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五篇)

时间:2019-05-12 13: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第一篇:浅谈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浅谈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宁夏幼儿师范学校 闵媛(750201)摘要: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亦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音乐教学是通过选“材”趣味化来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通过教学设计多元化来创设音乐氛围;通过教学方法多样化来体验和表达快乐;通过教学过程生活化来丰富审美经验。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其感受“美”的内涵,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

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中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幼儿的自主性创作,充分表现了幼儿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新《纲要》就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那么,如何根据幼儿习得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呢?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选“材”趣味化

1、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

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和生活的多方面联系、相互作用及影响,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如歌词“汽车”演变成“汽车,嘟嘟嘟”;“流水”演变成“流水,哗哗哗”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小白兔跳的生活特点;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渐减弱,表现小花猫的

生活习性。这样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歌词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可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使其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

2、设计多元化、创设音乐氛围

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而且让孩子表现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在班内,我们要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努力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我自己充当孩子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充当歌曲里的那个孩子,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用双臂去和孩子们拥抱„„把亲情和故事的情节化为一体,把这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根据故事的气氛引导孩子的表情,从而把教材设计得趣味化、条理化、结构化。

当然,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意境图谱,并设立了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以及有关的书籍、图片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园地。在活动衔接环节中,老师会在钢琴上弹奏(或放磁带)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曲子,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便感到音乐的气氛,诱发幼儿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

3、教法多样化、体验和表达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音乐、增强幼儿对音乐敏感度的必要前提。“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维去对”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利用这两个特征抓住幼儿的心理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充满艺术色彩。我把同样的题材“趣味”化之后变得引人入胜,新奇和形象﹑生动。幼儿便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我对这个方法体会尤为深刻。比如教孩子们做“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我用相应的乐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猫和老鼠,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内容,让孩子去想老鼠本来怕猫的,为什么猫老是被老鼠弄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去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用自己的形象来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把音乐游戏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可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给幼儿提供这种条件。例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孩子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还能向我征询意见如周林仪就会对我说:“老师我要听《春天在那里》我要跳舞的„„”我问她:“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她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4、教学过程生活化、丰富审美经验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

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质量。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曲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液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当然,在教学时间中往往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一用到底,而是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这既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又使幼儿多方受益。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周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张杏茹:《早期教育》,2002年第7期

第二篇:关于组织好幼儿的音乐活动

爱音乐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能播放音乐的小玩具。到了三岁左右,孩子们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能够自由地歌唱、舞蹈,体验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同时,幼儿也能够学会与别人合作,发挥主动、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记忆力与专注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要组织好幼儿的音乐活动必须注重以下的几点:

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活动教材

由于幼儿的生理发育以及认知水平都还比较低,因此,音乐活动的教材应当选取歌词易上口、音域较窄、节奏简单的内容进行。

理解歌词方面: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容易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比较相关的歌词。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袋鼠妈妈》等,孩子们在学习这样的歌曲时,能够与自身的认知条件相符合,容易记忆,也能够朗朗上口。

音域方面: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整个学前期是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声带短小而且柔嫩,因此,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应遵循此规律进行选材。

在节奏方面,最好的节奏是能够与儿童自身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的节奏等相适应,或与儿童的身体动作,如走路、跑步等的节奏相协调,儿童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例如歌曲《小星星》、《小鸭子》等。

二、注重音乐活动的游戏性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还容易情绪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想像,因此,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应当以采用接近幼儿本性,能以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手段和方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天地,和音乐成为朋友和方式进行。而具有游戏性的音乐活动,则是最接近幼儿的本性,最容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将幼儿顺利带入游戏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游戏化的教育以其活泼多变的形式给刚跨入幼儿园的宝宝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体验。要实现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培养幼儿的愉悦情绪,激发幼儿学音乐的兴趣。

幼儿心理学表明,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常常被外界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学前儿童是“情绪的俘虏”。愉快的情绪往往使幼儿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因此在小班进行音乐活动时,首先要注重创设适合的心理氛围。创设良好心理氛围的离不开与音乐活动相适应的环境以及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创设。

2、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强化音乐活动中的游戏规则。

当幼儿初步认识了音乐知识以后,就可以以音乐知识点为游戏规则,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如在音乐游戏《捉迷藏》中,当宝宝们了解了猫妈妈的声音大,小猫声音小的规则以后,就可以分角色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当听见弱的声音时,就表演小猫,当听见强的声音时,就表演猫妈妈。在音乐游戏《小青蛙》中,当听见活泼的音乐声时,孩子们可以心情地表现小青蛙的各种动作,当听见轰隆隆的雷声时则要赶紧躲起来。就这样,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

音乐是幼儿的表达形式,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方式,无论是寄音乐于游戏当中,还是寓游戏于音乐当中,都要将这两个因素有效地结合,使音乐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乐趣,也从中学习到严谨科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活动中的游戏性可以让音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都更自由、灵活、丰富多彩,让小朋友们能够经常体会到“和玩一样”的感受,从而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总之,音乐是启迪“美”的教育,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在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感受“美”为导向,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充分发挥音乐活动的游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素质,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增强自信心、成功感以及合作能力,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的人。

第三篇: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论文

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心理学表明:艺术教育的美感作用与人才素质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音乐教育可以把音乐的各种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将美好的感情付诸于声音表现,从而给人以美感,拨动每个人心灵中的琴弦,使人的情感在音乐美的感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爱音乐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能播放音乐的小玩具,当听到音乐的时候,会随着音乐扭动自己的身体,发出快乐的咿咿呀呀的声音。到了三岁左右,孩子们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能够自由地歌唱、舞蹈,体验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有的孩子当遇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甚至会自己编唱旋律,哼唱歌曲。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幼儿也能够学会与别人合作,发挥主动、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记忆力与专注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应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途径很多,有专门组织的音乐活动,也有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在这里,我们先来谈一谈如何在幼儿园里组织好幼儿的音乐活动。

要组织好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必须注重以下的几点:

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活动教材

小班幼儿的生理发育以及认知水平都还比较低,因此,音乐活动的教材应当选取歌词易上口、音域较窄、节奏简单的内容进行。理解歌词方面: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容易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比较相关的歌词。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袋鼠妈妈》等,孩子们在学习这样的歌曲时,能够与自身的认知条件相符合,容易记忆,也能够朗朗上口。音域方面: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整个学前期是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声带短小而且柔嫩,一般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可以唱出5—6个音,即c1—a1,听起来最舒服的音是在e1—g1之间。因此,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应遵循此规律进行选材。在节奏方面,最好的节奏是能够与儿童自身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的节奏等相适应,或与儿童的身体动作,如走路、跑步等的节奏相协调,儿童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例如歌曲《小星星》、《小鸭子》等。

二、注重音乐活动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还容易情绪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想像,因此,小班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应当以采用接近幼儿本性,能以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手段和方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天地,和音乐成为朋友和方式进行。而具有游戏性的音乐活动,则是最接近小班幼儿的本性,最容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将幼儿顺利带入游戏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游戏化的教育以其活泼多变的形式给刚跨入幼儿园的宝宝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体验。要实现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培养幼儿的愉悦情绪,激发幼儿学音乐的兴趣。

幼儿心理学表明,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常常被外界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学前儿童是“情绪的俘虏”。愉快的情绪往往使幼儿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因此在小班进行音乐活动时,首先要注重创设适合的心理氛围。创设良好心理氛围的离不开与音乐活动相适应的环境以及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创设。

例如,在音乐活动《捉迷藏》中,教师可以先准备一部玩具电话、猫咪头饰以及相应的音乐。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利用玩具电话来给“猫妈妈”打电话,说:“猫妈妈,您好。今天,我们想上您那儿去做客,好吗?”在音乐活动《小青蛙》中,教师创设了一片池塘,提供给每个幼儿一个青蛙头饰,又通过音乐创设了打雷下雨的情境,让幼儿一下子就沉浸在了活泼的音乐活动的氛围中。

2、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强化音乐活动中的游戏规则

当幼儿初步认识了音乐知识以后,就可以以音乐知识点为游戏规则,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如在音乐游戏《捉迷藏》中,当宝宝们了解了猫妈妈的声音大,小猫声音小的规则以后,就可以分角色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当听见弱的声音时,就表演小猫,当听见强的声音时,就表演猫妈妈。在音乐游戏《小青蛙》中,当听见活泼的音乐声时,孩子们可以心情地表现小青蛙的各种动作,当听见轰隆隆的雷声时则要赶紧躲起来。就这样,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

音乐是幼儿的表达形式,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方式,无论是寄音乐于游戏当中,还是寓游戏于音乐当中,都要将这两个因素有效地结合,使音乐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乐趣,也从中学习到严谨科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活动中的游戏性可以让音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都更自由、灵活、丰富多彩,让小朋友们能够经常体会到“和玩一样”的感受,从而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三、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科学的音乐知识

特级教师曹冰洁老师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的音乐素质教育,让幼儿从小获得音准感、节奏感,初步知道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等。在小班的音乐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来选择适当的音乐教材,合理地进行设计。例如歌唱活动《大猫、小猫》中,我们就可以让感受到强的声音是大猫在唱:“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弱的声音是小猫在唱:“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在欣赏活动《龟兔赛跑》中,通过音乐作品中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小乌龟与小兔子的形象与演唱时的不同节奏,我们可以让幼儿感知音乐的快与慢。

四、注重从身心两个方面去培养幼儿,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体态律动”学说创始人,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儿童从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只是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还学习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感受音乐中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

例如在歌唱活动《怎样叫》当中,我们可以运用手势的高低来表现鸭子妈妈和小小鸭子的音高不同:小鸭的音高高,就把手放到头顶上,鸭妈妈的音高低,就把手放到脚边来学着叫;在音乐游戏《龟兔赛跑》中,当听见快速的音乐时可以用跑来表现兔子,当听见慢速的音乐时用爬来表现小乌龟、当听见静止的音乐时,就用闭眼睛睡来表现小兔子。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拍手、跺脚等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的强与弱。

总之,音乐是启迪“美”的教育,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在小班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感受“美”为导向,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充分发挥音乐活动的游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素质,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增强自信心、成功感以及合作能力,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的人!

第四篇:如何开展好集体教学活动

如何开展好集体教学活动

一、选材

年级组内在开学前要组织研讨,看看哪些活动适合集体教学,同时还要与本园的实际情况联系,比如,参观公园、了解邮局这样的活动就不适宜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在通过组内研讨后确定一学期的期计划和周计划,并且安排到每天,这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就有计划有目标,不是到了上课的时候拿本书就讲。

二、制定切实的目标

如何去实施教学活动,首先思考的是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一般为三个:情感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这样指定的目标具有全面性。

我们来看个案例,你们听听哪个目标制定更好?为什么? 如:小班健康活动“小蚂蚁运粮食” 目标一:

1、学习手膝着地向前爬的动作技能

2、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目标二:

1、体验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

2、练习双膝着地两手向前爬,并逐步学习爬着背运动作技能

3、锻炼身体四肢的协调能力

第一个目标只是突出了健康领域发展方面的要求,忽略了孩子可能在游戏时情感上的发展。而第二个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达清楚,目标具有全面性,挖掘了此次体育游戏中同时获得的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即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全面。

在目标的表述上,还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使用“体验”、“感受”、“喜欢”、“乐意”、“尝试”、“探索”等词汇。要避免目标的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可能是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活动环节的设计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六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

首先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要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考虑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是根据孩子学习的特点,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孩子亲身参与,亲自体验,操作练习;还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孩子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的内容要有层次性、挑战性,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是落实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点

当前幼儿园教师提问的一些现状: 1.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

2.随意性问题多,科学性提问少

3.齐答个答多,讨论交流少

4.留给幼儿解答时间少,急于让幼儿解答多

5.问题数量多,问题质量低

6.反复提问多,及时追问少

7.简单应答多,精彩应答少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铺垫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效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有效提问的特征:

要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要面向全体幼儿提出问题

*要学会控制等待时间

*要对幼儿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

* 要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二)教师提问的类型

1.陈述性提问。指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 例如:猴子手上拿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

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

比如:

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这个娃娃和小朋友画的娃娃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鸡和小鸭有什么不一样? 3.分类性提问。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

比如: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谁站在上边?谁站在下边?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

比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猪,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妈妈会想什么办法?

这种类型提问,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扩散思维能力。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

比如:你认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最大?”等。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辩别事物的能力。

6.开放性提问。是指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经验,重新综合得出新的结论。通过这类问题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比如:你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玩具柜的玩具可以怎么分?

7、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比如“礼物是送给谁的?你怎么知道这份礼物是送给长颈鹿的?”“兔妈妈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胡萝卜?”

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三)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提问要难易适度,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也就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提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经验水平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要求,又不能过于艰深,让幼儿难以琢磨,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最好以幼儿经过思考、讨论或稍加点拨就可以答出为准。

陈述性的提问、比较性的提问、选择性的提问适合发展晚一点的孩子。开放性的提问、假设性的提问适合发展快一点的孩子。案例:

在《热乎乎的东西》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讨论,什么东西是最热的?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开水、火、太阳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提问适宜,有了生活经验作支撑,这样的提问才让孩子有话了说,有话想说。

案例:在小班的教学活动《半个鸡蛋》中,老师出示半个鸡蛋,T:请小朋友想想这半个鸡蛋象什么? C:像小碗,C:像月亮…… C:像小船

C:像航空飞船

策略二:提问要把握关键,紧扣目标

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

 案例:小班活动“认识1”

 师: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 生:是笔。

师:对,是1只笔。这是什么? 生:是电视机。师:是几台电视机? 生:1台。

师:这是什么? 生:黑板

师:是几块黑板? 生:1块

师:在我们刚才说的话里面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

师:都有一个“1”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修改后的活动提问:

师:老师手里拿着几支笔? 生:1只

师:这里有几台电视机? 生:1台。

师:这是几块黑板? 生:1块

师:在我们刚才的回答里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都有1字

师:对,都有一个“1”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策略三:提问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切忌“漫谈”

这样的提问过程实则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案例:

 教师:你们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  幼儿1:他们在旅游。 教师:旅游。还有呢?  幼儿2:他们在玩。 教师:在玩。还有呢?  幼儿3:他们在散步。 教师:散步。

 幼儿4:他们在玩。 教师:玩。还有呢?  幼儿5:他们在跑。

 教师:跑,有不同的一件啊,很好的。 幼儿6:他们在玩看谁跑得快。

 教师:在玩看谁跑的快,也就是在比赛跑。你说说看。 幼儿7:在看谁跑得快。 教师:也是在赛跑。

 幼儿8:我觉得他们在树下躲雨。

 教师:哦,原来是因为下雨了,他们要跑到树下去躲雨。修改后的活动提问:

 教师:仔细观察图画,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1:他们在旅游。

 教师:在旅游。还有谁来说说?  幼儿2:他们在玩。

 教师:在玩。除了旅游、玩,还有吗?  幼儿3:他们在散步。

 教师:散步。旅游、玩、散步都是很轻松悠闲的活动。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 幼儿4:他们在跑。

 教师:在跑,猜猜看为什么要跑呢?  幼儿5:我觉得他们是跑到树下躲雨。 教师:哦,原来是因为下雨了,他们要跑到树下去躲雨。 案例:中班阅读“礼物”

 教师想让幼儿观察封面说出“猴子想送礼物给好朋友”,那么,其设计的问题最好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谁?”而不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什么?”这两问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具体和更有目标性,而后者则显得随意,有可能使幼儿的观察面扩充到无效的信息上去,既耽误了时间,又分散了观察重点。在提了前问之后,当幼儿回答“看到了小猴子”时,教师不妨再追问“猴子手上拿的什么啊?”从而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小猴子想要给谁送礼物?为什么?

策略四:提问后给予孩子等待的时间

在幼儿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10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幼儿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幼儿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幼儿间、幼儿和幼儿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幼儿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策略五: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合理分配教师的注意广度。

由于幼儿能力不同,反应速度有差异,教师提问时要放慢语速,放缓节奏,以期待的目光让更多的幼儿举起手来,从而给更多幼儿发言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提完问就把期待的眼光放在个别能力强、喜欢发言的幼儿身上,致使胆小的幼儿欲言又止。

策略六:教师提问后要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合理的回应。

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或简单地以“是”或“好”应对,而应针对幼儿不同的回答作出不同的回应。对幼儿偏离预设目标的回答,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启发性问题将之引导到预设目标上来,五、采取有效的回应是保证集体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师回应幼儿的误区

 误区一:一个人的舞台——不应答

案例:这是一个小班体育活动《小鸟学本领》。活动一开始,小芳老师扮“鸟妈妈”带着“小鸟们”来到了“大树林”,老师说:“今天鸟妈妈要带小鸟一起来学本领。孩子们,你们饿吗?”由于这是个下午活动,幼儿午睡起床后刚吃过点心,有不少孩子说“不饿。”老师看了看这些孩子,自顾自说“哦,我们肚子饿了是不是啊?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是捉小虫”……

本案例中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予理睬,没能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应答,而是沿着自己设计的活动思路自己顾自己开展活动,几乎是把教学活动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这种现象在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中出现的比较多,长此以往,孩子在潜意识里就容易形成一种“有我无我都一样”的思想,养成“顺着老师的思路走”的习惯,缺少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难以富有个性的发展。 误区二:简单的重复

 案例:中班看图讲述——《动物园》。 师:“小朋友,你看到什么了?”  幼:“狮子。”

 师:“狮子,还有呢?”  幼:“老虎。”

 师:“老虎,还有呢?”  幼:“大象。”

 师:“大象,还有呢?”……

简单重复孩子回答的现象在幼儿园教师中是非常多见的,不管是在哪个年龄档次的教师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使幼儿园的高结构教学活动变得冗长乏味,教学节奏缓慢,效益低下。而且,教师简单重复孩子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孩子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一旦进入小学,由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的效益,活动安排比较紧凑,小学教师的语言也相对严谨,就容易使孩子觉得上课听讲非常吃力。

 误区三:肯定过早 案例:小潘老师工作还不到三个月,今天园领导要来听她上一个科学活动《隐形水果》,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她觉得自己班的孩子入园时间很短,常规不是很好,所以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总怕孩子的回答跟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不知道怎样引导。活动开始了,她拿出一盘果珍粉对幼儿说:“老师这里有一盘神奇的粉,请你来尝一尝,里面藏着什么水果”。孩子们反应非常积极,她选择了一个发展相对比较好的孩子。孩子一尝马上就兴奋地回答:“橘子”。小潘一听,马上笑着说:“恩,他的小嘴巴真灵,马上就尝出是橘子了,真不错!”

本案例中的小潘老师可能是因为紧张,没能充分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活动,在第一个孩子回答正确后,便着急地将答案告诉了其他孩子,使其他孩子丧失了继续探索的机会,导致这一环节的课堂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如果小潘老师在第一个孩子回答之后能够简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把这个并不难的问题也抛给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孩子,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提高的机会,或许她会说:“恩,他是这样认为的,你们刚才都尝过了,你尝到的是什么呢?也来告诉老师好吗?”  误区四:语气暗示

案例描述:中班科学活动《棉花》中,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对棉花的基本形态等都有了了解,子彦提出来:“棉花是种在地上的吗?”小龚老师说:“你们想一想,是不是?”奔奔说,“棉花是有根的,根是在地上的”。小龚老师肯定的点点头。子彦又问,“那棉花的花是从哪来的”陈笑说:“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小龚老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吗?”陈笑听出了老师语气中否定的意思,愣了一下,说,“不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那是哪来的啊?”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在本案例中,开始幼儿抛给老师一个“球”之后,教师接“球”的“技术”处理得比较好,使自己处在与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一起来思考问题,把“球”又抛给了其他孩子,给了更多孩子思考的机会,但接着,当幼儿接过同伴抛给的“球”进行自主思考并得出结论之后,此时,教师显然是幼儿回答的评判者,她从“球桌旁边的球员”变成了“球桌中间的裁判”,她的地位与幼儿就不再平等了。接着,当她用疑惑的语气暗示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思路完全就围绕着教师来进行了,教师成为了整个活动的核心。如果老师能始终以平等的态度试着通过师幼间的合作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能给孩子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形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氛围,改善教育中存在的“幼儿围着教师转”的现象。有效应答的策略

策略一:给予欣赏式的回应

例如,在“寻找春天”活动中,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绿色的同时,还会对草丛里爬行的小蜗牛感兴趣——听,他们的讨论热点是“蜗牛的两个触角”,这个说是辫子,那个说不是的......虽说孩子们的话题偏离了我们预设的目标,但是他们的兴趣点还是有值得探索和深入的价值。那作为老师在回应孩子们的时候,就应提出适当的要求了,如“你们的小眼睛看得真仔细,那是蜗牛的眼睛,春天来了小蜗牛也出来找春天了,你们瞧,它的两只小眼睛东瞧瞧、西找找!快,我们和小蜗牛比一比,看谁先找到春天?”这样的回应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极为自然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带回到“找春天”得活动中。可见,这样的教师回应既尊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策略二:给予追问式的的回应。

如:在让小班幼儿讨论小手的本领时,有幼儿回答“小手能穿衣服!”其他幼儿的思维受到影响,于是接下来的答案就都是穿裤子、穿袜子、穿鞋子等。

 这样追问:

 “小手除了能帮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能帮助谁呢?”

如在《小蝴蝶》这一语言活动中,当和孩子们讨论到小蝴蝶会飞到哪里去的时候,班中的一个孩子说:“蝴蝶会飞到玫瑰花上。”其他幼儿的思维受到他的影响,回答的答案都是“飞到什么什么花”。此时老师抓住了幼儿信息中的追问点——“蝴蝶喜欢呆的地方被禁锢在花朵的范围内”,立即追问:“小蝴蝶为什么喜欢呆在花上呢?”得出“鲜花美丽”的原因,然后又问道“小蝴蝶除了会飞到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花上,还会飞到公园里的哪些美丽的地方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又立刻换了方向。

策略三:给予修补式的回应。

有这样的一幕做老师的都不会陌生:某举手孩子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 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孩子回答的方式。

策略四:给予迁移式的回应。

如在《有趣的报纸》活动中,让幼儿想办法怎么使报纸变成有用的东西?孩子们受故事中“老奶奶把报纸剪下来做成剪报”的影响,都只想到做剪贴本,走不出这一圈子。这时老师说道:“可是报纸它好想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呀,你们有啥办法能让它们变成玩具和我们一起玩呢?”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迁移,马上想到“用报纸做成小棍”、“我用报纸做成报纸球,和它一起玩踢球”、“我用报纸做件衣服,和它一起在时装发布会上玩” ......这样把孩子们从剪贴报纸的思维中拓展出来,知道报纸还可以做成玩具等一些有用的东西呢,提升了他们的经验。策略五:给予商议式的回应。

如在《我是什么鸟》的猜谜活动中,当一个孩子猜错以后,老师没有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问其他的孩子:“你们同意他猜的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猜错了?”这样,当一个幼儿回答的时候同时也没有放弃其他幼儿,教师把对个别孩子帮助融入到集体中,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当然,有时幼儿的答案老师也无法判断其正确答案的时候,也不要焦急,教师可以坦诚相告,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一起去寻找、去发现答案。

教师的提问和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能。“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六、整合教育资源是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保障

一个有效的集体活动,还应考虑怎样用足用好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周边资源、园内资源、设备资源、人文资源,还包括教具的准备、环境的创设、媒体的应用等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也是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保障。

要上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有很多的因素,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风趣、幽默等等,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磨练,不断地去反思。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愿幼儿园的老师是一个实践者、演绎者、创造者,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

第五篇:如何开展好学前教育的音乐活动

如何开展好学前教育的音乐活动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二)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三)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四)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五)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下载浅谈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音乐活动方案

    幼儿音乐活动方案 幼儿音乐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1.理解歌词,初步学会唱歌曲。2.初步能以不同的角色学习唱歌表演,培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表演能力。3.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浅谈在多元空间里开展幼儿音乐活动[大全]

    浅谈在多元空间里开展幼儿音乐活动 昆山机关幼儿园 215300 傅旻 幼儿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使幼儿去体验音......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

    音乐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

    幼儿音乐教学随笔

    幼儿音乐教学随笔10篇 幼儿音乐教学随笔1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想让幼儿辨别长音与短音,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让幼儿根据音乐里面节奏的变化来用动作表现音乐,激发幼儿的想像创......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学习在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方面,我受益良多。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中应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体会1 20xx年10月xx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在幼儿园举办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培训,通过聆听陆秀琼老师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创作设计》、提升......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 幼儿音乐教学心得1 20xx年10月xx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在幼儿园举办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培训,通过聆听陆秀琼老师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创作设计》、提升幼儿绘画......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 杨倩 律动是幼儿园韵律活动的类型之一,是指在音乐或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小班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