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长调研报告社区教育
互联网+城市社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时代,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互联网+教育”也成为一大热门趋势。此外,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偏低的状况与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反差,但在现有学校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切实转变传统职业教育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可是纵观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仍然很滞后,“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得不说,“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碾子山区虽然作为东北传统工业基地—军工企业化城市,但是它积极响应“互联网+”大潮的号召,“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正在一步步提上日程。
二、调研计划
(一)前期准备
确立实践课题:小组多次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了本次调研的题目是“互联网+城市社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以碾子山区为例”。
确定调研目的:为今后“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在碾子山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绵薄之力。确立调研地点:碾子山区作为学校所在地,团队关注度较高;且碾子山区社区教育学院对于社区的发展研究在碾子山区处于领先地位。
设计调查问卷:经过小组开会讨论题目,经过多次修改确定了问卷内容。
任务分配:小组组长经过分配以及小组内部协调完成任务分配。
搜集资料:利用文献法搜集城市形象塑造的相关资料,利用问卷法搜集实践报告所需的数据。
三、调研方案
(一)调研内容
前期的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调研小组成员分组对所选社区居民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是居民对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相关看法以及意见;第二部分是对社区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通过市民及专业人士的意见与建议,对碾子山区今后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途径、路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大胆的思考。
(二)调研目的
就“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在碾子山区的发展来看,很多市民对此表示不了解,也有部分市民表示,有参与到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愿望,但不知如何加入。对此居委会也表示,“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平台搭建起来不容易,各方协调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团队将开展此次调研活动,通过深入碾子山区社区和居委会,进一步去了解当前碾子山区“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期我们也希望通过整理融合社区居民和居委会各方的意见建议,从而提出 针对性的方案,为今后“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在碾子山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绵薄之力。
(三)调研对象
碾子山区市民和华安厂职业教育机构工作人员。
(四)调研时间
10月16日-10月20日。
(五)调研地点
碾子山区。
(六)调研方法
前期我们首先在确定好的课题下设计问卷,然后逐个讨论设置的每个题目,对问卷进行修改,保证问卷设计的合理与完善。
中期我们发放电子版问卷和纸质版问卷,分组在碾子山区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对城管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电子版问卷有30份,纸质版问卷有120份,共150份。
电子版问卷对象是大学城学生及诸位教师。纸质版问卷对象是碾子山区市民,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社会背景不一。
后期我们将收集来的问卷进行整理,检查问卷逻辑性,对问卷中未填答完整的或填答内容有误的进行剔除,并对问卷进行编号。最后将统计好的数据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
四、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次调研线上和线下一共发放了150份问卷,其中电子版30份,有效回收30份,纸质版120份(其中包括22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98份。合计有效问卷为128份。
(二)调研对象的背景类分析 男女比例。从样本构成情况来看,问卷填写男性占比46.88%,女性为53.13%,调研对象性别比接近1:1,男女比例控制合理,避免了因性别失衡而导致样本失去代表性。
职业构成。此次填写问卷的人员职业多种,学生和其他人员(主要是失业人员)占比最大,这对于我們“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项目的推广以及调研是非常有帮助的。
年龄构成。本次被调研人群涉及各个层次的年龄阶段,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文化背景。本次被调研人群的文化背景清晰明了,其中本科、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人员居多,其次是初中及以下、大专文化程度人员,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较小,这是由小区人员构成和实际调研情况决定的。
(三)居民如何看待两种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小区对本地区的学校职业教育满意度。接近55%的被调研者认为碾子山区的学校职业教育良好,我们认为碾子山区学校职业教育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碾子山区学校职业教育存在问题。被调研者普遍认为碾子山区职业教育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障碍,这也是是一半居民普遍认可的。
居民是否希望在社区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学习职业技能。高达78.91%的居民希望在社区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学习职业技能。
居民希望通过以下哪些渠道在社区参与职业教育。在被调研者当中,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微信、社区网站、社区职业大教室途径来学习技能,少数人选择通过QQ或者其他途径学习。
居民如何看待整个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作用。56.25%的人认为互联网融入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很有帮助,21.88% 的人认为无所谓,要暑期自然,8.59%的人认为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另外13.28%的人认为实践才能出真知。可见大多数人对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前景较为满意,但是也有必要的忧虑。
居民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障碍。大多数认为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会存在一些障碍,尤其是得不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居民认识不足等。
居民是否愿意在参与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过程中支付小额度的资金,如果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支付大笔资金。大多数人愿意在参与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过程中支付小额度的资金,如果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会支付大部分金额的话。这可以缓解由于发展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项目所带来的资金困难。
(四)比较分析
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与学校职业教育相比有哪些优点。73.44%的人认为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有随时随地自学的优点,59.38%的人认为会使教育更加灵活,42.19%的人认为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由此可见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优点突出,前景良好,比较受居民好评。在发表个人意见时,不少人认为政府要支付费用,加大投入和重视力度,知识要服务社会,重在解决解决就业和失业等社会问题。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很灵活,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网上教育公平,消除了老师偏心的障碍;如果政府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向社区居民普及,效果可能非常不错。而持消极态度的人认为,现代人越来越懒,在学校学习积极性高,在网上学习不一定能学好。可见“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在得到赞扬的同时也会得到质疑 与担忧,这是未来“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项目实施必然会遇到的困难。
(五)交叉分析
不同性别、不同工作、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绝大多数人都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职业教育,可见在这一方面,大部分人还是予以赞可的。
五、调研结论
(一)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优势明显
(1)网络互动平台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社区职业教育的受众来源广,年龄跨度大,知识结构多样,统一组织学习难度大;社区职教大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众口难调;职业需求类别多,就单一职业技能的学习很难找到大家方便的共同时间、共同兴趣来集中组织学习和实训。“一帮一”学习形式因师资、经费、场地等问题基本很难实现。社区居民的基础各不相同,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需要答疑解惑,特别是一些居民接受“转行”职业教育前补习相关知识过程中。所有这些通过互联网平台,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2)网络互动平台将更好的满足教育与宣传的需要。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可以为社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社区教育宣传的阵地。通过互动平台可以向社区居民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宣传社区职业教育的成果,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职业教育,更多的人受益于社区职业教育,减少“无业”人员对社区的不利影响,为构建和宣传和谐社区创造条件。
(3)网络互动平台将更好的募集资金,推动后续发展。从我们的调研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过程中支付一定金额的,这为我们推广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项目大大提供了方便。
(4)传统社区职业教育模式弊端突出,给互联网教学提供发展机会。从我们的调研分析结果来看,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相比较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来说,具有使教育更加灵活、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等优点,受到居民的好评。
(二)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风险挑战
(1)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社区职业教育网络化教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硬件建设和各种社区资源的调配和整合,必然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2)社区居民认识不足,参与度不够。部分社区居民认为社区职业教育不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很少或者拒绝加入社区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另外一方面,部分居民对于网络教学模式还比较陌生,不懂得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网上的课程学习,此外,缺乏必要的网络设备也成为阻碍居民加入到社区职业教育网络化教学活动中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可能会遭遇“知行不统一”的困难。在调研过程中,不少人都对此有所疑问,担心网上进行学习没有一个后续的实施考核,就不能体现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的价值,而这恰恰是对此项目最大的挑战。
(三)建议
(1)落实这一项目首先得获取居民的认可。由于居民的认识不足,我们这一项目实施起来肯定会存在争议,因此,改变居民的看法最为关键,关于认识,既要实践也要做到良好的宣传解说,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操作。(2)提高居民参与度。这一项目是直接和社区相关联,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社区都存在居民参与不足的瓶颈,社区参与不足直接会影响社区实施这一方案。在提高居民参与度方面,最重要就是提高居民主体意识,社区在这一层面的行动最为关键。
(3)建立厚实的资金扶持平台。网络在筹集资金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但政府更是应该首当其冲,因此政府的投资万不可少。
(4)建立后续考核机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是确保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项目发挥价值的关键,更是治愈居民就业问题的良药。
六、经验认识及结论
(1)对居民而言。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对互联网+与社区职业教育的结合是非常期待的,他们认为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居民职业技能,对于促进社区和谐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担忧,比如一些居民对互联网+以及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经费问题等等。
(2)对团队成员而言。这次实践让我们对互联网+社区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们对互联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比如,我们常用的QQ,微信,就是“互联网+通信”而得到的即时通信;而淘宝,京东就是“互联网+零售”得到的电子商务;但这种加法,不是找现成的事物去做加法,更多的是促进了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我们相信,互联网+与社区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必定会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第二篇:社区教育调研报告
务培训班9期,360余名学员培训结业;举办“十万家庭网络行”培训,1997名市民通过培训结业;还举办了基层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等等。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成人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理顺管理体制。
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专职人员,除社区学院外,其余人员的编制还在原学校。随着中小学定编工作的开展,如何落实这些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人员安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西湖区、上城区的做法是派到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干部的编制全放到区社区学院。农村成校的编制,兄弟区、县(市)的普遍做法是规模较大的成校,编制独立。最近省教育厅、人事厅的文件规定,农村成校编制控制在农村人口的万分之二。根据上述情况,我区人员编制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采取以下做法:
1、下派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其编制统一放入区社区学院,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奖金由教育局发放,其它每月的奖金福利由街道给予解决。
2、农村成校前几年已办妥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手续,其人员应从原单位划出并划入成校,同样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奖金,由教育局统一发放,其每月的奖金、福利由镇给予解决。
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3年10月市教育局批准我区社区学院(筹),但至今仍借用四季青小学场地。进修学校、社区学院新场地已在筹建中,内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点、规模和功能。根据市教育局对社区学院的评估指标要求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平方米,在设计上要考虑功能的整合,以便实际使用并能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认定,正式批准我区社区学院。四个街道有3个建立了社区学校,其余1个至今未建立社区学校。要加大指导力度的同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区级对各街道的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各街道都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同时实行分管领导任校长,教育局下派专职干部任常务副校长的社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确保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区教育局要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实行督导评估制度,认定合格社区学校。各镇成校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社区教育接轨,现阶段成人学校要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增挂镇社区学校牌子。各街道、镇也要加强辖区基层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区教育局要继续实行区级示范市民(村民)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市民学校建设。
五、打破条条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培
训的整合 社区教育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面向全体成员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社区教育具有“全面、全员、全程”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等;教育对象涉及辖区干部、职工、农民、市民、外来人口等等;培训过程涉及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等。目前我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上都存在条条分割的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各条线都要基层成立学校。例如;老年大学、妇女学校、人口学校、团校等等,名目虽多其实并不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而且各条线对下都还要组织考核等,使得基层不得不忙于应付,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基层的人力、精力上的负担,还会助长了形式主义。
区、街道(镇)、基层社区(村)三级都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加以整合。萧山、余杭等兄弟区整合电大、职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成人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成人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成人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要从创建学习型的组织起步。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促进我区各类人员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靠个别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省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鄞州市和下城区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是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领导和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并落实有关部门职责,负责指导、检查、评估工作。例如:机关由区党工委、学校由区教育局、企业由区计经局、街道、社区由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指导、检查和评估。
我区今年也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对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学习型机关创建方面。建议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增加区委领导成员,并出台不同部门、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为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社区教育调研报告
以下是一篇调研报告,欢迎大家浏览借鉴!
党的十六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决策。当今人类社会无论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则在于教育与学习。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区在实施“两加快,一统筹”战略,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育城区人文精神,提高城区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主要的工作和成绩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宣传理念,提高认识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成人文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台的文件如下:
2001年:
由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下发了《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2年:
区教育局下发了《江干区中小学参与社区共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
2003年:
1、区教育局向区政府报告申请社区教育专项事业经费并经同意按我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
2、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江干区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
3、区教育局与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的评估认定的意见》,同时下发了《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评估细则》。
2004年:
1、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了《江干区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
2、区教育局下发《关于社区教育券发放方法的通知》。
(二)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采取了以下一些举措
3、加强对基层市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基层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记载和工作和小结,并通过例会,调研等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2004年通过创示范市民学校活动并进行评估,评出十所首批区级示范市民学校,区教育局分别授予铜牌并予以5000元的奖励。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促进基层市民学校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五、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我区成员和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形成,各层面均开展了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区社区学院成立一年来,举办了成人业余高等、中等学历教育11个,学员500余人;面向我区机关公务员开展电子政务培训班9期,360余名学员培训结业;举办“十万家庭网络行”培训,1997名市民通过培训结业;还举办了基层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等等。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成人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理顺管理体制。
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专职人员,除社区学院外,其余人员的编制还在原学校。随着中小学定编工作的开展,如何落实这些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人员安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西湖区、上城区的做法是派到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干部的编制全放到区社区学院。农村成校的编制,兄弟区、县(市)的普遍做法是规模较大的成校,编制独立。最近省教育厅、人事厅的文件规定,农村成校编制控制在农村人口的万分之二。根据上述情况,我区人员编制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采取以下做法:
1、下派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其编制统一放入区社区学院,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奖金由教育局发放,其它每月的奖金福利由街道给予解决。
2、农村成校前几年已办妥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手续,其人员应从原单位划出并划入成校,同样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奖金,由教育局统一发放,其每月的奖金、福利由镇给予解决。
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3年10月市教育局批准我区社区学院(筹),但至今仍借用四季青小学场地。进修学校、社区学院新场地已在筹建中,内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点、规模和功能。根据市教育局对社区学院的评估指标要求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平方米,在设计上要考虑功能的整合,以便实际使用并能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认定,正式批准我区社区学院。四个街道有3个建立了社区学校,其余1个至今未建立社区学校。要加大指导力度的同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区级对各街道的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各街道都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同时实行分管领导任校长,教育局下派专职干部任常务副校长的社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确保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区教育局要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实行督导评估制度,认定合格社区学校。各镇成校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社区教育接轨,现阶段成人学校要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增挂镇社区学校牌子。各街道、镇也要加强辖区基层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区教育局要继续实行区级示范市民(村民)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市民学校建设。
五、打破条条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的整合
社区教育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面向全体成员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社区教育具有“全面、全员、全程”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等;教育对象涉及辖区干部、职工、农民、市民、外来人口等等;培训过程涉及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等。目前我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上都存在条条分割的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各条线都要基层成立学校。例如;老年大学、妇女学校、人口学校、团校等等,名目虽多其实并不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而且各条线对下都还要组织考核等,使得基层不得不忙于应付,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基层的人力、精力上的负担,还会助长了形式主义。
区、街道(镇)、基层社区(村)三级都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加以整合。萧山、余杭等兄弟区整合电大、职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成人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成人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成人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要从创建学习型的组织起步。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促进我区各类人员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靠个别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省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鄞州市和下城区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是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领导和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并落实有关部门职责,负责指导、检查、评估工作。例如:机关由区党工委、学校由区教育局、企业由区计经局、街道、社区由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指导、检查和评估。
我区今年也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对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学习型机关创建方面。建议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增加区委领导成员,并出台不同部门、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为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社区教育调研报告
武平县社区教育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决策。当今人类社会无论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则在于教育与学习。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对于培育城区人文精神,提高城区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县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的工作和成绩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将社区教育全面融入全县发展大局。全体教职工都能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基层电大系统社区教育工作的紧迫性,树立危机意识;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的办学模式,主动肩负起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一方面认真办好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利用电大的办学优势和教学、培训平台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面向当地三大工业园区和厦门经济特区,主动出击,稳步推进,保质保量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社区教育必须建立高素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教育队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是有效开展社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武平电大现有专职教师12人,外聘教33人。专职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力,他们承担面广量大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同时承担部分专业类课程教学与辅导。兼职教师多数是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师,兼职教师是社区教育的骨干力量。我们要求校内专职教师认真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形势所需,要求所有的教师上岗前都具有“双师”(教师、技师)水平;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一是利用本交教学资源培训;二是分期分批送教师到其他高校、技工学校进行培训,三是从福州、厦门、龙岩等地聘请专业水
1平高,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来学校培训,以老带新,逐步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我们还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中吸收学员中的积极分子、活跃分子作为志愿者队伍,建立一支热心社区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队伍。学员中的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学员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三、营造政府倡导、全民积极参与的社区教育氛围。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要求的必然产物,发展社区教育是进入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立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武平县政府始终把实施社区教育摆上政府工作日程,把社区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内容来抓。社区教育要求社区成员积极参与,没有社区成员按的积极参与,那只是在行政约束力干预下的“形式”活动。社区成员在政府的倡下,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意识到实施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自觉地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他们积极地参加电大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不但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经济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社区的发展更加稳定与和谐。
四、加强组织领导,搞活培训形式。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继续教育办公室,指定二位老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校领导经常到县内工业园区和企业,到厦门的诸多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及时调整培训方向,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新企业的需求;采取了集中办班和送培训入企业,根据企业要求开设专业和课程等多种办法、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得到了农民工和企业的欢迎。武平电大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结合武平县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电大继续教育的优势,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向本县工业园区和厦门经济特区,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努力探索培训----转移----就业的新路子,为缓解学校招生难、企事业用工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效明显。2001年以来,学校共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34期,有2361位学员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
我县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
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县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县、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是一种政府行为,当地政府应该把这项工作纳入计划,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保障。社区教育的开展,大部分是无偿的,当地政府应该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此外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县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四、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要从创建学习型的组织起步。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
促进我县各类人员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靠个别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县委、政府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县去年也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对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学习型机关创建方面。建议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增加区委领导成员,并出台不同部门、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为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开展社区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典型推动,树立社区教育典型,善于总结整理社区教育的经验,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规律、特点,努力打造属于武平人自己的品牌社区,使社区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
第五篇:社区教育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决策。当今人类社会无论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则在于教育
与学习。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区在实施“两加快,一统筹”战略,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育城区人文精神,提高城区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主要的工作和成绩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宣传理念,提高认识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成人文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台的文件如下:
2001年:
由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下发了《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2年:
区教育局下发了《江干区中小学参与社区共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
2003年:
1、区教育局向区政府报告申请社区教育专项事业经费并经同意按我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
2、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江干区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
3、区教育局与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的评估认定的意见》,同时下发了《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评估细则》。
2004年:
1、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了《江干区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
2、区教育局下发《关于社区教育券发放方法的通知》。
(二)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采取了以下一些举措1、2002年起,区教育局就分别对闸弄口、凯旋、采荷三个街道派出专职干部到街道承担基层社区教育的指导工作。从近两年半的工作来看,工作成效是明显的,在指导网络建设、活动开展、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也受到街道、社区的欢迎。
2、2002年起全区中小学场地等资源向社区开放。区教育局统一制作铜牌向社会公布,统一印制市民活动卡,大部分学校开放工作比较好,也受到市教育局的奖励。
3、加强对基层市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基层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记载和工作和小结,并通过例会,调研等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2004年通过创示范市民学校活动并进行评估,评出十所首批区级示范市民学校,区教育局分别授予铜牌并予以5000元的奖励。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