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报告
当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着“抓质量、促效益”这一中心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方针,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着眼于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提高实效,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考试和评价改革、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与管理取得了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
虽然学校地处偏僻,硬件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匮乏,但多年来,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2009年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位居全县第六位,2010年上升至全县第五位,2011年由于七年级招生时优质生源严重外流,致使中考成绩不理想。但通过全体师生积极努力,已经扭转不利局面,并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议,总结经验。同时,学校也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转变观念,营造教育转轨氛围
我校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素质教育大学习和大讨论活动,使朝阳镇西北片老百姓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清了应试教育的危害,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素质教育重要意义。在调查座谈中,从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部,到教育职能部门的领导,从学校教师,到各个家长,都能认识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首先要更新人才观。有的家长谈到,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历并不代表能力,现代的人才观应该不唯学历,不唯智力。也有同志讲到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善良有品性。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孩子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生之间要互助,宽容,尊重。有的家长说得更直接,人才人才,首先得有社会适应能力,要能够融入社会。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现在就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被大学录取了,但没有生活能力,不能独立地生活,最终大学读不成。这就是做人的失败,也是应试教育的后果。
2、注重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首先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要求、主要措施、加强对教育教学的领导等多个方面作了明确的部署,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然后学校以目标管理的方式,由校长同中层干部及各年级负责人专门签“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使素质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办法能落到实处。然后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全校广大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提高队伍素质,优化教育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树立“千秋基业、以师为本”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师资队伍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大力度敲重锤,强化改革抓师训。学校就学历教育、新课程培训、教师基本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养等几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安排,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对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起到纲领性作用。
学校全面实施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的培养与评选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每年要求骨干教师扎实开展“上好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带好一批青年教师、承担好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四个一”活动。以名师打造名校,充分发挥名牌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快速发展,大大激活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
4、推进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
学校研究制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新规范。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调控、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师生民主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的理念。
学校的德育工作也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探索德育新途径、新方法,形成了“小、新、实、活”的教育特色,有力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科学性、实效性。如学校充分利用活动课堂,让学生学会自控,实现自由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扎实打好“三大战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好阵地战;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打好持久战;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打好攻坚战。
二、推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部问题
1、重点中学特权招生,导致招生秩序混乱,加剧了教育不公。各小学学生六年级刚毕业甚至还未毕业,就有好几所中学(包括私立学校)到小学私拉乱拽、盲目鼓吹宣传、无序招生,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像私立学校和县直中学任意招生,实际上是在抢夺地方教育资源。有不少学校为了争取好的生源,一方面在报纸上、电视上、街道上展开宣传战,各种“状元”“第一”满天飞;另一方面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学生,个别学校在开学时不但开车接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到学校报到,而且还免交一切费用,胡乱许诺。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教育的不公平。
2、择校现象严重,加剧了城乡教育失衡。
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的趋势普遍化。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落后,导致农村与城镇学校在办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迫使他们在经济条件允许下,为了下一代,不惜投巨资选择优质学校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彻底打破,许多农村有钱的家庭为让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不惜放下手中的农活,花钱把孩子送到城里或硬件条件好的学校,并且租房子陪孩子学习、生活。目前,农村学生向城镇、城镇学生向县城流动的趋势越来越猛,并逐趋普遍化。
城乡教育资源恶性失衡。由于学生向城镇流动量大,农村学校出现学生数量不足,择校导致生源失衡,生源失衡导致布局失衡,布局失衡导致资源分配失衡,最后导致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
3、农村师资薄弱,缺编严重,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农村教师结构性的缺编的情况很严重。农村小学体、音、美等学科的教师严重紧缺,一般的学校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由于专业不对口,只有滥竽充数,学科教学质量低下。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目前各校基本没有胜任的教师。许多学校因为缺乏师资而不能开设该课程,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课表上作了安排,但实际上不上。有的学校只好将这门课分摊给几个人带。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花钱培养师资,但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教师又被别的学校挖走了。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师好的留不下,差的出不了,致使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越来越低。
4、教师待遇偏低,优质教师资源不稳定。
教师工资缺口部分不能到位。市、县财政只能负担教师工资中的几大块,另外有几块工资不能到位,因此导致教师工资偏低。
同工不能同酬。本地一位优秀教师与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教师相比相差近十倍,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待遇偏低、待遇不平等成为优秀教师流失的罪魁祸首。
摊派多。每年教师要接受扶贫基金、抗洪基金、残联基金、助教基金等捐款任务达几百元,很多捐款不经过教师同意,直接从工资中扣除。教师们反映,什么法都不能违犯,就是《教师法》可以违犯。
5、中考“指挥棒”没有改变,学校教育过程依然偏重智育,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学生的素质不能全面发展。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使学生的素质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从招生的情况来看,有十分之三的学生存在思想、行为和道德上问题,学生打架、斗抠、偷窃等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完全不能体罚学生,使教师缺乏必要的权威性,降低了教育效果;由于缺少经费,又怕出安全问题,学校干脆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搞学习,很少在室外、校外开展德育、体育活动,因此,学校德育效果较差,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
(二)教育的外部问题
1、办学经费紧缺。由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资金缺口较大,尽管政府近几年不断增大对教育的投入,但还是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像我们学校的图书、仪器都是多年以前添置的,现有的图书陈旧而且质量低劣,仪器损坏严重,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但由于因缺乏资金,学校不能及时购买和添置,现有的图书和仪器只能成为一种摆设。
2、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存在偏差,助长应试教育风气。社会及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都很高,对教育的认识不很全面,升学率高低成了他们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校长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对于初中,甚至只以录取省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那所学校录取省重点中学的人数多,他们便把学生送到那里就读。考取省重点中学人数少的学校,生源就少,收费就会减少,教师待遇就会降低,待遇偏低优秀教师就会流失,教师流失使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校就会步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当中,校长、教师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因此教师、校长就不得不放弃先进的教育理念,放弃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升学率不放。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学生升入重点中学的名额,又不得不加班加点给学生辅导,提高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3、家校之间缺乏沟通。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进城做生意,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没有家庭的配合,影响力太小。不少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平时关爱的不足,就以金钱来补偿,多的情况下给孩子的钱达几百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学校,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无所知。
4、治理社会文化环境缺乏长效机制。网上不良信息,严重地影响学生地健康成长,相当一部分学生深受其害。政府有关部门虽然对网吧进行了整理,但由于缺乏长效机制,一阵风过了,他们又卷土重来。
三、几点建议
1.切实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必要的办学条件。
国家投入不足、教师工资标准过低或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进行发放是导致基础教育发展困难的根本原因。国家不仅要确保4%的投资落实,完善办学条件,还应该确保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2.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坚决取缔各种有组织的竞赛性学科考试,禁止将比赛结果作为升学依据;完善中考体育和实验操作课的测评办法。
3、加大对补课市场的管理。国家规定学校平时周末、寒暑假不能补课,也应该规定社会不能补课。社会上某些人找几个大学生就可以办班,由于大学生们对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心理发展情况不了解,反而搞乱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社会补课同样也扰乱了教育秩序。
4.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建立教师校本培训和全员培训制度,培训的对象不能只局限于优秀教师,更应该把目光放在基础比较差的教师身上。从培训内容来看,要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开展师资培训,既要进行专业培训,也要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5.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提高教师素质。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解决问题,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和办法。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树立科学决策意识,参照教育科研的结论进行教育决策,努力使有关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学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第二篇: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它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归纳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字,即“钱”、“粮”、“人”、“地”、“权”等。
“钱”:首先是农民收入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多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供应由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引发了农民收入增幅的逐步下降。据有关资料,1996年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徘徊在4%上下,而这增长幅度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数据。实际上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本以农业(粮食)为主的地方,其增长率普遍比这个增幅低许多,不少地方其实是负增长。以我镇为例,我镇是一个以粮食(水稻)生产为主的地方,1996年以前的几年,每50公斤稻谷价格在70-80元之间,一段时间曾经达到90元。除了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具)的折旧、水电等生产资料和规定范围内的“三提五统”开支,每50公斤粮食的利润空间在35-50元之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从1997年开始,粮食价格连续六年大幅度下降,2001年取消保护价后,每50公斤稻谷价格最低降到40元以内,农民种粮几乎无利润。
其次是乡镇财政问题。我国的乡镇财政是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其初衷是为了调动乡镇政府理财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财源不足、分成办法不当、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它至今并没有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不能履行为本辖区居民和农民提供需求的乡村道路、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职责。事实上,大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有的乡镇连续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据中国新闻网透露,全国乡镇财政负债保守估计在2000亿元至2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左右,有的乡镇负债竟超过上千万元。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乡镇不具备建立财政的经济基础,同时,县市与乡镇的财政分成办法也束缚了乡镇的积极性。乡镇财政的留成办法是由县市一级决定的,一般采取的办法是“一定三年,包死基数,超收分成,缺额不补”。包死基数是指在财政收入基数以下的所有收入全额留成,对超过基数的财政收入进行分成。而事实上县市领导出于保本级财政的目的出发,往往采取牺牲乡镇利益的做法,该给予乡镇的不给予,不该收乡镇的则在财政支付时强行克扣,乡镇主要领导则由于其政治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其手中而只能被动接受。如我镇去年上缴的财税任务520万元,实际返还给我镇的只有320万元,仅能保证本镇中、小学教师和卫生院的经费,乡镇干部和乡镇建设支出则要另想办法。而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名誉上是实行乡镇财政包干,实际上是把税收的负担压在了乡镇,一方面不管你乡镇有没有税源,也不管你税源增长如何,只是在下达税收包干(实际是上缴)任务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从而使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出现了空转。就我镇而言,实行分税和乡镇财税包干后,我镇的财税任务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去年仅有人口24000人的我镇上缴财税任务高达520多万元,而事实上我镇的全部农业税(不含用于村级开支的附加)税源不到280万元,工商税(含国、地税)税源不到100万元,实际空转额度为140多万元。另一方面任务下达到乡镇,考评也是对乡镇政府而言,税收完不完成任务,县市问的是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因此就出现了财税部门不收税,而没有收税职能的乡镇干部则成了财税收缴主体的有悖法律的怪现象。更有甚者“引税”(不属于自己征税范围的税收以远低于规定的税率标准引过来)这个新时代的税收怪胎也应运而生,很多乡镇就是通过引税来解决当地税源不足的问题,以减少自身的贴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再次是乡村公共建设由谁来投资的问题。长期以来,乡镇的公共建设是通过民办公助来解决,所谓的民办就是由农民出资。比如农村的学校、卫生设施建设、乡村公路(曾经还有县乡公路)、农村的水利基本建设、城镇建设都要由农民来出资出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随着国家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向农民乱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少了,而乡镇财政又没有能力承担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的职责,因此出现了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空档问题。
“钱”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政权建设,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基础。
“粮”,主要是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粮食问题曾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天”字号的大问题,之所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大概源自于此。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由过去长期的短缺转为供过于求,一个千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就在近几年粮食生产形势相对宽松的时候,粮食价格出现了多年的持续下跌,严重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农民的负担却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把土地当成包袱,因而对土地不加珍惜,占用粮田建房的大量出现。据有关资料,我国的粮食产地面积曾经高达15亿亩,年产量也曾经达到5亿吨左右。但现在我国粮食产地面积下降到14亿亩,年产量也下降为4.5亿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说:“照这种趋势发展,如果粮食产地面积和产量都越来越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到2030年,拿什么来维持那么多人的生存?”。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因为粮食丰收而忽略粮食安全而带来的沉重教训,现在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3亿,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一旦出了问题,那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因此,粮食安全永远也马虎不得。
“人”。人多是我国最大的特点。当前的问题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据资料: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2%。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基数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甚至还存在不少的文盲,而农村的职业教育等再教育资源更是贫泛,农民无法得到有组织的就业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使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由于受资源和农民收入的制约,农村的学生读不起书的问题越来严重;特别是教育产业化的实施,使一大批应该享受中、高等教育的的农民子弟因为交不越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被挡在学校门外。三是农村的医疗保障滞后,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民对待生病的做法是一拖二挨,实在挨不过去才上医院诊疗。一些年纪稍大的则采取“小病就挨,大病就埋”的办法消极应付。更有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进行掠夺性地卖血。我镇邻近一个乡镇,常年卖血的农民达数千人之多,除了肝功呈阳性的人外,几乎家家有人卖血,有的夫妻双双卖血。按有关部门规定,一个人两次抽血的时间间隔不能少于六个月,可有人一个星期卖血一次,极个别人一个星期卖两次,严重推残了自己的身体。四是农村贫困群体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应该说绝大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农村还有一些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和鳏寡孤独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五是由此缺乏社会保障,很多农民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观念不变,影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农村的超生现象仍然很普遍,很多人不生儿子不罢休,又引发了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的终止妊娠问题。导致了农村新生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据《中国新闻网》2003年01月16日资料,海南省近10年来的婴儿性别比例超过了135,大大高出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104—107;2001年10月19日《浙江青年报》 报道: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黄礁乡、章安镇、前所镇等三个乡镇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超出正常很多,第二胎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平均三个新生儿中有两个是男孩。
“地”。农村土地问题包括内部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和外部征占土地问题。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切物质依附的基础,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为土地而互相争夺甚至连年征战,国内的豪强之间因土地而巧取豪夺、豪强与普通民众之间因土地而弱肉强食,演绎着数不尽的血惺故事。我国历史几千年来各朝各代的更迭也无一不与土地有关。建国后,我国经过土地改革到农村互助合作,逐步建立起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结束了过去传统形式的矛盾,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土地的集体所有和“一大二公”的经营形式也引发了不少新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确立了现行的中国农村土地的经营制度,这些新的矛盾才得以缓解,并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稳定这一基本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对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农村土地的问题,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不明朗。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村集体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其实承担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村民小组等。土地到底归那个集体所有呢谁也说不清。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土地是“(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队(生产小队)为基础”,从现在的实际来看,很多地方的土地所有权在村小组一级。而严格地讲,村民小组并不是一级组织,只是一个组织下面的活动层次,更不是一级经济组织,怎么能够承担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责任。二是规模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我国的农业发展到现阶段必须逐步朝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继续发展,而以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不利于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非农资本对土地和对农业的投入,不利于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格局的形成。三是保护土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的各项建设也会相应地增加,尤其是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从农村发展的态势可以看出,农村的城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无疑必须占用土地,而由于执行土地保护制度,在审批建设用地时有关部门把关过严,于是就出现普遍的不经审批而违法占地搞建设现象。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尤其如此,兴办乡镇企业(包括在乡镇的私营企业)十有八九没有办理用地手续,更有甚者,集团性、规模性占用土地,甚至大面积占用耕地搞开发区的问题也大量存在,遍布城乡的各类开发区中,真正经过审批,办有合法手续不会有一二成。四是土地与农民收入的矛盾。当土地产出的利润空间与其他生产的利润不相上下的时候,土地就成了农民生财的基础,而当农民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利润空间不合理甚至没有利润时,农民则难以把土地视为自己的生活保障,相反视为包袱,特别是那些人少田多地方的尤其如此。
“权”。既有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也有农村基层政权的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是见诸于我国的很多法律法规的。但事实上农民由于处在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比如在经济方面被迫接受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克扣,对经济收益的分配不知情等;政治方面有农民的选举容易受党政组织、宗族,甚至社会黑恶势力的操纵而被变相剥夺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与经济组织的职能混淆不清问题。按道理,村委委员会是农村村民的自治组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实际上还承担着改革前大队这样的经济组织的职能,管理着农村的集体资产,造成了农村政企不分和政经不分的问题,是加重农民负担和引发村级干部腐败问题的根源。二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这是符合党的领导原则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有的村党组织在村委会工作中干预太多,使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难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依法拥有的权力难以得到具体落实。而有少数的村民自治组织则把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甚至向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发起挑战。村“两委”的这些矛盾严重削弱着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三是薄弱的村级组织管理缺位与农村的宗族干政的矛盾。由于改革开放后村一级组织对于村民只有索取,没有给予,缺乏维护村民利益和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而在农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失去了村级组织应有的凝聚力;同时由于接受县乡机构的经济盘剥,加上村级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半数以上村委会都存在着债务问题,导致了村级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宗族势力逐渐壮大,担负起维护本族村民利益的义务,争取了很多群众的支持,从而构成了对村级组织权力的挑战,严重的地方,宗族势力已经把持着村政,包括把持村委会选举、村里的资源支配权力。由于村级组织战斗力的普遍薄弱,造成了村级组织管理的缺位,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赌博、建庙、抬迎菩萨在农村极为普遍,非法宗教和农村的恶势力趁虚介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令人堪忧。
第三篇:浅议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存在的三个问题(推荐)
浅议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铜梁县虎峰中学
罗定伟(402567)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在情境创设上缺乏现实性与全面性,整个课堂教学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体现不充分,甚至很模糊,在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作用发挥不佳,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效果。
关键词:农村初中 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思想和方法
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主动积极的更新数学教学的理念,努力探索数学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但还有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以及在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等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科学的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缺乏现实性
首先,数学学习是学生的现实需要,因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理应符合学生现实,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数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想象能力,不断进取、不懈探索的精神,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许多教师创设的却是老师熟悉的情境,教师兴趣盎然,学生一脸茫然,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新颖、不生动。有的整个情境的创设,老师的活动多,缺少创新精神,问题繁琐缺乏代表性。创设的情境层次不高,只限于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很好把握教材的内在精神实质,对学生缺乏启发性,有的创设的情境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东西,作用不大,起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总之,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造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2.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缺乏全面性
现在许多教师一般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改变了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数学情境之中。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导入新课后,该情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脱离情境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缺乏能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自始至终发挥各种作用,始终贯穿于整个新知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连接学生经验世界和数学世界的纽带,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来龙去脉,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心中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只思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还应更多的思考如何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何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内心需要,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应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贴近学习内容,紧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既要务实也要创新,从而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二、缺乏贯穿课堂始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个“灵魂”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甚至对学生非数学领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提高都有深远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育是初中数学的核心。
许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存在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数学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把握不到位,对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理解水平不高,数学教学目标的理解显得抽象和笼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机械,有的教师甚至停留在过去传统的知识讲解、例题分析、学生练习的基本课堂结构的水平上。不能发现和理解对教材的各种内容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不能敏感的发现和分析例题、习题以及临时出现的各种数学问题中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前后一致、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主线,导致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较差,教学环节显得有些孤立,教学过程缺乏流畅性和一致性。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时间和机会基本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下,进行艰苦的大量的效率十分低下解题训练,耗费学生大量宝贵时间,数学课堂中效率和质量低下。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自信心消失殆尽。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对数学这个学科的本质有自己的理解,了解数学思维的本质,了解数学的教育价值以及具体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的作用的认识;自己先学好数学,起码要熟悉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巧,能发现理解教材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手段,具备揭示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过程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善于抓住数学的核心思想方法,化繁为简,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富有激情和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最熟悉和最容易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敏感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资源,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把握数学的核心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形成数学认知结构,切实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
当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带来了数学教育的深刻变革,对数学教学方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效果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技术既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又能强化教师和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讲,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组织,能使过去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展示教学信息能非常清楚直观展示,极大的改变了现代数学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极大的解放,使他们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科学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构建多个层次多个方向的联系的,灵活可变的,承载重要数学内容、过程和结果的,有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空间,同时也为数学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协作和交流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的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交流等实践活动,这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是较难实现的。同时信息技术为提供综合的多样的外部刺激,让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实验、探究、发现等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内容,这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然而,当前农村中学由于受学校本身、教师、学生的物质条件、学校组织管理、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学校和教师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实质的认识模糊,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方式和途径认识不足,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学习的实效性难以持续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存在许多问题。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较弱。大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什么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很多教师是在外在因素的要求下使用,一般在开公开课、研究课和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不能根据教学的内在需要和学生数学学习需要时使用。另外农村学生学生知识积累少,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学习,这也是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因素。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技巧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参加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的培训,但是受学校本身条件的影响教师使用机会不多。农村中学一般规模较小,同学科的教师的数量不多,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还为形成风气,教师的教学大多处于个人独干的方式,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方面的分工与合作的现象很难发现,另外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大多在对教师考评、优质课评选方面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于教学进行了要求,而没有有效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学校缺乏收集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资源的机制,导致教师在这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过大,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使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不多,教师的技能水平不高。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讲,当然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3、多数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仅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将教学内容搬上屏幕。有些教学内容甚至别人做好的现成东西,有的教师非常注重课件的美观,把精力放在在课件的外在表现或者计算机的功能展示上,将课件搞的很花哨,喧宾夺主,注重其形式的美。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相反学生的思维训练又不足。不能展示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让学生“品味”到数学本身理性美,根本没有考虑教与学的需要。偏离了课程改革初衷和教学原则,没有将既定教学目标积极地按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付诸实施。
为此,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装备的投入;提高学校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管理的水平。
另外,加强对数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让教师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等,能熟练使用常用的数学软件,能自觉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等。
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整合”的能力和实施能力,使数学教师能够根据当前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的核心和本质。使数学教师能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熟练相关资源,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敏感地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7期。
[3] 査有梁,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应该掌握的教育学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4] 李如密,教学美的意蕴探析。《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2期。
[5] 黄翔 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6]
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7—9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第四篇:当前农村“两委”换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两委”换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两委”换届选举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严重影响换届工作正常秩序和“两委”班子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访数量上升。从换届前几个月开始,一直到换届结束,信访量集中呈现“井喷”态势,而且信访途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访目的趋于复杂化。信访主要针对上届村干部的问题、村内各种遗留问题、参选人员当选资格及现实表现问题、选举程序问题等。大量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实际上是选举激烈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信访者反映问题是“宾”,以此达到自己当选或对方落选的目的是“主”。
2、干扰因素增多。一是家族派性势力难以遏制。一些村由于家族派性势力较大,往往能够控制选举结果。有的故意指使己方党员(选民)不参加会议或正式选举前离开会场,导致到会率达不到法定人数而使选举中断。二是候选人资格难以界定。由于政策、文件的规定很宽范、很原则,导致候选人资格难以界定,只要没有被剥政治权利,就难以找到充分的依据取消其资格。三是选举程序难以把握。由于换届选举涉及人员众多,程序复杂,在操作时难以驾驭和把握。比如部分外出农民对换届选举不大关心,不愿回家参加选举,而且在办理委托上也颇为随意,由此造成新的矛盾和纠纷。
3、贿选行为蔓延。由于贿选行为不好界定,且取证困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查实,导致贿选行为大有蔓延之势。一是贿选现象趋于普遍性,贿选涉及的村数、人数增多。二是贿选手法趋于隐蔽性,许多竞选者不再直接出面,而是委托其他人“出面”私下交易;有的将贿选行为夹杂在正常的感情交流活动之中,今年换届恰逢春节,一些人以拜年、慰问之名行拉票贿选之实。三是贿选投入趋于金钱化,许多贿选人不再满足于请选民吃吃喝喝、给选民生活用品和一些办事承诺,而是直接用钱买票。四是贿选行为趋于胁迫性,有的竞选人雇佣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强迫选民接受钱物,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
4、违规手段升级。在利益诱惑之下,许多竞选者采取各种手段妨碍选民行使选举权利、表达个人意志,以达到其当选的目的。竞选手段由背后秘密搞小动作升级为公开扰乱选举秩序,由串联、拉票等非组织手段升级为暴力、威胁等违法行为。有的竞选双方在选举会场互相攻击、指责谩骂,甚至大打出手;有的拿选举程序“说事”,借机捣乱,抢夺票箱,撕毁选票,大闹选举会场,攻击工作人员。
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暴露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虽然表现在换届之时、选举之中,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它放在整个农村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审视、分析,问题的出现和矛盾的形成实际上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农村民主化进程加快和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的矛盾。而当前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综合素质还滞后于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从选民层面看,部分人置全局观念、集体利益于不顾,用手中的民主权利作交易来满足一己之私,为金钱而选,为家族而选,为“人情”而选。从竞争者的层面看,为了到达个人目的,对法律法规断章取义,片面理解为我所用,甚至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2、宗族、派性势力成为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传统的宗族势力根深蒂固。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传统宗族文化有其强大的社会基础,农民出于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的需要,更多倚靠最原始的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宗族宗派势力,而且在农村中生产生活、处理纠纷、婚丧嫁娶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使得宗族势力存在于当今农村并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农村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引发矛盾。部分农村干部不适应新形势,观念转变没跟上,管理方法没跟上,素质提高没跟上,在工作中引起干群之间、台上台下之间、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些矛盾逐渐演变为派性之争。三是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催生出新的派性。一些竞争者为了达到当选的目的,极力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往往出现一个竞争者,就会催生一个以其为首的新的利益群体。
3、选举动机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目前农村换届选举竞争十分激烈,主要表现为竞争职位扩大化、竞选群体复杂化、竞争手段多样化、竞选态势激烈化。大量的调研数据和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农村“两委”换届竞争激烈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是竞争动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是政治地位的追逐。一些人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地位之后,把目光锁定在农村政治舞台,试图一展伸手,全方位实现自身价值,以求真正的“功成名就”。二是经济利益的驱使。税费改革后,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有了保障,特别是今年省委提出“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将大幅度提高村干部经济补贴,给大多数竞争者以极大诱惑。此外,有矿产资源、涉及项目占地的村,因潜在利益的诱惑,往往竞争会异常激烈。三是从政(工作)环境的诱惑。目前农村干部的从政环境和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环境变得更加宽松。特别是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被绝大多数竞争者视为干事创业、一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四是派性斗争的需要。在选举过程中,虽然表现为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家族宗派之间、党内派别之间的竞。
第五篇:当前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对当前农村语文教育的反思
素质教育已实施十余年,新课标无论是从对教师的培训或是从各种研讨的学术成果看,似已全面推进和开展,但事实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新课标的推进和开展不过是纸上的东西,或是为了评聘职称“想象”出来的新课标的实施开展情况的汇编,存在这种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新课标,旧教法
新课程和新课标无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无论是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或是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上的年青教师,他们尽管都接受了关于新课程和新课标有关知识的培训
二、课本是学习语文的世界
三、应试教育占据教学制高点
四、教师认识水平未真正提高
五、“综合实践”学习未真正实施
六、发展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未真正建立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的建立健全和组织实施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巡视检查和指导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语文教育“人文性”体现
六、农村语文教育,特别是综合实践性学习如何开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