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广西精神 促进创新基层党校教育-论文
弘扬广西精神 促进创新基层党校教育
作者:李岷松
单位:平乐县水利电力局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先争优”的广西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广西人创造、实践、传承的价值和理想,是广西在发展进步过程中逐步积累、丰富起来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广西人民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政治品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弘扬广西精神是与促进创新基层党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弘扬广西精神”可以使基层党校的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坚定,思想观念更解放,工作作风更扎实,工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做好弘扬广西精神、促进创新基层党校教育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按照“弘扬广西精神、创新基层党校教育方法”的要求,着力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细化教育培训内容。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是搞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问题。基层党校培训班次多、干部来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既有党政干部、也有企业经营管理干部,既有机关干部、也有最基层的干部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以学员的需求为中心,把握学员的基本特点,了解学员所急、所需、所盼,坚持以用为导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的原则,让广大党员干部享受“菜单式”培训,帮助学员在党校获得自己最紧缺的知识、最需要的信息,全面提高能力素质。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坚持在突出党校姓党,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和培训对象工作所需,合理布局教学内容,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即:围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执政能力等为主的教育培训;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以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的专题辅导培训;围绕基层干部队伍知识所需,开展以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为主的培训;围绕基层思想政治建设需求,开展以弘扬广西精神为主的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廉洁勤政等方面的培训;围绕提高基层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社会舆情研判、安全生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应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要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党校教学布局。在教学布局上,要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以掌握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重点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不断推动弘扬广西精神、促进基层党校教育的建设。
二、按照“弘扬广西精神、创新基层党校教育方法”的要求,着力解决“怎么教” 的问题,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基层党校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以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为目标,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使教学工作成为党员干部理论创新课堂、锤炼党性熔炉、充实知识场所、提高技能平台、事业发展论坛、情感交流家园,树立和打响培训品牌。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积极开展干部“菜单”选学,干部免职脱岗培训,党课下基层活动等方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授课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经验交流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的形式,确保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在教学中,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在课堂辅导和答疑中实现学员与教师互动,在班级研讨活动中倡导倡团队学习、实现学员之间的互动,在组织高层论坛交流中实现学员与领导互动,在现场体验式教学中实现理论与现实互动,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每位教师在上课时,都要留出时间开展课堂互动,并将教师能否组织课堂互动、效果如何,应作教师年终考核的内容。教学中也可以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调研、外出考察,引导学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性意见建议,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党校教学由传授知识向提高素质转变,由知识讲授型向现场调研、研究问题型转变,由单项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结合基层党校实际,按照构建“大师资”网络的要求,在抓好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利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坚持本校教师、外聘教师、党政部门领导三结合的原则,积极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党校实务知识教学的不足,切实改善党校教师的来源结构。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和远程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水平。
三、按照“弘扬广西精神、创新基层党校教育方法”的要求,着力解决“怎么管” 的问题,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学习是一种“软文化”,需要借助硬性的制度和机制的力量才能发挥持久的效应,因此,制度和机制建设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只有促进党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党校教育培训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二十六条指出:“党校要切实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教学实施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习考核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要求党校要以推动党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始终坚持从严治校,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基层党校,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以从严治校保证党校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在学员管理方面,要本着对党负责、对学员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学员管理,不断完善学习、组织、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学员在校期间始终能感受到制度的约束、组织的管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员转换角色,遵守校纪校规,严格按照党校的要求参加培训学习。特别要继续坚持考核公布制,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和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向组织人事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进行通报,并记入干部学习档案,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培训不合格的由组织人事部门重新调训。凡是组织人事部门调训的班次,都要由调训部门派出干部跟班,抓好管理和考核考查。在内部管理方面,要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关行政、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工作责任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不断提高内部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要严格党校教师和干部管理,引导他们遵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科学探索无禁区、党校讲坛有纪律,绝不允许在党校的讲坛上传播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
四、按照“弘扬广西精神、创新基层党校教育方法”的要求,着力解决“学习为了什么” 的问题,加强教育培训学风建设。
学习只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绝不是终极目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各级党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过程,转化成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党组织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必须树立“问题学习”意识,倡导“行动学习”方式,打造“知行统一”平台,追求“学以致用”效应,坚持以学促用、以用促学,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基层党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员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研究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掌握规律性的认识,坚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把学习收获转化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为实践中拓展思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集体交流、媒体宣传、内参反映等多种形式,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促进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运用于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基层党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中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尽快促进党的最新理论进教材、进培训计划、进培训内容、进课堂、进干部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的作用,不断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工作,不断推进弘扬广西精神、促进创新基层党校教育建设。
第二篇:弘扬广西精神 献身玉林教育
弘扬广西精神 献身玉林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让我们为之激动不已,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勤勉践行着的一种精神。我在工作中一直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一直把爱与尊重放在第一位,并有意识地培养师生感情。爱岗敬业是我们乐教勤业的动力源泉。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在爱岗敬业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我才能兢兢业业,甘于寂寞,甘于淡泊,乐于施教,在三尺讲台上燃烧我的青春热血。
壮美的十万大山屹立,隐隐显现出造化的神奇;碧透的百里漓江流淌,轻轻传唱着动人的心曲。这山,像是强壮有力热情如火的儿郎;这水,恰似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少女。天造地设,郎情妾意。山与水这一结合,便孕育出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广西-----美丽的八桂之地。
我便是很有幸地出生于这八桂的一角。“岭南美玉,胜景如林”----才子们谓之玉林。它是山清水秀,魅力之都:勾漏洞奇景天成,天门关嶙峋耸峙,都峤山道险谷幽,莲花顶俯览众山;南流江温婉多情,黄坡涧浅斟低唱。它是文化璀璨,活力之都:貌压六宫粉黛有着“羞花”之誉的杨玉环,名垂百代芬芳赚得后人无数眼泪的贞女绿珠,英明在史的革命先驱朱锡昂,赫赫有名的虎将李明瑞,奠定现代汉语基石的语言学家王力等等。历代出于此地的佳人名士,不胜枚举。
玉林占据天时地利,自然气聚人和。它本身就有较强的实力,又面向着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背靠着云贵川资源丰富的省份,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更是宏图大展。如春风及时化雨,2011年在第十次党代会上郭声琨书记提出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让我们玉林儿女为之激动不已,这不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勤勉践行着的一种精神吗?
孟子曾有言: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受薰于这山水的钟灵毓秀,自小便有志于奉献社会的我选择了这一条终身为之奋斗的路----做一名教育工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初为人师之时,便携着满腔的热情,在阳光下恣意地挥洒着青春的热血。我们深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家乡以爱哺我,我惟报之以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孩子的喜悦和苦恼都敲击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你的职业吧,你能从中找到创造的喜悦。”师生和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俗语讲: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我在工作中一直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一直把爱与尊重放在第一位,并有意识地培养师生感情。陶行知先生也讲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发自内心地爱我的每个学生,注重他们个性的差异,注重他们能力的养成,注重他们内心的成长。在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差生”这个概念。得益于这种理念的践行,学生与我之间更像是心灵上的伙伴。他们尊重我,喜欢我,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这使我感到愉快,也使我认识到:每朵花都是美丽的,只是绽放的时节和姿态不同而已。
爱岗敬业是我乐教勤业的动力源泉。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热爱工作,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着对教育界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和生命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这份职业,把这视为我生命中最重的部分之一。在爱岗敬业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我才能兢兢业业,甘于寂寞,甘于淡泊,乐于施教,在三尺讲台上燃烧我的青春热血。我不会视我平凡的工作为平凡,视琐碎的工作为琐碎。我会认真地对待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上下功夫。在简单而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加里宁讲过:“国家和人民把孩子们交给了教师们,也就是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都嘱托给了他们。”作为一名教师,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我必坚定我的信念,无悔跋涉。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说法用到教育中也是一样。当年的北大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观,主要归功于蔡元培先生所采取的“思想自由、兼容包并”的办学方针。弹指百年,社会急速发展,在知识大爆炸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也在多元化。“开放包容”是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胸怀和气度,是团结协作、共存共赢的意识和心态。“开放包容” 要求在工作与生活中做到不封闭、不保守、不狭隘,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教书育人,育人为先。如今的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对比前辈们已是未遑多让,并隐隐具有“拍死前浪于沙滩之上”的威势。我们校园是知识的天堂,让学生能够思其所思、谈其所想也理应看作是我们对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不懈的探索。“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对学生的包容,定会在他们心中种下自由的种子,让今日之春华,化为他日之秋实。
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争先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创新必须突破前人,如果没有一马当先的勇气,没有争先恐后的精神,没有奋勇前进的信心,创新的思路就打不开,创新的力度就不会大,创新的成效也不会好。而通过不断创新,促进发展,又为争先打下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只有创新、才能追赶,也只有创新、才能争先。如果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敢为人先,前怕狼、后怕虎,被困难和问题捆住手脚,前进的动力就不足,创新的劲头就不大,创新的成效就不明显,事业就不可能更快发展。“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要求我们要秉承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不甘落后,不怨天尤人,不因循守旧,勇于赶超。教育本就是思想传播的前沿阵地,新事物淘汰旧事物是宇宙间永恒的定律,而我们想在教育事业上有更大的突破,首先就要创新。所谓创新未就,何以争先?在创新争先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学生身上培养创新意识;要营造教学气氛,提供创新舞台;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永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保持着强壮的脉搏。
这世界曾经有过许多辉煌与灿烂,强大的王朝也好,恢弘的建筑也罢,都终将如烟花一般面临它的终结时刻。可是伟大的思想却是不灭的,他总是闪耀着永恒的光辉,一代又一代地无限传递下去。广西精神便是一把不灭的火炬,需要我们用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去点燃、去传递,使之永不熄灭。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便是我,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第三篇:创新工作(基层党校)
三联、三抓
抓建设。该镇投资160多万元,加强村级阵地建设,购置桌椅板凳、彩机、VCD、扩音器、音响、图书柜、档案柜,同时购买了党员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电教片300多套,以及《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史》、《新党章讲话》、《农村支部书记培训教材》、《蔬菜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资料4500余册,使党校在硬件建设上上了一个台阶。
抓规范。围绕 “创特色、争一流”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党校工作职责、学校规章制度、学员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及党内生活的有关准则、党员的义务权利等方面的内容装框上墙,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抓师资。与一些涉农部门及大中专院校联系,聘请专业人才组成授课组;聘请事业成功的农村党员乡土人才现身说法,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示范效应”。目前,全镇党校共有专职教师8名,兼职教师16名。
加强基层党校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作用的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
1、营造“三个氛围”,创造基层党校建设良好环境
首先,营造全力抓的氛围。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的同志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党校办得好不好,它是否在干部教育工作中,在整个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是否加强领导,给予必要的支持。”因此,各基层党委一定要把党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基层党校建设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工作中不忘党员教育、教育中不忘党校建设、建设中不忘保障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校建设的组织领导。
其次,营造大力建的氛围。基层党校建设关键在建设。只有不断加强建设,才能始终激发和保持基层党校的生机和活力。为此,要努力强化各级“建”的意识,明确各级“建”的要求,落实各级“建”的责任,加强各级“建”的指导。要按照“八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有管理人员、有基本阵地、有专门牌子、有专项经费、有管理制度、有培训计划、有培训成效的要求,把基层党校建设好。努力使基层党校“组织领导有力、管理制度规范、基本设施完备、教育活动经常、办学成效显著”。
第三,营造合力管的氛围。要按照“高标准建、规范化管、高效能用”的要求,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合力、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基层党校的教育管理。党委宣传部门要积极做好党校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工作,做到“面上抓覆盖、点上抓示范、线上抓辐射”,使党校建设步入规范化运行轨道;组织部门要积极做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安排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确保党校教育培训活动有序开展;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党校阵地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拓展办学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党员经常性受教育。
2、抓好“三化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校办学水平
首先,努力实现党校设施规范化。党校设施规范化是提高基层党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一是基层党校应当拥有党校专用教学区域并长期挂牌。一般要有专用教室、远程电教室(可一室多用)、图书阅览室和党校办公室;村(社区、企业)党校区域应有至少能承担50名以上党员教育培训的专用教室;二是基层党校教学环境要充分体现党校特色。要按照党校“属基、姓党、象校”的要求布置党校环境。党校专用教室应悬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像,悬挂党旗,张贴党员先进性要求和党校教育管理制度。三是基层党校基础设施要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党校每年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教育经费,以满足党员购置学习资料,订阅党报、党刊及其他学习资料的需求。同时,还要配备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必要的电化教育设备,以满足党员学习的基本需求。
其次,坚持做到办学管理制度化。基层党校作为党员教育的主阵地,制度建设非常重要。为此,各乡镇、县直党校应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制度:即校务委员会例会制度,校务委员会例会每年召开4次以上专题研究党校工作;教育计划制度,制定党员教育全年计划,保证党员教育不少于4次;考试考核制度,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并量化考核;教育总结制度,年终对全年党校建设、培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档案管理制度,对党员的学习情况按建立台帐、档案;校务管理制度,校务委员会负责党校日常事务的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使党校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第三,扎实推进教育成效优质化。教育成效优质化取决于良好的教育师资和丰富的教育手段。为此,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基层党校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应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人才,又应有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专家;既可从乡镇班子成员、站所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土专家、上级党校中聘请,也可从当地优秀共产党员、群众代表中邀请,以保证师资队伍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党员教育的需要。二要创新培训模式。始终按照联系实际创思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创新模式,拓展思路,切实做到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培训内容统一安排与“菜单”自选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农闲时节集中培训与党校临时培训相结合。三要创新教育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启发式教育手法及“微型党课”等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发挥“三个作用”,进一步拓展基层党校办学成果
首先,发挥乡镇、县直党校在党员教育中的龙头作用。按照“乡镇、县直党校抓示范”的要求,进一步发挥乡镇、县直党校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做好乡镇、县直党校建设的达标工作,坚持做到办学场所设置规范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育培训经常化、党校管理制度化,切实为村(企业)党校建设起好示范作用。乡镇、县直党委要明确本级党校建设发展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校务委员会为核心的党校组织领导机构,选好配强党校专职人员,切实做到党校建设有人抓、党校工作有人做。
其次,发挥村(企业)党校在党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抓好村(企业)党校建设是构建农村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的关键。特别是当前行政村地域面积大、党员人数多的情况下,乡镇、街道党校要包揽农村广大党员的教育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要按照“村级党校抓规范,企业党校抓创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村(企业)党校在农村党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基层党校建设年”活动。努力按照上级基层党校建设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促进村(企业)党校在建设中规范,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
第三,发挥党员教育活动点在党员教育中的补充作用。党员教育活动点是党员就近开展教育的有效载体。党员教育活动点的建立,也延伸了基层党校教育平台。为此,各乡镇、县直和村(企业)党校要充分依托党员教育活动点这一平台,以推进基层党校教育系统化为要求,科学制定教育计划,精心设计教育载体,努力延伸教育活动,切实使党员教育活动点教育与乡镇街道、村(企业)党校教育形成联动,努力增进基层党校教育的渗透力。打造新的基层党校教育特色和亮点,促进全县党员教育工作蓬勃开展。
第四篇: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从
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指出,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之一。为了回应这一新时代的召唤,完成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我们必须走近科学,特别是弘扬科学精神。
一、科技时代与科学精神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知过程,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其次,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又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第三,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知识并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内生变量,即第一生产力。
科学知识是科学活动最直接的成果。科学思想是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想观念。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精神则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科学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最早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此后,科学成为一种建制化的社会活动,科学精神发展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关系规范。而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又使得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凸显,科学精神由此进入文化价值判断领域,成为科技时代一种重要的人类价值观。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四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科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文化内涵,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的文化精神。作为科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活动的理想原则,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思想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方法的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我们不妨打这样一个比喻: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珍珠,必须用一根银针带着金线才能将它们穿起来,科学思想就是穿珍珠的金线,科学方法好比银针,科学精神则是整串珍珠所发出的智慧之光。科学就是这样一串绮丽的项链,有了它,智慧女神更加光彩照人。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细分起来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多方面。了解这些精神,弘扬这些精神,对于繁荣先进文化,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理性精神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正是对理智的崇尚,使人们能够不断地清除遮蔽真理的障碍,不断地摆脱蒙昧,不断地拓展知识的视野。崇尚理智的背后就是注重知识的价值,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弘扬科学精神要从重视知识和重视人才开始。在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方面,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互兼容的。
实证精神实证精神首先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客观性以及由此引出的普遍性和公共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实证精神以理性、逻辑和实证为武器,强调以实在性、实用性和精确性保障认知的真理性。相应地,实证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承认阶段性真理的可错性,由此,实证精神对于不同的学说采取的是一种宽容或建设性的态度。
开放精神开放与封闭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对待不同观念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立场。在传统社会中,一种东西一旦被认定为真理或道,就不容许再改变。少数人,如亚里士多德、孔子、耶稣,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代言人,另外少数人则成为薪火相传的解释者,至于其他人呢,就只有听从的义务了。
对理性和实证精神的追求,使科学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再鲜明不过的开放的精神。首先,科学坚信理性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会老老实实地承认哪些可以确证,哪些尚无定论,而从不用神秘主义吓唬和搪塞各种质疑。其次,科学鼓励争论,强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争论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都可以以理服人,但绝对不可以势压人。再次,科学主张兼容并蓄、允许求同存异。这是认识到具体的人的理性能力的局限性后所产生的宽容。这种宽容当是一种有底气和自信的表现,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理论风度。无疑,这种开放精神对于社会公共生活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整个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能够容忍建设性的不同意见的存在了。
民主精神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并列为中国转向现代社会的首要动力。民主与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所谓民主,其核心是平等和参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虽然科学也有权威机制,但科学中的权威是相对的、是为探求真理服务的,真正的权威是真理。由于对真理的探索没有止境,所以任何人都只能通过努力暂时地占有部分真理,而不可能永远作为真理的化身。
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蕴含的民主精神也促进了公共生活中的民主观念的发展,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科学对客观性的追求,使得主观独断不再为公众认可。同时,科技的新进展给民主运作带来便捷。有了电视转播,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就受到了公开化、透明化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治生活公开化成为大势所趋,个别人搞暗箱操作就困难了许多。
批判精神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批判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源于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什么要怀疑?因为科学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科学只能老老实实地、一点一滴地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观测的不精确,以及观测所依据的理论的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质疑,而且从事实跨越到假说和理论往往没有直接的逻辑通路,是一种理论尝试,需要对其前提、推演和结论作出批判性的反思。
批判精神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首先,批判精神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得到反复检验,而检验的过程就是批判的过程。批判精神使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遁词不再起任何作用。其次,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通过批判使自己的逻辑体系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精神是科学真理的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的批判。巨大的权势或许能够阻挡一时的异议,但真理法庭的客观审判最终会大白于天下。
江泽民同志曾高度概括地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上面所列各项也都是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这一基本要求上的展开和引申。求真是与不可知论和宿命论完全相反的对待问题的态度,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觉和自信;务实是与纸上谈兵和故弄玄虚根本不同的处理问题的作风。这种态度和作风充分体现于科学实践之中,是推动科学不断接近真理、向前发展的动力。科学是勇敢者的事业,人们认识到朴素的思辨和直观的考察并不能把握真理,于是勇敢地踏上永无止境的追求真理之路,这其中的昂扬斗志就来自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此相应,科学之“眼”和技术之“手”使人类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最有智慧最有力量的创造者。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地开拓新视野、发掘新力量、拓展新空间、引入新方法、激活新思想、培植新精神。开拓创新反映了科学的本质。
三、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现代化大业
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尽管在16世纪以前,中国在科技上总体领先于西方,但近代科学却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中国为什么有四大发明却没有出现科技革命呢?就科学研究的目的而言,中国古人很少纯粹为了追求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这与西方近代科学先将人与自然截然分开,再努力寻找自然规律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古代虽然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和丰富的天文观测记录,但其成果却主要被用于为皇帝制订历法和观测异兆。
就发展技术的目的而言,中国古代除了水车、铁犁、纺车等生产技术发明外,大多数技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皇家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享受型生活的需要。因此,技术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雕虫小技,而未被看成一种可以与生产相结合,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创新要素。
而西方之所以在16世纪后领先于世界,是因为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首先是科学革命所带来的观念创新:人可以认识世界的规律,并应用它们改造世界;其次是与科技革命相伴随的制度上的创新:引入了专利制度,国家、企业和大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体制,现代工业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等等,由此导致了西方世界的物质进步和经济发展。
现代化是在科技革命影响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透过这一视角,我们看到,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变革而不断拓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不是从传统中直接生长出来的,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精神是一种首要的精神文化动力。
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弘扬科学精神的基本前提。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保证。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一些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远离了科学精神,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最终能够成功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精神的回归,在于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要特别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具有科学的态度。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关于自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不在于对其个别论断的固守和照搬,而在于对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把握和运用。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这其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正是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生硬地把活生生的实践纳入固有的框框之中,这种削足适履的态度是完全违背科学精神的。
求真务实,推动渐进式改革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所必须坚持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各国都必须依据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出合理的战略。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依据我国具体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坚持求真务实就应该承认任何人包括政策制定者的理性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就应该承认已经建立起来的任何体制都具有不完善性,都不一定完全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都未必能够完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都需要不断改革。好范文版权所有
现代化是一项渐进的社会工程,改革应该是稳妥和渐进的。为什么?真理、真相和本质的东西是不那么容易获得的,即便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检验和试验才能加以推广。反之,浅尝辄止,以为真理很容易掌握,头脑一热就放卫星,不仅不能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反而会耽误甚至毁掉实现现代化的前程。
今天,大讲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要像科学家搞科学研究那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搞一窝蜂、不人云亦云。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只有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民主作风,少一些政绩宣传多一些实际举措,少一些拍脑袋工程多一些科学规划。
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同志不止一次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发展这么快,竞争如此剧烈,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创新就没有前途。中国对创新的需求既是整体的和全方位的,又是具体的和细微的。科学研究需要创新。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基础创新的潜在经济和社会价值越来越高,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情况下,把科技创新提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一点也不过分。
创新不仅是针对科技而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要依靠各种具体入微的创新来推动。大到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小到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都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整个社会都需要创新和智慧,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这些东西累积起来,就会发展成一种内在的爆发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谁都知道仅靠常规性的发展,我们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地位,必须依靠跨越式的发展,才能走到世界前列。值得指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讲科学精神。以前我们曾搞过“大跃进”和“超英赶美”,结果事与愿违,越追越掉得远。为什么?一方面是不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科学的创新精神。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弘扬科学精神是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社会条件;要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调动科学精神这一人类先进的精神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发挥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精神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指标就是科学精神成为全社会崇尚和认可的精神。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精神,就不会有对理智和知识价值的崇尚与重视;如果没有实证精神,就不会有凡事依靠科学实证的态度;没有开放精神,就会压制不同意见,使许多建设性的建议遭到拒绝;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批判精神,就不会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就不可能在批判中得到提高,就没有改革的动力和创新的意识。
科学精神是使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武器。用科学精神武装人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用科学精神指导我们的言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第五篇:与时俱进,创新基层党校工作
与时俱进,创新基层党校工作
赵荣兴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民、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基层党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加强基层党校建设,创新基层党校工作方法,建立基层党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背景分析
我们孙端镇现有党员1445名,其中农村党员999名,占党员总数的69%以上。在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133名,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3%;56岁以上党员37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7%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含高中)学历的167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7%。从以上数据分析,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是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年初,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就当前农村党员发展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如何增强农村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农村党员队伍中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主要是:
1、对理论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2、对许多现实问题感到困惑和不满,难以作出自己的判断。
3、理想信念淡薄,党性观念不强。
4、对党员发展工作淡漠。同时,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人们思想的多样化,导致部份同志入党动机上出现认识偏差,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许多复杂情况,减损了农村党员教育的正面效应。
2、理论与实际脱节,一些理论的、正面的教育难以被农村党员接纳。
3、基层在党员教育工作中的缺位,就孙端来说,由于孙端电影院拆除,近几年很难召开全镇性的党员大会,全镇规模的党员教育活动就相对越来越少,而支部对本支部的党员教育工作也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二、初浅做法
作为省级基层党校示范点,就如何办好基层党校,如何配合当地党委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这个课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破解。近年来,我们从抓源头、提素质、学技能出发,注重“长”、“宽”、“高”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式的党校教育培训模式。
1、注重教育之“长”,即教育培训的长效性。一是从入党积极分子这个源头抓起,推行“两册一证”培训制度。“两册一证”即《学员手册》、《培训登录册》和《党校培训毕业证》。《学员手册》汇集了学员守则、学员请假考勤制度、培训班班组长职责、学员评优标准和学员考核结业制度等,做到每个学员人手一册。《培训登录册》主要由党校及时录入学员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做到及时登记。制度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定期参加镇委党校开设的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合格者才能领取《党校培训毕业证》。培训每月安排一次,以党课辅导材料为主要内容,主要设臵《党的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课程,还结合网上远程教育,不仅让入党积极分子掌握实际本领,而且学以致用。“两册一证”制度的实施,规范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培训效果,为把好党员“入口关”打下了基础。通过“两册一证”培训,端正了学员的入党动机,提高了党员发展工作的水平。
二是激发农村党员的“党员意识”,实施党员基本知识轮训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基本知识轮训,确保党员教育的全覆盖。对一些地处偏远的党支部,运用“流动党校”教育模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村。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做到“三个结合”:即特色与共性相结合,每次培训都安排两堂课,其中一堂是特色课,重点讲解理论、政策层面的内容,如党纪政纪、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政策、农村稳定工作等;另一堂是公共课,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党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邀请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等身边典型作先进事迹报告等。教学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党政班子成员人人上一堂特色课活动,即使农村党员受到了教育,也使党政班子成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面上与点上相结合,既注重发挥镇委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也注重发挥农村党员活动室这个阵地优势,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实用技术知识培训。
2、注重教育之“宽”,即教育培训的广泛性。积极拓宽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首先,在教育培训对象上,以镇机关党员干部和村主职干部为重点,扩大到村“两委会”成员和全体农村党员。
其次,在教育培训内容上,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设定教育培训内容。一是丰富政治理论学习内容,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把农村党员培养成遵纪守法、为民服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三是重视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
最后,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一是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在抓好集中教育的同时,针对农村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轮训班,确保每一位党员每年都接受一次不同形式的教育。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组织、党校、农业、水产等部门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定期组织农村干部、党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增长知识。三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注重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以最新、最灵活、最便捷的信息化教育方式,实现农村党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零距离”接触。四是灌输教育和现身说法相结合。通过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活动,以典型的现身说法来教育党员。
3、注重教育之“高”,即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从师资力量和管理制度建设入手,着力提高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制度建设是开展党校工作的保障。党校要提高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学校,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为此,我们制订和健全了基层党校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定期教学考评制度。实行教育培训签到制度,及时通报学员出勤情况,并列入对党支部的岗位责任制考核。严格规定,学员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培训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党校请假,并参加党校安排的补课。无故连续三年不参加培训的党员,建议支部劝其退党。学员结业时,按要求组织严格的考试,做到宽进严出,不及格的不予结业,自动转入下一期学习班。其中对考试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不能发展为预备党员。二是建立检查督导制度。把农村党员教育情况列入全方位目标考核体系,由镇党委联合宣传、党校、农业等部门,年终检查督导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对农村党员参学、参训情况,及时归档、跟踪管理。三是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与村干部和驻村指导员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其它,我们还建立了校务例会制度;教育计划制度;定期考试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
三、初步成效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农村党员需要教育,他们有这种内在的需求。可以说是到了该教育的时候,无论是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还是党员轮训,上课时几乎每堂课他们都能非常安静、认真地听讲,上课的秩序之好甚至要超过某些支部书记会议。特别是入学积极分子培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较以前更规范了,能较好地起到培训提高的效果,更能把好党员队伍建设的入口关了。二是学员的入党动机更纯了,思想认识有
了更好的提高,对为什么要入党和应该怎样入党吸了更好的理解。不少学员反映,通过培训,对党有了更新的认识,更明确了方向,提高了政治素养,认识到党员就是实实在在的,也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奉献自己。同时,为了参加培训,不少在义乌、杭州、上海、广州等外地经商的入党积极分子也都纷纷赶了回来。三是支部对党员发展工作有更新的认识了,一些支部对党员发展有了更新的工作部署,并制定相应切实的目标计划,学员的提高也相应促使了支部对发展党员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
四、几点启示
1、现实告诉我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滞后,需要我们更加切实地加强党员教育,让党员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党员时时记得自己的党员身份。
2、教育是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传统的、静态的教育很难适应现在快速变化的形势。象我们孙端,有近三分之一的党员长期外出,平时这部分党员很难接受现在的教育,虽然,我们在年底的时候还有二堂课专门是为他们准备的,但也无法保证所以的党员都能参加。同时,更需要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手段,虽然我们也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电化教育、网上远程教育等,但仍然跟不上党员教育的需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适合党员教育的各种方式。
3、在教育对象上要进一步扩大培训面,在教育培训上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在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在办学模式上进一步探索创新。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以加强阵地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教育模式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党校工作。
绍兴县孙端镇委党校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