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网络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网络教学,的确为物理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模式和理念。但是,网络教学真正在学校教学中普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二是相关人员信息素养欠缺和应急能力的不足。
(1)硬件:硬件是网络教学的基础。即多媒体教学和管理的网络系统,包括网络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宽带网络以及服务系统等。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规模建设、设备使用、设备管理和设施的维修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网络设备的更新日新月异,网络教学要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步,资金是第一步。
(2)软件:随着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计算机网络已经走进大部分学校。漫步于学校装备精良的网络信息中心,看着现代的多媒体教室,却似乎才让人怀疑它实用和管用的一面,因为很多人仅仅把它看作是“参观”和“应付检查”的摆设。网络教学的真正阻力,不仅在设备问题,更在应用网络的人和网络本身的维护。
(3)教师:网络教学的“软”环境建设,关键在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富有创造性,善于教学设计,踞高临下、具备驾驭教学知识的综合教育能力。教师必须担当起多方面的角色:课件制作员、课程辅导员、网络导航员、技术服务员。
其次要培养对网络教学这一特殊教学方式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包括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设计网络课程的能力;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服务,发布、管理网络课程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基于网络的教学,备课观念需要更新。教师要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相关的知识要尽可能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要连贯,思维性要强,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上。在合理利用校园网中资料库时,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设计课件应用和制作脚本,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学生:网络教学,关键是“学”。必须意识到,网上学习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在没有成人监控和指导的“纯网络环境”下顺利、高效地学习就存在很多需要克服地障碍。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很难一下子转变角色,面对电脑网络,望网兴叹;②部分学生没有目的性,在各个网页间“漫游”;③有的学生竟然背着老师和家长,利用网络学习之际聊天(OICQ、MSN、ICQ),甚至游戏;④有些学生,在BBS上讨论时发的帖子,有的跟学习沾边,有的则纯属玩笑,发帖内容缺乏有效的组织;⑤部分学生网络技术和网络学习方法欠缺,容易在“五光十色“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或者在”信息的**大海“中手足无措,糊里糊涂地浪费大量时间,汲取不到自己所需的特定知识;⑥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强,在课余时候,不学习,一味的依赖课堂45分钟,导致知识的不连贯、不完善。为此,一方面,网络课程的开发必须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发展需求和非认知特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证,并针对学生的这些方面增进网络课程的针对性和可管理性,将网络教学与其他师生互动方式结合,以使网络教学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抑制网络教学固有的缺陷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将网络教学与适当的“面对面”的授课和监控相结合。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如果过分或者单纯依赖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良好初衷迟早会演变为“网络放任”,成为学生的“网络漫游”、“无目的的网络生存”,甚至“网络放纵”,以致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因此,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学习目的性:上网漫无目的不停浏览,在各个网页间不停的切换。所以,建议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前,要制定好学习计划和目标,访问哪里,需要下载什么,计划搜寻什么资料等,确保高效的上网学习。
(2)合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所以,进入网上学习,就一定要静下心来,真正以学习者的状态进入。有些学习材料、试卷不妨打印出来做更好。
(3)参与网上答疑时,提高答疑效率和提问的质量。建议学生要在“离线”状态下学习、消化有关知识,经过自我练习后提出高质量、有思维深度的问题。网上提问时不要“在线”等待,问题提出后可以先下来,过一段时间再上去看老师的回复。
(4)学会关注他人,发挥群体效应。在网络环境中寻找学习伙伴,相互借鉴和帮助。学习中的问题不一定非要老师才能解决,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时更精彩。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应用。本文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的整合实施过程,并指出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小组合作学习;网络环境;课程整合
自诞生于西方20世纪初的研究性学习思想被引入中国后,经过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实践,已被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课程设置与内容的不断更新,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特点及新问题,对于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元认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核心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被世界许多教育工作者采纳并应用于实践,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在组织形式、内容及交互性上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社会性及创新性能力的形成,被认为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合理分组与传统教学中的简单按人数或成绩分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出发,综合考虑成员的学习者特征、学习风格习惯、学习兴趣、学习特长等因素,注重优势互补、小组均衡。
确立学习活动目标教师依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总体思想,结合学生、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与学生协商的前提下确立活动目标,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并制定活动目标的评价标准。
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目标确立后,应设立完成活动目标必须经历的系列学习任务、规则及程序。学习任务又包含一系列的子任务,任务应具体可行,确保活动目标的最终完成。
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开始学习活动后,让各小组成员自己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对各小组提出建议并监督、督促其按既定程序完成学习。
小组活动结果展示小组活动的最终学习结果可以是具体的作品或研究报告。
小组学习活动评价与总结组织各小组参照评价标准体系展开自评、互评,分析并总结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及不足。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工具与手段应用于教学,传统教学的各要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具体表现为:(1)教学环境更加开放。传统教学环境延伸为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在内的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环境,这个环境更加开放、全面、复杂。(2)教学内容更多样、丰富,而且更新迅捷。教学内容来源由传统的课本教材扩展为信息量更为庞大的互联网络,突破了空间、时间的控制。(3)教学媒体更加多样,教学手段更为灵活。信息化技术让更多的现代媒体应用于教学,让教学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更加多样,让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更加灵活、有效。(4)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思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教师学生相结合的“主导─主体”教学理念。(5)教学模式多样。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继产生,如探究式学习、专题性网站学习等。这些新问题、新特点的出现都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PowerPoint迁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新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旨在传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信息化教学手段基础。PowerPoint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之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单元,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该软件制作电子演示文稿的知识与能力。
以PowerPoint复习实践课为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为:
教学分析此阶段是对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环境进行分析与准备,主要由教师完成。(1)教学内容为PowerPoint复习巩固课,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该软件。(2)学习者特征体现为已经学习和掌握了Word、Excel软件的操作,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前提;通过高年级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刺激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对实践活动充满了期待。(3)教学场地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实践设备。
划分合作小组依据“自愿、均衡”的原则,将班级划分为成员3~4人的若干小组,并明确组员的角色与主要职责。此阶段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角色设立提供参考建议与帮助,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等寻找合作的小组成员,并在集体中寻找自己的合适角色与职责。本次活动小组角色包括组长、资料收集员、资料处理员及设计员各一名,职责分别表现为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收集作品所需的各类资料、对各类资料进行筛选并加工处理、具体的设计制作,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活动。
确定小组活动主题,明确学习规则此阶段主要是确立学习活动的主题,明确完成该学习主题应达到的一些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该工作主要由教师在学生配合下完成。本次活动的主题及要求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幻灯片作品,各小组自拟主题,作品内容要求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突出作品主题,用到幻灯片制作的多种技巧,如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具体的细节要求及评价指标见表1。
展开小组学习活动理解活动主题、要求及评价标准后,各小组分别展开各自的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活动进程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积极调动各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防止活动迷航。
作品展示经过2~3个课时的学习活动后,教师组织各小组选取一名代表上台为其他小组展示与讲解本组的幻灯片作品,具体包括设计理念、设计主题、人员分工及工作职责、内容、活动心得体会。
评价总结依据设计好的评价体系表,教师组织各小组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展开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并组织各小组针对作品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其他小组作品的建议及对自己的启示。评价工作完成后,将每个小组的评议结果表发放给各小组,让其针对结果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发挥优势。
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且作品的主题及内容丰富多样。学生普遍反映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软件的操作使用,而且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提高了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自信,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技能形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的不同,在实际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注重教学分析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内容、对象及环境等要素作综合考虑,以确定是否采取该教学策略,如采取则选择并准备学习活动所需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与手段都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这就要求对信息化环境有详细的了解,把握和利用信息化环境与手段来促进教学。
合理分组,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合理地划分合作小组,除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性格外,更需要学生主动配合。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实施流程、注意事项及预期效果,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分组、角色分配及职责承担,真正参与到小组活动学习中来。
科学合理地选择活动主题并确立学习规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主题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参与人员及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完全开放型主题、半开放型主题及闭合型主题。主题确立后,教师须规定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通过设立评价项目的方式约束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鞭策、激励、互动以及信息技术等手段营造一种积极、友好的学习情境。
注重教学交互,促进有效交流有效地交流是促进学习者成功、快速地完成知识建构与迁移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与组内同学交流,还要与同伴一起与其他组员交流,交流也不局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和技能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及时对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及人机交流加以引导与限制,防止交互迷航,促进有效交互活动的开展与维持。
评价应灵活多样,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除了评价小组整体表现外,还应注重小组成员的评价,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过程。评价的手段应采取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及组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也应详细、具体、量化。评价的最终结果应反馈给各个小组,让其对照评价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改正方法,保持优点。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应综合教学目标、活动要求、学生特点等要素,制定灵活、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及教育相关理论的相互作用已经促进了许多新教学理论、模式的产生,如网络探究式学习、专题网站学习、开放式学习等,积极实践与探索这些新理论、新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与作用,对于提高创新教育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物理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与研究.
物理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与研究
从化市第四中学
邓瀚基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目标整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1. 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物理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2. 认真制定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要、明确、具体。
3.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希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用教材教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
1. 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物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物理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 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 创造性地“用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或纵横无度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三、情境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物理”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 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知识结构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物理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这有别于语文的“看图说话”,这里要突出物理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目光去观察思考,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
2. 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操作情境,趋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3. 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公开课、研究课中,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人。这需要进一步明确情境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科学适度地进行情境教学。
四、活动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物理教学是物理探究活动的教学,而物理探究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物理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物理”为“物理探究”。学生对物理探究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物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物理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物理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学法指导的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
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现代教学观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传统的重教轻学转向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 教师要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开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和时间,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使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物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如何从物理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物理的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4. 辩证地认识和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激励评价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 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 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总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第三篇: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下几种:
(一)文化、文学网站。网络文学年轻而充满超气,拥有大批的学生读者。对于培养学生的选择阅读、自主阅读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传统读物所不可及的作用。
(二)博客。作为互联网的最后一次浪潮,博客写作充分实现了自主写作、多元评价、公开发表与匿名抒怀的统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实践工具,其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尚不能充分预知。
(三)语文学科论坛。既是教师之间交流经验资料、讨论理论实践河题的平台,又是师生之间心灵碰撞的家园。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扩大师生交流范围,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四)QQ语文课堂。这是一种目前尚未大范围普及但大有前景的网络学习形式。除了不在同一空间外,语文课堂的讲授、讨论、问答都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以集体学习的方式进行,实现足不出户的家庭远程教学。语文学科以语言为载体和传播工具,从而使以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的QQ软件应用起来了无障碍。
(五)搜索引擎。作为一种搜索工具,搜索引擎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加速了人文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扩大学生视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语文教学资源库.富含教案、讲义、背景资料、电子版课本、教学论文、多媒体课件、试题、习题、课例、图片、课文朗读录音等多种语文教育资源,扩大了优质资源共享范围,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超越课本、超越自己的平台。网络资源的引入。必然对
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之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带来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此外,它还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网络将对语文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为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第四篇: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康圣华
摘要:语文教学在应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时刻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需要,教会学生收集、选择整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课外学习语文阅读的空间。网络资源,给语文教育教学增添了更多语文学习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语文学习模式的新平台。
关键词:网络资源语文教学应用
新课标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作为从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网络资源的应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资源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变革的活力,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天地,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等都因网络资源的应用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好网络资源对于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都是大有裨益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学生自身的素养得以提升。” 1那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呢?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师要时刻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致于让学生在虚拟世界里迷失方向。网络资源可谓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出成果,用得不好出后果。所以说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和关键,时时刻刻都不能松懈,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良好的效果。网络资源给青少年学生打开了通向虚拟世界的大门,这个虚拟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斑驳陆离的世界,这里汇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也充满着诱惑和陷阱。当他们进入网络世界后,容易出现缺乏自制力,不会利用网络资源,有的甚至沉湎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采取因噎废食、简单的封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加强教育和疏导。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伦理教育,以端正学生的上网态度;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选择和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向学生及时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交给学生选择的方法;必要时与家长共同配合,经常关注学生上网的情况,或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要消除只是说说大道理传统思维定势,更不能麻痹,更不要认为学生一定会听得进去。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上网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需要,教会学生收集、选择整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
上的资源是浩如烟海,如何收集和整理,在这方面,教师要加强引导和培养:要围绕学习目标检索网上的资料,分清主次,进行甄别,精心挑选;要充分利用资料,把整理的资料用于作业、交流、研究性学习,或作为写作的素材等;教师要把从网上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交流作为常规学习任务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且及时加强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能力。比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节奏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学生是不容易弄懂的,包括伽利略的资料都了解的很少。学生充分利用网资源的优势,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动手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网络资源的出现,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要求,教师的备课不仅是要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还要考虑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还考虑网络资源应用,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网上资料,教师要先做尝试,再对学生提出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确定网络教学活动的形式。比如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文中“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2 “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星系”。3铁饼、纺锤是个什么样子,班级的同学竟然没有一个看过的。如果学生不知道铁饼、纺锤的样子,这些比喻还能起到形象说明的作用吗?课前我就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就能描述出铁饼纺锤的样子了。教师的准备工作越充分,预设越准确,设计安排越精心,学生凭借网络资源学习的效果就越好,网络资源的功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课外学习语文阅读的空间。语文学习的比较有效途径是扩大阅读、注重积累,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课外阅读,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情感的丰富。学校图书馆、家庭藏书、购买书刊等固然是学生课外阅读重要的渠道,但无论在数量上、受经济条件上、方便程度上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有了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轻松阅读网络版报刊、和各类最新的畅销读物,这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时,我就先上网查阅季羡林先生的相关背景资料,再查阅关于鉴赏《幽径悲剧》资料。做好这工作之后,再来教学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容易得多了。当然,教师要善于引导,要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网络读物的阅读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网络资源,给语文教育教学增添了更多语文学习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语文学习模式的新平台,为实现大语文教育理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走进新课程》第22页。
2,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8页。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9页。
第五篇:网络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初中课题组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实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提出“课前,课后,课堂,三批课 ”和 “用嘴说出来,用手写出来,用眼读出来,用脚走出来”两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集科学性,有效性为一体,在反思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关 键 词】 课堂 成长 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教学大纲必然要求对《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有新的改进,无论是在教法,还是在学法上,都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基于教学大纲的这一新的理念和要求,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如下的经验,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教材对教材的编写原则,对教学的要求不只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走路。教材是桥梁,是学生成长的原料,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真正地用好教材,尤其是要用活教材,惟有学生真正爱上教材,吃透教材,真正地领会教材的真谛,把握教材的实质性的问题,教材为我所用,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思想品德的教学必然要求以发展为纽带,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不是要教师像以往一样要求学生怎么做,以往都是纯粹的“说教”式的空洞教育,纯粹的一味“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心甘情愿地去怎样做,因此必然要求避免大而空的大话,套话。要求学生“唯真”,“唯美”,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充分的准备,要想上好一堂课,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现行的教材,还有日益见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学生,再加上教师知识的日益老化,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前 课后 课堂 ”从长远着手,做好最为充分的准备。
课前“首批学生,然后批教材,最后批自己”。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实际,多多结合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去寻找相关资料,收集符合学生实际的资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批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吃透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力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批自己的目的是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授课风格,将教师自己完整地融入课堂的教学氛围中去。课后让学生收集资料,阅读相关的部分,参加实践,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教学核心的环节关键是课堂上要精备巧备教材,吃透教材,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最为重要的阵地。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提出:“课前 课后 课堂 三批课 ”教学模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前教师最为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必备条件,这一点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
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更加能够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将学生所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集文字,图片,名言警句,思考题目融为一体,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形式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多媒体的优点在于更能够将这一特征淋漓尽致地,恰倒好处地展现出来。我们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候,就补充了大量的图片,关于植物的,那生机勃勃的绿色,那活蹦活跳的动物,那干涸的大地,那潺潺的流水,那起飞的鸟,那河流里的游鱼,将这一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在如此环境的熏陶下,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一张恰倒好处的图片有时会胜过千万句的语言力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图片,还是文字,还是音乐,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盘棋,仔细斟酌考虑。
优化设计重在效率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讲解,我们要充分考虑教法,学生的学法,组织好教学流程。学生所要理解的关键地方,资料的巧妙运用,问题的设计,教材的补充,内容的深化,这都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就为高效的课堂准备了条件,同样也为学生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上课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效的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师生互动,只有师生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互动,在于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采用自设置情景,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论坛,谈体会,谈心得,收集资料,自主演讲,开展活动,辩论会,旅游观光。同样,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在《学会调空情绪》,首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喜怒哀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是为了体会。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理由呢?你们会采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学生“看情绪”,用多媒体来完成,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设情景。让学生谈心得体会,情绪的调整方式。教师在指导这一过程要注意加紧契机,在适当的时候,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经过长期这样的互动,潜移默化,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德育智育相得益彰 《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两者缺一不可。新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认知规律,教材的内容有现实性,针对性,重在取材于生活的实际,这样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一定要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教学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和要求,《思想品德》(下册)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遭遇挫折,要学会挑战困难;学法用法,保护自我”。离开这一原则和要求,其教学是不成功的。而在《把握学习新节奏中》就是典型的将德育和智育融为一体的一个典范,在学习中寻找快乐,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享受学习的乐趣,优化自己的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学生要学会挑战困难,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健康优秀的中学生,为自己未来建设祖国,做出贡献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后既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样也是新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学会实践课堂,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将“课前、课后、课堂”巧妙的融为一体,自然天成。
“用嘴说出来,用手写出来,用眼读出来,用脚走出来”的教学模式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主要内容“七年级学生的新起点,新节奏,新自我,学会高雅生活,调节情绪;学会拒绝,保护自我”。学会和谐,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关爱别人,关爱自己,学会分析问题,尤其是解决自身在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真正地挑战困难,战胜挫折。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我们高度的概括,是为了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让学生采用 “用嘴说出来,用手写出来,用眼读出来,用脚走出来” 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紧紧扣住一个话题,围绕一个中心来讲解,在讲解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发挥中自由成长。现在教材的特征就是侧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都是发生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学习和成长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注意潜移默化的作用,注意熏陶。
下面以第一单元的“笑迎新生活”的第一课《珍惜新起点》为例来讲解,这种模式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
“聊天教学法”采用“用嘴说出来”的方式进行教学,聊天的时候,采用“双聊”的形式进行,教师与学生聊天的方式来进行。采用说写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来,写出来,教师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七年级是学生一个全新的转折点,面对这周围的一切,学生既是那么充满了新奇,渴望,但又有重重的困惑和不安,在掌握学生的详细资料后,全盘规划。
新课导入,本人就采用这样的开场白:
同学们,看到你们这么熟悉又可爱的面孔,我还真的有点适应不过来,很羞涩不安,不过呢?刚才的适应让我还真的一下子更加开心,高兴起来,因为我又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你们觉得老师有什么特征吗?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有些迟疑,于是我就开始点名回答了,第一堂课,我就可以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得到了认可,于是就有学生说:“老师,你很幽默”。
“老师,你很可爱。”我说:“我真的那么可爱吗?谢谢!但是你们更加可爱。” 有学生说:“老师,你很帅!” 我说:“是吗?是蟋蟀的“蟀”吧!” ……
就这样,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好啦,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中学生了,在新的一天里你遇到了什么新鲜事?看到了什么?
让同学们说出来。
在新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你想让新同学认识你吗?你想展示你的才华吗?好的请大家先写出来,10分钟之后,我就请大家来讲台上说出来。
10分钟之后,大家交流。写的过程就是读的过程,用眼睛读的过程,就是用脚走出来,然后写出来,交流的过程。
结束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归教材,同学们,从今天起我就是大家的《思想品德》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现在开始学习……实际上,到此为止,学生对教材的大致内容已经把握了,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加深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多聊聊”,聊自信的话题,学会关心别人,爱护自己。“多走走”,看看外面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旅游观光,开阔自己的眼界。“多看看”,阅读自信自立自强的故事,做生活的强者。“多写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志向。让学习的内容源于生活,源于教材,让教材来源于生活,源于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以上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必须明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思考出真知,《思想品德》教学中自始至终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师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提高,反思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在学生的“学”学习过程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尤其对教师而言,是优化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的反思可以从写教学实录入手,可以写教学叙事,可以写教学片段,可以写教学后记,反思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找准自己的差距。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学习习惯。“教师反思,学生反思,双反互动型”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形下改进优化我们的教学,优化我们的课堂,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 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人教版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册)人们教育出版社
4、劳凯声 《教育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5、孙喜亭 《教育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