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2008年度历史学科高一新课程培训总结 - 大连教
2007~2008年度历史学科高一新课程培训总结
在市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在市教育学院的全力组织下,2007~2008年度历史学科高一新课程培训于2007年8月6~8日在大连市第二十高中举行。
本次历史学科高一新课程培训得到了岳麓出版社的大力协助。岳麓出版社聘请了两位来自课改先导区的一线教师(深圳宝安中学的唐云波老师、深圳红岭中学的吴磊老师)为这次课程培
训作辅导,辅导的内容包括新课程的体系、结构、特点以及教材教法、如
何培养学生能力和教学课件的制做
等。两位来自课改先导区的教师现身说法,娓娓道来。培训者听后犹如醍醐灌顶,眼前呈现丝丝光亮,对新课程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为即将开始的新课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感到受益匪浅,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充满了信心。大家由衷地感谢两位来自课改先导区的教师毫无保留地为我市即将开始的新一轮课改传经送宝,也由衷地感谢岳麓出版社的慧眼送珍珠。
本次新课程培训还聘请了大连市第二十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王春燕老师为培训教师作辅导。王春燕老师在我市已经实
施的新课程的实施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年的经验。为了我市新一轮的课
改能够顺利实施,王老师将自己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体会(经验、教训)和盘托出,听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效果匪常好。
本次历史学科高一新课程培训也得到了大连市第二十高中的大力帮助。大连市第二十高
中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耐心、周到和细致的服务,包括
食、宿、培训地点的安排等,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思前想后,深得培训教师的好评。
最后,本次历史学科高一新课程培训的负责人,大连教育学院的孙绍辉老师对本次培训做了全方位的总结。他提出了新课程培训的必要性,揭示了新课程的变化,明确了在即将实施新课程过
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一些希望和要求,为本次培训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本次历史学科高一新课程培训活动在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让我们共同祝愿即将开始的历史学科新课程的实践能够结出丰硕的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一、新课标理解:
1、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教学过程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教学过程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教学过程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
二、新课程教材分析:
1、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显然,解决新课标下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工作计划《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2、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教学过程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学情与师资状况:
1、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
2、高一历史备课组共4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个人业务素质相对较强,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四、教学教研计划措施及进度: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校及教务处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进行备课组备课活动,加强新教材的研究和钻研,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同组教师专业养成,课堂注意讲究方法,以期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取学生读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在这样的研讨中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战斗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计划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历史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对初中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2、必须加大对材料题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加大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3、组织讨论会,辩论赛,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5、每次考试必需设计自选题,调整命题的思路,使纸笔测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课课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也能体验到成功。
6、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第三篇: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一、新课标理解:
1、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教学过程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教学过程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教学过程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
二、新课程教材分析:
1、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显然,解决新课标下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2、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教学过程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学情与师资状况:
1、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
2、高一历史备课组共4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个人业务素质相对较强,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四、教学教研计划措施及进度: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校及教务处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进行备课组备课活动,加强新教材的研究和钻研,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同组教师专业养成,课堂注意讲究方法,以期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取学生读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在这样的研讨中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战斗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计划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历史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对初中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2、必须加大对材料题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加大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3、组织讨论会,辩论赛,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5、每次考试必需设计自选题,调整命题的思路,使纸笔测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课课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也能体验到成功。
6、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四篇: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一、新课标理解:、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教学过程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教学过程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教学过程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
二、新课程教材分析:、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显然,解决新课标下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2、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教学过程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学情与师资状况:、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
2、高一历史备课组共4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个人业务素质相对较强,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四、教学教研计划措施及进度: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校及教务处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进行备课组备课活动,加强新教材的研究和钻研,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同组教师专业养成,课堂注意讲究方法,以期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取学生读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在这样的研讨中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战斗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计划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必须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历史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对初中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2、必须加大对材料题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加大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3、组织讨论会,辩论赛,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5、每次考试必需设计自选题,调整命题的思路,使纸笔测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课课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也能体验到成功。
6、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五篇:最新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分科以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
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相互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知识竞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