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越南语中的社交礼仪词看越南传统文化内涵
从越南语中的社交礼仪词看越南传统文化内涵
摘 要:越南民族讲究行为举止的礼节礼貌,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在日常交际中越南人会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应答允诺词、语气词等固定的社交礼仪词表示有礼貌的社交,用词一般随着交际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正是越南人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等的文化结晶,是越南民族文化的体现。
关键词:越南;交际;社交礼仪词;文化
言语交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往往渗透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越南人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讲究行为举止的礼节礼貌。这种长幼尊卑秩序观念在日常交际语言中体现出来,例如越南人用家族称谓词“anh”,“ch?”,“?ng”,“bà”,“c?”,“chú”……做人称代词使用随着身份、地位、情感的变换而变换,而应答允诺词和语气词也会随着称呼的变换而做相应的改变。
一、社交礼仪词
(一)家族称谓词做人称代词。把家族称谓词社会化是越南传统交际观念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越南人注重宗族、注重集体,注重维持彼此时间的关系。越南人会把一个陌生人称呼为“?ng,bà,c?,chú,bác,anh,ch?”,家族称谓次社会化体现了越南人希望的把家族扩大,血缘不断延续的传统价值观。
(二)应答允诺词。越南俗语中有这样嘱咐小孩子的话语“B?o v?ng g?i d? con ?i,v?ng l?i sau tr??c con th?i ch? quen”教育小孩子要注意遵循“B?o v?ng g?i d?”的理解,应答长者时要用“d?”,长者有吩咐时要应答“v?ng”,人前人后都不可忘记这一点。现代越南语中,常用的应答允诺词有四个:v?ng,d?,?,?i。
当别人呼唤,应答别人的时有三个表示应答的词:d?,?,?i,相当于汉语中的“唉”。当别人吩咐时,表示允诺的词有三个:v?ng,d?,?,相当于汉语中的“好的”,“是的”。
(三)语气词。越南语中的语气词也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体现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如:à,?,nhé,c?,nh?等。社交中不可随意使用语气词,除了要强调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语气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交际的对象。如?用于受尊敬的交际对象,nhé表祈使、命令号召和邀约语气,但只能用于下级,晚辈或同辈之间。语气词虽然没有实际意思,但是它反映了说话人态度、心境、素质、思维等内心活动,一场成功的交际,与正确得体的语气词密不可分。
二、社交礼仪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某一语言习惯的形成绝非偶然或随意,由于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观形成了某一特定的语言习惯,因此,社交礼仪词的形成与使用,正是越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发展起来的文化产物,反映了越南人的生活方式、道德理念、思维习惯等。
(一)传统稻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稻作业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整个红河平原地区的文化发展,古代越南(红河平原)是稻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水稻作为经济基础,导致了村社的长期存在,同时也巩固了村社文化。因此,稻作业在越南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居民的文化性格,包括内在气质、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载体,既反应文化,也能反映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社交礼仪语言有长幼尊卑之别,正是稻作文化的长期存在和村社文化共同结合的产物。
越南人在村社中注重血缘,注重宗族的传统观念,崇拜英雄,习惯悼念家族祖先,尊重村社里对大家有功的人,因此把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词用作人称代词,把家族称谓词社会化,反映了越南人在村社集体生活方式下有着注重维护群里关系,重视邻里感情的思维。因此,越南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B?o v?ng g?i d?”的交际原则也不足为奇了。
(二)儒学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越南人自古以因受儒学的影响,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们认为Con ??i cái mang(儿女愚笨,过在父母),因此越南人十分注意孩子的道德培养,要求儿女Tiên h?c l?,h?u h?c v?n(先学礼,后学文)。因此,越南人比较讲究行为举止的礼节礼貌,如果一个人在交际中不懂得使用正确的交际语言,会被看做是没文化,没教养,会被骂“?? m?t d?y”(没教养)。
10世纪以前的越南受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开始,越南深受汉文化的影响。10世纪后,越南脱离中国封建王朝,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深受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仁义、孝悌、忠恕等伦理观念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已深深地扎根于越南社会生活中,对越南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1000多年的渗透,已经形成了儒学在越南自上而下的影响,10世纪后,越南封建王朝的统治依然需要儒学思想进行巩固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儒家学说在越南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渗透了儒学忠孝节义观念。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也无处不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
(三)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òmò”的性格体现了越南人注重与他人的交往的性格特征,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越南文化,越南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取精华,在历史的发展中塑造了“礼孝为先、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越南人观念认为正是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推进了民族进步与发展,因此,即便到了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今天,越南人依旧延续了遵守长幼尊卑秩序的习惯,在交际中谦虚谨慎的性格也体现了越南人注重情感交流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语言是表达物质、思维、思想的工具,同时是历史文化的“挖掘机”,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找回历史,还原历史进程中民族的生产、生活与交际方式。家族称谓词社会化、应答允诺词和语气词只是解答语言与历史文化关系的冰山一角。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透过语言才能看到光彩夺目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06.[2]祁广谋.越南语文化语言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07.[3]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2.
第二篇: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
礼仪规则,包含着创造者对礼仪的爱。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拥有古老的礼仪历史,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规则。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5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1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
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礼仪,为什么要谈到道德修养呢?因为诚信是一切礼仪之本,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充满诚意,才能表里如一,没有诚意的礼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比喻至诚的力量连金石都可以感化,何况是人呢?如何培养诚信,这就需要自我反省,人,不可能不说谎,这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知自己犯了错误,说了谎话,还不知道改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圆谎,最终自欺欺人,惶惶不得终日,害人害己。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人往往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当常常反省,做到问心无愧,这就是修身之道。
在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言行两个方面。易经上有句话:“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就是告诉我们言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之所以光荣或者是遭受耻辱,都是有本身的言行所引发的。
祸从口出,就是说明言语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粗话脏话,有些同学可能会一时好奇,学了起来,渐渐就染上了说脏话的坏习惯,这个一定要改,因为恶语伤人是很可怕的,一时的出言不慎可能会激起别人的仇恨心理,说着无意,听者有心,这会给你招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还有一种就是挑拨离见,揭发别人的隐私的毛病,这样的人很容易失去朋友,因为别人一旦知道了你这个毛病,就一定会提防着你,不愿意与你谈论自己的事了,那么你就很容易被孤立,当然这种恶果也是自招的,怨不得人。所以我们说话,尽量说一些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果言谈终日,言不及义,与他人聊一些闲言碎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耽误学习。
行为,更是礼仪的重中之重,打架,偷窃等恶习向来是为人所不齿的。如果严重的话,当事人还要负担刑事责任,接受国家机器的制裁。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应当检点自己的行为,比如坐姿要端正,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跷二郎腿。走路不要莽撞,同时要抬头挺胸,使人感觉有朝气。写字要工整,不要潦草。写字不规范也反映了心态的不端正。《弟子规》里说的:“字不敬,心先病”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当你想乱扔垃圾的时候,就应当想到清洁工工作的辛苦,如果自己是清洁工,看到同学们乱扔垃圾时心里会怎么想?再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在下面聊天,做小动作,自己作为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讲课时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学会换位思考也是我们成功人生的秘诀之一。
然后我们要谈的就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我们常常听父母对我们说到察言观色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察言观色呢?比如亲朋好友聚会时,看到长辈应当问好,如果不知道怎么称呼可以事先问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长辈没有开动之前最好不要先开动,坐座位是也要听从长辈的安排。在路上遇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在和朋友谈话时,如果对方沉默不语,就不要追我下去了。这些礼仪都很细,平时生活中应留心观察,不懂的地方可以向父母,老师请教。
谈了这么多,同学们是不是对中华传统礼仪有更深的理解了呢?今天的演讲在这里就要和大家说拜拜了,同学们要认真体会,并付诸行动哦,中华民族的明天等待你们创造!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同学们在你们的耳边是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想起文明这两个字呢?可是你们记住它们了吗?答案是没有。因为你们早已经把他从你的“计算机”大脑里删去了!
同学们我想你们应该都出国旅过游吧!可是你们知道那些外国人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吗?他们说中国人不讲文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还在景区的墙壁上写上五个醒目的大字,“___到此一日游”。你们可能很气愤,认为他们在说瞎话,但是这是事实啊同学们!在外国人眼里我们就是像野人一样,没有礼貌,没有教养。
在学校里我们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心情肯定很浮躁想发泄心中的怒火。没问题,去操场在外面痛痛快快的疯玩一场,抛去心中所有的烦恼。但是有些同学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不文明的方式,在教室和楼道里大声喧哗,仿佛要让全世界的人明白,你心中的那团火可以燃烧整个地球。然后,在教室内安静读书的同学们走出来笑眯眯得对你说:“你声音太洪亮了,请安静下来好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要让他从你的耳边溜走,让他在你的耳边徘徊,作为你的指路明灯时时刻刻提醒着你。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什么是修养?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文化、智慧和善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讲究情操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要想成为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考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考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最灿烂的少年时代,这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险滩,你是愿意做浅薄无知、言行粗鲁的人呢,还是做一个知识渊博、举止文雅、谦和热情的人呢?相信所有的同学选择的都是后者,这就是有修养的人。
一个人的修养不是说想想就能拥有的,而是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同学们,当你走在蕺山校园优美洁净的环境中,你也许会感叹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当你和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你会感觉到生活是那样的充实快乐。可是,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在我们的言行中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每一个学子去督正、修炼。比如:当每天早晨进校时,迎接你的是礼仪岗同学热情地问候与值日老师的微笑时,你该怎么做呢?是漠然而视、擦肩而过还是还以标准的队礼、尊敬的鞠躬?当课间休息时,你是选择轻言轻语、养精蓄锐还是追逐打闹、放肆的喧哗?
同学们,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真善美,也都希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为什么不付之以实际行动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古训。亲爱的同学们,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上课的时候专心听讲尊重老师,与同学交往真诚礼貌文明待人,受到委屈要不失君子风度,被误解也能够宽容他人;遇到师长、来宾,主动敬礼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写乱划,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修养不仅能给予他人以满意和快乐,而且还会使自己变得美丽;变得纯真高尚。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宝中,魅力宝中》。
晨光和着青春披洒在这美丽的校园,携着希望,带着渴盼,怀揣着梦想,兼程和追梦的读书声优美而动听。宝鸡中学,承载着你神往的大学;宝鸡中学,寄托着你华丽的心愿;宝中学子们,更是不断进取,奋斗人生,拼搏未来,勇往直前!
可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却也总是难免被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所打破。餐厅里的大喊大叫,午休时也总有的宿舍不能按时就寝而影响他人的休息,更有其人懒得提水就顺手提起别人的壶转身就走。所有的一切,在宝鸡中学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下,就愈发的不应该了。
文明,文明是什么?
文明源自一种素养。周末,校门口的公交车站挤满了人。人流随着车辆驶入车站而涌动了起来,这个时候,你身着宝鸡中学的校服带着回家迫切的希望就使劲的往公交车上挤。当你上了车后,与你的同伴旁若无人的大声聊天,评价着你的同学,评价着你的老师,甚至评价着我们的学校,你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个时候,你身着的是宝鸡中学的校服啊!你身着的校服,是七十年宝中人积淀的多少汗水,换来的多少荣耀,多少灿烂,多少的伟大。而你,又把这多少荣耀、多少灿烂、多少伟大,怎样玷污怎样蹂躏怎样不懂珍惜。同学们,你们每个人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个人素养决定了我们怎样的言行举止,而我们的言行举止又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文明源自一种责任。你公然在课堂大呼小叫,面对坐在后排听不到老师讲解的同学,你对他们负责了么?你夜不归宿,在网吧守着游戏过夜,面对为你揪心为你着急的老师,和含着眼泪,用心血供你上学供你读书却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你对他们负责了么?
文明的校园建设,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每一个宝中人共同的努力。我希望着有一天,餐厅里每个人都有秩序的排队打饭,安静的就餐。我希望着有一天,宿舍中大家都能按时就寝按时休息,不去打扰别人。我希望着有一天,自习课能听到的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我希望着有一天,年级部的老师们再也不用担心我们这些孩子们中总有的人不遵守纪律,不用心学习。我希望着有一天,宝鸡中学伴随着每个人青春的脚步,文明之花开遍校园永不衰败!
爱我宝中,积极进取。爱我宝中,韶光永驻。爱我宝中,奋发图强!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让文明同青春携手并进,让宝中精神长存不灭,永垂不朽!爱我宝中,爱我宝中!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5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___,来自三年级三班。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平时我很注意讲礼貌,遇到师长、来宾,我会主动问好;与同学交往,我能与大家与睦相处。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我会右行礼让;在学校我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在公共场所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爱护公物,不乱写乱划;乘车时做到先下后上,并能主动让座。我还懂得感恩父母,在家里经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每当父母的生日与父亲节、母亲节,我总能为父母送上一份祝福。我认为这样做才符合一个优秀、文明的少先队员形象。
三年前,我带着美好的憧憬走进这所美丽的学校,稚嫩的脸庞上是充满朝气的笑容与纯净如水的眼眸。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现在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了,我认为我应该为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希望自己能像太阳一样,把文明礼仪的光芒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希望自己能像春雨一样,让文明礼仪的雨水滋润身边的每一个人。
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让我们的校园成为文明的天堂,让我们校园的天更蓝,水更清,道路更清洁,环境更优美……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5篇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
口张崇琛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一、称谓
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锡茶壶”(yangtukun)误读为“铴茶壶”(xichahu),结果贻笑大方。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这都是很不得体的。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日:“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对有些老先生应称字,如王了一(力)、启元白(功)等。
今天,官方的称谓一般都称官衔,这一点,古今一致。至于其他社交领域的称谓,按中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讲究的。具体说有敬称与谦称、敬辞与谦辞以及书信用语等不同情况。
首先说说敬称与谦称。传统文化中,一般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或公,称对方亲属日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兄、令叔、令郎(令公子)、令爱(令媛)、令亲家、令夫人等,称自己的老师日师、先生、夫子等,称自己的学生曰弟、君、生等,称自己的同学日学长兄、砚兄、师兄等。这些都是敬称。而对外人称自己的亲属则日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女、小儿、犬子等。这些都是谦称。对外人称自己的配偶也应用谦称。如称妻子日内子、内人、贱内、拙荆,称丈夫日外子、良人、夫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敬称也只能由别人称,自己不能称。如称自己的父亲曰“我令尊”,或称自己的妻子日“我夫人”,会贻笑大方。为防闹出笑话,可以记住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说,对外人称呼自己家中辈分高或年龄大者应在称谓上加一“家”字,称辈分低或年龄小者加一“舍”字;而称呼他人的亲属,则无论什么人都应在称谓上加一“令”字。这样称呼,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得体的。
再说说敬辞与谦辞。敬辞与谦辞虽不是正式称谓,但在社交场合也常常用到。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与之相适应的谦辞则有“愚”、“拙”、“贱”、“敝”等。如言及对方应日高寿、高见、高论、高才,言及自己则日愚见、愚才;言及对方日大名、大驾、大作、大扎、大函、大示、大教,言及自己则日拙作、拙笔、拙见;言及对方日尊姓、尊府、尊驾,言及自己则日贱姓、贱庚、贱恙;言及对方日贵姓、贵庚、贵省、贵邑、贵恙,言及自己则日敝人、敝姓、敝省、敝邑。
传统文化中有些书信用语今天也在继续应用。如书信开头称父母日大人、膝下、膝前,称长辈日几前、尊右,称老师日师、先生、夫子、函丈、教席、讲席、道席,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称晚辈在名字后加如晤、如面、如握,称女性在名字后加慧鉴、芳鉴、淑鉴等。而在信封的收信人姓名后则往往加“台甫”、“台端”、“台安”、“台启”等,以示尊重。
二、座次
古代朝廷、讲堂皆以南面为尊,即君主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见君王,故称“北面称臣”。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
汉以前,家庭之中堂上以南面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就是以东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刘邦是客人,按说应居上座,但项羽不顾礼仪,自己占了上座,显示了项羽的傲慢自大,也反映出汉代室内以东向为尊的习俗。
汉以前的住所是堂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室小。堂后有墙,与室相隔,堂前有阶,堂的前沿不封闭,故有“登堂入室”之谓。堂不住人,仅供议事、行礼、交际、祭祀之用,室中住人。堂室之中皆席地而坐,颇似今天日本之榻榻米。
秦汉以后,堂、室结构简化,堂的有些社交功能被合并于室中,因之室内的座次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会见宾客时,一般都是宾在西(右)、主人在东(左),即所谓“东家”、“西宾”。古人所谓“分宾主坐下”,即是这样的坐法。直到清代的乡饮酒礼也还是大宾位西北,而作为主人的府、州、县官位东南(见《清史稿·礼八》)。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古人车上座次的排列略有不同。古代为马车,故御者居中,主帅居左,警卫居右(又称车右)。因御者左手并辔,右手挥鞭,故须居中。今之轿车,司机旁是保镖位置,司机后是首长位置,保镖后面是秘书位置。
至于左右位置的尊卑问题,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规定。周代,诸侯朝见天子,其座次以左为尊;到了战国,又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至西汉仍是右尊左卑。《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诸侯王表》:“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颜师古注日:“汉时依上古之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
东汉至唐宋,随着官职的以左为大,座次也基本上变为以左为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南宋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云:“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当时的左丞相为吴坚,位在右丞相之上。元朝曾一度以右为尊,但到了明初,又恢复了以左为尊的习俗。早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年(1637年)十月,即“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明史·太祖本纪》)。直至明后期仍沿其制,如邱橇于万历间复官后,“已迁刑部右侍郎”,“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明史·邱橇传》)。清代仍是尚左,其六部中的左侍郎亦较右侍郎位置为高。如刘统勋“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守刑部右侍郎;随大学士嵇曾筠巡视浙江海塘,迁刑部左侍郎”(道光《诸城县志》卷十三)。此后,这种尚左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在安排座次时,都有意让地位尊贵的人坐在左边,而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则在右侧陪坐。
三、会客
古代到别人家里去作客是有若干讲究的。现按照时间的先后,将古代文献(主要是“三礼”)中有关会客的注意事项逐条排列如下:
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礼记·曲礼上》)
这是说在进入主人家的大门时,必定要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主人知道是来客了。古代多半是用清嗓子的方式让主人闻知,如京剧舞台上所表现的那样。决不能无声无息地闯到别人家里,去做不速之客,那是很不礼貌的。今天则可以通过敲门或按门铃的方式告诉主人有客人来到。这种做法也适用于夫妻之间,丈夫在进入内室时也应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妻子知道。《韩诗外传》中曾记载孟子突然进入内室,发现妻子箕踞(一种很不雅观的坐姿),于是向母亲请求休妻。而孟母则引《礼记》中的“将上堂,声必扬”批评孟子“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为何“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呢?这是因为古人一般脱屦(鞋子)于外,唯长者可脱屦于内,户外既有二屦,则并户内之长者,共三人矣。三人所言而不闻于外,必是密谋,故外人不宜妄人也。
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礼记·曲礼上》)
这是说入门时视线应朝下,不能举目,以免给人造成趾高气扬的感觉。入门时还要两手当心,如奉扃(门的开关)然,看东西也不要目光来回游移,以防干人之私。门原来是开着的仍要开着,原来是阖着的仍要阖着,必须尊重主人的习惯。最后一个进门的也不要把门关死,以示不拒绝后面的来客。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礼记·曲礼上》)
所谓“让于客”,就是让客人先人。但到了寝室门口,主人则要先进去收拾一下(象征性的),然后再让客人进入,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客人不肯先入,那么主人就肃拜以请,一同进入。
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礼记·曲礼上、》)
行而张拱日“翔”,即两只胳膊像鸟的翅膀一样上下翻动,这样的动作在室内是不允许的。“横肱”即将两只胳膊横过来,一人占两个人的地方,这样会妨碍并坐着,也是不礼貌的。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坐时脚后跟与臀部接触,称为“居”;如上身挺直,则称为“启”或“跪”。进门后主人请你坐,你就坐,这样既比较舒服,也是尊重主人的意愿。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记·曲礼上》)
就坐时应注意自己的容仪,不能表现出愧怍的样子。两手应将长衣轻轻撩起至离地一尺而坐,以免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衣服上而摔倒。还要整理好前面的衣襟,勿使披散。坐下后足也不要抖动,那样会失容的。倘遇先生的书籍琴瑟在前面,千万不要跨越,应坐下后再跪而迁移之。虚坐尽量往后,表示谦虚;吃饭时尽量靠前,以防饭渣弄脏了席子。
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勿髦,冠毋免,劳毋袒,暑无搴裳。(《礼记·曲礼上》)
侧耳以听非但不恭,而且易生刺探别人隐秘之嫌。“嗷应”即大声呼叫,“淫视”即目不转睛地看某一件东西,“怠荒”谓容止纵慢,都有违礼仪。还有在室内走动时不可表现出倨傲的样子,站立时不可偏任一足(稍息状),坐时不可两腿向前状如簸箕。古人的冠不同于帽子,它是成年男子的标志,故不可以随便免冠。作客时不要袒胸,天再热也不要把下身的裳(秦汉之前男女皆着裳)撩起来。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礼记·曲礼上》)
会客期间,无论向老师请教学业还是向他人请教问题,都应该上身挺直,表示敬意。倘遇父亲或老师召唤,也不要慢条斯理,光答应不行动,而应当说“是”,同时上身挺直。“诺”仅是漫应之,“唯”则是照办的意思,两者有所不同。
毋持饭,毋放饭,毋流歃。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嗵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歇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欧醢,主人辞以窭。(《礼记·曲礼上》)
“抟饭”即使劲盛饭,“放饭”谓食而无节,“流歆”即饮之而流于外,皆为不雅的吃相,应该避免。“咤食”谓以舌口中作声,会被主人当作饭食不可口,故吃饭时不可发出声音。“啮骨”即啃骨头,古人认为在宴会上啃骨头形象不佳,且易发出声音,也不要这样做。自己吃过或夹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到盘子里去,那样很不卫生。也不要把吃余的骨头扔给狗,那是贱主人之物,且两狗相争会影响人的情绪。“固获”谓必欲取之,即几次三番地要取得某一块食物,这会给人留下贪得的形象,夹菜时不可如此。“扬饭”谓以手散其热气,急欲求食之状,也是要不得的。“哒”即尝,“絮”即调,主人端上来的羹(古代的羹里面是有肉或菜的),客人不宜先尝或随便加以调和,甚至说三道四。如客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主人便以不能烹饪为辞婉拒。“醢”即肉酱,古代宴席上一般是不上肉酱的,这是因为子路死后被剁为肉酱,此后孔子便不再食肉酱的缘故。若客人提出要歆醯,则主人可以贫困乏味为辞拒绝。至于在席间“刺齿”(剔牙),古人一直以为是不雅的,更不要有这样的举动。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上、》)
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礼记·曲礼上:》)
共食而求饱,非
第四篇: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中学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一起来看看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中学,欢迎查阅!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1
中华古国,央央尚礼。
礼,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论语上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礼其实是一种仁,然而近些年来国人在外旅行却随意涂鸦的现象频频发生,这是否是失礼,又是否是一种不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礼于我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规范自己的准则,礼不是空空洞洞,礼在我们的心中是有一个样子的,只有知礼守礼,方能延存一个国家的文名,一种文化的精神,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从未将它遗忘可见它对于中国和炎黄子孙的重要性。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快捷,人们有时候只是为了追求某些表面的东西而渐渐忘记的有些东西。古人留下的礼仪,可能是现在忙碌的人们缺乏的东西。孔融四岁能让梨,程颐雪中求学,缅伯高千里送鹅毛,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人的形象因礼而变得高大,一个不懂礼、不讲理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天下无法不正,无礼不长,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礼者,天
下顺之。君曾记,那知不可而为之之人?笑嘲曰累累如丧家之犬者,却照亮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孔丘啊,他驾着那时代的马车,不就是为了一个礼吗?为他心中那片充满礼的圣地,去挣扎,去流浪,礼之于他也,犹酒之有糱也。昔日夹谷之会,不就是用礼挽回了一个国家的尊严?成就了一个人的骄傲吗?礼者,万物之序也。中国大陆的岁月长河波澜起伏,在这里,早已沉淀了无数辉煌荣耀与荒凉衰败。而礼仪的沉淀更像是古人埋下的女儿红,有的越来越令人沉醉,有的却因岁月流转而消失殆尽。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仪,却终究是没能抵御岁月长河侵蚀的土地,尚存的面积已难以让人们栖息繁衍。在埃及神庙等公共场所所刻画涂鸦的到此一游,不正是礼仪与人们渐渐相断联系的标签吗?常在许多旅游景点看到“__到此一游”的字样,充分利用每一个能刻字的地方。中国素来是个礼仪之邦,传统美德更是代代相传,为何却有人如此不知礼?这值得我们深思。当今的教育更倾向于书面知识,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学习,却忽略了传统美德的教育,造成许多学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美德不甚了解。正所谓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需不断学习礼仪,提升自身修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中国素来讲究礼仪,等级的差异更是不可逾越,大臣见天子,必须行跪拜礼,女子必须从三从四德,必须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都是礼仪的一种。虽说都是封建思想,但也支撑中国走了几千年。礼仪还是很重要的,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一个人如果失了礼仪,便如酒失了酒曲,失了形,甚至是失了韵。礼仪,在乎你我也。
西方哲学家说道: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礼仪不正是如此吗?越在细微之处,越不可觉察,真所谓繁花开时默不作声,风云流转不宜察觉。曾几何时,外国著名景点用中文写着请勿乱垃圾,国内高铁惊现因丈夫未到而阻拦发车的女子,类如此现象真让人应接不暇。《礼记?礼运》有云: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君子用德待人,小人依薄情对人,终到头来,方见结局。自古以来,华夏乃是礼仪之邦。古中国以其举止端庄,言谈大方展示出其独特的大国风范。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时代的日新月异,礼节在现在却似乎已经无足轻重。讲求效率与效益的年轻人们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人生的快乐,早已抛弃其所谓的礼仪之道,甚至将它视为“老封建”。华夏的礼仪之邦的称号,就要被年轻一代们所湮灭吗?当礼仪的香火传到了我们的手中,坚持并发展它成了适时之需。年轻人拥有良好的礼仪会给人以温婉儒雅的印象,是成功之路上的通行证。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仪的有无,间接的就已决定了我们未来道路的宽广与否。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2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3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4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平时,你们也许会看到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旁若无人地坐在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席上;也许会听到两个高谈阔论的时髦姑娘,如何兴高采烈地发出“他妈的”之声;也许会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扬长而去的情况。每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与我们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多么不相称!但是,当前社会上仍然有些人对于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以为耻,不以为怪,并且为之辩护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我们要向有这种思想的人大喝一声:“你们错了!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文明何在?礼貌又何在呢?”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很注重文明礼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因此,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
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呢?其实很简当,就是别人帮了你,道一声“谢谢”;见老师和客人主动问个“好”。平时注意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等等。这些都是讲文明礼貌的起码要求,有了这些习惯,才算具备了做文明好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要有一个衡量的准则,我们通常把这种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叫做道德。而礼貌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的。礼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礼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认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同学们,在这个文明礼貌月,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能行。让我们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吧。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5
孝,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文化。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们要孝老敬亲,从小就要对父母、亲人百般孝顺和爱护,我们几乎就是背着这些名言名句长大的。幼时,我们一定想: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和亲人好,可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动作令人发指。我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又令人发指的新闻: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抚养大,她的儿子长大了,竟然觉得母亲很碍事,便将母亲扫地出门。无论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人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看完后,我愤怒了:怎么可以这样?有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简直冲破了做人的底线。这名男子的做法简直有辱我们这个一直以来以孝闻名于世界的中华民族!
当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欣慰多了。
孙朋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因为她的一片孝心,感动了千千万万个山东人。她刚嫁给丈夫时,丈夫就经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愈渐年迈,从此,家庭中一切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每当干完农活就赶紧回家,她知道,年迈的婆婆肯定会很担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无怨无悔地照料着年迈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风雨无阻地撑起一个家。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美丽的笑容。这笑容,这孝心,有谁能不感动呢?
孝老爱亲,也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美与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量为父母做什么:比如帮他们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让他们操心……这是我们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
孝老爱亲,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传承一份份美与爱,传承这一种伟大的传统民族文化,唤起每一个人的孝心!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中学
第五篇:从传统文化视角看好莱坞动画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运用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好莱坞动画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运用
——以《功夫熊猫2》为例
【作者】王培玉; 【导师】李慧
【作者基本信息】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2016,本科在读 【副题名】以功夫熊猫为例
【摘要】动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有着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创作者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与创造。在信息传播图像化、动态化的今天,动画艺术不仅有娱乐化的性质,也承担着传递创作者价值观念和情感的作用。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梦工厂,一直擅长将其他国家的文化作为载体,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同时保留普世价值,使其生产的电影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意蕴,从而达到商业和艺术上的双赢。其突出代表便是近年来大热的《功夫熊猫》系列,好莱坞斥巨资打造这部糅合了中华哲学,民俗,美食等中国元素的动画长片取得了美国本土和海外市场的成功,也折射出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式解读”的认同。【关键词】传统文化,好莱坞动画,中国元素 【正文】
一.中国民俗符号的运用
中国因其历史悠久,因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爆竹就是鲜明代表之一。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还没有发明火药和纸张,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在节日或喜庆日燃放,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制作《功夫熊猫》的好莱坞动画制作者显然对中国民俗进行过详细,认真的研究,他们在《功夫熊猫2》(以下简称“《功2》)中便围绕着爆竹,烟花这一线索,勾勒出了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带有浓厚的美国”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功2》讲述统治宫城门的孔雀夫妇发明了烟花为子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而他们的儿子沈却看到烟花的另外一面——带有杀伤力的一面,并由此踏上了邪恶的道路。孔雀夫妇狠心驱逐沈,沈怀恨在心,多年待父母死后,带着他的威力巨大的火炮卷土重来,妄图占领整个中国。好莱坞巧妙地借用了中国在节日燃放爆竹这一传统民俗,并加以大胆的想象,使之成为贯穿整个故事核心的重要内容。其他的民俗还有开头讲述故事背景孔雀夫妇和沈的故事时运用的剪纸效果,以及故事进行到中间时阿宝借“狮子”来做掩护所反映了“舞狮”民俗,多种传统民俗符号的运用,为影片营造了浓浓的“中国氛围”。
二.中国艺术文化的运用
在《功2》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影片一开始,阿宝去瀑布下寻找师父时便运用了山水画的手法设计了师父打坐修炼的场所。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云雾缭绕,青松耸立,中国画讲究”留白“”渲染“等特点被好莱坞抓住,并悉心打造成为能够搬上荧幕的动画效果。其他的艺术文化还有音乐,在《功2》中出现的背景配乐有以悠扬笛声为主的开场音乐,还有在打斗场景时动感活泼的琵琶乐,以及在”舞狮“场景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鼓乐等。这些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为影片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三.中国建筑文化的运用
同时,《功2》中出现的几种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仿照紫禁城的“城中城”形式构筑的“宫门城”,外围是结实的城墙,中间有广阔的庭院,登堂前更有层层台阶,细微之处皆体现中国建筑的特点。此外,位于宫门城中央的宝塔更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在片中,塔作为宫门城统治者的居所,其宏伟程度不亚于皇宫,外观上宏伟秀丽,飞檐琉璃瓦的装饰美轮美奂。在塔的内部,则是雕梁画柱,穹顶上装饰着壁画和明珠,富丽堂皇,充分体现着统治者的高贵的宫门城的繁荣昌盛。除外,宫门城的民居特点也值得一提,《功2》中的民居皆采用江南传统民居样式,马头墙是其重要建筑部分。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在古代,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别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味。
四.中国哲学文化的运用
在《功2》中,阿宝陷入了关于自身身世的心魔之中,身心浮躁,限制了实力的发挥。最后是他参透了师父所教的“静心”思想,才获得非凡力量,战胜火炮与敌人。这里所谓的“静心“,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包括佛释道这些宗教领域所说的内心最大的空无,得道和涅槃的状态。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守静“的观点,老子认为:只有排除物质与世俗的干扰,坚守纯净宁静的心态,才能真正把握”道“的真谛。而儒家经典《礼记·乐记》则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认为人天生就是无情无欲的,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情欲,所以要制礼作乐对人的欲望进行约束和引导,使之保持在”静“的状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与提炼,最终形成了中国后世儒道两家所一致,所一直推崇的重要原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功2》对中国哲学文化的运用使影片从对中国文化模仿的”形似“到”神似“,提高了影片主题的精神内涵。
好莱坞是当今世界最为发达的电影工业基地,其对中国元素的运用由来已久。在进入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热”愈演愈烈,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点。从一开始的形似到以《功夫熊猫》系列为代表的神似,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和中国文化的把握越来越纯熟。但好莱坞终究是美国电影资本产业,其“商业观念“极强,因而这些”中国元素“的加入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意图打开中国这个消费大国电影市场的驱动下进行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包装改造,进而输入美国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精神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所以,通过分析,参考以《功夫熊猫》为代表的好莱坞动画片,反思本土动画电影和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深入思考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以及如何更好地加以运用才是当今影视从业者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