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郑 洁,刘雨清*
(潍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摘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为培养未来高水平医学人才实施的重大医学教育改革举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模式探索与构建,不仅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卓越医生”的重要平台,从而达到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临床医学;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
Exploration on Pathology Teaching Mode for "Outstanding Doctors Training” Majoring in Five-Year Program of Clinical Medicine
Zheng Jie, Liu Yuqing*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261053, China)〔Abstract〕“Outstanding Doctors Training Plan”is a national major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medical personnel.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athology teaching mod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five-year program of clinical medicine not onl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doctor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high-level medical personnel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care services.〔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Outstanding doctors training;Pathology;Teaching mode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这是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强调医学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观念、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1]。2012年,潍坊医学院获教育部、卫生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课题(2012-FF-84),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SDYY12142)〔作者简介〕郑洁,女(1978年),硕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一、病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
卓越医生培养建设内容的第一条就是“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临床医学专业是潍坊医学院传统优势专业,病理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现有病理学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师教的行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课程的讲授,弱化了学生临床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教学媒体缺乏,师生交流少等。对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过程中病理学教学的改革,我们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构建适合“卓越医生”培养目标要求的、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二、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卓越医生”的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改革方案,即一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结合;单学科验证性实验、多学科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此来满足“卓越医生”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内容和举措
1.深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一般传统的病理学教学都属于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即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等逐一向学生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低下,难以将所学内容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被动的灌输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倡导小班教学,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典型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3],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PBL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实践交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进转化式学习,避免抽象的讲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病理
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能够联系临床实践,使学生对病理学的内容能够真正融会贯通,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学时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学时少,改革后学时相对不足。我们一方面申请增加学时,另外将部分内容放到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例如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组织完成部分病例的讨论,保证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推进。
2.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病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考核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检验,考核方式单一,以闭卷考试、笔试为主,一次终结性考试为主确定成绩,考试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题、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理论知识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这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中作弊、考后忘”的不良学风蔓延,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使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平时作业、临床病例小组讨论等形式,终结性评价以理论课程笔试为主,实验、实践内容考核为辅。目前形成性评价占考试比例的10%~15%,以后逐渐增加至30%~50%,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全过程评价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起到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使课程考核不仅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模式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其它工作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聘请专业人员开发了“病理学课程考核系统”进行考核成绩的登记和计算,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另外还聘任本专业的研究生为助教,协助课程考核,有效的减轻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
3.优化实验课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优化病理学实验内容,保留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增设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增加了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创新性及实践性。通过训练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三个阶段,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是我们原有的《病理学实验教程》只包括验证性实验,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鉴于此,我们联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及遗传学教研室编写了《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更新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供实验教学使用。另外,依托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鼓励学生自由申报开展科研项目以及参加教师指导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举办大学生病理学实验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整体创新思维。4.建立显微互动多媒体教室,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行的是教师的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我校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数码显微形态互动多媒体教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可以观察到每个同学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实施动态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可以将在观察切片的过程遇到的疑问通过系统主动、及时的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但是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系统组成较复杂,部分教师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较低,操作不熟练,而且有时仪器设备还出现故障,影响了该系统的使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图像处理技术和系统操作等知识的培训,实验室还聘请了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时解决了相关问题。
5.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我们于2005年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病理学教学网页,申报了山东省精品课程并获批,2012年参与了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精品课程群的立项申报。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基本建立,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课程教案、习题、大纲、教学录像、课件、图片库等教学资源的上网开放和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流互动。尤其是将临床病理讨论材料上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网上提交讨论结果,写出病理诊断、死亡原因分析等,计入平时成绩[5]。病理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和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临床病理思维,增加了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现有的图片库的容量较小,部分图片清晰度差,而且缺乏某些疾病的图片。为了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平台,我们购买了高容量的病理学数字切片系统,数字切片包括整张切片全视野的信息,分辨率高,图片清晰,色彩逼真,还可以及时更新,有效的满足了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的需求。
6.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统编教材为主,参考国外原版教材;讲授时应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案中的病理学名称均有中英文对照,部分章节全英文课件和教案;实验教学中播放全英文录像,英文朗读切片和标本的名称;试题库中包括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和平时的小测验中有部分英文试题等。在双语教学中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部分教师缺乏熟练的口语技能,某些单词发音不够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鼓励教师出国学习、参加口语培训、多与外教或医学留学生交流、多听英语广播等方法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听说水平。通过双语教学逐渐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深化对普通英语的学习,加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2.缩短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将典型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推行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查找文献、阅读教材、请教老师,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理
论学习变成了主动获悉相关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愉快经历。推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的整合,让学生有尽早接触临床实践的机会,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学思维方式,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全面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病理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多种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化了基本技能训练,还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目标。
通过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病理专业知识和具备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 优化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实用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教高[2012]20号)
〔3〕张慧,李生莹,刘瑞丽,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07-108 〔4〕王秋威,张鹏霞,蔡连顺,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7-58 〔5〕周建华, 文继舫, 李景和,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50-52
第二篇:浅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浅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也要按照机械行业的通用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与实施效果。利用教学计划修订的契机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般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其核心是课程体系。高校在编制或修订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针对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既要注重传统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科与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还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始终保持对市场和企业的高敏感度,强调企业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突出社会对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育。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作较大的调整,增加开设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使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独当一面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测试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现代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比例,安排足够的时间或较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社会或企业,以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实际训练(即职业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一进入社会就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利用研究型教学的机会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
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课外教学方面,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是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机械工程师。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课件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本科生走进企业,让硕士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普遍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的意识。在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的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者工程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培养的做法基本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模式相似,可以使毕业生将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毕业后重新培训与学习的时间,缩短适应周期。3 利用参与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与素养
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与概念,还要再经过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具有现代设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2~
5年的时间,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参与的项目或课题很少,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需要注重让学生参加项目或课题的锻炼。
学生可以参与项目是广义的、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老师所研究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子课题,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工程实例,也可以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践中发现的工程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象,甚至可以参与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等等。很多大学正在实施的“研本1+1引领计划”,就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经历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引领,实现对本科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布置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一系列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的研究,每一小组承担相关的子课题。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讨论、导师的定期辅导、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等过程后,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仿真计算以及优化设计,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总结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从而系统全面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这一培养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工程应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接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合作的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课题,让学生得到完整与系统的工程训练,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4 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技竞
赛、发表论文、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加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例如见习工程师培训与考试,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方法,增加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鼓励他们走进开放的工程力学与现代测试分析实验室,为学生设计若干综合性和研究型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使用测量设备与仪器的能力;吸引他们进入研究生工作室和机械结构分析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设计等现代的分析手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分析方法;最后,让学生参加教师与研究生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型的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机械工程师。
第三篇: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王宇清1 王剑2曹伟玲3郭雅
4(1.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2、3.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4.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摘要]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应用性特别强的科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必须经过长期的、科学的、规范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才能处理本学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注重临床、注重实践是对七年制医学生的根本要求。本文根据七年制临床教学和管理实践,对培养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现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医学七年制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对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为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为适应这一要求,广西医科大学从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工作能力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高级临床医生。我们知道,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应用性特别强的科学,医学生必须经过长期、规范的临床实践的培训,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才能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注重临床、注重实践是对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根本要求。
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医学院校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定义是根据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义的,与五年制临床专业相比,七年制临床专业有其自己的特点,既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延伸和课程门数的增多,也不是“五七分流”或“4+3形式”。七年制应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即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面向临床。[1]
在七年制临床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内涵,一是临床操作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多媒体、模拟教学、临床教学、基本技能
操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而获得的能力,包括常规医疗文件的书写、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二是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 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和思考,最后做出符合实际的判定能力。包括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临床病历和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三是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医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博爱意识,唤起医学生对卫生事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医学正处于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通过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来实现,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必须主动适应并指导医学模式的这种历史性转变,改变思想中不适应医学现代化发展的观念[3]。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临床应用型高级人才, 强调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是七年制临床专业培养的核心,临床实践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为了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建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护理技能培训中心、口腔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的早期临床实践教学及基本技能实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们在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于体制的原因形成了学校与医院的相对分离。尽管每所医学院校都有直属附属医院,但是附属医院与学校既是隶属的关系又是相对分立的,附属医院既要承担大量的医疗任务又要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任务重、压力大,造成临床教学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尚显薄弱的现象;
(二)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对分离,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影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
(三)医院在临床教学经费上得不到充分补充,形成了医院规模和临床教学条件建设滞后的状况[4];
(四)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临床教学条件更为紧缺,临床教学环节更为薄弱;
(五)与五年制学生相比,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学习量大,既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有学习人文学科知识,临床训练、实践时间少。
三、构建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 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质量。
(一)实施“三早教育”模式,即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
1、早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对于培养七年制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从当前的七年制教学内容和组织来看,学生在第五年才全面进入临床实习,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导致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针对这一弊端,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尝试从第二年开始就对长学制学生进行短期临床见习,第二年进入科室作助手,实施早接触临床实践,提前为七年制学生创造接触临床一线和病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与病人和临床接触过程中,了解、熟悉和学习临床基础知识,为后期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让学生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熟悉医院运行情况、了解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培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这样,既可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早期融合,又可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沟通。
2、早接触科研: 在七年制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参与教师科研,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这是培养七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近几年广西医科大学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未来学术之星”科研课题立项申报活动,获得课题立项的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课题费,还配有专业教师指导课题研究。学生在这样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在具体的科学研究领域背景下进行科研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撰写科研文献的综述、系统评价等,并得到一次完整科研过程的锻炼,为今后开展临床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3、早接触社会:(1)利用社团活动和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拓展七年制医学生的视野、关注社会基层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能力。(2)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宣教及课题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除了在综合医院门诊和病房接触到的患者之外,还有更加庞大、广阔的人群迫切需要得到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以积极的方式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博爱”的职业素质,让他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当前的医学模式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二)建设符合七年制临床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培养目标
1、优化教学课程
根据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突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2、进一步规范化带教
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反映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临床思路的缺乏和操作的不规范,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承担七年制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当在各科室遴选责任心强、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年资住院医师作为七年制学生的带教老师, 并对他们进行规范化带教的培训;其次, 规范各科室病史书写、教学查房、科室讲座、病历讨论、夜查房等教学内容的开展, 学生参与程度及质量高低直接与实习成绩和二级专科遴选挂钩;第三, 定期开展临床能力考核, 以考核为手段,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教学过程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诊断和辅助诊断仪器设备已大量使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制约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瓶颈,很多医学生的诊断学和外科学总论知识和掌握和运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便成为当务之急。例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将体格检查操作、病例分析等内容制成计算机临床决策能力辅助考试程序用于训练和考核;运用“标准化病人”(SP)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应用模拟人,创建手术实验室等, 强化基本技能的培训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严格考核。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平时考核、出科考核、中期教学检查及毕业考核。制定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2)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依托督导组专家的力量,严把实习质量关,为监控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建立反馈机制,形成有检查有反馈的管理环节。如建立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评教制度等,严把教学质量关。
(三)合理利用校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校外临床教学基地是临床教学的主要阵地,七年制学生不仅在附属三甲医院开展临床实习,更应该有到校外基层医院实习的经历。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时期,基层医疗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临
床医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有很强烈的需求。利用校外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可以让七年制学生了解基层医院医疗状况和社会需求,培养其为基层医疗事业服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四)实施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随着我国医患纠纷的现象日益突出,医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需要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国际上要求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具备的能力,内容包括医师法律法规、职业素养、医学道德、沟通能力等27个模块。我校作为首个广西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益群,刘成玉、陈健等.发挥办学优势,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3):267-269
[2].孙梯业,陈自强等.关于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7):56-58
[3] 卢捷湘,冷爱社,孙振球等.重新构建新世纪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医学教育,2000(1):9-12.[4] 金海燕,王也玲,丁萌琪,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3(6):57-58.【作者简介】王宇清(1966-10),女,汉族,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7B14)
The study on developing Seven-year Medical Program students’ practice skill
Wang Yu-qing,Wang Jian,Cao Wei-ling,Guo ya
(1.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Medicine is a practical, social, applied particularly strong science.In order to enhance overall ability of deal with clinical disease.Seven-year Medical Program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through long-term,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clinical practice.Therefore, the focus on clinical practice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these students.This according to Seven-year clin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ultivat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seven-year clinical students the meaning, status
and training modes were analyzed and explored.Key words:seven-year medical;practical competence;training mode
王宇清联系方式:广西南宁双拥路27号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联系电话:***,0771-5350219
电子邮箱:wyq9796@126.com
邮编: 530021
第四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教务处 张贵彬
近几年,独立学院在招生人数与办学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师资力量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则是各地独立学院教学中的主要依靠力量。据统计,目前在许多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在专任老师中的比重已经高达80%以上,他们承担着学校90%左右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教学一线非常重要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独立学院提高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运用激励机制,要从师德教育、岗前培训、讲授指导等方面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
本课题从师德修养的塑造、讲授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的历练、评价机制的优化、辅助制度的完善和管理理念的更新等六个方面,探索研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能够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培养模式构建与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第五篇: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0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0-02
作为全球性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产业以期高增长,高收益的产业特性,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15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位3.3%,而生物产业的增长率却达30%[1]。当前该专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十分显著;部分学校甚至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这些都为生物产业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江南大学自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伊始就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概况课程的内容要求表明,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一门深层次的,多学科性的和综合性实验技能培养的实践性课程[2]。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开设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目的在于缩短学生在所学的专业基础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随着2011年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成,其作为生物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探索及模式。
1.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工程是工程型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室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操作工程设备,检测过程参数以及分析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由于受到传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的影响,其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在各单元实验中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即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思考就可以完成实验,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的进展,生物工程的研究也有传统的细胞外环境发展到细胞水平乃至基因水平的多参数多尺度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生物能源的开发,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我们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加强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学会创新。
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张梁等在国内教育类杂志上指出:需要将课程教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工程设计联系起来,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专业生产实习)-理论(专业课程)-实践(发酵工艺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实践
我们多年来不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式进行完善,具体操作如下:
(1)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探索与实践
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1年5月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建有粮食精深加工、通风发酵、厌氧发酵、分离提取与包装等四个中试平台。四个中试平台可以实现单体设备独立操作,形成从原料处理到产品包装(GMP水平)整各个生产过程的中试能力。自其建设完成,我校本科生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即安排在本实验室中进行。我们充分利用中试实验室现有的空间,划分成3米和6米两种层高,3米作为学生实验台实验的场所,6米层高的空间作为工艺设备的空间,分别有机整合成工艺实验室和分析实验室两部分。工艺实验室中配备了实验所需的中,大型设备和常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室配备了代表了当代分析测试仪器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精密仪器与设备,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液相色谱串联四级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全数字化核磁共振波谱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微射流均质机、流式细胞仪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基于预约制度面向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中的所有仪器都附有仪器原理,使用说明和操作步骤,大型仪器还录制简明的样品处理及仪器操作视频。在教师指导后,由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操作这些仪器,学生可对实验中各种感兴趣的参数随时进行分析表征。实验室的开放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仪器与试剂的损耗,给实验室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但多年的实践表明,开放式的综合实验课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2)改进和优化实验内容,学生可分层次自由选择实验
我们重点从以下几点改进和优化了已沿用多年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首先,精选实验内容。减少固定实验步骤的简单重复性实验内容,只保留极少部分应熟练掌握基础操作的经典实验。同时跟踪学科发展,把具有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的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其次,保持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生物工程研究范围近几年来拓展很快,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技术使越来越多的产品可通过生物法生产,而工艺与设备的操作往往贯穿在这些产品生产的中下游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使其今后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有必要对一些非常规生物过程的认识,如增加固态发酵、基因工程菌发酵和动植物细胞培养的实验。同时结合工程实验室中试平台实地介绍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车间布置及工程核算等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再次,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在总计16个实验中,基础性综合实验开设4个,每位学生可选做2个以上;文献型、研究型的设计性综合实验开设6个,每位学生选做3个以上;探索性综合实验(由我院教师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开设6个,每位学生选1个以上。具体选择所做实验的个数,由学生根据教学时数自行确定。
(3)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Seminar交流活动
构建以学生认识专业、实习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技术实习、专业技能认证、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专项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实验,要求其从选题依据、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到最终结论,完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形式。学生完成实验选题和实验设计后,让每个研究小组派出代表以幻灯片的形式宣讲自己的实验设计,让其他同学提建议,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根据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环境研究法课堂授课结束后,就进入实践环节,实践就是让学生将确定好的研究方案付诸实施,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完整过程,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可对报告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通过这些环节,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实现教程、工艺合一,产品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多层次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课教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将生物工程的上、中、下游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减少实验重复内容,给予学生全局的观念,又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工程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讲解及演示以外。还应该增强学生创新性的自主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定期安排学生进行seminar。例如将班级成员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设置组长一名。每个小组根据指导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由准备材料,在组长的组织下提出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并上台讲解展示,在此过程中其他组别对其进行提问打分。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增强学生创新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为了准备材料会查阅很多资料,也是对知识点的再次复习过程,同时也是理论结合实际,增强了学习效果。在Seminar活动讨论交流后,对学生自己设计的或自带课题的实验,只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实验条件许可,即允许进入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
(4)建立实践性课程考核新体系
要全面真实地检查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建立和实施以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以实验理论、实验操作考核、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果评价等多样化考核方法,从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考核学生在全面掌握和融合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考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创新能力成绩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包括实验预习、学习态度、科学作风、平时操作熟练程度、结果、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期末成绩占实验成绩的40%,包括抽签实际操作和抽签回答实验理论性问题两部分。综合创新能力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考核的依据是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和综合性的实验论文。经过这样的改革,突出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培养学生求实意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调动了学生重视实验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林江,郑飞云,李永仙,等.创新设计型生物工程工艺大实验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194-196.[2]黄敏,邱建平,张影陆,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11.[3]江珩,陈守文,喻子牛.以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172-175.作者简介:
李由然(1985-),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发酵工程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石贵阳(1963-),男,浙江绍兴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酵工程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