝水教案
中班乌鸦喝水教案
乌鸦喝水,是《伊索寓言》中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故事梗概为:“一只口渴的乌鸦看到窄口瓶内有半瓶水,于是将小石子投入瓶中,使水面升高,从而喝到了水。”告诉人们遇到困难要积极想解决办法,认真思考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的道理。中班乌鸦喝水教案,欢迎阅读。
中班乌鸦喝水教案一:
活动设计背景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无意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我们给幼儿讲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后,请孩子回家做了实验。第二天,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做了实验,结果水没有到瓶口,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为了验证他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孩子自己发现的现象,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学习活动——乌鸦喝水。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三只不同水量的瓶子上要做相应的刻度标记,以免孩子们在记录时混淆实验的结果。
2、瓶中的水要适量,如果水量过少,在用沙子做实验时,水慢慢不易往上冒,幼儿会得出结论:“在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沙子,水不会冒出来”,而事实上,不管瓶中的水有多少,加入沙子后,水都会冒出来,只是水较少时,需不断摇晃瓶子,才会冒上来,这样实验的时间过长,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的课件
2、每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为少、半瓶、大半瓶(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3、纸剪的石子、沙子堆积图4、4、实验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观看《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师:乌鸦是怎样喝 水的呢?
师: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6个人一组,每组有3个瓶子,可以怎样做?
师:两个人一组合作做。在3只水量不同的瓶子里加石子。石子不能掉在桌上,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
师:实验后,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提问: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
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两个人合作,做好实验后分别记录。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实验后交流。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3个瓶子里的水?
(四)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1、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下。
2、出示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的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师:这是老师剪的放大的石子和沙子的图,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师:对了,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还有一点水在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一点水。
(五)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乌鸦才可以喝到水。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后,我们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好吗? 中班乌鸦喝水教案二:
中班教研组的研讨课例是《乌鸦喝水》,初次看到这教案,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活动很难,如何将“体积”这个抽象的概念通过俗易懂的方法让孩子们去感知理解。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而且对于教师也是如此,怎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生活用语,让孩子们来理解呢?
本次活动,执教的王老师付出了很多,在和师傅一起磨课过程中,王老师也一直感受到了这个“难”。试教、修改、再试教,无数次的课堂、课后的磨、思、改,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带给我们听课老师很多的感慨。确实,数学活动中很多这样的问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新课程下,我们的数学活动的难易度该如何来把握呢?本次活动中,王老师很好的通过一些探索活动,用生活化的语言提炼了物体大、小占空间多少的问题,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探索活动,感知了这个抽象的概念。
我们全体观摩了中班教研组的研课现场展示后,提出两点小建议:
1、操作材料的选择需简。在活动中的第一个探索环节,王老师选择了3样不同大小的物体:冬枣、蚕豆、黄豆,让3名幼儿园将此3钟同数量的物体投入到水瓶中,从而得出结论:小结:因为冬枣比较大,它占的地方大,水一下子就被挤到了瓶口,乌鸦就喝到了,但是黄豆和蚕豆比较小,他们占的地方就小,水只挤上来一点点,所以乌鸦喝不到。中班乌鸦喝水教案三: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大胆想象,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乌鸦喝水的困难。
2、运用恰当的词,表达对故事情节和故事角色的认识。
3、知道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大胆想象,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乌鸦喝水的困难。
活动难点:
表达故事情节,用语言描述出来。
活动准备:《乌鸦喝水》挂图,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今天都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出示乌鸦,请小朋友看看是谁呀?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漂亮的画,你们想看看吗?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说课稿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