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解读范文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卢华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正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工具,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创造性的理解。《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入新课。
比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的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引入课题部分可以如下安排: [设置情境] 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方程的有关知识,哪一位同学回答: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对类似的一些轨迹命题作深入的探索?
有同学提到“到两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可因势利导进一步问满足这种条件的动点轨迹是什么?(如果同学中没有提到,老师可提示)
接下来,让学生直接参入操作多媒体,让学生亲自拖动课件中动点,演示出动点的轨迹是一个椭
圆,在同学们的惊呼中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中动点变化时,图中哪些在变化?图中哪些没有变化?由学生指出动点轨迹为椭圆所要满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二、优化代数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
函数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在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函数离不开图象,就如华罗庚所说:“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在进行函数教学时,图象的变化是难点。在有关函数的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必须手工绘图,或提早做好幻灯片胶片,但绘出来的图有很大的弊端,图是静态的,不能很好的揭示函数图象之间的变化规律;而运用《几何画板》快速直观的动态显示及变化功能则恰好可以很好揭示图象之间变化规律,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函数图象变化是代数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中yAsin(x)图象的变化关系,需要动态演示。传统教学方法是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而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以线段k、l的长度和c点到x轴的距离为参数作图,当拖动两条线段的某一端点(即改变两条线段的长度)时分别改变三角函数的首相和周期,拖动点A则改变其振幅,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再比如,数学归纳法这一节,传统教法是很枯燥的。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可以模拟出非常
形象的多米诺骨牌实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实质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很轻松到达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立体几何辅助教学,提高几何学习兴趣。
立体几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开设的,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和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直观来感知和想象三维空间图形的,而二维平面图形不可能成为三维空间图形的真实写照,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的平面直观图因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于综观全局。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立体几何是很头痛的事情。而用《几何画板》则能从各方面,不同角度去动态地观察、理解立体几何图形。
在锥体体积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分割三棱柱的方法,推得锥体体积公式。传统方法是借用几何模型来实现的,这样分割的方法只是一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分割三棱柱的方法并不唯一,这时我们可以用《几何画板》实现多种的分割方法。将小三棱锥一个一个的移出,并对相关的元素辅以闪烁的画面,也可以同时播放多种分割方法的动画。
再如在侧面展开图的教学中,若能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可以起到形象、直观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中,通过自己的发现观察,获取新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在圆锥曲线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进行辅助教学,动态演示圆锥曲线的形成,动态保持内在的几何规律,则使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圆锥曲线轨迹的形成及其性质。
比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先演示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椭圆,进一步阐明定值必须大于两定点间距离。再利用椭圆的定义,通过椭圆的几种不同作法,深化对椭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数学教学,把《几何画板》引入中学数学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做“数学实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的研究者。《几何画板》的运用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的喜爱,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正是由于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操作简单,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可控性,因此多媒体教学课中,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很容易使深奥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它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
2008年7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在中小学生当中,却出现了“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乃至于家长“闻网色变”。因此,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成了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信息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一、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课,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网络游戏、qq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但喜欢运用信息技术课来学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如果我们究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信息技术课虽然已定为必修课,除毕业班以外,七、八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不在考试的范围内,信息技术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除了用电脑来玩玩游戏、聊聊天之外,根本就不知道学电脑用来做些什么的。因此,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会玩电脑,但不会用电脑”的现象。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的主动,心情变的愉快,注意力变的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的敏锐,想象力变的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七年级刚开始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让学生利用其中的“吃苹果”和“打地鼠”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善用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合理切切的比喻,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愤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引进信息技术课堂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让好多教师感到很是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㈢、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信息技术的学生,可以组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是:利用学学习过的WORD来编排班报、校报、墙报、设计贺卡、设计班级网站等。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
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了,就可以运用到我们所学的任何一门学科中去,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各科中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和其他教学相比,有几方面更能发挥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优势,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传统的理科教学是运用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说明和实验的演示以及枯燥的运算来完成的,语言的描述具有不确定性、可信度低、变动性大的特点,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的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微观现象难以描述,枯燥的运算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克服了这些缺点,将实验的模拟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物理教师用POWERPOINT设计演示文稿进行教学时,学生反映:“一看模拟过程,不用教师讲就明白了。”物理教师说:“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剧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二是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
较积极;三是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以上种种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了有利条件。
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发现式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师在讲授化学课时,利用自制课件可以生动地模拟实验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受次要因素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可以切入任何一个实验步骤进行观摩与分析,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这种课堂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够高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授《三角形》概念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让锐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互转化,教师演示完这一变化过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发现的现象,并描述出它们的概念。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概念,节省了教师讲述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
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生物教师在讲解《循环系统》时,难点是让学生明白循环系统的构成及路径,以往的做法是“看挂图说明”,但在静止的画面上学生很难理解。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利用三维动画能清晰模拟出动态过程,这样就化难为易,使平时需要二至三课时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一堂课就轻松地完成了,既减轻了教师“教”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学”的负担,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了必要的保证。
另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组合使用,让声、形、像、色等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媒体内容贴近或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增强记忆时效,提高学习的期望值。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分解,化大为小、分步到位,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靠近所要实现的目标,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并在探究中有所创新,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让其充满活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生命力。
运用信息技术
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清区五峰中学
董少华
2012年11月
第三篇: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关键词] 运用 信息化技术 激发兴趣 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匮乏,传统语文教学当中“一支粉笔、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即使有少数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也往往因知识不全面或不深入而发展后续力不足。
近两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已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而对于新奇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我们面前。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上。怎样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到专业知识技能呢?我认为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为语文教学创设了情景,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上课气氛活跃了,老师的课顿时也变的精彩起来。
例如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只能让使学生被动接受,兴趣不浓,而多媒体教学则有声、有色、有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轻松有趣。低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直观的东西更喜欢、更容易接受一些,这也是在课改理念中所体现的。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出示一个故事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精力集中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欲望也高涨起来。比如,我在教授秋天的雨”一课时,在课的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张雨景的动画图片,再配上优雅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雨带给大家的凉爽。如果光凭老师用嘴来说会显得太空洞,其效果那是不可言喻的。
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如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同学们对月球的奥秘了解甚少,要想创作出神秘的月球,就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这就必须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皎洁的月光、美丽的传说、神秘的月球、人类登月球、月球上的奇异景色图片……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月球世界,而产生新奇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探索热情,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欲望及兴趣。其实,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也使我更加认识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将会对整个语文教学产生影响,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1、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教学,变抽象为直观,易于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能够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信息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好可以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和教师的口头表达以鲜明的视听形象再现,能够极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
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主动求知。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会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在教学《春日》这首古诗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真实、形象、具体的资料,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具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感染力强的特点,能使学生拓宽视野,使课堂生动活泼,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
目前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还处于初级阶段,硬件设备不够完善,师生(特别是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学校大多担任班主任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家庭负担往往也比较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制作多媒体课件势必不堪重负。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倒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我们应该增强现代教育教学意识,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扬长避短,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能动性中很活跃的成分,也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正常条件下,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越好。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的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因素,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指导,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数学质量的一种首要手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就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比如在我所担任的班级中,有一部分同学成绩偏低,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他们最初也是有上进心的,只是数学基础薄弱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学习毅力不强,以致成绩一时上不去,内在的要求与外在的表现始终得不到统一,结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冷淡、畏惧,甚至排斥心理,以为学习成绩差,会遭到老师的忽视、同学的歧视及家长的厌弃,这样造成恶性循环,他们就丧失了自信心,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经过对他们耐心帮助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信心百倍,刻苦学习,很快赶了上来。这样,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二、榜样激励,增加兴趣。
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名人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人物,所以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数学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讲一些数学故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对本节课没有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讲一些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数学的,最后成为数学家。如数学家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样即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激励他们。
三、联系实际,发展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学习。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用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同类项”时,准备了一袋装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币,问: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第一位学生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边拿边数,记时3分钟。第二位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记时2分钟。而第三位学生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记时1分30秒。然后问其他学生会怎么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又问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学生明白了: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有“源头”意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真正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臵于乐观的情感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更好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臵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代数式“5a+4ab+7ab-4a-11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我将代数式化简得到a时,学生发出了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以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以情感来掌握知识,多总结生活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教 学情境,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五、注重评价,巩固兴趣。
兴趣来自儿童的好奇心,勇敢来自于希望和鼓励。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回答问题,他多么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体贴与督促,用居里夫人的名言“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来激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准时机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行列中,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逐步得到巩固。
六、体验成功,升华兴趣。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作为老师,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让学生解决有关“牛饲料”、“种植计划”、“成本与产出” 等实际问题,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了升华。
培养兴趣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成果、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钻研教材,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四十五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第五篇:培养信息技术兴趣
教师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一、注重导入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艺术是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该要十分重视创设愉快和谐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悬念式导入法:在上课前,充分备好课,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悬念,正如小说写到精彩处突然停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听众十分想知道下文。如,在教学用 LOGO 动画——画风车一课时,教师现成把风车转动起来,就学生回想起自己喜欢玩的风车,然后问,我们能不能用风车的运动做成动画呢?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课堂一下活跃起来了,未开始讲授新课内容就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还有“范例式导入法”,“比较式导入法”,“复习式导入法”,“猜谜语式导入法”,“歌谣式导入法”等导入方式,总来说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深入钻研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够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教材的风格、内容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连课本都不愿多看,也就谈不上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创设趣味化教学。如,语言的趣味化:小学生的年级大概都在 10 岁左右,其实教材本身很多内容都已经考虑到这点,在教材的语气中已经带有一些趣味性及通俗易懂的话语,会让孩子爱读书。如很多具有趣味性课题,“网上邻居”、“金山画王”等等,在教材中已含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只要教师在语言生动点,学生就会被吸引。再如内容趣味化:小学生都在 10 岁左右,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教材中安排了在电脑上画画,利用电脑的先进性,能快速地画出色彩纷呈的图画来,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用电脑听音乐,放电影,感悟电脑的神奇。这些内容在信息技术中,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材本身无论语言还是内容都具有符合孩子学生的趣味性,教师应该要好好利用它,使学生喜欢本门课程。三、教学方法要体现趣味性小学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而编写的。小学生实行主动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如果他们的兴趣越高,那么学习的动力就会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而且,能否能培养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他们的一生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本身的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