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总结
四 川 省 电 化 教 育 馆 教 育 技 术 科 研 项 目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
总 结 报 告
一、引言
(一)课题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尤其是广大教师,已经不仅仅限于聊天、游戏、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群体共同的需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研修、学习,真正打造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育科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科研,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现实教研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网络对教师科研能力的积极影响尚需总结和提升。因此,我们确定开展此项研究,力争在此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1.该课题旨在通过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良好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学习型、研究型的工作方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2.探索和构建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思路与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卓越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该项课题研究的领域分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及利用网络丰富教师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等七个科目共二十四项研究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分别担任各个研究领域的主研人员,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组,按照研究的实施计划分阶段同步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该项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来指导并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既以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认识,寻找到校本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结合点,办出草堂特色,为同类学校提供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范例。
此外,我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还采用了正面几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我们借助于市图书馆、乐山师院图书馆的大量资料,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与研究相关的文献,不断搜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解决了研究中的理论盲区,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理论支撑。
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实践中,对我校全体教师开展了网络应用现状和教育科研现状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掌握了我校教师网络应用和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对研究对象有了深入了解。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针对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研究不断提升到新的阶段。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及时召开座谈会,总结阶段工作,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特别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三、研究的过程
(一)从2006年3月至9月,完成了课题选题及申报工作。
我们首先成立了课题组;并聘请省(市)教育技术、教科研专家成立了顾问 组;在专家指导下初步拟订了《利用网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研究方案》,向省、市电教馆申请课题立项;学校还建立了课题专项档案,筹措到相当数额的课题研究经费,按《研究方案》的相关要求,对教师进行了初步培训。
(二)从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课题进入启动阶段
该阶段首先聘请课题顾问组主要专家杨旭峰老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确定了课题实施的基本思路与策略。接着,于2006年11月,完成《论证报告》、《实施方案》等材料的撰写。并于2006年12月,向省、市电教馆课题主管部门上报开题申请。通过该阶段的工作,我们已充分作好了开题所有准备工作,确保了开题论证会获得成功。同时,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修改了《研究方案》,撰写出了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三)2007年1月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1.通过了开题论证,正式开始了课题的研究工作
2007年1月11日下午,在我校小会议室,由当时主管教学教研的周长永校长主持,有市教育局副局长邓一鹏、省电教馆科研处闰红处长、市教育局技装处副处长叶建国、市教育局技装处理论室全体成员等领导、专家及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出席的开题论证会。
论证会上省、市专家畅所欲言,围绕课题选题、课题名称、研究方案、论证报告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设性的意见,省电教馆的闰红处长代表省电教馆宣读了该课题的《立项决定》,标志着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正式开始。
2.对课题研究进行深入地动员、布置。
2007年1月25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教科室主任范孝英代表课题组对该课题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周泉校长就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了深入地动员和详细的布置,号召全校教职工要密切配合课题组的工作,以各种方式参与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力争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召开课题组会,部署该课题的正式研究工作。
2007年1月27日下午,周泉校长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工作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此次会议,主要完成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开题论证会专家意见,对《论证报告》和《实施方案》进行修改。二是确定子课题、落实研究任务。
会议经讨论,决定课题按四大模块七个方面开展研究,确定了7个重点子课题,并确定了每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若干名成员,明确了相应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计划,要求各子课题组务必于2007年3月前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最迟于2007年4月全面实施。确定的子课题及其负责人是:
(1)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的设计与研究。负责人:周 泉(2)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反思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周长永(3)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张承坤(4)利用网络信息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能力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张承坤
(5)利用网络整合信息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范孝英(6)利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
(7)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余 力 4.完成了教师网络应用现状和教育科研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
2007年2月,由教科室主任范孝英负责组织实施,对我校全体教师开展了网络应用现状和教育科研现状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掌握了我校教师网络应用和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对研究对象有了深入了解。
5.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的研究”。
2007年3月至4月,在余力老师的带领下,范孝英、、向蕾、姚琴共同参与,对该子课题展开了研究。
首先确定了相应的研究策略:
①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网管中心为广大教师创设收集信息所需的相应的网络环境,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
②通过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利用网络收集相应信息的积极性和使用率。
该子课题研究的开展,让全体教师利用相应的网络平台收集信息的习惯得以养成,实现了信息从网到人的流动,促进了广大教师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
6.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
2007年4月至7月,由 负责,在课题组成员:张承坤、范孝英、余力、向蕾的协作下,制定了如下两点研究策略:
①各学科教研组先确定若干网络应用较熟练人员尝试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形成一定的模式,再在全组推广,以点构线,以线成面。
②开展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案例研究。
该子课题的研究,重在积极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实现信息从人到网的流动,促进了广大教师利用网络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
7.开展了子课题“利用网络整合信息能力的研究”
该子课题进行的时间是2007年4月至7月,由范孝英主任负责,张承坤、余力、及各学科教研组长共同参与研究。该子课题研究过程中,完成了如下工作:
①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有关学科整合的理论及案例。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整合能力的培训。③利用网络进行了信息整合案例的研究。
通过研究,丰富了广大教师学科整合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广大教师利用网络整合信息的技能。
8.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2007年5月至12月,在原教务主任张承坤(后由于工作变动关系,调整为范孝英)带领下,由余力、唐剑光、谭世康、姚琴组成的子课题小组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①网络信息处理、整合及再提练能力养成及提高的研究。②网络信息的查新研究。
③结合教学教科实际,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研究。
通过研究,对通过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方法、途径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网络信息的处理、整合有了更深入了理解。
9.开展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反思能力的研究”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由周长永校长总负责,由范孝英、吕逸寿、廖力新、李文忠具体组织实施,开展了以下四项研究:
①教学反思的倡导、检查及其制度化与落实。②针对问题进行网络信息的查询及处理的研究。③结合问题及网络信息对问题进行反思的研究。
④网络信息对反思的作用研究。
通过该子课题的实施,我校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已蔚然成风,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查询及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利用网络信息对问题进行反思的作用有了必要的了解。
10.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调整。
2007年5月至7月,由于工作关系的变动,周泉校长、张承坤主任先后调离我校,针对此实际情况,2007年10月,在周长永校长主持下,召开课题组会议,对课题组人员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课题组成员为:
组长:周长永
成员:邹萍、范孝英、余力、11.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信息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由邹萍副校长总负责,万文祥、、张亚奎、曾国超共同参与,完成了四个方面的研究:
①对网络信息敏感性及深入挖掘的研究。②网络信息的质疑及释疑研究。③网络信息创新能力的培训及提高。④整合网络信息,提出新问题的研究。
11.完成了子课题“利用网络丰富教育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的研究”。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周长永校长总负责,邹萍、范孝英、李学彬、余力、分工负责,完成了:
①传统教育科研手段和方法综述。
②传统教育科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③网络对教育科研的影响研究。
④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科研的模式、方法研究。
⑤传统教育科研手段方法与教育科研中利用网络的比较研究。⑥利用网络对教师教育科研思维、方法的影响研究。并对该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提练。
12.完成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提练与科学表述的研究”。
2008年4月至10月,克服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在范孝英主任的带领下,6 李学彬、吕逸寿、余力、等分工负责,厘清了如下概念:
①科研成果包含的内容
②如何进行科研成果的有效提练 ③对提练成果如何进行科学表述
13.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对各个子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最终检测。
.2008年9月至11月由邹萍副校长总负责,课题组成员参与,首先制定各子课题的检测方案,并按检测方案对各子课题进行了检测。
14.分别召开各个子课题研究与实施的案例分析会,形成各个研究领域研究报告。
2008年9月至11月,由周长永校长负责,课题组成员,各子课题参研人员参与,对各个子课题逐个召开了案例分析会,大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与反思,形成了各子课题的研究报告。
15.于2008年12月上旬,由邹萍副校长负责,召开了课题中期检测和总结会,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其具体内容与负责人如下:
①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科研手段和方法能力研究与实施
周长永 ②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反思能力的研究实施
邹 萍 ③利用网络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邹 萍 ④利用网络信息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能力研究与实施
邹 萍 ⑤利用网络整合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范孝英 ⑥利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⑦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施
余 力 统 筹:周长永、邹 萍、范孝英、余 力、统筹、审稿:范孝英
16.2009年1月由教科室主任范孝英负责,开始进行课题论文征集、评奖及案例收集整理工作。
17.2009年2月至3月,由校长周长永负责,召开课题组会议,各子课题研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布置了后期各种材料的撰写、整理工作。
(四)结题阶段的已完成的工作及后续安排
1.于2009年4月由校长周长永主持召开了课题组会,讨论撰写结题申请报告。
2.于2009年5月由校长周长永召开课题组会,讨论了课题检测的相关事宜。3.于2009年6月,在周长永校长的安排下,组织了课题检测。检测由课题组成员采用随机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根据检测结果,完成了课题的检测报告。
4.召开了课题组会议,研究该课题的后期总结工作。
课题组于2009年9月至10月多次召开会议,根据结检测所反馈的信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认真反思、总结、修改、提练、整合,为后续深化研究确定新的思路与方案。
5.召开课题组会,布置完成结题材料的编撰工作。
时 间:2009年10月至12月
负责人:周长永、邹 萍、范孝英 完成文字材料编写: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报告》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工作报告》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案例集》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论文集》 完成电子资料准备: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案例光盘》的刻制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主题网站》的建设
目前,该项工作尚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一定力争于12月底完成《乐山市草堂高中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成果集》的编辑工作。
6.将组织结题鉴定会,采用专家会议鉴定形式进行。时 间:2010年1月 地 点: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 负责人:周长永
参加人员:省市专家鉴定组、课题组成员
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
《利用网络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课题组
2008年9月
第二篇:课题总结
课题工作总结
“我要学------三段一思” 教学模式是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2010年所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做一下小结。
“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反思:即第一段:学什么:锁定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心中有数,前进有方向,有目标。第二段:我来学:体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第三段:学为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验收,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知道学为所用,有成就感。一思即反思,思考所得。
2012年4月我做了一节课题展示课,即九年历史专题总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因为是专题复习课,面对中考,和新授课还不同,为了体现三段一思的教学模式,所以在第一段学什么的环节,我首先用大屏幕给出了中考说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侧重点,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在第二段我来学这一环节,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用表格的形式给学生列出了大概的提纲,然后由学生回忆、讨论、合作完成表格总的内容,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指正。因为九年级学生面对中考,这些内容要求学生能记、会记,所以我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然后由一名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来完成记忆效果的检测,从而真正的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且为下一环节学为用打下了基础。在第三段学为用的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组复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学为所用。最后还设计了一道合作探究题: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你怎么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在反思环节,我意在引导学生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我记住了哪些内容,还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但由于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这本该由学生思考所得的内容就由我来完成了,这是我觉得本节课有点遗憾的地方。最后,因为本学期3月份正好的我校的科技节,所以我呼吁大家在有兴趣并且有时间、有精力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的参与。能够和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事相联系,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大的意义所在。
以上是我以《两次工业革命》这节课为例谈了一下我是如何践行“我要学——三段一思”这一教学模式的,此外,我还多次参加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课题学科培训会、课题综合培训会以及听评课活动,这些活动都有效的促进了课题的实施。
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在这节课“一思”的环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把握的不是很好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
第三篇:课题总结
今年,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工作法已失去了它的市场,一个“自主、合作、探索”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以此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英语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1、全面性。素质教育第一要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受益。
2、主动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变被动式的吸收为主动式的探索,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究性。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合作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总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全面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这一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
其次,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1、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
2、提倡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
3、引导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
2、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
四、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四篇:课题总结
绿怡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这学期来,我校深入进行《随笔化写作》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子课题的研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想要的目的。下面就对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做全面的总结。
研究目标:这学期来,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我校教科研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推动整个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业务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
研究成果:通过半年来的研究工作,能够明显感觉到教师的专业水平显著提高,教学能力明显上升,教学研究和反思水平相对于以前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语文教师能够做到情境为主,活动为先,体验感受,动笔成文。重视对学生习作过程的指导,习作兴趣的培养,注重对习作的修改和评讲。很多老师设计的随笔化写作课能够与时俱进,添加进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进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和目的。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师们明显感觉到因为有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和完美整合,整个课堂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升级。
研究手段:课题研究只有深入课堂,和自己所教学科紧密结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本学期我校的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随笔化写作》方面。
1、狠抓理论学习。利用教研组活动空隙,组织校语文老师对随笔化写作方面的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让所有老师对目前最前沿的观点,论点和相关论据了如指掌。
2、开展相关活动。这学期,语文组老师除了进行理论学习,武装自我外,还组织了两次教学评比活动。首先是教学设计评比,我们精心做了策划工作,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引。教师的教学设计篇篇都别出心裁,亮点倍出。有的紧跟时代特点,有的结合电视节目,还有的抓住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设计,总之是花样翻新,新颖别致。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方面
1、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开学初期,学校教学部门就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开展了有效的培训工作。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培训,指导和帮助。培训工作分为白板操作培训、信息理论指导、专家现场示范、名师点评纠正等几个环节。培训下来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够灵活运用白板教学,实现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2、通过评比活动展示研究效果。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主要通过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来展示我们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收获的。首先我们在四月份开展了一次以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为载体,结合各科教学为内容的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从各位教师上交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来,大家都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媒体的运用,以媒体的介入来促进课堂的生动和更高效,实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们在五月份又举行了一次教学课件评比工作。同样要求教师设计一个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教师们利用现代网络平台,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创设出风格迥异,别具一格的教学课件。
虽然老师们先后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收获了累累硕果,可是课题研究是无边无际的苍茫大海。我们知道,我们所撷取的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而已。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沿着先前的道路,在课题研究的旅途上鼓浪前行,采摘明珠。
合肥市绿怡小学
2013-6-8
第五篇:课题总结
结题报告
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由我组申请的课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历经准备阶段(2011年9月—12月)、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的研究,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汇报如下,敬请专家组评议。
一、课题研究基本问题和理论依据
1.近年来,社会及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都比较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其现状并不理想,我国许多学校正处在发展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学生视力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居高不下。2005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监测结果分别高出0.7厘米、1厘米。体重和肥胖的学生比例迅速增加。但是,学生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另外,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
2.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北京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启动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启动仪式。足以体现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课题颇多,也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最近才提出的体育口号,对本课题的研究,目前还都是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想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滁州市中小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制度,让学生自觉的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本课题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教材教法等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二、研究任务、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任务是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我们选择了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具有典型代表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有以下几项任务:
1.认真学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2.分析滁州市体育教育工作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4.确定六个年级为试点,进行一年跟踪调查、研究。
5.组织督查对各年级“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抽查。
6.总结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年级如何最有效地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并定期交流观摩。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 3.对比法
四、课题组的分工情况
蔡卉、朱承平、周海军:课题总负责人,主要调查研究、撰写开题及结题报告等。
柴爱民: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和调查分析工作。
董新生: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研究及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
吴涛: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资料分析工作。
五、研究条件
1.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要求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在下学期有一批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或优秀等级,获得“阳光体育证章”和“阳光体育奖章”,以此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2.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廖文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近一个时期,教育部出台了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将达到标准作为“学生评选三好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体育课时;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延长课间操时间,推广课间体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等,众多措施的出台,给“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3.本课题组人员由专职体育教师组成。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同时有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4.理论资料有图书馆可以查阅,各种文件在县教育局可以查阅。实践材料有一线教师在活动中收集。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按实际情况将研究调整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是2011年9月—12月,全面启动,展开理论学习,拟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具体落实,分片实施与跟进研究阶段,时间是2012年1月—2012年7月,按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材料。根据国家新政策,充实研究内容,做好学生阳光体育冬季
长跑活动的跟踪调查。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是2012年9月—12月,分析总结实施材料、汇编相关材料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教育部部署了2008年工作重点:大力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深入开展。市教育局成立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相关组织,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课题成员多数参加了此项工作的具体层面,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通知国》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及省市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在实地工作中有了理论依据。
2、我县对学校体育工作历来比较重视,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近三年陆续出台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奖惩考核机制;逐年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体育教师的招考比例,实行体育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上说明我县的学校体育工作基础是好的,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工作的氛围。我校制订了详细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我校中小学生自觉地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
动。
4.深入学校,开展调查,收集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资料。本次研究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三个阶段,通过全面抽查和样本校的调查。
七、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1.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决定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非常及时,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在学校均能有效地组织实施,完成率100%、有效率85%。
2.“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引起了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校制订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一年来,学生体质状况有所改善,中考体育如: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4.“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了体教结合工作,促进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开发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手球项目),对学校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5.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程度;其次是场地、器材等外部因素,与三个层面环境因素的差异相关性没有显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