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后进生[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2:5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瑶族后进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瑶族后进生》。

第一篇:瑶族后进生

瑶族“后进生”转化策略的探究

摘要:在瑶族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落后于其他学生,甚至完全放弃,从而形成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后进生”。本文试从后进生外因、内因作一分析,并就促使其转化的策略作一探究。关键词:后进生 外因 内因 转化策略

在教育教学中 “后进生”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当代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瑶族后进生的形成也是如此。我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认为瑶族后进生的形成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外,还存在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师应本着理解的原则,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后进生形成的外因

1、家庭成因。这可分为家庭不幸型和家庭教育不当型两种。

家庭不幸型是指父母或有早逝,父母离婚,父母关系紧张或家庭生活困难等诸情况。这一方面会使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的不到良好的引导和启发,很可能成为差生。这种差生一般心里脆弱、敏感、孤独、生活自理能力强,有忍赖性,但学习散漫,有疑难问题也不求教老师或其他同学,成绩自然较差。

家庭教育不当型表现为父母亲友不良的嗜好习惯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及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期望不当带来的反作用。我曾去一后进生家访,其父母正在与一帮赌友打麻将,而我去的目的正是要告诉其家长孩子不思学习而赌博成性的缺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良的生活习气肯定会带来相对的不良影响。另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对子女学习层层加码,期望过高,达不到要求时,轻则骂,重则打。殊不知期望信愈高,失望值愈大,“棍捧之下少孝子”,加之现在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特强,打骂罐子破摔。与父母唱反调。长此下去,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劲头不足。形成后进生就是必然的了。

留守、单亲学生多,缺乏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我校留守学生及单亲调查数据显示,全校学生900多人,瑶族学生有800多人占90%,从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缺乏关心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2、社会成因。现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一派繁荣和丰盛,但随着这鲜花和芳香的进程。也有泥沙和糟粕。作为青年学生,由于自律意识、甄别能力、善恶观念不强诸原因,很容易为不良社会行为所左右,放松自己的学习,而染上不良习气,成为差生。

社会影响表现之一:“读书无用论”思潮泛滥。学生感觉到的。可能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知识或上学不多,但可能奔波,忙忙碌碌,却不富裕。学生对这一社会问题缺乏辩证观念,没有清醒认识,只看到问题的表像,故往往羡慕挥霍而不思学习,盼望早日毕业,学习成绩必然下降。

社会影响表现之二:受书列影视的负面引导,青年学生有着很强的猎奇意识和接受能力。散布于书刊影视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冒险主义对青少年有较强的吸引性,往往使某些意忠不坚定或缺少约束的学生走上歧途。他们不思学习,不思进取,过分猎奇,追求奇异表现,荒废时间,虚掷青春,成为后进生。

3、教育成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现行教育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核一个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成绩的考核,而缺少综合性。这种教育机制压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约束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也使学生的学生成为一神机械活动,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被动或厌恶的心理,反感书本,厌恶上课,必然导致成绩下降。另外,小学的基础教育对初中学生影响也比较大。我校处在粤北瑶族,山多地少,各管理区教学点多且分散,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小学还有民办教师。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及小学的基础教育带来严重影响。例如,2012年我校组织初一学生进行韶关市组织的摸底考试,全年级230人,数学及格人数仅为40人,及格率仅为1.7%,这样的基础,必将进一步打击学生在中学学习的信心。

二、后进生形成的内因

后进生的形成与存在,固然有其外部因素,但我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后进生在学习中的内部因素。其中包括其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注意力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或分别或集结地呈现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不同程度地制约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其中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教学效果的优劣、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一种明确、稳定、持久和完整的学习动机。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鲜明的学习动机,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或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而且还会使他们具备在学习行为中遇到困难时产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但我发现,在目前的瑶族中学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没有形成这种完整的学习动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扭曲的学习动机。初上中学的学生,对学习往往由新鲜感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种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转化为他们自身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了此阶段的学习,其效果也较为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内容逐步递增、知识逐步深化,慢慢地学生间成绩上的两极分化逐渐显现。由此被分化出来的后进生,非但学习停滞不前,而且渐渐地视学习为沉重负担,甚至感到十分苦恼,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随着就读年级升高,教学内容加深、难度大,困难积存日多,于是惧怕情绪滋生,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最后,认为学学习无望,只好将其放弃。虽说他们形式上接受了各种学习目的的教育,但在学习效应上并没有使他们从主观内部产生积极、持久的动力,更没有使他们产生以学习为中心的注意力。其结果,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效果低差。

2、缺乏正常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它决定着人的大脑工作的频率。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积极性就越高涨。可是,后进生在学习中却往往逐渐失去兴趣这位“良师益友”。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都因科目新鲜而发生兴趣,可能曾一度出现过所谓的“学习热”。然而,随着教学循序渐进,语言知识纵横交错、教学难度加深和语言技能多层次训练的强化,原有的兴趣也就随着他们逐渐滋生的畏难情绪而荡然无存。

众所周知,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和“效能性”。一般说来,兴趣的这“四性”往往伴随着学生对某事物发生兴趣而产生并得以巩固。后进生学习,其兴趣的“四性”却常常表现为残缺不齐,且差异悬殊。例如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有的只对英语听、说、读、写中某一项感兴趣,有的仅对讲解语法规则感兴趣,对有针对性的操练和实践运用却感到枯燥无味;有的只对用母语教学感兴趣,而对用英语组织教学生厌。他们的兴趣时浓时淡,既不稳定,也难持久。由于存在上述的“残缺”和“ 悬殊”,后进生自然就失去了正常的学习兴趣。而无兴趣,就不能对其产生爱好,而无爱好,也就不能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3、逆反心理强。

随着学习兴趣的消失和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后进生对学校、师长及同学的情感也逐渐淡漠,继而发展到对抗情绪。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提问,后进生往往站而不答或不站也不答,并且认为教师提问是有意出他们的“洋相”,甚至认为是有意让他们“过不去”。从而,加速了他们“逆反心理”的形成。此种“逆反心理”的形成,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进程、影响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使其情感受到严重的抑制和伤害。其结果必然致使后进生对学习感到更加“失望”而自暴自弃。

4、意志不坚定,丧失进取心。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产生于完整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后进生由于学习动机扭曲,其意志力往往锐减,变得心灰意懒。其主要表现在于:无自控力、无自觉性和无恒心。他们学习既不努力更欠刻苦,一遇困难或受外界刺激,就很快失去自控力;难以自觉预习和主动复习功课;更难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实践。上课,缺乏自觉主动的进取精神,课后放任自流;既无信心也无恒心,更不能锲而不舍地按照要求进行口头和笔头的基础训练。

三、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研究指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存在智能的悬殊或学业的优劣,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掌握的时间的快慢。这就是说,后进生并非天生不能学好。只要教育者在教学中能给予后进生较之其他学生更为充裕的时间,那么其学习效能及其知识水平也可无异于中、上等生。因此,教育者应按照这一心理学原理,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针对造成后进生的各种因素,教师可采取以下转化策略:

1、培养形成完整的学习动机。

(1)倾注爱心。这是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首先,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坚定每个后进生都可以学好的信念。然后,在行动上,要变歧视为热爱、变漠不关心为热情帮助。其次,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诱导,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补救实践训练。这样,后进生就会倍感亲切和关怀备至,从而使其自觉地去排除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为后进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平等、和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不致因为所谓的“差”而再度遭受冷嘲热讽的打击。如此内外因相结合与互为作用的结果,必然会使他们再度意识到学习是客观实际的一种需要而重新激起他们的兴趣,并由此转化为推动他们学好的驱动力。

(2)应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已,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语、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故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3)激励为主、正面引导。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无论在任何场合,绝不能表现出对其丧失信心。对于他们点滴的进步要及时的表扬、鼓励。此外,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总结工作、向家长汇报,以及写评语,均要以优点为主。积极鼓励他们自找差距。在教师的信任和帮助下,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差距是完全可以缩短的,从而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创造机会,增加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安排他们的智力活动内容,把提高他们的质疑、发问、分析和推断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且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有表演的机会,使其练有所求,练有所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显然,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是使他们热爱学习的根本关键。因为只有想方设法使后进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其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和自觉性。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创设情境,采取直观教学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紧扣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语言情景,并将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这是对后进生课堂技能训练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大大增强课文的真实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挂图、幻灯、简笔画、收录机等辅以教学。随着语言情景和直观教具的更替,就能有效地促使后进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进而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之目的。

(2)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某事物的好奇心一旦被诱发,往往就会使人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有意识地寓趣味性于教学之中,同样是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努力加强备课,特别要注意结合后进生的基础及其水平,尽量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因素,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其次,在施教中,尽量采取拓宽知识面与强化技能训练的方法,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由于学生的存在着各种差异。我们应针对差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实践证明,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教学,后进生是难以听懂、学好的。面对这一客观现实,教师必须要结合后进生的实际水平,降低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重点辅导。也就是说,要把后进生从学习到掌握知识分为若干层次,各层次交叉进行,以旧带新,以新温旧,不断复习与巩固;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养成主动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反复抓,抓反复,培养训练学生的意志

瑶族中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后进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往往多次出现反复,这就是后进生的共性。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沉着冷静,并及时总结。据我多年观察,后进生在智力上不比一般学生差,只是有时思维方式和一般学生有所不同,意志力相对薄弱。这是因为怕吃苦,缺乏坚强毅力,学习意志薄弱,求知欲望不够强造成的。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这时要积极做到有意识地,有目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意志,反复抓,抓反复。

4、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毫无疑问,后进生群体的出现与存在,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严重的问题。所以,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唯有正视现实,不断重视和加强对后进生学习心理的发展与其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切实对他们动之以情、导之有方、教之有理和训练有素,才能尽快有效地矫正其非智力因素的缺陷,使其面貌为之一新,从而开创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睢文龙、冯忠汉、廖时人编著:《教育学》 2.彭聃龄编著:《认知心理学》

3.徐芒迪著:《优、差生组织策略水平的比较研究》,4.胡兴宏等编 :《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和成困探索》,德

论文题目:瑶族“后进生”转化策略的探究 工作单位:乳源民族实验学校 姓

名:刘伟城

注:本论文获2012年县德育论文一等奖

第二篇: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 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

乐风格特点。

技 能: 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兴趣。思 想: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 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 时: 一课时。

难 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重 点: 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 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导入新课。二 进入新课

(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盘王节和长鼓舞)

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

羽调式 3)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四)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

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2).第二部分主题

3)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4)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三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第三篇:《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

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

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

分段欣赏、分析乐曲。(师生互动)

引子:

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

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遍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第二主题演奏两遍,由第一主题变化而来。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b+a),第一遍由大管主奏,第二遍由木管组、圆号、小号主奏,旋律粗犷而热烈,好像一群小伙子闯进姑娘们的歌舞人群。人们在舞蹈时热闹、活泼、欢快的形象。

第二部分(B):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节奏发生变化,成为3/4拍子的舞曲。乐曲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共三段。第一段由小提琴主奏,第二段由两支加弱音器的小号主奏,第三段的前两句由圆号主奏。整个旋律富有歌唱性,有时平稳有时出现欢跳节奏。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边唱边舞用各种优美舞姿抒发情感的意境。

第三部分(A):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乐队全奏第一部分主题,好似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非常热烈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3、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是三段体曲式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本身就是由两段体或三段体构成。

(六)小结:

《瑶族舞曲》不是一首纯粹为舞蹈伴奏的乐曲,而是借用舞蹈命名,取材于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反映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场面的器乐作品。

第四篇: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姓名: 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

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第五篇:《瑶族舞曲》说课稿

《瑶族舞曲》说课稿

《瑶族舞曲》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六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普遍音乐素质较好,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望。六班的学生已经能做到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因此本课设置了课前搜集有关瑶族音乐文化资料的环节。学生们搜集的资料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详实。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音乐要素,能做到聆听音乐体

会音乐情绪。但当音乐情绪变化时,他们还不能立即找出是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在欣赏作品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欣赏能力。对此,本课中设计了打节奏为音乐伴奏的体验环节,以及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音乐特点。

本课的拓展环节为根据欣赏作品的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创编,这是根据六班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创编知识设计的。学生们喜欢发挥个性的创编活动,都能积极参与。但因缺乏音乐语汇,创编显得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另外,本课中还要求创编歌词。这个创编活动学生们还未接触过,教师应多给予鼓励。

三,教材分析:1,本课选用的教材是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2,课标:能够听辩,记住《瑶族舞

曲》中音乐主题并辨认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3,课标分析:本课以课标中听辩,记住音乐主题和感受音乐情绪为教学重点。听辩和熟记主题可以采用反复哼唱和聆听活动;音乐情绪可以通过律动,实践和比较等方法获得感受。

4,作品简析:《瑶族舞曲》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全曲共分三部分,四个主题,运用了音色,速度,力度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段,生动的描绘了瑶族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

四,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依照”创设情境,聆听感受,表现创造”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少数民族歌曲和图片,文字资料为学生创设聆听

情境;()其次,通过律动,演唱等实践体验环节,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最后,在学生获得了音乐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作品主题创编出他们喜欢的民族音乐,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目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熟悉作品各部分主题旋律,掌握曲式结构。并能背唱a主题,积累音乐语汇。了解瑶族特色民族乐器长鼓,能根据《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节奏为作品伴奏。在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尝试进行音乐创造与表现。

六,教学重点:

1、熟悉《瑶族舞曲》各部分主题旋律,背唱a主题。

2、体验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场景。

3、根据各主题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长鼓节

奏为音乐伴奏。

七,教学难点:在熟悉作品主题旋律,体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尝试用作品主题进行填词,改变节奏,速度等音乐创造活动。

八,操作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1,播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热身。2,导入瑶族音乐

(二)了解瑶族和瑶族的乐器长鼓: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瑶族资料。

2,认识长鼓;3,学生敲击桌面和桌边模拟长鼓音色,并为老师弹奏的乐曲伴奏。

(三)欣赏《瑶族舞曲》:1,分主题欣赏(1)欣赏a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2)欣赏b主题: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3)对比分析a,b主题音乐要素的特点。

(4)欣赏c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 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哪个音乐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复听主题。

(5)欣赏d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与c主题相比,音乐要素有哪些异同;3)复听主题

(6)小结归纳四个主题的音乐特点。

2,完整欣赏《瑶族舞曲》:(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聆听边构建乐曲的曲式结构图。(2)请学生谈谈想象的音乐场景。

(四)拓展:创造表现--创编《新瑶族舞曲》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再唱a主题。;2,以小组形式,从速度,节奏,节拍,歌词等方面对a主题进行创编。

3,学生演唱创编作品,教师进行评价;4,欣赏新稻子组合新唱的歌曲《瑶族舞曲》。

(五)课题总结

九,教学特色:1,体验式音乐学习:

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2,比较式音乐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

3,导入部分:课堂导入环节选择了

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我选择的是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能展示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

下载瑶族后进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瑶族后进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瑶族舞曲反思

    《瑶族舞曲》是八年级的音乐欣赏课。 首先,教师通过《快乐的啰嗦》导入创设情景,活跃气氛,随着音乐节奏、速度、力度、拍子的变化,不断变换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如:拍手、跺脚......

    《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

    瑶族舞曲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而且大多能歌善舞。在他们聚居的地区流传着许多颇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欣赏《瑶族舞曲》 授 课 人:沈凤玲 单位: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 第五完全小学 授课年级:五年级 指导教师:石莉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能够喜欢我国西......

    八桂瑶族乡党委工作报告

    立足新起点 谋求新跨越 为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八桂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八桂瑶族乡委员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黄桂芳 (2011年5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

    《瑶族舞曲》教案(推荐五篇)

    《瑶族舞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

    感悟江华瑶族变化

    感悟江华瑶族变化,坚定三个自信 江华是一块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宝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于此的瑶族先民与其他兄弟......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教学反思【内容提要】《瑶族舞曲》是一节欣赏课。我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遵循音乐课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导入和拓展部分的教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