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总结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教学工作总结
秋梨沟镇学校
赵文礼
本学期的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现谈谈个人的教学工作总结。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四、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知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我和动物交朋友》教学设计
天河区石牌小学邱子鹰
教材分析:
《我和动物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教材中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三个主题。这一课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教学内容也受到学生的喜爱,通过这节活动课是要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让他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懂得如何与动物友好的相处,有意识的做到善待动物,知道戏弄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备课思路:
1.以奥运吉祥物福娃引线,通过猜猜小动物、认识小动物、观察小动物、介绍小动物、关爱小动物五个活动,使学生主动认识、了解动物朋友,激发学习的热情。
2.利用白板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创设各种情境,用行动去帮助动物,从内心真正体验。
3.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分析喜欢的小动物,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4.在小组合作中讨论交流,实现情感调动,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并主动向人们宣传动物知识,发动全民爱动物。
学生状况分析: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原因,有些学生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知识了解甚少,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动物们好。因此,本主题活动就是要促使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并爱护动物,和动物交上真正的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动物思维导图等。
2.精心布置活动场景。
3.活动涉及的相关课件。
4.亲亲小动物活动。
活动形式:
游戏(猜动物谜语、帮动物找家)、师生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唱拍手歌、亲亲小动物活动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和动物们亲密接触,增进学生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2.丰富儿童关于动物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动物喜爱的情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动物生活习性的研究活动中增进对动物的情感,从而自发去热爱、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
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猜猜小动物(3分钟)
1.师: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老师带来了几个动物谜语,比比谁的脑筋转得快!(四名学生猜谜语)
2.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把老师的谜语都猜出来了!这四种小动物荣幸的成为了今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把祝福送到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座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福娃吗?小组长快把他们邀请到自己的小组吧!(小组长邀请小福娃,并介绍以福娃命名的小组)
3.师:一直以来,动物就是我们的好邻居,好伙伴,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课件出示课题:我和动物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主题——我和动物交朋友!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小动物(3分钟)
1.师:福娃带着各种各类的动物朋友向我们走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大世界。请各小组把它们介绍出场。(课件:福娃带着不同种类的动物)
2.5个小组长操作白板和小组组员合作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
3.师:在动物世界里,大家认识了哪些动物?
三、观察小动物(6分钟)
1.师:刚才,福娃带领我们到动物世界畅游,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朋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动物与我们朝夕相处。上一节课,我们都把自己的小动物带来了,进行了亲亲动物的游戏,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天的快乐时光吧!(课件:亲亲动物的录像片段)
2.学生观看亲亲动物的录像片段。
3.从录像中,大家看到自己的动物朋友了吗?在亲亲动物的游戏中,大家对小动物进行了细心的观察,谁愿意来说说?
四、介绍小动物(18分钟)
1.师:小朋友对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观察得真仔细!上课前,小朋友们都收集了资料,并用思维导图简单地分析自己喜欢的动物。从小朋友的作品中,老师发现有一张介绍猫的思维导图(课件:猫的思维导图),是哪位小朋友的作品?老师也很喜欢猫,你愿意和老师一起为大家介绍吗?
2.师生共同介绍猫的思维导图。师:你为什么怎么喜欢猫?
3.师:还有谁愿意为大家展示?小朋友们真爱学习!我们先跟身边的小朋友交流,待会,我们请出讨论得最热烈的小组上台为大家展示,好吗?
4.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动物思维导图。
5.组长操作白板,5个小组分别合作介绍小动物(贝贝组介绍海洋动物之最的思维导图;晶晶组介绍大熊猫的思维导图;欢欢组介绍青蛙生长过程的流程图;
迎迎组介绍小兔的思维导图;妮妮组介绍画眉鸟的思维导图)
6.师:小朋友对动物的了解比老师还要多,从大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小朋友都非常喜爱动物。谁还知道,和动物在一起,既要玩得开心,又要保护自己,应该怎样做?
7.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同样,动物也需要我们去保护,我们小朋友也要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它们。(课件:五种小动物,五个生活环境)假如,这几只动物迷路了,谁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地方?
8.学生玩游戏:找动物生活的地方。
.五、关爱小动物(10分钟)
1.师:小朋友顺利的帮助动物找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保护动物方面,你们不但会说,还会付诸行动。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人这样对待动物,你们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课件:四幅图判断对错)请大家先跟身边的小朋友交流。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四名学生到白板判断对错再汇报。
3.师:小朋友们懂得怎样关爱动物,真能干!但是,我们身边有些人仍然需要我们提醒,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提醒他们呢?
4.(课件:小福娃和奥运五环图并配音乐)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是爱护动物的小天使,也是动物的好朋友!快把我们的心愿写在爱心卡上,放到奥运五环里,让福娃把我们的爱心带到北京,带到全世界,让大家都知道:关爱动物,珍爱生命。
5.学生在爱心卡上写话,再分组贴在奥运五环里。
6.师总结:看,奥运五环变成了奥运爱心环,它不仅连接全世界人民爱体育的心,还连接了我们爱动物的心。让我们把心愿再来读一遍:关爱动物,珍爱生命。
7.师:关爱动物,珍爱生命。让我们把对动物的爱,对生命的爱融入到歌声中!找到好朋友共唱动物拍手歌。
8.师生共唱动物拍手歌,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我和动物交朋友
小福娃欢欢图奥运五环图
(奥运五环内有五个动物爱心卡)
关爱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反思:
《我和动物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教材中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三个主题。上了这一课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作了一些反思,我觉得自己在上这一课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提升。
一、用心寻找课堂中感动的细节,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节课我充分体现《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生活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例如在猜猜小动物这个环节中,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精心设计出四种动物谜语熊猫、羊、鱼和鸟,引出今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五个学习小组以福娃命名。在明理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让学生谈感受,如在看到“小女孩放飞小鸟”的画面时,教师抓住了这一现象,再次让学生体验:当可爱的小鸟飞走时,其实它在对你说话,它会对你说什么呀?一下子引起了学生回答的兴趣,学生也很快能体验到小鸟对大家的感谢的话语,想和大家交朋友的心情,让学生的心和小小的鸟更贴近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情感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活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动物朋友的快乐。
在本节课,我利用学生与动物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唤发出“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与动物友好相处的乐趣。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通过这种活动,教材的范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全面落实了新课程精神。首先,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动物出发,通过和小动物的亲密接触使学生明确要和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一定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把“爱”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每个小组和小动物亲密接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在和动物的交往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三、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扩大了教学的容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而且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课前,让学生从家里带回小动物到学校的生物园,就是让小动物走进课堂,让孩子在与真实动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着与动物做朋友的乐趣,构建了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与动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本环节中老师用数码相机及时记录下学生与动物亲密接触过程的画面,让学生在阐述画面的过程中交流,由此唤发出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从而真切地体会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快乐。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通过这种对话,让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
四、课内外结合,利用思维导图,引发思考。《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课堂教 学前,老师能充分发挥校课题:《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发展的思维导图学科应用研究》作用,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介绍的时候可以介绍小宠物的生活习性,喂养方式,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让学生能够开展小小探究性的学习,有目的的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有关知识。因为有的是学生家中自己喂养的小宠物,所以更有兴趣带到课堂中来展示给大家看,看到学生能够流利地介绍自己的小宠物,教师表扬孩子能够关心自己的周围世界的这种探究精神。同时,学生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学会用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去介绍喜欢的动物,从而自发去热爱、保护动物。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儿童已经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养了能力,并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儿童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基础知识和某些技能。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潜能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体验生活,领悟生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本册教学内容分5个单元主题:自己拿主意、献出我们的爱、我们去发现、你好,祖国妈妈、愉快的收获。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二级活动主题,有的二级主题下又分设了三级活动主题,各活动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整体地为单元主题服务。每个单元内容结构呈树状分布。
各个单元的目标主要体现如下:
能初步分辩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体验帮助他人、给他人提供方便的快乐,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4、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部分内容,均为2课时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2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
二年级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教学策略:
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3.课后实践
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
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材特征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课程基本理念: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四、课程总目标与分类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家乡山和水——2课时
第2课——家乡的物产多又多——1课时
第3课——我家门前心事多——2课时
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大地妈妈——2课时
第2课——美化家园——2课时
第3课——花草树木天偷笑——2课时
第4课——我和动物交朋友——2课时
第三单元第1课——鲜艳的红领巾——2课时
第2课——红领巾胸前票——3课时
第3课——快乐的“六·一”——2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暑假生活我安排——2课时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4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五、教学活动形式:
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以18周计算,每周2课时,合计36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 7课时
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 9课时
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 9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在长大” 7课时
复习、考试4课时
总计:36课时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5
一、教材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本册共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我爱我的班集体,共三课。第二单元:我们的动物朋友,共三课。第三单元:纸和环保,共三课。第四单元:奇妙的光,共三课。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共三课。
二、教学目标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课时安排:
本学期以17周计算,每周2课时,合计34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我爱我的班集体”
7课时第二单元“我们的动物朋友”7课时第三单元“纸和环保”
7课时第四单元“奇妙的光”
7课时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6课时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6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91个学生,其中男生57人,女生34人。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不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方面的培养:
(1)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培养: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
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
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
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
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成长档案——2课时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计划7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各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们的教育事业要想稳中求进,就要改革、创新、钻研、探索、积累,希望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和完善教师自身素质。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二(3)班已经打过一个学期的交道,对学生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学生活泼可爱,上进心、求知欲、对生活、学习兴趣都充满了激情,学生的主题作用能充分发挥,学习比较投入,师生配合默契,这些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需要加强培养,共同形成和谐、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有如下特点:
1、教材在呈现形式上,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鲜活的样式,给孩子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儿童自身出发,运用儿童语言、对话、旁白、提示主题文字等形式,让儿童置身其中,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与启发性。
2、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二级主题、三级主题,各活动主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体地为单元主题服务。每个单元内容结构呈树状分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3、教材在内容特点上,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性、活动性、启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4、教材在实现教育目标上,各单元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具有发散性,自我性,又按照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结构排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近有远螺旋上升。能够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综合的课程目标。
5、在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注重了与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衔接,注意了与其他课程的相互配合。
三、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社会等有关的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6、教学活动形式:
搜集调查、讨论交流、合作探索,情景模拟,实践活动,游戏与欣赏,讲授与故事等形式。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项建兰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91个学生,其中男生57人,女生34人。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不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方面的培养:(1)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2)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培养:(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教学难点: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
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
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
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
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
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成长档案——2课时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四、课程总目标与分类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4)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第1课——我爱家乡山和水——2课时
第2课——家乡的物产多又多——1课时 第3课——我家门前心事多——2课时
第二单元 第1课——我们的大地妈妈——2课时
第2课——美化家园——2课时 第3课——花草树木天偷笑——2课时 第4课——我和动物交朋友——2课时
第三单元 第1课——鲜艳的红领巾——2课时
第2课——红领巾胸前票——3课时 第3课——快乐的“六一”——2课时
第四单元 第1课——我们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暑假生活我安排——2课时
刘丽丽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