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四、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郑润华来源:山东学前教育网时间:2012-11-19点击:2888次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2011-YB-175
课题负责人: 郑润华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社交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尽管有研究表明,“在社会交往的欲望、交往面的广泛性和交往频率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独生子女所带有的唯一性会诱发父母的高度控制,而父母生活的封闭性又会进一步剥夺他们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的编班形式一直严格地以年龄为依据。幼儿园虽然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生活的场所,但“教学班”或“班级”概念已非常牢固,各班幼儿间的交往较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交往空间。
游戏是幼儿交往的重要媒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化的游戏形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学科型”、“学术型”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区域活动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化模式,一方面参与对象单一,大多数局限于本班幼儿,幼儿缺乏跨班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活动场地比较固定,这就会造成教师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改善这一状况,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供自由活动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的要求和“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的指导要点,利用班内区域及多功能活动室,开展了跨班区域活动,让所有空间和材料为全体幼儿所共享,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目前我园已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跨班区域活动尝试,主要形式有大班和小班进行的大带小跨班区域活动和中班级部进行的平行班跨班区域活动,每种形式每周各进行两次,活动地点主要是班内区域和专用活动室。在开展跨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促进两班幼儿的熟悉度是一大难题,为此,在跨班区域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跨班教育活动,并将活动的教案及活动照片及时保留下来,将优秀经验在全园推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
(1)跨班区域活动的目标该如何定位?
(2)与传统的单班区域活动相比,跨班区域活动在材料策略、规则策略、观察策略、指导策略、评价策略上的特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不同形式的跨班互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4)如何科学地确定跨班区域活动的活动频次及活动时间?
以上问题也成为我们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动力,本研究也正是基于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完善当前区域活动模式,推进园本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是以同龄编班为单位,班内自主开展区域活动的,跨班区域活动的尝试少之又少。本研究重心在于探究跨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这无疑为我国区域活动的开展开启了另一扇窗,对于当前的区域活动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理论意义
以跨班区域活动作为研究幼儿游戏活动的背景,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我国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为目前的区域活动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以期能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课题界定
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跨班区域活动
跨班区域活动是指在保持班级同龄编制的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跨班互动的区域活动。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它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及同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研究问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就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而言,“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当前我国区域活动的实践困境而提出,该课题以跨班区域活动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索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策略,以求克服当前区域活动开展模式的弊端,更大程度地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
(2)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而言,本课题研究试图探讨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总结归纳同龄和混龄跨班区域活动的不同特点,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注意收集过程性资料,为同行提供借鉴。
(3)就其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本课题研究将系统整理和完善跨班区域活动的有关理论体系,尝试编制幼儿园不同跨班区域活动形式的目标和内容系统及其评价指标,在区域活动的实验对比中,统计和分析跨班区域活动和单班区域活动的效 果差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微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efnber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观把儿童发展视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复杂系统。他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分为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系统,呈柱状同心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其中在微系统中,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活动是个体以不同角色参与,并发生人际关系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个体在活动中根据角色期待发生的关系;角色是活动参与者进行人际关系的行为起点。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区域活动是幼儿直接参与的重要微系统之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以及幼儿之间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生着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可以说,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是区域活动的三要素。同时,人类发展生态学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主要研究有利或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区域活动中进行的各项活动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区域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的发展。因此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微系统理论考察区域活动生态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视角。在此指导下,增强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为幼儿的发展打开新的一页。
2、群体社会化理论
群体社会化理论是针对个体社会化理论而言的一种横向社会化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同伴群体的整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把同伴群体,尤其是混龄群体作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跨班区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现行教育模式下,班级集体活动是在同龄群体中展开。由于同龄群体中个体的同质性,不利于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跨班区域活动是一种混龄群体活动,幼儿来自不同年龄班,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愿为前提重新建构活动规则,形成一个模拟的“年龄生态”。这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品质和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培养社会技能和情感智力。
3、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主张突破制度化的课程限制,提高幼儿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跨班区域教育活动就是试图超越班级制度化的课程设置,推行多元化课程模式,充分尊重幼儿自主学习权力,使幼儿从课程的客体转化为课程的主体。
4、非线性教学理论
传统的教学理论基于相对封闭的班级集体的同步教学过程中幼儿同步学习,以获得同样的学习成就,其基本形态是同步性与同质性,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严重制约幼儿个性发展。与后现代课程理论一致的教学理论是非线性教学理论。非线性教学理论主张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将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个人风格学习。跨班区域教育活动正是利用班级差异与年龄差异,为幼儿在同步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种异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以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已有的关于跨班区域活动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将研究主题聚焦于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上。如如林霞指出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三个层次,即语言层次、物化层次和互动层次;段宏玲提出应为幼儿创设支架性、互动性的区域环境;江苏省吴江市机关幼儿园通过 “目标多元化”、“材料多样化”、“指导有效化”,切实促进了幼儿的多元自主发展;苏红伟从材料、设计、评价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影响下,部分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如何更好地共享区域活动资源上,并且进行了跨班教育的尝试。如曹慧等人围绕跨班区域活动的目标、指导原则和指导方法,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音乐感受,英语教学和科学发现等五个跨班区域活动中采用描述观察和抽样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跨班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陈玉文对大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后发现,幼儿跨班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交往资源,通过创设多样生活和自主策划,灵活安排过程以及互动评价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目前关于跨班活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中的材料策略、观察策略、指导策略等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试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单班区域活动,对于其材料投放策略、规则策略、观察指导策略、家园互动策略等有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将这一操作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但对于跨班区域活动的探究较少,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活动模式。本课题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分别探究同龄及混龄的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细化探究语言区、音乐区、美工区、建筑区、户外运动区、益智区、角色区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评价体系等,以求引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以《纲要》精神为指导,通过构建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课程,探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通过参与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探索建构并有效实施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游戏课程的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努力打造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职工队伍,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园的办园水平,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3、有效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探索构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游戏课程模式,发挥省级示范幼儿园和省十佳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归纳研究成果,为同行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
1、在跨班语言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2、在跨班美工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3、在跨班音乐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4、在跨班角色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5、在跨班益智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6、在跨班建筑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7、在跨班户外运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学习有关跨班区域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一方面用来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为提炼新的认识寻找理论支撑和获得经验借鉴。
2、自然观察法:在跨班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以期了解幼儿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3、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全程个案追踪记录,了解幼儿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以点代面,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效果,便于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
4、行动研究法: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并不断进行交流、总结,逐一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不断分析诊断总结再实践。
5、经验总结法:收集总结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事实材料,积累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做法,撰写案例分析、随笔和论文,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供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9---2012.3)
1、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作准备。
3、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本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4、汇总调查结果,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为研究做好师资准备。
5、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3----2014.3)
1、请幼教专家进行相关培训,组织教师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学前游戏论》《幼儿区域活动新论》等,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区域活动的内涵、特质。
2、以跨班区域活动为主阵地,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为目标,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为幼儿创设具有合作性的游戏环境。
3、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激励性措施,不定期组织观摩跨班区域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改进方法。
4、成立总课题组下的子课题组,以“课题沙龙”、“自主研讨”、“同侪互助”、“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课题研究,总课题组每两周活动一次,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等。
5、进行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使课题不断完善。课题组成员根据前一阶段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反思,并做出相应调整。
6、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主题教育的需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游戏资料、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三)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4.3---2014.9)
1、收集整理支持性环境创设案例,个案案例、家长访谈等相关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2、综合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报评审。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本课题力求取得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一)初期成果(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申请书、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子课题研究方案、。
(二)中期成果(研究与实验阶段):
跨班区域活动观摩和研讨、调查报告、案例研究报告、心得体会文章、教育论文、阶段总结。
(三)最终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
跨班区域活动展示、观察记录选编、活动照片和影像资料集锦、区域活动教育札记、区域活动方案设计集锦、区域研究论文集、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核心成员研究背景简况:
我园是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山东省十佳幼儿园。多年来,我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在幼儿园发展中的作用,实施“科研兴园”的战略目标,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科学教育”子课题——《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潜能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编〈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课程园本化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中央电化教育馆《交互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先后有三十多项研究成果在各级评比中获奖。2009年10月,独立承担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审批立项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交互电子白板与幼儿有效互动的研究》。在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课题负责人郑润华园长,1982年毕业于济南幼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加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张伟副园长,1988年毕业于山东省乳山幼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加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从事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多年,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王玉廷老师,200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字水平,2009年9月起,主持我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园本教研课题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专业期刊上。
本课题32名主要研究成员中,有中学高级教师6人; 本科以上学历11人。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出色完成“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园领导作为主持人,又有一支经历过多次课题研究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队伍,她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科研能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前期准备:
自2009年以来,我园就着手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两年多来,我园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当前幼教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可行性强。课题的前期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活动的价值日益凸现,幼儿和教师都在其中受益匪浅,已有多名教师发表相关论文和各级评比中获奖。
(三)保障条件:
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郑润华园长任组长,张伟副园长、王玉廷老师任副组长,各子课题组长为核心成员,分工明确,有序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资料获得:一方面聘请专家、学者来园指导,引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有计划的组织研究教师外出学习,并通过阅读书刊、网上查阅等多渠道结合,及时掌握国内外课题研究相关信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经费保证:幼儿园拨出专项经费作为本课题研究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经费的投入,所需设施、物品的提供,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课题负责制:本课题由课题领导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与引领;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及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主要研究成员各负责一个子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研究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时间保障:自主研讨,各子课题研究成员,自由结成同伴互助的学研小组,自主进行子课题的研究;集体研讨,每两周(双周)召开一次课题组集体研讨活动,共同交流实施情况,研究实施步骤,总结上一阶段的经验,有效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每学期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汇总阶段性成果。
注重日常工作协调: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以研究方案中各阶段的具体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方法要求规划平时的工作,并反映到工作计划中,结合日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注重资料的积累:研究留有轨迹,注重研究过程中有价值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档,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
第二篇: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上传: ***021 更新时间:2013-11-27 10:11:5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学,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相一致的。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等。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因独子女而缺乏兄弟组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又不能弥补这种缺失和不足,从而会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某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而我们的教育实施却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的。“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组织中,同龄交往与异龄交往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年龄混和的情况下,与自己年长或年幼者的友谊并不会取代同龄人间的友谊,反而是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补充同龄人间的交往。”因此,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部分幼儿园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如“部分混龄”或“完全混龄”,“间断性混龄”或“连续性混龄”等,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
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幼儿园编班是混龄的,却很少见到混龄教育研究的文献和成果,理由非常明确,因为混龄编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做法,它的价值在许多有关社会的、认知的研究文献中已经包含了。同样在德国慕尼黑国家学前教育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中,赫然呈现出一项混龄教育的国际合作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传统的混龄教育年龄跨度小,仅仅局限于3岁之前的混龄和3—6岁的混龄,现在他们正在研究的是年龄跨度更大的混龄教育模式。
本课题借鉴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以幼儿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为导向,打破幼儿园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混龄班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丰富我园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呵护幼儿心灵健康成长,让幼儿学会理解、助人、文明;懂得谦让、合作、分享,促使人格和社会性全面发展。
2、探索以混龄编班教育管理为特点,幼儿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幼儿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爱孩子、有钻劲、能创新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能力,富有科学精神的教师队伍。
3、采用混龄活动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形成我园的办园特色,使幼儿园在内涵、精神、特色、氛围上洋溢着时代特征和科学精神。
预期效益:
1、让混龄教育成为办园的特色,组织幼儿混龄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幼儿园带来生机和活力。
2、摸索出全园混龄教育经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让混龄活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会让成人吃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不同年龄的同伴群体已经很自然地成为了一种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孩子不仅能巩固并重新思考已有的经验,而且还能发展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混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良好品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开展混龄活动不仅能提供给孩子相互交往的机会,而且还能解决同龄儿童间的冲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混龄编班,幼儿的年龄不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他们进行交谈时,彼此就能注意倾听,弟弟妹妹很自然地能接受哥哥姐姐的建议,他们尊重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借助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起 “小老师”。异龄儿童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良好途径。
(3)利用混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异龄孩子之间的交往合作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混龄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首先,能力强的大龄孩子用自己的学习顺序、学习方法,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语言用心地教弟弟妹妹,担任着领导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其次,能力弱的大龄孩子和小龄孩子在一起,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至于对自己灰心,维护了自尊;第三,能力强的小组孩子能和大组孩子一起活动,能解决原来“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认为自己有时可以超过哥哥姐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第四,能力弱的小组孩子在大组孩子的细心帮助下,没有太大的压力,放松地看和学,反而轻松地掌握了一些技能技巧,掌握了游戏方法,他们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3、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1)提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能力。开展“混龄教育”研究,需要教师及时观察捕捉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及时给予幼儿以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反思预成课程中的不足,并适时调整计划,生成相关的新的课程内容,教师们生成新课程的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2)教师提供、把握材料能力的提高。混龄教育中区域化游戏活动是较能体现混龄特点的学习形式之一,而以往投放活动材料、设置活动区域都是以教师为主,实施混龄教育以后,教师们能及时观察到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并及时高速和生成新的材料体系,使活动能不断生成新的内容,不断延伸下去,同时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多样性、操作性也日趋科学合理。
二、主要内容和最终成果
主要内容:
1、开展全园混龄晨间活动。体育活动是幼儿喜欢并且参加最多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我们以“大带小、小促大”进行混龄晨间活动,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克服困难,学会本领,让他们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很能干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我们要有计划的安排晨间活动的内容,如民间游戏,集体舞,各类比赛游戏等,形式要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自由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提供4-5个不同年龄要求的游戏同时进行,幼儿可按兴趣选择游戏,这样不仅能有助于幼儿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也能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
2、开展全园混龄合作区域化学习活动。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开展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适应不同儿童个性需要发展水平的教育形式,根据本园的特点,各班围绕一个内容设置多个活动区域,如围绕科学常识内容,设置保龄球馆、钓鱼台、它喜欢吃什么、恐龙馆、变色区等,围绕生活活动内容,设置美食城,食品加工场等,还有刺绣、纺织、缝制、结构、模型、剪纸、穿彩珠、棋类、ok表演等,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表现出创新意识,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新型的、趣味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幼儿积极操作,反复实验,自由交往,不懂的、不会的就主动去请教同伴,不管是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都会乐意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相互适应,相互欣赏,在相互磨擦中解决矛盾,达成一种构识,正是由于这各学习和磨擦使幼儿学会了适应,学会了社会公德,逐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幼儿变得聪明,能干变得自信,大胆。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咨询者、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又是幼儿愿意交流、愿意倾诉的亲密朋友,孩子们在这样的宽松和谐的大家庭式的混龄环境中,不仅主动获得了多种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3、开展混龄主题活动、节日活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民间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具有纪念意义的三八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渠道。三八妇女节活动,可让小朋友们合作制作“光荣花”到街上、商店、银行等给阿姨们送花,让哥哥姐姐嘱咐弟弟妹妹:看见了阿姨要说阿姨辛苦了,祝你节日快乐。中秋节,组织幼儿带着月饼去慰问武警叔叔,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为武警叔叔表演节目,和叔叔一起唱“八月十五月儿明------”一起吃月饼,看叔叔表演军体操,参观军营,摸摸叔叔的机枪,和叔叔一起游戏,有的孩子问叔叔,你的家在哪里?你想妈妈吗?你到我家去玩玩,好吗?叔叔我喜欢你,在孩子们心中萌发了一种亲情,学会关心他人,把叔叔当成自己心目中的崇拜偶像。六一儿童节的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表演混龄游戏,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参加游戏,充分地展现孩子们的才华和家长们的关心。除了节日活动外,全园混龄活动经常开展,如:哥哥姐姐牵着弟弟妹妹的手,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陶冶孩子们的身心,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4、混龄教育的社区延伸。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混龄教育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共同配合,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在家庭和社区中延伸更富有教育活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利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家教讲座、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耳闻目睹,使家长对混龄教育中有于独生子女的成长优势有更深的理解,对混龄教育充满信心。有效地配合幼儿园的混龄教育,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结交的兄弟姐妹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节假日家长相互邀请相互作客,结伴去社区、郊外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在社区宣传栏里定期展示混龄教育的成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教师、幼儿、家长之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教育氛围。
最终成果:
㈠实践报告
1、深化混龄教育,推进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
2、反思实践与教师自我成长(人格完善、专业水平提高等)的研究
3、建立教师和家长良好关系,提升家园互动质量的行动研究
4、以混龄自主活动满足幼儿多元发展需要的实践研究
㈡案例集:
1、幼儿混龄自主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解读与回应策略的案例
2、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典型个案
3、主题混龄自主活动实施方案汇总
4、教、学具的设计与应用实例
5、混龄自主活动中会说话的环境创设实例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广泛收集资料,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指导混龄实践。到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关注报刊杂志和媒体报道,运用电脑与网络上的各大搜索网站,大量收集国内外有关混龄教育的经验,并作去粗存精的整理。与周边地区有混龄班的幼儿园互联互动,资源共享,多角度多渠道地吸取外界信息和最新动态,加强本园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支持的良好环境,形成一种宽容、和谐、富有弹性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氛围,获得多种有益的知识技能,从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感。混龄班所提供的弹性化环境都尊重了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兼顾到他们的个别发展需求,使幼儿在充满温馨和爱心的家庭式的教育环境中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真正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人。
3、教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从教到建构的转变,(2)、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3)、从服从到自主(或强制到合作)的转变。为此,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园本师资培训:通过听、读、看、写、画、谈、说、思、学(听专家报告和专题讲座,读理论杂志和瑞吉欧教育思想,看图片、录像及观摩活动,写教育笔记、论文、教学方案,画宣传栏、主题墙,读混龄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说混龄教育在当前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思在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学积极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识。让课题组教师都自觉地投入到混龄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的舞台。
4、实施新的课程模式,探索混龄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接受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理念,把生成和预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成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策划活动,把课程设计成富有弹性的项目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注重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过程充满大量不期而遇的偶然性,把幼儿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内化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此为中心,产生方案主题,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设想孩子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想法,设计编制综合性的主题网络,活动前教师精心计划,作好充分准备。为幼儿的参与、课程的发展和那些不期而遇的教育契机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主要特色和成果效益
主要特色:
1、尝试在主题背景下按时段开展混龄自主活动,以充实单一的园本化课程形式——按传统年龄段分班实施的幼儿教育,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改善幼儿的社会化问题,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协调发展,发挥团队整体效应,是当前面临教师群体现状,求得最大化发展的快速通道;惟有满足幼儿优势智能的发展,才能使教育成为幼儿的当前需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个性化发展推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实践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成果效益:
1、尝试用文化取代制度,为教师提供一个持续、有效、开放、自主的园本研修环境,凝聚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打造合作型学习共同体。
2、植根于常态化教学活动,扎实推进“幼儿混龄自主活动”的实践研究。创新教研模式,加强专业引领,让每个教师都成为主动研究者,高质量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主动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探究,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完成本项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课题基本经费来源)
(1)我园有一支热心搞好课题研究,进行教科研的师资队伍,有进行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课题负责人肖有琴同志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多年担任幼儿园德育教育,对德育教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全国教研课题《注重日常生活渗透,培养幼儿品德教育》的课题组组长、是江西省级课题《民间泥塑园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的课题组组长。发表和交流了《发挥集体凝聚力,树立团体新形象》、《以民间泥塑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等学术论文多篇,组织的省级课题《早期阅读的课程设置及方法探讨》已结题,此课题研究下撰写的论文《带领孩子走进阅读世界》获得省级幼教论文二等奖,并在市、区幼教学会上交流、宣读,并于2003年6月为全市开设早期阅读观摩推广课。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作为主管领导,具有组织和实施课题研究的诸多便利条件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幼儿混龄晨间活动的组织》、《让幼儿在混龄活动中获得发展》、《混龄活动给孩子带来快乐》等等。尤其是课题组顾问,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钟芳华、章贡区教育科王燕英老师,她们曾主持或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成果颇丰,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有她们的加盟和指导,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2)经费有保证。为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正常、顺利、有效地实施,我园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须的研究经费,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主要用于课题的调查、实验材料的添置、师资培训等方面,以保证课题顺利有效进行。
五、本项研究实施的步骤、时间
(一)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6年2月—5月):从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入手,广泛深入地调查在幼儿园实施、开展混龄教育的可行性,做好课题实施前的幼儿前测工作,调查报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2)第二阶段:(2006年6—12月):在准备阶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明确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目标体系、课程与内容体系,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第三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每年段实验班与对照班各2个,通过一系列的实施方案调整计划,观察调查测试实验情况,搜集有关材料和依据并进行分析,外出观摩,进行中期论证,邀请专家点评,撰写阶段性实验工作专题小结,成果报告,成果展示,补充所需工具和材料,做好课题实施中幼儿成长的跟踪记录;
(4)第四阶段(2008年1月—2008年8月):综合整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实施后的幼儿后测工作。整理个案材料,撰写专题总结并力求推广应用。
第三篇: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 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 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医院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的发展,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一、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在角色游戏中能灵活运用。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警察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医院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幼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总之,角色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组织好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篇:创建区域活动 促进幼儿发展
创建区域活动 促进幼儿发展
《纲要》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性质、教育功能的发展,区域活动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它不再是某个固定的模式。只要立足于我们的课程目标,立足于孩子发展的需要,它就更富其价值和生命力。它应与我们的主题背景相融合,通过环境的创设,通过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来促进其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我们的主题实施更加深入有效,孩子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最大值。
一、结合主题活动,尊重幼儿兴趣,丰富区域内容。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开展情况,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地创设相关区角,这样能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主动获取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顺应幼儿的发展,使主题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如:我们在开展“第三只眼睛”这一主题中,幼儿对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神奇的眼镜片”这一科学探索区,我们和孩子共同搜集各种各样的镜片和有色玻璃纸,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了解了“各种不同的镜片能够帮助人们更方便的看东西”,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探索完镜片以后,孩子们又可在“小小手工坊”制作望远镜和神奇的镜片,让幼儿了解透过有色玻璃纸看周围的东西时,周围的东西会变色的现象。又如:在进行“我居住的地方”这一主题中,幼儿对自己所居住社区的环境比较熟悉,讲到社区附近的超市时,孩子们很兴奋,都喜欢逛超市,于是和幼儿一起商量,决定创设一个超市,我先引导幼儿讨论这个区角需要什么材料?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有的孩子说喜欢逛超市去买吃的东西(酸奶、饮料、娃哈哈、爽歪歪等);有的孩子说去超市买学习用品(彩笔、橡皮泥、亮晶晶笔等);有的孩子说去买光碟,还有的孩子说和爸爸去超市买酒等。然后和幼儿一起收集材料、进行制作,并将材料归类摆放,和幼儿一起完成了区角的布置,设立了售货员、收银员和顾客这几个角色,接着又和幼儿一起讨论区角的名字,很快,“快乐宝宝超市”就诞生了。在自己创设的区角里,幼儿显得格外主动,自由创设角色进行游戏。美工角里幼儿绘画的可爱的家和与家长制作的家庭相册,拿到语言角展示介绍自己的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一件物品、喜欢的一个地方、最常干的一件快乐的事等,并将图画展示在墙面上用弯弯的小路与幼儿园连接起来等。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
孩子们在此主题活动的探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绘画能力、表现力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整个主题区角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生态式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如在目标的制定上,考虑更多的是幼儿情感体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等。-
二、充分利用区角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将区角活动与主题教育、集体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区角活动来促进各级教育目标的落实。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字”时,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目标,生成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为让孩子们巩固10以内的加减,我们将复习巩固活动放到“快乐宝宝超市”中开展,请每位孩子在社区中购买10元钱的商品,再说一说自己买了什么?每件商品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活动中,教师很容易就能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掌握情况,可以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孩子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去购买15月、20元的商品。对达不到要求的孩子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购买5元的商品开始,逐步提升到6元、7元、8元„„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一级一级跳起来”,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游戏的形式不仅让活动目标有效实现,孩子们也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区角活动成为集中教育活动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同时,孩子们了解社会机构、社区设施,体验不同社会职业;学习交往、表达、合作等目标也在“快乐宝宝超市”轻松实现。如:在“神奇的眼镜片”活动中,我们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到区角操作探索,再集中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再让孩子们回到区角去巩固和再感知。区角又成了活动的准备、引导,成为集中教育活动、主题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是环境创设者、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为了让幼儿有效地独立参与到区角活动中,老师在区角开放中认真做到有目的的分散巡回指导,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另外,我们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就大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小小手工坊”制作神奇的眼镜片,送到科学区供幼儿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有色玻璃纸看周围的东西时会变色;美工角里幼儿绘画的可爱的家,拿到语言角展示介绍自己的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一件物品、喜欢的一个地方、最常干的一件快乐的事等,并将图画展示在墙面上用弯弯的小路与幼儿园连接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表演区学习模仿小记者采访等。幼儿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在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的同时,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重视讲评,以讲评推动活动的深化。如:引导幼儿说说:你是怎样玩的?还可以怎样玩?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玩的?谁的方法更好?为什么等等,让幼儿在讲评中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同伴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而教师的讲评则以表扬、鼓励为主,推广幼儿的成功经验,把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告诉大家,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和规则,使幼儿在愉快、自信的感觉中结束,并激发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通过对区角活动有效性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在尝试中获得了一些有效利用区角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区角活动中目标的高低、活动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大团体与小个人、干预与隐退等方面的平衡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活动,要实现对区角的驾驭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花沟镇中心幼儿园
2014年2月
第五篇:开展混龄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模版]
开展混龄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摘要:随着对混龄活动价值的认识,混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和认可,特别是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她们的社会性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一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我们通过在幼儿园内开展混龄活动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幼儿们的亲社会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促进了幼儿的交往技能的提高。因此在园内让幼儿进行混龄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关键词:混龄活动
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初步了解社会,为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会与人共同生活,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
当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家长对幼儿关注较多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忽视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幼儿园几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大部分孩子的课余时间都有安排去培训班,很少有时间和异龄的孩子接触,就算有些时间,现在的数码产品颇多,这些色彩鲜艳、动画形象生动的动画片、电脑游戏对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而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愿意、不伤健康,自己反倒图个清净。结果每个月只有46%的孩子会有机会和自己相差2岁以上(包括2岁)的异龄孩子相处1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胆小、自私、孤僻、独立性差等,严重影响了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幼儿园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鉴于这点,我们幼儿园经过努力探索,寻求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途径,通过实践我们觉得开展混龄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混龄活动的组织方法。
在我国以前的混龄班大多是由于条件有限、师资生源不足等现状而造成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和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上的权宜之计。而我们开展的混龄活动就是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活动,让3——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彼此合作、模仿、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小孩子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赞赏、互相合作、共同进步、表现出真正的手足之情,让年长的孩子和年幼的孩子彼此之间形成沟通与和谐关系,实践证明,混龄活动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二、混龄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在幼儿园大都是采取同龄编班的制度,而我们的混龄活动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的组织方式,采用多形式,恰到好处的开展混龄活动。
(一)混龄户外活动。
在户外活动中采用全园开放式活动,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区域的活动,并准备丰富多彩的材料,如翘翘板,羊角球、高跷等,为幼儿确定大带小的对子。鼓励幼儿参加活动,幼儿有充分选择机会,为他们和异龄同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活动中体现出幼儿之间合作、交往、关心、谦让等的良好素质,锻炼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能力。
(二)混龄区域活动。
在混龄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混龄区域活动,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如:语言区、生活区、娃娃家、美工区、益智区等,各个区域里都准备好各种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等,完全打破以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到活动区去活动,自然地交往合作,大胆尝试,相互帮助,亲密无间。
(三)混龄跨班活动
我们可以不定期的开展跨班活动,如开学初,大班幼儿到小班的大带小活动,又如体育游戏“运西瓜”、科学活动“连一连”、艺术活动“我们的地球”等等,从而加强了大带小,小促大的能力,是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探索,共同进步。多种形式的混龄活动同样也使全园班级、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和谐,增加彼此的团队精神
(四)混龄自由活动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可老师们通常为了统一管理很少有让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我们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大带小的任务,让孩子自由地去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到小班带弟弟妹妹们看书、散步、玩玩具等等,在孩子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是自由的,他们有自己想去的地方,有自己喜欢方式。等孩子完成任务时,可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个过程。
三、开展混龄活动的效果
(一)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亲社会力的发展
亲社会力时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能力,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等。1~2岁的幼儿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亲社会性不断发展。如何抓住这个不断发展的关键期,就取决于幼儿的交往环境。混龄的活动就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能和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环境。混龄交往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就像在进行跨班混龄活动时,一些平时比较孤僻、交往能力差的大班幼儿,老师会经常提醒他们:我们是大孩子了,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了。所以在混龄活动中,这些大孩子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们也愿意和他们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这样的良好的交往总是能促成交往,使之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转化为一种稳定的能力,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促进了幼儿的亲社会力的发展。
(二)、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使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在通过大带小的混龄活动,我们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树立了自信心。
案例:中班的萱萱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孩子,她胆小、却有一定的表现欲。每次请她为同伴表演节目时总是扭扭拧拧,缩手缩脚的,而且表演中途中时常会停下来,望望老师,抓抓头发,表现地十分没有信心。后来萱萱在混龄自由活动中有机会和两个小班的孩子一起玩,老师特地吩咐,你是个能干的大姐姐,要做好榜样,要当弟弟妹妹的小老师。她也非常认真地和我点点头。起先当萱萱和弟弟妹妹们玩时,时常把自己熟悉的儿歌教给弟弟妹妹。但当她发现时有人在看她时,就显示出不自信的表情并不自主地低头、小声。这时老师总是给予眼神或动作上的肯定,有时就干脆离开,让萱萱有自由发挥的机会,经过了多次的带小班幼儿的活动后,我能听到萱萱大声地教弟弟妹妹一字一句地念儿歌,十分有责任心,会照顾弟弟妹妹,为他们拿毛巾、穿鞋子;会教他们画画、唱歌、跳舞,胆量和能力得到飞跃性提高。可见,萱萱在和弟弟妹妹的交往中,不仅促进了她自身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树立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那两个小班的孩子也有了很大进步,虽然他们都会不自觉去学姐姐的样子,学她跳舞,学她念儿歌,并且语言能力明显比同年龄幼儿好了很多。他们在和姐姐的交谈中学会了使用连词,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姐姐那学到的小本领能向姐姐的一样大胆地在班级表演给同伴们看,在幼儿园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时像姐姐呵护他们一样去帮助,爱护他们。
(三)、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
区域混龄活动中,大孩子具有真实身份的哥哥姐姐清楚地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要求,主协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幼儿会自我控制,克制自己的感情、约束自己的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大带小的活动情境能克服幼儿行为中的冲动性,对幼儿的活动动机具有支持作用,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
案例:开学了,大班的孩子变成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每一件事情都想自己去尝试,甚至会模仿大人说话的口气。
有一天,当大班的孩子正在区域活动,一群小班的孩子散步来了,只见几个哭鼻子的孩子专注地看着“医生”“护士”在看病打针,这时小班的孩子被游戏吸引,而大班的孩子看见自己有“施展”自己本事的机会,就会越发地投入。这时我就请小班的弟弟妹妹参与到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去。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爱捣乱的谢同舟也当起了一名很不错的哥哥,拉着妹妹的手,带妹妹去娃娃家里做客,而且很有礼貌地和主人问好、交谈、吃饭,这是平时很少看到的情景。活动结束时,大班的孩子还教小班的孩子如何整理各种材料,那天的区域角格外地整齐。这使我感受到了在混龄活动中,孩子们格外地懂事,混龄活动给了他们一个更加丰富的自主、自律的环境。
(五)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关爱情感的发展
关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它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良好品德。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如果来我们能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就会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我们的户外混龄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幼儿的需要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各有千秋。当我们采用以大带小的方式组织的幼儿的户外活动时,幼儿在这样能力悬殊的情况下,大孩子不自觉地就学会了关爱比自己能力差的孩子,而能力差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学会了关爱身边的人了,因为他们也曾被这样关爱过。
案例:大班的孩子明明来到幼儿园看见同伴老师们再操场上进行运球的比赛,高兴极了,放下书包就冲了过去,因为这是他的强项,他最喜欢得第一的感觉了,可这时小班的弟弟妹妹也来了,我们要进行大带小的混龄户外活动了,明明和一位叫阳阳的小班弟弟是一组,当老师的哨子一响,明明着急地冲了出去,小弟弟摔倒了,明明看着对手超过了自己,着急啊,可这时老师看到明明的脸上更多的是担心,他连忙扶起小弟弟,关心地问:“弟弟有没有摔疼,哥哥不好,哥哥应该慢点的。”看着明明关切的样子,活像一个小大人,老师欣慰地笑了,在这样的户外活动中,大孩子甚至会愿意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从帮助小孩子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孩子在环境中看到较大孩子的表现时,会期待自己能赶快长大,并视长大为一件光荣的事。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能力帮助他人,就成为长大的象征,而这样的孩子经常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较大的孩子或能力较好的孩子,会主动关爱照顾较弱的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不再是恶性的竞争,而是较多的相互支持,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在混龄活动中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不仅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更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实混龄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许远不止于此,因为在混龄中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地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期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空间。至于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和挖掘其优势,掌握列适宜其发展的程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房阳阳.对幼儿园混龄教学的思考【J】幼儿教育
2004(4)12~13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9 [3]张虹.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混龄教育【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3(1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