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烟多镇支农惠农工作汇报材料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烟多镇党委 烟多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地区工作组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镇进行工作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全镇近两年来强农惠农工作开展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烟多镇基本情况:
烟多镇是一个以农为主、以牧为辅的镇,幅员面积为360平方公里,为典型的高山峡谷,河谷地带,海拔高度为2900-5600米,年降水量为350毫米,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土地贫瘠,基础薄弱,居民多聚居在山谷台地,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全镇辖26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全镇实有耕地面积8520亩,其中水浇地4977亩,旱地3543亩,草场面积23.2万亩,林地面积17322公顷;全镇总人口为1539户8928人,其中农业人口1530户、8481人,牧业人口39户、447人。
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深知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是释放农牧业潜力、促进农牧民增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镇党委、政府引
起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以及其他强农支农优惠政策等补贴兑现到位,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惠。
1、种粮直补及其它补助落实情况:
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持续出台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特对种粮户进行的补贴,补贴品种包括青稞、小麦、玉米;补贴方式采用分级发放,由县财政发放至我镇,再由我镇兑现到种植户手中,发放标准为15元/亩,2009—2010年,我镇粮食直补每年为8130亩、243909元,其中青稞5529.15亩,小麦2601.15亩,种粮补贴为121954.5元,农资综合补贴121954.5元。农村五保供养2009年26人,补贴资金为46800元;2010年31人,补贴资金62000元。2009年三老人员补助为39人,补助资金为37200元,2010年三老人员补助金96000元,其中上半年为45人,下半年为35人。农村低保为859人,2009年补助资金为414540元,2010年补助资金为712582元。2010年底全镇退耕还林面积为5618.24亩,每亩补助资金230元,每年共兑现补助资金为1292195.2元,为强化对林业工作的管理,我镇向县林业部门上报35名护林人员。村干部务工补贴资金2009、2010年均为464940元,村级公用费用21600元。农业机械购臵补贴13台,对于农药补贴,农用化肥差价补贴以及畜牧业强农支农优惠政策补贴工作是由县农牧局直接予以兑现。
2、牲畜存(出)栏和疫病防治情况:2010年全镇牲畜存栏为
24706头(只、匹),其中:牛9342头、马696匹、山绵羊14668只,牲畜出栏量2860头(匹)只。完成秋季“口蹄疫”疫病苗注射工作,其中:牛6829头,注射率73.1%;羊11133只,注射率75.9%。
3、农牧业产业发展情况:两年以来,我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切实促进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紧急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要求,切实抓好第一产业,在稳定以青稞为主的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了产业发展结构,按照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的发展思路,我镇实施了以下三点措施:一是针对我镇气候条件较好,一半以上耕地、林地海拔不超过3300米、地势较为平坦、年日照时数大于3200小时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建设蔬菜温室基地50余亩;水果、林副业生产基地苹果、梨、核桃共200亩;葡萄50亩。二是不断开拓创新,大力推广了“支部+协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如:我镇达巴村的石料场的建设发展就是按照这一模式运作,充分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致富积极性,每年可直接盈利3-5万元,也为该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依托县城地理条件优势,组织我镇农牧民群众参加投资项目建设和劳务输出先后引资建立了2个中型红砖加工厂,年产砖20000批,每年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9万元,不但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就业问题,也为我镇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条件。
4、农用化肥购置情况:2010年,全镇积造农家肥162多万斤,购买氮肥35吨,复合肥15吨,合计50吨。大力推广粮种改良工作,全镇良种覆盖率为98%以上,各种农作物播种总面积8520亩(其中青稞 5592亩、春小麦2424.77亩、油菜503.23亩)。
5、沼气池建设情况:在工作中,我镇以建设清洁能源为目标,认真抓好沼气工程建设工作。全镇2008—2009年第二批新增农村沼气任务55户,2010年新增农村沼气任务500户,截至去年12底目前,我镇共完成559户,超额完成4户。
6、安居工程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我镇以实现安居乐业为目标,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共计实施改建、搬迁814户(5698人),达到总体目标的80%。按照农房改造1万元/户、相对贫困户1.5万元/户、绝对贫困户2.5万元/户、游牧民1.5万元/户、地方病搬迁2.5万元/户、新增游牧定居2.46万元/户、新增特困户3万元/户的补助标准开展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其中2006年为122户,分别是:相对贫困户2户、绝对贫困户23户、游牧民47户、农房改造50户,共落实资金181万元; 2007年为261户,分别是:相对贫困户47户、绝对贫困户34户、游牧民53户、农房改造99户,共落实资金404万元;2008年为80户,分别是:绝对贫困户3户、农房改造77户,共落实资金84.5万元;2009年为120户。分别是:相对贫困户10户、绝对贫困户10户、游牧民定居9户、农房改造71户、新增游牧民定居20户,共落实资金173.7万元;2010年为231户,分别是:农房改造190户、相对贫困户30户、新增牧困户11户,共落实资金268万元。
7、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情况:截止目前,全镇已完成26个行政
村的人畜饮水建设工程,新建、维修水塘120座,水渠72条,投工投劳5832人次。实现70个自然村通公路(车),修建桥梁7座(其中吊桥6座),通车里程达350公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免费为农牧民群众发放了“村村通”广电设备1124台,使农牧民群众及时有效地倾听到了党的声音,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8、涉农政策性保险工作开展情况:为增强农牧民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自去年全县开展涉农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以来,我镇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农牧民群众对这项惠民工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全年共缴纳参保费12279.83元。2010年,我镇遭受罕见的极端气候的影响,旱灾、洪灾较为严重,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和部分财产损失,我镇在认真做好灾害自救的同时,及时向地区保险公司农保部报告灾情,目前,各项理赔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以机构为支撑,汇集工作合力。为保证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显实效,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与县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二是以宣传为铺垫,动员全民参与。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向我镇广大农牧民群众发放宣传册,在村居宣传栏张贴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知晓惠从何来,恩报何处。三是以项目为载体,夯实
发展基础。以新农村建设、整村搬迁、安居工程、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建设为推动,认真落实好水、电、路基础建设等扶持政策。四是以民生为重点,解决实际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认真组织实施扶贫攻坚项目,着力改善农牧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五是规范资金管理,及时兑现补贴。为方便群众领取补贴,结合春耕备耕、中耕管理等各个生产时期,我镇在相对集中连片的村组设点发放补贴,及时将资金全部兑现到农户手中。
四、进一步完善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建议: 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不仅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更应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一要抓住重点。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一些项目可以先在自然条件好、干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进行示范。二要要统筹安排。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统筹安排支农惠农项目的实施,充分整合各渠道的补助(贴息)金,确保不同项目有机融合实施,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成效,以实现强农惠农政策效益最大化。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主要支农惠农政策
主要支农惠农政策
一、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
1、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13.5元。
2、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农资综合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76.9元。
3、国家对水稻生产的农户实行水稻良种补贴。补贴对象是直接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不得补给未种植水稻的土地承包户。补贴范围是按照水稻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双季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双季晚稻每亩补贴15元。
4、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早籼稻谷最低收购价77元/50公斤,中晚稻79元/50公斤。
5、国家实行油菜良种补贴政策。凡种植已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补贴10元。
6、保护耕地政策。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对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弃耕抛荒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按该基本农田弃耕前三年平均产值一至二倍收取荒芜费;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同原发包单位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重新发包。
7、对耕地抛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连片抛荒5亩以上的,追究所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责任;对连片抛荒10亩以上的,追究所在地方乡镇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20亩以上的,追究主管副县市区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30亩以上的,追究县市区长的责任。
8、实行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年产粮食4亿斤以上的县进行奖励,以提高地方财力,促使产粮大县政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
二、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政策
1、生猪调出大县补贴。按该县生猪出栏数和外调数比例确定补贴金额,补贴到县市区。
2、能繁母猪补贴。今年,国家财政增加了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标准从50元/头提高到100元/头,中央财政补助50%,省级补助30%,市级补助10%,县级负担10%。
3、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1000元/头,费率6%,每头保费为60元。保费负担比例,国家财政补贴80%,即每头48元,养猪户负担20%,即每头12元。
4、禽流感扑杀补助。禽流感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负担,扑杀补助标准为:鸡、鸭、鹅等禽类每只补助10元。对疫点扑杀补助国家、省、市、县按5∶3∶1∶1比例配套;对预警点扑杀补助省、市、县按5∶2∶3比例配套。
5、生猪疫病扑杀补助。对因患猪蓝耳病而扑杀的生猪补助实行国、省、市、县、养殖户五级按4∶2∶1∶1∶2的比例承担,补助标准为每头600元。
6、养殖小区补助。扶持新发展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小区,对经省立项建设达到规定要求的生态规模养殖小区,每个养殖小区一次性补助50万元以上。
三、鼓励发展林业的政策
1、退耕还林补助政策。
粮食、现金补助:我市从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根据林业部门的验收结果(达标)向退耕户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资金210元(按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每公斤原粮1.4元折价计算),每亩每年退耕地现金补助20元。补助年限,退耕地还经济林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按8年计算,根据县级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的合格面积兑现补助现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及以后到期的,从到期后的次年起发放补助。
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国家一次性提供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每亩50元,由各县级林业部门统一管理使用,为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无偿提供种苗。
2、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重点公益林提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每年每亩0.25元由省级财政部门列支,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公益林监测和管护情况验收、跨公益林区域营造生物放火林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每年每亩0.8元可用于林农委托县、乡林业部门组织的专职护林员的劳务费支出;每年每亩0.45元用于公益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等支出;每年每亩3.5元发放给林农个人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救治等支出。
四、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政策
2008年,国家财政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购机补贴专项资金1.9亿元,加上省财政配套安排700万元,全省购机补贴总规模达到1.97亿元,比去年9700万元增加一倍。重点补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兼顾油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渔业的生产机械化。我市目前已到位资金1860万元,其中购机补贴资金105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81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实施参照购机补贴项目执行)。
1、农机购置补贴对象。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农业县市区,补贴对象为纳入范围内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补贴标准。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和省农机局、省财政厅《湖南省2008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规定,使用中央补贴资金的补贴标准补贴率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一户农民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一套(4台,即1台主机和
与其匹配的3台作业机具);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指县乡服务队,大型农机站)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三套(12台,即3台主机和与其匹配的9台作业机具)。一户农民(渔民)内补贴购置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不超过6台、6台和1台。农业机械购置具体补贴标准: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耕作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种植机械,中央资金补贴30%,其中插秧机省级资金累加补贴30%;植保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收获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0%;排灌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粮食干燥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畜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水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30%;小型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具体补贴机型的补贴额按全省统一公布的补贴目录执行。
五、移民后扶政策
1、扶持范围: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水库移民为现状人口,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水库移民为原迁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不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
2、扶持标准: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按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标准扶持。
3、扶持期限: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4、扶持方式:采取“一个尽量、两个可以”相结合的扶持方式。“一个尽量”就是后期扶持资金能够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应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两个可以”就是后扶资金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采取一部分资金直发、一部分资金搞项目两者结合的方式。扶持方式的确定要在研究移民村(组)实际情况、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所在村(组)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六、鼓励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国家财政补助标准40元/人.年;2008年起我省新农合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年,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配套比例为18:6:6;从2009年起提高到40元/人.年,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配套比例为24∶8∶8;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2008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10元,2009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20元。
2、对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从今年起,由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各地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办法》,制定具体的劳务补助实施方案和乡村医生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补助标准按每个服务农业人口每年补助1元计算,省、市县区按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
3、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6所。①国债项目12所。衡南县近尾洲镇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3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万元;,衡南县冠市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4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9万元;衡阳县三湖镇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8万元,国家资金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万元;衡阳县板市镇卫生院扩建,投资31万
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万元;衡东县大桥镇卫生院扩建,投资4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7万元;衡东县高湖镇卫生院扩建,投资49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4万元。蒸湘区长湖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7万元。蒸湘区雨母山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2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7万元。南岳区岳林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40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5万元。南岳区龙凤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30万元,国家资金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万元。石鼓区松木乡卫生院新建,投资70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5万元。石鼓区角山乡卫生院改扩建,投资55万元,国家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0万元。②省投资项目4所,投资比例省级财政投资20万元/所,市级财政投资6万元/所,县级财政投资14万元/所。
4、村卫生室国债项目。祁东县58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给每个村卫生室3万元资金。
七、鼓励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今年,国家增加了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20亿元,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省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今年安排2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万元;各类上型号型水库治理今年安排6.5亿元。
1、水库治理项目。三年内,我市共有45处小一型水库治理列入了国家计划,平均补助225万元/处;共有91处小一型水库治理项目列入了省计划,补助标准40万元/处;小二型28座,每座补助15万元,五年内县自行治理的病险小二型水库有453座。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根据我市三年前的水利建设规划,今年国家、省安排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分别为1020万元和80万元,共计1100万元,县级配套和农民自筹按国家、省级投资额度1∶1配套。今年我市中型灌区末级灌区维修项目,主要是:衡阳县牛形山灌区末级灌区,祁东县杨家台灌区末级灌区,衡山县新桥灌区末级灌区,耒阳市欧阳海灌区末级灌区;衡东县、衡南县、常宁市主要是小农水工程和小水源工程建设。
八、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
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村村互通、乡镇联网、城乡互动”的目标,配合新农村建设,对山区和贫困地区乡村公路建设,将在资金投入和补助上给予政策倾斜。我市凡纳入国家及湖南省规划的“畅通工程”项目,县乡道每公里按15万元补助,村道每公里按10万元补助,市级财政每公里平均按3000元进行补助,县市区财政每公里按1—2万元补助,不足部分由农民自筹。
九、鼓励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2008年开始实行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是指除按规定向自愿住校和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住宿费、伙食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它费用。
2、“两免一补”政策。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和对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农村学生从2007年春季开始免杂费,秋季全体享受免费教科书。城镇学生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2元,初中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按在校寄生的1/3确定。
3、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城区学校的政策。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求在城区中小学就读,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城区的暂住证、父母进城务工证明(有效劳务合同)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等材料向服务区范围学校提出申请,经核查批准后,就近免试入读。凡符合就读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各学校不得拒收。
十、其它方面的政策
1、户用沼气池建设。今年我市计划任务11000口,有10065口进入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国债项目资金850万元,补助标准800元/口;未列入国家农村能源沼气国债项目的,由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按800元/口补助标准进行补贴。
2、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在2007年对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实行农业保险试点基础上,2008年增加油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两个险种,同时适当扩大水稻种植保险的试点范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3、实施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2008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对在我省境内的全国“绿色通道”上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一律免收车辆通行费。整车合法装载我省生产的鲜活农产品的我省车辆在不属于全国“绿色通道”的我省其它收费公路上行驶,一律免收普通公路车辆通行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来源:中国衡阳)
第三篇:主要支农惠农政策
主要支农惠农政策
一、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
1、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13.5元。
2、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农资综合补贴。根据2003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每亩补贴标准为76.9元。
3、国家对水稻生产的农户实行水稻良种补贴。补贴对象是直接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不得补给未种植水稻的土地承包户。补贴范围是按照水稻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双季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双季晚稻每亩补贴15元。
4、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早籼稻谷最低收购价77元/50公斤,中晚稻79元/50公斤。
5、国家实行油菜良种补贴政策。凡种植已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补贴10元。
6、保护耕地政策。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对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弃耕抛荒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按该基本农田弃耕前三年平均产值一至二倍收取荒芜费;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同原发包单位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重新发包。
7、对耕地抛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连片抛荒5亩以上的,追究所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责任;对连片抛荒10
亩以上的,追究所在地方乡镇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20亩以上的,追究主管副县市区长的责任;对连片抛荒30亩以上的,追究县市区长的责任。
8、实行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年产粮食4亿斤以上的县进行奖励,以提高地方财力,促使产粮大县政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
二、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政策
1、生猪调出大县补贴。按该县生猪出栏数和外调数比例确定补贴金额,补贴到县市区。
2、能繁母猪补贴。2009年,国家财政增加了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标准从50元/头提高到100元/头,中央财政补助50%,省级补助30%,市级补助10%,县级负担10%。
3、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1000元/头,费率6%,每头保费为60元。保费负担比例,国家财政补贴80%,即每头48元,养猪户负担20%,即每头12元。
4、禽流感扑杀补助。禽流感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负担,扑杀补助标准为:鸡、鸭、鹅等禽类每只补助10元。对疫点扑杀补助国家、省、市、县按5∶3∶1∶1比例配套;对预警点扑杀补助省、市、县按5∶2∶3比例配套。
5、生猪疫病扑杀补助。对因患猪蓝耳病而扑杀的生猪补助实行国、省、市、县、养殖户五级按4∶2∶1∶1∶2的比例承担,补助标准为每头600元。
6、养殖小区补助。扶持新发展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小区,对经省立项建设达到规定要求的生态规模养殖小区,每个养殖小区一次性补助50万元以上。
三、鼓励发展林业的政策
1、退耕还林补助政策。
粮食、现金补助:我市从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根据林业部门的验收结果(达标)向退耕户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资金210元(按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每公斤原粮1.4元折价计算),每亩每年退耕地现金补助20元。补助年限,退耕地还经济林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按8年计算,根据县级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的合格面积兑现补助现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及以后到期的,从到期后的次年起发放补助。
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国家一次性提供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每亩50元,由各县级林业部门统一管理使用,为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无偿提供种苗。
2、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重点公益林提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每年每亩0.25元由省级财政部门列支,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公益林监测和管护情况验收、跨公益林区域营造生物放火林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每年每亩0.8元可用于林农委托县、乡林业部门组织的专职护林员的劳务费支出;每年每亩0.45元用于公益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等支出;每年每亩3.5元发放给林农个人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救治等支出。
四、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政策
重点补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兼顾油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渔业的生产机械化。
1、农机购置补贴对象。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农业县市区,补贴对象为纳入范围内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补贴标准。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规定,使用中央补贴资金的补贴标准补贴率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一户农民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一套(4台,即1台主机和与其匹配的3台作业机具);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指县乡服务队,大型农机站)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三套(12台,即3台主机和与其匹配的9台作业机具)。一户农民(渔民)内补贴购置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不超过6台、6台和1台。农业机械购置具体补贴标准: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耕作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种植机械,中央资金补贴30%,其中插秧机省级资金累加补贴30%;植保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收获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0%;排灌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粮食
干燥机械,中央资金补贴25%;畜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水产品机械类,中央资金补贴20%—30%;小型拖拉机类,中央资金补贴30%。具体补贴机型的补贴额按全省统一公布的补贴目录执行。
五、移民后扶政策
1、扶持范围: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水库移民为现状人口,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水库移民为原迁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不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
2、扶持标准: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按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标准扶持。
3、扶持期限: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4、扶持方式:采取“一个尽量、两个可以”相结合的扶持方式。“一个尽量”就是后期扶持资金能够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应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两个可以”就是后扶资金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采取一部分资金直发、一部分资金搞项目两者结合的方式。扶持方式的确定要在研究移民村(组)实际情况、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所在村(组)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六、鼓励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国家财政补助标准40元/人.年;2008年起我省新农合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年,从2009年起提高到40元/人.年,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配套比例为24∶8∶8;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2008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10元,2009年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20元。
2、对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从今年起,由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制定具体的劳务补助实施方案和乡村医生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补助标准按每个服务农业人口每年补助1元计算,省、市县区按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
3、村卫生室国债项目。国家给每个村卫生室3万元资金。
七、鼓励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2008年开始实行全免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是指除按规定向自愿住校和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住宿费、伙食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它费用。
2、“两免一补”政策。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和对城镇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并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农村学生从2007年春季开始免杂费,秋季全体享受免费教科书。城镇学生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2元,初中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按在校寄生的1/3确定。
3、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城区学校的政策。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求在城区中小学就读,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城区的暂住证、父母进城务工证明(有效劳务合同)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等材料向服务区范围学校提出申请,经核查批准后,就近免试入读。凡符合就读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各学校不得拒收。
八、其它方面的政策
1、户用沼气池建设。进入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补助标准800元/口;未列入国家农村能源沼气国债项目的,由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按800元/口补助标准进行补贴。
2、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在2007年对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实行农业保险试点基础上,2008年增加油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两个险种,同时适当扩大水稻种植保险的试点范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3、实施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2008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对在我省境内的全国“绿色通道”上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一律免收车辆通行费。整车合法装载我省生产的鲜活农产品的我省车辆在不属于全国“绿色通道” 的我省其它收费公路上行驶,一律免收普通公路车辆通行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
第四篇:支农惠农报告
炉霍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成绩斐然
——炉霍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当地经济情况汇报
地处甘孜州北路炉霍县,平均海拔3600米,幅原面积57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4万亩,草原面积496万亩,森林面积122万亩,气侯寒冷、干燥,青稞、小麦是本地农民的主要农作物,牦牛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畜产品。全县下辖4个区,全县辖4区、1镇、15个乡、171个行政村。人口4.2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7万人,占总人口的88.10%,农牧户数7391户。
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38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16元,城镇人均纯收入9316元。当地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从事传统农牧业和采挖药材等副业,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属典型的农牧业贫困县。
位于鲜水河畔的炉霍县信用联社始建于1987年――2007年实行的是县乡两级法人的管理模式,原有法人机构5个,2007年末按照小额信贷组织模式改革的要求,经过机构整合现有县联社营业部和城关信用社两个营业网点。全辖在职职工25人,退休职工11人。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信用社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区域经济特点,咬定支农工作不放松,强化内控管理,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拓宽服务城乡经济领域,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今年截止10月末,全辖各项贷款余额已达2766万元,较年初增长1835万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达2460万元,同比多增560万元;实现利息收入174万元,同比多增45万元。有效发挥了支农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作用,为建设美丽、和谐、文明的新炉霍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收到了农民增收致富、地方党委政府满意和信用社增效的“三赢”效果。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筑牢业务发展根基 业务要发展,内控需先行。一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有一支坚强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才能创出一流的业绩。新的班子优化组合后,坚持每周五召开一次职工大会,对上阶段工作情况进行“回头看”,听取基层部门的汇报,研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措施,并安排布臵下阶段的工作。班子成员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凡事在班子会上进行沟通,集思广益,集体决策,形成了团结、进取、务实的领导集体,有效树立了班子成员在员工中的威信。
二、倡导优质文明服务,增强同业竞争实力
作为一个金融企业,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及,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取得同业竞争的制胜法宝。面对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该社牢固树立“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经营理念,积极开展特色服务。在坚持早其他各单位开门、晚其他各单位关门、中午不关门、节假日不休息”外,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出去利用农村信用社联系群众广这一特点优势,深挖储源。由于我们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大多数客户的理解和信任,从而降低了硬件设施落后,结算渠道不畅带来的负面影响,各项存款稳中有升。
三、唱响主旋律,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 一是在资金安排上、信贷投向上,我们坚持做到“三优先”原则——即:农业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
二是把推进种养殖业发展作为支农工作的着力点。为了提高本食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从2000―2007年全辖农村信用社投入信贷资金200余万元,推广新粮种种植100余亩,每亩提高单位产量100多斤。另外,我们还根据市场需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牧民围绕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走“市场+农户”的路子,据初步统计:1998——2008年上半年先后投入资金3900余万元,帮助农牧户1110多户饲养奶牛10000余头、牦牛20000余头,还支持大蓬蔬菜种植户10多户、支持养猪户8户养猪80余头、青稞酒酿制户3户,既丰富了当地“菜篮子”。又为农牧民致富增收、信用社增效找到了一条新路。三是及时作好春耕资金的投放,保证农业生产资金的需要。每年春耕到来之际,全辖信用社职工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所需资金的投放工作,为了不误农时,我们及时做到早调查、早准备、早投放,在自己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如向人行申请支农再贷款等,多方调剂资金,据初步统计:从脱钩以来截止今年上半年,全辖累计投放春耕农贷资金3000多万元,使上千户农户受益,占贷户的95%。其中帮助1300户农户前后购回种子352顿复合肥135吨,农药18吨,农机具2250多件(套),耕牛9000多头,有力的支持了春耕生产。其中近千户贷款购买了农用小四轮拖拉机来耕种土地,改便传统的耕种模式,有力地支持了春耕生产,保证了农户春耕生产的资金需要。
四是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2年我县联社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业务区域广、经营效益好的城关信用社作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试点发放社进行试点,城关信用社根据辖内实际确定在洛秋乡、雅德乡、泥巴乡、卡娘乡,新都镇等群众信誉较好的四乡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在成功取得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在全辖信用社在全县16个乡进行了推广,在推广过程中我们 努力做到四个到位: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宣传到位
要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和推广工作首先必须让农牧民明白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意义。为此县联社制定了宣传方案,一是联社向县委政府汇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并下文要求各区乡政府积极配合信用社做好贷款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二是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设立咨询点,电视台制作宣传广告等广泛宣传,让农牧民家喻户晓。
2、农户经济档案建立到位
按照农户经济档案管理要求,也为了进一步掌握农户的基本情况,为评定信用等级提供可靠依据,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在社队干部的帮助下,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经济情况、信用状况,并按户逐笔登记造册。到目前为止,全县建立了5000多户农户的经济档,建档面达80%,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贷员的调查时间。
3、评定信用等级,核定贷款金额到位。一是经过试点后2003年各按照城关社的经验在相应业务区域内根据实际建立了信用乡、村,并成立了乡镇村干部组成的初审小组,初审小组负责对农户经济状况、社会信誉、偿债能力等进行评定;评定小组根据初审结果,综合评定出优秀、较好、一般三年等级颁发贷款证,核实贷款金额,优秀可以贷款5000元,较好可以贷款3000元,一般可以贷款1000元,凡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在规定范围内贷款需求,只需凭“二证、一章、两书”即:贷款证、身份证、个人印章、贷款申请书和贷款初审领导小组审查意见书(审查意见书必须对贷户目前经济状况,还款能力作出评价,对贷与不贷作出认定),随时到信用社办理核定金额内的贷款。
4、支持到位。为了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实现绩效双盈,我们还根据本地实际,鼓励农牧民发展特色种养殖、在药材生长季节采挖药材、目前投入的部分资金已发挥出效益。
由于小额信贷手续方便、快捷,适合当地农村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方式,深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为此我们根据农牧民群众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今年1-10月末全辖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53万元,比去年多增加320多万元,使3000多户农牧户受益,占需求户78%,基本解决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既解决了围绕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又给农牧民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短期资金需要,同时又降低了贷款风险,巩固了农村金融阵地。
五是创新农贷品种,延伸服务范围。除常规支农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我们还根据当地特点,积极开展助学、农村消费贷款等新品种,以满足农村贷款多元化的需求。据初步统计:从2002年以来全辖共投入农村建房贷款540多万元,使800多户农户搬进了新居;发放助学贷款50余万元,让1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学习和升学之梦。
六是用好用活人行再贷款资金。从1998年开始,炉霍人行对我县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截止2008年10月,我县累计使用支农再贷款3300万元,今年是使用支农再贷款最多的一年,目前再贷款余额1100万元。
回顾这些年的支农工作,从行社脱钩到现在,今我县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信贷资金经两亿,支农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解决了大部分农牧民贷款需求,有力地支持了炉霍县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村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好评!
炉霍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00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建设局支农惠农政策及相关项目安排工作汇报
建设局支农惠农政策及相关项目安排工作
汇报
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XX年我县计划完成16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其中拆除重建600户,安排资金300万元,加固改造1000户,安排资金200万元。资金补助标准:拆除重建项目,按照5000元/户的标准补助;加固改造项目,按照XX元/户的标准补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35户纳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在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由专项彩票公益金再增加补助1000元/户。
我县XX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计划下达到全县各乡,分配情况为:娜允镇416户,其中拆除重建156户,安排资金78万元,加固改造260户,安排资金52万元;勐马镇320户,其中拆除重建120户,安排资金60万元,加固改造200户,安排资金40万元;芒信镇320户,其中拆除重建120户,安排资金60万元,加固改造200户,安排资金40万元;公信乡224户,其中拆除重建84户,安排资金42万元,加固改造140户,安排资金28万元;富岩乡160户,其中拆除重建60户,安排资金30万元,加固改造100户,安排资金20万元;景信乡160户,其中拆除重建60户,安排资金30万元,加固改造100户,安排资金20万元。
XX年**县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各乡分配情况:娜允镇8户,安排资金0.8万元;勐马镇7户,安排资金0.7万元;芒信镇7户,安排资金0.7万元;公信乡5户,安排资金0.5万元;富岩乡4户,安排资金0.4万元;景信乡4户,安排资金0.4万元。
要求各乡镇财政所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补助标准兑现到农户,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目前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已进入验收阶段。
积极争取XX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