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岗教师公共基础整理
1、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3、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延续人类发展的重要职责。
4、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7、生物起源说:法国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8、心理起源学说:美国孟禄
9、劳动起源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原因:(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机体的发育,脑的发育,手,语言的产生)(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类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为了使社会不断延续发展,年长的一代必须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如某些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等,为了使年轻的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年长的一代也必须使年轻的一代掌握这些生活经验。教育跟劳动、语言、意识一样,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想象。
10、依据生产力水平可将教育分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1、古代教育包括奴隶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夏代有了最早的教育形态,到了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以后,我国的教育已经具备较完备的体系有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的教育以礼乐为中心称为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施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占据思想文化方面的正统地位。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12、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4、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一是教育学的萌芽,二是教育学的创立,三是教育学的发展。
15、孔子:“不悲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16、《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循序渐进)“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
17、苏格拉底以雄辩和答青年智者问文明。这种问答发分三步:一苏格拉底讽刺(认为是使人变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第二步叫定义,三是助产术。
18、柏拉图,《理想国》认为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根据这三种品质在人德行中所占主导地位情况,柏拉图把人分为三种集团等级:一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1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里的每一个公民是不包括奴隶的)
20、教育学的创立: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
21、英国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始于教育之故”。
22、法国卢梭《爱弥儿》,宣扬自然主义教育,认为人为的强加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的教育越是好的教育。
23、德国康德,肯定个人的价值。
24、瑞士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和力量。《林哈德与葛笃德》
25、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角度来看,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被认为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第一个尝试按照心理学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26、美国教育家杜威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被视为现代教育代言人。“从做中学”。27、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1年被译成中文对我国教师产生重大影响。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8、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9、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0、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31、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2、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3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三方面把握:一,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二,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三,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34、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生存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规、法律、条例等)。
36、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7、教育制度的性质、状况及其发展,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决定的。(首先,教育制度守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其次,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再次,教育制度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最后,教育制度还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38、1902年“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9、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制”。
40、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41、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能否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4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人身体的发展又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方面;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意向及态度(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45、从教育学的角度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指青少年的身体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亦是德智体美诸反面的发展。它不是本能的完善,而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46、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7、个体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48、人的力量指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49、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50、个性亦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51、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实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52、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五育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德、智、体、美、劳作为全面发展的不同发面,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关注的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及如何做人处事的问题;智育是如何提升人内在能力;体育着重改善人身体素质;美育提升人对美德欣赏和创造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生活而进行的精神和技术的准备。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五育”并举,防止片面失衡。
二、“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五育”并举不是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着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和理性力量的支撑,人的品行、美感、劳动技能的教育都无法进行。而德育解决的是人的发展的社会价值发面的问题,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具有根本意义,因此,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强调德育和智育并不意味着可忽略其他教育的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一个统一整体。
53、终身教育。法国朗格朗,20世纪50年代。
5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5、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6、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57、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58、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1)、学科知识素养;(2)、广泛的文化素养;(3)、教育专业素养。
59、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60、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身体上,而且表现在心理上;不仅表现在发展速度上,而且表现在发展的深度和远度上。6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差异性;整体性。
62、中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增强;心理问题增多。6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64、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65、终身教育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66、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体系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6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
68、课程是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
69、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70、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71、课程目标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依次区分为四种不能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72、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73、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及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74、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75、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6、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7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式。
7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首先,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班级授课制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和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9、分组教学的优缺点:优点:与班级授课制相比,分组教学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缺点: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80、设计教学法由克伯屈提出。
8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途径。
82、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83、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84、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85、孔子把学习概括为:学——思——行。
86、《中庸》对学习改口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7、荀子主张学习过程应是“闻、见、知、行”的过程。
88、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4)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89、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90、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91、教学模式的特性: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92、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
93、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94、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95、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96、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97、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特性。98、德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9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育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00、我国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101、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学习模仿式等。
102、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编办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一个正式群体。
103、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04、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105、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0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的和谐氛围。
107、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108、班集体教育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教育活动和阶段性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做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109、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110、班主任是学校里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11、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知道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评定学生操行。
11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两个方面。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
113、课外活动是中学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教学大纲范围和学科课程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活动等。114、与课堂活动相比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课外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课外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
115、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11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方法有主观法、客观法、实验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等。
117、品德包含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118、教师备课要写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11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参观法和演示法。
120、班集体是班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121、班主任工作涉及面广,连续性强,时空领域大,因此必须抓好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的制定。
122、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德育的现实性,二是德育的理想性。
123、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2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遗传素质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125、主张“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126、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康德。12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28、中学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小组活动。
129、提出“泛智”的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30、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13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质。
132、教育的三种主要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13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3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3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36、认识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
137、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仰、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表现和
想象、思维、记忆)
意向过程(需要和情感、动机和意志)138、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发展行原则、教育性原则、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139、心理学三大主要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40、感知觉发展的最佳年龄是10—17岁。
141、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精确性的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的增强。
142、记忆的分类:按目的: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按方法: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按内容: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
143、人的智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感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144、创造性思维内部发展速度依次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145、14—17岁是中学生想象的顶峰期。
146、有效的情绪调控方法:转移(注意、思想、行动转移法),释放法,凝聚法,语言、意志和意识调节法。
147、学校从文化形式上看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148、学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和可能性。149、教学大纲包括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50、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阐述的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5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52、德国是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
153、儿童(2—12岁)道德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9—10)岁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1—12岁)154、小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飞跃或“质变”即有一个过渡的转折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为四年级(10—11岁)。
155、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特征和概念的实例。15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知发展学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157、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主义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158、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角色认识(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角色体验、角色期待。
159、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是:瑞文标准推理测验。16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61、课外活动按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16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教育的自身状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16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
164、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165、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6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67、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68、埃里克森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培养是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
169、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累积性。
170、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171、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72、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是最低水平的理解。173、非正式群体是在个人爱好的基础上形成的。
174、有的学者将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
175、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76、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辅合型与发散性。
177、学生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7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79、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要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180、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181、领会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转换、解释、推断是三种表明对材料领会的形式。
182、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183、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84、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分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185、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意识发展的最后成熟部分,一般要到青年期才基本形成。
186、自我意识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187、13—17岁是道德意识的关键期。
188、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道德思维的水平上;二是表现在道德观念的程度上。189、心理是脑的机能。
190、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91、需要的特性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不平衡性、周期性。192、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19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开创了动物实验和教育测验,更重要的是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9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195、艾宾浩斯在提出遗忘曲线实验时,采用的材料为无意义的音节。196、中学生基本情绪和情感的表现特点有: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
197、赛斯顿提出了群因素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198、近代机械化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199、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200、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呢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
201、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是在维果斯基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202、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
20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
204、松散群体指学生们只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0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0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与态度的学习。
207、班杜拉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和归因方式。
208、行为目标的陈述具有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09、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雅典。210、20世纪70年年代,英国学校德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了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21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12、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13、学习的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
214、亚里士多德看到观念之间的联想能促进理解和记忆,是后世熟知的临近率、接近率和对比率的萌芽。
215、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精神病医生西蒙首创智力测验。
216、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217、维果斯基强调儿童发展中教育与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活动内化说”,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布隆斯基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218、加里培林“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教学中的概括类型”。
219、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学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220、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准备。
22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父母抚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氛围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
222、鲍伦德将父母分为三大类型:专制型父母;威信型父母;宽容型父母,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223、皮亚杰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
224、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225、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226、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227、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228、性格是人与人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229、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类型差异和性格的特征差异。230、奥苏伯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内容及其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符号、命题、概念)和机械学习。
231、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23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233、奥苏伯尔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组合学习。234、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组建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235、加涅将学习按照从不知道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236、意义学习五个特点:全神贯注;自主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自我实现。237、1971年韦伯提出了开发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年龄较小的儿童。238、自由学习的模式由罗杰斯提出,他认为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大学的教学。239、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4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4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即为学习内驱力)、学习期待。
24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24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是失败的动机。
244、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45、维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程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246、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现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247、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248、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49、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感知、表象)与理性知识(概念、命题)。
250、安德森根据人们学习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结果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51、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52、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253、艾宾浩斯曲线可见,遗忘在学习以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后慢,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254、常用的复述策略有:(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255、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256、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257、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258、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259、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累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260、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6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相辅相成的部分,简称知、情、意、行。
262、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知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263、皮亚杰提出道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自律道德(10岁以后)。
264、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65、品德的形成过程依次经历: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众)、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266、影响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同伴群体、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作用)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水平。
267、品德培养的基本过程是:训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自我、自觉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268、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客观原因(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不正确的道德认识、异常的情感表现、明显的意志薄弱、不良习惯的支配、某些性格缺陷、某些需要未满足)。
269、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反面的内容。
270、非正式群体可分为:亲班级型(积极型)、中间型、反班级型(消极或对抗型)
271、课堂气氛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
272、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威信、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73、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型、集体促成型、任务促成型、自我促成型。
274、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学生作为的分配方面。
275、教师的认知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
276、教师工作的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领导方式方面。
277、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278、青少年期一般指11—18岁。279、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是维果斯基。
280、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8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82、场独立型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
283、编简即将识记的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材料联系起来。284、双向表即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285、经验累化论由贾德提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286、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不断尝试使错误主逐渐减少的过程。科勒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不涉及问题解决的过程。287、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88、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89、波斯纳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90、教师的教学风格包括两种:演讲式和讨论式
291、教学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个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9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个阶段。29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294、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
29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9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臵等。
29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298、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99、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阶段的依据。
300、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0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302、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303、网络关系图又称概念图,在学习、教学和测评中广泛利用。304、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认知的认识,一般认为它包括对自己作为活动者得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和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识。305、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306、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307、神经演示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矫正,可采用肌肉松弛疗法来治疗失眠。
308、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30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和肯定训练。
310、课堂学校观摩可分为正式观摩和非正式观摩。
311、微格教学是训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它的效果在四个月后仍很明显。
312、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来划分,道德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层次。
313、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
314、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1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317、终身教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
318、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19、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20、程序教学的创始者通常呗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321、列提纲、利用图形和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
322、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来的。
323、学生文化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24、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25、联结主义心理学派代表:桑代克,巴浦洛夫、斯金纳。
326、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柯勒、布鲁纳、奥苏伯尔
327、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28、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29、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个体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教师个人化的经验。事实证明,只有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有效促进成长。
2、情趣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尽量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并富有情趣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诱发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
3、多感官参与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使学生感悟得越深刻,有可能产生更赋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作品。
4、互动性原则。在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学习。教师激发学生主动去认识事物,学生又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提出新问题,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又创设情境,继续激发学生探索,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边学习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共同获得发展。
5、实践性原则。实践活动也是教学的场域,是个性化发展的载体。它在实践中产生,也在实践中发展。建构着学习者主体的、个性化发展的精神世界。
6、创造性原则。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鼓励学生有继续提高的勇气。
7、开放性原则。教学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臵的圈子内。而是开放的,要从单学科延伸到多学科,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30、现阶段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7)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8)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第二篇:2018四川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名词解释
2018四川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名词解释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笔试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5.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8.教学评价: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
9.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10.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11.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12.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3.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养方式。
14.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师范性、可操作的德育实施体系。
15.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6.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7.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8.班主任: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9.班会: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它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20.课外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21.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三篇:特岗教师
“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特岗教师2013年中央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四省藏区县、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主要包括下列地方: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省。1.坚持范围,严格条件。纳入“特岗计划”的县(市、区),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财力比较困难,但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市、区),“特岗计划”实施期内原则上不得再以其它方式补充新教师。
各设岗县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聘期已满、考核合格、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特岗计划”教师。2.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制定总体规划和计划,提出“特岗计划”教师总量指导性意见。我省“特岗计划”的实施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建立省政府分管教育的秘书长和省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省编办分管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组织,统一安排。
教育部“特岗教师”计划新闻发布会其职责分别是:
省教育厅:牵头起草我省2008年“特岗计划”的实施方案、招聘办法、招聘简章等,提交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负责收集各地对特设岗位教师的需求计划、提出各设岗县岗位设置计划方案,提交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负责特设岗位教师公开招聘的统筹管理和具体实施的相关协调工作;负责指导相关市(州)教育局对拟招聘特设岗位教师岗前培训;负责对特设岗位教师的跟踪了解和评估等宏观管理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统筹落实“特岗计划”应由地方负担的经费;对省级部门实施“特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省人事厅: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的规定,会同教育厅共同做好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工作。省编办: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及结构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的编制规范管理。
相关市(州)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按省上统一要求,协调组织本辖区各设岗县岗位设置及申报、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和管理工作,各设岗县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本县(市、区)的岗位设置与申报、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及日常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工作。3.相对集中,成组配置。特设岗位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为了便于管理,岗位的设置要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原则上1所学校安排3—5人。4.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特设岗位教师主要安排在县城以下的农村乡镇初中,可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小学。少数农村生源占60%左右的县城学校也可适当安排一定的特设岗位教师。
1、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届本、专科毕业生;
2、全日制普通高校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非师范类
特岗教师招聘现场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3、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1981年7月1日后出生)且与原就业单位解除了劳动(聘用)合同或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特岗教师”招聘现场确认点遵纪守法,在校或工作(待业)期间表现良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为人师表,志愿服务农村基层教育;
2、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服务岗位要求(应聘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原则上为本科及以上,所学专业与申请服务的岗位学科一致或相近);
3、身体条件。身体条件符合当地要求,并能适应设岗地区工作、生活环境条件。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的原则。招聘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①公布岗位;②自愿报名;③资格审查;④考试和考核;⑤体检;⑥确定招聘人选;⑦岗前培训;⑧教师资格认定;⑨签订协议;⑩派遣上岗。具体招聘工作按 各地方的 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办法执行。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5、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6、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7、要有板书,板书就是你的教课大纲,是有始有终的,最后别忘了布置作业。(如果对粉笔字不自信、或者无要求板书,可以减少板书或者不板书)
8、要用电脑,要跟上时代步伐,网络时代了,上课不用电脑的老师必被淘汰。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通常是可以加分的,也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讲时不允许呈现,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9、试讲完成以后还会有提问,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如何安排你所教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该如何等等。不要慌张,首先肯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予以适当的重复和肯定,与此同时思考应对的策略。回答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提纲,分几点来说明你的观点,显得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点到即可,除非特别自信,不要过于展开。
10、要做一下小结,总结一下你所讲的内容,布置一下作业,做到有头有尾!几点注意事项
1、板书的时候忌讳无声板书、长时间课堂空白,可以在板书的同时结合问题和内容,做适当的讲解。说话写字速度不能太慢。太慢了大家会怀疑你的做事效率。字不要太差。可以适当看看讲稿,自然地看即可,不能照着讲稿读,因为评委和你的讲稿是一致的。
2、试讲的内容和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不一致的地方,在试讲完毕,时间还有的情况下,做一个简短的说课(说明),让评委知道你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在课中也可以适当穿插对学情、教材、学法、教法的说明。
3、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教学流程可以拟出恰当的小标题,吸引评委注意力。
4、试讲时没有学生参与,但是同样要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师的模拟对话或者讲解呈现。如小组讨论、分组学习、课前的预习等等。要有师生互动,即使面对老师讲课,也要体现学生活动。
5、可以在某个具体环节提供几套教学方案,把教师的预设体现得很充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教师把握生成的基本素养。
7、课堂重点突出,一到两点就够的,其它的不讲或略讲,决不可面面俱到。
8、要深挖课文,对思想内容有独到见解。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体现老师的水平。文章思路不是重点,一般文章思路都很清晰,高中生都看得清,不需要作为课堂重点。
9、尽快切入重点。详讲重点(也就是能出彩地方),不然导入太长,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会冲淡重点。试讲时,可以省掉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检查等次要内容。深挖重点,然后再点一下文章其它部分,勾出文章整体思路,给人以整体感。分析重点段落时,集中落脚到关键句,关键词,这样才具体而实在,不然笼而统之,难以讲清。分析也细致不下去,要分析细致必然落脚到文中字词,这样又紧扣了教材,不致于犯脱离课文的毛病。
10、发挥不宜太多,太多了也会冲淡主题。或者更直接地说,讲课像写文章一样,围绕中心(重点)行文,废话(可引起学生兴趣)尽量少讲或不讲。
三支一扶: 招募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计划
每年4月20日前,各市“三支一扶”办公室要收集、汇总当地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并上报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办公室根据统一规划和有关要求,综合确定各市招募岗位和数量,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形成山东省“三支一扶”招募计划,于每年5月份面向社会发布。
2、组织招募
各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和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政策,积极动员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报名由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统一组织,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6月上旬完成。高校毕业生自行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址:www.xiexiebang.com),按照报名程序要求填写“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报名表”,经学校审核后,向有关市“三支一扶”办公室发送。各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按照招募要求,对报名学生资格条件进行审核,通过考核或考试方式确定服务人员初选名单,于6月中旬报送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审定。
3、确定人选
6月下旬,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对各市确定的人选审核后,统一指定时间和医院,对入选学生进行体检。体检标准执行人事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健康状况要求》(见附件5)。经审核、体检合格的大学生,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组织其填写《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登记表》(见附件6),同时与服务单位签署《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协议书》(见附件7)。6月底前,将确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名单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公室备案。
4、培训上岗
“三支一扶”大学生上岗前,要集中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党和国家关于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本地区基层工作的现状,拟服务单位和岗位的基本情况等,同时也应对服务地的生活、民情、风俗等予以介绍,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培训工作按照山东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的统一部署,由省教育厅、农业厅、卫生厅、扶贫办等部门按不同服务项目人员分别组织。培训时间一般为5天。被招募高校毕业生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统一出具招募通知。毕业生接到招募通知后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直接到服务县的政府人事部门报到。超过规定时间不报到者,取消招募。高校毕业生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可列入学校当年就业率统计。
第四篇: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发展研究
自2006年国家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目前,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已由“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贫县,特岗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特岗教师为我国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但在特岗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促进特岗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加强特岗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提高特岗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对于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一直被奉为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常常用“红烛”、“园丁”、“春蚕”来形容教师,也有许多大学生有着做老师的愿望,有着为教育奉献的热情。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力不足等原因造成贫困地区出现大面积教师流失的现象,国家的“特岗计划”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这十一年来,越来越多的 “特岗教师”选择留下来、扎根农村基础教育,形成了新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特岗教师投身农村教育,像是一场及时雨,给孩子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气息,让村里的学生得到了更高质量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基础,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激发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特岗教师本身以及农村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
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在同一县市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师资配备和生源质量也不一样。镇上的小学好于偏远地区的小学,县城中的学校发展前景优于镇上的学校,这使得教师队伍的流动也呈现出这样的态势,优秀教师大多流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好、教学成果显著的学校。同时,社会上部分人认为高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又优于小学教师。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很多大学生不甘心不情愿留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小学,或者考了特岗之后也没有意愿一辈子奉献农村教育。首先,应坚定特岗教师的教育信念,贫困地区教学设施落后,生源状况不佳,特岗教师的教学环境差,但是正因为如此,贫困地区的教育才更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特岗教师也应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荣誉;其次,特岗教师虽然大都是专科、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本身经过了竞争性的选拔,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优秀的综合素养,但是缺乏实践,实践出真知,特岗教师应强化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提高专业发展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学,同时多向优秀教师学习,让自己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该把素质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特岗教师积极参加在岗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当然,这也需要学校提供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学校应开通互联网,教室应配备多媒体,在办公室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很多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是学校没有专业设施,这样便限制了课堂教学范围和内容,也限制了特岗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还应多积极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比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论文评比、课题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另一方面激发教师的上进心,让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一味以学生成绩来评论学生,让教师在教学能力大赛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在成功中不断提升自我,向合格教师、骨干教师迈进,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特岗教师的教学环境相对在编的县城和城市教师比较差,比招聘特岗教师更难的是如何留住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比其他老师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更需要地方县镇的关心,让特岗教师明确发展目标,看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是特岗计划中重要的部分,国家应从完善特岗政策、提高特岗教师待遇入手,为特岗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保障。首先,由于近些年招聘特岗教师数量的上涨,地方市县财政无力承担教师工资,需要国家和各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大福利政策的实施,让特岗教师享受到和在编教师一样的待遇。大部分特岗教师在农村小学或中学,住宿和交通是一大问题,解决好特岗教师的这些生活问题,无疑会让特岗教师感到温暖,从而坚定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念;第二,许多人进入特岗教师的队伍,一开始热情高涨,但是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状,或者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后,便失去了初来时的那份激情。在工作方面,学校可安排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帮助初来的特岗教师解决学科上的专业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学生问题,减轻新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应安排特岗教师多接受培训,给特岗教师提升和进步的空间,尊重特岗教师的劳动成果,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戒制度,让特岗教师看到行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对于特岗教师的尊重不仅应体现在薪资待遇上,更应体现在社会地位上。社会应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宣扬特岗教师的奉献精神,树立学习的典型,给特岗教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增强特岗教师的岗位吸引力,进而使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壮大,缓解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短缺的问题。
农村教育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不是仅仅依靠特岗教师就可以的,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对农村教育重视度的逐渐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定会有质的飞跃。特岗教师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加强特岗教师队伍建设,办好农村教育,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携手努力,多一点责任和付出。
第五篇:特岗教师
执着追求,无怨无悔
申毛,潢川县付店镇中学教师。“教育事业就是我生命的根,学生的心田就是我耕耘的土壤,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一世辛劳,我无怨无悔!”这是他奉行的格言。他一直执着的追求着,默默的奉献着,他以顽强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守护着这方纯洁而又贫瘠的圣地。在这平凡的讲台上,他把感情化作温暖,把心血化作春雨,培育着一粒粒种子,滋润着一棵棵幼苗。他以踏实肯干、一腔热忱的作风在师生的心目中树立着自己的形象。
一、志坚如铁,一心从教
201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特岗教师招聘来到付店镇中学,付店中学环境落后,在校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当他看到学校的情况以后,毅然而然的决定留在这里,他放弃了县里优越的环境,扎根学校,与学生同吃住,无论春夏秋冬,6点前必须起床,上好每天的早自习。每天晚上,总和学生、同事一起宿舍,从未早退过。他把每天的工作安排的满满的,学大纲、钻教材、备课、设计课堂环节、辅导、批改作业、考察知识漏缺……他就像一只上足发条的表,不停的转动,光阴似箭,时间如白驹过隙悄然而逝,两年以来,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十足的干劲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锲而不舍的追求着他人生的崇高理想——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
二、爱生如子,细雨润物 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申毛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学生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牵动着他的心,哪个学生生病了,他给买药、端水;哪个学生因交不起杂费而面临辍学,他总是不声不响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为孩子们交上;两年来他所在的班级没有流失一个学生。
2013年,他刚刚到付店中学便接下了九年级毕业班的两个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他一个一个地找学生进行座谈。当他得知周欣同学自上学起就没交过书款,没使过新书,只是勉强地缴纳每十几元的学杂费,而现在连学杂费也交不起,眼看孩子就要辍学时,他进行了多次家访,发现周欣的家庭确实困难,毅然决定照顾孩子,一直到初中毕业。家长感激不尽,他总是向家长解释说:“让学生完成学业,是你的责任,更是我老师的责任。”
付强是班里一名大龄后进学生,16岁了还读九年级,周围十里八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如此,打架、骂人、赌博样样精通,真可谓家长恨、老师怕、群众骂。面对这样的“调皮蛋”他一没嫌弃、二没挖苦、讽刺。而是利用他劳动突出的优点进行诱导,教育他树立自信、自尊心,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今年他教的九年级,班里有个痴儿,虽说上九年级了,可连五年级的水平都没有,他明明知道这个学生直接影响着他完成教学任务的达标率,虽然急得他几夜没有合眼,但他从不歧视、挖苦,并且处处靠近这个学生。上课找最简单的问题让这个学生回答,下课向这个学生问寒问暖。开始,这个学生对他的举动不加理睬,他并没有灰心,他想,这样的学生靠严格要求是不够的,必须与其沟通心理,使主动去做,他开始从这个学生身上找闪光点,在班会上表扬。一天这个学生终于有了信心,鼓足了勇气向他开口说:“老师,您从零开始教我吧!”他趁机给这个学生补课,并且跟家长取得联系,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爱心付出,得到的是真情的回报,一次他在作文中发现:“老师,您真像我的大哥哥,关心爱护我,我爱你。”虽然错字连篇,必竟有了进步。他完全满足了,世上有什么东西能抵得上这来自孩子内心的亲情呢?
人和人之间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能达到情与情的交融。其实,他爱每一个学生爱得极有分寸,在他满腔的爱心之中,始终有股严格劲儿。他常对学生们说:“不求你们人人成材,但愿你们个个成人。”他接一个新班,第一次班会总要求学生做诚实、正直、正派的人,做有远大理想的人,做有丰富感情的人。把为人民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理想。可这些要求怎样才能浇到孩子们的心上呢?他信奉的只有一条 — 以身作则。他坚持每天同学生们一起值日,学校大扫除,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在寒冷的冬季,还要提前到校亲手为学生升好炉子,没几次,同学们都跟他抢着干、不让他干。他的率先垂范深深的教育着每个学生,他的学生没有一个怕脏、怕累,叫苦的,他的班级常常被评为优秀班级。
三、求索耕耘,不断进取
申毛把学校当作他的圣地,把学生当作他的掌上明珠。他说: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只是他完成工作的第一步;让学生学得好,送得出,是他工作的最终目标。他深深的懂得:“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为此,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每天晚上都坚持业务学习一小时,教学大纲、教科书、付店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范、魏书生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继续教育都是他学习的好教材。他不是看看读读就算了,而要作大量的学习笔记。有老师劝他:“咱们这里只是一个普通农村中学,平时够忙了还费这么大劲干嘛,自找苦吃。”他回答说:“科学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怎么能够教出合格的人才?教师的喜,莫过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的哀,莫过于误人子弟,我不能贪图一时的安逸而误人子弟。”
在教学中他一丝不苟,每科、每节课都要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为弄懂每一篇教材,做到吃得透,拿得准,他经常备课到深夜,没有丝毫马虎。他对学校组织开展的“目标教学法”、“付店中学六步教学法”都大胆尝试,揣摩探索。但他从不生拉硬套,而是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现在他正按新课标大担改革教法,向新课程目标跃进。从学生听课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上的每一节课都有常学常新之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遵守“教不越位,学要到位”的原则。近两年他始终教毕业班,由于课多、任务重,仅管学生们愿意做、愿意观察、愿意说,仅靠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中午很少回寝室休息,不是组织学生做游戏,就是陪学生到野外观察。他还抓紧时间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做到的、联想到的说出来、写出来。他经常写课后札记,及时总结经验,撰写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他就是这样扎实的工作着。
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他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耕耘,向人民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教师的风采。不管他担任哪个班级的老师,教学成绩都是可喜的,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2013年12月学校被评为教学标兵,同年又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和市级优秀特岗教师,面对成绩和荣誉,他并没有满足,他感到的是鼓励和鞭策、期待和召唤。现在他更加执著地追求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将构筑着他无怨无悔的选择 — 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