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命题专家谈2017年上海中考出题思路
命题专家谈2017年上海中考出题思路
语文:触摸时代脉搏
彰显学科特色
语文试卷遵循《上海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的要求,贯彻“教考一致”精神,保持了试卷结构、题型、难度的基本稳定。试卷坚守上海卷多年来形成的风格,在选文的时代感、试题的学科特征和思维容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课内外古诗文的考查,灵活检测了学生古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力求让学生在这部分试题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一篇现代文《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介绍了近来“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前沿科技成果,提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的问题,发人深省。微型小说《十七岁那年的单车》叙述了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得到成长的故事。前一篇重在考查学生准确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后一篇则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试题重在检测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下,彰显语文学科的特质。
“综合运用”延续了往年体现地域文化的命题追求,以201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为切入点,通过“虚拟”情景,引领学生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资源。显得大气,具有时代感。
作文题“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度。“种子”的内涵可虚可实,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这样”三字对作文的详略安排和叙事技巧也有一定的要求,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数学:重视基础
关注素养
适度综合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数学试卷的命题工作,以《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上海市初中数学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为依据,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落实“教考一致”的要求,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引导初中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
与往年相比,今年数学试卷在试卷结构、知识内容、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总体保持稳定。试题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体现学业考试的要求;重视对数学理解和应用的考查,关注学科素养;适度综合,有效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问题能力。整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基础,落实“教考一致”,体现学业考试要求。试题立足于初中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许多试题源于课本。试题关注教学重点,着重考查初中数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图形(含函数图像)的重要性质,着重考查对初中数学中基本数学思想和重要数学方法的理解与使用,部分试题的表述体现操作过程和思维引导,试题的解答突出通性通法,淡化技巧,减少繁琐运算。
第二,重视数学理解和学有所用,关注学科素养。试题考查了学生逻辑推理、运算求解、空间观念、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等学科能力。试题重视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并以适当的图表、图形、图像等不同的形式呈现,力求体现时代性和多样性,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部分试题关注数学表达、意义建构和数学的内在美,研究运动中的变与不变,论证过程适度融合运算与推理,问题情境力求自然、简洁、清晰,努力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三,适度综合,兼顾区分。试题考查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的反思。整卷中各占总分10%左右的中档题和较难题分散在不同的试题中,最后两道综合题立足数学基础,入口门槛低,解题途径宽,兼顾不同考生的答题,部分试题在破除某些思维定势方面做了一点粗浅的尝试,有利于适当区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英语:基于标准 凸显语用 激活思维 关注育人
英语试卷严格依据《上海市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初中英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遵循“教考一致”的原则,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试卷秉承历年风格,既关注考核内容的覆盖面,又兼顾题量和难度的适切性,同时,充分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思想。具体表现在:
语境创设凸显语用。在听力语料及词汇语法的题干中,尽可能地覆盖教材中各类话题及各种相关语境,凸显语言学习的交际功能。
语料选择贴近生活。整卷试题题材涉及中国文化、探索自然、人际关系、环境保护、娱乐与运动、工作与学习、自我意识、慈善关爱、科技应用等,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答题同时展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文本体裁丰富多样。阅读文本富时代感、重实用性,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保持了较高的思维含量。如:阅读B篇以网络聊天的形式,围绕“家长是否应该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发表不同的观点;C篇通过西方青年学用筷子这样一则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
作文题“There’s always hope”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常怀希望”话题极具正能量,引导学生思考处于逆境时,学会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内心的坚持,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今年英语试卷做到难度适宜、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充分体现评价对于教学的反拨作用。
物理:基于标准 贴近生活 强调过程 注重思维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物理命题以《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初中物理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为依据,在稳定的基础上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重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保持稳定,立足基础
试卷整体结构、阅读量和分值分布等与往年基本一致。为引导教学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全卷二级主题覆盖率达百分之百。考查内容立足双基,部分试题源于初中物理教材,引导教学重视教材。部分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大飞机首飞”、新“七不规范”等,强调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二、导向“减负”,重视素养
试卷杜绝繁、偏、怪题,注重思维深度,减少计算繁度,突出获取、处理信息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如第14、15题均以考查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第25题主要考查数据处理等能力,第26题主要考查实验过程分析等能力。另外,第7、15题对新情景的认知、新模型的建立、新事物与已知规律建立联系等能力做出要求,引导教学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化学:感悟化学之美 体现学科价值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化学命题以《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2017年上海市初中化学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为指导,着重考查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化学素养与实验实践的过程,严格把握试题的难度,体现学业水平要求。整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教材为基础
试题注重将教材内容作为命题素材,彰显“教考一致”的导向作用。例如:粗盐的提纯等试题,引导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研究教材、用好教材。
二、以实验为抓手
试题注重考查化学实验技能与方法。例如:简单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试题,引导师生走进实验室,真正实现从“讲实验”到“做实验”直至“设计实验”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感悟化学之美
试题注重联系生活,关注时事。例如:以“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为素材的试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生态等的紧密联系,发现化学的美。
试卷在保证题型稳定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题量,版面简洁、图文并茂。总之,今年的试卷既体现了学业考试的功能,也为今后的化学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第二篇:命题专家谈2018年上海化学等级考出题思路+2018年上海化学等级考真题(绝密真题,绝对参考价值)
命题专家谈2018年等级考出题思路
化学:注重基础知识、凸显关键能力、彰显育人价值
2018-06-10 10:10 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化学等级性考试试卷以《上海市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为命题依据,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试题的原创性,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力求体现试题较好的区分功能,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化学思维品质。
一、注重选材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试题选材以实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如以48Ca和44Ca为背景的原子核组成分析取材于最新研究成果;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的机身大量使用铝锂合金材料与合金的特性密切相关;正硅酸锂对控制CO2的排放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高铁酸盐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作水处理剂;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美多心安的中间体对硝基苯乙醇的合成等。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
试卷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既突出重点,又注意覆盖面,以此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理解,加强对诸多基础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从考查内容来看,所涉及的知识仅限于《上海市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的内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变化、常见的无机物、常见的有机物、化学实验、化学技术与社会等6个模块所占的比例与市教委相关要求基本一致。从考查目标来看,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的考查达到一半以上,对中学化学教学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凸显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机结合,全卷处处体现了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试题较好的区分功能。如考查学生分析应用图、表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考查学生运用有机物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考查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化学思维的创新能力。
四、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试题中融入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如考查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物质化学变化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动态平衡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化学变化,结合数据分析温度这一变量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建立认知模型,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考查学生对已有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优化;有的题目设置情景反映最新的科学成就,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的同时,考查学生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观念。
2018年上海等级考化学真题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出题思路
三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出题思路
本次的期末试卷,从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测量,解决问题6个部分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检测。试卷“以书为本”,紧紧围绕教材出题,检测范围应该说内容是非常全面的,难易也适度,比较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书本知识真正掌握了,试卷的75分就能拿下了,还有的25分来源于你的理解、分析、拓展能力了。下面逐题解读:
第一大题填空:
1、考察学生对于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考察学生对于时间:年份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察学生对于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情况。
4、考察学生对于“时间:年份”的理解。
5、考察学生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
6、考察学生对于面积和周长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7、考察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8、考察学生对于24时计时法的掌握情况。
9、考察学生对于小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10、考察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情况。
第二大题判断:
1、检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计算经过时间。
3、脱式运算顺序。
4、判定闰年方法。
5、分数与0的关系。
6、对于面积知识的理解。
第三大题选择:
1、生活实际问题判定经过时间。
2、求长方形面积。
3、估算。
4、特殊日期的判定。
5、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6、对于分数的理解。
第四大题计算:考察学生的口算准确率,口算速度,都比较容易,这对稳定考生的心态有较好的作用。
第五大题竖式计算:检测考生的计算能力。
第六大题动手操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第七大题解决问题:考察了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读题和认真计算的习惯。
第四篇:命题思路
命题思路
指导思想:
本次测试的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体现语文课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第一学段的年段目标,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同时更是为了检测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力求更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水平,引导师生转变教和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生动活泼的学科学习,使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试卷命题意图:
本次命题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1—8单元),题型多,难易程度适中,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拼音、字词的积累和运用及学习习惯的考查,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初步阅读理解领悟文章的能力,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写话题考擦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同时,试卷实践性强,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又能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下面,我就每道题目的命题意图一一说明:
卷面分5分:这5分的设立意在引导学生要养成书写时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一题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命题意图】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汉语拼音、汉字的掌握情况。
第二题选择正确的读音。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及运用。第三题我会比一比,再组词。
【命题意图】出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同音字的辩析能力和词语的积累。第四题写反义词。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及运用。第五题照样子,再组词。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加一加,减一减和变一变三种识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考查了学生的文字辨析能力及词汇量。第六题填写量词。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生活常识,合理运用语言文字。第七题选字填空。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于两个同音字或形近字的区别及运用。要求学生能区别并能很好地运用。
第八题句子。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换一种说法,句子意思不变。造句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
第九题标点符号。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理解,能区别并能很好地运用。第十题阅读练习。
【命题意图】课外阅读题,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平时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积累的会话能力,考查学生能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事例、经验、情景等,大体读懂短文内容,能从短文中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第十一题写话。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语言积累,提高语言感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单位:寻乌城南小学
作者:潘艳华、穆燕书、邱春梅、陈缦琳、侯艳华
第五篇:安徽省委党校专家总结十年申论命题思路
安徽省委党校专家总结十年申论命题思路
日期:12-23 作者:admin 通过对近几年申论考题的分析总结,安徽省委党校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申论考试基本围绕一个大的方向或主题来展开命题: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发展问题,涉及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个具体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比如2002年的网络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给定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这些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揭示出,要正确对待网络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建设稳定安全正常的网络社会”等都是不错的申论文章标题。2003年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与公共安全问题,材料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揭示了安全生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亟待解决和应对的重大社会问题。第一次出现写讲话稿的新题型,申论要求提供两种讲话情境,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请任选一种。2004年的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交通问题,材料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困扰我国一些大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问题。这是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2004年申论试卷只有两道题,一是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求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第一次出现了报告文体写作的新题型(报告文体类型主要有:工作报告、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以及答复询问的报告等)。2005年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问题,第一次出现了评论文体写作的新题型(评论文体类型主要有两种:立论性评论和驳论性评论)。申论文章标题已给出,明确要求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申论文章。2006年的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建设问题,即我国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问题,申论材料来自某部长在网上与网友的交流谈话,大致内容讲的是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相对优秀的申论标题有“加强我国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勿让天灾变人祸——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等。
2000年、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的申论考试基本都在围绕如何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命题。2000年考的是噪声扰民问题(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主题:让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申论题材反映的是,一印刷公司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引进安装了四台最新设备,经济效益虽然大幅提高了,却造成了严重的噪音扰民的社会问题,引发法律诉讼,由此引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2000年申论考试的真正主题。2007年考的是关于废弃土地再利用和政府征地过程中的占补问题。材料主要讲的是,土地在被转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举例说明如何才能在现有土地资源紧张情况下做到土地持续利用。申论试卷要求,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2008年怒江水电资源开发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2009年考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要真正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结构性问题,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为了发展,如何发展呢?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一句话,要科学发展。由此引出这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背后隐藏的重大现实理论背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小康社会理论,五个统筹理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以及“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三农”问题及新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精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以及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建设的精神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由此很自然地引出重大社会民生问题成为近几年公务员申论命题的重要方向和重点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引出一系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问题(比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公务员申论命题的又一个重要方向和重点内容。这已经为近几年的申论考试实践所证明。据此,我预测,今明两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思路的重点,仍然在我国社会经济“如何发展”上。涉及“如何发展”的核心理论即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是考生在申论复习中要重点把握的理论内容,我们形象地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称之为“申论考试的万能理论”。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又引出了“如何发展”的次核心理论即和谐社会理论,涉及到当前重大社会民生问题。近几年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都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紧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肯定属于申论命题的重点范围。
根据近几年的跟踪分析和研究,考生应对公务员申论考试要看的书籍是中宣部理论宣传局出的《2009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历年考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速度、认知、分析、领会)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2000年、2001年、2002年申论材料的字数限制在1500到2000字,2003年、2004年、2005年保持在4000字左右,2006年一下子提高到8000字以上,2007年调整回落到6800字,要求考生除具备必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外,要更加注重综合概括分析能力的训练。
申论试题的题型、题量和结构每年都在不断调整变化中。题型变化最大是从2007年开始。出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新题型,如结合材料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概括说明工矿废弃地整治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结合材料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材料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列出相关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是申论命题的基本思路,但近几年申论命题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对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化怎样灵活,其实始终遵循着一定之规,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考生在复习中能把握这些规律,申论考试争取高分并非难事。
一、申论是什么?
1.申论是考试科目,也是文体名称。
作为考试科目,2009版省考大纲即《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指出“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表明申论是应用于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具有规范作答要求、相对固定程式的笔试科目,是测查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等具体能力的科目;作为试题,是以给定资料为依据,按照规定要求作答,就特定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表达应试者的思想认识,说明事物的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主观试题;作为文章体裁,申论的答案主体是以论说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相对完整意思和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机关常用文书规范的议论文体裁。“申论”作为动词,有申述、论述、引申论述的意思,在申论考试的语境中,是指依据给定资料,对材料反映的事实、蕴含的观点展开引申论述,阐明并论证作答者的观点。以给定材料为依据,是申论考试的最本质特点,也是最基本的作答要求。
2.“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对于“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有的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做出了比较明确和细致的解读,对于准确认识“申论”、指导作答实践较有意义:“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测试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从词语释义、作答要求、测查目标、材料内容、作答方法等几个层面,对“申论”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其中“准确理解材料”和“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这三个关键句,既是有条件关系的,又对把握申论要求具有特别实用的意义。
二、申论命题的题材涉及哪些领域?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有的申论题材都没有超出这五个方面。具体的切入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高度、不同的门类领域。
第一,层次高度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内容有高与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之分。高层次、宏观层面、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2006年下半年天津市申论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国考申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多主题复合型试题)。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2006年国考申论《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7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城市摊贩管理》,2008年上海申论《政府绩效评估》,2009年江西申论《金融危机下改善民生》。
第二,从门类领域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有综合与专门、全面与局部、跨越多个领域与涉及单一领域的区别。典型的综合性、跨领域题材:2008年浙江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门性、单一性题材:2007年湖北申论《保证食品安全》,2008年江苏申论《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2008年陕西申论《治理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从出现的频率来考察
申论试题以具体性微观题材、专门性单一题材居多,其中涉及具体的专门领域主要有:
经济管理:2006年浙江申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007年甘肃申论《消除垄断,维护公平》,2008年北京申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规范市场秩序》,2008年辽宁申论《改革招商引资体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密切相关。
政治文明:2007年北京申论《听证会制度的发展》,2007年上海《树立公务员精神》,2007重庆《遏制政府浪费》,2008江西《预防职务犯罪》,2008福建《强化突发事件中的政府责任》,2009年黑龙江省申论A类、B类《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强化政府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责任,杜绝权力寻租》,2009年春季福建申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与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密切相关。
文化建设:2009年北京申论《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提高国民文明素质》,2008年山东申论《弘扬感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08年山东军转申论《弘扬抗震精神,保持机关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2008年山西申论《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与弘扬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相关。
社会管理:2007年山东申论《规范网络捐助》,2008年吉林申论甲类《规范管理民间互助基金》,2007年江苏、2008年广东申论《社会救助》,2008重庆申论《发展养老事业》,2008年吉林申论乙类《规范发展社会养老服务》,2008年湖南申论《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安徽申论《规范考研辅导市场》,2008年黑龙江申论《规范群租房管理》,2008年天津申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
生态文明:2008年国考《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2007年山西申论《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
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还没有开始,策论型文章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中一种重要的文章类型,广大考生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安徽省委党校专家从多种角度为各位考生解读这种文体,并为各种考生解析申论和策论的关系,帮助准备参加2010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顺利通过申论考试。
一、申论与策论的关系
在现行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用语环境里,策论型文章基本等同于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
从考试史和文章史上看,严格意义上的策论,是古代官吏选拔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正规名称是“策问”,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预先拟制好书面问题,向通过会试等前几道考试程序的知识分子提出,出题叫做“问策”,考生作答叫做“对策”。其题目多为最高统治集团比较关心的治民、治官、治国方面的现实问题,如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官员怎样效忠帝王、修身为官、治理国家等。典型的试题如万历五年殿试策问,试题为“习先王之术,于古今治理讲之预矣”,即要求考生阐述古今治理——治国治民的原则和方法;下一次殿试万历八年的试题为“用思追古帝王之治,悉心敷对”,即阐述古人的治国方法。考生的答案名为“对策”,但与现代汉语中的“对策”意义完全不同,是对应“问策”的意思。
可以看出,古代策问考试的内容偏重伦理、理念的导向,不涉及时政,不提具体问题,没有诸如“黄河水灾应当怎样治理,赈灾资金如何防止被贪污挪用”的问题,也不要求回答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制定现代意义上的“对策”,这与当代申论考试通过具体问题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根本的不同。策问考试的答案名为对策,内容实际以论为主,如万历八年张懋修的对策卷开篇写道:“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随后的答卷主体为阐释理论,阐明考生对“古帝王之治”的理解,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考试也不要求提出措施,而现行申论考试却要求以作答对策措施为主。策问考的是考生的理论、道德修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申论考试除上述项目之外还有拟定对策、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重点是实际工作能力;策问的试题包括字数较多的“材料”,内含出题者代表皇帝表达的关于待解问题的意见,对作答有一定的指向和提示作用,这与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定相似性,但策问的试题内容完全是理论性的,与申论给定资料的理论与事实混杂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古代策问考试指导思想是儒家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出题者和作答者都不能违反儒家思想,不能脱离这一思想体系,这与申论考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现代科学精神命题根本不同。
根据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曾有过的策问考试与当前通行的申论考试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也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但不宜将申论中的策论型文章与历史上的策问考试及其答卷等同起来。
二、“策论型文章”的题材特点和写作思路
策论文章在古代官员选拔考试中也有相对应的名词,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层次的科举考试科目——制科考试的两种作答文章体裁,“策”与“论”是分开的,以对策措施为主的文章叫“策”,以论述阐发事理为主的文章叫“论”。宋代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苏轼应试,作“进策”25篇,《教战守》是其中一篇“策”;作“进论”25篇,包括《留侯论》、《晁错论》。这里的对策,同现行汉语中的同名词语基本是同义的。
对策与论述内容在文章中可以统一起来,但古代考试或文章写作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策论文章”或“策论型文章”这一名称,现代申论考试作答要求中的“策论型文章”是从其字面本义来定义的,笼统地说,就是把对策与论述内容统一起来、融为一体的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申论所称的“策论型文章”接近于古代政论文体中的“策”,这是以皇帝为对象的,就国家政治事务中的某一实际问题陈述见解、提出谋略和对策性建议的文章体裁。其基本套路是篇首提出问题,如“当今生民不知安危,如何使百姓居安思危”;然后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不知安危的危害何在,居安思危的意义何在,采取措施促使百姓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主体部分是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一般比较具体,如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众参加民兵训练、对优秀典型给予表彰奖励等。我们可以看出,由论述引入对策的“策”这种政论文体,是从古代绵延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其撰述内容、基本结构与当今的“对策建议”、“策论型文章”本质上是相通的,形式上也有近似性。可以认为,符合兼有问题分析、理论阐述与对策措施条件的文章,即为策论型文章。借鉴古代的“策论文章”,像历代名臣就时政问题进献给皇帝的奏议,参考其中的安排结构、组织材料、阐述论点的方法,乃至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观点,摘引一些名言警句,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参考范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申论作答者,理解“策论型文章”一词,最实用的还是头脑中要牢牢记住文章必须有对策内容,并以对策为主。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对策提炼、形成和表述能力,阅读学习古代的“策论型文章”就是可行途径之一。
五步助您通过2010年安徽省考申论之三
日期:12-23 作者:admin 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是写好申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视野开阔,是文章立意、思考问题的广度要求。指文章要上下左右、纵横古今,广泛联系与论述问题有关的各个方面,如成绩与问题、理想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教训与经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在宏大的背景上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从而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见解深刻,是文章立意构思的深度要求。文章作者思考所需论述的问题时,要尽力向深处开掘,选择一定的角度,站在一定的基点,顺着一定的理路,对问题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深度。
广度和深度并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要求,并非一定要见人所未见、云人所未云;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提示,不一定要超越他人,但求文章能够具有独特的价值。要求作者尽可能运用广泛联系和深度发掘的方法,从广博的视野和深刻的考察出发,达到分析的综合性、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深刻性、独到性,这种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体现着高水平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国考对高层次人才所首先看重的。
以“农村公共服务”一文为例,广度,要求横向联系,由此及彼,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推而广之,联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设想以此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下好一子、带活全盘,产生多方面的作用。为此,视野就要超越“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本身,而进行多方面的布局,如改革乡镇公共服务体制,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引导农民自治组织的发展等。国考省级以上职位作文的这点要求,启示了思维不能局促化,不能局促于一村一镇的一隅,甚至不能局促于农村本身,要联系到城乡一体发展、共同进步,联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和谐幸福的全局上去。
深度,要求纵向开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点突破,逐层深入,鞭辟入里、详细透彻地分析一个问题,说明一个观点。这要以“深入思考”为前提,以法律和政策精神为准绳,不断发掘论题的本质内涵、深远意义和深层次要求。例如,仅仅看到乡镇以下行政机构臃肿庞大、人员过多、浪费过重、效率过低是不够的,还要看到这种旧机制、旧模式在加重农民负担、降低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损害党的执政基础、拖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等方面的危害,深刻认识推行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并尽可能与党的执政理念、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工作的政策精神和决策部署相联,把认识的高度、立意的层次向上拔高,高到既引人重视又令人信服的程度,形成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对策思路,既切中时弊,又妥善有效,立足合理性、恰当性,富于创新性。
对于负载着鉴别高层次人才使命的阅卷者来说,没有广度,不足以动其心;没有深度,亦不足以动其心。广度与深度是高质量文章须兼备的两种素质,宽而有序,深而合理,即便没有过于夸饰、文采富丽的言辞,同样可以打动阅卷者。
要做到省考申论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要求,在把握政治方向准确性的前提下,写作思路需要大胆放开,极力左联右挂是为“广”,层层深入透析是为“深”,精炼恰当地采撷给定资料中的事实和理论论据,引用权威论述和成语格言,使用排比整齐、富有气魄的句式,都有助于为文章点睛和生色,将文章打造为精品,大大提高文章“坐二望一(类文)”的几率。
给定材料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试作答申论的基础。精读并利用有价值的材料,略读并扬弃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这是作答申论试题的前提。党校专家为考生支招有效辨别材料的价值。
一、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所有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材料,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万变不离其宗,按其性质都可从根本上归结为事实或理论两类,同时也有两者混合一体、交叉出现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实例、做法、经验、数字,均属于事实;访谈、讲话、官方文献、理论文章、网上言论所透露出的观点,均属理论;两者交错互见的,则属混合性材料,混合的形式并不能改变材料本身为事实或理论的本质。因此,所有的给定材料本质可归为两类,一种是用于反映事实的,一种是用于说明理论观点的。
二、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和干扰性材料
按照给定资料对于作答有无价值、价值大小、起什么作用,可将材料分为必须依据的、只需参考的、干扰作答的三种,即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干扰性材料。
1.依据性材料
典型的依据性资料有两种情况:
A、是客观再现资料内容类试题的依据:2009年浙江省考申论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18”提供的信息,整理一份情况反映。给定资料1-18均为作答这一题必需的依据。
B、是主观作答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的依据:2009年上海市申论材料2,陈述事实与观点,分析了农民子女接受教育难问题的两点原因: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二是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落实,是作答第二大题第1小题“分析我国教育不平等原因”的依据。
2.参考性材料
所谓参考性材料主要是作答主观题型的参考。材料的内容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有参考价值,但不是必须利用,材料反映的观点和事实可以作为论据,也可不加利用;要以提炼出答案的思路,也可不加提炼。
2008年国考材料10,介绍了美国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水电资源实行综合治理、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经验,对于《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一文的撰写,有其对策思路的借鉴价值,如可提出借鉴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治理经验,在开发水电资源的过程中完善流域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发展经济、使居民共享开发利益。但这种借鉴并非作答所必需,只属于一种参考。
3.干扰性材料
干扰性材料是与全部材料的主旨相脱离、与题意相背离、对作答没有利用价值,起干扰判断、增加试题难度作用的材料。干扰性材料不是所有的申论试题都有,但在给定资料中占有一定比例。
2009年北京申论第6条材料,新加坡对美国游客采取处罚措施,并非针对本国国民的文明行为进行管制,而是涉外执法问题,与答题没有直接联系。这是有意把阅读者的思路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属于典型的干扰性材料。
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对材料的性质、作用迅速加以判断,认清哪些材料是反映事实的,对于概括问题、论述危害具有依据价值;哪些材料是说明道理和观点的,对于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具有参考价值;又有哪些材料是没有直接利用价值,起混淆视听、干扰判断作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利用材料,符合作答要求,才能节约时间精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