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课后限时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总结

时间:2019-05-12 12:3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后限时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生物复习课后限时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总结》。

第一篇:高三生物复习课后限时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总结

课后限时练(二十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5分,共90分)1.(2014·沈阳质量检测)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自然选择对个体表现型的间接作用,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B.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C.若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都发生了改变 D.若乙物种是由甲物种进化来的,则两个物种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 自然选择是通过对表现型的直接作用,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A 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的变异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B.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与判断能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A项错误。地理隔离往往会导致生殖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故C项错误。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故D项错误。答案 B 3.(2014·北京西城期末)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A.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

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D.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解析 不同物种由于生存环境相似而产生的趋同进化,可导致某些性状产生相似现象,但不同物种间其他性状不一定向相似方向发展。种群基因库由于生殖隔离存在,不同物种生物在进化过程虽然发生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但不会导致基因库趋于相同。答案 B 4.经调查某兔群中雌兔基因型分别是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分别是FF(20%)、Ff(40%)、ff(40%),其中ff的雌兔不能生育。如果雌、雄兔随机交配,则子代中()A.FF基因型频率不变

B.F和f基因频率不变 C.Ff基因型频率为8/15

D.f基因频率为8/15 解析 由雄兔基因型比例,可得到雄兔中F和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2/5和3/5,雌兔(去除无 1 生殖能力的ff)中F和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2/3和1/3。据平衡定律(2/3F+1/3f)(2/5F+3/5f)可得到随机交配的结果是:4/15FF、8/15Ff、3/15ff,C项正确。答案 C 5.(2014·哈尔滨期末考试)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在无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③马和驴能杂交并产生活的后代,说明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④野兔伪装性较好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⑤若某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

A.只有④

C.②③

B.①④ D.④⑤

解析 ①中,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①错误。②中,即便无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变化。③中,马和驴杂交能产生后代,但不能繁衍后代,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③错。④中,野兔伪装性好与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④对。⑤中只有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种群才会进化,并非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⑤错。答案 A 6.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A.甲

C.丙

B.乙 D.甲、乙

解析 两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易产生新物种。答案 C 7.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由于环境的差异,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翅的长度出现不同的类型。答案 B 8.(2014·西城区期末)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 B.美洲黑人中a的基因频率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C.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频率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

答案 A 9.(2013·天津理综)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某通道蛋白中只发生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其原因应是控制该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 3 生了个别碱基对的替换,A项错误;据表中有抗性杂合子推测,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地区抗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应为2%+20%×1/2=12%,B项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不能说明抗性基因的突变率最高,而是说明乙地区的环境最有利于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生存,C项错误;丙地区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该地区环境对该基因决定的性状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答案 D 10.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①②③④

C.②③⑤

B.②③④ D.④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干可知,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在连续自交4代过程中,只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 D 11.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A.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 B.牛蛙的卵细胞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受精卵,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玉米的花柱很长,有些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 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生殖隔离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及推理能力。生殖隔离的出现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判定是否为同一物种的重要依据,特纳氏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不属于生殖隔离形成的新物种,故选D项。答案 D 12.(2014·河北省名校第二次调研)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果蝇DNA分子中基因的缺失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B.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D.经人工选择获得的优良品种不一定能适应自然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变异和进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判断能力。基因的缺失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故A错。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且害多利少,故B正确。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正确。人工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一定 适应自然环境,故D正确。答案 A 1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C.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后能产生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使用能增强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

D.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小麦吸浆虫本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不是接触敌敌畏后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使用对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起了选择作用。答案 C 14.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A.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 B.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突变 C.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 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

解析 甲、乙两瓶的差异是捕蝇纸的有无,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乙瓶中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有捕蝇纸。答案 A 15.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析 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答案 C 16.如图所示为玉米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玉米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改变了玉米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淘汰了一些表现型,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 D.在逐步产生并选择多对等位基因的同时,淘汰了多对等位基因

解析 依曲线图可知,随着选择世代数的增加,玉米的含油量逐渐增多,这是选育过程对含油量高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故C项正确。任何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故A项错误;人工选择并没有导致新物种的产生,故B项错误;从图中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答案 C 17.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A项中,b和d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项中,由于a1和a2的地理隔离,d和c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与其进化而形成的 b种群不一定相同,也可能达到生殖隔离;D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地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但如果只发生地理隔离,而没有发生生殖隔离,则c和d可能是同一个物种。答案 B 18.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科学家表示,人类再经过几代将会进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出现几种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相似

B.人类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人类在不断进化 C.基因突变产生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这种变异决定人类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 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生存的环境不同,再加上种群基因库也不同,所以进化方向是不同的,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故C项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故D项正确。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9.(10分)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①、②、③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发生改变。

若图②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3)甲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4)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已知上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该种群

-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

解析(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这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个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环境的变化。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4)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2×9+8)/200=0.7。(5)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答案(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3)基因库(4)0.7(5)80

第二篇:高三生物知识点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文档资料

高三生物知识点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高三生物知识点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查字典生物网为您整理的最新考试资讯,请您详细阅读!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从微观来看: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6、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查字典生物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的高三生物知识点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第三篇: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4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4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班级 姓名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选择的基础(2)----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3)----进化的内因(4)----选择的结果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条件;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外因、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局限性: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的 个体叫种群。(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2、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包括,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基因的频率会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降低。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①自然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种群。

②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隔离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的现象。(2)物种: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_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3)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物种之间肯定存在着___________;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存在。不同种群间之间出现了 _则标志着已经形成新物种。

(4)长期的历史年代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了,导致了新物质种的产生。但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5)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就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二倍体诱导形成四倍体。(6)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所以生物发生进化的标志为 改变,进化过程中如果形成,标志着新的物种形成。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过程。

(8)隔离的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三、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共同进化是指____ _______之间,____ ______与____ 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意义: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 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 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____ _ 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

()1.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 500个人中就有一 个人患此病。若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后该夫妇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A.1/25 B.1/100 C.1/102 D.1/625

()2.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及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 B.48% C.52% D.57%()4.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XBXB

占42.32%、XBXb

占7.36%、XbXb

占0.32%、XB

Y占46%、XbY占4%,则该校XB

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 B.8%、92% C.78%、92%

D.92%、8%

()5.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6.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7.(2015·合肥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1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1.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

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5)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答案:(1)基因库 多样性(2)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3)选择 隔离(4)B(5)变异的不定向性 d

第四篇:高三生物复习总结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总结与反思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根据本学生的实际和高考复习的目标,我们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一轮复习安排到周,分工明确,要求统一,从资料审查,校对,删减,习题及考试训练题编排制定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全组成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对高中阶段几本教材为学生做出总体规划,选修教材为保证得分点,必修一和必修三为得分重点,必修二为突破高分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目标,如尖子生达到85分,重本生达到70分。

二、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及近年高考试卷,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仔细研究《考试说明》,认识清楚两项内容:一是内容和能力的要求,明确“考什么”;二是深入研究对考纲的解读,特别是试题的分析,明确“怎么考”。同时,我们还比较了最近三年的考试大纲,特别是实施新课改前后考纲的变化,找出了其中的不同,通过研究这些不同,更加准确地把握新高考的方向。在准确把握大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近年理综试卷的变化,特别是新课改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以指导我们的平时教学,做到减负增效,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研究使我们明白新的高考试题已经完全不可能仅仅凭过去传统的记忆——重复式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它的核心不单是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而更多的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和精确性的全面测试,目的就是要将考生熟悉的题目撇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考查。“题海”战术所培养出来的熟练工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① 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立足基础的指导思想十分明显。基因突变、食物链、营养级和种群的概念,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年年都有涉及。而每年评卷都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其实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我们认为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知识点的外延就是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温室效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联系起来。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达到精确(要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精巧(学过的知识要用得上、用得准)、精炼(要形成知识网络,使书本由厚变薄,最后要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同化到自己的观念中)。② 突破高三教学重难点

(1)精选精练 注重“变式”

题目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陷入到题海中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促使能力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我们一轮复习编排的滚动检测,严格按考点和大纲目标要求编排,对临界生安排培优补差训练,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题,侧重基础,起到激发和鼓励学生的作用。(2)记录错题 吃透“经典”

可以说错题是复习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因而要求每个学生建立错题集,不仅是记录答案,更要认真分析错因,写出解题思路。一道试题答错,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能是知识记忆不牢,可能是读题、审题不仔细,忽略了关键字、句,误解了题意;还可能是由于表达不准确、计算失误等原因。不少学生在应得分与实得分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还因为考试过程中的心理焦虑、解题时粗枝大叶等不良习惯的非智力因素。总之,记录错题,回顾错题,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经验,让自己领悟出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研究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吃透高考经典题,对高考经典题要做到“慢学制胜”,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务求“吃透”,使同类问题规律化,零散知识网络化,解题思路清晰化。对高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更要细心加以揣摩、分析,一定要寻找出自己的答案与它的差距。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与灵活运用,有助于能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表达能力的提高。(3)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

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达到殊途同归。在解题时,当你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如果有,是否更为简捷?平时复习解题时,充分考虑各种解题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是很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走不通迅速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没有规范的解题思路就没有规范的答案,要求学生每一类题目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答案反推过来检验过程的正误,进一步规范解题思路。要求学生平时结合典型习题自我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③、改革课堂教学,加强生物科学素养(1)适当调整复习内容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我们将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织,分成这样几个单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工程,生物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进化与基因工程,生物与环境,实验专题。还通过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复习,如: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亲代与子代有什么联系?等等。B、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生物学的热点,主要是指哪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联系实际则是将生物学知识与生命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保护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C、加强探究性实验设计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先各个环节逐一击破,然后综合强化,让学生有一套完整的解题套路,从而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大大提高得分率,同时节省考试时间。对高三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只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切忌超出大纲要求、超出高考内容的范围、超出高考试题的难度和知识深度的要求滥加拓展。例如:复习遗传和变异时,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就不要涉及,对各种遗传概率的计算也要适当控制难度。(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我们采用问题讨论式、学案引导式、探究过程式等不同形式的教学。如我们每周一节复习示范课,备课组每位成员轮流主讲,要求从不同侧面突出个人教学亮点,解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困惑,同时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一步步推导将所学知识串成链、连成网。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多采用学案引导式的教学。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三的复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求同存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3)准确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生物高考命题不考虑直接从课本中取材的比例,复习时应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得意;得法于内,受益于外。教学中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和科研的热点问题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二是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要广挖坑,不要深挖井。今年考过的明年不一定会考,也不一定不考,今年没考的也不一定明年必考,复习时知识面必须广泛覆盖,但是难度要控制好。三是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根本,但资料不能缺,而且要博采众长。一本资料往往是几个有名的人编写的,一本书就是一个智囊团,多看几本书等于请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帮助你备课。当然粗制滥造、只为赚钱的资料现在也很多,我们用的资料经过精心挑选才使用,决不被资料牵着鼻子走。四是陈题与新题的关系。题目都是用来检测或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载体。新题测试价值高,但陈题的训练价值也高,不必一味求新,关键是要有针对性。五是考试与练习的关系。谁都知道练球和比赛是两回事,考试和训练也是如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需要考但不能“以考代教”,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考试、练习都必须注重讲评,讲评比考练更重要,讲评要从试题立意、命题角度、干扰项的确定、解题思路等方面分析,通过讲评一道题,让学生弄懂一类题。

四、教学反思(1)、教师平时教学、考试、练习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高三的课堂教学而言,还存在少量低效课,即学生无所得或得益很少的课。具体表现在:基础复习没有主线而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整合,缺乏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试卷组题随意性强,甚至原版照抄别人的试卷,缺乏针对性和检测功能;讲解时包办分析、推理、答案,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审题、组织答案的过程体验,不能感悟、积累答题的经验教训,知晓答题的规范过程和目标要求。不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考试后的反思和总结,缺少和学生进行友好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2)、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知识、能力缺陷

① 高

一、高二基础知识模糊,高三复习再认再现知识点难以达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转化、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基础题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从高三起点考试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可反映出基础情况。迫切需要高一和高二扎实抓好新课的教学,特别要扭转学生高一高二轻视生物的观念。

② 能力缺陷突出。不少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导致缺乏审题能力和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的能力,缺乏踩点得分的意识,缺乏识破陷阱、缜密思考答题角度、过程、步骤、要点的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答不好二卷主观题,二卷低分学生很多,有的甚至拿个位数的分数。

③ 在平时训练方面,不少学生自己买资料训练,导致“有量无质”、“大量低质”,有些甚至误导学生,还有的学生懒惰,连老师布置的也不完成,“无量无质”。致使学生对高考试题很不适应,对那些创新题、变式题无从下手,应对失措。

笔者多年从事高三普通班的高考生物复习,高三生物复习量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属于后进生,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到学校的整个升学率和班级的荣誉,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标理念的领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找出后进生学习生物困难的原因 一般来说,后进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类属于智力因素;一类属于非智力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成长环境因素。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心智发育慢导致思维慢,大脑反应速度不敏捷,学习接受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差,不会科学的用大脑获取知识,久而久之,就缺乏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记忆力特别的差,对于要记忆的东西往往采用机械的记忆方法——反复记忆。这样的重复记忆方法,枯燥乏味,时间长了,学生就对记忆产生了厌恶感,导致学习事倍功半。这类学生生物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平时又在学习上懒的下功夫,所以导致其成为后进生,这类学生缺乏认知和勇气,自我行为约束能力较差。这类学生生物复习时自信心差,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生物成绩怎么复习都提高不了。自信心差的学生在上课集中注意力及独立完成作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表现得也比较差。第二类学生主要受外界环境、生活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学习目的不明确,心不在焉。比如说父母的过于溺爱,现在的社会,孩子都是“心肝宝贝”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的百般疼爱,致使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弱,在困难面前容易低头,缺乏顽强拼搏的能力。再者就是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学生心烦意乱,不能把心放到我们生物学习的课堂上来。

2、帮助高考后进生建立信心

到了高考前,学习进度加快,生物复习的知识容量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各方面的压力袭来,往往会有一部分后进生感到自己的学业已无能为力,难以挽回,进而产生自卑、破罐破摔等不良心理,根据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2.1教师要给后进生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

进入高考复习以来,我们生物教学的速度加快了。在我们的生物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好多生物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提问一些生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后进生几乎从不问津,这样就冷落了后进生,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样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虽然在上课的时候对后进生进行提问,但是对学生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嗤之以鼻,甚至采取变相的惩罚,这样就使学生害怕上课被教师提问,对生物课题产生了恐惧感,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上课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我们生物高考复习的课堂中,教师对后进生的提问不要太难,提一些估计他们能够解答出来的问题,给后进生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对他们的进步和勇敢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对全体同学都是一个积极的导向。而且,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教师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

2.2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只有被人充分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他的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质,就是成为重要的人的感觉。当他长期处于被冷落,受歧视,除了挨批受训便不能为人知晓的境地的时候,他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都会渐渐丧失殆尽。后进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爱护学困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经常针对性地和后进生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动态,知道他们的困难所在,包括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障碍等各方面的问题所在,再采取合适的措施一一加以解决。

第五篇: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学案 苏教版

一、课标导读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二、问题导思

基础问题

1、拉马克进化学说中正确的观点?错误的观点?学说的意义?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局限性?

3、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进化理论核心是什么?生物进化的实质?什么决定进化的方向?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什么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

重点、难点问题

4、为什么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5、为什么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6、物种形成的典型模式有哪些?判断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三、例题导练 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创新方案》P108例

1、变式训练P1091、2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创新方案》P109例

2、变式训练P1103、4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创新方案》P110例

4、课堂训练P 255——256

下载高三生物复习课后限时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生物复习课后限时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总结 浠水实验高中邓 胜 在本学期,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收集和了解正确的高考信息,从而明确冲刺的方向......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总结DOC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2014年高考结束之后,我校高考生物平均分达到59.20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可见过去一年我们的复习还是很有成效的。今年的高考试题无偏题与怪题,难度......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总结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工作总结2014年高考结束之后,我校高考生物平均分达到59.20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可见过去一年我们的复习还是很有成效的。今年的高考试题无偏题与怪题,难度......

    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教材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的内容。【设计......

    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总结

    思考:有生命的物体一定是生物吗?答:不一定。 生命:是生物的特性,包括:严整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 遗传和变异、应激性、适应并影响环境。任何一种特性均可称为生命活动......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考点限时检测:传统发酵技术应用

    考点限时检测1.在家庭中用葡萄制作果酒时,正确的操作是(  )A.让发酵装置接受光照B.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C.向发酵装置中通入空气D.将发酵装置放在45℃处2.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中......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考点限时检测: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考点限时检测1.[2021·四川眉山市调考题]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没有外界因素诱导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有丝分裂间期易发生基因突变C.体细胞中的突变基因都不......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考点限时检测:酶的应用(含答案)

    考点限时检测1.在果汁生产中使用果胶酶的作用是(  )A.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B.使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人体吸收C.解决人体不能利用纤维素的问题D.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