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
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
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
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1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员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但授课毕竟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师能够本人做出决议,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剖析观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痛快让学生读文观赏或课后自查材料观赏,处置教材灵敏,详细布置。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置,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员不只要有才能找出每件作品一切美点,而且能精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观赏课教学办法切忌千篇一概。作品剖析防止八面玲珑,假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外型生动、构图平衡稳定、颜色层次丰厚.......”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味可言?假如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观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员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要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干充沛发挥本身的客观能动性,调动本身的发明潜能。美术观赏中,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常常是取得美感的重要根底。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观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遭到个体学问和经历的局限,感遭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的确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依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沛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观赏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观赏内容的间隔,产生观赏的兴味。上课时,教员出示观赏作品后,教员不要立刻解说,能够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能够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本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考虑题,引导学生察看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彩,还是冷色彩?整幅画觉得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客观觉得,胜于教员的解说。这样也改动了那种以教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舞他们发表本人的.观念。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企图。美术观赏教学开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胜利的经历也并不多,总结经历,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讨探究中学美术观赏教学的规律和办法,以到达调和的教学效果,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2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论文论文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第三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仁怀实验中学
文 华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美术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 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
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 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背景等等,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第四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纪台镇吴庙小学 主讲人;孙建德 2012年3月9日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教师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
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
作为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我们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第五篇: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你是第336位浏览者 发布日期:2007-7-2 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
美术欣赏是以艺术品为主要对象的审美活动,它强调审美价值,把对艺术的学习、了解与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各年龄班的幼儿美术欣赏的内容:
(一)小班内容:源于周围环境
1、中、大班美术作品
根据教育目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选择中、大班幼儿的美术作业进行展示。如大班的美术作品《雨》。其中有一幅这样的画:有一个打着雨伞的蜻蜓在寻找食物,雨用线条表示,雨伞和蜻蜓用不同图形表示。幼儿在欣赏中运用感官体验美,通过作品展开想象,运用语言交流个人的看法。
2、创设美的环境
从生活出发,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在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上,注意色彩丰富,形象造型可爱,内容有情趣,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同时结合具体的美术欣赏活动目标进行环境创设。
同时,在美工区中还展示一些自然界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品,供幼儿欣赏,如贝壳、岩石、树叶等。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美。
如让幼儿绘画秋天的树林,有红的,绿的,黄的„„还指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感受,选择不同的颜色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听到欢快的音乐,选择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表现。这些幼儿的作品都展示在活动室内,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空间。幼儿可随时地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从而提高幼儿审美评价能力。
3、结合季节特征
引导幼儿根据季节特征发现景物的变化,如秋天,枇杷树树叶的颜色变化,由绿变黄变红,或绿中有红,红中带黄等色彩的变化,丰富幼儿色彩知识,教给幼儿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如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原理。
(二)中班内容:联系生活经验
1、与生活经验相关的名画、名作
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我们感到,当幼儿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水果丰收的季节,我们带领幼儿来到水果铺,看见铺子里摆放着各色水果:苹果、橘子、香蕉、石榴,什么样的水果才是新鲜的呢?幼儿认真地分辨着那些水分充足闪闪发光的果实。我们又来到法国艺术大师塞尚所画的《苹果和橘子》及其他水果作品面前,与大师交流着„„
2、与动物相关的名画
我们根据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为中班幼儿准备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如齐白石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的熊猫等.如欣赏《虾趣》时,作品中不同姿态的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那透明的虾体,似跳,似游的动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儿.还有吴作人画的《熊猫》等。
3、民间艺术品
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如一些年画、剪纸等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可以作为欣赏的内容。
(三)大班内容:文化的积淀
1、欣赏中国名画
中国名画中有大量的山水花鸟,风景静物作品。山水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2、欣赏西洋名画
以“西洋画”欣赏为例,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绘画大师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态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如欣赏冷暖对比明显的《红色的和谐》。这是一幅屋子一角的画面,画中用了很多的红色,如桌布、墙布等。在红色的桌布、墙布上装饰了许多蓝色的花卉图案。通过欣赏,使幼儿很自然地感受到:红色使人感到暖和、热闹,蓝色使人感到凉爽、安静。
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快而热烈、饱和而辉煌,桌布、陶罐、花和花茎都用单线勾勒,极富装饰性。而雷东的《白瓷瓶里的花朵》则是用色粉笔绘成的。画面中色彩斑斓的鲜花插在白色的花瓶中,色彩艳丽而明亮。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一些浅显的色彩知识以及施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色彩潜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3、欣赏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建筑外观上看,最显著的特征是造型丰富的屋顶形式,在宫殿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屋顶,除了表现不同的等级外,也是为了使建筑形象有明显的区别,在对比中更鲜明。此外,从建筑装饰中色彩的使用来看,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柱子,屋檐下用青绿色略加点金,使建筑物富丽堂皇,给了人们深切的感受。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我们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设计出很多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1、语言交流法
语言交流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目的在于解决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用灌输法所带来的缺陷。
幼儿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儿童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根据这一特征,首先引导幼儿了解作品内容,为此,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描述。
如让幼儿欣赏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教师和幼儿坐在一起,共同欣赏作品,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用开放式的语言提问:小朋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面上,他运用了哪些线条?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
在描述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充分欣赏交流,幼儿对作品的冷暖对比,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已有了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2、活动表演法
活动表演法即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随意性的动作表演,从自身体验到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
由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幼儿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喜欢一件作品时,并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喜欢,他觉得喜欢就是喜欢。因此,可边配合相应的音乐,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如让小班幼儿欣赏情节画《拔萝卜》时,先让幼儿表演此游戏,让幼儿多做几遍拔来拔去的动作,从中体验拔萝卜时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感受,然后再拿出情节画《拔萝卜》请幼儿欣赏。通过上述的直接参与,幼儿对作品和人物的形象、姿态、表情等的欣赏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看图配乐法
艺术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形式的。我们把美术欣赏活动和音乐结合起来,促进幼儿审美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前先准备几首幼儿熟悉的音乐.当幼儿欣赏完美术作品后,让幼儿指出哪一首乐曲与欣赏的作品有关.如欣赏徐悲鸿的《群马图》,给幼儿听了蒙族的乐曲《赛马》和江南的《紫竹调》,幼儿很快指出了《赛马》和《群马图》都是热烈奔放的。
4、看图配诗法
诗歌、谜语等在欣赏生活用品和自然环境等的美中会经常用到。如小班的欣赏内容“小白兔”,我们就会引用“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儿歌帮助幼儿更好地抓住小白兔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再如在小班欣赏完小乌龟的模样后就借用小诗“大圆是身体,脑袋小小的,身上有花纹,头上有眼睛,四条腿儿像花瓣,小小尾巴伸出来”来小结,既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乌龟的结构特征,又利于幼儿进行有步骤地形象地表现。
谜语一般在导入中引用,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不管是诗歌、谜语还是小故事等都可以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甚至可以同步进行加强感染力。
5、游戏操作法
运用游戏操作法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美术作品的特征,了解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和风格。
如在欣赏过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后,就可以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即把美术作品的特征风格相同或相似的找出来归为一类。
还有拼图游戏,即把美术作品的复印小件固塑后剪开作为区角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活动和自由活动时拼着玩。
6、拟编故事法
教师请幼儿欣赏作品,然后自己创编故事,以加深幼儿对所欣赏作品的形式/内涵等感受,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欣赏作品《鸡的一家》时,幼儿创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鸡爸爸和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到草地上玩,爸爸和妈妈亲热地交谈,鸡宝宝们在草地上愉快地翻着跟头,做游戏,捉虫子。因为爸爸和妈妈就在他们身边,他们一点也不怕被狐狸抓去,所以玩得开心极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欣赏、表述,幼儿已经体验到了小鸡一家幸福、快乐的作品内涵,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
7、评价作品法
评议应以儿童的自我介绍和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先画完的幼儿可以自由地把作品放在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角中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评议和谈论;整个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幼儿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便于幼儿把对名画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使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评价《星夜》时,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整体感受、理解整幅画,问幼儿:“你看整幅画后感觉怎样?”“你喜欢这幅画吗?”当时,有小朋友说:“要是有小动物在上面就好看了。”说明幼儿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后,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
8、联系主题活动法
“探险家”的活动中,一位幼儿带来一张小区新家的地图,立即引发其他幼儿画地图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向幼儿介绍了克利的部分作品《鲁杰恩近郊的公园》《有黄鸟的风景》《阿拉伯城》《北边的房间》《热闹的港口》等。幼儿画着属于自己的地图,每张画作似乎蕴藏着许多秘密,如同一个神奇的世界。
9、自由创作法
这是在对幼儿欣赏之后的一种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幼儿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向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中,自觉地积累审美经验,即逐渐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能动建构,激发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审美心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教师为幼儿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使幼儿能够自由地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进行表现植物、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使幼儿对美术作品有了较敏锐的感觉,并有了初步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幼儿的表达兴趣、愿望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幼儿的潜在创造力,调动了幼儿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有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
2、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如小班以欣赏表现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3、灵活组织的教学
教师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的角色。欣赏活动的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随机活动等形式。
集体活动:通过晨间活动和午餐后的散步时间,组织幼儿欣赏园内的花、草、树木和活动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及幼儿园周围的建筑物和公园的美,使幼儿感受、认识周围环境的美。
随机活动:随机教育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审美资源的灵活利用。如有时,幼儿带新图书来园,就引导幼儿对该书的封面图画色彩、形象、构图等进行感受认识,或幼儿穿了件新衣服来园,就引导幼儿对服装的色彩、图案和式样等进行感受和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会形成一种用审美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