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济宁高中初中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
A.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B.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C.使学生掌握人类文明积累下的文化遗产D.使学生获得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 5能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
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 6下列不属于我国的课程结构,存在的较严重的不足的是()
A.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B.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C.分科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D.学校开设科目不全
7不符合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要求的是()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B.小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语文、艺术、美术课要加强写字教学
8不属于本次课程改革的原则的是()
A.课程的均衡性
B.课程的综合性C.课程的实用性
D.课程的选择性
9下列不是分科课程的突出缺点的是()
A.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B.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C.导致学科之间相互割裂
D.教学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
10下列所列课程,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 《品德与生活》
B.《历史与社会》
C.《政治》
D.《艺术》
性”理解错误的是()
A.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B.各学科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 C.各学科都重视与社会的联系
D.各学科都非常重视学科的独立性和逻辑性 性突破。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B. 艺术课程
C.科学与社会
D.思想品德
13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学生评价类型可分为()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
12()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
11对新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C、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D、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4对于“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正确的是()A.二者是对立的概念
B.“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 C.我们要“研究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应该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 15研究性学习,也可理解为()
A.科学研究
B.科技类活动课程
C.理科知识的运用过程
D.一种学习方式
16难以充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教学制 C、分组教学制D、能力分组制
17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指的是教学要贯彻()
A、直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8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
A.课堂教学改革B.观念的转变C.学习方式转变D.推进素质教育
1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20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是()A.教与学B.教师与学生C.课堂课外D.教学与课程
21我国对在校学生的应尽义务作了法律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课堂教学B.培训教师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培养学生能力 23学校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D、开拓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24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5在不同阶段,个体身心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是指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矛盾性D、不平衡性 2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提高社会生产力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D、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27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管理上()
A、由国家统一进行
B、以教育部门为主C、以学校为主
D、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主
28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家长
D、学校
29新课程的()是贯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
A、组织
B、推进
C、组织与推进
D、落实
30()是实现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A.课程
B.教科书
C.教学大纲
D.教师
决定了改革的方向。
A.社会文化
B. 人民生活水平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政治经济
革。
A.五
B.六
C.七
D.八
33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的竞争。A.经济
B.教育
C. 领土
D.世界霸权 34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讲,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A.国土资源的多少
B.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D.国家发展的机遇
35下列不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知识观的描述是()
A.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
B.知识不仅是绝对的,也是客观的
C.学生学习是一个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D.系统的知识成了“课程”的代名词 A.改革是教育家的事,政府不能掺和 B.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C.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学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7这次课程改革的首选目标()
A.人民素质提高的需要
B.
国家发展的需要
C.人文精神的发展
D.社会的需要
38下列描述不属于这次课改的根本任务的是()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B.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36下列不属于课程改革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是()
32现在进行的新课改,是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进行的第()次较大规模的改
31()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
C.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D.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9下列描述不属于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
B.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D.实行四级课程管理制度 40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
B.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D.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A.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B.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C.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D.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
42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是指()
A.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市、县三级课程管理
C.中央、省、市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大专院校三级课程管理
()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人口增长过快
D.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44对“知识经济”理解错误的是()
A.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 B.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C.是经济发展的间接资源
D.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45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
B.尖子生的课程
C.城市学生的课程
D.大众化的课程
46对研究性课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学习即课程
B.自然即课程
C.自我即课程
D.生活即课程()
A.班主任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指导者
B.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某一学科老师的事
D.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老师的事
47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4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的是
41下列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理解错误的是()
48不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内容的是()
A.先人后己
B.走进社会
C. 珍惜环境
D.关爱他人
49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其含义是()A.职业技术教育
B.普通劳动教育
C.大专院校开设的技术教育
D.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教育
50对技术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
B.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
C.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D.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
51对“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B.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调整
C.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是一致的D.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52不属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承接的任务是()A.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迅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C.拓展信息技术的学习空间
D.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53不属于我国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规划是()
A.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B.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C.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D.2007年前,所有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54与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吻合的是()
A.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 B.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C.有利于把农村技术、经营和管理纳入教育内容,形成农村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D.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的升学率
55对于课程标准的内涵,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6()是教材编写、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A.课程目标
B.教学思想
C.教学大纲
D.国家课程标准
57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A.课程目标
B.基本素质要求
C.课程性质
D.课程理念 58对“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理解错误的是()
A.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B.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C.规定了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D.不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硬性规定
59不属于课程目标的描述的是()
A.教学目标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与技能 60()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A.课程结构
B.课程标准
C.课程性质
D.课程理念
61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
A.封闭
B.专制
C.民主、开放
D.放任
62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人口增长过快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6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是教育家的事,政府不能掺和 B.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C.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学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4不属于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的是()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B.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C.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D.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65新课改中,对课程内容改革的理解错误的是()
A.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来联系
B.改变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C.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D.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66下列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理解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是()A.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B.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C.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D.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
67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概括为())
A.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B.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
C.受教育者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
D.受教育者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战争在当今时代还没有杜绝
C.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69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不是指()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素质不高
C. 自然资源短缺
D.人口膨胀过快 纪人类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和平稳定的环境
C.科技进步的程度
D.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A.教育
B.知识
C.科技
D.文化底蕴
7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A.国家需要和地方发展需要
B.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
C.国家发展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
D.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需要
73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理解有误的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74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的变化为前提的。
A.学生学习行为
B.教学组织形式
C.教材编写
D.教师教学行为
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
趋势。()
A.下降
B.上升
C.水平
D.不变
76不是今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的是()
A.评价目标多元
B.评价方法多样
C.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纪录
D.不能重视教师的成长纪录 77关于“知识经济”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B.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C. 是经济发展的间接资源
D.知识就是生产要素
78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
A.个性的和谐发展
B.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C.学生各领域的均衡发展
D.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79“知识更像动词,而不是名词”说的是()
A.知识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
B.知识是不变的结论
7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
71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把握人类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70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表明,对于21世
68不属于“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是()
C.学校与社会融汇是有区别的D.学习活动应处于边缘位置
80对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理解错误的是()
A.在学校课程中经验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学科课程则微乎其微
B.分科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C.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D.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81本次课程改革的不应遵循()的原则。
A.课程的均衡性
B.课程的综合性C.课程的实用性
D.课程的选择性
82()的增设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
A.研究性学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社区服务
D.综合实践活动 83在实践的层面上落实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不应()
A.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B.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C.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D.每门课程平均分配总课时数
84对于分科课程的论述,错误的是()
A.有助于突出教学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B.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C.有助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D.有助于组织教学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85不属于综合课程的课程是()
A.《语文》
B.《历史与社会》
C.《品德与生活》
D.《体育与健康》
86实施综合课程不必考虑()
A.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B. 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C.学生的经验问题
D.管理的问题
87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具有()
A.自主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88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有()
A.集中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B.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C.与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D.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89对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解正确的是()A.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课堂中进行 B.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
C.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
D.研究性学习课程不需要有专人来教
90()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A.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B.各学科都重视与社会的联系 C.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
D.各学科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 9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境
B.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某一学科老师的事
D.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老师的事
92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相违背的是()A.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以学科教学为中心
C.改善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9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4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5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6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A.尊重B.欣赏C.师生个性全面交往D.激励 97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
A.学习方法的转变B.学习方式的转变C.教学方法的转变D.考试方式的转变 98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A.自主学习方式B.合作学习方式C.探究学习方式D.现代学习方式平
99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水100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布鲁纳B.赞科夫C.舒尔茨D.皮亚杰
性
10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A.控制B.沟通C.激励D.教学
103人的发展是指人的()。A.身体发展B.智力发展C.个性发展D.身体和心理发展
104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高水平的智力B.实践能力C.健康体魄D.创新精神
105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
10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101“为人师表”反映了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点是()。A.艰巨性B.创造性C.示范性D.复杂
107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A.注意力B.观察力C.思维力D.想象力
10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教学 斯
1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
112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B.教师C.教育内容D.学生 113()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A.教师B.班主任C.班长D.学生会
114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交往B.学习C.课堂D.课外活动
1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D.桑代克 度D.运气
116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贝尔117将学业的成功归因于个人内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A.能力B.努力C.任务难118 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B、基础
C、原则
D、关键
119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A、前提
120如何理解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中的“全面发展”?()A、就是全优发展
B、就是关注学业成绩C、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D、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121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是()A、学习日记
B、情景测验 C、行为观察 D、成长记录袋
122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种智力构成,并分析了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的理论是()A、多元智力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知识本位理论 D、学科本位理论
123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A、学生评价
B、家长评价
C、老师自评
D、学校评价
C、教师互评
D、学校评
125()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124()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A、自评
B、学生评
109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复式教学D.小组110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A.斯宾塞B.卢梭C.洛克D.夸美纽
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A、家长
B、学生
C、家长学校
D、未成年人
126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A、使学生考上学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让学生学会感恩
D、使学生多学到知识
127学校要引导学生、家长以一种()、公正、严肃、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A、主观
B、客观
C、感情
D、报复
128校方应以()的态度处理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结果。A、严肃
B、严厉
C、公允
D、维护教师利益
C、教学设计
D、课堂效果
129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为主。A、教师
B、学生
130()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A、关注学生成绩
B、关注教学设计C、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D、关注课堂效果 学
C、教是为了不教
D、教为了促进学
132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为主。A、讨论式
B、自主合作探究
C、小组分工
D、启发式
133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A、以学论教
B、自主合作探究
C、标准化
D、以学生为主体
134()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了充分的发展。A、以学论教
B、启发式
C、标准化
D、讨论式
135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刑法
D、教师法
1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根据:()。A、教师法
B、刑法
C、宪法
D、职业教育法
137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是:()
A、幼儿园师范学校毕业学历
B、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
C、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学历
D、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月10日
D、9月9日
1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施行时间是:()
A、1990年1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4年1月1日
1406、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几年进行一次:()
A、2年
B、3年
C、1年
D、半年
14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
138每年教师节的时间是:()
A、9月12日
B、9月8日
C、9131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的响亮口号。A、教学相长
B、以教促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2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143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社会教14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提出的()。
A、江泽民
B、邓小平
C、毛泽东
D、李鹏
14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二十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
A、6%
B、2%
C、4%
D、8%
14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表述的()。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47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9%提高到()左右()。A、10%
B、20%
C、12%
D、15%
148()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A、陈至立
B、江泽民
C、邓小平
D、李岚清
149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A、全民教育
B、广大青少年
C、教育工作者
D、大中专学生
150()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A、学校
B、电影院
C、工厂
D、军队
151()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A、国旗
B、“八一”军旗
C、党旗
D、团旗
152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团组织的教育
153提高我国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战略措施是()。A、普及高中教育
B、推行九年义务教育C、提高大学教育
D、小学教育
15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段话是哪部法律中规定的()。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宪法
D、教师法
155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是()。
A、文化知识素质
B、身体健康知识
C、思想政治素质
D、文明礼貌素质
156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A、较好的学校设施
B、高质量的生源
C、优良的外部环境
D、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57含重大活动在内,一周内升旗仪式不能超过()次。()A、一次
B、三次
C、二次
D、四次
158国旗下讲话,讲话时间一般掌握在()分钟左右为宜()。A、三分钟
B、五分钟
C、八分钟
D、十分钟
159“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条内容()。A、第二条
B、第一条
C、第四条
D、第六条 160《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依据《
》及有关规定制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爱国主义实施纲要 力量
D、基本力量
161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A、骨干力量
B、一般力量
C、主要162中学德育大纲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
A、一般要求
B、根本要求
C、特殊要求
D、基本要求 A、高中
B、初中
C、小学
D、大学 163“形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是()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64“对评定内容规定的诸多方面基本能做到”这是中学生品德评定哪个等级的要求()。A、优秀
B、良好
C、及格
D、不及格
16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B、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强调知识的时代C、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强调文化的时代D、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强调经济的时代
166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关系的基本法则是()。A、坚持快速发展
B、坚持慢速发展C、坚持中速发展
D、坚持可持续发展
167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B、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C、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人的可持续发展
168对“教育”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教育”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们的工作。B、“教育”就是把出类拔萃的人培养成精英。C、“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自己。D、“教育”就是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169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不被看重的一项是()。
A、个人基本素质
B、拥有的证书
C、基本职业技能
D、职业素养
C、尚可
D、不重
170你认为我们现在在校学生负担是()。
A、太重
B、比较重
171(),是新课程改革成败关键性因素,也是促进课程自身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A、改变课堂教学
B、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C、改变学习方式
D、改变教学方式
172()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A、精英教育
B、多媒体设备
C、素质教育
D、课程
D、实验方案
174建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符合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是新课程的又一重要任务。A、主要任务
B、根本前提
C、根本目的D、基础
173学校是()实施的基本单位。A、课程
B、教学活动
C、法律法规
175新课程提出打破长期以来以()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唯一标准的做法。A、素质教育
B、办学条件
C、家长满意度
D、升学率
176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应包括有促进学校发展()的教学研究制度。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由易到难
D、由难到易
17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教学研究制度。A、制度与管理
B、教材使用情况
C、课堂教学
D、家长、学生评价制度
178学校开展评价,重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以激发学校自身发展的()为主要目的。A、前提
B、基础
C、内在动力
D、能力
179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以()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A、学校互评
B、学生评
C、家长评
D、学校自评
180目前的考试技术主要还是用来考核学生发展的(),忽略了其发展的过程。A、目标
B、结果
C、过程
D、内容
181考试改革在考试内容方面多考查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A、实践动手
B、辩证思维
C、求异
D、创新
182()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评价改革。A、评分改革
B、综合素质改革
C、考试改革
D、分数改革
183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目标。A、一般性发展
B、特殊性发展
C、能力发展
D、价值观发展
184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因素。A、决定性
B、主要
C、关键
D、推动
185真正影响和解决新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制度
B、考试改革
C、观念
D、评价改革
186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A、下放
B、分散
C、集中和统一
D、民主
187()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已进入形成独立学科阶段A.《爱弥儿》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
188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189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190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19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A、4遍
B、6遍
C、8遍
D、9遍
192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
B、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C、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
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D、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193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A、国务院
B、教育部
C、教科所
D、基础教育司
194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A、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B、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C、制定课程表
D、制定评价体系
195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特别是一些()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可以直接纳入校本课程。A、体育
B、集体
C、公益
D、兴趣小组
C、关注点
D、理想与追求
197()的建立和健全,为杜绝那些违背课程管理政策的行为奠定了政策法规基础。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育法律法规
D、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198教材的多样化就是()A、特色化
B、多本化
C、地方化
D、多样化
199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托尔曼
D、斯金纳
200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中核心问题是()
A、学生的智力开发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学生的学习活动
D、学生的心理健康
201原有观念为上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种学习称为()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202根据陈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203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沉思型
D、冲动型
204关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高焦虑同高能力相结合会抑制学习
B、高焦虑同一般能力相结合会促进学习
C、不管学习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焦虑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D、难度大的学习,低焦虑效率好
205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看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属于()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阿特金森
20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A、马斯洛 B、班杜拉 C、加涅 D、207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数一操作技能的是()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
196选修课的起点应该是学生,首先是学生的()A、兴趣与需要
B、热点
208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A、无结构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界定含糊问题 D、情景不清问题
209根据道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个体道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
210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选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观有关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映。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D、强化法D、综合
211在以下有关课堂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B、放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最佳C、对于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可采取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D、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师生情感纽带的力量越强,教学效果越好
212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新老师最关注的问题是()A、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B、自我生存有关的问题C、学生发展有关的问题 D、自我实现有关的问题
21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C、教育原则D、教育技术
214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的教育家是()。A、布卢姆B、凯洛夫C、杜威 D、布鲁纳
215“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思潮的体现。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216“长善救失”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消失,这反映了教育具有()。A、不变性 B、发展性C、保守性 D、历史继承性 展的影响。A、遗传 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学校教育
218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洛克的“白板说”属于()。A、内发论 B、外铄论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19个体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及时施教,心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A、不均衡性 B、顺序性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0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A、学校 B、家长C、学生D、教师 221“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这句话隐喻学生的学生中具有()。A、主体性 B、客体性C、被动性 D、强制性
222校园文化属于一种()。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C、学科课程 D、学校课程 223()不属于教师职业的角色。A、示范者 B、管理者C、研究者 D、法人 224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中心。A、劳动 B、科研C、教学 D、社会服务 225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26 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是关键。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2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家访C、转化后进生 D、组
21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夸大了()因素对人的身心发
织和培养班集体
228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A、关键期 B、学习准备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229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231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 B、桑代克C、布鲁纳 D、加涅
232 “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233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234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235“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A、初期 B、中期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236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23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份是()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238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239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240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241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
242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会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的因素有()A.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
B.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24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资料本领域包括()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244学校教育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B.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C.有一部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D.语言发展到文字状态
245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A.画线 B.记笔记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246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A.开始部分 B.结尾部分C.中间部分 D.不一定
230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C、247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A.调节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 D.监视策略
248下列属于旧课程体系所显示的问题有()A.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B.思想品德的指向性、时效性不强C.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D.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249下列属于课程改革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是()A.改革是教育家的事,政府不能掺和B.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C.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学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250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可概括为()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B.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C.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D.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51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我国课程体系,表现为()A.学校教育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B.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C.与生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人发展的内涵D.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
252对于本次课改的课程功能的转变,理解正确的是()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B.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C.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D.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53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A.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
B.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C.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D.新课程重视不同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254对新课改中,课程内容的改革,理解正确的是()A.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B.改变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C.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D.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255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作了哪些调整?()A.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B.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C.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D.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
256下列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理解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是()A.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B.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C.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D.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
257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好处是()A.有利于集权与放权的结合B.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 C.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D.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258关于“知识经济”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 B.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C.是经济发展的间接资源
D.知识不是生产要素
259所谓知识劳动者,是指()的劳动者。A.从事知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B.从事知识、信息的整理
C.从事知识、信息的加工
D.从事知识、信息的传递 260当前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的竞争。A.经济实力
B.国防实力
C.民族凝聚力
D.人口的竞争
261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的困境是指()A.生态环境恶化
B.自然资源短缺
C.人口迅速膨胀
D.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消弱或丧失
262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人们对工业化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
B.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的C.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D.注意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263对于“知识更像动词,而不是名词”的理解正确的是()A.知识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
B.知识是不变的结论C.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融会贯通的藩篱
D.学习活动应处于边缘位置
264课程类型主要有()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65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是指()A.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B.分科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C.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D.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26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指()A.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B.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D.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26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信息技术教育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268下列说法符合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的是()A.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B.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C.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D.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69本次课程改革的原则的是指()A.课程的均衡性
B.课程的综合性C.课程的实用性
D.课程的选择性
270对新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理解正确的是()A.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B.各学科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C.各学科都重视与社会的联系D.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 271下列所列属于综合课程的是()A.《品德与生活》
B.《历史与社会》
C.《语文》
D.《化学》
272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什么问题?()
A.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B.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C.学生的经验问题
D.管理的问题
273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的特性是()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27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
A.学生本人
B.社会生活
C.自然世界
D.人文科学
27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76对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是()A.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B.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C.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D.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某些学科打通运行
277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有()A.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B.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C.与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D.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78如何倡导学生对课题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A.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B.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C.在课题展开阶段,组织多种多样的形式
D.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
279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A.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
B.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C.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
D.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 280对于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统筹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的做法,正确的是()A.学校不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B.建议每一所学校对本校的活动作出计划
C.要肯定活动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并加以运用,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D.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
281如何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A.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 B.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
C.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D.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82对于“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正确的是()A.二者是相对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 B.“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 C.我们要“研究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应该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
283各门学科已经有效的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因为()A.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
B.研究性学习课程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
C.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
D.研究性学习课程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的目的
284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联系是()A.二者都强调研究性这种学习方式
B.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 D.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
285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课堂中进行吗?B.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
C.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吗?
D.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有专人来教吗? 286研究性课程也可理解为()A.学习即课程
B.自然即课程
C.自我即课程
D.生活即课程
287 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境
B.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C.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某一学科老师的事 D.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老师的事
288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目标是()A.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B.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C.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D.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289对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为便于教师操作,可从哪些方面组织内容?()
A.善待自己
B.走进社会
C.珍惜环境
D.关爱他人
290对技术教育的理解正确的是()A.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
B.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
C.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D.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
291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有()A.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 B.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调整 C.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D.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 292信息化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A.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B.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C.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基础教育毕业生应具备迅速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D.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与读、写、算并列,成为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293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哪三个相互承接的任务?()A.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B.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迅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C.拓展信息技术的学习空间 D.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294()是实现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必须的物质基础。A.配置合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B.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C.有较高素养的专业化老师
D.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
295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的目标是()A.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B.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能力C.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D.让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296我国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规划是()A.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B.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C.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D.2007年前,所有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97本次课程改革对农村中学课程提出的要求是()A.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B.因地制宜的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C.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D.通过“绿色证书”教育
298“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做到()A.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B.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C.有利于把农村技术、经营和管理纳入教育内容,形成农村基础教育的新模式D.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的升学率
299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
300教育心理研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A.教育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01以下哪些是基本的测量方法?()A.自我报告 B.直接观察 C.测验 D.教师或同伴的评判
302以下哪些是宏观教学系统中的主要变量?()A.教学内容 B.学生特点 C.教师特点 D.教学环境
303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A.观察法 B.归纳法 C.调查法 D.演绎法 304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D.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305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0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307认知结构的发展包括()两个作用过程A.同化作用
B.顺化作用 C.异化作用
D.逆化作用
308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自我认识B自我评价C.自我监督 D,自我控制 309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对象
D.教学媒体 310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目标
B.策略
C.计划
D.评价 311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312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要考虑以下因素()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的特点
C.教师的个性与特长
D.学生年龄特征
313发现教学法的优势有()A.有利于激发智慧潜能 B.有利于培养内部动机C.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能 D.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14行为主义教育观把学习看成()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315认知教学观认为()
A.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B.学习依赖于学生自主的信息加工系统C.教学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D.教学的目的是建构知识或得深层次意义理解
316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独创性
B.发散性
C.灵活性
D.突发性 317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318、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个人成就感 B.认为从事的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319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桑代克 B.华生 C.巴甫洛夫
D.斯金钠
320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A.华生
B.加涅 C.奥苏贝尔 D.斯金钠 321“学习风格”具有如下特点()A.灵活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概括性 322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学习的实质在于现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或行为改变的过程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323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联结律
324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努力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意识
D.创造精神
325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A.个体本位论B.差异中心论C.社会本位论D.教学本位论
326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直观语言D.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7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的培养目标C.学生的个性特征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关系
328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真理的一项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具有()。A.继承性B.系统性C.创新性D.控制性
329少年期表现出来的总体性阶段特征有()。A.身体状况的剧变B.内心世界的发现C.自我意识的觉醒D.独立精神的加强
330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本质属性是()。A.可操作性B.全面性C.创新性D.发展性
331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A.以教师为中心B.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C.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D.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32班级授课制的三个特点是()。A.班B.课C.时D.教材
333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表现为()。A.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B.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C.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D.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中心D.集体中心
335传统教育评价的弊端是()。A.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B.造成大量的成功者C.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D.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极端狭隘化
336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A.学习方式革命B.学习时空革命C.学习内容个性化
334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比较多的领导方式是()。A.教师中心B.教学中心C.个体
D.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33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A.社区服务B.社会实践C.研究性学习D.德育
338按性质分,学校绩效评估可分为()。A.定性评估B.定期评估C.定量评估D.自我评估
339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特点是()。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
340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A.教育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教育即生长D.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341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D.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34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A.性别差异B.年龄差异C.种族差异D.同龄团体差异
343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来呈现。A.数字B.动作C.图像D.符号
344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A.动作学习B.技能学习C.知识学习D.行为规范学习345下列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的是()。A.强化B.逃避条件作用C.消退D.惩罚 346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A.学习需要B.学习迁移C.学习心理D.学习期待
347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B.学习材料特性C.媒体D.认知结构 348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A.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复习C.知识的保持D.知识的提取
349以下技能属于操作技能的是()。A.吹笛子B.打网球C.体操D.阅读 350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的特性有()。A.流畅性B.迅速性C.经济性D.适应性 351问题解决的特点是()。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唯一性
352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掌握以下原则()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
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353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变化有()A、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
B、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C、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354课程实施评价需要注意的有()A、抓重点,重实效
B、重过程,促发展
C、重成绩,抓分数
D、重可行
355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的功能和任务有了新的内涵()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促使学校决策走向民主化C、学校将拥有更大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权力 D、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
356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内容()A、学校领导班子
B、学生素质高低
C、制度与管理
D、教学研究制度
357一般来说,学校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A、对教师的管理
B、教育实践
C、对学生的管理
D、组织管理
358考试改革的理念和工作思路表现在()A、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B、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C、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359学生的发展包括()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一般性发展目标
360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要做到()A、加强对考试命题内容的管理
B、加强对考试成绩处理的管理C、加强对考试组织实施的管理
D、加强对考试过程透明化的管理
361在升学考试命题管理中还存在以下问题()A、部分联系实际的试题内容过于成人化,D、有些素材选择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362加强对考试组织实施的管理的做法有()A、加强对校长.老师的培训,掌握评价与考试的基本方法
B、向全社会宣传升学考试改革C、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转变传统考试评价观D、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考试改革工作的检查
363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表现在()A、我国教师数量基本满足
B、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正在不断提高C、许多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D、许多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基本达标,教育质量有了应有的保证
364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我们认为()A、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出现
B、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课程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C、用改革的思路建设性地解决这些问题D、从管理体制上根本杜绝“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 365在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过程中,我们吸取的历史教训有()A、整个变革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实践依据
B、整个变革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C、要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
D、不能因某些弊端而将其彻底否定
366对于三级课程的理解,我们认为()A、是一个管理概念
B、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C、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 D、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
367国家课程()A、是国务院规定的统一课程
B、它体现国家意志C、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D、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68地方课程()A、由省级教育部门开发的课程
B、能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C、能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
D、由县级教育部门开发的课程
369校本课程()A、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B、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C、必须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
D、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70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标准课程
371国家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职责有()A、宏观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B、颁布国家课程标准C、确定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
D、监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整体运行质量
372地方课程管理的主要职责有()A、负责对全省中小学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不适合学生作答
B、开放题设计还不够成熟C、一些繁难试题仍然出现
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监控B、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C、制定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性意见
D、制定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373校本课程管理的主要职责有()A、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
B、对本校的所有课程实施管理C、选用经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审查获得通过的教材
D、制定本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374对课、学科、课程三个概念,我们的理解是()A、课.学科只是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
B、课程就是课和学科C、课程要落实到实处,确实离不开课或学科等形式
D、三者的含义一样,没什么区别
375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的关系是()A、活动课与必修课.选修课本身不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
B、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C、三者无法并列构成课程的整体结构D、不能把三者作为学校整体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
376活动课与活动课程、活动之间的关系是()A、设置活动课的本意,是希望能体现活动课程的理念
B、看得见的活动就是活动课程C、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密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设置这样的活动课才有意义D、为了学校的活动而开设活动课 377关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我们的认识是()A、无论是选修课还是活动课要成为校本课程,必须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决策B、必须确立课程的意义或价值
C、选修课的起点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的兴趣与需要D、可上可不上
378要真正全面准确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就需要()A、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B、依赖于校长和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C、依赖于校长和教师对于整个学校课程价值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D、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不断增强
379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A、多样化
B、标准化
C、选择性
D、高质量
380国家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A、教材编写核准制度和教材审查制度
B、教材供应制度和教材选用制度C、教材试验制度和教材评价制度
D、教材出版和发行制度
381教材审定制的内容有()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审定
D、评价
382教材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为了确保教材的()A、标准化
B、高质量
C、统一化
D、多样化
383下面哪些是课程的要素来源()A、知识技能经验
B、活动方式方法
C、时间场地设备
D、情感态度价值观
384下面哪些课程资源既包含课程的要素来源又包含课程的实施条件()A、互联网
B、实验室
C、图书馆
D、博物馆
385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从空间上可分为()三类。A、学校资源
B、家庭资源
C、网络资源
D、社区资源
38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网络资源
E、乡土资源
387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判断下面哪些是乡土资源()A、乡土地理
B、民风习俗
C、传统文化
D、生产和生活经验
388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包括()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乡土课程
D、校本课程
389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哪些表述正确的是()A、可以摆脱教科书了
B、可以让教学 “活”起来
C、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D、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390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应注意()A、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
B、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C、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
D、适合学生终身学习需要
39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 分发挥()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A、学科专家
B、地方、学校
C、教师
D、学生、学生家长
392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班级课堂成为实施课程的最主要条件,但许多中小学还缺少()等。A、实验室
B、图书馆
C、课程资源库
D、相应的专用教室
39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有()A、课堂教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社区服务
394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存在哪些问题()A、课程适应性差
B、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
C、造成大量有价值课程资源的闲置、浪费
D、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395新教材有什么特点()A、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B、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C、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D、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396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体现()的原则。A、民主参与
B、以学生为中心
C、科学决策
D、以教师为主导
397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要注意的原则是()A、主导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适应性原则
D、优先性原则
398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讲,至少要经过下列()筛子的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A、教育理论
B、教学理论
C、学习理论
D、教育哲学
399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常用的方法有()A、工作日志
B、录音带
C、录象带
D、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
400掌握学生()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与材料,是各门功课选材的必要依据。A、现有知识
B、技能
C、素质
D、学习能力
401教学的()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A、新方法
B、新知识
C、新技能
D、新策略
402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过程体现也表现出()的工作思路与工作程序。A、开放
B、认真
C、民主
D、科学
403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A、传统和优势
B、历史和文化
C、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D、师资力量
404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A、社会
B、校长
C、学生
D、家长
405实验区在实验和验证课程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实验推广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包括()的建设等,积极探索,为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提供多方面的示范和支持。A、课程队伍
B、学生素质
C、教师素质
D、教育科研能力
406关于预先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B、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环节C、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课程改革难以深入下去D、要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在现有教学中探索,以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为进入新课程做好准备
407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各地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从()等方面做好支持保障工作。A、政府
B、教育内部
C、社会
D、学校 408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工作职能有()A、承担国家的课程改革任务。B、与所在地区的地方教研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承担地方性课程的开发任务。C、组织校内外学术力量,独立开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D、及时提供国内外课程研究信息并开展咨询服务,实现各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资源的共享。
409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其主要目的是()A、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C、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D、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410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试图消除()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A、教育与生活
B、学校与社会
C、学生与家长
D、知识与实践
411下列对于校本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B、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C、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D、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计划中是可有可无的
412对于国家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B、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C、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D、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3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的几个方面是:()A、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家庭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B、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导致家庭育人环境的恶化。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节。D、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逆向反差,使亲子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代沟正在加深。
414课程资源的()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A、丰富性
B、多样性
C、适切性
D、生动性
415由于长期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的原因,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无论是(),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A、在校学习
B、职前培养
C、在职培训
D、继续教育
416强调课程资源的()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A、开发
B、地位
C、内容
D、作用
417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418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B、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C、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D、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419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A、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B、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C、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D、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420地理、自然、科学等课程的直观形象理解可借助哪些课程资源()A、科技馆
B、网络资源
C、乡土资源
D、图书馆
421制定教育法,是为了()。
A、发展教育事业
B、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C、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D、打击犯罪分子。
422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合格的教师
C、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D、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4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制定,是为了:()
A、保障教师的一切权益
B、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
C、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D、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424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核内容是:()
A、业务水平
B、政治思想
C、工作成绩
D、工作态度
425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其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情形有:()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有迟到早退现象的D、品德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426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
427制定教师资格条例,是为了:()
A、提高教师素质
B、提高教学成绩
C、改善办学条件
D、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28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是为了:()
A、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D、提高教育质量
体和个人
B、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C、提高教学水平
429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须具备下列条件()
A、国内首创的B、在本省有重大影响的C、经过二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D、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430我国对留学人员的方针是()
A、支持留学
B、鼓励回国
C、来去自由
D、向国家交培养费
43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
A、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D、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和业务水平
B、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C、精心组织教学
43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
A、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B、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C、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D、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33爱国主义是()。
A、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B、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C、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D、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
43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
A、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B、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
C、突出时代特征
D、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435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从()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B、我国十三亿人口出发
C、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
D、从青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
436中小学德育要以()为基本内容()。
A、爱祖国
B、爱人民
C、爱劳动、爱科学
D、爱社会主义
437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要()
A、尊重他人
B、理解他人
C、帮助他人
D、从小懂得自私自利是不好的品质
438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要()。
A、热爱关心学生
B、与学生平等相处
C、理解学生的心理
D、尊重学生的人格
439对学生的“五爱”教育是()
A、爱祖国
B、爱人民
C、爱劳动、爱科学
D、爱社会主义
440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
A、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
B、家庭教育紧密结合C、社会教育紧密结合D、卫生教育紧密结合
441中小学德育大纲的内容包括()。
A、中学德育的培养目标
B、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C、中学德育的途径、学生品德的评定
D、实施德育大纲的领导和管理
442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A、初步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B、经济常识教育
C、政治常识教育
D、科学知识教育
443对高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A、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贡献青春教育
B、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优良传统,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的教育
C、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
D、遵守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 444对高中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A、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热爱和平的教育
B、抵制一切思想观念到中国传播
C、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教育
D、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教育
445对高中学生进行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A、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
B、继续进行青春期教育
C、加强心理保健指导
D、加强良好意志性格的教育
446对高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有()。
A、科学人生观教育
B、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C、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D、青春期教育及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
447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应参加的劳动是()
A、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
B、参加社会服务性劳动
C、到集贸市场打工
D、给军属挑水,打扫卫生 448教师的考核结果是教师()的依据()。
A、受聘任教
B、晋升工资
C、实施奖惩
D、招收好的生源
449为保障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用品
C、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D、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动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450师德是调节()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A、教师与学生
B、教师与教师
C、教师与家长
D、教师与社会
451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这表现在()。
A、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B、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
C、尊重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D、尊重学生就是热爱每一个学生
452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有:()
A、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体系
B、建设学习型社会
C、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D、增加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453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
A、全球意识
B、国际视野
C、多元价值观
D、交往与合作能力
454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人类面临的问题有:()
A、资源匮乏
B、能源危机
C、环境污染
D、人口激增
E、区域或民族矛盾激化
455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
A、渊博的知识
B、资源意识
C、环保意识
D、自主获取新知识能力
456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为了增强国民的()
A、就业能力
B、创新能力
C、创业能力
D、朋友之间的交往能力
457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
A、人是教育的中心
B、人是教育的基础
C、人是教育的根本
D、人通过教育获得生存的技能
458实施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是:()
A、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B、树立科学人才观
C、推进人才资源调整
D、推进人才结构调整
459就业必备的能力有:()
A、统筹能力
B、合作及实际能力
C、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D、系统运作能力
E、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
460就业必备的基础有:()
A、能力基础
B、思维基础
C、思想基础
D、素质基础
461在杜威看来,教育应充分利用儿童个人的倾向、原始冲动,来使他逐渐有利地熟练地表现自己,帮助他更有效地对集体生活做出贡献。儿童的天性冲动有:()
A、社会冲动
B、建造性冲动
C、研究性冲动
D、表现性冲动
462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她给积极情感的食量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的去学习”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认识与情感是统一的 B、结果与过程是统一的
C、认识与情感是分离的 D、素质教育不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463对于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理解正确的是()
A.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的均衡发展B.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C.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D.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464如何在实践的层面上落实课程结构的均衡性?()A.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B.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C.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D.每门课程平均分配总课时数
465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每门课程有其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466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主要涉及的方面是()
A.高中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B.地方教育部门如何选择课程
C.教育能给地方、学校与学生提供多少课程可以选择D.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467能体现国家课程变通性的说法是()A.课程类型上,国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学校自己选择 B.课时比例,国家划定范围,供地方和学校选定 C.课程内容,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地方和学校可编教材
D.课时划分上,国家不制定统一的标准
468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B.是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体现
C.“整体”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
D.“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469分科课程的优点是()A.有助于突出教学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B.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C.有助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D.有助于组织教学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470分科课程的突出缺点是()A.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B.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C.导致学科之间相互割裂
D.教学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 471新课程结构中的分科课程具有的特点有()A.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B.强调教学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C.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D.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472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A.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 B.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C.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
D.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47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就要()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B.要关心爱护学生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474教师要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就要()A.提高自身修养B.扩展知识视野C.提高敬业精神D.提升教育艺术
475新课程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即()A.国家课程B.省级课程C.地方课程D.校本课程
476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就要()A.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B.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C.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D.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477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A.含而不露B.指而不明C.开而不达D.引而不发
478引导的内容包括()A.方法B.思维C.价值D.做人
479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几个阶段。A、写反思日记
B、教学前
C、教学中
D、教学后
480教师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就要做到()A、尊重家长
B、虚心倾听家长的教育意见
C、与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
D、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481自主学习的宗旨是弘扬人的()A、主体性
B、能动性
C、整体性
D、独立性
482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的能力。A、学习需要
B、学习风格
C、学习过程
D、学习效果 483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宰作用。()
484现代教育制度实际上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485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目前的教育改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的核心。()
486知识经济时代,“文盲”的内涵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
487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488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促成国家非常规的发展。()
489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490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491国家发展的需要是这次改革的首选目标。()
492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493新课程淡化不同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重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494新课程内容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495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
496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纪录,是今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49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498课程结构的调整的实质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499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500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
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
50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502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的均衡发展。()503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504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随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着的。()
505综合实践活动的增设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
506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地方和学校必须加强选修课的建设。()
507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路开展的依据。()508综合课程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有效途径。()
509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
510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511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512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即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513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14教师与学生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515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516“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517研究性学习是优等生的专利。()
518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519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520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521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522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523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524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525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
526新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师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527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528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529教学应该重结论轻过程。()530教学应该关注学科而不是关注人。()
531学科本位论的错误在于学科本身,而不在于指导思想。()532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533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534校本研究是不需要理论指导,一线教师的集体教研。()
535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536校本教研不是一种实践取向的研究活动。()537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538课程资源仅仅指教材。()539课程资源是指所有的资源。()
540只有多媒体等技术含量高的资源才是最好的资源。()
541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
542只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才是很好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544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545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领导干部的事,一般教师不用参与。()546教辅材料主要充当记忆、训练书本知识和应付考试的工具。()
547学科教学要实现与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密切结合,应认真思考选择的课程资源是否与学科教学的具体特点相符和()
548同一门学科在不同的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是一样的()
54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550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54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设。
551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55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553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554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555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556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557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558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55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56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61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562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563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564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565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566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567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568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56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570教师培训与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应该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57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572程序教学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573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学生活动。()
574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
575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57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577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578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579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580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
58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础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582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标,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583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584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结合。()
585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586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行有偿教育指导。()
587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可不用试用期。()
588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589国家鼓励师范类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其他行业工作。()590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行奖惩的依据。()
591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
592教师资格证书在本省范围内适用。()59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年评审一次。()
594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学生一般喜欢听别人讨论,上课喜欢听老师讲。595人要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记忆。()
596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597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598教学策略的合理利用是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599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主要地位。()600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杜威。()()
60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601一定社会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篇:高中职称考试
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下表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 A.技术教育 B.专业教育 C.基础教育 D.平民教育
2.普通高中课程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应建立
A.选拔性评价体系B.发展性评价体系
C.过程性评价体系D.终结性评价体系
3.普通高中课程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
A.自主权B.使用权C.设置权D.修改权 4.《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高中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是
A.模块——科目——学习领域B.科目——模块——学习领域C.学习领域——模块——科目D.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5.普通高中课程新增设的两个科目是A.技术、艺术B.技术、体育与健康C.艺术、信息技术D.艺术、通用技术
6.普通高中学生三年中至少获得多少学分才能毕业?
A.116B.122C.140D.144 7.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设置的基本形式是
A.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B.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
C.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D.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
8.普通高中学生三年中参加社区服务的最低要求是
A.不少于5个工作日B.不少于10个工作日
C.不少于15个工作日D.不少于20个工作日
9.下列对高中课程中的“模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B.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C.每一个模块都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完全掌握
D.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10.下列对高中课程中的“学分”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B.学生的学分由学校进行认定
C.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D.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给学生认定学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哪几个学习领域?
答: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12.什么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答:简言之,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
13.高中课程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14.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式方法,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大力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此专门作了明确要求。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落实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方法?
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地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5.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的原则有哪些? 答:
1、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
2、必修课优先、力所能及的原则。
3、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的原则。
4、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16.高中新课程评价理念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的将终结行评价与形成行评价结合起来,给于多次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三、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加的交流活动。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7.普通高中课程为什么要设置“学习领域”?
答:
1、设置学习领域,能够更好的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
2、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设置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可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可以避免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18.高中新课程与以前的课程相比有哪些突出的变化?
答:一是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二是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三是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四是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五是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的关注。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六是在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毕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新课程
1、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
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2、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和特点。学习领域、科目、模块。8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特点1.体现基础性,强调课程统整2.体现选择性,突出多样化3.体现均衡性,重视艺术类和技术类课程。每学年52周,教学40周实践一周假期11周每模块36学时。
3、高中新课程的标准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一是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二是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三是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四是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五是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六是在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
4、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2、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3、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6.统一目标要求,弹性指导
5、一节好课的标准⑴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⑵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⑶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⑷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⑸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⑹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6、高中新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7、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 选课指导制度的涵义:选课指导制度就是学校为帮助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一种制度。意义:选课指导制度是学分制的必要补充;选课指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学分制管理的推行。选课指导制度最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选课指导的原则
1、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
2、必修课优先、力所能及的原则
3、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的原则
4、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做法:
8、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德一种研究形态。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可以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9、教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明确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获得结论并开展行动的过程。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基本原则:高效.协调与共享首先,对课程资源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课程资源结构.其次,重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以及喜欢的种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创造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教师要把学生学习懂得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
1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1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13、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4、学校评价的原则:发展性、过程性、主体性、规范性、弹性、多元化的原则。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新课程改革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教师即课程。(×)
12、教师在1~ 6年级年段都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1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20、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21、4~6年级这一年段教学时,应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22、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23、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24、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25、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26、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27、“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28、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29、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30、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引导者为主。
3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
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3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结构上看,它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33、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34、“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 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3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C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5、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是(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新课程改革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初中阶段设置()相结合的课程。
三、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的改正)
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改为:开发校本课程意味着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2、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为:
3、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改为: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
改为: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
5、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结果和学生的收获。(×)改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四、简答(本大题含3小题,共10分)
1、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是什么?(2分)
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
2、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4分)
①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封闭型→开放型的社会型的教师。
3、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特点?(4分)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部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07年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阶段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C青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课程标准)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启发性原则、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B演示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外部分组、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内容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体谅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平行管理)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__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__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__延时_____价值。
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_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及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_____创造能力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__职业角色的多样性_____。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教学大纲____和教科书。
9.学习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教学___。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现实___学生身心发展_____的过程。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类是____模象直观____。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_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__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_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____。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_____教育者___;领导者和__组织者______。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对)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错)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对)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错)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错)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错)
7.分组教学是为了客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错)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对)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错)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
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
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仁与现念的多样性等。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说明。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现代社会,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教育、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角色。教师肩负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备课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①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②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③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2)了解学生。①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②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答间活动等。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人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②课题
计划。③课时计划。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说明下面教学案例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试做具体的分析。
“力”的概念的敢学
我在讲课时,问同学们知道“力”吗?大家都说知道。但我问到“力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同学们却答不出来。我就接着说:“谁能说出力的表现?”于是,他们活跃起来了。有的说“人提水”;有的说“起重机吊钢管”;还有的说“磁铁吸引铁钉”。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同时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并板书如下: 接着布置归纳分析:从上述几个力的表现的例子可以看出,力是离不开物体的,如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物体。我进而又指出:“提、吊、吸”在物理学中都称为作用。由此得出力的初步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原则。①启发性原则。教师问“力是什么”,学生不能回答,老师接着问“谁能说出力的表现”,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发言活跃,这就运用了启发性原则。②直观性原则。力很抽象,但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举的例子都是具体直观的,老师的演示实验也是直观的,所以运用了直观性原则。③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先举例子,再归纳,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最后得出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顺序,所以运用了循序渐进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过程中的例子都是生活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说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运用的教学方法有:①讲授法。老师用讲解的方法对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②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本案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所以用了谈话法。③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本案教师学生一起讨论,获取力这一概念,所以运用了讨论法。④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本案老师除了让学生们说一些例子,还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来解释力的概念,所以说用了演示法。2.以“我们的理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教师职称职务考试模拟试卷
一、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对)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错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错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错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错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必修 3 3B、必修 1 1 C、选修 3 3D、选修 3
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五、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答: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教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
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
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第三篇:山西省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山西省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2011-06-19 11:29 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从今年起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与命题的考试,考试有效避免了答辩过程中评价的随意性,但是也给我们晋升职称者带来难度;考试不过关,职称就不能晋升。那么今年的考题有些什么内容呢?我以自己的感觉进行预测:
1、校长以及其他管理者的考试应该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管理案例、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
2、普通教师应该考到:课程标准、新课程基本理念、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评价、教学案例
(以上教学或者管理案例大家应该按照我们已经交上去的材料进行组织)以去年的试题为例:
一、简答题(40分)
(一)试述你所任教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二)试述你本学期所教教材的编排特点。
(三)给一段材料或者一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并简述你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四)试述你是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的。
(五)案例评析:试述一个教学案例,并写出过程与反思。
二、论述题(60分)
近三年来,你一定上过许多成功的课,请从中选择一堂课(或者一个片段)试描述课堂教学情境,并分析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那些理念,对同行有何借鉴意义)
第四篇: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
第五篇:2007教师职称理论考试中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的现代化。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人
D.教育结构
2.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法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
A.更加关注知识的系统传授
B.更加关注课程评价的选拔功能 C.更加关注课程的分科
D.更加关注课程的综合发展 4.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B.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5.我国于1993年颁布,并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7. 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D.教育系统
8.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信条是“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教师应有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对教育事业无私的献身精神 C.热爱学生
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
B.完成当地领导机关布置的重要任务 C.思想品德教育
D.完成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突击任务 10.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列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B.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C.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D.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学生学业检查和评定 12.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 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A.自觉性
B.自律性 C.主动性
D.主体性 13. 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
A.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 B.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C.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D.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
14.新理念下的班主任,是“学科专家”、“人生导师”、“学生的知心朋友与知己”、“班级文化设计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这说明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 A.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B.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C.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
D.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
15.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艰苦奋斗
B.勤俭节约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16.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方法是 A.讲授法
B.参观法
中学理论试卷
第 1 页(共 6 页)C.情境教学法
D.循循善诱法 17.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教学中起
A.主体作用
B.主导作用 C.辅助作用
D.决定作用 18.学校管理的核心是
A.对人的管理
B.对物的管理 C.对财的管理
D.对事的管理
19.个别教师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公正评价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20.《三字经》说: “教不严,师之惰”说明教师应该
A.信任学生
B.了解教育对象 C.严格要求学生
D.和学生交朋友 21.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教育思想
D.教育理论素养 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23.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
A.选修课
B.必修课 C.兴趣课
D.课外活动 24.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
A.主体
B.客体 C.主导
D.载体
25.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指
A.幼儿园、小学阶段
B.小学、初中阶段 C.初中、高中阶段
D.幼儿园、高中阶段 26.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学生知的深和知的浅的矛盾
C.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的矛盾 27.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启发式教学 28.主张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暗示法
D.实习法
29.教师运用各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之获得具体鲜明的表象,为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打下基础,这是贯彻了教学的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0.我国古代《论语》中说的“温故而知新”,它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巩固与创新相结合 31.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
A.物质文化建设
B.制度文化建设 C.精神文化建设
D.特色文化建设 32.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法
B.情感陶冶法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中学理论试卷
第 2 页(共 6 页)33.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做好 工作。
A.课外活动
B.美育 C.班主任
D.体育 3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A.民主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相互制约关系
35.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 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A.学校综合评价
B.教师自评 C.教学实绩评价
D.学校领导评价
36.“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主要说明教学中教师应注重
A.传授科学知识
B.反复练习巩固 C.培养学生能力
D.加强“双基”教学
37.“总是等到考试时才知道该念的功课没有念”,说明了学生意志品质的 差。
A.变通性
B.果断性 C.自觉性
D.坚持性 38.从心理学上看,阅读时“一目十行”指的是
A.记忆容量
B.注意稳定性 C.知觉范围 D.注意分配能力
39.过度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保持与回忆,假设某同学用2小时的学习时间达到某一材料的第一次正确回忆,那么该同学再用 时间能使其记忆效果达到最佳。A.0.5小时 B.1小时 C.1.5小时 D.2小时
40.一个学生迟到了,推门而进,师生这时不由自主地转向教室门。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起伏 C.转移
D.分配
41.“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
A.全部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 合作等诸多方面
B.只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C.二者都要关注,但关注“教师的教”应重于“学生的学”
D.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并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42.学习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主要是根据遗忘过程的 规律。
A.再认
B.先快后慢 C.倒摄抑制
D.前摄抑制
43.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地方,声音要适当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的 规律。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44.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作业的这一思维过程是
A.抽象
B.分析 C.比较
D.具体化应用
45.研究表明,在课堂中 的教师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最佳。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集权型
46.有经验的教师穿了新衣服总是提前到班级里亮相,这是考虑到刺激物的 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A.强度
B.对比关系 C.运动变化
D.新异性
47.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当碰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说“请让我考虑考虑”。这种“考虑”指的是
A.想象活动
B.知觉活动 C.记忆活动
D.思维活动
48.父母的 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合作、温顺和社交等良好性格
中学理论试卷
第 3 页(共 6 页)A.民主
B.保护 C.支配
D.拒绝
49.若50人中只有5人通过某一测验题目,那么该题的难度系数为
A.0.1 B.0.9 C.0.55 D.0.45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
A.未满14周岁的公民 B.未满16周岁的公民 C.未满18周岁的公民 D.未满12周岁的公民 51.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注意的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52.“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53.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文学感兴趣;有人喜欢高尚的内容,有人则喜欢繁琐的事物等。这表明兴趣具有
A.稳定性 B.集中性 C.指向性 D.广度性
54.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校长政绩 B.提高教师待遇 C.学校绩效 D.学生考试分数
55.学生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A.记忆 B.想象 C.注意 D.知觉 56.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
A.未成熟的人 B.发展中的人 C.成熟的人 D.被塑造的人 57.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分化概念,让学生便于理解知识
58.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A.5 B.1 C.2 D.3 59.“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中 差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60.有些学生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运气不好,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稳定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二、多项选择题 6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三级课程体系,包括 A.国家课程 B.特色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校课程
62.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包括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学生自主发展 D.情感态度价值观 63.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括
A.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 B.教学方法的设计 C.教学媒体的选用 D.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中学理论试卷
第 4 页(共 6 页)6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教学方式,包括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练习直观 65.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努力做到
A.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B.用成人的价值规范学生
C.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 D.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见解是有价值的 66.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仅仅做蜡烛、春蚕、火炬,原因是
A.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淡化
B.时代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发展自己,因为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C.课程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而与学生一道,同成 长,共进步
D.教师不但需要无私的奉献,而且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67.教师的素养包括
A.思想品德素质 B.知识素质 C.能力素质 D.心理素质
68.体态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教师课堂教学中体态要求表述正确的是
A.注意自己的眼神,目光集中在学生身上 B.对不良体态坚决制止
C.教师应保持严肃,努力树立自己威信 D.教师的手势也是一种体态
69.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普通中小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B.普通中小学校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C.组织学生远足、野营和举办夏(冬)令营不属于体育活动 D.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70.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下面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是
A.依法执教,爱岗敬业 B.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C.团结协作,尊重家长 D.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71.中小学的“双基’包括
A.基础知识 B.基本能力 C.基本技能 D.基本技巧
72.教案是教师教育理念、备课成果的书面体现,一篇好的教案应做到
A.科学正确
B.实用有效 C.有个性色彩
D.体现新课程理念
73.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D.旷课达60节以上的。
74.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问题应难度适当
B.问题应有具体针对性 C.应对学生进行连续追问
D.应对学生回答及时评价 75.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
A.教学目的 B.教师的知识水平C.学生的年龄特征 D.教材特点 76.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
A.形式上的多样性 B.活动上的自主性 C.内容上的广泛性 D.参与上的自愿性 77.下列属于教师义务的有
A.为人师表 B.执行学校教学计划
中学理论试卷
第 5 页(共 6 页)C.评定学生品行 D.带薪休假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的学历是
A.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小学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B.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C.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
校专科毕业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D.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
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79.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必须体现民主教育思想,下面体现民主教育思想的有
A.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B.课堂教学面向全体 C.言传身教 D.师道尊严 80.备课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D.组织课外活动 三.判断题
8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学生本人应承担的义务。82.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83.国家法律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但少年本人自愿除外。
84.只关注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85.俗语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用体罚去整治学生也是可以的。
86.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87.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88.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手段。
89.教育测验与评价在教学评价与管理中具有激励、诊断、评定和选拔等功能。90.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不同学科间教师的合作。9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92.正面教育就是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93.按照教育有关法规规定,中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10小时。94.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才能准确地观察学生,体验其情感。
95.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96.课外活动不需要活动计划和纪律要求。97.品德就是道德。
98.能回忆一定能再认,能再认一定能回忆。99.学生上课边听边记笔记,属于分散注意力。
100.学习新知识,首先应强调理解,而不是强调记忆。
101.经验、情绪状态、动机、兴趣、需要等都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102.学生说“马是动物”,说明他已揭示“马”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103.“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学校教学研究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校为本。
104.学习较长材料时,材料的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较少,而材料中间部分遗忘较多。105.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一定要有任教资格,学校应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
106.上课时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忽然一声巨响,大家不约而同地朝声源探望,这是注意的转移现象。10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08.“勤能补拙”表明了能力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109.在一般情况下,高度焦虑有助于促进学生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110.在我国,受到行政或刑事以上处罚的公民,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中学理论试卷
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