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城市中的建设与活动策略探析(1921―1927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城市中的建设与活动策略探析
(1921―1927年)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城市基层党建适应城市社会和革命斗争环境的变化,采取了“适应性建构”的行动策略,即在构建自身组织网络、主动介入城市社会各个群体日常生活的同时,借助动态性的社会关系网络,积极地引导和建构关于对象身份认同的政治,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这些策略主要包括:组建支部和党团实现对非党组织及社会的领导;创建并利用工会、工人俱乐部等新的组织开展活动;破除“工学界限”,融入传统社会联系纽带之中;以维护工人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开展斗争,扩大政治影响。同时,也要看到,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组织还尚未广泛渗透于广大的市民社会中。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城市;党的建设;活动方式
[作者简介]朱孟光(1988-),男,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和党建教研部校聘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3-0016-04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建党伊始,就确定了自己“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并提出“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①,把组织动员群众作为自身扎根基层社会的基础和党的伟大力量的来源。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为了“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不但需要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和训练,而且“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②具体在城市环境的实践中,党的建设采取了一种“适应性建构”的行动策略,即在构建自身组织网络、主动介入城市社会各个群体日常生活的同时,借助动态性的社会关系网络,积极地引导和建构关于对象身份认同的政治,并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一、组建支部和党团实现对非党组织及社会的领导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开始凸显。而无产阶级要获得革命的领导权,就离不开党的组织工作作?榧崆勘U稀C挥屑崆康淖橹?保障,党本身就不能发展,党也无法由宣传自身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为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的工作。基于此,主要采取了两个大方面的举措:
一是确定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并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支部确定为“党的基本组织”,同时规定了支部以产业、机关或地域为单位的设置原则。③采取这种组织设置方式,党的基础组织就可以在社会组织中渗透扎根,维系党与广大群众直接而紧密的关系,便于党对群众的团结与动员。四大还明确了党的基本组织的职责和任务。除了教育和发展党员之外,支部的工作还包括宣传群众,并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组织,比如劳动学校、俱乐部、互助会等等。④
针对当时党的基础和党的活动工作者仍以各地方组织为主的情况,中共中央执委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提出,实行“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要将各个支部建成党的真正而坚实的基础。要将党的基本工作分解到各个支部的活动和工作之中,各个支部里面囊括党的各项工作,并且支部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活动和分工。⑤赵世炎具体阐释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他强调,“使支部成为社会之核心”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一切工作归支部”,意指每一个支部成员都要将其工作和社会关系集聚到支部中,并交由支部来指挥。⑥会议还提出对支部的设置原则进行改造,只允许按照行业划分的工厂、农村或学校支部,以及按照居住地址而划分的街道或区域支部的存在。⑦赵世炎认为,“产业或职业的支部”比较容易划分,“区域形式的或城市中按街道而划分的支部”也是比较容易划分的。从性质上来讲,前者毋庸置疑是必要的,而后者比如街道支部对于扩大城市市民运动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我们的工作在城市者甚多,对于街道支部之发展是极当注意的。”⑧
为了使支部更加能够自动起作用,试行党内民主的工作也在逐步展开。在中共中央第三次扩大会议之后不久,上海区委开始试行党内选举制度,其目的在于“免去过去过于包办的坏影响”⑨。上海区委先是全面试行各支部下事会的选举,“意在位所有同志对支部下事会负绝对的责任。”其试行的结果是,“不但毫无流弊发现,且已收到相当的成效”。两个月之后,上海区委又决定试行各部委委员的选举,同样“改选结果,非常良好,各部委委员,工人同志占百分之八十”。⑩上海区委再进而准备进行区委执行委员的选举。这样就让有才能的群众领袖获得了参与工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更多干部人才,建立党的巩固基础,使党的力量深入群众之中。
二是创立并发挥党团制度的作用,以实现对非党组织的领导。党团这一组织形式,最早是设立在国民党内部,由各地的在国民党中工作的共产党和青年团同志共同组建,并受到地委或区委党组织的直接指挥。然而,在召开党团会议的时候,共青团地委或区委必须派一名同志出席。?中共四大之后,党团这一组织形式开始向外延伸和扩展。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国民党内部,而是在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和群众组织中都要建立党团。这些党团同样是与共青团的同志共同组建,并受到各级执行委员会的指挥。?1925年8月31日发布的《中央通告第五十三号》明确规定了各团体中校团(即中国共产党党团的代号)的组织与职责。
该通告强调,党团的重要作用是在各种社会团体机关而又本党同志参与的代表大会中临时组织之,以主张本党的政策。在工联、学联等联合团体总机关的负责职员中,若有党的同志参与其中,也需要组建该团体中的党团。“其各个团体机关”则“不必常设校团”。各级党团分别隶属于同级党组织并对其负责,接受并执行其决议与策略。该通告还对党团与支部进行了区分。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职责:一是在某一固定的机关之内,担负发展党的组织的职责;二是指导该机关内的本党的政治工作的职责。而党团则是在无法组织支部的情况下,在各种临时会议或各种联合机关内组建的。其职责在于组织本党同志一致行动,主张本党政策。?1926年1月,党在《职工运动中党的发展及其关系议决案》中指出,党不能直接命令工会,但是党的政策主张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通过工会党团和支部实现对工会组织的指导,并得到工会组织的执行。同年7月,中央执委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初步总结了党团工作的经验。在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中,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党团的性质和任务。该决议案指出,党团的工作在之前有很多的不足,对党团的意义缺乏认知,甚至有将其作为“党的第二组织”的倾向。为了改正这些缺点,就要首先明确,党团组织是在各级党的机关之下成立,并依附于党的组织的管理和指挥,而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系统。其任务是在工会、农会等各种社会团体之中施加党的影响,以实现党的政策主张。?通过以上这些决议中有关党团的规定,可以看出,只有对党团与党的支部进行正确区分,才能充分发挥党团的作用进而实现党对非党组织的领导。党团并非直接命令、包办代替非党组织,而是通过在其中起支配与影响作用,贯彻和实现党的主张与政策。?随着党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党的政策主张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渗透也在扩大,助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创建并利用工会、工人俱乐部等新的组织开展活动
早在中共一大之前,发展壮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及其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各种标榜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人团体争相创建。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主动融入这一工人团体创建的时代风气和潮流,创建了一批公开的工会。此时创建的这批工会仍然沿用“招牌工会”?的一些做法。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领导建立了由上海各业机器工人组织而成的第一个职业工会,即上海机器工会。与此同时,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借助1920年“五?一”劳动节长辛店工人组织集会的契机,建立了长辛店工会。后来为吸引工人,又将其改为“工人俱乐部”。1924年,顺应平民教育的潮流,中国共产党先是合并沪西的两个补习班公开挂牌组建“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公开的“沪西工友俱乐部”。该俱乐部对所有沪西的工人开放,在同一个工厂里面有部员超过三个人的则成立工厂小组。俱乐部的人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从二三十人发展到近2000人,建立的秘密工厂小组遍布19个纱厂。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得益于工人的需求和教师满足需求的能力两个方面:一方面,俱乐部内设的识字班、文化补习班、演讲会等与工人识字读书的迫切愿望相契合;另一方面,俱乐部的教师多是像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等著名的共产党人,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善于宣传鼓动,其所传授的知识和观点容易被工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五卅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设立并利用“俱乐部”这一形式对工人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鼓动。其实,工人俱乐部早在中国共产党还未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工人俱乐部的一切优势,并通过对其予以适当改变,进而符合党的目标和任务。工人俱乐部可以成为党的宣传的有力工具,其创办的壁报和图画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作为党的群众宣传组织,在工人俱乐部中建立的“自修研究会”必须吸收本党之外的人员参与。其宣传尤其要做到既富有趣味又很切合实际。其宣传工作的内容一般是共同读报,解释时局及阶级斗争的略史等。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宣传,应当注意到工人对政治认知的程度以及他们自身的需求。此外,工人俱乐部还应发挥工人群众“团体生活的革命中心”?的作用。
三、破除“工学界限”,融入传统社会联系纽带之中
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工人运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工人中原有的地缘、业缘和秘密结社组织以及“工学界限”的障碍问题。在上世纪20年代,工人群众内部维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着基于地域的同乡关系、基于义气的结拜关系、基于人身依附性质的帮派关系等各种传统社会的关系纽带。通过对近代上海工人运动的研究,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认为,党的干部无法任意地对工人群众进行驱使,并把本党的政治主张和意愿施加在他们身上。党对工人群众的领导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这是因为工人群众是“植根于故土文化与工作经历之中”?的自身抗议传统的继承者。这导致了工人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紧张关系。正如学生中间由于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存在差异一样,工人群众本身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因地缘、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和经济状况等原因造成的。
上海作为全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是中共组织活动的核心区域。但是中共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最初并不顺利。这在邓中夏那里得到了印证。虽然上海在党成立之后就已经开始组织职工运动,但是老是无法持续做下来,“做起来一点,便又覆灭。”?这与基于地缘关系的帮口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对此,包惠僧也认为:“工人大多在帮”?。在上海的各工厂中,遍布诸如山东帮、广东帮等地方性的帮口。尤其是青帮更是只手遮天。上海的工厂、码头直至各个角落都有它们的组织。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没有青帮的关系,任你是大的公司企业工厂,还是小的里弄摊贩,都将寸步难行。
为了打开工人运动的局面,共产党人采取利用帮会的组织网络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礼仪、规范等社会资本形式作为媒介,以获得对工人群众进行广泛?系的条件与机会。包惠僧认为,对于封建社会中形成的黑恶势力的帮会,要采取先“钻进去”接近它,并进而对其进行“争取”“利用”和“瓦解”的策略。具体来讲,一是结交各个工厂中各个帮派的头面人物,以达到协调帮派与帮派之间矛盾冲突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再行对工人们施以“天下工人是一家”之类的宣传教育。这种做法收效虽慢,但却是解决帮与帮之间矛盾冲突的正确道路。二是“把几个同志设法加入青帮或洪帮”做小兄弟。这些同志必须首先留心学习帮口的规矩,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开展组织工人的工作。譬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不久即派李启汉去上海开展组织工会的活动。他在工人补习学校里认识了一个纺织女工,经由这名女工的引荐,李启汉得以最终加入青帮。通过在各个工厂之间的辗转和联系,党才在上海的工人群众中扎根,党的组织动员工人的工作也才得以打开局面并逐步发展。
此外,为了破除“工学界限”即工人同他们的青年学生组织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青年共产党人在生活上严苛要求自己,“学生生活工人化”,拉近与工人的关系,增强工人对学生的认同。这里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工人心中的疑难问题耐心解释,使双方观点渐趋一致。”具体来讲,一是在工人休息日等节点,青年学生普遍地开展对工区的访问调查以及结交工人群众的运动。二是采取各种方式沟通与工人群众的感情。青年学生主要通过召集各种工人会议、工学座谈会等形式来宣传和讨论工学联合等问题。此外,还会采取联合几个地区的工人和学生共同开会讨论互相都感兴趣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澄清误解、拉近感情。三是青年共产党人对自己提出极为严格的行为道德准则。为了使工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各方面互相接近,被后来者称之为“新的清教徒”的北方书记部甚至对其人员提出了近乎严苛的公约,要求他们牺牲个人利益,全心献身革命运动。四是在消除思想隔阂的同时,坚持消除语言隔阂。当时书记部里很多南方同学,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则基本上全是南方人,浓重的乡音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有时据此闹笑话,甚至造成一些误会。为此,还编辑油印《应用京话词汇》供南方学生教员学习。当时学生教员把这本应用词汇随身携带并随时翻阅,不用多久就可以说出工人群众能够听得懂的京话了。
四、以维护工人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开展斗争,扩大政治影响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凭借自己建立并领导的公开的工人组织,来发动和领导维护工人切身利益的斗争。1922年1月,在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之后,劳动组合书记部不仅公开发起组织上海香港海员后援会,而且还成功地发动或指导了一些罢工,比如上海浦东纺织工人罢工以及上海邮局信差罢工等。虽然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的这些活动规模非常有限,但是由于它是为工人的切身利益而进行斗争,所以,它能够获得广大工人群众的信任,扩大我们党在城市中的政治影响力。作为公开指导工人罢工的机关,工人们要罢工时就会直接来找劳动组合书记部。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人家也知道这是共产党办的,来找我们实际上就是找共产党,他们并不感到可怕。”然而,在五卅运动后期,由于军阀镇压,上海总工会的公开活动空间急剧缩小。为了使党在总工会无法公开活动的情况下切实掌握对于工人运动的领导,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会议,探索新的群众工作方式。会议指出,今后要加强工会领导的经济斗争。这也就是说,在领导政治斗争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了工人群众的经济要求。政治斗争力量的增长只有在经济斗争要求得到实现和满足的时候才能达到。此次会议之后,为了“保存上海总工会在工人群众中永久之信仰,使工人群众对上海总工会不失望”,党通过转入地下的各级工会,采取各种策略加强对工人经济斗争的领导与发动。这些策略具体如下:一是对于不能通过举行罢工而斗争的企业,领导发动工人进行怠工斗争;二是积极利用灰色团体来组织工人群众;三是以使工人容易获得胜利为原则,不提一些过高的要求;四是对“工人中之有能力者”积极培养成为工会中“工人群众中之下级领袖”。此外,各个党支部还通过做好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尤其是通过切实掌握并评判工人群众“实际生活中所感受的苦痛”,而不要讲“空洞过激的言论”,来引发群众的同情和了解,使其愿意接近党并接受党的领导。
在领导群众开展经济斗争的同时,上海区委始终没有放弃通过公开的政治斗争来扩大自己在群众中政治影响力,并采取了一条新的政治斗争方式。1926年6月22日,上海区委发布的第64号通告《地方政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在指出过去工作缺陷的同时,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该通告认为,过去工作存在的缺陷集中为“不知道好好注意地方政治,不能领导同志及其他群众为他切身历处的实际生活的问题而活动而奋斗”。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党所在的周围社会状况的变动以及群众心理的明确了解和认识,过于偏重于国家政治层面,致使党的活动难以和社会发生密切的关系;二是党内同志感觉党和他实际所处的社会关系关联不大,其所做的工作过于高远,难以引起他的浓厚兴趣,以致产生厌烦或对党淡漠的心理。对此,该通告指出,今后要做很多切实具体的地方政治工作,帮助群众向周围的直接压迫者作斗争,并在指导群众斗争的过程中使其“对我?l生信仰”,并“乐于与我合作”“情愿受我指挥”。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真正实现党的力量深入了群众,实现了对广大群众的领导。
总体而言,早期党的领导能够随时根据城市革命斗争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方针,基本没有发生重大失误。这也是这一时期城市基层党建取得成效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然,这一时期城市基层党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共在利用传统帮会等组织的同时,也反被其利用。而且,中共在城市的组织“并没有广泛渗入广大的市民社会中”。中共在上海的基层组织组建过程中凸显了这种困境。最初上海区委对在工人之外的其他行业中发展自己的组织并不重视,而当其有意向工人以外的群体发展党的组织时,却发现面临很大的困难。由于工人以外的其他行业,诸如自由职业者、小商人、教师、律师等职业的党员实在太少,上海区委以马路、里弄为单位的建立街市支部的设想未能完全实现,最终只建立了少数几个街市支部。这也说明,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城市基层党建尚处在早期的探索阶段。[注释]
①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0页.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1页.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页.⑥赵世炎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9页.⑦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⑧赵世炎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9页.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08页.⑩罗亦农.最近政治党务的概况及今后上海工作进行之方针(1926年12月).上海区委通告枢字第一○三号(1927年1月).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7年编印,第121-122,141-142页.?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页.其中“民校”指的是国民党,“C.P.”指的是共产党,“S.Y.”指的是青年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1页.?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50-452页.?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185页.?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所谓“招牌工会”,指的是一些有名无实的工界团体。它们并非真正的工人组织,也没有现代工会的气息。其发起人多为政客、工头,甚至资本家或资方代表,并不真正代表工人利益,也很少开展维护或争取工人利益的实际斗争。它们的名称宏大却组织松散,有些还带有明显的行会或同乡团体色彩,实际上并无多少会员。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79-480页.?(美)裴宜理.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上海新华印刷厂,1949年版:第155页.?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罗章龙.椿园载记.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7页.罗章龙.椿园载记.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10页.陈卫民.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上海总工会被封闭后之工作概况(1926年1月).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0).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8年编印,第112页.上海总工会最近三月内经常工作之计划(1926年1月1日).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0).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8年编印,第80-88页.上海总工会最近三月内经常工作之计划(1926年1月1日).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0).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8年编印,第80-88页.今后上海职工运动的改进计划(1926年10月1日).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6年编印.第385页.今后上海职工运动的改进计划(1926年10月1日).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6年编印,第385页.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M].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6.[4]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M].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7.[5]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0)[M].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1988.[6]赵世炎.赵世炎选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7]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M].人民出版社,1983.[8]罗章龙.椿园载记[M].三?书店,1984.[9]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上海新华印刷厂,1949.[10]陈卫民.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M].知识出版社,1989.[11](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2]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第二篇:在制度建设年学习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在制度建设年学习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2008年我区开展了推进制度建设年活动,通过学习,就加强勤政廉政谈一点个人心得体会。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认真自觉的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关。今年上半年,结合我区开展的制度年及党风廉政建设、“四民”活动,本人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文献资料,感觉到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无利而不往,少数党员干部的放任自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同时也带坏了一批干部,从而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这有力的说明了我们党有决心有信心把反腐倡廉工作抓紧抓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认认真真的学,扎扎实实地学,并深刻体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地重要性,使自己有强烈地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切实找到切入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二、在工作中,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地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亦,所以,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从政的警示防线,是对每个党员干部地考验.由于各方面因素地影响,使少数腐败分子有机可乘,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注目的一个焦点,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铲除腐败的根源,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已经把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加大,并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通过学习,我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时刻跟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我的人生格言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快快乐乐生活。而顺应形式的发展,强化保廉意识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让廉政之风盛行,唯有这样,才能利己,利人!
四、认真推动制度的建设是加强个人勤政廉政的基础。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约束实施细则》等。这些制度是充分建立在我们党反腐败工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际之上,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斗争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志,且在工作中很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又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就现状来讲,我们已经确立了一个好的反腐倡廉的大环境,有很多人都能做到自节自律,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但是,在某些范围来讲,有些人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并不能一切均以制度为准绳,还有些人趁着某些制度并不是很完善,钻空子、找漏洞,千方百计的谋取个人利益。他们并不是不懂法,而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就视各项规章制度于不顾,贪婪的索取。这样的人虽说只是少数,但是恰恰是这些人的做法,败坏的我们的党风,使得广大的群众为之痛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所不齿。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其中的原因呢?
五、如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就我现在的粗浅认识,发表自己对廉政建设的一点看法。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增强领导干部的自觉性,不断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大考核力度,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等,加大了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的力度,使反腐倡廉工作与机关的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制定出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措施。最后,我认为还应经常进行深入检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当然对于腐败贪污分子也应及时给予暴光。这样既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又肃清了行风。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责任、压力、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这需要我们广大职工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不断改善行业作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
第三篇:城市与旅游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城市与旅游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隆重热烈地庆祝建党90周年,对于鼓舞全院师生积极投身我院申硕工程建设,加快我院转型升级,推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隆重纪念这一节日,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辉煌成就,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在全系营造团结奋进、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纪念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对广大师生深入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在校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激励全院师生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为实现“三大工程”建设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宣传教育内容
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宣传教育:
(一)通过对新修订党史的学习宣传,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领导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铸就新辉煌的核心力量。
(二)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学习,深刻理解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书画展以及重温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等活动,深刻理解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党情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主要活动项目安排
(一)党史知识竞赛和中共党史第二卷培训
1.活动主题:与信仰对话——了解党的历史,培养爱党情怀
2.承办单位: 分团委组织部 党支部
1党史知识竞赛: 3.活动形式:○
初赛:各团支部以竞赛形式自行组织,比赛选出3名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决赛:以团支部为单位组成竞赛小组,以知识竞赛为活动形式,举行决赛。
2中共党史第二卷培训: ○
以党内活动的形式组织全院的学生预备党员集体学习党史,并让他们积极地做一些演讲。
4.活动范围及时间:
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范围:全院学生
活动时间:4月上旬
党史知识竞赛中共党史第二卷培训:活动范围:学生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
活动时间:4月初
(二)征文比赛
1.征文主题:创先争优做先锋――我身边的共产党员
2.承办单位:分团委宣传部
3.活动范围:全院师生
4.时间安排:3月底-5月底
(三)举办主题班会 观看红色主题电影
1.班会主题:“党史校史我来讲”坚定信念、成才报国
2.承办单位:分团委携各团支部 学生会秘书信息部
3.活动时间:4月中旬
(四)“红色经典”诗文朗诵会
1.主题与内容:以“追忆辉煌岁月,重温红色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主要选择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红色经典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经典片段等作为素材,基调健康向上、催人奋进
2.承办单位: 学生会文艺部 生活部
3.参加对象:全院师生
4.活动时间:5月下旬
(五)合唱比赛
1.合唱主题:“旗帜颂、光明行――红歌大家唱”
2.承办单位:学生会文艺部
3.参赛对象:全院师生
4.比赛时间:5月下旬
(六)、红色之旅——“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仰”
1.活动主题:“当一天八路军,做一回太行人”
2.承办单位:分团委 学生会
3.活动形式:组织全院学生干部在太原市红色景区学习党的艰辛历史,加深青年学生对党90年光辉历程的了解,激发青年学生对党的感情,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4.活动范围:全院学生干部
5.活动时间:5月中旬
(七)“党的教育事业”成果展 春潮报建党90周年特刊
1.活动主题:传承红色信念 做好党的传人
2.承办单位:分团委宣传部
3.活动形式:以“党的教育事业”为主题,以“党建工作在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为主要内容收集整理材料,要求图文并茂,真实准确,以展板的形式展出我党在教育事业
上的伟大贡献。
4.活动范围:全院学生
5.活动时间:6月初
四、附则:
1.各学生组织部门之间要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创新工作方法,实现我院学生工作新的突破。
2.各团支部要结合自身特点,在分团委配合指导,设计开展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宣传报道,做好工作策划、设计和总结。
第四篇: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论文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班级:13级电气本科三班
姓名:王凯歌 学号:04991303009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摘要:在65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领导者
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织发动者、中流批柱和英明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战争全过程所反映的事实。一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全面了解而又尊重历史事实的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都公认不疑。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在诸多合力中,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动摇,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不后退,并以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人民的脊梁,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宏观上、本质上和发展观点看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愿望,提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政治主张,获得人民的信赖和响应;二是能够制定符合国情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推动历史前进,得到人民的拥护;三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表率,得到人民的爱戴。
一、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政治领导者。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由此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旗帜,坚定地站 2
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为推动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表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同时表明,“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蒋介石受了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推动了他抗战。”从这个意义上讲,蒋介石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是发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向怎样抗日的问题。由于两党代表的利益不同,参加抗战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和军事方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
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并在实践上指导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就威名天下扬,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振奋了全国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不久,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收复大片国土,解放5千多万人民,建立大小10多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近半数(约40万)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迫使敌人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促进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历史证明,“敌人进攻,国民党败退,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也必将更为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抗战第一阶段,也是共产党对全国抗战起了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为了维护团结抗日的大局,共产党作出了重大牺牲,顶住了投降反共逆流,为全国人民的抗日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一方面及时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开展了声讨汪精卫集团叛国罪行的斗争,制止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活动。另一方面制定并坚持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及高度克制、忍让的“自卫”斗争等政策、方针和原则,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战胜 3
敌人的三大法宝,向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维持抗日的大局,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倾向,那就会弄得一团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敌后战场,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战场。在长达6年左右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战场转向共产党战场,敌后战场成了抗战的重心,敌后军民成了坚持抗战的“脊梁”。
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共产党肩上。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投入60%以上的侵华日军对敌后抗日军民进行反复的残酷“扫荡”、“蚕食”和“清乡”,乃至灭绝人性地实施“三光”政策和施放细菌、毒气。敌后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全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一是抗击了三分之二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减轻了国民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二是取得了“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打得敌人惊呼要对华北“再认识”,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斗争形式,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和“清乡”,保卫和发展了解放区。四是解放区开展了整风、大生产和练兵运动,战胜了严重困难,并为战略大反攻作了重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五是1944年发动局部反攻和夏季攻势,对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为转入全面反攻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表明,“所谓相持阶段,实即解放区与敌人的相持。”其特点就是“敌人与解放区之长期反复的最残酷的战争。”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则始终认为,“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是同时的,不是民族革命过去之后,再来一个民主革命阶段”。抗日战争只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阶段,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驱逐日本侵略者,而且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因而,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战的过程中,努力把改革国内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与坚持抗战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要不要建设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从理论上和 4
实践上进行了不懈探索。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看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2、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年
3、李伯雍、廖开顺《中日战争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篇: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①
——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
陈洪涛/王名
2012-11-19 16:21:06 来源:《行政论坛》(哈尔滨)2009年1期
【英文标题】The Effec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Constructing Urban Community Serving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作者简介】陈洪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 710063);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 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目前,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这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已成为当前社区服务建设的关键。居民参与型社会组织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或者参与的组织,这类组织对解决社区服务体系当前面临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比政府组织为居民提供服务更为便利,比企业更能发挥公益组织的特长,比一般社区社会组织在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方面更有优势。
【关 键 词】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体系/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其中,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化,由于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能不引起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在内的全社会的关注。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问题提出到政策落实,已经成为学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社区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认识更为深入,同时也说明这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社区服务体系提出的时间都不长,诸多问题亟须深入研究。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激发居民的主动参与性,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分析后提出,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社区建设中应被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加以重视和落实。
一、中国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将其引进中国学界。据统计,迄今为止,有关社区的定义有一百四十余种,但共识的是社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辖区内居民是社区主体;第二,是地域性社会实体,具有一定的地理边界;第三,是利益相关的共同体,辖区内居民之间拥有共同的利益,具有共同的需求,面临共同的问题,因而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第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辖区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形成相互依存、互助互惠的内在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城市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主要以居民为主体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历史地看,社区建设往往与一国的现代化、城市化紧密相关。当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一个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建设重中之重的时期。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开展过社区行动。日本在二战后50年代兴起社区基础建设,在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从东京、阪神等大都市到一般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短时期内大量的公寓及私人住宅迅速建设起来。由于居民构成的变化,城市中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居民区:接近城市中心的老住宅区、仅由本地人组成的居民区,本地人和新来者兼有的居民区,郊区新建的只有新来者的居民区[1]。
通常情况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社区建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服务体系一般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经过社区建设之后,发达国家均实现了符合国情的、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在社区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作用。
中国的社区建设始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社区服务建设几乎与社区发展同时起步,主要是由民政部门主导推动、其他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根据时间与发展程度不同,社区建设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阶段(1986-1993年)。1986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要求。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市召开了部分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任务以及社区服务和民政部门的关系,总结、交流了武汉、上海、北京、天津、常州等近二十个大、中、小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1989年9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全国各地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形成了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的思路。
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4年)。1993年8月,国家计委、民政部、体改委、财政部等中央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社区服务业是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的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1994年底,民政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澄清了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重申了它的福利服务宗旨和坚持社区效益为主的基本原则。1995年,民政部颁布了《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示范城区的活动。1998年,民政部命名了46个“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2000年,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阶段:大力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国务院要求民政部开始着手调研国内社区服务发展状况。2005年3月,由民政部为国务院代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并下发了征求意见函,该意见认为:“城市社区服务主要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社区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利用各方面资源,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服务。包括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优抚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200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加强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2007年5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民政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
中国社区服务建设历史虽然已有二十余年,但将社区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时间并不长,《“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谓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需要不断完善之处。换言之,由于中国社区建设的历史并不长,社区服务从概念提出到政策落实的实践更为短暂,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体系内容的文件规定与现实尚存一定差距;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与社区自治存在矛盾;资金缺口制约社区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尚未形成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亟须改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体系的程度各地很不均衡。
除上述问题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瓶颈。这与发达国家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程度相当高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例如,日本总理府的调查表明,约50%的日本国民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
当前在中国,社区服务体系内容是指社区服务主体针对社区居民需要提供的服务类型。根据居民的情况,可把社区服务体系分成两大部分,即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服务与面向居民中特殊群体的服务。面向全体居民的服务主要包括:社区设施与环境方面,如居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社区环境的维护保护、社区健身器材等;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如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社区居民卫生医疗服务,如日常疾病的诊治与生育医疗服务;社区文化生活服务,诸如知识培训,文化、体育活动的举办与组织。面向居民中特殊人群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再就业服务,主要针对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或其他需要工作的居民;老年人服务,针对社区老年居民的需求开展的活动;残疾人或者智障者服务,等。上述服务内容均与社区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利益相关,但当前中国多数居民对社区服务并不满意,一项对某省会城市社区进行题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和评价》的调查显示:“满意”或“很满意”的居民共占20%,“一般”为60%,“不满意”为19%,“非常不满意”有1%[3]。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目前虽然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但笔者在北京、杭州、深圳、贵州等地进行社区调研时,发现参加者往往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中以妇女居多。参与人群的青壮年居民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这固然是由于青壮年人群大多数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难以像老年人那样拥有充裕的空余时间,但时间问题显然并不能成为其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性不高的主要理由。
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区参与型社会组织尚未得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的宗旨未能完全落实,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服务成为政府单方面的作为,居民没有被广泛吸纳进来。
二、社区社会组织是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
在现代社会,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一起构成了三大组织体系,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与社会组织构成社会管理的三大支柱。社会组织是指除政府与企业组织之外的向社会提供某个领域公共服务的各类组织。与政府与企业组织相比较,社会组织具有以下属性:首先是非政治性。这一点区别于政府,虽然社会组织在社会功能上有着与政府类似的公共管理职能,但社会组织的存在基础不同于政府。政府设立的宗旨主要是为履行国家公共职能,社会组织主要是由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定人群依据其共同兴趣、意志、利益、志向、愿望等自发组建的组织。其次是非营利性。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社会组织的根本属性。这一点主要与企业相区别。企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利润与积累财富,而社会组织的宗旨却是实现公共利益。再次是自治性。自治性是指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自治组织,在人事、财务等方面不依附于其他任何组织,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个人实现自组织的社会机制。复次是志愿性。基于志愿精神形成的志愿活动及其经常化,这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志愿性、服务的志愿性和活动的志愿性。最后是公益性。创立社会组织并非基于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惠及个人之外的其他人群,具有利他性质[4]。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一切社会组织几乎都分布在社区中,但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不同。社区社会组织是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自发组织。社区的社会组织不仅包括社区社会组织,还包括驻区的社会组织。
当前中国社会组织中就总体数量而言,社区社会组织为数最多。仅就民间组织的数量而言,根据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有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319 762个,其中社会团体171 150个,中央级社会团体1 688个,占0.99%;省级社会团体21 119个,占12.33%;地市级社会团体53 080个,占31.01%;县级社会团体95 263个,占55.67%。因为现行法律对社会组织的成立设置门槛过高,大量草根社会组织尚未登记,所以可以断定,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性社会组织和全国性社会组织的数量[5]。在数量上,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社会组织除具有非政治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一般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活动范围主要在社区,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活动影响主要限于社区。
当前,社区社会组织按照活动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社区福利组织,如社区托儿所、社区托老所与敬老院、社区公共活动场馆、社区服务中心等;第二类是社区文体组织,如社区老年大学、健身队、老年文艺表演队、艺术活动组、球类活动组等;第三类是社区居民权益维护组织,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社区妇女儿童保护协会、社区环境保护协会等;第四类是志愿活动组织,如社区志愿者与义工组织;第五类是为配合政府社会事务工作的组织,如计划生育协会、老年协会等;第六类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其中包括为社区残疾人、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等特殊群体提供无偿服务的组织以及为社区普通居民生活便利提供低偿服务的便民利民组织,如社区卫生所、职介所、租售房介绍所等。这些不同的社区社会组织均有不同的服务内容,也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服务有的是无偿的,如志愿者组织、义工的服务;有的是低偿的,如社区活动中心的服务;有的则是有偿的(非营利服务也可以是有偿的,只是不能将收入分红,而必须用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6]。
按照人员的组织构成,社区社会组织通常可以分为居民参与型与非居民参与型两种。
非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是由非社区居民成立的,成员是由社区外来人员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非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往往是由一些具备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及其他非居民成员。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一般指由那些掌握专业化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管理者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专门社会工作。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建立较早,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实施的《济贫法》。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工作(community work)逐渐成为以整个社区以及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推动社区工作平衡发展的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与之相适应,专业从事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也应运而生。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均已实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没有获得执业资格,是不能从事社会工作事务的。社会工作者是专门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的人员,而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主要在社区社会组织中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门工作,如老年陪护、卫生护理、法律援助等。此外,还有一些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但并非社区居民的人员。
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成员完全或者主要是社区居民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发达国家,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的主要力量。德国各级行政部门数量不多,但各种各类的非政府组织、社团组织、非营利性机构、志愿者组织比比皆是。这些中介组织起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种利益群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公民需要提供多样、方便的服务。
三、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服务体系建立的作用
如前所述,当前中国社区服务体系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解决此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为:
第一,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比政府组织在为居民提供服务上更为便利。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在社区层面,社会组织比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体系。日本冈山市的市民交往中心是一所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机构,建成后,曾经对由政府还是社会组织管理进行过讨论,最后日本政府决定还是由社会组织管理运作这一机构。因为论证中人们达成共识:市民交往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由政府某一部门去做不仅会牵扯政府精力,还会把中心管理得僵死,不如由社会组织去做,反而更为灵活、有活力[7]。这说明,应当根据不同层面公共服务的要求,来决定是以政府还是社会组织的方式介入,以便发挥组织的最大功效。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的供给,社会组织比政府组织更能发挥潜力与优势。
第二,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与企业相比,更能发挥公益组织的特长。企业是赢利性组织,追求利润是其天性。社区居民中诸如老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者等特殊群体,在接受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希望获得优质低价或者免费的服务。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由于是居民自发组成,志愿性与公益性是其鲜明特征,提供的服务多是免费或者低费,显然要比企业具有优势。
第三,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与一般社区社会组织相比,在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方面具有优势。社会工作者所组成的社会组织通常提供的是专业服务,多是针对个案问题采取专业方法进行解决。社会工作者因为不是社区居民,对于居民需要的了解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方能制订出解决方案。而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由于是居民自发成立的,其工作者对于社区居民的需要十分清楚,无须了解过程或者了解过程十分短,在提供服务时更能符合居民切身需要。
当前,中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均须深入研究与探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须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与支持。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有助于解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这一难题。因此,在今后相当一个阶段,应当将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作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与任务。
注释:
①本文之所以使用社会组织而未用民间组织(NGO)概念,原因在于:(1)社会组织的概念比民间组织广泛,更能准确概括除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2)社会组织比民间组织更容易为中国社会所接受。NGO是一外来概念,社会组织是其本土化的表现。(3)社会组织比民间组织的指涉范围广,尤其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可将人民团体与事业单位囊括进来。(4)社会组织比民间组织更能为政府和社会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黑田由彦.町内会:当代日本基层社区组织[J].王佩军,译.社会,2001,(8):43-45.[2]张立民.日本一半国民参加过社区志愿活动[J].社区,2002,(1):62.[3]王萍,韦苇.西安市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实证和对策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5-70.[4]王名.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15-22.[5]赵学昌.中国社区民间组织法律治理机制探析[J].政法论丛,2006,(3):38-42.[6]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5,(2):63-65.[7]马伊里.日本的社区建设[J].社会,1996,(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