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隐性分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实验报告
《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方案
晋师附小 张兰兰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单一的课程设臵、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能够在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体会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这个“小阵地”上灵活的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在班级授课制下能最大程度顾及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既而能促进所有学生得到自己最好发展的途径。基于这些思考,我决定使用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合理的分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班级授课制“强者吃不饱,普生吃不好,弱者吃不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体验成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帮助自学;保护学生的创造和创新力。
二、研究对象、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二(3)班、二(4)班。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以课程为“材”因学生之“才”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引导和协调师生间教与学、生生间学与学积极的相互影响产生良好的学习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从而充分挖 1 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层次目标(既有共性基础又有层次差异):
各层次均注重知识与技能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A层——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善于驾驭数学式语言进行个性表达;B层——能够创新,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尝试自主解决学习问题;C层——能够在引导下尝试创新,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指导与协助下解决问题。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寻找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分层,探索学生合理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3.测试分层和评价,尝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制方式。
三、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因素,将学生分成同质相似学习组进行分类指导。主要在目标分层、分类指导、分层检测三个方面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1)研究教学要求,目标分层。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内容的加深,一部分学生开始觉得不如以前学得轻松。但每个学生,包括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力,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就得认真做到三个“熟悉”——熟悉课程标准;熟悉数学教材;熟悉学生起点,从而制定符合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可行性层次目标,便于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
(2)教学过程分层,因材施教。实际上分层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学 过程分层,即因材施教。在实验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
①展示层次性教学目标,供学生选择。
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或口述或板书或投影等形式呈现层次性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前目标可按照自己的实际而定,但要注意每个人的选择应是动态的。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和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向高一级的目标前进。例如:把日常课堂练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计具体的下列内容要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C层:巩固练习;B层:提高练习;A层:拓展练习。再如:把问题解决的训练目标分为三个层次。C层:提倡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在与同学交流的基础上用至少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且能理解所用方法;B层:要求独立解答,至少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能清楚地说明所用方法的因由;A层:必须独立解答,至少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不仅能理解还能自主优化。
②创设多样性学习条件,倡导自主学习。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来不及,也不可能逐层次讲解指导。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学习目标进行自学。为保证各层次的学生能顺利自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为此我制定如下做法:
A、分层设臵递进式问答。针对A层学生设臵示范性问答;针对B层学生设臵激发性问答;针对C层学生设臵模仿性问答。
B、分层次进行学法指导。对于A层学生采取“指着走”:这部分学 生基础比较扎实,思维品质也比较好,对他们大胆放手,以其自学为主,辅以点拨指导,这样可以挖掘其学习潜力,培养其自学能力,让他们切实有种成就感;对B层学生是“领着走”:相比较而言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能力较A层逊色一些,因此他们所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必须得做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其充分领会;而C层学生就要“扶着走”:由于这个群体无论在学习基础能力还是思维品质等方面都比较弱,除在课堂上进行巩固性指导外课后还要进行强化性基本训练,只有先把基础夯实了才可能谈延伸和提高。
C、分层次练习。分层次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步骤之一。在练习的分层设计上我们突出两点:一是练习题的层次性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的层次,让A层学生的余力得以施展,B层学生的水平全面发挥,而C层学生的水平拾级而上;二是练习题的可攀性,即把练习题的广度和深度定在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吃得着”符合自己喜欢的“桃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尝到攀登进取的甜头。
四、研究原则、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原则:
1.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2.班级范围内隐性分层动态实施;3.多元分层推进的立体教学结构;4.全面指导学生自主性选择.(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教学实验法;3.经验总结法;4.其他方法.(三)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查阅信息、制定方案、对象分层。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分层教学、方案调整、再度实施。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分析素材、得出结论、撰写报告。
五、预期研究成果。
1.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差生在进步,优生在提高。使学困生在兴趣、信心、认知、学习方法和策略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2.课堂温馨和谐,教师教学轻松。使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差生不会觉得自己的任务太难,优生也不会觉得自己的任务很简单,人人都有事可做,人人既可以当老师也可以当学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所以教师的工作就会相对轻松了。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和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促使各类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实施有效分层评价的探索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特别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开展了“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教师就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的分层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在学习知识中 有效分层评价
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中发现,尝试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未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学生的解题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正确的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尤其在分层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明确哪层学生达到哪个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习中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A﹑B﹑C三层。A层指基础层学生;B层指稳定型学生;C层指提高层学生。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每个面的面积计算是旧知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进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分层教学中多处实施分层评价。在验证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中,由C层同学带领BC层学生一起看媒体自学,并完成学习单。学习前对各层次学生提出要求:A层:根据资源信息,阅读表述。B层:选择资源,学习表述。C层:自选资源,探究表述。这样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C层同学在得到结论验证的同时又得到了数学语言表述和归纳的锻炼;学困生可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学会倾听,学会观察,从而获得知识。教师依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评价,对于各层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判断,这才是对学生一个公平的诊断。这样,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度,又及时促进了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否则,让A层学生回答BC层学生的内容,学生不仅不会,更会因为老师的否定降低学习热情,甚至畏惧该部分学习内容;而让BC层学生回答A层学生的内容,虽然答对了,但没有提高思维力度,同样降低了学习效率,对于这样的评价都是低效的。
又如《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一课,该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重难点是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究出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并在实践比较中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在探究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2×3=()、20×3=()、200×3=()口答之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200×3。A层有位同学这样列式:(如图1)班上有部分同学“哄”地发出嘲笑声。这时我问:看来大家挺有意见,是吗?你能说说对或者错的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在一次次辩论中,得到结果(如图2),答案是正确的,方法是对的,并使计算简便了,同时得到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先将零前面的数先乘再添上零;……。教师及时肯定小结:是呀!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时,将零前面的数先乘,再看因数中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这个本领,已经被大家领会,还真行呢!同学们在判断他人正确与否时,先要想一想他是怎么想的,不仅要发现他人解题中的错误,而且要发现其中正确的成份,你们说是吗?我想:这样处理,发挥了BC层同学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辨析的能力,又给了A层同学学习自信,不会畏惧在课堂上答错题,保护了这一层学生渴望知识的欲望。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二、在实践练习中 有效分层评价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运用中进行分层练习,在完全达到预设目标的同时,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既满足优等生需要,也拓展了其他层面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分层练习环节,因此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要分层评价,通过分层评价环节,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例如《垂直和互相垂直》,该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直线、线段、角,会度量角、画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具体学习: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以及垂线、垂足等概念。教学目标:知道相交、交点、互相垂直、垂足等概念含义。并能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能根据图形特点或利用工具正确判断2条直线(或线段)是否互相垂直。能在一张纸上折出2条互相垂直线的折痕。在练习中进行了分层(见图3),5幅图从简单到变式,再拓展,通过情境演示学生知道可将直线延长并相交,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评价中,教师明确第1,2题是人人掌握的,所以请A层学生回答,满足该层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要对答对的表示肯定;第3,4题是BC层学生的,是就上两题的变式题,评价时就目标明确了,当然A层学生也可能答对,那么老师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第5题是提升题,由C层学生回答,教师起点拨引导作用,评价时尽量让学生表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和数学表述能力。而这些练习都考虑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各层次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再上一级。结果是第一、二、四题学生的回答正确率是100%,第三、五题由于学生需要能够判断并能将直线延长后发现互相垂直的关系,所以满足了思维较强的学生需要,回答正确率是75%。从数据上看出每一位学生在实践操练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在延伸拓展中 有效分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无处不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固然有巨大影响力,但是作为同龄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同学之间的评价朴实、真诚,发自内心,学生也乐于接受。通过学生的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例如《轴对称图形》,该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能辨别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出对称轴。教师在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创造一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运用65个小配件在网络画板上创造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评价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作出不同的评价。对于A层学生主要落脚于创造的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否掌握对称的概念;BC层学生不仅讲评对与否,更注重评价创造的轴对称图是否美丽,由于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各不相同,使个性充分展示出来,学生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在数学上创造美,体现美,欣赏美,课堂气氛愉悦,轻松,师生情感互动。使指导方法与张扬个性得到统一。
又如《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第二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兑换,掌握最简单的兑换方法。该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兑换方法。人民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看起来学生应该掌握,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学生对面值较大的人民币认识得较多,对面值小的人民币认识得少一点,为此,在拓展中,我创设超市选购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拓展应用已有经验,在亲身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兑换方法。出示商品(见图4),问:如果你们小组有5元钱,你们想买什么?买完后还剩下多少钱?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游戏开始了,学生纷纷用自己学会的方法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小组间的活动十分激烈。有的说:买1只面包、1根火腿肠、1只橘子,还剩1.7元;有的说:买3支糖还剩2元;还有的说买1根火腿肠、1只橘子和1瓶橙汁正好用完等等。在评价中,教师明确这部分知识不一定有层次区别,因为它更突现对实际生活知识的渗透。讲评前教师深入小组学习中,了解学生的动向,以便评价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是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必须点评每位组员的表现,以此激发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初步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更在游戏实践中掌握人民币的兑换方法,展现学生个性创新思维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购物中应用所学知识,将选购、计算、合理、正确的理财概念合而为一,使人人都有收获,人人得以认同。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创造力和潜能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和挖掘,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全新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评价机制,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有效的分层评价,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
第三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欣赏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分层次有效递进,让每个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原来每张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张门票能省多少元?教学中,首先弄清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做单位“1”,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先求出节省的百分率,再求节省了多少钱?这样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让各层学生各抒己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助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交流展示,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五、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成效的一个基准,这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努力。让所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第四篇: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罗延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为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统一授课的效率低而感到无可奈何。而现在我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主要是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充分地发展。
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而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我认为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分层教学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清层次
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并在做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但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随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进步了解的学生,我们就要及时对分层的情况进行调整,满足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跨进优生的行列,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发展。
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整体把握《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弄清本节课的重点、关键、难点以及本节课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分别拟定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紧扣大纲和教材,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应用。发展目标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掌握的较复杂的综合应用。三类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对目标选择不当的学生,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三类目标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合二为一。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方法,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沿着知识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教学时,要以C组学生能”吃得了”、A组学生能”吃得饱”,B组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C组学生及时辅导,在全班学生都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冒尖露角,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三、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策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1、教学内容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所以同一教学内容,对C层次学生一般以识记,模仿为主,而A层次学生则可适当地将多知识点综合在一起,以理解创造为主。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对C层次的学生只要向他们讲清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以及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对B层次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转化思想教学,了解转化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并掌握这一方法.对A层次的学生可补充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答,培养A层次学生理解创造力。
2、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A组学生与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练习设计,评价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C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B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A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2)、分层布置作业练习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设计练习时要遵循”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组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做为选做题。这样可以使C组学生有选择练习的机会,A组学生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3)、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其目的是查缺补漏,同时更要做好学习暂困生帮助工作。因此,我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后进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对后进生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潜意识中“失败者”的形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我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融汇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辅导形式上,我坚持做到“四结合”:一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点。二是讲解与自学相结合,教师在讲清知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读书,寻找有关知识,启发学生个人钻研,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课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习题课内解决,如课内来不及解决的问题,可安排在课外补救,或通过第二课堂适当延伸补充,开阔知识视野。四是校内校外结合,教师与家长取得共识,相互配合,共同落实教学要求。
(4)、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习暂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而分层评价尤为重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习暂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升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张扬,更有利于优等生综合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在能力的舒展,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第五篇:浅析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浅析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来维环
摘要: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坚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
关键字:
分层教学 主体分层 因材施教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育人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存在着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学习个体的特殊性的矛盾,二是数学学科本身知识体系与学生认知、智力水平等个体差异的矛盾,三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固有课堂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巩固训练与学生之间接受能力不同的矛盾,总的说来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的矛盾,针对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做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对应措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就基本缓解了这些矛盾。
学生主体分层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有利于优化教学形态,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每学期根据其学习能力和需要,合理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新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如何做好数学分层教学呢?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和谐协调、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种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优等生优化,学困生转化,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高。
第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接受能力等个体差异,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实施启发诱导原则,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懂得自我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评价。
第三,在数学的分层教学中,应当积极推进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现行的学生评价及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考试内容是统一的,而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强调甄别学生掌握知识结果的评价是不客观的,否定了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这种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方法仅以考试结果论英雄,对个别学困生意义不大,这种机制只会让个别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而在数学分层教学中应以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合理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的潜能与需要。做好学生平时成绩与学习过程的全盘资料,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作业的完成度与质量以及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的针对性评价,以确定学生是否有所进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其不足,同时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需要具体做到以下六项内容: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教学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分层次,是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学有所得。布鲁姆对认知领域进行分类,把教学目标分为A认知、B理解、C应用和D综合四个层次,根据不同学生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学生之间的数学素养和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显然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其个性的发展的。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先来确定一个大体教学目标,再依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制订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兼顾学生优、中、差三个层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认知、理解万以内的数并运算万以内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要求根据实际问题来运用万以内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并会进行估算。教学目标不一样,但都要求兼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
2、学生主体分层
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次进行教学,可以解决在数学系统教学中学优生“吃不好”和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 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最为显著的学说是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论”,他认为,在一个班集体内,一般都有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学生,既包括由于某些原因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又包括在某些学科表现出很有才华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内,个性的差异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掌握班内学困生和学优生,对他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在班级里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个性等差别将学生分为几组或A、B、C等几个层面。低层面的C层学生为知识水平低,能力发展慢,性格、个性方面稍有缺陷的学生,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尽量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不丧失学习兴趣。知识层面处在中等水平的B层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成绩表现不稳定,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实践和思索,可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获取新知。而对知识处在优秀层面的A层学生是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较高、个性独特、具有独创性的学生,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学习他们就能够理解学习的要点与本质,自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拔高训练,拓展应用所学新知。
3、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价值。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难点就是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存在个体差异的班级里个体学习的可能性。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学生的学不适应教师的教而是教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针对小学生自身生理习惯和学习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分开层次,尽量为学生的思维分层,让学生大胆质疑、超越和猜想。要以新视角去认识学生,以新理念去引领学生,以新方法去指导学生,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导入课题上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拉开层面,难易得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商和智商,课堂导入需要找准不同层面的切入点。从导课上引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为不同学生提出分开层次利于学生探寻知识和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变换交替中不至于感到乏味。教学过程是交流教学思想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看得出学生所思所想,对学生情感进行“分层”,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激情,教师不能只管机械的说教,还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情感思绪反应处在哪个层面上:当学生出现黯然眼神,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当学生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时,则要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另种方法中说教、引领;当学生出现浮躁情绪时,则要引导他们从深度思考,以促深刻理解,举一反三,强调知识的运用。当学生表现情绪激昂、过分活跃的时候,教师要按捺住学生情绪,趁热打铁,将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思想情感的学生,教师要用不同层次的情感交流来回应,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赞许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启迪。
课堂教学分层更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掌握学生,适应学生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精心分层施教的基础上,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学生练习分层
对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分层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学生掌握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小学数学课本上的习题(除思考题和选做题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学优生要求包括思考题和选做题在内全部独立完成,并且自我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学困生练习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对其降低要求。除了教师的指导外,还可以利用学优生辅导学困生,让学优生与学困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遵循学生自愿,教师协助的原则,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结成固定的一对一关系,学优生辅导学困生,这样使学困生进步的更快,学优生对知识能进一步加强巩固,从而实现教学的互赢。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练习速度等参差不齐的现象,同一练习还要从数量上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信心。学生练习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训练,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对于相同的新知识,由于学生的理解速度和接受方式不同。因此,单靠集体指导“一刀切”是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师还要根据练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优生来说,要单独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补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等,在解题时要求他们发散做题思路,提高做题效率。中等生基本能掌握基础知识,但做题中出现错题率较大,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表现不稳定,还需加强勤奋学习的精神感召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拔高训练以焕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学困生是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对象,他们在练习中遇到困难多,学习习惯不好,很容易丧失学习自信心,所以对他们要求优先辅导、重点辅导,并且辅导时要全面、耐心,做到练习优先面批,并结合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同时对学困生进行补授知识,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解题技巧,逐步培养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5、课堂作业分层
课堂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都有着具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所以布置作业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的特殊性意味着学生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业的多少,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作业分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实现了学生爱学,乐学的目标。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需要的时间以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人而异,设计、布置作业时分开层次,不以统一标准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要让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的了”,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层次作业分别评价,对于个别的学困生,只要能完成作业,就应给予肯定或奖励;对于中等生要多要求些作业的质量,在做好作业的同时给予适量的拔高;对于一些优等生,则要在肯定他们作业的同时寄予希望,促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6、学生评价分层
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树立自信心。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他们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虽然有的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则要对其进行激励和积极引导。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于考试评价机制,应做到方式多样。以往的考试都是千人一卷,试题难易程度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教学分层后,可让一部分学生选择多样试卷或综合考察,学习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评价的标准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评价基本原则是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个别的后进生主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认真倾听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要指出不足,又要指明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竟争性的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肯定他们的成绩的同时寄予希望,提出更高目标,让他们不骄不躁,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
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数学兴趣小组,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同兴趣制订教学方案,要求小组内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先由学生商议自由组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数学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再作适当调整。通过积极开展小组活动,小组内成员做到互帮互助,和谐相处,这样一方面提高小组成员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以来,在教学上有着积极意义。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基础上得到发展,分层教学的内容是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学生会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取得胜利的成就感。在以往教学中尤其是学困生要在原有知识尚未消化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只会使他越来越厌倦学习,而现阶段分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进行有效学习,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让教学更系统,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消除学生的差异,而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更快的发展。分层教学的实施,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做到了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进一步加强了生生间与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师生间增加了平等对话、真诚合作、共同探究、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感受课堂上的互相尊重、信任、宽容和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达到了和谐,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中所指出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