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政考试复习
《概论》期末考试
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及理论成果。
2.怎样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怎样。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关系是什么?
4.中国无产阶级具有那些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三大改造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 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什么? 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先富和后富?
10.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什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中的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什么?
12.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13.怎样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我国应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4.什么是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5.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有哪些?
16.在香港问题上,为什么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17.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2
第二篇:大一思政考试材料
46.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之一。试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 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民主的法治。人民民主是法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法治是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是以确认、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维护、巩固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的。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法治。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和优点,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我又不犯法,学法有什么用处? 观点错误
法律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既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又受到了法律的制约
要以法律作为评价的尺度。无论审视自己还是审视他人,只能以客观的法律作为标准。要维护自身权益,自觉履行义务。
要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名词解释
1、法律
2、法律思维方式
3、依法治国
4、实体法
5、程序法
四、问答题
1、简述法律的本质及含义。
2、简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内容。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五、论述题
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名词解释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实体法是指以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在一定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职权或职责)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
5、程序法,是指为保证实体法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法律
四、问答题
1、简述法律的本质及含义。答案要点:
(1)本质: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含义: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反映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2、简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内容。答案要点:
(1)公民在立法上平等。(2)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
(2)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五、论述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相对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以往社会的法律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本质: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全体人民当中,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在政治上居于领导地位。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同时,由于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与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剥削阶级社会的法律受少数人狭隘利益的局限,容易与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社会主义法律反映的不是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尽管这种共同利益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它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规律是相一致的。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够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在政治方面,引导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利推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在经济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引导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精神文明方面,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准则,保障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对外方面,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对外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防御外部敌人可能的侵略、颠覆和破坏。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规定性,要完全转化为活生生的法律实践,需要全民族和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有哪些?
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民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17、为什么说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P122-124(((((18、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包括哪两方面?P125
19、什么是社会公德?P126((((((20、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P132-133
21、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作用有哪些?P134((((((22、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含是什么?P147-150
23、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168(((((((24、什么是法律?P175(((((2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P176-177
26、什么是法律制定? P179(((((27、法律思维方式是什么?P198
28、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P201(((((29、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P206-207 30、我国的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中哪两个部门?P217
31、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P3-4(((((32、理想信念的作用?P24(((((3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P40-41
34、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什么?P74(((((35、道德的本质是什么?P91(((((36、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有哪些?P121-122
37、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P160(((((38、宪法的特征有哪些?P204(((((39、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P212 40、什么是著作权?P224 2、2003年10月底,入学不久的小赵向同宿舍的小周借了500元,约定两个月后归还。随后由于种种原因,两人都没有再提起此事。2006年11月,已经大四的小周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情,要求小赵还钱,遭到小赵拒绝。小周想通过法律途径要回这笔钱。
请问:法院是否支持小周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答:法院不会支持小周的诉讼请求。
因为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小赵2003年10月底向小周借500元,约定两个月后归还。两个月期满后的2003年12月底,小赵应当知道自己权利被侵害,诉讼时效从此时起为两年,即到2005年底,但在诉讼时效期间,两人都没有再提起此事。到2006年11月,因为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法院不会支持小周的诉讼请求。
甲,1989年10月出生,初中毕业后一直在某酒店当保安,月收入1000元。2006年9月,甲因琐事同乙发生争执并将乙打伤,花去医药费3000元。乙以甲未成年为由,要求甲的父母支付医药费,遭到甲的父母拒绝。
问:药费该由谁承担?为什么?
答:药费应当由甲承担,因为甲已满16周岁,并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可以视为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辨析题
1.错: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因为:法律意识、法律道德、法律观念在保证法律实施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错:守法不仅仅是履行义务,还应包含正确行使权利。
3、错: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相对人,具体适用行政法律规范作出处理决定的行为。如对某一特定人进行行政特制,行政奖励等。而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4、错:因为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它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四简述题
1.法律的本质及含义:
(1)本质: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含义: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反映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内容:(1)公民在立法上平等。
(2)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1)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
(2)行为具有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犯罪构成包括:
(1)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3)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4)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等等。五论述题
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1)了解法律思维的含义:
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方式。(2)掌握法律思维的特征: ①讲法律。讲法律是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②讲证据。讲证据是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③讲程序。讲程序是从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④讲道理。讲道理是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理由。(3)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①学习法律知识。法律知识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法律规定的知识,一是关于法律原理的知识。②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③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实现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具体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政治自由。(3)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同时,我国宪法还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4)人身自由权。
辍学在家也不工作的张某,刚满17周岁。经常将家里价值不高的日用品偷偷贱卖换钱,家长虽然打骂管教,但从来没有向购买人追讨差价。未满18周岁之前他又偷偷将家里的一台价值1.5元的液晶电视以5千元的价格卖给熟人余某,第二天被张某的父亲发现。问:
(1)张某将电视偷卖给余某的行为属于有效、无效还是效力待定行为?为什么?(2)根据《合同法》有关规定,张某的父亲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满意答案:(1)属于效力待定行为。因为张某未满18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所以,在张某的法定代理人尚未表示追认与否前,该买卖行为是效力待定行为。(2)首先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张某父亲应表示对该买卖行为予以否定之意思表示,那么该合同属于无效合同,根据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求余某返还液晶电视,如余某拒绝,可以余某不当得利起诉至法院。
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衡庭汉、王兵兵为谋取私利,采用雇人看守等方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强迫劳动,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拘禁罪,并致一人重伤,应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量刑。被告人赵延兵、衡明阳、刘东升受雇于他人看管民工,剥夺他人自由,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拘禁罪,赵延兵、刘东升还随意殴打他人,应从重处罚。被告人刘东升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应从轻处罚。被告人衡明阳、刘东升在非法拘禁中处于从属地位,系从犯。
被告人衡庭汉指使看管人员对偷懒不干活或逃跑民工进行殴打,被告人赵延兵受衡庭汉授意故意伤害他人并致人死亡,二被告人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对衡庭汉、赵延兵应以非法拘禁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依法判决:
1、被告人赵延兵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被告人衡庭汉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被告人王兵兵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4、被告人衡明阳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5、被告人刘东升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一)违法行为
2、违法行政的类型
1)行政失职
2)行政越权
3)行政滥用职权4)事实依据错误
5)适用法律法规错误6)程序违法
7)行政侵权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处罚的法定原则
2)公开、公正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5)不免除民事责任、不取代刑事责任原则
死亡条件:(1)下落不明满4年(意外事故的为2年);(2)利害关系人申请;(3)法院宣告。
案例)甲与乙系夫妻关系。在乙怀孕期间,甲因车祸身亡,留下遗产120万元。在分割遗产时,乙提出其腹中的胎儿也有继承权。甲的父母马上表示反对,称孩子还没有生出来,当然不能分得遗产。
甲的父母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民法原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因此,尚未出生的胎儿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不能享有民事权利,包括继承遗产的权利。不过,为了保护胎儿的未来利益,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遗产时,胎儿可作为法定继承人分得遗产,但出生时是死体的除外。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满16岁,不满18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2年满18岁;精神完全正常
甲9岁小学生将其父价值15000元的“劳力士”金表卖给成年人乙,得款2000元,并将其中300元送给同学丙。甲在回家途中捡到一台笔记本电脑,送还给失主丁。丁为表示感谢,送给酬金500元。事后丁又反悔,以甲为未成年人为由要求返还酬金。
问:
1、甲属于何种类型的民事行为能力人?
2、甲将“劳力士”金表卖与乙的行为效力如何?为什么?
3、甲将300元送给丙的行为效力如何?为什么?
4、丁能否以甲为未成年人为由要求返还酬金?
是9岁的未成年人,因此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因此,甲将“劳力士”金表卖与乙的行为和甲将300元送给丙的行为都是无效的。尽管甲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甲仍有权参与纯获利益的民事活动
可撤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享有撤销权和变更权的民事行为。种类:重大误解2显失公平3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结果:有向法院或仲裁机关申请撤销的权利2行权期为一年3撤销的效力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承担民事责任的十大方式: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害
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做、更换7)赔偿损失
8)支付违约金
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甲借乙人民币5000元,约定 2006年3月1日 归还,到期后,甲一直未还,乙不好意思向其索要。2008年3月5日,乙要求甲还钱,甲告知:“有钱也不还。” 乙遂即到法院起诉。后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甲乙之间借款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 2006年3月2日 至 2008年3月1日 止。乙的起诉已过诉讼时效,因此,法院驳回了其诉讼请求。法律设置诉讼时效的目的就在于督促权利人尽快行使权利
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因身体受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经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特殊诉讼时效期间为4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三篇:思政课考试选择题解题技巧
思政课考试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实质是判断题,主要考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绝大多数试题的是正确观点,称正面试题,如果设问是错误观点,称反面试题;考查记忆的是直接性试题,考查理解与应用能力的称间接性试题。
选择题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由于考查方式不同,其解题方法就有差异。
1.单项选择题。总的来讲,解题单项选择题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种情况、三种思路和三种方法:
(1)答案唯一型。按题干要求的规定性,排除其他错误的,所剩一项就为正确项,或直接将题干与选项挂钩找出符合题意的项即可。
(2)答案最佳型。即题中的四个选项有两个以上或全部都符合题意,但其中一个是最佳答案即符合题干规定性、指向性要求的,它或者是回答了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中的最主要或最根本问题,或是回答了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中的最直接或最本质的联系或问题。
(3)多项组合型。除了如前边所讲的在做题过程中进行答案分解、逐个排查外,还有一个最简捷的办法是排除错误项,然后再进行比较。
解答此类题要掌握一定技巧和正确思想。第一步是读懂题,审好题,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即题干所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方面、角度和条件下回答这一问题。第二步是鉴别和判断选择题肢项。题肢选项分两类,一类是不符合题意的应排除掉。这又分三种:第一种是题肢选项本身观点错误和含有错误成份,试题要求又是正确的;第二种是题肢选项本身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第三种题肢选项中概念和判断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的外延要求。另一类是最符合题意的该选出的题肢选项。在解题中可先用排除法,把所有与题干要求不符合的,不论是正向、逆向思维设问,还是题肢选项本身的错误,统统排除,然后再比较余下的题肢,用所学的概念、观点、原理判断其是否正确,并确定哪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即该选项能否按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的方向、范围和意义进行解答。
2.多项选择题。一般而言,多项选择题是政治试卷中得分率最低的试题,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1)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明确题干对题肢的要求是什么。例如题干的说法是全对的还是全错的,或者是正误混杂的;它对题肢选择的要求是相关的还是无关的。一定要注意理解题干的意思。
(2)审查题肢,注意题肢的迷惑性,明确题肢本身是对的还是错的。
(3)审查题肢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按题干的要求选出题肢。如果题干本身表述正确,且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排谬法:排除本身表述错误的题肢;
第二,排异法:题肢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毫无关联,须排除掉;
第三,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的问题,而是对题干意思的变相重复,须排除掉;
第四,题肢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须排除。
做多项选择题要求必须吃透原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死记硬背。它重在理解、吃透,是体现能力的一种好题型。解题的方法也很多,但总的来讲是四个字:“正确、有关”。所谓“正确”即观点正确;所谓“有关”,就是题肢的论点与题干的要求有关联。题肢必须是正确而又有关联的,才是对的。同时还要注意,只有直接有关联的才能选,间接关联的则不选。
第四篇:思政学科教学设计复习要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德育的核心思想(P6-2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前德育建设的方向盘。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精髓。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领。
素质教育的特征:目的性、育人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创新(P33)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实践能力(P35)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一、历史论德育性质
所谓历史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二、内容论德育性质
所谓内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上来说,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二是做人教育。
三、特点论德育性质
所谓特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二是具有理论教育性。三是具有德育的主导性。四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四、途径论德育性质
所谓途径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或根本途径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一、导向性功能
目标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
二、规范性功能
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对思想观念的规范、对道德行为的规范
三、个性化功能
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建构作用作用、对个性化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作用。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
一、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
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三、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四、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57-60)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其中介性。学生不是直接跟社会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去认识世界。学生的认识只是在少数情况下需要直接经验,多数是间接经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就是知识。(一)课程是指学科
这是普遍认可的一种课程定义,也就是说课程是指一门学问或教学科目的内容。广义课程指所有学科,也就是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课程指一门学科。
(课程是知识)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等客观存在物。
(二)课程是指教材或课程资源
在中国的学校里,人们普遍认为课程就是教材。(三)课程是指教学目标或计划
这个定义是说,课程是指教学的目标范围、进程和序列标准的安排计划,是一个教学进程设计实施方案,是书面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课程也就是按教学计划实施的教学进程(四)课程是指学习经验或体验
这种定义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或体验。这些经验当然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意识的、习惯的。也就是说,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计划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课内外活动亲自获得的经验。(五)课程是活动
认为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
课程教学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课课程居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课改革,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部分,这个改革是我们对世界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积极主观反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目标
1.转变课程功能,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优化课程结构,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更新课程内容,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变革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改革评价理念和方式,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深化课程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目的含义:是指教育要实现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和表达的是总体的、最终的教育价值。对于教育价值来讲,它具有普遍性、宏观性、全体性。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反映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教育宏观的、长远的目标,一般是以指令性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育目标的含义,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不同性质 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这种教育目标具有阶段性和专业性质,具有相对的普遍性。****教学目标的含义,它体现的是某个学科或某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它指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P75-77)
一、普通性目标取向
二、行为目标取向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第三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P93-95)(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认识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实践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学的实践活动。2.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以认识间接经验为主。(2)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和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教师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教授的知识、理论、观点是已知的,也就是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一切精神财富。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对信息、知识、智力、能力和精神的“搬家”和复制,而是在继承前人已知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教学过程,是教师创造性的自我表现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知识、理论、观点、技能的“加工”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他们的创造性分体现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方面。
2.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学生学习,首先是继承人类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如知识、经验、史料等,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利用短期时间学习、继承人类共同积累的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是非常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中,绝对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他们接受知识和观点是要通过自己头脑的观察、判断、分析、综合、思维和选择,对前人的经验和知识要进行自我消化,变成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因素。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继承前人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认识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的活动过程,而且这两方面是伴随和统一在一起的。认识和继承,实践和创造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属性,是教学的本质问题,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功能和魅力。
二、教学过程的五大基本要素
1.教师:教师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以智力和体力作用于受教育者外,还有道德的、人格的、情感的、艺术的力量参与教育过程,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好的人格和文化修养。
2.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学习的效果、教学的最终结果,都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的先天素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心素质等,都对教学过程发生影响。3.教材:教材,是联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因素,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学过程的中心就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说,任何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过程,都不能没有教材。
4.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各类教学工具、组织措施和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等。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如校园、班级的场所、设备、布置等,这些具体的物质和静态的景象属于硬环境;软环境包括动态的事物,如校风、班风、教学氛围、传统风貌、课外生活、管理程度等。
****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规律
*1.要素协同规律。教学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协同联系,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学目的与内容的协同。▲教与学的力量协同。▲教学方法与活动的协同。*2.知行统一规律。
知与行,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两个重要因素。知,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和起点。行,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和归宿。
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培养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概念,它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把正面教育称为灌输,是相对于自发而言的。
灌输,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另一种途径是疏导,疏导,就是疏通引导的意思。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给予解惑答疑,引导学生按照正确思路认识问题,以排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灌输和疏导结合起来进行。灌输和疏导统一起来教学效果才好。只有疏导的成功,才能保证灌输的效果。只有灌输得法,疏导才更有效果。*4.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但是,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来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人的认识起点是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一个人只有直接经验而没有间接经验,不但吸收的知识有限,而且知识也只能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课堂上教师讲的一些原则、概念、规范对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为一切间接经验都来自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教师教学时如果能把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5.时代性规律
****教学原则(P108-105)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含义: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基本引用于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方向性原则的含义
方向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体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要求保持一致,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在理论教育上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要使教学为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和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服务。2.坚持方向性原则的意义
(1)思想政治课性质决定它必须坚持为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服务。(2)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决定它要坚持方向性原则。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要求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三)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的含义
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既要进行智育,又要进行德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处理好授业和传道的关系,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两种属性,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其实质就是教学的“德智交织”。
2.依据:
(1)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属性。(2)思想政治学科的自身价值。3.要求:
(1)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要注意科学性。(2)把教材中的思想性因素引入到教学之中 4.贯彻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的意义
(1)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是思想政治课两种属性的体现。(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的含义:是指学生的知识、思想和个性心理发展特点。2.贯彻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的意义
(1)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克服教学上主观主义倾向的最好办法。
(五)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1.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的含义
所谓正面教育,就是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学生讲道理,用事实说服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学生受到教育,又不感到有压力。
所谓积极疏导,就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他们想不通的问题,或者认识的障碍进行启发和开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第四节 依据:(1)人的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2)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3)唯物辩证法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3.要求:
(1)要坚持以理服人。
(2)要有针对性地灌输与疏导(3)要讲究灌输与疏导的艺术(4)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4.贯彻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的意义
(1)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2)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我国教育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六)师生民主合作原则(师生互动原则)
1.师生民主合作原则的含义
师生民主合作原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2.依据:(1)思想政治学科的要素协同规律。(2)学生思想发展的制约因素。3.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4.贯彻师生民主合作原则的意义
(1)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1.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的含义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坚持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既要重视课内教学,也不忽视课外教学活动,把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的意义
(1)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决定的。
(2)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八)创新性原则 1.创新性原则的含义 思想政治学科创新性原则,是指在师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大胆想像,扩散思维,敢于求异,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才干和创新思维。2.贯彻创新性原则的意义
(1)贯彻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贯彻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九)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1.以鼓励为主的原则的含义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不论学生是在学习中的表现,还是思想品德中的表现,教师都要多给学生以肯定、鼓励和表扬。2.贯彻以鼓励为主的教学原则的意义
(1)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2)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成长的自信心。(3)鼓励学生上进,塑造学生善良的人格。
第四章思想政治学科教法论
****课堂教学的含义 :课堂教学,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在教室里对全班同学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
****为什么说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P118-119)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它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1.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与学校教育“以学为主”的教学规律相符合。
2.以课堂教学为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全部教学的中心环节。4.是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课堂教学环节(结构)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中链锁式结构的组成部分,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步骤。(P120)
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1.报告会 2.读书报告会
3.写小论文 4.参观访问 5.社会调查6.专题性活动 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原则
1.实践性
2.自愿性
3.独立性
4.灵活性 教法
含义: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时采用的教学策略、手段、方式、途径和操作程序。简言之,就是教师教学生时采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三类:(1)原理性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法等。(2)技术性教学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3)操作性教学法,如美术课写生教学法、外语课的听说教学法以及各科教学中的教具演示等。教学模式
定义: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教学思想、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操作程序;教学策略;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等。
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优效性,具有很好的教学效率;可操作性,便于把握和运用;稳定性,因为它符合教学规律,又是从大量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所以比较稳定;参照性,它可供参照使用,具有处方性。还有理论指导性、整体性。
教学模式是程式比较稳定的、特殊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模式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它比一般教学方法层次高,它把教学方法模式化了。1.方法说:认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2.计划说: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计划或类型。”
3.模型说: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4.结构说: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 启发式教学模式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含义与实质
1.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观点;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一种教学原则或要求;
3.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一种带有指导性的根本方法。我们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来使用启发式这一概念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启发式教学是带有启发性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征
1.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2.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的作用 3.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式和途径 ****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模式的含义: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1.增强了教学情境的凝聚力。
2.提升学生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互相沟通和合作,提升了群体的智能开发力。4.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
****情感教学模式(P136-139)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的积极化的教学活动。***(二)情感教学的特征
1.以智育情 2.以意育情 3.以情育情
4.以境育情
情感目标: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心理情感方面发生变化,如兴趣、意志、价值观、个性、性格、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情感目标水平层次,有以下几个方面。** 接受——是学习活动引起的感情积极变化始点状态,它是学生通过观察、师生沟通和控制注意取得的。
反应——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把积极、健康的种子播在心田。这是教育活动或情境引起学生知识或道德共鸣的积极情感表现。
态度——这是由教育因素和活动引起学生心理“内化”,形成追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产生行为动机的个性化表现。
接受、反应和态度的培养,便组成了感情培养的连续体,它反映了感情目标的水平层次。对常用教学方法的认识:(P140-141)
试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P157-161)
****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所谓教学最优化,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案的优化,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形式、教学艺术等整体的优化。(P185)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根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内容的讲授
(二)删除和简化陈旧、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
(三)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课时可以从略
(四)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第五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艺术论
教学艺术的本质
所谓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特征。教学艺术的本质,则是指教学艺术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的规定性和根本特点。
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应具有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归结起来,大体有实、活、情、美、趣、新、育等七个方面。
纵观上述七个方面,创新和育人应是教学艺术的两个根本要求和特点,是教学艺术的本质所在。因为:
第一,从创新特征看,教学的生命力贵在创造。
第二,从育人特征看,教学艺术是培养人的艺术,它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教学艺术下一个定义:教学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为取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方式。教育艺术的功能:
一、提高威信功能
二、激发动机功能
三、全面育才功能
四、优化氛围功能 ****备课的基本要求***
1、注重系统性,坚持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第一,教学内容的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第二,教学对象的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第三,教学方案的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2、明确目的性,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统一
3、体现主体性,坚持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4、加强计划性,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突出发展性,坚持学习与创新的统一 ***实现备课观念的转变***
1、微观上的分别备课转变为宏观指导下结构性、系统性的备课。一个年级的备课,一个学年学生完整的素质、能力训练结构备课。一节课是无法训练能力的。
2、从经验型备课转变为科研型备课。
要在狭缝中学会生存。要搞自己的科研,做自己的东西。要善于开发积累教学灵感、教学智慧的潜能。
3、从单纯讲解型备课转变为训练型备课。
4、从僵化模式备课转变为设计创新型备课。
会干事的会偷懒,会教书的人在学生中走动。
5、从自我表现型备课转变为主体变现型备课。教学要充分展示学生。学生的精彩就是教师的精彩
6、从观点解释型备课转变为观点内化型备课。这就需要交流、通融(情感)
7、从个体性备课转变为群体性备课。
8、从单一型课程备课转变为相关课程综合型备课。***备课的三要素:(一)备《课程标准》(二)备教材
1.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2.分析教材各部分的中心思想
3.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备好知识点 4.把精力用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
5.选学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三)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需求 2.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备课的三种计划:
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二、备课
三、教案的编写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一:尊重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
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和谐、宽容、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觉驾驭并超越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正如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所主张的那样,主要使用讨论式而不是讲授式;在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时,要保护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急于达成共识或灌输既定结论。尤其在人文学科课堂上,对于虽不完善却包含了学习主体独特体验或创意的发言,教师应抱着对童心的诚挚呵护而予以热情的首肯;对于学生之间的分歧意见,教师应在发现其闪光点的基础上褒扬其探索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二:促进教学流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如果将课程知识团块分成三种类型,即第一类是教材提供的既定的必授知识,第二类是教师长期积淀的已内化为个人“财富”的知识,第三类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衍生出来的新知识,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这三类知识团块的比例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第三类知识将突破旧课程中的控制式和封闭式而大大上升。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三:以每位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为最高追求。
以每位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为最高追求。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对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本质要求。教师的教学重心应当实现从“教书”向“育人”的历史性转型,而以书本为中心的知识本位倾向应当终结。教师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下,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成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发展。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将出现一种崭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知识建构、问题探究、自我感悟的教学过程来完成的, *****教学基本价值
一、教学的认识价值
所谓教学的认识价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时,通过教学活动方法去获得人类沉淀下来的历史经验、认识成果,并将这些认识成果内化为主体的认识图式,逐步形成认识事物的能力,从 而在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去进行新的探索。
二、教学的发展价值
所谓教学的发展价值就是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工作这个客体,既有其内在价值又有其外在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是说明教学对教育领域内部的意义、作用和功能,即教学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的方面的功能;教学的外在价值则是指教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的智力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发展系统价值中,教学的智力价值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学的目的在于把前人凝聚在知识上的智力因素发掘出来,成为发展智力的营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价值能得以充分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发展学生智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突出了各项智能的培养目标,并以智能培养目标为主线,设计安排教学环节,并对智力能力加以考核等等。
第二,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会注意到学生的智力参与度,发掘其智力价值。
第三,就教学内容而言,都是经过精选过的智力价值较高的内容,其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都很强。
第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智力价值实现的关键。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力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说经过整理加工的知识体系的组织结构越合理,则其智力价值也就越高,所以提高知识智力价值的主要方法是完善知识之间的组织。
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价值
所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价值,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其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掌握独立学习的本领方面的价值,这是实现其他教学价值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方法是较多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方面的训练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育科学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在教学实践中也重视不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的获得往往靠学生自己摸索,缺乏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五、教学发展学生思想品格的价值.这是实现其它价值的保证。早在十九世纪赫尔巴特就提出过“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后来的许多教学论著作中也都阐述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至今似乎已经成为公理化的原则。因为学校教学教材有政治课、公民课、法律课,在这些教学中,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社会规范的教育;同时其它课中也含有对学生思想品格教育的功能当然,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有着这一因素,但它不具备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教育性价值的典型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育是教师的自觉行为。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善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学具有发展学生思想品格方面的价值也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导入的艺术(一)导入的含义
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从学习环节看,是衔接课与课之间,教学单元之间以及教学环节之间的过度方法和教学连接点。同时,导入本身也可以成为单独的教学环节。
▲不要把导入看作课前的几分种。▲前言课就是导入课。
▲复习课开始就是导入课。
(二)导入的实质
导入的实质是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最佳学习状态的标志或者说特征是什么?
1、学习心里顺畅。
2、思维活跃,学习需求大。
从学生学习的利益上制造学习需求。从了解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中制造学习需求
3、学习参与性强、内驱力强。
4、学习氛围浓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5、学习不拘泥于书本的结论,善于想象、联想,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通过学习有成功感、成就感、收获感,享受到学习的愉悦、学习的快乐,从而热爱学习。
(三)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设计导入语,导入新课,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针对性
2.新颖性
3.趣味性
4.简洁性
(四)导入的作用
诱导作用衔接作用指引作用激励作用
(五)导入的主要方法 1.温故导人
2.设疑导入 3.激情导入 4.事例导人 5.直接导入 6.直观导入 7.引文导人 8.习题导入
(六)导入类型与导入艺术
运用导入方法,借助于教学中的每个因素来体现教学价值的艺术。
运用情感美、思维美、语言美、人格美、实践美等因素通过相应的导入方法,体现教学价值的艺术。
从风格上讲,有情感式和思维式。
1、情感式导入类型及要求
(1)情感式导入的特征及意义
导入的特征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主,以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热点式、探讨式导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情商,对学生进行美好情感的培养,使之成为情感效能较高的人。情感效能较高的人,能充分体验生活的美和生活的幸福。(2)情感式导入的要求
▲找到学习内容中爱、憎情感的结合点。
▲找到学习目标与学习情感的结合点。智能、思维、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目标与学习情感有统一性(思维美、智能美)。
▲找到学习内容特有的情景与学习情感的结合点。(科技、建设、时事、人生实践等情景)
▲找到学习过程特有的矛盾与学习情感的结合点。(学习成功与失败,自我表现的充分与不充分,学习意志、品质、方法)
▲找到学习行为与学习情感的结合点。(善于思考、参与,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与同学合作、讨论等)
▲借助学生特有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情感的结合点。(好奇心、幼稚心、兴趣、爱好、易感染、易诱导、易兴奋、易感受等)▲借助学生思维特点与学习情感的结合点。(求问思维、逆反思维、求异思维是其特点)
2、思维式导入类型及要求
(1)指通过思维方法,能力训练达到教学目的的导入方法。(2)思维式导入的要求。
一般要把思维训练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思维训练与问题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思维训练与逻辑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思维训练与情感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思维训练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相结合。
****讲课的艺术** 讲课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的过程。讲课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才能与技艺,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注重讲课的艺术。
(一)讲课应具有的要求和特征。
1、语言简洁,个性突出,增强有效性。
2、设疑激趣,引发思维,具有启发性。
4、感情充沛,情理交融,富有教育性。
3、科学准确,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5、时间巧配,难度巧定,具有协调性。
6、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二)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1)运用精湛教学语言。
A.具有较强的逻辑性。B.具有一定的趣味性。C.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A.激发学习动机和主体意识,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
B.讲授能诱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热情,才愿意去学。参与教学过程,思考问题、理解和把握问题。.(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A.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优选教学方法。B.依据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C.依据学生的特点优选教学方法
D.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优选教学方法。
E.依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变更教学方法。(4)对合理的教学时间密度进行科学把握。
(5)对最佳教育时机进行及时捕捉与利用。
(三)现代教学中的讲解观念
讲解是环节,也是课型。要有语言艺术
1、讲解是后教学形式
(1)现代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后教学形式是指教师把教学形式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形式成为训练思维形式的手段。强调渗透力和内化力。(2)讲解作为后教学形式的原则
▲不求不讲。学生没有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的不讲。▲不精不讲。学生画龙,老师点“ 睛”(精)。精:解惑,能使学生从知识转化为思维方法。▲不化不讲。讲解应有内化力、感染力,内化成能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讲了后学生依然不懂的不讲。
讲解的类型:
讲解有导入后讲解、引导后讲解、启发后讲解、讨论后讲解、提问后讲解形式。会讲与不会讲的区别
会讲的引而不发,留有悬念,先让学生表现;不会讲的就会说教,没有思考余地,所谓认真听讲。会讲的讲思路,讲方法,在后台看戏;不会讲的讲结论,讲结果,在前台演独角戏。会讲的把知识整合到能力上;不会讲的切割知识停留在表象上。会讲的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不会讲的压抑学生的思维热情。会讲的尽量以不讲代讲;不会讲的以讲代教。会讲的与学生心灵对话;不会讲的在学生耳边讲话。
会讲的语言精炼有趣,内容丰富;不会讲的只讲生动,滔滔不绝,语言庸俗、繁琐。
会讲的迎合学生品味,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求知欲;不会讲的让学生迎合自己,产生逆反心理。
会讲的讲究内化力、渗透力、感化力;不会讲的追求听课纪律。会讲的善于点拨;不会讲的惯于说教。会讲的找类;不会讲的找面(平铺直叙)。
会讲的追求悟性,让学生顿悟;不会讲的追求学生的小聪明、小机灵。
2、讲解是辅助教学形式
讲解的实质是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讲解的实质就是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智慧、培育学生能力。(1)讲解是辅助教学形式,辅助点在哪里,辅助什么?
▲辅助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点;
▲辅助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点; ▲辅助学生增强学习任务的承载能力; ▲辅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2)怎样使讲解起到辅助作用
A.讲解之中要善于试探和表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把讲解内容分配给学生去完成,力求“不求不讲”。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再去讲解他们不可能完成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做到“不精不讲”。
B.善于浅化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成长和提高点表现出来,然后让他跳起来摘桃子。讲解关键是显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讲解内容,让学生懂得怎样跳得更高,摘到更多的桃子。
C.利用学生已知的学科知识能力,引导、激励学生探讨讲解内容,并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在此基础上设疑,难为学生,从而确定自己的讲解内容 D.要使学生“懂”并不难,关键是懂什么。
关键是懂得掌握知识的方法,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对人的成长的普遍意义。增进他的学习欲望,增强他的学习能力,进而增加他的学习内容,使讲解内容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越来越少,教师获得讲解的主动权。
3、讲解是排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指学习过程中情感、意志造成的心理障碍带来的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心理障碍。
讲解有利于排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指学习过程中情感、意志造成的心理障碍带来的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心理障碍。
讲解有利于排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A.有艺术的讲解增强学习收获感、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享受感。
B.有艺术的讲解不以知识压学生,而是充分表现学生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讲解给学生的学习心理带来安全保障。
C.有艺术的讲解制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排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D.有艺术的讲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能满足学生需求,不强迫学生做什么、达到什么,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例的艺术
举例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举例是一项教学艺术,为了充分发挥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举例要有科学性
举例要论证有关理论,必须赢得学生信任。因此,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具有科学依据,力求真实准确、比喻恰当、用词合理,表达完整。
(二)举例要有思想性
所举例子要健康有益,能将典型事例与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具有论证观点、教育学生的双重作用,从而激励学生勤奋上进,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为此,首先,举例切忌低级庸俗,低级庸俗的事例会腐蚀学生的思想。其次,要注意事例是否具有消极方面,是否在证明原理的同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举例要有启发性
举例是为了论证和说明理论,因而必须寓理于例。事例中要隐含着深刻的道理,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四)举例要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是指所举的例子要最能集中反映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例子所要论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五)举例要有趣味性
教师举例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六)举例要有时代性
教师举例要力求新颖,时代感强。这就要求教师举的例子从时间上说要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社会,具有当代特色;从空间上说要接近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特征。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备感亲切,乐于接受。
****板书的形式及基本要求 板书的主要形式
1.观点式板书。2.线索式板书。3.归纳式板书。4.演绎式板书。5.表格式板书。6.图解式板书。
还有分化式板书、辐射式板书、图画式板书等等。
***板书的基本要求
1.科学准确,简练精要。
2.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布局合理,书写规范。4.灵活多样,整体美观
结束新课的方式及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结尾的方式(一)归纳总结式
归纳总结式是教师本人或教师引导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的结尾方式。运用这种方式结尾,必须注意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系统准确,同时要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力求多角度、多形式、有深度、有创新地概括总结,要注意强化教学重点,突出教学主题。
(二)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式是指针对新课导人中提出的问题、设置的悬念进行课堂小结,达到前后照应、浑然一体的结尾方式。
(三)设置悬念式
设置悬念式是指教师通过巧设疑问,提出后面即将要学习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新的思考和求知欲望的结尾方式。这种结尾往往可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期待、收到“课虽尽而思不断”的效果。
(四)比较区别式
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五)练习检测式
练习检测式是通过设计并引导学生做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结尾方式。
(六)图表整理式
图表整理式是以图解、图示、表格对课堂上所授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结尾方式。这种结尾方式,可使教学内容更眉目清楚,脉络分明,更简明化,直观化,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总结新知识,了解知识间的结构关系,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结尾艺术,是指教师妥善处理好下课前的几分钟,艺术性地结束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不仅要有“虎头”,而且要有“豹尾”。一个精彩的结尾不仅可以照应开头,促人振奋,使整个教学结构完整,而且可以整理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观点、发展能力、活跃思维、查漏补缺,并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授课决不可虎头蛇尾,而应高度重视结尾,使教学更好地善始善终
第六章 思想政治学科方法论
终身学习的含义
终身学习首先是一种观念。其中心词是“学习”。
“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终身性是终身学习的时间向度的规定,也是它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只有“终身性”的学习才能称为“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特征
1.全民性。全民性是终身学习的空间向度的规定。
2.个别性。终身学习主要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特点,恰恰在于能够满足千差万别的多样性、分散性、个别性学习需要。3.自主性。这是终身学习更为本质的特征。
学习目的、动机、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形式的运用,学习时间、步骤的安排,都是由学习主体决定的,而不是由教育机构自上而下布置或安排,也不是教育者外在强加的。学习主体这种由生产型需求向消费型需求的转变,正是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学习者与传统学校教育体系中学习者角色、地位作用的显著区别。
你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特点)合作性学习(含义、特点)有何理解(P275-279)***研究性学习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2.自主性
3.合作性 4.创造性 5.过程性
6.问题性 7.实践性 8.内化性 合作性学习法
****合作性学习的含义
合作性学习是指通过教师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助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从而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的合作学习旨在创设学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满足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和获得自尊感需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的四个特点: 1.学习的协作性
2.知识与情感交融性
3.个体效能的展示性
4.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性
第七章 思想政治学科评价论
一、教学评价的对象
教学评价中的教学指的就是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它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学生、学校工作、教学环境、教学的体制等等。但教学评价主要是侧重评价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工作等.这些要素也就是教学的主要和经常的评价对象。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依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分类
依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依据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分类 依据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分类,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相对性评价和决定性评价及个体 内差异评价。
(三)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可分为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四)按评价的方法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应试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表现出来的弊端。
(一)评价功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二)评价内容过多注重智育
(三)把笔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四)由于评价主体错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三、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一)评价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功能取向,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为发展人的教育,把人的发展当成教育的目的,确立教育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长期以来只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随着教育观的转变,教学评价功能也发生着根本的转变。
(二)评价内容综合化
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评价的内容指标也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就是说在评价内容指标上,评价学生个人学业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综合情况,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做人的品格、身心素质等。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评价指标多元化,就是说评价方法既有量化的笔试测验外,又有课堂的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成长记录、研讨评价、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法。因为量化出来的结果,远远不等于一个人的全部学习成果的总和。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现代评价观点认为在教学评价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要成为评价的主体并能主动地参与评价,改变把学生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的错误现象。
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承担,共同参与评价,这些评价人员进行交叉互相评价,互为评价和被评价者,实现主体多元化。
(五)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
四、听课的要点
(一)看教者的理论修养
第一,看教者的整个教学思路是否体现了现代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的教改方向,有无创新的闪光点。第二,看教者的课堂结构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同教学的总体思路相一致。
(二)看教者的教学智能
第一,看教者的思维能力。教者对本节知识和原理的分析、集合和概括能力如何,是否揭示出知识、原理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的东西。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观察和了解教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清楚、严谨。
第二,看教者的思维品质。从教者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上和教学过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教者的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缜密性和批判性。如有的教师认识问题思路狭窄,不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多层次分析问题;有的教师看问题很敏捷,但不合情理,这都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也是智能不强的表现。
第三,看教者的教学实践能力。看教者处理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否详略得当、重点是否明显;对问题、事实、原理分析、说明是否深刻、准确;对学生提的问题回答是否正确、适当等,这些都可以看出教者的 智能和实践能力。
(三)看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所以看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第一,看教者指导学生学习的水平。从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教材的感知的深度、读书自学的能力,看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是否对路,是否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是否有强化学生自学的意识。
第二,看对学生思维训练任务完成的如何。学生学习的如何主要靠的是思维能力,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标志。学生只有学会思维,才能会学习,方能收获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看教者的教学修养和教学技
第一,看教者的教学修养,主要看教者在课堂上精神是否饱满,教学的态度是否严谨,教态是否自然,穿着打扮是否得体,对学生的态度是否亲切热情。
第二,看教者的教学技能,首先要看教者的教学语言运用的如何,讲话是否生动、有趣、富有逻辑性,学生是否能听懂。其次,要看教者对教法选择和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是否得当,对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处理的是否巧妙。最后,看教者的板书设计的是否合理等。
五、听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外人听课时最好要事先通知教师,不管是领导还是同行,要听哪位教师的课最好在上课之前告知授课教师。其次,要带着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去听课。听课时要做听课记录。第一,要记听课时间、班级、学科、课题。第二,要记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板书、教师的基本功、教学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的创新点、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等。
第八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论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P316-318)
一、人类精神文化的传递作用
二、造就人才的作用
三、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和领带作用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师范作用 教师职业的特点(P318-321)
一、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责任性
二、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
三、教师职业具有奉献性
四、教师职业具有育人性
五、教师劳动效果的滞后性和深远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社会价值(P326-328)
一、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性作用
二、思想政治学科的经济性作用
三、思想政治学科的政治性作用 ***论述题:教师应怎样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示:从教学观、教师观、教材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五篇:思政教案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上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这些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着有益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仍有积极作用。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上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有利于协调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也能够由强调整体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们的精神需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它是对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他人、对社会作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把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它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墨子“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最值得的追求。以上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又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相联系。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重视修养践履,通俗地说,就是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志气、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这就是通常说的成“仁”。为到达道德的理想境界,要“克己”、“养心”、“慎独”,强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见善如不及,见不善为探汤”;孟子讲“养性”、“养气”,认为通过自己的“持其志”的修养功夫,可以涵养成一种“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宋代朱熹强调“道问学”和“尊德性”,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并一直为人民所传颂并实行。此外,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患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着自己的独有的民族特点,但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还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一切优良道德加以改造,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在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反对所谓的“西方中心论”。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如古代的希腊、埃及、印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于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对于有关伦理道德的许多问题,都有过深刻的、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思想和理论。
当然,对于一切外国的文化伦理思想,同样要批判地继承,决不可以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及评析。这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的理论。表现: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全盘加以否定,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不但颂扬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而且宣扬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宣扬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甚至宣扬一切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道德。从五四运动时以胡适为代表,到现在一些人所主张的“全盘西化”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民族虚无主义态度的典型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伦理道德,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评析:“民族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不区分精华和糟粕,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他们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在经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之后,同样是抵御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力量,因而把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否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他们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由于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从而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艺术和价值观念,甚而全面否定自己民族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极端有害。
“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与“民族虚无主义”相反“文化保守主义”在传统文化上主张全盘复古,不加批判地全盘继承。表现: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和所谓“物质上可以开新,道德上应该复归”的思想,都是坚持在道德上“全盘复古”的思想。近百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上,有所谓道统论、国粹派等,它们都曾经赤裸裸地主张复古。康有为先主张“维新变法”,后来也鼓吹“尊孔读经”,提倡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现的所谓新儒家学派,主张 “复兴儒学”,实际上是一种无批判的继承。目前在海外及港台,一些人研究新儒学,只强调要认同、继承、弘扬儒学的基本的精神价值,而不主张对儒家伦理精神的批判和改造,甚至主张以儒家资本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更是错误的。评析: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来看,在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体系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愈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三纲”思想就发展得愈加严重,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极力提倡“愚忠愚孝”,利用政权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大力提倡所谓“忠孝节义”的楷模,褒扬烈女节妇,大树贞节牌坊,使封建的“三纲”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一种精神枷锁。因此,对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目的的一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批判,以清除其封建遗毒。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中国道德传统文化,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又要反对不分糟粕和精华的“全盘复古”的错误态度,而应坚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态度,去了解、批判、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往往是精华和糟粕相交织、相融合,因而我们既要善于吸取其中合理的思想,又必须善于剔除其中的消极内容。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总结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时,必须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即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其中尤其要强调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道德体系的需要。
第三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上的各种负面影响,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纲要》提出的20个字可以细分为10个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要求每个公民必须确立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守法”,也主要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它要求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强调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即讲文明、讲礼貌。
“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强调诚实、诚恳、信用、信任。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团结”,主要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强调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完成共同的目标,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团结就是力量。
“友善”,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强调待人处世态度友好,珍重友谊,珍视友情,为人善良等等,这是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
“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要求每个公民具备勤劳、勤奋、俭朴、节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强”,是要求每个公民都要自尊、自重、自励、自立,具有不屈不饶、顽强拼搏的精神。
“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要求公民有职业责任感,珍惜岗位,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恪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等。
“奉献”,强调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服务社会,造福国家、社会和他人等。作为一种美德,奉献历来被人们崇尚。
(三)诚实信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是指诚实,多指“内诚于心”,“信”是指守信,偏重于“外信于人”,合起来指:诚实正直,言而有信。诚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诚是信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诚信于心,才有言行一致。诚信道德是成为公民的立人之本、家庭之道、经商之宝、交友之道、为政之道。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能为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把诚信作为美德加以推崇,诚信的人总能优先赢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一个人很难靠孤军奋斗获得成功,需要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具备诚信品质的人,值得信赖,可以赢得更多的朋友、合作者和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别人的帮助;诚信的人,能够诚实待己,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所以往往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真诚能让我们最大程度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诚信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古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取信于人,就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毫无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如果“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只能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难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此而言,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是商品交换和经济交往的纽带,是竞争力量和优势产生的源泉。一个企业拥有了诚信,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步为营,节节胜利。
诚信能为成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诚信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诚信带给我们的好处:
反过来讲,不讲诚信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守信是人格确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没有人愿意与不讲信用的人交往,只要欺骗别人一次,就永远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别人对你的重用。现在,一些人不讲诚信,为了眼前的利益,造假惑人。这不仅损害个人信誉,还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使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到头来,不仅自己无法得到他人诚信的回报,还人为地加大了自己成功的成本。因为没有安全感,每个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防止被欺骗。结果人人都生活在紧张和压抑之中,生活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信用被破坏,社会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经济不能正常的增长,个人也难以顺利的达到成功。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诚实守信意味着端正学习态度,踏实学习,虚心求教,不懂不装懂,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坚守学术道德规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不抄袭、不剽窃等。目前我们在诚信道德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部分同学缺少诚信和正义感;个别甚至偷窃、抢劫,敲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学术腐败现象对青年学生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的同学骄狂浮躁、自命不凡,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作业偷工减料、考试抄袭剽窃,个别甚至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惜铤而走险。„这些迫切要求我们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我们都渴望成功,因此应主动成为诚信的忠实卫士,而不要埋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美好的一切就在你我手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播种诚信,当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候,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