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知识与能力
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知识与能力
主要包括基本的普通话、外语、汉语基础、语言学基础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国文学文化、外国文化、计算机基础等。
1.最基本的普通话
普通话最低得二甲才可以,因为现在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普通话要过二甲,不管是国家汉办公派出去的老师、志愿者,还是社会上语言培训机构招老师,普通话二甲是最基本的要求。
2.外语
外语到底学到什么程度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对外汉语专业对英语的要求还是蛮高的,但也没有一些朋友想的那么高。而且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不允许你使用那么多的外语,人家老外是来跟你学汉语的,不是学外语的。不过咱们的口语一定得学好,因为那绝对能派上用场的。还有,除了英语到底学哪门外语比较好,这个要看自己的兴趣和你所处的位置、将来打算去的国家。目前对外汉语教师中留学生最多的是韩国,其次是日本,东南亚,美国,欧洲,并且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有90%都是韩国的。所以学一门韩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也是蛮好的,如果能把一门小语种学好,那无疑是很有优势的。
3.汉语基础
这个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定要把语音、语法部分学好,而且同义词这一块也要多学点。同时根据我们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建议大家在学好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多读一些相关著作,如《现代汉语八百词》、《语法讲义》等。
4.语言学基础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支撑,只有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5.中国文学文化
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且,我认为,在文学文化的基础上,应该要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6.外国文化
要教学生,就要了解一点人家的文化,不一定很深,但一定要广一点,说到什么都知道一点。因为,在对外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文化上的冲突,这个时候,对外教师必须通过自己对教学国家的文化的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7.计算机基础
最基本的ppt、word和interner操作总该会吧,如果再会一点其他的,也可以尝试网络教学。这样将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呢?
首先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了解本国的文化,还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把本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讲课的艺术、方法和风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主动去了解,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
第二篇:试论对外汉语教师三大能力(精选)
试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摘要:现如今,在全球“汉语热”升温的形势下,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有相应提高。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做了浅显的探讨。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师;能力;
1.引言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愈发明显,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联系也日益广泛深入。汉语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孔子学院。据悉,目前全球9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全球100多个国家近4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世界上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达4000万;英、韩、泰、越、印尼等国都把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现象都说明“汉语热”在全球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愈发明显的事实。由此,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对外汉语教学,许多大学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很多中文系、外语系的学生都对成为对外汉语教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身到国际汉语教师这个工作。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库的启动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出台也使得对外汉语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一个热门选择。
但是,“汉语热”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不能忽略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专业发展迅速,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大增。但每年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极少数走上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工作岗位。市场需求有巨大的缺口。同时随着国际汉语教学逐步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水平不
一、良莠不齐的状况,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仍然不够完善。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2.对外汉语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在讨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和一般的教学 科目相比较,“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很多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
①这些不同的特点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学科理论。对外汉语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现象、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其研究任务是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将他们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从这些学科定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一方面要熟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法,并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与普通教师相比,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就已经不同了。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综合的学科。许多人在初次知道对外汉语时,都把它定位为汉语语言学或者教育学方面的单一学科,而事实上它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多种学科。这种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影响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稳固的专业水平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教学和研究领域。在知识量方面,对外汉语教师所需要掌握的要比普通教师更多。
再次,全球的汉语学习者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希望能够有助于自己的事业发展,有的是对汉语乃至汉文化有浓厚兴趣,而有的可能仅仅是为旅游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要能够满足不同的学习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面面俱到。但始终要服从于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国内普通的教师相比,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下面我将具体探讨这些能力和素养。
3.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3.1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狭义上来看就是对汉语为非母语的人(主要是外国人和身居国外的华人华侨)教授汉语知识。从这个层面上看,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一个能力就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能力。
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是作为第二语言而非第一语言(或者母语)来进行教学的。所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是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说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语, 如果在母语之外再学习其他语言, 就叫作学习第二语言①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②。第一语言(或母语)是在自然学习时期可以习得的,有一种天生的习得能力;与之相比第二语言教学一般是在学校教育时期习得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学能力,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语言材料, 有计划地创造语言环境, 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接近于现实的交际活动的语言操练。
对外国人教授汉语,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认为和中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基本没有差别。但事实上,对外汉语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更加完备的汉语知识,不仅仅是一般汉语教材上所编写的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对于平时汉语中司空见惯的词汇用法、句式等也要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因为,就如同我们中学时期学习外语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会进行深究一样,对于外国人,汉语也是一门陌生的外语,我们日常毫不在意的用法或许在他们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很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各种语言技能的教学、语言对比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各种语言教学法、教学的基本原则等。这种专业知识的纵深发展必须以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前提。能够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内容,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这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一个前提条件。语言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普通话水平。对外汉语教学教授的是普通话,因此普通话越标准越好,在发音、词汇、语法、表达等各方面都不能有明显的缺陷;二是所执教国家的语言,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为外语。对外汉语教师要能够掌握所指教国家语言的基本知识,能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是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条件。
3.2 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授汉语必然会同时传播中华文化。对外汉语教师仅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独特部分,比如中医、气功、太极、国画、书法、甚至是烹饪、民间传统手工艺,这些都要有所了解。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两项略有专长。这些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我们开展教学和文化交流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② 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世界各国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除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以外,国内其它很多高校也专门针对这种源源不断的需求而设立了相关的国际教育学院,接纳了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这也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逐渐变成了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舞台。由此,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就成为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阵地。要发挥这个中心阵地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华文化有浓厚的感情。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华文明种子的播撒者,是中国教师形象的代言人,是链接和沟通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和谐共融、不断发展的重要桥梁之一。只有非常热爱中国文化,才会有传播中华文化的动力和激情。国家教育部也在2000 年下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修订稿)中明确提出,对外汉语教师要“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热心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每个部分都要介绍是不够现实的。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学会把握中国文化的主流和精髓,这是基础也是关键。金开诚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但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这就是:阴阳五行思想、天人统一思想、中和中庸思想、修身克己思想。他认为这四个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渗透至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表现之中,并起着指导作用。不过这种归纳并非人人认同。但不管学界对中华文化主流如何归纳,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做的就是完整的而不是片面地把握中国文化,坦然地看待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糟粕部分,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另外,从某种层面上说,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就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师应克服狭隘的纯语言教学观念,扭转忽视文化教学的倾向,进一步明确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而只有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进行,才能体现出文化传播的价值。对此,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热爱并精通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之中,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种子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外国学生的心中,使他们在掌握中国汉语、进一步了解和喜欢中华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友谊。
3.3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 是个特殊的教学岗位。每个对外汉语教师, 他所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与我们汉文化迥异的留学生,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跨文化交际问题。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指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不同民族的文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应深入地进行跨文化研究和教学,清楚地了解学生母语文化和汉语言文化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差异及可能产生的冲突。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媒介, 极具民族性。因此, 各民族的语言无不打上其深深的民族烙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文化意义上呈现出巨大的不同。例如汉语对不同的亲属关系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而英语则用相同的词来表示。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差异。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跨文化意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帮助学生也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让其真正认识、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掌握这种能力,我们要具备以下相关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在进行汉文化的传播及跨文化交际中,既要避免汉文化优越论,也要防止发达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优越感。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时刻保持这种清醒的认识,也要让学生明白: 这是个多元共生的世界, 我们不能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其次,要具有平等对话的意识,在平等对话中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在对外汉语领域的文化教学上, 教师首先要对汉文化进行介绍。尤其是要介绍国外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文化,比如吃狗肉,喜欢问别人隐私等等。当国外学生了解到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内容后,对这方面的误解就会有所消解。其次, 我们教师也要对留学生的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 至少要了解班上每个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 他们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饮食禁忌、风俗习惯等。因为这不仅仅是为培养留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汉语的需要, 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需要。更是跨文化交际中平等对话意识和汉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体现。
再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有求同存异的意识。因为不同文化间总是存在明显的、微妙的差别, 不可能达到天下一统。
4.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看起来非常容易,其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上好对外汉语课程是非常困难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能力才能胜任。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当不断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计道宏.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浅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2]董宪臣.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J].重庆与世界,2001(28)
[3]李艳娟.试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J].高教论丛,151-152
[4]樊敏.浅谈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J].世纪桥,2001(5)
[5]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6)
[7]阮静.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
第三篇:优秀对外汉语教师的风采
优秀对外汉语教师的风采
通过这两天对外汉语培训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语法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从赵老师身上领略到了作为一位资深对外汉语老师的风采。
对外汉语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法
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心,回答学生问题时的机智,面对不同问题不同方式的回答,怎样不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怎样把不好回答的问题给学生打回去。这些很有意思,也很重要,在以后我自己作为一名对外汉语老师的时候肯定会遇到更多来自学生问的问题,学会怎么应付学生的各种问题是一件重要而不容易的事情。
令人向往的对外汉语教师
还从赵老师那里学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仪表仪态,还有威严,怎么让你的学生信服你,怎么压住你的学生。培训导师是一位很厉害,有很多值得学习地方的人。
文章来源 儒森汉语学员 何娟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
摘要:
对外汉语教师是我国对外的一个窗口,其自身良好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必须的。况且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外的学科,教师代表的是我国的形象,这就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要求。在笔者看来,对外汉语教师需具备较为专业的知识和自身素养之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一点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开阔的胸襟 情感基础 环境 相互性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对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发生的,极具挑战性的难点,往往并不是教师的语言本体知识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的教学问题,而是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交织所带来的冲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外的汉语教学,其显著特征的教学的对比性和跨文化性。正如袁新(2003)所说,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汉语教学的行为,欧阳祯人(2009:108)也曾指出,“一定程度上,对外汉语教学还是中国外交事业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中国文化与学生的母语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有效的避免文化冲突,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密不可分的。
既然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如此重要,那么对外汉语教师要如何做呢?笔者认为,作为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开阔的胸襟,要有文化多元性的意识,能够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宽容的对待各种文化差异。教师不仅要熟悉、了解我国文化及其内涵,还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在对待文化差异上,要求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去接受、理解其文化,尊重差异。要做到这些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仅我国的文化异常丰富,且各国文化皆有其特殊性,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位教师对世界各国文化都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需对世界文化、各国习俗有一个初步地了解,且需对其中一至两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尤其要对其民族的习俗、禁忌等有所认知,在教学中也主要针对这些文化背景之下的学生,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需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的生活,时常沟通,建立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在学习上要求要严格,切不可“各自为政”。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对学生付出关心,及时沟通,不仅能使彼此关系融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做也能防止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整体进度,避免其因此而灰心丧气,游离于课堂之外。通过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课外活动,如包饺子、放风筝等,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同时也可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定情感基础,甚至能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融入所在地的环境,如社区、学校等。郭瑞(2010:82)说:“为了有效沟通,发挥社区对汉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环境,教师更需要对其有一个深入了解。这种了解有助于教师自身对当地文化的适应,理解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文化、生活观念上的冲突;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展开汉语教学。教师可以将社区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结合,带领学生在社区服务,教授社区人员一些简单的汉语,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如剪纸、太极等。通过社区服务不仅能使教师融入当地生活,了解当地文化,也能拉进教师与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为学生学习汉语营造一个良好的坏境。
最后,教师不仅自己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这种意
识可以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情以及对中国文化认知的需求。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相互性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其以积极的态度快速吸收中国文化,提高教学效率。倘若学生不具备这种意识,对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教学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只有当师生双方同时具备跨文化意识,互相尊重,妥善沟通,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其实非常多,而且很严格,以上所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达到其标准是非常不容易的。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其所需付出的远远大于一名普通教师。从教学环境,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到个人修养,甚至是个人生活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源源不断的付出和努力。笔者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样能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使得汉语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汉语教师发展》郭瑞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欧阳祯人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跨文化教学意识与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姬建国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袁新 云南师范大学学,2003年第一卷第二期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作者白朝霞 德州学院学,2006年4月第22卷22期
《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作者康健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第五篇: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能力: 1.苏格拉底
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3.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4.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是古罗马的《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
5.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史上的哥自尼”,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学科的标志。
一、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6.卢梭法国,代表作是《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7.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8.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他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9.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10.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其“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1.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学校即社会,“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胡适是杜威的弟子之一也是其实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忠实信徒,并于20世纪初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传入中国。
12.斯宾塞,英国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1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查》、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该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
他认为,要解救中国,就要“多在平民教育上下功夫”,14.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5.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巴班斯基以总结教育教学理论最优化而著称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示范法 2.儿童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岁
3.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取决于人们认知过程的心境状态
4.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座右铭)、慎独
5.中国近代学制: 1902年)公布壬寅学制(第一个,但未实施);1904—1912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第一个实施的)。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文革”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区在新的形势下恢复了“六三三”学制。
6.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之内的记忆为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
7.教会学生利用组块的方法可以扩大短时记忆容量,也叫操作记忆、工作记忆,1min之内 8.课堂内容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9.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0.没考好归因考试太难,属于外部稳定归因 11.为出国而刻苦学习外语,属于外在近景动机
1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为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心理学之父
13.老师授课时的板书字体颜色和语音语速是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抑扬顿挫、轻重有致则是吸引有意注意 14.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
15.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气质 16.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四)“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它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内涵或基本精神: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17.18.19.20.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京师同文馆 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并存 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发扬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21.22.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成为学校教育制度
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则中思维能力,而忽视知识传授 23.针对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要求有差异,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24.25.26.27.28.29.30.31.根据A>B,B>C能推算出A>C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班级讨论网络谣言危害,形成拒绝网络谣言共识,属于群体约定 解决难题后的喜悦感属于理智感
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 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给数字赋予意义来记忆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
理性情绪疗法中的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认为前途无望)32.考试失败,觉得自己努力不够,决定继续努力,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属于:行为补偿 33.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或预言的重要性
34.教育目的的理论44: 社会本位论(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35.教育与社会发展20: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36.教育与人的发展26: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实际出发;不平衡性-在关键期施以相应教育,互补性-长善救失;差异性-因材施教
37.课程理论63: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迪厄)38.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检查与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39.教学原则94: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量力性,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40.教学过程基本规律84: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1.学习动机理论128: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目标理论,归因理论(韦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4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32: 增加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满足学生内在需要(难度适当的作业-满足感与价值感),学习者信念(正确的归因-努力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反馈(及时,具体,多种反馈形式),目标导向与创环境设(掌握目标,合作性的课堂机构)43.迁移理论136: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概括化理论(贾德),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44.学习策略144: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资源策略 45.学习理论148: 4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48: 47.人格系统的结构: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48.人格的特征186: 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49.人格的影响因素187:遗传与心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家庭,自我因素
50.人格理论189: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本我超我,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自我统一性与角色混乱-青春期
51.中学生心理辅导212:个体辅导—行为改变技术: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52.德育原则:244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统一,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疏导性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指导性原则
53.德育途径246: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54.德育方法247: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指导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个人修养法/自我教育法
55.品德发展理论22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他律,可逆性阶段/自律,公正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道德水平: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6.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为”目标模式”
57.罗森塔尔效应强调教师期望对学生的作用
58.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知识加工,教学设计,主题沟通,教学组织,评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