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五篇]

时间:2019-05-12 12:1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

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

姓名:向泽青

单位:野竹坪小学

联系电话:*** 偏远山区农村,自然条件差,人口稀疏,人民生活水平低,教育落后。由此导致学生失学率较高、学习成绩差、学生素质难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教育落后又造成这些地区农民素质持久低下,贫困状况难以扭转。形成“经济落后一教育落后一经济更落后”的恶性循环。我根据十多年农村教学的体验,对这些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在这些地区,只有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地制宜,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落后问题。

一、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1、教育条件差,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首先,偏远山区农村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学校设置数量少,学生上学路程较远,适龄儿童每天要走几里或十几里的路程去上学(现在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没有合法的营运车辆,所以学校处于安全考虑要求学生走路),学生早出晚归,有些适龄儿童因此而辍学。其次,部分地区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和老师只能自己做饭吃,甚至部分走读学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中午饭只能买点零食或不吃,生活条件极差。再次,多数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师资力量差,大部分教师既代语文、数学课程,又要代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英语课根本无法去带。并且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知识基础薄弱,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少主动接受新的信息,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高。另外,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尤其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陈旧,配套不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极度缺乏,学校无仪器无图书,体育设施配置不全,与城市里的现代化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2、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积极性不高

偏远山区农村学校自然条件恶劣,教师生活工作的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山区交通不便利,很多村庄之间不通公路,教师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其次,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外地教师和家离学校较远的教师一般只能在学校居住。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居住的房舍陈旧、狭小、无厨房厕所,这对于未婚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找对象难、结婚难的问题。即使已婚教师,由于村镇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幼儿园以及各种特长培训学校等。教师子女很难接受优质教育。再次,有些村镇甚至没有饭馆、蔬菜市场。出现“有钱没地方花”的现象,所以很多农村教师都竭尽全力在城市购房,或想尽办法调进城市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

另外,在偏远农村地区。大多数村镇存在没有图书阅览室、各种娱乐场所、计算机网络不配套等情况,教师精神生活贫乏,信息闭塞。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偏远山区农村学生由于当地农民生活条件差。学生家庭负担重,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家长素质低下,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城市学生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失学率高。高的失学率必然导致未来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推进,将给农村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1、地缘因素是造成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素质是其重要因素,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又与教育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反之,经济的发展也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我国偏远山区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严酷、自然资源贫乏,区域比较优势较小,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成本高,这就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的自身积累,使得当地的经济落后。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他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自我学习的闭合状态,缺乏了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人才与人才的交流,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共享,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时传人,使得学校教育理念落后,管理混乱。另外,偏远山区农村落后的经济,无法为农村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阅览室等,即使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

2、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分为县乡村三级负责制,而偏远山区乡镇财政财力更加薄弱,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支付能力弱,教育经费总量更加不足,使得偏远山区农村基础设施配置很难改善,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教育更加难以提高。

3、教育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相脱离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现行的教材上缺乏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课堂上老师也不会去讲授,以致很多农村孩子毕业回乡后,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欲干无能。他们本应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所学非所用,发挥不了应有的特长。在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和人才地域选择规律的支配下,一刀切地设置基础教育课程,使得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进人大学学习的学生争相选择在城市就业,实际上农村在为城市培养人才。而无法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和中途辍学者由于所学知识和农村发展不配套,也无法在农村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很多农村大学、中专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工作。这就使得很多农民家长产生“上学无用”的观念,因此,很多农村孩子上完初中、甚至小学就去务农或打工,严重影响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4、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大,教育观念落后

偏远山区农村信息闭塞,文体活动不活跃,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村教师知识更替迟缓,教育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大部分学校以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村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较差,照本宣科。以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随着各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普及,各种电子技术相继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学的主要工具,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这些设备的应用没有掌握,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继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然而很多地方存在教师接受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接受培训档次不高等问题,对教师们真正需要的、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切实帮助的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修较少,有的培训非但不能给他们带来提高和帮助,反而成了负担,不能真正起到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偏远山区农村应该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加大农村教育的各种资源配置,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争取通过良好的条件留人才,以优秀人才发展教育,以先进的教育发展当地经济,使得农村教育工作真正起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加大力度,而且要转变培训观念和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由知识补充、与评职相关的功利性培训向能力提升、素质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被动受训、灌输培训向主动参训、探究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重点提高向整体提高的培训转变,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在加大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改经验,努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教育投入资本高、实用性差的情况,加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使广大农村学生学习各种现代农业知识,掌握各种新型的种植养殖技术,增强市场营销的意识,并通过技术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农民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知识,而应包括信息交流和获得信息等技能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农村经济条件差、教育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以及人才外流的现状。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切实困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现在的教师留住,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

5、加快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主要是学校布局调整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管理力度,改善学校附近的治安、饮食条件;建立绿色通道,保证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等。

总之,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采取各项合理可行的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地制宜,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第二篇: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

关于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对XXX初级小学的的资源配置及教学情况分析得出:

一、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1、教育条件差,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首先,偏远山区农村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学校设置数量少,学生上学路程较远,适龄儿童每天要走几里或十几里的路程去上学,早出晚归,有些适龄儿童因此而辍学。其次,部分地区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和老师只能自己做饭吃,甚至部分走读学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中午饭只能买点零食或不吃,生活条件极差。再次山区农村学校尤其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陈旧,配套不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极度缺乏,学校无仪器无图书,体育设施配置不全。

2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偏远山区农村学生由于当地农民生活条件差。学生家庭负担重,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家长素质低下,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城市学生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失学率高。高的失学率必然导致未来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推进,将给农村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1、地缘因素是造成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素质是其重要因素,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又与教育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反之,经济的发展也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他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自我学习的闭合状态。另外,偏远山区农村落后的经济,无法为农村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阅览室等,即使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

2、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分为县乡村三级负责制,而偏远山区乡镇财政财力更加薄弱,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支付能力弱,教育经费总量更加不足,使得偏远山区农村基础设施配置很难改善,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教育更加难以提高。

3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大,教育观念落后

偏远山区农村信息闭塞,文体活动不活跃,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村教师知识更替迟缓,教育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大部分学校以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村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偏远山区农村应该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加大农村教育的各种资源配置,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争取通过良好的条件留人才,以优秀人才发展教育,以先进的教育发展当地经济,使得农村教育工作真正起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加大力度,而且要转变培训观念和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由知识补充、与评职相关的功利性培训向能力提升、素质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被动受训、灌输培训向主动参训、探究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重点提高向整体提高的培训转变,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在加大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改经验,努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切实困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现在的教师留住,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

总之,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采取各项合理可行的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地制宜,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第三篇: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内容简介:本报告以下乡实地工作为基础,通过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力求翔实地反映贫困农村教育现状。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庄洞村的地理位臵、各小学的基本情况,来反映庄洞村的教育现状;第二部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分析庄洞村的教育现状成因;第三部分是笔者对庄洞村教育现状的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确定的治国方针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国人走过又一千年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8亿人,相应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尤其是贫困山区地区的教育问题。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边远山区农村从事教育工作,近几年又调到庄洞村小学任教,基于自己职业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我一边工作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对宝坛乡庄洞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村委的了解,与当地农民面对面交流,对农村居民的走访以及在课内外与同事、学生的交谈等多种形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村的教育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一些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如下:

一、庄洞村的教育现状

(一)庄洞村概况

庄洞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最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0多公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国家扶持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庄洞村有人口约1200人,分布在9个村自然屯,村民委设在庄洞屯,那里山势较陡,村民居住分散,很多

住户之间相距很远,有些住户虽共属一个自然屯,但步行距离竟达1小时以上,大的集中居住点也不过20多户。该村是个以林为主的山区村,村前屋后均为林木,空气清新自然。

庄洞村以林为主的山区村,多数林是绿化林和水源林,经济林占有比例不很高,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不均衡,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林木外买、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民收入较低,其他产业收入几乎没有。

(二)村民对子女教育意识和学校基本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全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就此问题我调查了9个自然屯,走访村民200余人,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共150份。

尽管因地理位臵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村民的眼界比较闭塞,但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还是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能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却不高。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农户家境不是很好,孩子不能完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庄洞村现设有一所小学,建在庄洞屯的一个小山坡上,占地约700㎡,拥有一个约200㎡的小型操场。学校共有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共80名学生,4名教师,此外在沙坪屯另设一个教学点,设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三个年级两个班,一名教师。学生念完小学三年级后,需要转学到其他大村完小或乡中心小学才能完成小学教育。

据家长们反映,学费是已全部免除,学校教学质量不是很高,但管理制度还算合理。近一半孩子认为上完小学六年后就理所当然可以升入初中,这部分孩子也就不是很重视学习。学校的日常教学支出全部来自财政预算拨给,经费还能维持正常的工作所需。便基本上没资金开展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课外教学活动。校长是本村人,平时校长与笔者在交谈中,曾多次感慨地说:“我们这里是偏僻山区,家庭收入低,加上农村教育投资过少,导致教育硬件设备缺乏。外面的关心就是我们奉献的动力,我们只希望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娃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 多么质朴的想法啊!农村的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普遍不很高,缺乏危机感,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全部由老师负责,便 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他希望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给予这里的孩子更多的关注。

据调查了解,庄洞村的大多数孩子是在乡中学完成他们的初中学业,每届只有极少几个学生能到县城中学念完初中,乡中学距离庄洞村近40公里,在念初中三年中,这个村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中途掇学回家,没有完成9年义务教育。

庄洞小学的设施设备也十分的简陋和缺乏。只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小操场,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六间教室,一间是教师办公室,一间改造成教育宿舍,用于上课的有四间,由于很多学生的家距离学校远,远的达7、8公里,中午无法回家吃饭,为解决学生吃午饭问题,学校另建一间小平房作学生饭堂,面积约15㎡。

体育设施、实验室、投影仪、录音机、图书室等都没有,只有上级教育部门配臵的电视和电脑各一台,电视用途只是课间教师和学生娱乐,电脑不通网络,也只用于办公,且会使用的教师极少,应用到教学当中几率几乎为零。

在学校师资方面,校长曾对笔者谈及,由于这里环境艰苦,工作量大,与县城或县城附近一些学校相比,这里的劳动强度要高上一倍,甚至两倍,而教师福利待遇却比县城要差很多,外地教师到这里一两年,就设法调走,学校的师资力量经常配备不足,虽然,基本上每个年级都开设数学、语文、思想道德、自然、音乐、美术等课程,但因师资力量不足,每名老师都要同时教授3-4门课程,学校校长也要代课,每个教师一周平均要教授20节课,教学劳动量相当大,除数学和语文,其他课程都当着副科对待,因此,教师授课、教师考绩和对学生考察都无法做到严格要求。

据村民们反映,过去,这个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很少,年轻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而且不能安心教书,男青年教师考虑到在农村不好找对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离开了村庄。而老年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又有点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专学历的约占55.6%,大专的约占45%,但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绝大多数是在职教育获得,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 代理教师,由于这里的教师没有太多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不多,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年级多,教师少,而且教室又紧缺,所以学校还采用复合式教学方式,即两到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教育。一位老师在一堂课内,要给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平均每个年级就只能讲15-20分钟,其它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影响。根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接受初中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但初中的升学率就相对较低,升入高中的约30%,读技校的占10%左右,其余的60%左右的学生大部分都辍学了,外出打工。

二、庄洞村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历史原因。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思想水平落后保守。虽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认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项的占95.8%,但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去找一份工作赚钱的思想在村民中还是占有一定比例。更加让人吃惊的是约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完初中后,再往上读的意义不大,一是花钱多,二是读完大学,又不能包安排工作,三是没有社会关系,找工作或找好的工作争不过有关系的人,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和成家立业”

2、地理原因。

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庄洞村地处偏僻山区,道路极为坎坷,由于是山地,一到下雨时,道路泥泞无法行走,近年才有所改善。据当地村民讲,以前道路极为不畅,至今,有的地方仍然还没有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和木材外卖只能靠人背肩挑或牲畜驮,有时遇恶劣天气,道路还无法通行,学生只能停课,即便是家里有病重的病人,也只是干着急没办法。

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

庄洞村是以林作物收入为主,生产的粮食主要是自给,且粮食普遍不能自足,其他收入很大一部分须用于购买粮食,没有什么科技支持,家庭收入水平是很低的,因此,除去基本生活费,已没有多少余额投入到孩子读书上了,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经济落后,发展迟缓,使得农民长年为生计忙忙碌碌,在贫穷与摆脱贫穷的边缘徘徊,因此无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无外界的帮助,他们没有办法深刻体会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就这样,无视知识价值的人们就落进贫穷、落后、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

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

主要表现在:(1)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提高不够,知识的更新替换极其缓慢。(2)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

据网上一份《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调查问卷》,100%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学中最大的阻碍是教学设备落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少,学校管理没到位,师资力量不足。几乎所有的老师对现在的待遇不满意,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很累。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中,58.3%的是中专学历,而且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代理教师,代教的待遇低下,每月工资是150元,连自己的生活费都不够。如果还是家庭的重要劳力的话,就更无法支撑这个家庭。所以,一方面,没有当地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在加上政府由于教师的工 资、住房、福利等很大而无力接受其他地方的教师;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代教,由于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这就导致 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5、教育费用高,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民认为难以负担起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当问及孩子不能继续读书的原因时,有60%的人回答是费用过高,难以负 担,特别是高中毕业后,大学更是无力供读。根据调查,在当地,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600元,初中生需1500元,高中三年则至少要10000多元。这些费用是现金消费,相当部分还具有强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特点。当家庭的收入勉强只能维持温饱时,这些农户的教育消费就十分有限。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而教育收费过高,一般农民难以承担,这无疑阻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二)主观原因

1.当地人们思想闭塞,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本谈不上传授他们的孩子一些课本的知识。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感,父母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甚至有的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能掌握写名字、会算数,待长大可以外出打工即可,并不很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混到16,17岁再回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以为教孩子与他们就没有太大关系,那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多么可悲!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自动放弃学业,早点去打工了,家长也就来了个顺水人情,对于孩子们的将来,一半家长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福气,孩子未来只有孩子创造,家长是帮不了的。

2.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视野不够广阔,通常只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灌输了太多家长们那种传统的思想,简直是“小大人”。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途径少,没有竞争环境和竞争氛围,缺乏城市里小孩的那种远大志向。

三、思考与总结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 1.加大对庄洞这样的山区农村扶持力度,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山区林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林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引进更多投资,发展当地的经济,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2.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认识。通过科学技术扶持,改善农户家庭生活条件,使村民体会到科学技术是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收入的关键,6 而教育是掌握科学技术的唯一途径,以此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认识,增强他们送孩子读书学技术的积极性。

3.加大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山区农村教师待遇,增强对外来教师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农村初中教育建设,让“九年义务教育”口号真正变成现实。

4.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教育的监管力度。

改变农村目前教育现状,不是单通过国家帮助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尤其是像庄洞村这样的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

农村的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社会能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吧!

第四篇:邹平县山区防洪工程现状及对策

邹平县山区防洪工程现状及对策

盖文梯 郭晓彤李明王涛

(1、邹平县水利局)

1摘 要 :突发性暴雨洪水是山区水库、塘坝防洪的心腹之患。在分析山区防洪现状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提高防洪标准、建设防洪非工程体系、搞好防守抢护等防洪对策。

关键词: 山区、防洪特点

防洪对策 南部山区基本情况

1.1 地形地貌

山东省邹平县地处山东省滨州市的最南端,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邻山东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117°57′、北纬36°42′~37°09′,最大纵距为50.15km,最大横距为57.55km,总面积达1251.75km2。邹平县南部山区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北麓,境内地貌复杂,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山丘林立,形成了低山丘陵地带,从海拔高度为826.8m的长白山摩诃顶、到海拔10.6m的黄河冲积平原,形成本县的低山陡坡、近山阶地、水平梯田、沿河阶地、冲积平原、河滩高地、缓平坡地、背河槽状洼地等八种主要地貌类型。

1.2 行政区划

邹平县南部山区包括西董、临池、好生、青阳、黄山、黛溪六个镇(办),227个行政村,7.014万户,24.3966万人,土地面积319.58平方公里,山区6镇办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5.6%。

1.3 河流及水库体系

南部山谷峪川汇集山洪形成了黛溪河、新月河、潴龙河、淦沟河、望京河、卧狼沟等山洪河道26条。由于地形的控制,地表径流方向多从西向东,或由南而北,汇入小清河下泄。

南部山区共有水库23座,塘坝108座,其中小(1)型水库4座,小(2)型水库19座。

1.4 水文、气象条件

邹平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3.1℃,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数为2619.8小时,无霜期133天。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07.5mm。县内多年平均蒸发深为1242.3mm(E601型蒸发器),一般6月份最大,12月份或1月份最小。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72%。

1.5 南部山区局部短时强降雨的特点

南部山区短时强降雨一般来说,范围不大,但短时强降雨具有突发性,且水量集中、峰量高、汇流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对水库的安全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小型水库,集水面积不大,短时强降雨范围可覆盖整个 2 流域,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流域,短时强降雨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滑坡会使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泥石流兼有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而滑坡和泥石流的出现,将大量的泥沙、树木带入库区,也影响了水库的安全。南部山区防洪工程现状

2.1 防洪标准低,工程设施老化

邹平县山区水库、塘坝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条件的限制,防洪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存在着坝基渗漏,坝坡塌陷,溢洪道狭窄等安全隐患,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部分坝体出现下陷,发生渗水现象,坝体、坝基渗漏严重。

2、坝体砌体护坡坍塌滑移,砌体发生大面积风化、老化及冰融破坏,损坏严重。

3、放水洞老化损坏严重,放水能力严重降低,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4、库区周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水库淤积严重。

5、受当时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工艺落后。

6、溢洪闸门体锈蚀严重,止水橡皮老化,轨道锈蚀变形,启闭机启闭不灵活。

7、管理养护经费不足,维修养护不到位。

2.2 行洪河道行洪能力差

部分行洪河道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阻水林等阻水障碍多,造成河道行洪能力严重减弱,加大了防洪压力。

2.3 整体抗灾能力低,防洪压力大

水库管理机构薄弱,缺乏水文、雨情测报设施,预警预报方法落后,尚有部分水库、塘坝仍存在安全隐患,给山区防汛带来很大的压力。

2.4、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一是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山区群众防灾意识普遍不强,对洪灾的监测预报、避让、自救等知识有限。二是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规律、地质条件等考虑得不多,一旦发生山洪灾害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区防洪应急对策

3.1加强病险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力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年基本完成全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目标,邹平县自2008年以来,已完成三八水库、台头水库、于印水库、古城水库四座小(1)型水库、11座小(2)型水库、30座塘坝的除险加固工程。邹平县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将剩余水库全面除险加固,108座塘坝已按计划陆续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县山区工程的防洪能力,对拦蓄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当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减轻下游防洪压力,解决当地农业灌溉用水和人畜饮用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强化汛前检查,抓好预报预警

本着“早动手、争主动”的原则,搞好山区防汛准备工作,县防指每次在汛前组织防汛检查组,对 23座水库108座塘坝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文件形式上报,逐级落实,并将水库、塘坝安全渡汛工作,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全县防洪工程中需要重点防守的险工险段、水库、塘坝、病险涵闸专门登记造册,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到组织、管理、预案、制度、队伍、物资六到位,保障工程安全度汛。

3.3、领导高度重视,分级层层落实责任

全面落实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全方位防汛责任制。汛前召开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县长与各镇办行政一把手签订了防汛责任状,会后逐级签订防汛责任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规定,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责任制、以及岗位责任制,明确防汛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把责任逐项分解,确保每座水库、塘坝,都要有辖区内镇(办)人民政府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防汛安全管理责任人,一名水库、塘坝技术安全管理责任人和2-3名水库、塘坝工程管理责任人,并制定好管理制度,落实好管理经费。各相关责任人必须按防汛规定和预案的要求按时上岗到位,认真履行好职责。将防汛工作责任制落实到防、抗、抢、救的全过程。

3.4、完善防汛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对山区23座水库、108座塘坝每年重新修订完善《邹平县防洪预案》、5 《邹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及内河、山区和县城区防汛分包责任制》、《河道、水库洪水调度规程及防洪预案》,制定了《山区水库防洪应急预案》而且装订成册,防汛指挥人手一份。健全水库、塘坝的各项防汛措施,严格执行水库、塘坝的调度方案,对于病险水库、塘坝要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库、塘坝的安全巡查力度,加强巡查的次数,一旦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抢护。对于病险水库和高水位运行的水库、塘坝,务必坚持昼夜巡查。按照“先急后缓,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小型为主,层层拦蓄”的原则,重点提高山区防洪安全标准和拦蓄能力,加大山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险情都制定好报警、抢险、迁安、救护等各项应急措施,确保水库、塘坝度汛万无一失。

3.5 落实抢险队伍,加强实战演练

县防办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抢险演练工作的通知》,山区六镇(办)认真组织落实了防汛队伍,继续以基干民兵为基础,党团员为骨干,组织了常备队6支36人,抢险队6支1.41万人,预备队6支3.37万人,排涝队6支1.28万人。每年举行一次山区水库防汛抢险演练,组织落实迁安队、救护队,并与驻邹部队、武警部队联合,加强军民联防,努力建设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现代化防汛抢险队伍。

3.6 除障疏浚,改善河道行洪能力

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对河道行洪区内影响行洪的障碍物进行了限期清除。邹平县开展河道清障攻坚战的主要做法是“一抓”、“二管”、“三落实”和“三结合”。“一抓”,就是在河道清障工作的组织领导上,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把河道清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公安、法院、土地、规划、城建、交通等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二管”,就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防汛抗旱指挥部协管。“三落实”,一是落实清障执法目标责任制,二是落实清障经费,确保清障任务按期完成,三是落实清障执法专职人员。在清障项目的具体实施上,做到“三结合”。一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贯彻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针,使设障者充分认识设障的危害性和清障的重要性,自觉清障。二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上下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清障任务。三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司法部门紧密配合,推动清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3.7 做好物质储备,提供抢险保障

按照国家、集体和群众号料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储备。对于群众号料,不做表面文章,切实落实到镇、村、户,按照“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原则,落实好品种、数量、储存地点,运输措施及责任人,做到随用随调。

3.8 加强值班巡查,确保政令畅通

县防办及时下发《关于做好上汛工作的通知》,县镇两级防办自六月一日始至九月三十日止严格实行定人定岗24小时昼夜值班。山区各镇(办)7 防汛指挥部及各有关单位要及时上岗到位、坚持领导带班制度和汛期24小时值班制,不得有脱岗、漏岗现象,要密切注视天气变化,及时掌握汛情、水情、工情和灾情。

3.9 强化科学调度,严明调度纪律

多年的防洪实践表明,只有早预报、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绝大多数水库险情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因此,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所发出的工作指令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久拖不办、敷衍塞责等现象的发生。对因拒不执行命令,贻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从现在起到汛期结束,山区各镇(办)党委、政府一把手和县级各部门负责人,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擅自外出,因工作需要确需外出的,必须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假,对批准同意外出的,要妥善安排好本辖区、本单位的防汛工作。

3.10 建立防汛信息网,提高决策参谋水平

对通讯设施和遥测设施的站点,汛前进行了维护保养,从而保证了各种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提高气象、水文监测预报准确度,做到“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的快”。同时加强气象局和水文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会商制度,使预警预报工作更加准确。为领导决策及调度指挥防汛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度汛安全。

3.11 加强宣传,依法防洪

水库流域内的各级政府要在工厂、机关、学校、企业的广大群众中积 8 极开展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特别是要把人员转移避险的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继续加大宣传贯彻《水法》、《防洪法》及其他有关水法规的力度,使人人懂法守法,让防汛工作深入民心,彻底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防汛抗洪的积极性与使命感,更好地做好防汛工作。结 语

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小。在部分中小河流水位超过堤防保证水位、水库超设计水位的情况下,邹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洪水调度方案,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充分兼顾兴利和生态需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水库,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努力做到灾害损失最小化、防洪兴利综合效益最大化。确保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的安全。重要堤防无一缺口,全县水库无一垮坝。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山区六镇办党委、政府的扎实工作;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得益于依法科学防控,给洪水以出路,从被动抗洪到主动防控;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雷.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 9 [J].中国水利,2010年,(10)。

[2]胡小梅.陈崇德.胡一波.樊哲.对水库流域局部短时强降雨引发灾害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07年,(5)。

第五篇:西北贫困山区的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分析及对策

西北贫困山区的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分析及对策

王喜泽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白碌初级中学)

摘要:西北偏远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疏,人民生活条件差,农村教育落后,由此导致农村学生失学率高、学习成绩差、学生素质难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教育落后会造成这些地区农民素质持久低下,贫困状况难以扭转,形成“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经济更落后”的恶性循环。笔者根据多年农村教学的体验,对这些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在这些地区,只有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落后问题。

关键词:西北;贫困山区;教育;落后

引言:在我国西北山区,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依靠大气降雨灌溉,而这些地区通常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力非常低下,再加上人口稀疏、交通不便、矿产资源贫瘠,使得这些地区长期处在贫困状态,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教育质量很难提高,由此形成“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经济更落后”的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些地区的教育落后,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需要我们该地区的实际出发,系统分析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措施加以改善。

一、西北贫困山区教育落后的现状

1、教育条件恶劣,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首先,西部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学校设置数量少,学生上学路程遥远,适龄儿童每天要走十几里的路程去上小学,且路途艰险,学生早出晚归,有些适龄儿童因此而辍学。其次,部分山区学校还存在缺水,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和老师只能自己做饭吃,甚至部分走读学生每天只能晚饭一顿饭,早饭和中午饭只能啃干馍馍,生活条件极差。再次,多数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师资力量差,大部分教师既代语文或数学课程,又代体育或美术等课程,并且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知识基础薄弱,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少主动接受新的信息,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高。另外,西部农村学校尤其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陈旧,配套不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极度缺乏,学校无仪器无图书,体育设施配置不全,与城市里的现代化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2、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积极性不高

西部贫困山区学校自然条件恶劣,教师生活工作的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山区交通不便利,很多村庄之间不通公路,有些地方甚至乡镇之间也不通公路,教师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其次,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外地教师和家离学校较远的教师一般只能在学校居住,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居住的房舍陈旧、狭小、无厨房厕所,这对于未婚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找对象难、结婚难的问题。即使已婚教师,由于村镇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幼儿园以及各种特长培训学校等,教师子女很难接受优质教育。再次,有些村镇甚至没有饭馆、澡堂、蔬菜市场,出现“有钱没地方花”的现象,所以很多农村教师都竭尽全力在城市购房,或想尽办法调进城市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在西部贫困地区,大多数村镇存在没有图书阅览室、各种娱乐场所、计算

1机网络不配套等情况,教师精神生活贫乏,信息闭塞。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西部农村学生由于当地农民生活条件差,学生家庭负担重,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家长素质低下,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城市学生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失学率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农村住户调查,农村地区 7~16 岁学龄青少年失学率达4.66%,如此高的失学率必然导致未来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推进,将给农村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1、地缘因素是造成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素质是其重要因素,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又与教育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反之,经济的发展也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我国西部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严酷、自然资源贫乏, 区域比较优势较小, 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社会经济活动成本高,这就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的自身积累,使得当地的经济落后。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他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自我学习的闭合状态,缺乏了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人才与人才的交流,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共享,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时传入,使得学校教育理念落后,管理混乱。另外,西部农村落后的经济,无法为农村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阅览室等,即使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

2、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分为县乡村三级负责制,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如下:中央财政拨款2%,省财政11%,县财政9%,三级财政共22%,剩下78%的缺口由乡财政解决,而西部贫困地区乡财政财力更加薄弱,居民特别是农牧民收人水平低,支付能力弱,教育经费总量更加不足,使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配置很难改善,农村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严重,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教育更加难以提高。

3、教育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相脱离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现行的教材上缺乏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课堂上老师也不会去讲授,以致很多农村孩子毕业回乡后,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欲干无能。他们本应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所学非所用,发挥不了应有的特长。在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和人才地域选择规律的支配下,一刀切地设置基础教育课程,使得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争相选择在城市就业,实际上农村在为城市培养人才。而无法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和中途辍学者由于所学知识和农村发展不配套,也无法在农村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很多农村大学、中专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工作,这就使得很多农民家长产生“上学无用”的观念,因此,很多农村孩子上完初中、甚至小学就去务农或打工,严重影响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4、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大,教育观念落后

西部农村信息闭塞,文体活动不活跃,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村教师知识更替迟缓,教育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大部分学校以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村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

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较差,照本宣科,以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随着各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普及,各种电子技术相继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学的主要工具,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这些设备的应用没有掌握,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继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然而很多地方存在教师接受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接受培训档次不高等问题,对教师们真正需要的、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切实帮助的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修较少,有的培训非但不能给他们带来提高和帮助,反而成了负担,不能真正起到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农村教育的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西部地区贫困农村应该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加大农村教育的各种资源配置,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争取通过良好的条件留人才,以优秀人才发展教育,以先进的教育发展当地经济,使得农村教育工作真正起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质量。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加大力度,而且要转变培训观念和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由知识补充、与评职相关的功利性培训向能力提升、素质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被动受训、灌输培训向主动参训、探究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重点提高向整体提高的培训转变,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在加大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改经验,努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教育投入资本高、实用性差的情况,加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使广大农村学生学习各种现代农业知识,掌握各种新型的种植养殖技术,增强市场营销的意识,并通过技术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农民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知识,而应包括信息交流和获得信息等技能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农村经济条件差、教育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以及人才外流的现状。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切实困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现在的教师留住,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

总之,西部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采取各项合理可行的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赵茂林.西部农村贫困和教育落后的相关性[J].中外企业家,2006(7).[2]彭京宜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3]李美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落后及对策[J].建设新农村,2006(8).

下载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现状及对策[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题目: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凤冈县天桥镇中心学校:郑军 摘要:扎根在这里的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深受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这一问题的困扰,走访了许多学......

    安阳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安阳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曹栋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2期 摘 要:近几年来,安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区经济林工作,通过加大......

    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改进对策

    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改进对策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

    偏远山区班主任教师演讲稿

    我是柳林乡马庄小学的一名女教师,现年五十岁。自一九七四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在偏远贫困的山沟里耕耘了三十个春秋。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就开始把从事教育事......

    偏远山区班主任教师演讲稿

    我是柳林乡马庄小学的一名女教师,现年五十岁。自一九七四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在偏远贫困的山沟里耕耘了三十个春秋。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就开始把从事教育事业......

    论偏远山区农村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五篇]

    题 目:论偏远山区农村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姓 名: 准考证号: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目 录 摘要 ……………………………………………………………………(4) 一、偏远山区农村队......

    山区农村乡镇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乡镇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我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三省五县交汇之处, 国道纵贯全境,全镇约4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全镇在校学生近4000人,其中初中生1800余人。全镇经......

    偏远山区班主任教师演讲稿[五篇模版]

    我是柳林乡马庄小学的一名女教师,现年五十岁。自一九七四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在偏远贫困的山沟里耕耘了三十个春秋。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就开始把从事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