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古城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东古城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兰州市榆中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在市、县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清水驿乡学区的有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通过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中,使课改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课改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
(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
(3)家校培训。起始年级投入实验,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
(4)“未来工程”培训。对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5)后续培训。教科室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1)规定每周三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2)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3)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4)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5)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课改教学问题研讨、利用周三科技文体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6)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确立区级、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7)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7)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2)课题推动:实施“教育科研工程”,切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3)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形成了“教导处——学科组——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4)信息传动: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接受和应用科研成果。
(5)榜样带动: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作用,推行“名师效应”。通过典型示范、课堂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扩大了研究成果。
(6)群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把课改实验工作推向深入;开展各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
(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的提高。
(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5.教研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教研改变了过去那种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通过对比教研、互动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活动,支持和帮助学校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能力,新的教研方式正逐步形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讨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蔚然形成,成为我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反馈制度、加强实验研究协作制度,从而提高了教研实效。
4.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2)建立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评价分为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考试评价、非学业内容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注重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期末考试评价、非学生内容的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榆中县东古城小学
二〇一一年一月
第二篇:古城学区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课改中成长
在创新中前行
---肥东县古城学区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面对课程改革,肥东县古城学区中心学校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科研的基本思路,以实施新课程实验为抓手,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自2003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围绕新课程计划,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切实使用好新教材。现将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念,探索规律
从2003年开始,全校教师集中学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利用每周四业务学习集中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教学设计》引导教师进入新课改实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教师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关系。
二、立足常规,促进管理
1、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关键在领导。近10年来,古城学区中心学校领导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纲要》上来。不仅重视各教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把课改工作纳入中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中来。定期组织人员到班随堂听课、评课,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聆听实验教师的心声,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实验改革。
2、建立建全教研制度,实行教师量化考核。广大教师是实践新课程的主力军,怎样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来,并始终保持着课改的热情呢?我们采用了课改教师量化考核评分制度。根据教师的出勤、上交材料、论著发表,各类获奖情况以及所任教科目学生综合素质等来考核教师,根据教师积分情况,评出学的镇级、县级课改先进个人,给努力参与到课改当中来的老师们一定的肯定和激励。
三、培训观摩,深化课改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等。为了让教师了解各地、各校的课改经验,观摩到名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我校在经费、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抓住各种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研讨。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组织教师参加市县新课程学习、培训、研讨近600多人次。先后观摩了多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名师的讲座。在创设外出培训机会的同时,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向同教研组老师汇报听课的收获,提出自己反思性建议,共同提高教研水平。这些举措对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培训观摩,让我校每位教师认识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开展教研,引领成长
近10年来,我校围绕新教材教学实践研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实战中加强培训,除了让承担新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带头上新课程的研讨课,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的导向作用外,我校还开展了全体教师的校内教学展示活动,定期举行教师说课、上课评比活动,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评比等,引导教师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改实验中来。
在最近的几年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紧扣新教材开展了多项教学实践活动:如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活动、校本教研——‚教坛新星‛评比活动、‚送教下乡‛活动、‚课堂开放日‛活动等。一批优秀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目前,我校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8人,学校教学能手12人。
五、狠抓课堂,推进改革
1、改革备课形式。传统的备课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完成一份或几份全册教材的备课,‚各自为政‛,耗时费力,使老师疲于备课,致使每周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不高。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备课形式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也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创新点、知识延伸点。实行单元备课负责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教研组长的分工,主备人提前一周写出本单元的教案初稿,教研会上,大家就这一单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臵进行研讨,然后由主备人执笔修改完成通过教案,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突出教师的个性与特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素质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十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要写出详实的书面教案,带多门课程的教师可选取一门主要课程写详案,其余的课程可按十年教龄以上教师的要求进行备课。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可自主选择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教案表达方式,如制作卡片,也可以在教材上增、减、调、换、圈、点、批、注等,但每学期必须写2篇精品书面教案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
2、改革教学设计。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设计的形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在教学教学设计中除包含教学目的等常规要求外,还要明确体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以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措施,做到既体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又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努力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新型理念。
3、课堂教学要做到‚六性三中心‛。教学目标的教育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对象的接受性,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最佳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4、作业布臵与批改力求灵活。布臵作业要认真分析学情,精选能举一反三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臵不同难度和不同数量的作业。
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作业批改可采取自批、面批、互批等多种形式。
5、课后辅导要体现方法分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调动兴趣,第二步交给方法,第三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检查四次,教研组将不定期的调阅和抽查。
6、开展好教育教学随笔评比活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质性提高最有效的途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写出一定篇数的教育随笔,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点及时记录下来,找原因,写感悟,对教学进行总结,研究改进措施。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实践反思‛随笔评比活动,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教学实践是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研究型的必由之路。
六、面对实际,科学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评价问题已成为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大关键性问题。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科学、规范、有效的评价将给课程改革乃至整个素质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着手从下列几方面尝试进行教学评价改革。
1、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我校依据安徽省教师评价标准,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中,为实验教师建立成长足迹档案记录。
2、在学校学科的评价改革中,我校拟定了《古城学区教学评价改革方案》,在宏观上努力体现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微观上从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操作做了具体的规定,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评价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3、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我校制定了《古城学区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努力建立家校等多渠道,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增加评价的灵活空间,以防一刀切的评价方式阻碍学生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成效卓著
近10年来,学校围绕新教材的使用,根据省、市、县教研室的通知要求,我们先后申报参加了肥东县陶研会课题研究已通过验收。合肥市‚中小学写字教学评价研究‛课题已通过省级验收。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教师‛课题研究已通过验收。安徽省‚以‘同课异构’教研方式促进小学语文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已通过省级课题立项,正在研究中。
通过课题研究,领悟新教材体现的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和教学实施建议,使我校广大教师用新课程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实践。
八、主要成绩
2007年7月赵杰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案例评获市三等奖。
2007年8月赵杰老师撰写的品德与社会叙事作品获市三等奖。2007年10月尚华老师在写字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07年4月袁凯老师在少先队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
2007年12月尚华老师在‚教学能手‛评选中荣获语文科县一等奖;赵杰老师荣获品德与社会科一等奖;王俊友老师荣获科学科县一等奖;樊明刚老师获音乐科县二等奖;郑霞老师获英语科县二等奖;王素荣老师获语言科县二等奖。2007年7月王圣传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论文荣获县一等奖。2008年3月赵杰老师在教坛新星评选中荣获市三等奖。
2008年1月刘本传、赵杰老师撰写的陶研年会论文荣获市一等奖。2008年9月尚华老师在写字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市二等奖。
2008年9月尚华老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课题研究论文评选中荣获市一等奖;赵杰、胡开敏老师荣获市二等奖;樊明刚、张平忠、郭淑仁老师荣获市三等奖。2008年9郑霞老师的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荣获市二等奖;胡开敏老师荣获市三等奖。
2008年2月黄超老师在少先队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2008年9月赵杰老师在德育论文评选中荣获县一等奖;张英、郭淑仁老师荣获县二等奖;胡开敏、朱家萍、张英老师荣获县三等奖。
2009年2月张平忠老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课题研究论文评选中荣获市三等奖。2009年3月张平忠老师的课例《荔枝》荣获合肥市一等奖。2009年3月张平忠老师的语文教学论文获市三等奖。2009年5月张平忠老师的综合论文获县一等奖。
2009年5月张平忠老师在肥东县第一届小学、幼儿园‚教学能手‛大奖赛中荣获信息技术科二等奖。
2009年6月张平忠老师在肥东县‚农远‛工程教学应用能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9年7月郭淑仁老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课题研究论文评选中荣获荣获市三等奖。
2009年7月朱家萍老师的德育论文荣获县三等奖。
2009年7月李定乐老师在县第二届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歌舞二等奖、全能三等奖。
2009年7月陈侣霞老师在县第二届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讲故事二等奖、全能三等奖。
2009年7月郭世萍老师的数学教育论文荣获合肥市三等奖。
2010年3月陈明珍老师在肥东县幼儿教师自制教玩具比赛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3月李晓璇老师在古城片中青年英语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4月张英老师在合肥市综合实践论文评比中荣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4月张平忠老师在合肥市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4月张平忠老师在合肥市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市级三等奖。2010年7月陈兴美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7月陈明珍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7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7月张英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7月樊明刚老师在肥东县科学发展观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7月袁凯老师在肥东县科学发展观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8月王芳老师在肥东县体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8月郭世萍老师在肥东县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8月张英老师在肥东县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二等奖。2010年8月朱兵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8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8月郭世萍老师在肥东县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2010年8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8月张平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10月李小旋老师在肥东县畅言语英评比中荣获县级三等奖。2010年12月胡开敏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0年12月李小旋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0年12月张平忠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0年12月袁凯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0年12月朱兵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0年12月张丽丽在肥东县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0年1月刘本传、樊明刚老师在合肥市校长论坛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一等奖。2011年8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2011年6月薛典叶老师在合肥市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2011年8月赵杰老师在合肥市教育叙事论文评比中荣获市三等奖。2011年9月关敬芬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9月陈侣霞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9月樊明刚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一等奖。2011年9月王学奎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1年9月袁凯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1年9月王圣传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2011年9月朱冬梅老师在肥东县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三等奖。
九、存在问题
1、我校教师配备结构性不合理,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都很难与课改同行。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2、课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照顾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新课改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使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如何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不断梳理。
4、课改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新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学困生的学习更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的科学化、有效性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十、今后打算
1、重视学习机会,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但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的再学习,使干部教师尽快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2、努力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不仅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博又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教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以往分科教学形成固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的需要,要创新,要改革,教师就要博闻强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二是教师要有研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优势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抓住这个机遇,准确把握课改脉搏,一如既往地实事求是的研究并尽力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继续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三篇: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风霜一路歌的走来至今已是第7年了。其间有大胆的尝试,也有探索中的茫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冷静时的思考。
现在把本学期的教改情况作以简要回顾。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要求教师读书学习,积淀文化底蕴。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为此我大力提倡教师读书学习,读专业书籍,读名著经典,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多次组织教师到各地聆听专家报告,写教学反思,写教育感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不断撰写教育论文,鼓励发表,并把发表文章数量与年终考核挂钩。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有着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及培训。另外,我们学校间周进行分科教研,组织教师走近名师课堂,多元感受新的教改理念。
二、继续深入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中的常态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载体,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常态课的听评
活动,即以常态课为载体,展示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通过这项活动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我校自开学始用了六周的时间,分组开展这项专题活动。在这期间所有教师的课堂全部进行了展示。在听完课以后,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始说课,评课。即任课教师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后感,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在这项活动中,校长主任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真诚的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任课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们评价这项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方面就会吸纳多元信息,不仅是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项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增进了了解,增强了团队意识。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后的反思等都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力因素。在这一学期我们也开始听美术、体育、音乐、科学、思品等学科。对于这些学科初次参加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来,任课老师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老师们深有感触的说:只有这样,才是实现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在改革,我们的理念在更新。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变教学模式上,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改很难成功。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时候,我们不仅希望我们的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把能否调动孩子
们积极探索的欲望,能否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课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项活动中,我们感觉到改革力度最大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在数学、英语教学中都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数学课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在是抽象的符号,它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英语课让学生感受语言还可以这样表达,英语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愿望。
另外,本学期我们在中高年级,选取两个实验班尝试导学法,为此我们还专门组织教师学习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学习山东邹平九户镇中学的问题导学模式。并和三十三中联系,让我们的教师走进中学的课堂,走进导学法,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三、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1、发展红色教育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红色之旅。
2、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上,我们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来开发校
本课程,但我们把诵读经典,弘扬国学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孩子们诵读的积极性很高,也得到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赞同。但活动一开始,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统一教材。为此我们有些动摇。但诵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得到理论和实践验证的。我们现在虽然开始了这项活动,但还是处于摸索的阶段,没有长远目标,缺乏计划性,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坚定我们的信念。继续有计划的实施这项校本课程,计划从低年级开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这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同时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已经提倡老师们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学习国学经典,即培养实施这项校本的师资。
回顾所作,深思所为,意在鞭策明天,有所为于明天。在我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学校对副科的教学的监管力度不够,有的学科课堂还是缺乏活力,个别教师似乎游离于课堂改革的圈圈之外。
2、在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在忙忙碌碌搞课程改革的同时,有一项很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我们却没有去开发和利用,那就是家庭教育资源。随着我们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学校进来的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提升,家长很愿意为孩子做些什么,很愿意协同老师做些什么,以帮助孩子成长。家庭,社会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提供更
多的实践机会,尤其是现在学生在校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构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平台,也应该成为我们课程改革进程中不能忽视的。
2011-1
第四篇: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道东堡实验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风霜一路歌的走来至今已是第7年了。其间有大胆的尝试,也有探索中的茫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冷静时的思考。现在把本学期的教改情况作以简要回顾。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要求教师读书学习,积淀文化底蕴。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为此我大力提倡教师读书学习,读专业书籍,读名著经典,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多次组织教师到各地聆听专家报告,写教学反思,写教育感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不断撰写教育论文,鼓励发表,并把发表文章数量与年终考核挂钩。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有着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及培训。另外,我们学校间周进行分科教研,组织教师走近名师课堂,多元感受新的教改理念。
二、继续深入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中的常态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载体,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常态课的听评活动,即以常态课为载体,展示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通过这项活动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我校自开学始用了六周的时间,分组开展这项专题活动。在这期间所有教师的课堂全部进行了展示。在听完课以后,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始说课,评课。即任课教师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后感,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在这项活动中,校长主任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真诚的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任课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们评价这项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方面就会吸纳多元信息,不仅是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项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增进了了解,增强了团队意识。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后的反思等都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力因素。在这一学期我们也开始听美术、体育、音乐、科学、思品等学科。对于这些学科初次参加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来,任课老师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老师们深有感触的说:只有这样,才是实现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在改革,我们的理念在更新。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变教学模式上,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改很难成功。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时候,我们不仅希望我们的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把能否调动孩子们积极探索的欲望,能否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课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项活动中,我们感觉到改革力度最大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在数学、英语教学中都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数学课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在是抽象的符号,它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英语课让学生感受语言还可以这样表达,英语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愿望。
另外,本学期我们在中高年级,选取两个实验班尝试导学法,为此我们还专门组织教师学习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学习山东邹平九户镇中学的问题导学模式。并和三十三中联系,让我们的教师走进中学的课堂,走进导学法,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三、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1、发展红色教育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红色之旅。
2、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上,我们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来开发校本课程,但我们把诵读经典,弘扬国学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孩子们诵读的积极性很高,也得到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赞同。但活动一开始,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统一教材。为此我们有些动摇。但诵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得到理论和实践验证的。我们现在虽然开始了这项活动,但还是处于摸索的阶段,没有长远目标,缺乏计划性,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坚定我们的信念。继续有计划的实施这项校本课程,计划从低年级开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这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同时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已经提倡老师们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学习国学经典,即培养实施这项校本的师资。
回顾所作,深思所为,意在鞭策明天,有所为于明天。在我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学校对副科的教学的监管力度不够,有的学科课堂还是缺乏活力,个别教师似乎游离于课堂改革的圈圈之外。
2、在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在忙忙碌碌搞课程改革的同时,有一项很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我们却没有去开发和利用,那就是家庭教育资源。随着我们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学校进来的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提升,家长很愿意为孩子做些什么,很愿意协同老师做些什么,以帮助孩子成长。家庭,社会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尤其是现在学生在校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构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平台,也应该成为我们课程改革进程中不能忽视的。
2011-1
第五篇: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2012—2013).
永兴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04—2005学)
我们学校从2003年秋参与全县新课程改革实验。本次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制定了《永兴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模式及规律。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课改培训。
1、进行通识理论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从2003年暑假开始,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明确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利用每月双周三午后集中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和《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引导教师进入新课改实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分组参与培训,系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教师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关系。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探索与研讨。
1、我们成立了课改指导小组,与教师一同分析教材,研究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我们发挥实验指导组的作用,每学期定期安排集中备课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备课研讨机会,指导组阐述备课思路及说明、教学案例及设计思路,帮助教师设计典型课例,提高备课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上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解决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同时引领其它年组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使用旧教材。着重探讨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知识教师要讲解,也
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2、组织和指导实验教师按照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每周相互听一节课,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典型教案相互交流。组织教师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促进教师在自省自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
逐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过分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行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实行口试与笔试结合,在成绩表述上采取等级评价,以激励性和指导性评价为主。促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感到成功的喜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实验教师备课时不再只是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能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五、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侧重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的角色转变,要求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
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现在大多数教师上课都与学生商定教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目标,问学生这节课你还想学点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六、抓教校本教研,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教研活动推广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方式。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能学会就怎样学。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积累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数学科推广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如何解决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2、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3、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这些现象都是在课改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们学校在课改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在课该实施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有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一定会不断深入,一定会顺利实施。
永兴小学
200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