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14:1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

第一篇: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

“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红东幼儿园

朱薇

我们在课题《陶艺教育与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深化课题,拟订了新一轮课题《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增进师生、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本学期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研究陶艺区域环境的创设,陶艺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中班、小班实验班着重于陶艺区域环境的设置,大班实验班着重于陶艺区域与其他区域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互动。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丰富陶艺区域活动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一、创设开放式的活动环境

教师引导幼儿收集生活中的陶瓷、泥塑作品,并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陶艺资源,成立艺术作品展览区与幼儿泥塑作品展览区,对园内各班开放,向社区、家长开放,并不断地调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陶艺创作活动的兴趣。

设置主题操作区,根据主题创设操作环境。以一定的主题,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创作。通过师生共同设定主题、布置场地、投放多种工具与辅助材料,增强了幼儿对活动材料的自选能力,及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富有独创性的和创作意图的表现能力。

设置各“游戏”操作区。满足幼儿的童心,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融动手动脑的操作于多种游戏的需求中、准备中,也是陶艺与其他活动互动的一种体现。

设置“问题”操作区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激励幼儿操作,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幼儿自己的探讨、探索、尝试,找到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操作区” 同时也是“讨论区”、“技能发展区”,可引导幼儿生成更多有关陶艺区域活动的内容。

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收集材料、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我们的老师教师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如:教师及时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

强调区域间幼儿的交往和联系,将陶艺活动自然融合到其他区域中去,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玩法,不同的表达方式;淡化区域间的界限,并做到区中有区,让幼儿有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二、关注材料的投放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并注重材料的潜在性、层次性、可操作性、趣味性。我们还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布置、调整区域的成品、半成品及辅助材料。

三、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不断拓展区域活动的空间,解放幼儿的手和脑。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逐步变为“主导”为“协助”,变“控制”为“顺应”,变“直接”为“间接”。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2005、12

第二篇: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学前儿童美术领域的教育正在实施一系列的变革。陶艺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为幼儿所接受和喜爱。在回归泥土朴质的气息中,既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又启发了幼儿创造和发散性思维,并在无形中培养出孩子独特的艺术美感。全国许多省市学校的实践证明,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幼儿园仍以上课或集体教学活动为主,相对来说,幼儿缺乏自由活动的时间,就是在自由、分散活动时,也因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及有效的指导而存在“放羊”的现象。70年代始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的传入,这一新生事物正在被各所幼儿园普遍接受并运用,成为一种幼儿进行特定学习的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置格局,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方式,它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多方面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我园近几年一直在研究“陶艺教育与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研究陶艺教育对幼儿潜能开发的可行性,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幼儿的集体陶艺教育课程。随着陶艺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以教师主观安排的活动内容和计划会不会压抑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的个性有没有得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何让陶艺教育活动在深入幼儿的生活?

区域活动是我们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性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幼儿在活动中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我们想尝试通过陶艺区域活动的手段,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在创设的氛围环境中、在提供的丰富的活动材料中,幼儿获得精神满足和愉悦,幼儿乐于用泥塑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意想中的美好的东西,乐于观察美好的事物、乐于对美的事物进行审美。在各个活动区域中充分发挥陶艺区域的核心辐射作用,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艺教育的研究”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增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逐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幼儿的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基础:

幼儿年龄阶段具有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阶段,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随意联想、拟人、神化。而泥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它的趣味性、可塑性、创造性,常让孩子陶醉其中、乐此不疲。陶艺区域教育活动以自由宽松为前提,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论”理论,强调要“以孩子快乐为本”,其中指出“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一切的知识和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活动获得的。

2、教育学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思想就是操作”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并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并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和不断建构的活动。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活动过程。

(2)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思想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的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励儿童通过操作和活动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3)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发展的哲学基础。因此,本课题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作为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及方法论。不追求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以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幼儿教育指导《规程》中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理论

《规程》强调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从自身发展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幼儿发展的要求。二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提出的新需要。这一培养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出统一规格模式的产品,教育不能压抑儿童的个性特点,而应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人,造就一代有着丰富个性的新人。因此,个性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活动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创设幼儿陶艺区域为手段,实现最大的陶艺教育的作用,探索陶艺区域教育的价值所在。

具体的目标:

1.幼儿发展目标: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主题教育的目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区域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充分享受陶艺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2.工作目标:设置开放的幼儿园陶艺公共区域,为幼儿和家长提供自由玩泥的空间使陶艺特色教育深入家长心中。

将《规程》与《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我园的教育实践中,构建陶艺区域活动课程,完善我园的陶艺园本课程。

3.教师发展目标:理顺教育关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角色的转变,为区域活动的指导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专业水平。

五、研究内容

(1)开发和优化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2)以陶艺为核心,探索各区域之间的整合。

(3)研究陶艺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4)研究和开发陶艺公共区域。

(5)在陶艺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个性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任务与方法(一)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4、8 ~2004、9)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与理论学习,制订课题设计方案和目标,实验班设定子课题并提交计划。

2.实施阶段(2004、10 ~2006、6)围绕课题的各项内容开展研究,撰写有关论文,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案例。

3.总结阶段(2006、7 ~2006、8)

结题阶段的各项准备:完成结题报告、汇编陶艺区域活动课程、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论文集和案例集、有关照片影像资料等)。(二)主要任务:

1.分阶段实施研究计划。

2.组织开展陶艺区域教育活动观摩与探讨。

3.开发陶艺公共区域,研究其价值。

4.阶段性测试及展示阶段研究成果。

5.整理、完善陶艺区域教育活动的教材、教案,构建陶艺区域园本活动课程。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在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时,同时辅以相关文献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我园通过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入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解区域活动的内涵,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将区域活动当作一种对话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环境对话、与材料对话,积极为幼儿创设开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观察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身份组织参与活动,给幼儿留有充分自由活动、探索、创作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幼儿自主、自信、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建构幼儿陶艺区域教育活动的目标

根据新《纲要》的精神,依据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特点,以幼儿的自发活动为基点,建构幼儿陶艺区域教育的目标,“以娱乐为基本的功能,以幼儿的动手操为主,以激发、保护、增强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为前提,在生动有趣的陶艺区域活动中,在老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个性自由发展。”并分各年龄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活动 目标。

*3——4岁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泥性,认识泥塑的材料和工具。

2、掌握简单的泥塑技能(搓、团圆、压扁、捏合),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立体形象。

3、进入区域活动氛围,愿意参加陶艺活动,体验自由的区域活动的快乐。

4、愿意尝试各种工具和材料,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5、对美的事物感兴趣,感受操作中泥的变化,并尝试塑造简单的立体形象。

*4——5岁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目标

1、主动观察区域环境,主动参加陶艺区域活动,对陶艺区域活动有兴趣。

2、初步理解形象和主题的意义,尝试用泥塑形象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

3、能欣赏和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泥塑作品,并尝试评价。

4、在区域活动中与同伴初步合作,正确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注意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性,并学习收拾整理。

5、根据区域的内容、泥的性质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发挥想象和联想,尝试用团、捏、压、搓、擀等技能作出泥塑作品。

*5——6岁区域陶艺区域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多种陶艺区域活动,并能创造性的表现。

2、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能进行陶艺区域活动,制作玩具、礼品、道具等,并注意装饰美丽。

3、学会合作创作,共同完成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增强合作能力。

4、进一步开拓思维空间,想象创作,提高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创设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陶艺公共区域,保障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1.陶艺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各班创设幼儿玩泥的活动区域,同时,营造陶艺活动的氛围,区域内提供湿度合适的泥巴和一些操作工具、辅助材料,幼儿可以自由操作。

(1)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陶艺活动区域必须具备能满足幼儿进行陶艺活动的相关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三类:(A)供幼儿操作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准备软硬、颜色、质地不一的陶土,及清水等。

(B)供幼儿操作用的各种工具,如:泥工板、竹木制的刮板、刻刀、铲子、转盘等,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如:绳子、钉子、牙签、树枝、竹管等。(C)适合幼儿欣赏、模仿的各种各样的陶瓷工艺品、小品,如:茶具、烟具、花瓶、酒瓶、泥娃娃、储蓄罐等。

(2)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布局设计。

陶艺活动区域的布置我们主要采取了分区布局设计的方法。(A)陶瓷艺术作品陈列区:将家长、社会人士捐赠或向他们借用的陶瓷工艺品,集中陈列展示。(B)幼儿作品陈列区:将幼儿较成功的作品集中陈列展示,展示幼儿自己的作品有利于幼儿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进对陶艺这一动手操作活动感兴趣。(C)陶艺操作区:是幼儿陶艺技能的学习发展区,是幼儿陶艺活动区域的核心部分。

2.陶艺区域活动体现出时间的灵活性。幼儿可以在晨间活动时间、区域活动时间、午餐后等自由活动时间,自由地去玩,是自主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活动时间的长短,在同一时间内,幼儿可以进行不同的活动,保证幼儿有自己充分使用和支配时间的自由,又有与别人交谈分享的时间。

3.陶艺区域活动体现出开放性和共享性。

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空间是开放的,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可是对区域的布局,材料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

区域活动中各个区域之间是彼此开放的,虽然表面上看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内在却始终有一条灵魂与“气”,构成神聚的有机体。充分利用幼儿的陶艺作品,发挥它们在不同区域的互动作用。如在幼儿制作的小花盆里种植小花与小草;引导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比轻重;启发幼儿利用陶艺作品开展娃娃家、菜场游戏;鼓励幼儿利用陶艺作品进行故事创编与表演??如:主题性区域活动“我们爱小鸟”中,陶艺区幼儿给小鸟安家,制作食物、礼物送给了小鸟,与表演区、生活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活动的内容不断走向丰富 和深化,各区域间实现了内在有机的联系,正是这种开放的区域活动加强了区域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区域活动中,资源实现共享,如在大班的主题性区域“秋天”中,“泥巴”是一种共享的资源,“陶艺”这个元素渗透到了各区域中。其中,“准备过冬了”活动区,幼儿用泥塑造各种动物的家或食物等,“种子储存罐”活动区中,幼儿用泥塑造各种各样的容器造型,“丰收的水果”活动区幼儿用泥塑造各种水果的造型,体验丰收的喜悦等,各区域的幼儿可以互相交流经验,物品互赠。这种区域的设置由“划地为圈”向开发、互动的方向转变,实现了艺区域显性资源和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

区域的共享还体现在开辟了设立在公共场所的陶艺区域,如走廊、楼道、陶艺室,随时为幼儿和家长开放,教师分工负责服务,幼儿和家长可以在放学后的时间段进入陶艺区域活动,使幼儿和家长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为幼儿和家长创设了自由玩泥的空间。开放的公共陶艺区域使幼儿在活动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也更富有创造性,更是为陶艺爱好者开辟的新天地。这种多角度、全方位、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带来的是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活动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

(三)陶艺区域后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调动幼儿参与区域后动的积极性 陶艺区域活动可以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两种形式,无组织的形式一般是幼儿在晨间活动或饭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幼儿已经在形成常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组织的区域活动是幼儿生成的区域活动,有一定的目标性,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这里要阐述的是有组织的陶艺区域活动。丰富区域活动的形式,调动了幼儿参与陶艺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1.参观

陶艺活动区域为幼儿陈列了丰富多样非常吸引幼儿眼球的陶艺作品,营造了鲜亮的陶艺主题环境,我们经常诱导,启发孩子到陶艺活动区域参观、浏览,并启发他们进行对作品的评价、讨论,从而给孩子强烈的直观的视觉感受,让作品和环境成为一位不说话的教师,默默地散发它们特殊的潜在的熏陶作用。在幼儿参观陈列的陶艺作品时,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对培养幼儿的陶艺兴趣、强化幼儿的陶艺技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了。我们也邀请家长到陶艺活动区域参观,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配合我们搞好陶艺活动。

2.与游戏相结合 这是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启发引导幼儿进行陶艺活动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开展陶艺活动,幼儿会感觉陶艺很好玩,能自觉愉快地投入,在游戏中增进知识,启迪智慧,开拓想象力。例如:启发幼儿办“娃娃家”的陶艺游戏活动。教师问幼儿:“娃娃的家里有什么?”幼儿答:“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碗筷”“有床”……教师再问“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呢?”幼儿说:“我会用泥做碗筷。”“我会做汤团、元宵”……于是,幼儿将陶土在手中团、搓、揉、捏、压,忙得不亦乐乎,随着泥团的变化,各种用陶泥做成的幼稚作品一个个诞生了,“娃娃家”办起来了。

3.在主题活动中进行

教学主题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陶艺区域活动应该是在主题下的活动,可能是相关主题活动的前期准备,也可能是主题系列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主题活动中不断引发幼儿的问题和兴趣,了解幼儿的需求,并随之创设相应的区角活动环境。例如:我们在实施“秋天的水果”主题活动时,布置了不同的活动区:观看影像资料,欣赏实物、果叶配对、泥塑水果等。由于有了区域提供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的创作不再是凭空想象、不再是无所适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观点,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每样水果都充满了个性与想象,陶艺区域活动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如,组织一次足球赛后生成“足球”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先提供足球场的图片背景,启发、引导幼儿进行围绕“足球”进行的想象思维,幼儿会自选操作工具和材料,塑造各种动态的运动员形象,形成与“足球”相关的各种作品。主题与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区域是为主题而创设的,而主题必须依靠区域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展开。

4.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即以课堂教学的某一内容为题材,启发幼儿进行陶艺活动,例如在课堂上学了“数与物相匹配”的科学活动内容,课后,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预先投放5只小熊,由幼儿用泥制作5只小碗,分别放到5只小熊的旁边,进行匹配。如果5只小熊从大到小排列,幼儿与之相匹配的泥塑小碗也能从大到小排列。这样既可以加深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幼儿的陶艺活动能力。

5.综合的活动形式

教师有意识地将陶艺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交叉。比如讲故事和陶艺区域活动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幼儿进行陶艺创作,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制作泥塑形象,自己编故事。如:故事“乌鸦和狐狸”,在老师讲到“乌鸦知道自己很愚蠢”后,引导孩子续编故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将自己的设想用泥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讲讲自己的故事,会很有趣。又如春游活动和陶艺活动相结合在组织幼儿春游“恐龙园”后,教师启发孩子回忆在恐龙园看到的情景,然后引导孩子进行陶艺制作,幼儿制作的憨态可掬的恐龙就会一一展现出来,成为陶艺区域一次生动有趣的活动。陶艺区域活动还能与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把幼儿制作的陶艺小花盆里,种植小花、小草;引导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比轻重;启发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打击乐练习??,让幼儿感受到陶艺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幼儿的区域生活密切联系。

以上是我们开展陶艺区域活动常用的方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更多更好的活动方法在等待我们去创造、开发、总结。

(四)转变教师在角色活动中的角色身份,“变不指导为指导 ”,为区域活动的指导积累经验,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

幼儿的活动区域是幼儿最自由的活动空间,但教师并不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如潺潺细流般的指导,促使幼儿在不经意间受到启发和提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营造的是宽松的心理环境和相应的物质环境。

1.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

一些研究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首先,教师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想法和提问,肯定他们的观点,而不要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其次要减少规定。如在区域活动中并不拾所有的幼儿都能按照老师或同学的提议来有目的的操作,有的幼儿看到操作工具,特别喜欢用,用刀子在泥巴上画几条线,戳几个洞,所做的动作与内容无关,而且幼儿在操作中特别喜欢说话。我们不要简单地禁止,而是要个别对待,理解幼儿行为的特点,从情感的归宿点进行引导。其三,要给予幼儿区域活动一段不受评价的时间,使其想象不受阻碍。这是一条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即不轻易评价幼儿的创新成果,这样会给幼儿的创造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怕被批判的紧张情绪,以使幼儿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教师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进行操作,适时地给予他们信息反馈、提供容许、赞赏的环境,在这里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这正是区域活动的特点。

2.创设区域活动背景,引发幼儿创造。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创造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掌握哪些技能,幼儿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物质环境中获得启发,而不是受到老师的指挥。我们非常重视陶艺区域活动的背景的创设,特别是主题活动。如“冬天”的主题,教师和幼儿一起提供冬天的图片和冬天的物品在陶艺区域中,幼儿就会受到启发,用泥塑造冬天人们的活动、冬天的景物等,表现出对冬天的认识和情感。

3.提供丰富的、开放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创作。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如小班上半学期,在区域内放置碗筷,幼儿能受到启发制作简单的元宵、面条等,在中班放置一些插花,幼儿会制作形态各异的花瓶,在大班设置绳子、铁钉、树枝、麻布等材料,幼儿巧妙地用各种富有纹理的物品进行创作,远比用刻刀刻效果好得多,幼儿觉得非常有趣,并乐意尝试。

4.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隐性指导。

教师们对在区角活动的指导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践证明,教师的隐性指导,能有效提高幼儿对材料的敏感度,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尝试在操作和实践中解决问题。“变不指导为指导”,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玩泥巴的游戏。提高幼儿探索环境、自主学习、主动收集信息、个性化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大班“秋天”的陶艺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采取了多种隐性指导的方式,教师以“秋姑娘”地身份参与活动,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幼儿心理的环境就宽松了。在制作树叶拓印的区域内,由于幼儿以前没有进行过类似的操作,老师通过示意图的方式,暗示幼儿有序操作,帮助了幼儿获得成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愿,努力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给幼儿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并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促进幼儿的多方面的发展。

5.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置有关游戏与问题情景,启发幼儿探讨,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进而进行尝试、操作。如在陶艺区,教师投放干裂的泥、水分适当的泥、烂泥,让幼儿尝试做同一样东西,幼儿会发现干裂的泥造型有困难,会崩开,而烂泥做的东西会坍塌。如何让干裂的泥和烂泥变成软硬干湿合适的泥?水分不同的泥适合做哪种类型的泥塑?通过老师的启发,幼儿自发探讨与尝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引导观察,鼓励探索。

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所提供的材料,讨论可以做些什么?怎样玩?当幼儿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启发或援助,帮助鼓励幼儿获得成功。

(3)展示作品,交流分享。

让幼儿介绍自己探索操作时碰到的困难、作品制作方法的演示等,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坚持性及探索精神,并学会分享。(五)形成陶艺特色的园本课程

幼儿的陶艺教育,我园在近几年中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积累,依据新《纲要》的指导精神、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在陶艺活动中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课题结题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陶艺区域活动课程《让陶艺走进区域》。以年龄特点为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单元,各单元的划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开发性的陶艺课程。

(六)陶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宣传、交流、请家长来园观摩陶艺区域活动、参与陶艺制作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对陶艺教育的认识,增强幼儿园与家庭对话与沟通。使家长能协同幼儿园共同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给幼儿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与幼儿园合作。我园与同创办陶艺特色的市三中、博爱路小学“手拉手”,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园还充分挖掘幼儿、教师、家长、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于2002年6月、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三届陶艺节,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陶艺,参与陶艺活动的同时,提升了幼儿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并整合幼儿园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了幼儿园陶艺教育的发展。

八、结论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以陶艺为特色的幼儿园新风貌。我园以《纲要》为指导,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开发了幼儿园陶艺区域活动课程,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资源,鼓励幼儿去体验生活,探索世界和表现、创造美,使幼儿富有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以陶艺区域为主线,突出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与陶艺园本课程相融合,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2、幼儿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潜能得以最大能量的开发。通过自然观察法和调查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感到:

(1)幼儿对陶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幼儿对陶艺活动更有了自信。

(3)幼儿进行陶艺创作有了更加丰富的手段。

(4)幼儿的陶艺创作更有灵感。

(5)幼儿在陶艺活动中显得更为快乐。

(6)幼儿更加学会观察、合作。

3、教师的成长: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还是实验班的幼儿,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

(1)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个案记录、分析,研究课等,逐步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和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使我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教师撰写的有关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或发表。

(2)通过课题研究,积极的师幼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或互动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关爱幼儿,与幼儿平等交谈,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建立良好个别关系,积极回应幼儿的行为等等。

(3)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是幼儿,良好的活动环境、师幼关系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宽松、自由、平等与尊重,他们活泼、大胆、敢想、敢于探索,尽情地表现自我,尽情地想象创造,思维明显活跃了,创新的火花时时喷发。幼儿创作的陶艺作品很多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具有鲜明的个性,屡次在全国、省、市获奖。

九、问题与思考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素质,善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区域活动,教师要有自己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幼儿活动情况随机调控,对区域活动进行再创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十、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陶艺区域活动课程《让陶艺走进区域》;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的论文;幼儿获奖作品及证书;成功举办第三届“陶艺节”;专题录像片。

十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负责人:朱薇 陆敏喻

课题组主要成员:叶丽敏 庞洁 徐舒琼 李美侠 朱萍 陈苏南

十二、参考文献

*《怀念老教育家陈鹤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说陶论艺》——(杨永善著)

*《陶艺制作与欣赏》——(王奇、张温帙著)

*《陶艺设计与制作》——(耿大海、薛慧志编著)

*《现代欧洲陶艺教室》

——(杰奎姆〃曼宁〃切维利亚〃克莱门特著,董苏学译)

*《美育学科与素质教育研究》

——(白月桥、何宵鹏、何二元主编)

*《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唐淑主编)

*《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唐淑主编)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

*《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从理念到行为》——(周稽裘主编)

2006年7月初稿

2006年8月修改

第三篇:幼儿陶艺活动初探

幼儿陶艺活动初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指南》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尊重幼儿的自发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很多的自然文化资源,周庄博物馆就是集自然资源的典型代表,馆内陈列着古时候人们曾用过的一些器皿、工具等,其中很多都是陶瓷作品。我园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资源,在园本课程的活动过程中有效开展陶艺探究活动,师幼一起探究陶瓷制作所需的材料、方法、用途等,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玩一玩泥巴陶泥初体验

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在好奇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陶泥,让孩子们好好玩一玩泥巴。泥巴对于农村孩子很熟悉,然后孩子们对陶泥充满好奇,主动参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大班美术教学活动《好玩的泥巴》中,通过实物导入,老师出示陶泥作品,主要通过让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说说对泥巴的了解。请幼儿说说这几件作品是用什么做的,孩子们会回答“是泥土做成的”。老师及时表扬,并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种特殊的泥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陶泥”。教师利用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教师出示制作工具,请孩子猜猜制作的方法;通过观看制作视频,分解制作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学习制作的主要方法;师生一起制作一个作品,突出重点环节,共同学习巩固制作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一起欣赏陶艺作品,激发幼儿对陶瓷的好奇心,并感受陶艺的美;请幼儿欣赏陶泥制品和其他孩子的作品,供大家参考请孩子观察并说说制作的方法和注意点,激起幼儿参与体验的欲望。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创作计划,请孩子们自行设计喜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注意点,有利于做好幼儿的差异性指导,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在幼儿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请幼儿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和创意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分享成功创作的喜悦。

在活动延伸部分,向孩子们介绍陶泥的“特殊”之处,它可以变成陶瓷。老师用小棒轻轻敲打陶瓷作品,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再一次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原来完成陶泥作品后,需要一周左右晾干,然后上釉,经过高温烧制,就可以变成陶瓷作品。孩子们对这个制作的流程很感兴趣,通过参与活动,体验陶艺制作的快乐。

活动中,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陶泥制作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带着好奇心,在了解一定的制作方法后,尝试体验,创作陶泥作品。幼儿通过参与活动,感知家乡的美,通过学一学、做一做,体验创作的快乐,对神奇的陶泥有很好的了解,原来泥巴真的很好玩。

二、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通过欣赏陶瓷作品、观看制作视频、学学制作方法、观察作品的特点、体验制作等环节,幼儿体验到陶艺制作的乐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一起探索陶泥的神秘之处,原来泥土和水分的不同比例,可以让泥土有不同的形态和柔软度,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制作陶泥作品。孩子们通过揉、团、压、刻、搓、粘、盘等方式,让陶泥变身。陶艺活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了解利用陶泥,可以制作陶瓷,通过制作泥坯、晾干、上釉、高温烧制成陶瓷作品。通过学一学、做一做,体验陶艺创作的快乐,既培养幼儿热爱家乡之情,又很好地对幼儿进行家乡美的熏陶,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最后,教师小结,学习巩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延伸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在活动后期进一步探究。

三、在探究中不断完善

在陶艺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发现:泥土水分的有效控制,可以调节陶泥的软硬度,水分多,太烂,不易塑形,水分太少,泥容易列开;操作台上铺上棉布(蓝印花布),陶泥不会粘在桌子上,而且容易取放;幼儿操作时需要一些常用工具(泥浆、毛笔、转盘、纸盘、棉布、木片等);制作方法的分解很有必要,突出重难点,有利于掌握并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有讲究,简洁明了,真正起到辅助的作用;烧制陶瓷作品前,必须先等作品在阴凉处风干后上釉,最后才能高温烧制等。

原来,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探究活动,通过不断尝试、体验创作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投放陶泥材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给孩子们创设更多的探究和创造的机会,尝试在不同领域渗透,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走出去请进来

为了更好地开展陶艺活动,我们邀请陶艺制作艺人来园指导,传授制作的方法、技巧。幼儿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我们外出观摩学艺,理论结合实际,体验陶艺乐趣,每位教师设计制作作品,从而更好地亲身感受到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真正身体力行,为更好地开展活动积累实际经验。

五、师生成果展示

每次活动结束,都将作品阴干,烧成陶瓷品在美术室展出。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陶泥制作的快乐体验,成为学校的亮点,每次探究大家都从中学到很多。通过探索,师幼共同成长,体验到陶艺乐趣。

只有当孩子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主动探究,各方面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生活中许多本土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并整合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教育资源需要我们不断开发和探索,而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探究活动一直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加油。

第四篇: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赋予了孩子们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幼儿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所以自主性区域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呢?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关键词] 幼儿 区域活动 自主性

一、制定目标

制定教育目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所以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环境的创设

1、为区域活动创设物质环境

我们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领域、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逐步设立了“娃娃家”、“宝宝看一看”、“宝宝动一动”“宝宝玩一玩”、”美工角”、“建筑区”“钓鱼岛”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我们将建筑区、宝宝看一看、娃娃家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刨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刨设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

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如何有层次性地投放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所以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

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指导。

(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

(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益智区,个走迷宫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好像往下走一点你就快到了”这时幼儿走迷宫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3、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的需要

1、空间的安全性。

小班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较弱,要减少和清除环境不安全因素是对区域环境的量基本要求。

2、空间的方便性。

提起卫生人们就会与干净、整洁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幼儿的活动环境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光。光线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视力,增设的区域宅间必须光线充足。

3、空间的动态性。

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设的空间必须方便幼儿进出。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要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见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括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继续末完成的探索„.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实现,又满足小班幼儿探索的愿望和独立的需要。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域的主人,我们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第五篇:幼儿区域活动中科学投放材料的实践研究

《幼儿区域活动中科学投放材料的实践研究》相关文献学习材料之二

实验教师:吴爱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纲要》 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 革命性的转变,《纲要》 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 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 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研究目标:

1、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 的教育课程。

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三、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来源、种类。

3、研究材料的数量、调换时间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四、研究范围和对象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

五、研究过程:

(一)确立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1、围绕幼儿的生活、兴趣投放材料。

2、结合主题活动投入相应的材料。

3、结合班级特点及幼儿活动需要投放活动材料。

(二)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将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 然材料、废旧材料。

2、材料的收集制作。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教师引 导收集、制作。

(三)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投放。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 标相一致。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 差异,避免一刀 切。

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 样性。

4、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了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幼儿对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更持久了。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提高了 了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材料满足了 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感受了 成功的喜悦,因此,不再出现那种幼儿中途更换区角的现象。

(二)进一步培养了 幼儿的探索精神。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创设启发性的操作途径,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象和变化,这也就大大满足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增强了 幼儿参与活动的规则意识。随着各项规则的不断完善,幼儿们也逐渐养成了 有条不紊地积极投入活动区活动的习惯,在活动中他们习惯了 有序提取材料,现在每次区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地收拾,整理材料,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真正体现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研究方案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方案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纲要》 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 革命性的转变,《纲要》 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但关注各年龄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更关注的是幼儿的个体,关注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特质,认可每个幼儿的个性。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 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我园是一所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幼儿园一直非常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并将此作为园教研重点,在小班时我们开展了 以“主题教育在区域活动中渗透” 为重点的教研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研究,尝试并积累了 一定的教科研经验,同时我们发现,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我们也深深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更新,怎样有效地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还有待于开发。我们将结合实际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

1、进一步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 的教育课程。

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3、探索创设具有科学特色的教育环境,研究材料投放在美工区、生活区、探索区、操作区等环境中的教育暗示作用,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研究内容: 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为依据,以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学法为指导,以“完整儿童” 为目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研究:

1、材料的投放与目标相结合。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这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针对当前各领域的具体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材料的投放与幼儿年龄相结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要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递进性。(1)材料的投放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因材施教。(2)根据幼儿操作的熟练程度,不断调整难度,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以行为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等手段。

1、行为研究法: 研究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针对幼儿实际操作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充分了 解有关情况,不断提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充实或修正方案。我们将采用单个教师的教育行为研究和协作性的行为研究,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反馈功能,从而使研究的价值增生。

2、观察法: 我们将深入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观察分析幼儿对材料的反应;捕捉幼儿的兴奋点;积累幼儿智力、语言、情感、思维、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性资料。

3、个案研究法: 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各个体能力、个性品质、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四、研究对象。中班年纪组。

五、课题的组成 由中班年纪组的老师组成本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人员如下: 组长: 沈妤(策划、管理)副组长: 薛燕(指导)组员: 王海、刘亚平、过燕、张磊(调查、收集资料)

六、研究的优势。我园是一所省示范性幼儿园,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每个活动室都非常宽敞,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们教研组拥有一支科研积极性高,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师中 100%为大专学历,并都在参加本科自考,有四名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市、县获奖。

七、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第一阶段:(2004 年 5 月——8 月)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 运行实施阶段:(2004 年 9—2004 年 12 月)

1、加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1)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学习培训。(2)收集、学习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组织教师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情况的交流。

3、通过研究、比较材料在不同的区角进行不同形式的投放的差异性变化,利用观察法记录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

4、作好阶段性小结,调整下阶段的工作。第三阶段: 总结提高阶段(2005 年 2 月——6 月)

1、根据调整的计划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收集各类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2004 年 5 月主体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实践研究平湖市实验幼儿园 沈妤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随着新《纲要》 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 革命性的转变,《纲要》 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 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 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 的教育课程。

2、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三、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来源、种类。

3、研究材料的数量、调换时间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四、研究范围和对象平湖市实验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

五、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具体方法如下:(1)根据中班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不断调整各活动区的内容,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2)教师采用观察法,认真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调整、补充材料。

2、时间: 2004 年 5 月——2005 年 8 月

六、研究情况简介(一)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1、围绕幼儿的生活、兴趣投放材料。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因此,创设活动区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的内容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玩沙时意外地发现有几个孩子的兴趣不在玩沙上,而是在沙里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宝贝——贝壳、石头,并且小心地将之藏起来,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 一个区域“好玩的贝壳、石头”,将孩子们找到的贝壳和石头摆放在一起,孩子们比较着贝壳和石头的不同,述说着原因。家长和孩子们将从海边带回的各种贝壳带来,幼儿园装修时留下的形态各一的鹅卵石也不断充实着这个区域,孩子们在这区域里流连往返,摆弄着贝壳、石头,装饰着贝壳、石头,“好玩的贝壳和石头” 成了孩子们一直喜欢的区域。

2、结合主题活动投入相应的材料。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 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根据具体的要求,在每个主题活动中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关注重点区。如: “绿色家园” 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爸爸妈妈真好” 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再次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 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一直引发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

3、结合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我们中班年纪组在小班活动总结时得出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征求孩子的意见后,又在中班家长会上发动家长的资源,征询每月的重点活动,制定出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投放相应的材料。开学初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孩子们对奥运会还记忆犹新,各班都创设了“雅典奥运会” 专栏,从奥运会这一话题出发,9、10 月开展了我是奥运小选手活动,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自行车、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 米快跑比赛增强了 孩子们的体质。中班年纪组的“故事宣讲团” 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 阅读,看: 每天的午餐后,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在为去姐妹班讲故事而努力,孩子们阅读能力得到了 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 使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二)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 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 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操作材料.自然材料: 比如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 植物的果实树叶等.一些垂手可得的自然材料, 并能根据材料特点出发加以利用。废旧材料: 各类纸盒、饮料瓶等,以及各区角的自制材料,合理地设计活动材料,将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 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 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知识面的材料等。途径二: 教师引导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主要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途经三: 制作。(1)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 拓印的纸币、手工作品、拼图等。(2)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 布制作的点心、纸盒建筑等。(3)教师制作的: 各类学具、教具。(三)材料在活动区中的投放。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 标相一致。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 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 差异,避免一刀 切。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 的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 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 己的材料,用自 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维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又如: 中班的“玩磁铁“游戏,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也是精心考虑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各种可实验的材料,让幼儿吸一吸,哪些能吸住,哪些不能吸住并进行分类;接着教师提供的材料是让幼儿运用磁铁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更快地找到小沙里的铁钉,如何取出可乐瓶中的回形针等。这样让幼儿在自 己的操作摆弄中,不仅了 解了 磁铁的性能,而且也发展了 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 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

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 样性。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是专门为幼小孩子接触与学习数学而设计的,带有一些传统与经典意味的现成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浙幼师校工厂提供的适合各年龄的数学教具)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自 己设计、制作一些情境性强,学习内容指向明确的数学教具。(2)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 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 历、月 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积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3)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 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让幼儿在好奇中产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和规律。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材料的同时,我们也比较注重材料的功能多样性,使同一材料实现不同的教育目 标。例如: 在“点心区” 我们提供了 各种小豆子,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豆子,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点心” 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这些豆子的形状、大小、颜色来进行排序和分类。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功能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同时也使幼儿在与众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 身 的各种感官,通过看看、听听、试试、比比、想想中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4、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教师在设计区角活动内容,投放操作材料时,总是通过观察幼儿和投放的材料的互动过程获得信息。当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从教学目 标、幼儿发展水平和材料对幼儿和目 标的适宜性等三个角度考虑问题,获得三方面的评价综合信息,目 标是否合适? 孩子是否喜欢材料? 材料与教学目 标是否匹配? 并且通过与孩子的谈话,了 解感受和体验,决定下一步的做法: 是降低要求? 是增加材料的操作难度层次? 还是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同一难度的另一个活动以满足他的兴趣? 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材料。

四、研究成果(一)提高了 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幼儿对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更浓厚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更持久了。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提高了 了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材料满足了 他们的操作欲望,使他们感受了 成功的喜悦,因此,不再出现那种幼儿中途更换区角的现象。比如: 在“表演区”,由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适宜的表演的服饰,道具[有许多是幼儿自己制做的],因此,在这一区角的孩子总能玩出一些新的花样来,他们会时装走台、会演话剧,会开演唱会等等,他们再也不会因为枯燥乏味而中途离开。从幼儿参与其他区角活动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儿对区角活动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参与活动的时间不断延长。(二)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创设启发性的操作途径,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象和变化,这也就大大满足了 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 在科学区,为了 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了 解磁铁的特征,我们所提供的材料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是让幼儿吸一吸,分一分,接着让幼儿运用磁铁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在材料的提供上就体现出难,易层次,即遵循适度,新型的原则,以旧经验为基础,出现新的材料,调动了 幼儿的求知欲,从而更激发了 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那些能满足幼儿兴趣,爱好,需要的材料就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面对那些他们即熟悉又有挑战性的材料,他们更能按自己的习惯,能力来尝试活动,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规则意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区角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如果没有规则的暗示,往往会出现材料杂乱,无序的状况。因此在每一个区角,我们都设置了 相应的材料提放和使用规则。例如:(1)固定物品的取放处,让幼儿知道,参与每人活动该到什么地方取材料,便于幼儿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活动。(2)在一定的区角内活动,即可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又可在自己的活动区内更宽松地玩各种事情。(3)根据每个区角活动的特殊性,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规则的不断完善,幼儿们也逐渐养成了 有条不紊地积极投入活动区活动的习惯,在活动中他们习惯了 有序提取材料,现在每次区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地收拾,整理材料,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真正体现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五、思考与体会(一)让材料充分发挥作用,与幼儿真正互动。皮亚杰提出: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园区域中的材料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要注重材料投放的数量、空间的摆放、更换的时间等,要善于欣赏和观察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对材料兴趣的变化和发展。熟悉了 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合幼儿自主学习的自然物质材料。让孩子主动参与自制自选材料的准备、投放,让孩子和材料真正地互动。(二)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游戏材料。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无论是自制还是现成的,只要材料的特征和功能适合需要,幼儿就愿意选择。可见现成材料还是自制材料,并不影响幼儿的活动。只要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幼儿能力差异的自制活动材料,就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家长共同制作一些生动形象、操作性强、功能较多的材料,提高幼儿游戏区域的质量,这样既节省了 资金又发展了 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三)家园配合共促发展。家长工作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家长的配合。旨在通过家长的参与,让他们知道废旧物品有再使用价值,并能积极帮助幼儿园收集材料,教育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保护环境。同时还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结题证书相关论文: 区域活动中数学材料的投放艺术平湖市实验幼儿园 沈妤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教师在活动室中划分若干区域,创设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让幼儿自 主选择材料,自 主自 发地开展亲身 体验的活动。使孩子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活动区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让教育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可能性,更适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活动过程的差异,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需要。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说明: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 等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尤为重要。因而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积累有关的表象,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区域活动正具备这一条件,让孩子在自 己喜欢的区域活动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有质量的问题,并且能从不同的方向去认识它们,从而启 迪孩子的思维。如何让幼儿在开放自 由的环境中轻松愉快的进行数学学习? 如何合理地综合地将学习区与游戏区以及幼儿的日 常生活相结合来为幼儿数学教育服务?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日 常教育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幼儿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 己的合适的环境,让幼儿在自 己喜欢的区域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积累创造的才能,这将对幼儿日 后的学习和一生的成长起到长期的积极效应。

下载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区域活动中开发幼儿陶艺教育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评价幼儿

    浅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评价幼儿 肃州区西峰乡张良沟幼儿园——许小红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体现主题教学内容 区域活动的核心就是体现近期活动的目标,重视环境潜能的发挥,让幼儿通过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材料,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

    浅议在陶艺活动中诱发幼儿自主想象的方法

    浅议在陶艺活动中诱发幼儿自主想象的方法 ﹝摘要﹞陶艺活动中陶泥具有柔软、可塑性强、易于表现线条变化、能随意改变造型的特点,来自大自然的材质、作品的直观和触手可及以及陶......

    混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

    混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混龄教育在发达国家中较为普遍,属于新型的编班形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因此,在我国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应......

    《关于小学陶艺教育的研究》

    《关于小学陶艺教育的研究》 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陶艺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特别是陶艺的制作......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除了主要以教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为主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没有......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方案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课 题 研 究 方 案一、问题提出:当今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家长对他们是呵护备至,什么也不让他们干,这样下去就会造......

    幼儿园教育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幼儿天性

    幼儿园教育/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幼儿天性 [摘要] 孩子与生俱来的“扩张”的趋势,好奇、好问、好想象的天性,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呵护和培养,才不至于走向“衰弱”。我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