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校关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责任感培养的运作模式与策略》工作总结
《我校关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 责任感培养的运作模式与策略》工作总结
广西桂平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近年来,社会上以“金钱”为价值衡量标准、以个人为中心、忽视集体、缺失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消极落后思想在学生中产生了不少影响,加上家庭、学校对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忽视,致使当今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非常淡薄。更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中学生无理想,读书无目标,学习无兴趣,到校混日子。在此背景下,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单凭教师们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说理教育,总是收效甚微,德育的实效性不容乐观。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想途径。下面就我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运作模式与策略作简单总结。
一、责任感培养的运作模式
课题小组经过讨论研究,决定采用“理论学习----------制定方案--------方案实施-------内化责任--------责任行为”的模式进行。
二、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一)理论学习
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为此,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广泛收集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图书室的资料,利用每周三第七节进行理论学习,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获得第一手实际资料,并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想法,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经过再三讨论研究设计出学生问卷调查稿。根据问卷调查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积极讨论、学习,并及时撰写好研究报告。
(三)制定培养责任感的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薄弱,为此,我们制定出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四)具体实施策略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的目标,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出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去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并积极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
1、将责任感教育融入教学
针对现在不少学生到学校都是混日子,学习无兴趣,读书无目标,得过且过的现象,课题组开会讨论研究决定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感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渗透,使责任感教育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落实。为此,我们还组织了6次校级公开课。围绕对自己负责开展主题活动培养责任感,李小琴老师上了一节《如何面对挫折》公开课,梁泉义老师上了一节《自已的事情自已做》为主题的班会公开课;围绕“对家庭负责”开展主题活动培养责任感,李小琴老师、秦坤炎老师合作上了一节《大爱无疆,感悟亲情》的主题班会课,该节课从心灵上去引起学生的共鸣;围绕对集体负责,杨奋老师上了一节《我爱我班》为主题的班会课,王丽玲老师上了一节《众人拾柴火焰高》校级公开课;对社会负责方面,卢贞老师也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而每一次公开课前的集体备课会议上,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能各抒己见,为每一节公开课的成功开展立下汗马功劳。每一次公开课后,我们都让学生去谈谈他们上了公开课的实际想法,从中有什么收获,从他们上交的感想中,我们发现他们的责任感意识有了一定的内化。
2、组织各类活动,实施责任行动。
如果说责任感教育的课堂渗透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就可以达到“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教育效果。我校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根据责任感的培养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责任感教育活动,如在2012年3月雷锋月,全体组员带领学生到市文化广场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我为地球添一份绿” ;2012年“五四”青年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孤寡老人。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把责任认识内化为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和责任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渗透
除此之外,课题组做好围绕“我爱我家” 开展的征文比赛;组织学生出好《如何面对挫折》、《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悟亲情》等黑板报。
4、管理策略,责任体验。
更新学校管理理念,强化责任感体验。学校的管理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寻找学生可参与学校管理的岗位,使学生体验责任。在学校、年级、班级的管理中实行干部轮换制,人人可争当干部,增强学生岗位责任和非岗位责任的责任意识。
①学习管理。组建各级学习委员会,通过各项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在学习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过程负责,主动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②纪律管理。组建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检查评比眼保健操、自修课、用餐、早操等纪律情况,使同学们养成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③卫生管理。开展“责任班”和“责任生”活动,变值日生的管理为责任生的服务,02103-
第二篇:在体验活动中 培养队员的责任感(严惠菊)
在体验活动中 培养队员的责任感
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虹阳小学 严惠菊
[摘要]:现在的孩子在大人的过度宠爱中成长着,他们享受着父母长辈所给予的物质与精神的一切需求,而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要担当的责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感觉如果从体验活动入手来开展责任感培养的教育效果会更好,于是我从三个方面来逐步展开:在榜样的故事中体验,引导队员建立责任认知;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促使队员产生责任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使队员形成责任行为。关键词:体验 活动 责任感
今天的孩子,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集万众宠爱于一身,于是也有太多的毛病,让我们有太多的感叹,当你看见他们放满垃圾的课桌,当你目睹家长送孩子忘带的学习用具,当你看见吃好饭随手一扔的饭具。每每看见这样的现象,我就想,我们的孩子,他们的人生理想中缺少了对他人、对自己、对集体的负责。他们的责任感何在?而这样的接班人到底能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呢?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不得不深思:该如何去培养少先队员的责任感?如何使少先队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呢?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利用少先队体验教育的优点,克服了枯燥说教的弊端,通过科学的、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在少先队教育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在榜样的故事中体验,引导队员建立责任认知 在现时生活中,不少队员认为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是义务,理所当然,而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全凭个人喜好与心情。这一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究其原因,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对责任感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要明确地引导队员,以榜样教育使其转变观念。
1、历史著名人物成为队员心中的榜样。
古今中外,有很多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感。为此,在红领巾读书活动中,我组织队员们召开了“英雄人物故事会”,让队员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讲讲邱少云,黄继光,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牺牲,那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讲讲雷锋做的每一件小事情,虽然是小事情,但是处处体现了雷锋的强烈责任感。想想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是为了什么?那是他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尽责。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在读书心得汇报会上,队员们深刻地谈到了自己的体会。真情的流露,足以反映出他们的思考已进入了深的层次。“岳母刺字”、“屈原投江”、“虎门销烟”,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队员们的脑海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句句至理名言都铭记在队员们的心里。英雄故事会的召开使队员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同时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了责任意识。
2、让身边的人成为队员心中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精神令人敬佩,名人英雄的精神总会唤起孩子的激情,可是激情过后,我们的孩子又陷入了冷静区。而周围身边的榜样却比名人英雄更关键,时时刻刻提醒孩子。因此,重视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导向,又能消除队员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于是,我把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契机,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及时激励强化队员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在活动中,队员们明确了“环保小卫士”、“礼仪之星”、“劳动标兵”、“守纪明星”的评判标准,从而也明确了他们身上所担当的责任。让班级中做的很好的孩子来谈谈自己做的时候是怎么去做?是什么激励自己来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评议会上,队员们讨论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促使队员产生责任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感受是形成情感的主渠道。如果教育者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咛或是训斥,而没有让队员去体验、去感受,那么他们是无法形成责任感的。所以,让队员形成责任感,就要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他们的自我感受。
1、以班队会为主阵地,开展系列活动,寻找有责任感的我。
开学初,队员们的卫生习惯还未养成,常乱丢废弃物,多次的教育不见成效,教室里总是又脏又乱。一次,我利用队会课让队员们把自己书包里没有用的废纸都清理出来并随便丢在地上。不一会儿,整个教室就像一个垃圾场。很多队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的队员问我:“废纸不是应该丢在垃圾桶里吗?”我漫不经心地反问:“这样不是很方便吗?”这时很多队员向我提出反对意见。不用老师讲道理,我想这次反面的思想体验教育将会成为队员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习惯,增强环保观念的新起点。队员的不良行为,我总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班队会时间,我常引导他们编排小品,而编排的小品都是来自于他们平时的表现,并针对这些现象让队员评一评、议一议。经过系列的教育活动后,我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现象自己有吗?你们觉得好吗?每个人都这样会怎样?我们应该努力怎么做?通过这样的表现这样的思考,孩子更加明确了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同时也体会到在生活中自己的重要作用。他们一一表态,自己将在家里、班级、社会上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2、以平日活动为载体,让队员亲身感受责任的意义。
除了利用班队会这块主阵地对队员进行体验教育以外,我还充分结合平时的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责任的意义。如引导队员假日里自己当一回家,让他们在一天的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让队员当一回小老师,给自己班的同学上一堂课,批一叠作业,体会教师工作的琐碎、劳累;组织队员在放学时间到校门口指挥交通,感受交警叔叔工作的辛劳。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辛劳,同时也能真切的体会到每一样工作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否则是做不好这样工作的。结合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会,让孩子谈一谈,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会怎样?如果医生没有责任感会怎样?------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没有责任感,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看到了人没有责任感的可怕,因而想到了自己做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
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使队员形成责任行为
真正的责任行为不能只停留在一时一地上,而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经常的、持续的并且是自然而然的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孩子责任感,使它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1、以班级为载体,让班级成为队员责任行为实施的空间。
队员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因此,我在“队员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每个人的班级”的思想指导下,在班中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面对自己的工作,让孩子自己去做,切实体会。时间长了,他们习惯于某一特定的角色,而且能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去思考、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一个阶段过后,队员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班级体在各项评比中都非常出色,让孩子自己发现我的付出为班级争取了什么?我的付出为自己和别人的学习生活改善了什么?体验自己岗位上的酸甜苦辣,由此而懂得尽责之后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懂得理解别人,更加懂得珍惜集体的荣誉,更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这是我的班级,干什么事我都要对它认真负责”的归属感。
2、走向社会,让社会成为队员责任行为实施的舞台。
21世纪的孩子缺少很多外出实践的机会,我就组织组织队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地位和不可缺少的角色,从而更增强了队员们的责任感。如我组织队员开展了“环保在我身边”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我带领队员到校园、公园捡拾垃圾、清理小广告,回收废电池,引导队员向家长和身边的人宣传告别一次性木筷,尽量使用布袋等。这些行为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污染的问题,但是能每时每刻增强队员们的环保责任意识,从小培养他们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以上的三个层面,通过充分有效的感知过程,生动活泼的活动参与,反复的体验实践,队员接受了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化了队员的思想,内化了队员的品格。通过活动,队员们逐步产生了责任意识、责任感,形成了责任意识。老师和家长们渐渐地发现孩子们真的长大了,21世纪的孩子也能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也学会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担起了一份责任。
实践证明:在体验活动中,培养队员的责任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队员的责任感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队员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命运。让我们大家都承担起这个责任,把少先队员都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资料:
1、刘平《试论辅导员工作的艺术》 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第5期管理之窗
2、王淑章 张荣跃 《新世纪呼唤新型辅导员 》 贵州教育 2007年第4期
3、彭士侠 《捧着一颗爱心——新型辅导员应当担任的角色》 教育新探索
第三篇: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科学研究也证明动手动脑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性。而剪纸活动更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几年来,我园一直以“民间美术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研究项目。为此,我班一直把剪纸活动作为本班特色,因此,我在开展剪纸活动中,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认真地探索。
一、在审美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
1.收集剪纸及相关作品激起幼儿欣赏美的愿望。
为了使欣赏内容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敏感性。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留意,常常发动家长、幼儿收集相关的各类剪纸作品,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布置在相应的活动区,在活动中供幼儿欣赏、使用、操作。根据不同的欣赏形式采取不同的指导,例如:在楼梯口设计了一个以剪纸为特色的展厅;用漂亮的师生合作的剪纸挂件来装饰走廊。
2.教学活动中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我们让幼儿欣赏各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的普遍艺术形式。如每次剪纸活动前,总是收集拿一些成品让幼儿欣赏,让幼儿初步了解我们扬州一带剪纸作品的特点。
二、在剪纸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为他们提供学会探索、创造的环境
1.引导幼儿收集各种材料,培养幼儿探索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开展剪纸活动中,我们坚持家园互动、师幼互动的原则。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进行剪贴活动,鼓励和引导幼儿与老师、家长一起大胆去发现、去探索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剪贴创作,我们发现了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剪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也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乐趣。
2.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剪纸环境。
在剪纸活动中,不论幼儿想剪什么,要剪什么,教师都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要常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朋友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你剪的这个窗花太漂亮了,你真了不起。”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
三、在剪纸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或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对幼儿来说,在剪纸中如同他们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一样。他们更注重“实际的存在”而不仅止于表现“可视的存在”,以至于在幼儿剪纸作品常出现一种透明状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的东西还是新鲜的事物,我想孩子们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用意,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承认他们。如一次剪《脸谱》活动中,一个孩子剪了一张头顶带尖角的脸谱,当我问他其原因时,他戴上他的作品回答我:“我是奥特曼,我来拯救地球的。”由此可见,创作剪纸活动不仅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学习剪纸的技能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剪还不行,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剪纸技能还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我在制订剪纸计划时,都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
在剪纸活动中,我想在教给幼儿剪纸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幼儿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形象的操作。刚开始时幼儿只会无目的地随意把一张纸进行操作,这时去要求他们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我就设计剪大树、剪苹果等内容,让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地剪转入有目的地剪纸,并能创造出简单的造型。幼儿创造在剪纸技能培养的同时,创造力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
2.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经验和意象的积累,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内容,进行创作剪纸。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发现大班的幼儿开始出现了独立的思维。
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不仅能增强孩子对剪纸这一民族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动手美化生活的创造能力。因此剪纸活动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开发和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必须注重创造力的发展,就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的创作带来心理压力。应该让幼儿大胆动手创作剪,把要求降低到只要敢动手,敢尝试就好。至于作品的是否成功,幼儿在尝试之后,感受之后自然会得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创作的结果,尽量用一种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去鼓励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允许孩子的行为超出标准,对幼儿的创新更要给予鼓励、支持。
幼儿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好的时期,当然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各项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和渐进深入。
http:///
第四篇:浅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天津市警备区第一幼儿园 刘春霞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更新,教育在发展。在《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幼儿期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又如何去做呢?
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幼儿初期的思维发展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并且以直觉行动性为主,即幼儿必须借助动作、行动、具体的操作来进行。动作行动是思维的外壳。发展到中后期,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即幼儿必须借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知或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是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这种思维的抽象性比较低,还不能较好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幼儿思维发展的黄金时间借助适合幼儿阶段特点的材料,以孩子熟悉的内容进行系统训练,就可以从幼儿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入手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使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关键词:
思维、思维能力、直接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一、问题提出
(一)在教育观念上;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往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二)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去记忆知识、思考问题,如果幼儿按自己的方式理解或提出假设,教师会千方百计的把他们的思考引到自己的计划上来。
(三)在教育行为中;
固定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重结果忽过程,即追求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忽视幼儿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实验操作。在社会呼唤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在这样继续教下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育是致力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就要改变幼儿被动学习的方式,提倡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兴趣,设置情景,有效提问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很容易受到同伴及周边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只要教师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就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集中注意力,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地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和完整。如“好玩的泡泡”比较适合小班年龄。
日本学者曾提出“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好问以及持续、深入的探究兴趣,通常是由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在特定情境下,提问是决定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同时又隐含了教师预设的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提问中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将幼儿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主体与客体直接接触,相互作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其思维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幼儿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更重要。”在我园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感觉到教师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尚缺乏一种开放性提问的思路,在具体的提问中,层次结构及类型的把握上还留有空白。(教师的提问往往集中在低层次的问题上。教师的提问技能亟待提高)需要老师们通过理论的思考、实践的研究进行解决。分析用什么样适宜的提问策略对幼儿实施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的一环。问题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过提问来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与发现,发展幼儿的心智。
三、开阔思路,寻找联系,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的思维水平低,其思维具有固定性、表面性、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又困于知识经验的不足,面对复杂的问题,常陷入思路单
一、固定的困境中。因此,我们必须开阔幼儿的思路,从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避免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定势。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解决问题时,多是围绕着一般性、常规性的思路展开,且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启发幼儿突破局限,由此及彼地扩大思路,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进行一物多玩。联想越丰富,用法就越多样。由于联想的基础是经验,因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通道也就越宽阔、多样,从这个角度说,丰富幼儿的经验,也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探究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教师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将之传达给幼儿。如果提问体现了活动目标和活动的重点、难点,就能促使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猜想,反之,则会使活动偏离方向而无效。比如,在活动“沉浮的鸡蛋”中,教师把毛巾、铅笔、瓶盖、盐等材料放在桌子上,问:“猜猜哪种材料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幼儿开心地说:“是毛巾。。”“是铅笔。。”„„出人意料的发言,教师不知如何回应。就这样,猜想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与其这样教师应先让幼儿观察材料,然后问:“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中,那种材料能使鸡蛋浮起来呢?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使得幼儿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方向,进而在操作实验中验证猜想,思考为什么。那就自然有效地生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探索,亲身体验,发展潜力
教师选择的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索,展开幼儿探索活动的欲望,从而能引导幼儿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思考。如《神奇的镜子》镜子的角度不一样,玩具数量不一样(提问:1.使用两面镜子找玩具,你会发现什么?2.和用一面镜子看到底情况有什么不一样?3.把镜子合成不同的角度,你会发现什么?照玩具的数量有什么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让幼儿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又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多种可能的答案,促进幼儿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展幼儿的思维。探究性的提问(用什么方法装宝石呢?)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幼儿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幼儿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幼儿利用其他时间进一步去探究。教师要指导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幼儿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案例:盐水实验。盐量的多少影响鸡蛋的沉浮情况。在不同的环节提出事宜的问题,以推动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活动。给孩子留有时间思考,发展幼儿潜力。通过学习是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更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我将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提升思维潜力。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提问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苏州教育出版社 《做好科学小实验的课前准备》 《学前教育研究》月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儿童发展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
在运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会影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泥工活动中的常规培养,包括了倾听习惯的培养、制作习惯的培养、整理习惯的培养。
一、倾听习惯的培养
所谓倾听就是仔细、认真地听他人说话,而且还要理解他人话语的意思。倾听习惯是幼儿活动中的基本常规,就幼儿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活动的内容。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有的孩子常常东张西望;老师提问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答非所问;更多的时候全班叽叽喳喳争着发言;老师提问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孩子就插进话来,打断老师的话,把话题扯得远远的……其实这都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培养策略:
1、强化意识
每次开展活动时,我都会用“谁的眼睛看老师,谁的耳朵听老师”等短句来提醒孩子们,并会及时表扬“你们看,他坐得多好啊,她坐得最神气!”还会及时教育孩子“安静听老师说,是对老师有礼貌的表现,老师喜欢仔细听老师说话的小朋友,有事情要举手说”等等诸如此类的话,目标只有一个:要孩子们能安静仔细倾听别人说话。
2、明确要求
具体形象性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我们老师集体教育时每次活动要求都不一样,总是随机添加,甚至于我们自己都忘记了要求是什么,这导致孩子们很混乱,不明白我到底该怎么做?因此,老师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同时又由于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老师的要求,因此老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做到简单明了、具体反复。我给我们班的孩子们定的几个要求是:一要认真听别人说话,不管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认真听好他说了些什么;二是不随便插嘴,有什么意见等别人说完以后你再举手发言;三是不要重复和别人一样的答案,想一想别的新答案。
3、鼓励表扬
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地表扬,老师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是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自信心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能使其坚持不懈。每次活动,我常常会说:“你的小耳朵真灵,这也被你听见了呀”“你真棒,听清楚了应老师的要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别人的不一样呢”“你能听出他说错了,可帮了他的大忙啦”……一句话,一个眼神的鼓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倾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二、制作习惯的培养
如今的孩子,在家中多数是小皇帝、小公主,娇气、任性、自我服务意识不强、常规习惯的意识较弱。如幼儿拿到橡皮泥和泥工板后,总是急于把橡皮泥打开,结果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橡皮泥撒了一地,盖子弄破了,泥工板掉了不见了,几种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小朋友忙于找东西椅子东倒西歪的……令老师手忙脚乱。因此建立良好的制作常规显得尤为迫切。
培养策略:
1、充分利用儿歌或短句。
在引导幼儿坐姿上,我们采取了很贴切的“拍拍小手坐坐好”“谁的眼睛看老师”等短句,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老师的示范。
2、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形象的教会幼儿如何正确取放工具。
如告诉幼儿盒子里睡着许多的橡皮泥宝宝,要请他们出来时,要轻轻打开它们的棉被(盖子),要一个一个地请,不能全部倒出来。做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把颜色不一样的橡皮泥宝宝混在一起,它们会不高兴的。做好后,要检查宝宝有没有睡好,再把他们的被子盖好。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家长称自己为宝宝,这里运用拟人化的语言,使幼儿很快地学会了正确取放橡皮泥,使老师在今后开展泥工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3、小红花奖励。
通过小朋友的比赛,比比谁做橡皮泥时能保持安静,不随便离开位子,对好的小朋友进行“红花”奖励。榜样的作用的伟大的,表扬的作用是有效的。几次活动后,教室里乱哄哄的现象没有了,孩子们都能坐在小椅子上安安静静地制作东西。
三、整理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由于我们带的是小班的小朋友,刚开始时老师们总是事事亲为,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实整理习惯应该从小班就开始重视。以前每次上完泥工课,教室里是一片狼藉:有些孩子的橡皮泥颜色全混在一起了;有些孩子没有把橡皮泥搓成大圆放好,以至于橡皮泥干了不可以用了;有的孩子总是把橡皮泥罐随便往柜子里一塞,结果下次活动时满教室地找橡皮泥(他自己也忘记放在哪儿);有的也是随手放在老师指定的柜子上,整个柜子上的橡皮泥罐东倒西歪的,由于盖子没盖好,橡皮泥撒了一地;泥工板随手丢进柜子里乱七八糟的;整个活动室都是孩子们制作时掉下的橡皮泥屑,全粘在地板上,偶尔还会有包装橡皮泥的塑料袋掉下……老师们往往要像打战一样收拾好一切。
培养策略:
及时整理操作材料这一活动要求应从小班开始培养,让孩子明白自己操作的材料要收拾好才能离开,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方便了别人。如:做泥工时把橡皮泥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放;做好后每一个小朋友都要主动把橡皮泥搓成大汤圆宝宝放进盒子里盖好并把泥工板交给小组长;用过的垃圾要放在纸篓里;将桌椅摆放整齐;然后去洗手间洗手等。小班幼儿就像一张透明的白纸,什么也不会,需要我们老师从头开始,一点点示范、一遍遍地教。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整理习惯,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方法:
1、照片标记法。
无论是对桌面的还是区域里的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都要求将材料“回归原处”,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方便、高效。小班我采用直观的孩子自己的照片来作为标记,使橡皮泥与摆放的位置相对应,孩子一看就明白。
2、游戏法。
收拾学习用品环节,往往是最容易出乱的时候。孩子玩了橡皮泥后容易乱扔、乱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老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当幼儿在收拾橡皮泥时,我们就会玩“回家家”的游戏,“我是橡皮泥,我的家在XX”“怎么泥工板宝宝还没有回家呢?”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了自己的橡皮泥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东西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当然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让我们在泥工教学活动中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带领幼儿走进泥工世界;让幼儿感受泥工世界里的魔幻神奇,?幼儿自由自在的在泥工世界里畅游!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川县城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