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德育和师德教育部分
第一章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是什么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牌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有“大德育”和“小德育”之分。“小德育”也叫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也称作广义的德育。其外延应该包含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思想教育就是试图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站在如此这般的立场去“思”、去“想”。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和认同某种政治机构和政党理念。
法制教育是指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进行应该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使公 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权力、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心理教育则指通过咨询和教育,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异常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调节,发展其心理效能的教育。
小学德育还是应该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中学教育则应该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心理个方面都兼顾。
2、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校德育过程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境界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的问题。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较之分目标来说具有唯一性或统一性的特征。
我国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方针,是德育的总方向。它能为学校德育实践指明根本方向。总目标应分解为分目标,通过分目标去逐一的实现。分目标主要是从两方面划分:
1: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德育目标的内容可以分层为: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和心理教育目标。
2: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目前,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规定: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实施德育的直接依据是原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规定。这些规定集中在两个文件中,即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
2: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强调基础性;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具有全面性;注重稳定性与变个性
2、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中,爱国主义教育都处于核心的地位。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国”,“国”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祖国,二是国家。祖国是地理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在阶级社会中,它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所以,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的“国”只能是指爱紫国。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那种能够正视祖国危机,敢于揭露祖国缺陷与不足的个体。
再次,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那种认为仇外就是爱国的表现实质是一种假爱国主义,是误国主义。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层次的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也即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2)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方面:
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真集体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能够代表与反映每个成员的利益。我们提出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要服从集体一粒。这种服从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这一集体必须是“真集体”。
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个人主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它重视个人利益、尊重个人权利、捍卫个性自由,倡导独立自主,鼓励个人奋斗。它的精神实质是在尊重个人价值、个生人权利和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全社会个人利益或福利的增进以及在平等相待之基础上的互利。这样的个人主义实质与集体主义是相一致的。(3)道德品格教育
道德品格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道德品格教育应该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教育内容。
在进行德育品格教育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内涵。道德不是一些教条,而是一种智慧。2: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意图。(4)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同时,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的教育等等。
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化;
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3: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5)理想教育
加强理想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能够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
“四有”信任。
加强理想教育应该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
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分裂式教育。
2: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在加强社会理想教育时,就可以分两层次来进行。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目标的追求。(6)心理品质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第二章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指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也即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内容与方法,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法制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
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构成要素: 1:教育者:德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含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3:教育内容:是用以实施德育的具体材料;
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道德认识的核心是道德思维能力。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所谓“行”,即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者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他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与发展。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它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要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来发展学生的品德。其次,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德育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品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②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③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的创造活动。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根据这一规律,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遵循以下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
3、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坚持这一原则应遵循: 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可能出现的消极的表现。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 1:要尊重学生;2: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5、因材施教原则
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
贯彻这一要求,要做到: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贯彻这原则应注意: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贯彻这一要求要做到: 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2: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二)德育途径
1、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它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2、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校级教育工作是面对全校学生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校长和有关负责人是校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校级教育工作的依据是《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
班级教育工作是向全班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
3、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指导者。
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校应其起主导作用。
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校外工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扩展。这种教育主要是由校外德育基地领导组织的。
5、心理咨询
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三)德育方法
1、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德育中运用最为广泛。
说服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运用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机(时机就是要抓住学生有强烈道德需要的时候);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
2、陶冶法
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说理法是明示的方法,陶冶法是暗示的方法。
陶冶法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人格感化;第二,环境熏陶;第三,艺术浸染。
运用陶冶法,应注意:
1:创设良好的情境。这是前提条件;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榜样法
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去影响学生的方法。促使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是模仿。
榜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典范;二是示范。这里主要是指家长与教师;三是典型。
运用榜样法,应注意;1:选好榜样。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多选择那些具有道德智慧的榜样。2: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4、锻炼法
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锻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训练;二是娱乐或休闲活动;三是社会实践;四是委托任务。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3:要严格要求
5、奖惩法
(一)奖励
奖励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作出积极性反馈,以巩固和强化这一品德与行为。奖励性反馈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给予学生它所喜爱的反馈,如各种表扬;二是减少学生所部喜爱的,如撤销学生已有的处分。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要促进和增加学生良好行为出现的频率。运用奖励时,应坚持一下几个原则:
1:将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奖励因素统一起来;2:将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统一起来;3:将目的性奖励与过程性奖励统一起来;4:将奖励当事人与激励其他人相统一。
(二)惩罚
惩罚的根本目的是挽救过失学生。确证被学生侵犯了的纪律规范所具有的道德权威性,从而在学生身上重塑纪律精神。
实施惩罚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尊重性原则(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
2:伦理性原则:由于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确证纪律规范所具有的道德权威性,所以惩罚必须针对的是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的不良行为。而对于学生在非道德方面(如认知领域,诸如做错作业等)所出现的过失,教师就不得进行惩罚。
3:最少性原则:惩罚所使用的频率要尽量少。4:确定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
6:捣源性原则。直捣罪恶之源。7:延时性原则。
第四章 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的内涵
1、师德是什么
在我国,师德往往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1.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它在原则上缩减为六个: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
(1):爱岗敬业: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
教师要真正践行爱岗敬业,应遵循:A:忠于职守,尽心尽力;B: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教师要做到以上两点,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1: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2: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3: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教师的贡献是索取的前提。
(2):教书育人: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要践行“教书育人”,应遵循以下要求:
1:钻研业务,勇于创新;2:严谨治学,一丝不苟;3: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3)为人师表:师表就是表率、榜样的意思。
1: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2: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3:为人师表要具有“度”(不能要求教师十全十美)。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2:过于抽象空泛:多数内容止于原则性要求,缺乏具体操作性。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这里的不当主要表现在师德的境界上具有无限拔高的趋势。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
着重叠现象。
第五章 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教师从事的职业是一种以人的身心发展为对象的教育活动,而这种教育活动根本上是一种道德性活动。承担这种活动的教师肯定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二是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如教育网络化,教育全民化等,这些教育新理念的出现也呼唤着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失范要求加强师德教育)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当前,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学科课程;二是社会文化课程;三是教育学科课程。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科课程。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 2:拜师
3:自我修养:第一,反省: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剖析,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第二,慎独:慎独指的是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形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于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用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教师招聘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之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一章 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大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P245 • 德育有大德育和小德育。• 小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 大德育是指广义上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 A.公民意识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可以直接向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 B.通过德育可以形成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3、德育对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A.德育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B.德育能够激发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节 德育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稍作了解即可)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小学阶段的目标
2、初中阶段的目标
3、高中阶段的目标
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
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P248
2、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3、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995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
二、德育内容
• 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有: •
1、爱国主义教育 •
2、集体主义教育 •
3、道德品格教育 •
4、民主与法制教育 •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一)爱国主义
•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P249 •
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2、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
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层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
• 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
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不是“假集体”。
• 真集体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代表与反映每个成员的利益。• 假集体就是由少数人打着集体主义的幌子谋取一己之私的所谓集体。
• 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 3、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三)道德品格教育
• 进行道德品格教育要注意:
1、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含义 •
2、要提升学生的德行动机和意图。
• 道德品格教育既要围绕道德的概念来进行各种说理,并伴之榜样故事、行为操练、环境强化等。还应该兼顾情景与动机意图。
(四)民主与法制教育
•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 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要注意:
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3、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五)理想教育
•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
• 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能够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加强理想教育要注意:
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做分裂教育。•
2、理想教育要注意理想的层次性。• 一是对未来社会的最美好的追求,• 二是对近期目标的追求。
(六)心理品质教育
• 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 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品质教育则是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来进行,其目标主要依靠学生自身努力和主体性的发挥来实现。
第二章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德育过程与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如何吧一定社会的道德、实现和政治等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 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也就是个体品德的知、情、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P253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 • • • •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个完整体的品德结构是由知、情、行三个要素组成的。254 品德中知、情、行三个要素的独特作用: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情感在促进道德认识行为的转化中起着调节作用。•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的实践,是个体品德的外在表现。
•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起着关键作用。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行三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一个完整的品德发展必然是知、情、行三者的共同发展。
•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应该注意: •
1、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
2、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既要性活动的过程256 •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品德,就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 A.活动所提出的要求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B.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目的与意义之所在。•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一是课堂中的道德进行活动; • 二是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实现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257 •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他们现有的道德水平。
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长期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为什么具有长期性特点?
1、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257
2、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258
3、品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品德发展的核心。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则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固定下来。
•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为什么会出现反复? •
1、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而从学生机体的生理性说,只有对机体不只一次地重复一种系统影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
2、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3、学生意志的薄弱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 根据这一特点,德育应该要注意两个问题: •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P259 • 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
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要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疏导性原则P259 • 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三、长善救失原则P260 •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长善救失就是让学生自己克服自己缺点,自己超越自己。• 坚持这一原则要求:
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既看到成绩,也看到缺点。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老师要善于从消极因素中发现积极因素。引导学生从积极一面出发,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 A、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B、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提出的道德要求应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 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不折不扣,持之不渝地引导和督促学生做到。
五、因材施教原则
•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人特点和道德特点灵活地提出各项具有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反复。• 要求:
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 •
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
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要求:
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贯彻这样原则的要求:
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加强德育的统一领导,定期讨论与交流德育情况,统一和整合德育要求。
2、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教育一致和前后连贯。加强各个年级阶段的连贯和整合。
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学校应与家长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要时时或定期的社会、家长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道德问题,制定互相配合的方案。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引导学生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影响环境中,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节 德育途径
一、学科教学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
三、少先队教育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
五、心理咨询
第三节 德育方法
• 1.什么是说服法?
•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可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要求:
1、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失地加以说服。
2、要注重差异和时机。
3、要有趣味性。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
4、要以诚待人。
•(1)谈话的时机:要适时、及时,抓住火侯(2)谈话的主题:要适当、明确,选好突破口 •(3)谈话的内容:要适度、连贯、恰到好处 •(4)谈话的语言:准确、生动、易于接受 •(5)谈话的气氛:自然、和谐、富有亲切感
• 一. 对脾气较为倔强的学生,不能硬来 • 二. 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要严肃耐心
• 三. 对性格外向活泼者,要经常给其提醒,适量限制,不可任其发展
德育为什么把说服教育作为主要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特点在于正面教育,启发自觉,以理服人。在德育方法体系中,说服教育法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这是由于:
(1)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不能自发产生的,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教育才能获得。
(2)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强制。
(3)说服教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完善。
二、陶冶法--情感陶冶法
• 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浸染等,具有自觉性、愉悦性、暗示性、情景性等特点。• 运用时应该注意的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景;
•(2)与启发与引导相结合。
三、榜样法--榜样示范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的方法。要求:
(1)选好榜样。榜样的选择要坚持:可接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多选那些具有道德智慧的榜样。(2)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四、实践法--实践锻炼法
•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运用时应该注意的要求: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要严格要求。
五、奖惩法
• 奖励应坚持的原则:
1、将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奖励因素统一起来。
2、将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统一起来。
3、将目的性奖励与过程性奖励统一起来。•
4、将奖励当事人与奖励其他人相统一起来。
• 惩罚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2、伦理性原则
3、最少性原则。使用的频率要尽量少。•
4、确定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6、捣源性原则。直捣罪恶之源。•
7、延时性原则.六、实例分析
• 工作对象:高一(2)班某男同学;
情况特点:该生性格内向,有时倔犟,爱好文学,创作的散文刚获校一等奖。
问题:有时瞧不起有关任课教师,近两天常在课堂上看小说,对任课教师的批评不接受,并在表情上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要求:现在你作为该班班主任,要找其谈话,如何确定谈话的地点,开端和方法?
• 地点场合:应选择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最好单独场合(只有班主任和该生两人在场)。时间可以选择在放学后课外活动时间,也可以选择晚饭后的散步过程中。
• 开端:先了解该生获奖情况,并进行表扬,鼓励他应继续努力
• 方法: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指出他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它与老师的辛勤劳动有密切关系,正是因为这么多老师的教育,才取得好成绩,同时,在上课时,应专心听讲,只有把基础打好,才可能在今后取得更好的成绩。再次,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做通学生思想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找任课老师认错,赔礼道歉,并表示努力改正,争做一个好学生。
第四章 师德与师德规范
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不是指教师道德。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的差别:虽然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道德包含私德和公德两种成分,但教师职业道德更为关注教师在公德方面的表现,而教师道德更为关注教师的私德方面。两者有交叉,但不能混为一谈。
•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72 •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 师德的核心内容;272 •
1、爱岗敬业 •
2、教书育人 •
3、为人师表 • 为什么? • 因为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
•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
• 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特使师德的支柱。
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1、终于职守,尽心尽力。上课备课认真,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2、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1)要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2)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3)要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贡献是前提,只有在教育中认真履行职责,在培养人才上做出了贡献,才能从社会获得应有的报酬。
教书育人的要求273 •
1、钻研业务,勇于创新。只有拥有了广博的业务知识与技能,才有可能开展教育研究,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有所创新。
2、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树立优良学风和教风,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严肃对待,要求认真务实,尊重真理。反对一知半解,主管臆测,弄虚作假。•
3、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挖掘教学中丰富的道德资源,为学生德行发展服务。
教师如何为人师表
• 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做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
1、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
2、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
3、为人师表要具有“度”。不能对教师提出十全十美的要求。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特点 •
2、过于抽象空泛 •
3、存在不当现象 •(了解即可)
第五章 师德教育
• 第一节 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
一、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
三、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
四、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第二节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一、职前教育 •
二、职后教育 •
1、实践 •
2、拜师
3、自我修养 •(1)反省--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2)慎独--是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第三篇:江西省教师招聘情况
江西省教师招聘情况
关于我们——专注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江西省最权威、规模最大的培训基地
江西一佳教育(一鸣考试网)成立于2006年8月,前身为大学生考试服务中心,是面向较高学历人群, 提供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公务员、公安招警、事业单位、村官招考等各类考试信息服务的专业考试资讯信息网。凭借核心团队在教育行业多年工作经验,一鸣教育考试网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每个有志者的——考试明星。
17日,南昌市教育局发布消息,2012年该市将定向培养360名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88名,初中教师72名。据了解,实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县(区)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和青山湖区、湾里区、青云谱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
南昌市要求,定向培养的教师必须是参加当年南昌市统一中考且成绩优秀的本县应届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三年制中师、五年一贯制大专师范定向生招生工作,由南昌市教育局职成处牵头组织,市、县中招办组织实施。
符合条件的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省教育考试院中招处2012年招生计划所列院校填报定向培养志愿。
凡志愿参加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均应参加2012年中考所有科目的文化考试,并分县(区)单独设立考场。
未被正式预录的考生,不影响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录取。
定向培养的学生学业合格、品学兼优,取得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且各门课程成绩在85分以上的,毕业时由省教育厅根据《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一次性将毕业生派遣到指定乡镇学校(幼儿园)任教,各县区不得改派。毕业生回协议县乡镇学校(幼儿园)任教不得少于6年。
定向培养学生不履行定向培养《协议书》规定的,要按照《协议书》的条款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篇:201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201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客观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 分,共60 分)1、1879 年,(A)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冯特
B.桑代克
C.华生
D.特曼
2、世界上第一位太空老师是(D)
A.克丽斯塔麦考利夫
B.王亚平
C.阿尔文德鲁
D.芭芭拉摩根
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A)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4、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D)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电脑皮层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5、在对事物的知觉中,需要有以往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A)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6、(A)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主要根据个人好恶得出一个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
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而是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B)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8、(A)也称储存。指已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能被提取。
A.保持
B.编码
C.提取
D.记忆
9、(D)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性记忆
D.语意记忆
10、艾宾浩斯在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进程是(B)
A.前后一致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高原现象
11、(B)是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 机械学习
12、儿童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作“八口”,这说明儿童(A)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3、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由(D)于1922 年首创。
A.斯金纳
B.桑代克
C.霍尔
D.赫尔
14、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D)
A.经验
B.问题表征
C.线索
D.功能固着
15、(A)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封闭模拟二-第13题-相关知识点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6、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B)
A.西蒙
B.比奈
C.瑞文
D.斯坦福
17、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D)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上世纪80 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D.斯滕伯格
18、进程民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6 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1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例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可能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
A.发散思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20、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B)
A.埃里克森
B.卡特尔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2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C)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奇
2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A)
A、《学记》
B、《中庸》
C、《孟子》
D、《大学》
2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B)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4、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最杰出的贡献的学者是(A)
A、美国的舒尔茨
B、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C、中国的于光远
D、美国的凯恩斯
25、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制定具有(B)
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26、青少年心理发展的(D)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
D、差异性
27、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A)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2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C)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认得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B)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想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30、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除要求具有熟练的数字技巧、良好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B)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31、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B)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3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D)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4、根据课程任务,可将其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B)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研究型课程
C、单一型课程
D、综合型课程
35、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C)手中
A、印度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36、(C)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A、夸美纽斯
B、伊斯兰教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37、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A)的影响最大
A、康德
B、歌德
C、费尔巴哈
D、黑格尔
38、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D)
A、苏格拉底
B、希波克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D)中有充分的反应
A、《中庸》
B、《大学》
C、《孟子》
D、《论语》
4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端于(B)的《大教学论》。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4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德国赫尔巴特的(A)作为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A、《普通教育学》
B、《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民本主义》
42、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C)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43、“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 世纪初的(B)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4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学生
B、组织的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45、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A)的《钦定学堂章程》(使称)由此形成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
A、1902 年
B、1924 年
C、1912 年
D、1904 年
46.(B)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1902 年
B、1904 年
C、1912 年
D、1922 年
47.(B)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A、说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48.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C)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品德
D、政治道德
49.教育者施教传道、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C)
A、德育内容
B、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50.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教育家(A)的成功教育经验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51、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知道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叫(D)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52、班会的特点主要由集体性、针对性和(A)
A、自主性
B、开放性
C、时效性
D、教育性
53、我国实行(B)年义务教育
A、八
B、九
C、五
D、十
54、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A)实施
A、2006 年
B、1995 年
C、2001 年
D、2004 年
55、《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A)
A、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B、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56、(B)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志
A、教师良心
B、教师公正
C、教师义务
D、教师荣誉
57、某小学为追求升学率,将低年级成绩最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小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C)
A、人格尊严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身心健康权 58、5 月19 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287 个城市中,江西省有南昌、上饶、景德镇和九江四个城市入选(A)
A、2012 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B、2012 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C、2012 年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D、2012 年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59、2012 年6 月27 日,中国载人潜水蛟龙在号再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C)米,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达到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A、7000
B、7020
C、7062
D、8000
60、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D)
A、詹姆士
B、苛勒
C、韦特海默
D、华生 主观题
一、简答题(共15分)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8 分)
答案要点:
优越性:
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局限性: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7 分)
答案要点:
三个基本内涵: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论述题(10 分)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6分)
2.建构主义者还强调,学生是多样性人的人、发展中的人。学生正是因为是发展中的人,才可能在不断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学生是多样性的人,是学生能够建构知识的前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一尘不变看待学生。(4分)
三.案例分析题(共15 分)
案例一
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7 分)预测题本-16-3-新课改教师的角色相关知识点
答案要点: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发现上述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我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助者、激励者)(2分)
2.新课程倡导的班级管理观。(考研考点)(班级管理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班级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2分)
3.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生命尊严的人,不是被人“监控”的对象。)(1分)
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人性是善的,既然人性是善的,就不应该让学生监控学生,而是相信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1分)
5.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班主任此种“监视”学生的做法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和心理健康的人,与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1分)
案例二
小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秩序,也不做作业。这天上班主任的课,老毛病又犯了,班主任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上课”。说完把他推出教室,关上了教室的门。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缘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
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作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对?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8 分)
答案要点:
(一)校长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肯定。
1.从教育学的角度讲:(2分)
(1)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受教育权和人格尊严权。
(2)从学生的本质属性讲,班主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那几个学生是什么样的人,还有我补充的两个)
(3)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看,教师应是学生“父母的替代者”(要关爱学生)、是学生
(4)教师劳动特点中的“教师劳动方式的示范性”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简单、粗暴、野蛮处理,对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2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尤其强调强调“尊重的需要”。小伟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主要是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但是班主任无视学生的需要,而且将小伟“推出教室”,使其自尊受到伤害。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情感型师生关系。此案例中的师生关系是专断型的,毫无情感而言,也是不对的。校长将学生送回教室的举措是对的。
3.《义务教育法》的角度讲:(2分)
班主任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应该如下做:(2分)
1.班主任要对尊重学生小伟,满足其渴望受到尊重的心情,多给小伟机会,使其尊严受到保护,而不是一味将其“推出教室”。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懂得教育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做到依法执教。最后,班主任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小伟进行教育,比方说理教育法、奖惩法、契约法等方法,力争使其行为好转。
2.小伟是受教育者,要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要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同时,小伟亦要珍惜自身所拥有的受教育权。
第五篇:2012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难点5
南昌天翔学校 师资培训中心 www.xiexiebang.com 2012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重点难点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2.课程类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三)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3.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3)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咨询电话:0791-88508975 *** *** ***
南昌天翔学校 师资培训中心 www.xiexiebang.com 4)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 3.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2.教学的基本任务。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2.教学过程的本质。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2.个别教学。3.分组教学。
咨询电话:0791-88508975 *** *** ***
南昌天翔学校 师资培训中心 www.xiexiebang.com
(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2.常见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3.教学评价的类型。4.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
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 主体性。
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定期评价与经常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2.提问技能。3.讲授技能。4.板书技能。5.结课技能。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研究 示范 评比 2.说课的内容。
教材 教法 学法 教学程序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五、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1.教育论文的含义。2.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3.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概念。
咨询电话:0791-88508975 *** *** ***
南昌天翔学校 师资培训中心 www.xiexiebang.com 2.教育叙事的特点。3.教育叙事的分类。4.教育叙事的标准。5.教育叙事的写作。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随笔。2.教育随笔的特点。3.教育随笔的结构。4.教育随笔的写作。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案例。2.写教育案例的作用。3.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
4.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什么是教学反思。2.“教学反思”思什么。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4.教学反思的内容。5.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 1.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2.教学工作计划的分类。3.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4.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 1.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2.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3.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咨询电话:0791-88508975 ***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