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同龄跨班区域自主游戏下的幼儿区域环境创设
基于同龄跨班区域自主游戏下的幼儿区域环境创设
摘 要 跨班互动能促使幼儿扩大交往范围,提升交往层次,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帮助幼儿拓展视野,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我们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大胆尝试了一下同龄跨班区域活动,让同一年龄段幼儿打破班级界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自由选择班级、选择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在多元化的、境域更为宽广的互动环境中主动探索,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任教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区域游戏 同龄跨班区域游戏 自主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现在区域活动的功能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老师们精心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区域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和主动交往。但各班的区域区角空间比较有限,活动材料的投放也不尽人意,跨班互动无疑给幼儿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而跨班区域游戏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首先取决于区域环境的创设。如何科学地创设适宜性跨班区域游戏环境就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1资源有效共享,拓展游戏空间
跨班区域活动需要对传统区域创设环境进行改革与创新,突破传统区域活动仅限本班使用的弊端,有效扩大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班资源,以及教师自身特长等实际情况,将全园的区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在区域游戏跨班互动前期,每位老师都要一起教研,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方式、进区牌的制作和改进、每次互动的人数,活动中的指导等,大家都要共同商讨、定夺。各班老师都应与其他各班达成共识,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但又各具特色的区域。在创新时,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喜爱特点,一般将班级的各个小区域创新为一个大区域,突破室内空间的局限,从活动室走向室外的走廊、走向户外的草地等,为幼儿拓展游戏空间,扩大游戏范围。
经过大家的商讨,我们将区域游戏环境分为六大活动中心:(1)建构活动中心;(2)艺术活动中心;(3)科学活动中心;(4)角色游戏中心;(5)表演活动中心;(6)生活活动中心等。大框架制定以后,各班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儿童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以及个别差异,拟订园内区域设置的具体内容。如适合小班的区域设置,以生活劳动、感官训练、建构、装扮与美工等为主,适合中班的区域设置,是以装扮、建构、美工、音乐等为主,适合大班的区域设置,应重视社会性、文化、语言、科学探索等能力培养。
这样巧妙地融合区域环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将幼儿的活动空间从一个活动室拓展到整个园区,既可以避免区域的重复设置,还丰富了区域的各种设置。新型的区域创设不仅有效的减少设计、收集、制作、安排等时间上的浪费和劳动上的重复,还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频率。
2投放互动材料,不断丰富区域
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幼儿与环境材料或人互动的过程”。材料是顺利开展幼儿跨班区域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和活动质量。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那么,跨班区域材料该如何投放呢?
2.1生活活动中心――源于生活,学会生活
我们在生活活?又行牡陌嗉独锷柚昧饲墒植梅臁⒖炖殖?房、小小农家乐、创意水果吧、快乐擦嚓插等。我们把这些区域用分隔厨分隔成几个相对独立、固定的空间,科学、合理的分隔区域,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宁静愉悦的气氛。提高幼儿积极性和自动性及结伴游戏的能力,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2.2美工活动中心――创造与环保
我们将美工活动中心分为拓印、粘贴、剪贴、剪纸、折纸、编织、绘画、玩泥、纸盒造型、手工坊几个区,有目的地投放大量低结构的材料,将自己生活中用过的看似没用将要丢弃的的物品,有选择的收集起来,如喝完饮料的瓶子、纸盘、幼儿用过的小手套、空糖果盒子、果冻盒、纸芯、纸盒、废物圈、碎布料等,经过洗涤、消毒,让这些废旧物品经过老师和孩子的加工后转化为有教育价值的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大胆地表现自己,发展动手能力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3科学活动中心――操作与探索
我们将科学活动中心分为两大部分:科学实验和数学操作。在科学实验角我们投放了以小组操作、记录为主的科学游戏材料:静电吸吸吸(小纸屑、塑料棒);神奇的镜子(凹凸镜、平面镜、放大镜);颜色变变变(万花筒、主色颜料水、玻璃瓶、棉签等);溶解现象(盐、沙子、果冻、食用油、洗发水等)营造充满梦幻,自由、宽松、多元、探究的科学整体氛围,区域间充分调动儿童的探索欲望和动手兴趣,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科学探究中心的乐趣。
2.4角色游戏中心――交往与实践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小朋友百玩不厌的区域。为了保证游戏的乐趣,教师们开设一些优秀,例如,时尚影楼和乐乐造型屋,教师在深入材料时,在角色区,不断调整材料和位置,教师将游戏融入其中,在各种商品上贴上了标价,让幼儿利用卡片做游戏和交流,在数字商品买卖中,锻炼了小朋友的计算能力。幼儿设计中融入了“小吃店”,开设了“风味小吃”、“时尚餐厅”、让小朋友制作民族的特产来招待顾,让幼儿在游戏中变换不同的角色游戏……另外,我们利用走廊、过道等公共地方,开辟了建构活动中心、音乐表演中心,民间艺术中心、语言活动中心等等。
3商讨可行标识,有效规范区域
由于跨班区域活动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活动区的老师之间都不熟悉,给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要让游戏的有序开展,需制定相应的规则。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创设以下的环境,通过环境的暗示,来规范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
第二篇:如何提高幼儿园跨班区域游戏
通过做计划提高幼儿园跨班区域游戏
跨班区域游戏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跨班互动的区域活动。我园根据两个大班活动室互通的特点,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探究与交往等发展特点,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跨班区域游戏环境。两个班共同创设了益智区(2个)、图书区、科学区、积木区、拼摆区、水果加工区、美工区、表演区,按照一个班动、一个班静的特点,把区域巧妙地安置到了两个班中。这种设置能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游戏空间,拓宽幼儿的交往面,增加幼儿与周围环境充分互动的机会,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每到区域游戏时间,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在两个班自由选择各种游戏。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个班的幼儿经常在活动区中走来走去,看看这个,动动那个,急急忙忙的,却好像不知做什么才好。当老师问孩子们想玩什么、打算做什么时,幼儿也说不出自己的游戏目的,表现很盲目。怎么才能提高跨班游戏的有效性呢?
针对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学会“做计划”,以增强跨班区域活动的实效性,发挥跨班区域活动的更大价值。1.入区前引导幼儿说一说“我要玩什么”
我们首先增加了口头做计划的环节,让孩子说一说“我要玩什么”。每天早晨幼儿来园时就走到自己要选择的区域前,把名字填写到表格中,然后就到这个区域所在班级的老师跟前说一说,打算玩什么以及怎么玩,老师会结合幼儿的想法进行鼓励和完善,并且适当调整区域里的材料和设施。活动之前有了计划,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就越来越有序,不再是漫无目的地瞎逛了。慢慢地,孩子们的计划表述得越来越详细,由最初的一句话“我要搭积木”,逐渐扩充为“我要在左边用长积木搭一座游泳馆,右边用纸板、小棍搭一座游乐园……” 2.引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随着每个孩子表达自己计划和想法的话语增多,所用时间越来越长,出现了需要排队表达的现象,影响了晨间幼儿的活动。孩子们等得有些不耐烦了,每个孩子都大声地说:“老师我要……”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幼儿说:“我们这样排队说很浪费时间,那怎样做大家就能够把自己的想法都表现出来呢?”婷婷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孩子们都同意这个方法。于是,我们在活动区记录表旁边增添了记录游戏想法的纸和笔,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想法,形成入区“小计划”,并且在旁边放上一个盛小计划的盒子。这样既节约了与老师交流的时间,还增强了入区的目的性。3.引导幼儿学习做计划
幼儿初定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不了解邻班区域的内容及材料,计划中的内容也杂乱无章。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定期串门”的方法。“串门”的时候,两个班的幼儿互相以主人的身份,迎接对方来班内区域中参观,一起了解区域游戏的材料和主题内容,为制定计划奠定基础。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两个班的孩子和老师一起讨论计划表的内容,以此保证计划的一致性。通过讨论,大家确定了计划中的内容,即要有“时间、内容、方法或使用的材料、姓名”,记录要有序。4.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计划
幼儿做完各自的计划,教师会引导大家交流各自的计划,说一说“我想玩什么”。在幼儿的解说中,在幼儿与老师、与幼儿的互动解读中,孩子们进一步明确了参与游戏时的方法。5.引导幼儿按计划游戏
大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幼儿落实跨班计划奠定了基础。但是当孩子们走进活动区时,面对着自己同区的伙伴,面对着丰富多样的材料,如何来完成计划,是每一名幼儿所面临的挑战。落实计划的时候幼儿的表现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计划抛一边型。这种类型的幼儿制定计划就是一个形式,进到区域里早把计划抛到脑后了。针对这种类型的幼儿,老师采取计划提示法。老师会从计划盒子里拿出计划表问一问幼儿:“你的计划是什么?怎样来完成计划?”从而提示幼儿有目的地做事,落实计划,减少盲目性。
第二种是计划圣旨型。这类幼儿能够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落实,非常好,但是随之也会出现争抢玩具和场地,或者是不与幼儿合作交流的现象,缺少灵活性。人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针对这种类型的幼儿我们引导其计划要能够灵活变通。比如,欣欣制定计划是搭建一个超市,结果同区的幼儿计划搭建小学,他们产生了分歧,争执不休。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把两个计划都完成。他们商量后决定合作创作,搭建完小学后,在旁边搭建超市,为小学生购买学具提供方便。
第三种是计划多变型。这类幼儿能够记住自己制定的计划,但是在完成过程中随时会调整与变化。比如,计划中说是用纸盒制作公园中的船,结果用毛笔绘画了一艘船。针对这种类型幼儿,老师会在收活动区前五分钟,播放一首轻音乐,提示幼儿把有变化的计划进行修改与完善,便于交流。
针对幼儿落实计划中的表现,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始终是幼儿完成计划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倡导“我的游戏我做主”,支持幼儿完成计划,增强幼儿参与跨班游戏的成就感。6.引导幼儿“画画说说”,学会做总结:
跨班区域活动后,幼儿会从计划小盒子中把自己的计划表拿出来,并用“√”或是“×”表示计划完成情况。大班幼儿对自己完成计划情况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所以在评价的时候,除了让幼儿用画符号方式记录完成计划的情况,老师还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交流计划完成的情况。
第一种是“集体说说”,让在同一个班级中游戏的两个班幼儿坐在一起,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说一说:“你的计划完成了吗?你是怎样完成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教师和其他幼儿会对其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
第二种是“自由说说”,教师鼓励两个班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完成计划的情况。每个幼儿既是计划完成的解说者,又是倾听者,自由说说的环节减少了幼儿交流的压力,氛围比较宽松,有利于幼儿互相学习好的方法。
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的重点不是计划完成与否,而是引导幼儿说一说,完成计划时自己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有按计划做事的成就感。同时鼓励未完成计划的幼儿说一说未完成的原因,并讨论方法,鼓励幼儿再次尝试完成,增强幼儿按计划做事的信心,同时再一次拓宽在跨班区域游戏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篇:自然角区域环境下幼儿游戏化教学策略
自然角区域环境下幼儿游戏化教学策略
【摘 要】自然角区域是幼儿园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永无止境的教育契机。我们融入本园特点,主动投身自然角区域游戏化课程革新创新中,记忆中的争执、思索、研究、讨论、操作、实践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不完美却真实见证我们的思辨过程,原汁原味。结果有目共睹,那就是--串珠成链、有效辅助。
【关键词】自然角区域;幼儿;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自然角区域游戏的界定
游戏化课程理念使我们观念到:我们忽略了《指南、纲要》中的目标:关心动植物,爱惜自然资源,有一定的环保观念。我们只看重自然角区域的创设和摆放的漂亮,供孩子们鉴赏,却疏忽了同样作为生命体的动物、植物的生存权利,疏忽了自然角区域这也是课程资源的某一部分。明确问题、找准方向后我们重点研讨“怎么做?”通过思维和创作体现真实的生活的游戏,在自然角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去构思、去建设。自然角区域游戏还有助于培养幼儿很好地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增?M幼儿与别人、教师的接触。
二、自然角区域游戏中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然角区域游戏是幼儿接触的媒介,是幼儿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别对策。幼儿通过自然角区域游戏能吃透和经历各种社会角色,在自主的筛选活动内容和协作伙伴,积极的从事探索与接触的实践中学会各种接触技能,丰富社会接触常见的。但往往在自然角区域游戏的创设与组织实践中还存在着好多问题,从而导致幼儿的社会性拓展受到了局限。
应用案例:烧烤店里,又增加了好多老师最近新制作的“肉片”、“藕片”、“香菇”等等,孩子们察觉有新材料纷纷加入其中,可经历一上午的玩弄,老师们细心制作的材料已经遍体鳞伤,老师动气地呵斥着孩子。图书角里两个孩子为了同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而争吵不休,老师走过去说“再吵就不要看了,换别的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幼儿园自然角区域活动强调社会互动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不是孤立地从事活动。侧面来看,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学会如何处理矛盾。
幼儿社会性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角色的饰演来完成,自然角区域活动为幼儿社会角色饰演提供了平台。举例:某个中班,使用钱币的流通,将小超市、小餐厅、娃娃家、理发店、幼儿园、菜场等多个游戏区联络起来,成了一个全班性的大游戏。幼儿通过上述的角色饰演来领会社会角色的职能。自然角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这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通过幼儿自然角区域活动饰演,幼儿在不同类型的自然角区域中,融入明白了多种角色的社会基本条件。举例:在餐厅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饰演厨师、服务员、收银员、顾客等多种角色,对各个角色的职责应该有基本的了解。通过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使得幼?憾陨缁嵊幸桓龇较蛐缘墓鄣恪R酝?课堂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被教育“红灯停、绿灯行”,但是缺乏实际操作常见的储备。而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饰演交警、司机、行人等,明白了交通规则的根本性内容,并领会到遵守规则的深层次需求性,以及背弃规则容易受到的惩治结果。有一次牛牛的爸爸很冲动的告知我:“你们老师真行,孩子在幼儿园短短一个月学了不少东西。周末我带她出去玩,一边开车一边和她说话,忽然牛牛大声喊爸爸你不能闯红灯!回家还向妈妈告发说爸爸今日做错了事,闯了红灯”。孩子就能把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常见的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我们重整孩童观,重温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措施和特点,让幼儿做生活游戏探究的主角,蹲下身来与孩子们同建构、同探索、同察看。
1.收集材料、加工美化
(1)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扶下,油桶、奶粉罐、饮料瓶、泡沫盒、竹筒、废旧盆等等都变成了我们的“花盆”。
(2)孩子们把这些“花盆”从事加工装饰,有的纠缠上各种各样的绳和线;有的割出形状各异的洞洞,让种子从洞洞里探出小脑袋……孩子们乐在其中,忙得不亦乐乎。
(3)孩子们共同商讨如何摆放,有的在空中垂挂;有的悬挂在墙壁;有的列队摆阵,错落有致,让孩子们深深爱上了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2.实践操作、动脑动手
师生讨论:“可以种什么?怎么种?”“哪些可水培?哪些种土里?”“哪些需放室外?哪些喜阳?”“哪些要支架?哪些要沙子?”“哪些喜阴?可放在卫生间?”
(1)采访他人,丰富体验。
(2)收集种子,自主选材。
(3)走进社区,发展参观。
3.盘活资源,探索察觉
“小虫子”的故事:
一天清晨和往常一样,孩子们三三两两围在自然角区域四周。“咦?当中的青菜叶子怎么变成波浪形了,上面还有好些小洞洞?”果果发出的慨叹声立刻吸引了周边的孩子:“让我来看看,我知道这个肯定是给小虫子吃掉了。”“快看这个黄豆叶子上也有洞洞。”“那这边的芹菜叶子上怎么就没有呢?”正当大家在议论纷纷时花花发话了:“我知道我知道!虫子也挑食!可能是它不喜欢吃芹菜吧?因为我也不喜欢吃芹菜。”“是嘛?哈哈哈……”孩子们开始做实验,把青菜和芹菜放在了一起,第二天小虫子当真逃走了好些呢。“那洋葱呢?刺鼻味道更大!会不会也能赶走小虫子呢?”他们又把青菜和洋葱放在了一起。就这样一次一次的尝试、一天一天的具体察看、一轮一轮的察觉,为幼儿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
“种花生”的故事:
孩子们在自然角区域种植了自己的种子,每天浇水、晒太阳,等着种子成长发芽。“我的豆豆长出来了,我的也长出来了……”孩子们嚷嚷着,那叫一个惊喜,大家都好奇的看着。
种花生的小朋友有点着急了,种子一点没动静,怎么回事呢?有人用手指扒开泥土,察觉种子发芽了只是还没有长出来,“是不是埋得太深了?”,于是把种子的芽往上拔了拔,又等啊等,花生也露头了,然而察觉了问题,一个孩子说:“花生的芽怎么和别的豆豆的芽并不同呢?其它豆豆的发芽都是豆瓣在上面的,而花生不是”。大家耐心地又等了几天,它还是没有变化,有孩子说:“是不是种反了,豆瓣在上的?”于是,有人扒开泥土把花生拔出来,豆瓣往上重新种了一下,之后花生就再也没有动静了,孩子们有一点悲观。大家又觉得不应该拔苗助长,决断重新再种一次,一起查阅种植措施,耐心等候,花生终于长出来了。
总的来讲,游戏化环境的变迁中我们更新理念、挖掘资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追随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奠定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思行合一、串珠成链、有效辅助。
第四篇:浅谈托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
浅谈托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
在新教材《游戏》一书中提到:“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动,所以游戏环境就成为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而幼儿园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的游戏水平、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也就直接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有利于支持幼儿与之互动的游戏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
区域游戏环境通俗地说是幼儿活动的小区域空间,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场所。开展区域性游戏的意图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区域游戏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
托班孩子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的性质。因此,针对其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激发他们与其互动,获得有效的经验,是重要的教育策略。
一、调整活动空间,便于幼儿游戏。
活动空间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都会影响到幼儿游戏的质量。所以,我们遵循活动空间设置原则,对每个活动区进行了调整。包括桌椅的摆放,光线是否适宜,幼儿取放材料是否方便等等。从多角度考虑,为孩子创设好每一个区域的环境。比如,我班原先的美工区设置在教室门口,并与结构区相隔。这样导致了同伴间活动的互相影响,而且对美工区的孩子来说,洗手不方便。所以,我们考虑到美工区不仅要便于孩子用水,而且要与较安静的区域相隔,便于他们创作。最后调整到洗手间附近并与益智区相隔;又如,我们发现孩子经常会把生活区中制作的材料拿到娃娃家,为了满足他们这种需求,我们就把娃娃家和生活区统合在一起,便于幼儿游戏。
总之,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当地调整活动空间。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开展,1 并且能提高游戏的质量。
二、丰富活动材料,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所谓活动材料,是指幼儿各种活动的进行,维持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物品、器具与材料等,它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数量充足,满足多种感知需要的玩具和材料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让材料开放,把原本单纯放置在玩具橱里的材料尽可能地创设在墙面、桌面,通过视觉的刺激,来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在美工区,把所有的工具摆放在桌子上,绘画作品张贴在该区的墙面上。幼儿不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而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场地操作,避免了同伴间的拥挤和碰撞。在生活区里,有一些夹夹子的玩具,我就把图片挂在墙上。幼儿只需用夹子夹上去就能完成了。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其次是让材料不同。一要体现差异性。如在美工区里的剪纸练习。在初期摆放了随意剪纸,但材料质地不同,有广告纸、图画纸等;在中期投放了沿线剪纸,有曲线和直线,有粗条和细条。又如在生活区里的穿珠练习,有鞋带的粗细、长短之分,还有皮线。这样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二是体现多样性。即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玩法。如生活区里的袜子,可以用来夹袜子,又可以用来袜子配对,还可以帮娃娃穿袜子;多样性还可以体现在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材料。比如在生活区里的夹子不仅有大小,而且松紧也不一样;喂食玩具里提供的有螺蛳壳、蚕豆等自然材料,还有自制的小鱼、萝卜、蘑菇等手工材料,而且相匹配的餐具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筷子、镊子、调羹、叉子。总之,材料有了多样的变化,孩子的兴趣更高,活动的时间也更持久。三是体现趣味性。对于托小班孩子来说,他们最喜欢有角色,有情境的活动。所以,材料的投放也要具备这些条件。就更能吸引他们了。我们在美工区根据主题的需要投放了“给娃娃穿衣服”“给小动物喂食”的材料。在生活区投放了“给娃娃梳头、扎辫子”“给小动物穿衣服”等材料。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双重角色指导,促进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
教师在与幼儿的游戏中,应注意以自身的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首先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2 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气氛,还有益于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性;再就是有益于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主体积极的创造性行为。其次,教师需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工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比如,可以以鼓励性的激励幼儿完成任务;也可以是激发趣味性的。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可通过教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可以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总之,我们教师要承担好游戏伙伴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注意以潜在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施加影响,更好地激发起幼儿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积极能动性,达到通过游戏促进发展的目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环境的创造者,就要学会探索,创设丰富、多样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孩子们在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学习,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2005年6月
第五篇:有效利用生活材料促进幼儿区域自主游戏的发展
怎样利用生活材料促进幼儿区域自主游戏的发展
《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可见,游戏材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适宜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能引发新的游戏情节。在对游戏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能发展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和提高幼儿的各方面能力。
游戏材料影响着游戏的成效,游戏材料的价值不是以价格为标准的,而以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促进幼儿的自主活动为标准的。由于游戏具有主动、自发和开放的特点,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非结构性材料应该是幼儿游戏的首选材料。日常生活材料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物品,这些物品种类多、结构多样,最适合幼儿使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因此,只有努力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在区域游戏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游戏,使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意愿。要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协调幼儿间的相互关系,不可用“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抑制幼儿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
一、区域活动游戏中生活材料的收集
在活动区域中,首先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早已被幼教界所接受。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1、幼儿自主收集 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首先,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游戏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让幼儿主动收集生活中的游戏材料,它既是游戏的准备,也是游戏的前展性活动。尤其是参与游戏材料的发现和选择,是幼儿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幼儿会因游戏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将游戏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例如,在一次活动中,幼儿想玩“肯德基”游戏,却没有相应的材料,怎么办?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想到自己家里存放的“全家桶”套餐包装盒,可以作为游戏的材料,为此我们在每一个班级中都设了“百宝箱”,让幼儿将收集的材料投放其中。因此,要让幼儿成为游戏材料的收集者,就要让幼儿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缺少什么样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提高游戏材料收集的目的性。
2、师幼共同收集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教师从幼儿游戏的投入程度、游戏的兴趣等方面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游戏材料的状况,及时地收集和添加相应的游戏材料。同时,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发现和收集游戏材料。如果区角活动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不能引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我们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远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个有心人,引导幼儿收集诸如树叶、花瓣、香樟果、麦梗等各类自然材料,将其投放游戏中,丰富幼儿游戏的活动内容。
3、家长参与收集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家长参与游戏材料的收集,需要幼儿和教师一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有意识地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材料。此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开放活动,让家长观摩幼儿游戏活动,深刻体会到游戏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以激发家长收集、提供游戏材料的主动性。
4、幼儿、家长和教师都是游戏材料的收集者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幼儿的存在,应该和幼儿一起讨论,商量该材料的特点与用处,让幼儿对此有更深的了解,为开展游戏活动奠定基础。因此,一些现成材料经过消毒后,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直接由教师和幼儿投放进去;一些废旧材料可以通过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动帮助幼儿园积极收集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幼儿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些成品后,也可以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制作游戏材料。根据游戏的需要投放到游戏中去,注意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二、区域游戏中生活材料的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操作性。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使学习活动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皮亚杰研究的“知识的建构”理论提示我们,幼儿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采用直觉行动性思维方式,在通过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没有操作就没有活动,也没有幼儿的发展。同时,让对幼儿的操作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动脑操作、动口语言操作等,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尊重幼儿的需要,首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尽可能地提供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活动区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基础,我们为幼儿设计和布置了各类活动区,既考虑适切性和兴趣性,让孩子愿意玩,乐于玩,又注意层次性和教育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有所发展,同时又考虑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能根据教学和游戏的需要,适当进行变动。因此,我们认为在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益智游戏、美工游戏中特别需要添加一些日常生活材料。通过观察与实践,根据日常生活材料的特点和游戏情节的需要,要分类投放相应的材料。在幼儿园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要指导幼儿游戏,首先要观察幼儿,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切忌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控制游戏。这样会剥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造成游戏的停顿。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应考虑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1.在角色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我们要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由于幼儿存在着年龄和个体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可以设置各类活动区,每个区中有多种活动内容,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的学习,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的练习和掌握,还有的则可让幼儿满足兴趣、好奇心等。如:小班幼儿喜欢摆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活动的安排要偏重于游戏活动,大班的幼儿思维力有所发展,知识面也拓展了,活动安排应偏向于教学活动,这样,也能为入小学做准备。如针对磁铁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在科学角中放了磁铁和铁、纸、塑料、布等制品,让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自由地去玩,由他们操作、观察、思考、分类等,然后通过游戏“钓鱼比赛”或“送小娃娃回家”引出讨论:“为什么有的鱼钓起来了,有的钓不起来呢?”或“为什么有的小娃娃能回家,而别的小娃娃却回不了家呢?”从而让幼儿知道磁铁的性能和用途。区域角色游戏主要包括:商店和超市游戏、理发店游戏、医院游戏、娃娃家游戏、美食城游戏等。如当发现区域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时,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活动得既高兴又有意义?以便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对游戏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活动区是具有幼儿特点,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练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获取知识经验,以提供合适的活动区域、多样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得到可自主发展的场所。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进行。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针对这一点,我们教师以强烈的“激趣”意识,掌握相应技巧,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人制宜,以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与带动幼儿,并自始至终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留意捕捉能力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以新颖有趣的提问让幼儿身临其境,萌发相应情感,或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消除幼儿心理的紧张感,让幼儿更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之中。
虽然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在活动区中进行,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教学与游戏的优化结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认识蔬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区的生活角中投放了青菜和菠菜,结果发现有的孩子不知所措,有的则将两种菜分开;知道菜名的小朋友会告诉同伴,不知道的会跑过来问老师。第二天,老师准备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让幼儿捡菜,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这两种菜的特征,并通过分组捡菜比赛,提高了兴趣,这时,有孩子问是帮谁捡菜,听说是帮厨房阿姨捡菜,等会要烧给大家吃的,又有孩子建议洗干净再送下去。在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特别注意吃蔬菜,以确定今天吃的是青菜还是菠菜,感受了它们的不同味道。这种活动,既让孩子了解了青菜与菠菜的特征和味道,体会了劳动的辛苦,知道要尊重厨房人员的工作,幼儿又自始至终充满兴趣,让教学与游戏达到了最优化结合。具体来说:在商店和超市的游戏中,活动区实际就是一种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后的幼儿活动形式,它以其自身的优点已走进越来越多的园所。我们可以投放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装盒、塑料瓶等;幼儿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在与顾客的交往中,学习运用正确的语言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加减运算能力。作为商店的商品,幼儿可以开展整理归放物品,开展买卖游戏,提高分类能力等。在理发店游戏中,可以投放塑料盆、毛巾、洗头膏、吹风机、梳子、夹子、卷发器以及各种颜色的包装带;教师通过细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与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应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当发现区角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时,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活动得既高兴又有意义?以便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对游戏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当前有的教师在指导区角游戏时,往往表现出很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如:到了“娃娃家”就“呼呼呼”敲门进去,问:“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你们在干什么?”来到结构区就问:“你在干什么?”“你呢?”进了理发店便喊:“理发员,快给我来理发。”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进行指导,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这样的指导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恰当的指导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当然随机指导很重要),并注意游戏常规、语言交往、知识技能、创造性和坚持性的全方位指导,如此才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医院游戏中,可以投放药品罐、药品纸盒、白大褂、帽子、药包、消毒柜、吊盐水的架子、一次性纸杯做的听筒、纸盒做的X光机器等;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投放纸盒、毛巾、奶瓶、服装、电话机、食品罐,方便面的盒子做的碗、锅,硬纸板盒做的洗衣机、电冰箱等;
在美食城游戏中,精美蛋糕屋 装饰蛋糕,制作精美的各式西点。也可以投放纱布、海绵、泡沫纸、橡皮泥、废旧的布做成的胡萝卜和青椒、方便面的碗做成的餐桌。
2.在建构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建构游戏中,我们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纸盒和各种饮料罐,让幼儿堆积成各种形状的房子;还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积木块,供幼儿进行造型创作。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提高拼搭、垒高、重叠、围合等建构技能。如:在动物园的几次重复搭建以后,我们发现幼儿主要是围绕给小动物建房子,而没有更多的情节扩展。于是我们适当的减少了动物的投放数量,增加了玩具汽车、人物模型、树木、花草、标志牌、废旧的饮料瓶等辅助材料。3.在益智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益智游戏中,我们可以投放棋、牌,让幼儿下棋、玩牌;投放一些电池和电线,让幼儿操作;数学角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地排序,将有规律装饰的项链送给娃娃家的娃娃等。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学习按颜色分类时,我们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相同形状的红、黄、蓝小图形,材料简单清楚,幼儿容易操作;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四种以上不同形状的材料,幼儿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区分、排序。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还可以提供一些豆子让幼儿练习数数等。4.在美工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动手角中,作为辅助材料,用纽扣、胶水等材料进行艺术造型活动。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会阻碍区域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可以随时更换投放毛线让幼儿进行编织和制作玩具;投放树叶进行剪贴和添画;投放稻草进行编织和贴画;投放石头进行石头造型;投放种子让幼儿进行粘贴等。如在美工角,刚进行涂色时,我们提供的是苹果的涂色,然后是香蕉的涂色,最后是葡萄的涂色,涂色面积由大变小,难度逐渐增强。刚开始接触水粉时,我们先提供水粉颜料供幼儿印章画时使用,再组织幼儿进行指点画,最后才提供排笔进行绘画。
三、合理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帮助幼儿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我班两位老师在区域开放时间,分散到各个区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另外,在区域指导中,我们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
总之,生活中的材料是丰富的,让生活材料进入幼儿的游戏之中,对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的游戏材料,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不断地将各种生活材料充实到游戏中去,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让幼儿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