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数学
分层
教学
提高
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CA‖CA‖BB)编排如图: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采取詹振权老师主张的“模糊学”的方法,不指名道姓地点出哪些差生,哪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在题目告诉r或d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A层学生则在高一层的告诉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计算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式”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为: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后进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后进生做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 + 20
80% + 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 + B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
70% + B组加试题得分组的加试题<20分> + 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50% + A组加试题得分。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声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
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我 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数学
分层
教学
提高
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采取詹振权老师主张的“模糊学”的方法,不指名道姓地点出哪些差生,哪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在题目告诉r或d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A层学生则在高一层的告诉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计算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式”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为: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后进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后进生做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 + 20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80% + 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 + B组的加试题<20分> + 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70% + B组加试题得分×50% + A组加试题得分。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声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我
第二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
分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大纲的要求。
小学新版数学教材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在例题的设计上有弹性处理的特点,在试一试的编排上有层次性的安排,在练一练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发展题、综合题和提高题(即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是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课堂作业本也如此。我们分析教材后就会觉得分层教学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学生需要自主地学习,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充分利用教材的层次特点,这样,不问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着学习中的不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分层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甚至杜绝厌学现象的产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怎样开展分层教学呢?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特点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开学初我认真研究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了解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意志、情感等品质,将学生分为后进(A层)、中(B层)、优(C层)等层次的临时分类,使每一个学生在此阶段都处在一个层次(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中优生占20%左右,后进生占10%——15%左右,中等生占多数。)。随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变,我不断改变学生所处的层次。这样有利于我自己因材施教,有利于批改、辅导,有利于不同信息的反馈,也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备课分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使不同层次的每位学生都有提高,在备课时,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首先分清哪些是共同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提出三个目标:
1、理清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3、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画图解和用方程解。在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面向全体学生,后一个只面向优生。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时,放在中等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我是以中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一般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较容易的问题,让中下生都能解答,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能答、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设计练习时,我都重视体现层次性,既有中下生能算的巩固题,又有极大部分学生能算的综合题,最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些思考题。这样的教案设计,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当教师既要强化目标意识,又要让每一个学生有锻炼的机会。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分层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探究;对中等及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中下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使后进生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具体操作如下:
准备教学时,由于准备题一般是对旧知的温习,形如十一册数学“第116页的“今年比去年增产 2,我就让中下生练习;主要是用旧知识作铺垫9,今年产量是去年的几分之几?”作用,归纳旧知识,寻找规律特点,让中上学生去探索,重在为新知识搭桥衔接,并及时补漏,为新授扫清障碍。
新课教学时,我尽量注意同步教学中渗透异步教学,多为差生设置几个台阶,便于他们接受。教学中,让中上生独立尝试新知,探究新知。例如:十一册数学116页第七题“仓库
里有两堆煤,第一堆有500吨,第二堆比第一堆多7 20,两堆共有多少吨?”我就让中上学生独立尝试,后把解题方法说出来,用来带动后进生,同时也培养了中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时,往往前两个题与例题同步,我就抽中下学生板演练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题我就让中等生练习,既体现中等生的水平,又为差生树立榜样,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提高练习时,我就让优生探索一些带“*”的选做题或思考题,以开发智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对后进生,针对他们学习本课的效果,让其质疑,及时补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做一些提高题。
这样,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四、作业分层
每一节数学课后都有一定量的作业,一般以课堂作业本为主。但是我也把握作业的层次特点:放缓题、基础题和提高题,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分层练习:对A层学生只要求完成放缓题及基础题,并只求一题一解;对B层学生除上述题外.再增做提高题;对C层学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要求一题多解,或画图解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总之,分层教学使后进生堂堂学有所得,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优等生堂堂吃得饱,能增强他们自学能力和汲取知识的独立性。但也要防止把学生定位看死,搞一刀切,这样不行。要及时“转换”学生,要根据班级特点、教材内容等多种因素开展分层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让学生扬起自信,走向成功
自2008年开始,第x小学参加北师大数学分层教学项目实验,在四、五、六年级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
分层教学法的教育理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大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也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
二、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了解差异,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如A、B、C三个组,A组是基础好,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的学优生;B组是基础扎实,有发展空间的中等生:C组是基础薄弱,学习吃力的学困生。分好组后,对全班同学合理编排座位,让A组同学与C组同学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同学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同学。但是分
组标准只是教师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布,以免助长学优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2、精心设计,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也就是基础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也就是深化目标和发展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这样的目标分层,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学困生跟不上,学优生浪费时间‛的现象。
3、因材施教,方法分层
分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照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有面向全体‘合’的环节,又要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
A、让 学优生‘吃的好’ B、让一般生‘吃得饱’ C、让学困生‘吃得了’
这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不容乐观。课上,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如:在讲解一道解方程的变形题时,‘学困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深
入‘学困生’中间,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也能解决这道题。所以分层教学对于‘学困生’有很大益处,让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这样,通过方法的分层,每个同学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找到自信。梁威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数学定理或定义对一个学生来说也许今后一生都用不了一次,但自尊、自信、自强是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需要的。‛
4、因人而异,问题分层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新知引入时,一般以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问题由易到难,而在实践探索中或拓展练习中,一些较难的问题由中等生或优秀生来解决,有的问题可以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互相讨论,进行一帮一或一帮二的学习,在求同存异中鼓励个性的发展。例如:陈晓兰老师在讲互质数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1、什么是互质数?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也是这节课中认知领域的目标,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应知应会,这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全体同学的思考,让他们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但是在回答问题时,陈老师叫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给了他成功的机会。
2、怎样来判断两个数是互质数?这是理解领域的目标,给班内大多数中等生机会。
3、互质数是质数吗?它与质数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思维容量大,需要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陈老师把这个问题留给学优生回答,目的是发展他们的
创造性思维。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的问题,不仅巩固了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成功的机会。
5、用好题卡,练习分层
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数学分层测试卡》就是把每一个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新知识点,每一节课都有一张对应的测试卡,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把练习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练习,教师可将第一层作为新授后的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让学困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又可以避免学优生不做第一题的现象。及时反馈,给予鼓励,并以‘100’分激励每一个学生。由于基本练习比较简单,为每一名学困生得100分提供了可能。第二层是综合练习,教师可采用降低评价标准来对待学生,比如三道题只要答对两道就给100分,有些学困生是老师在背后辅导后得到的100分,从表面看不合乎情理,但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给孩子成绩不要太吝啬‛。从实际操作来看效果很好。因为,学困生更需要鼓励,更需要掌声,当孩子们个个眉开眼笑时,学习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出来。第三层是拓展练习,这部分要激励学生敢于挑战,遇到非常难的题目,可结合有关内容留分层作业,给学困生和
中等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不会让学优生有‘吃不饱’的感觉。
6、营养配餐,辅导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主要方法有个别辅导、伙伴助学、小组讨论等。
个别辅导主要针对学困生而言。例如小数乘除法的教学,一般学生利用迁移就能学会新知识,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就要给予具体的辅导。以整数乘除法为起点,一级一级为他们铺台阶,使学困生最后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
伙伴助学就是为学困生搭配学习伙伴,既有助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优等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给学困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以往的小组讨论,往往是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是‚配角‛,学困生是‚观众‛。长此以往,不利于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采用‚组长轮值制‛来加强小组间的互动,即由高中低层次学生轮流担任。每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是不固定的,定期进行置换,这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量体裁衣,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方法。评价分层主要遵循以下三种原则:
(1)差异性原则。
以往的教育评价一般采用统一标准,对不同的学生运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这虽然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评价就是让教育不再是选拔优秀人才的筛子,而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摇篮。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把承认差异性、注重差异性作为一个重要原则,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学中教师必须承认这一差异、了解这一差异,并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全对100分,不对的90分、70分60分。学困生30、20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受到极大的打击,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厌倦。分层评价就是从课堂评价入手,改变原有的一刀切的模式,提出了分层测试、因人而异、实事求是的分层评价模式,把数学知识结构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了对数学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关注。
(2)发展性原则
分层评价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发
展服务。面对有差异的个体,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都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知识点分层,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当他们能正确回答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掌声鼓励、握手祝贺。如果学生能回答出难度稍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个称号如‘小棋手’,奖励他一面‘小红旗’。如果学生做分层能得10个100分也可以奖励一面‘小红旗’,10面‘小红旗’可以换一颗‘智慧星’,单元总结评比时可以把学生获得的奖励称号贴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上,这样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里,有效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从而更加积极地、信心百倍地学习。
(3)激励性原则。
分层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发现并发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体验,分层评价必须以分层教学为基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分层评价是课堂教学之魂,不仅仅在于激励孩子,更在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孩子的思想有方向,有动力,一个专家说过:‚评价是泵,不是筛子,是给学生提供动力、加油鼓劲的,不是把学生筛下去、打击下去。‛对学困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鼓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学习,不向困难低头。比如:‘孩子,你也能得100分’、‘你今天上课举了两
次手,说明你听明白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批改你的作业就是一种享受’、……评价必须是真实具体的,这种评价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这种深入学生内心的评价比说10个‘你真棒’效果都要好得多。评价应多关注正向评价,‚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对一些错误较多的同学也给100分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对这种孩子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方式,也就是不急于给学生进行评定,允许学生重新解答,学生通过努力,改正错误以后,再给学生第二次评定,给出鼓励性评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四篇: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为主要目的,增加教学的主动性、选择性,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异步教学 实施策略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数学教学必须以基础性、发展性、个性化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建立数学型思维为基础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针对式教育,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学正好体现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思想,也广泛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按照不同性格、个性、思维差异、智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将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学习小组中,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探讨、议论、做实验等方式自发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对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分层指导和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分层施教、异步达标、保底扩顶、各有所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真正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式的分层
在分层教育中,对教学方式的分层是核心内容,是分层教学达到既定目的的根本途径。根据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采用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学习能力很强的那一类学生,只学习书上的知识是满足不了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的,要让他们去主动探究知识,即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他们的自学、和教师的探讨完成对知识的深刻掌握,同时增加知识的难度和课后练习题的难度,以培养他们的思维缜密性和探究性;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也要适当地给予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励他们向上一层次的学生靠近;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采取启迪式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掌握知识的乐趣,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他们掌握学到的新知识。
三、学生主体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 为好。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分层
为达到班级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一帮一合作互助。这种学习小组的建立,要以班级内学习内容和情况为依据,采取同层次编组或不同层次编组的方式。同层次编组有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共同进步的能力以及组内协作的精神;不同层次编组使得优等生和中等生能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困生,帮住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优等生和中等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分组教学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对完成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可能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对学习有困难的A组学生,要求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C组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多动脑筋,多思考,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A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C组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尽可能让A组学生有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设计较难题,让C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五、课后作业和评价的分层
学生对自己学习程度的判断主要依据是自己做作业的情况和教师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和满意程度,所以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练习。这个练习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能分出层次和梯度,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学生;二是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要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学习的方法,不能以题海战术来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生能完成自己这一层次的习题并掌握知识之后,可以让他们挑战比自己高一难度的题目。这种分层次的习题练习,既能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达到教育以及考试的基本要求,又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完成练习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对待全体学生。这种方式主要是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对自己在现有水平上能力的提高作为衡量的依据,这样会使能力强的学生产生动力,让他们向更高的自己挑战,同时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又是一种鼓励,激励他们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育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策略以使分层教学顺利进行。小学教育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正式开始,是奠定今后学习基础的关键时刻。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工作从事者,要勇于担起这一重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进步铺平道路。尽管小学的学习教育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但是对这个基础性的工作还是要有高度的重视,在采取了正确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分层教育会达到它既定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学困生,是指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未能达到教学要求,学业成绩偏低,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技巧方法等方面跟同年龄的学生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研究”就是具有相似数学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检测”──“分层评价”,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业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需要。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坚持分类指导,主张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额外的帮助,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心理上将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平衡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
2、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分层分类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做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促进各类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使"面向全体学生"成为现实。突出了三大改变(1)变课堂教学"一刀切"为分层试教、分类指导。(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独立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3)变练习统一要求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3、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适应于各层次学生的"学",学生能根据自己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趋于一致,营造民主、和谐、乐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既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在我们学校里,平均每个班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在大班额的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分层教学的实验,以消除学生自卑感,增强学生自信心为突破口,以“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三大原则为指南,并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一个以体现人文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凸显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四、研究目标
1.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全面育人的责任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目标分层次,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只有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的学习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学生主体分层次,实现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记录在案,让学生了解大概,实行滚动向前的策略,营造学生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3.课堂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要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比如,对概念性较强的或难点较多的教材进行全班讲解;对于可温故知新的,或者内容比较浅显的教材,放手让优等生独立学习,对中等生进行"半扶半放",而对后进生要进行鼓励,辅导他们学习新的内容。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后进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再让后进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4.练习、作业分层次,让学生学的扎实稳固;练习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新知,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平衡,对优、中、后进生三类学生的课堂练习应分别安排。后进生一般能做第一层次反馈练习的基本题就可以了,如果他们能再做第二层次的对比性练习或易混练习,应加以鼓励表扬,中等生一般要求他们做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反馈练习,优等生除完成两个层次的反馈练习,还要完成课本中带星号的题目或教师补充的综合性较强的灵活题,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必须分层次,并有针对性。鉴于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不搞"一刀切"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努力独立完成作业,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提高。
5.评价分层次,建立自信心。课堂的分层分类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老师的评价。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秀生精益求精,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而分层分类评价尤为重要,如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优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拔,做到完整、准确、有序地进行解答;而对后进生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善,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六、研究的过程
(一)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中分层的认知
2011.9,本人采用调查研究法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分层方面的看法。主要过程如下: 设计问卷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分层教学,有必要对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分层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课堂立项之后,本人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学生分组、课堂教学、提问、练习、作业、评价分层方面的内容。开展调查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所调查对象是本班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调查问卷44份,收回调查问卷占100%。统计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觉得数学学习不是很难,个别同学觉得难度很大,学习很吃力;对于每节课所学知识,14%的学生一知半解;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少数,有7%的学生害怕上课回答问题,每次练习和作业如果没有人单独辅导就不能完成,即使完成后正确率也低,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数学自信心不够,估计自己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占很大比例。
(二)思考对策,确定研究思路
对策一:通过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测试,降低学习难度,并通过分层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策二:针对学生练习和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分层作业,精选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做到作业布置“少而精”,确保作业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并让各层次组长加强督查,任课教师每日将课堂回答问题次数和作业情况公布在得分表上,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相互督促的学习氛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策三: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多多给予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并发动优等生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和进步,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
1.学困生的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地告诫青年教师:“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在分层教学中慎对学困生的不同学习态度,选择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为了使这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依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学困生数学基础薄弱且学习速度较慢,一般的方法无法使学生较快地弥补缺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寻找适合学困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靠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
2.学困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每周的周周清可以看出中等生后进生学生成绩在逐步提高。
3.强化了本人的主体性观念和教科研意识
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因为在分层教学中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处理不好尤其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在教学中,努力与学生结成亲密友好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缩短后进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喜欢老师逐渐转移到喜欢数学,进而提高成绩。
转变观念,从原来的以“我怎样教”转化为“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设计好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科研兴教、科研促教,已经成为不少的共识。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科研对教育教学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本人的科研意识日益增强。在备课,讲课以及课后的总结、评价等方面已经摆脱了原有传统的做法,更加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教育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全过程,并且自觉地在实践之余及时整理教学经验所得和自觉学习教育科研著作。
七、思考
通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证明,根据教育科学方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研究制订出数学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对策,进行适当的教法调整和有针对性个体心理调适,就能够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业得以提高。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当然,学困生的学习障碍非一时一日造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恢复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要持之以恒充满爱心,相信他们会出自己最优异的成绩。分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在教学课中按学生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同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教学中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课堂享受乐趣,考试体验成功,活动展示风采。
【关键词】科学分层 制定目标 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但实际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一直是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一、科学分层,精心编组。
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假如在分层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分层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动态的,会不停地变化,有的起伏很大,有的相对稳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以成绩的高低进行分层,但同时也要清楚成绩是分层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给学生分层时,我先粗略划分每层的要求,让学生对号入座。先分两头,一类是成绩稳定在95分左右,作业书写整洁,正确率高,同时善于帮助其他人的同学;一类是作业需要别人的督促才能完成,订正不及时,成绩基本上不及格的同学;另外一类是学习态度认真,成绩在80-95分之前摇摆不定的同学;还有一类是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始终处于70-80分左右的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编组,每组4人,一共9组,其中一组5人,每组都含有4类同学。在根据自我定位,相互选择,再经个别调整形成的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制定目标,携手前进。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表现,其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目标具有方向作用,会给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像一盏灯塔,起着方向性的照明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好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罗盘一样。我让学生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后,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首先学习方面,完成家庭作业,订正错题是底线,是每一个同学必须做的,同一小组动作快的,能力强的同学要负责督促帮助能力差,惰性强的同学,帮助同学及时完成任务可加1分;课堂回答问题,能力弱的同学要求回答三次以上,上黑板板演和在幻灯上展示都可以算是回答问题一次,能力强的同学要能根据老师所授新课提出有见解的问题或与众不同的思路与解法,达到要求者可加分;每次单元成绩捆绑计算均分,9组中均分排前五名的学生每人可加1分,一次促进整体进步。分组时先将最强和最弱同学进行搭配,同优先让最弱者挑选喜欢加入哪一小组,以感情为主线,使每位同学都找到合适的小组。最后根据身高与性别再微调一下,从而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
三、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1、让优生“吃得好”。经过课前的预习,这部分的学生基本上能掌握知识的要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则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创造学习空间。如在教授应用题例题时,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对例题点拨,已经能解决基本题,基本上能提早进入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这时候,我允许他们做课堂练习中较难的题目,如拓展题、延伸题,甚至我有时把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提前给他们,这样,避免了他们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由于他们觉得知识很有挑战性,学起来就很有劲。他们还可以有选择地听课,你觉得这部分你需要听,可以听,不需要的可以完成提高练习。我觉得,这部分的学生,本来自觉性就很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这类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探索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发挥他们的潜能,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让中等生“吃得饱”。由于给了一部分雄鹰很大自由空间,这时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针对老鹰和小鹰,老鹰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能更多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信心比以前足了,他们还是比较有优越感的,举手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同时他们也乐于与优生“争一争”。老师则能更大的保证中等生能吃饱,同时他们中的“出挑者” 也能在时间多余的情况下尝试优生的延伸题,跳一跳,能摘到更多的“苹果”。
3、让后进生“吃得了”。这部分的学生,有的接受能力较弱,有的因为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总之,他们的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在进行分组以后,我的教学有针对性,上课时,能更多更集中地关注和辅导他们。如:在讲解一道练习册中解方程的变形题,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探讨解题思路,经过一番交流,优生和中等生均能着手解题,唯有后进生仍然无从下手,这时,我便分别深入后进生中间,再深入浅出地进行一番探讨,使他们也能解答这道题,有时发挥优生的作用,让部分优生像我一样给这些后进生当“小老师”,这在以前的教学中,这样的时间只能辅导两位同学,或者有时因为他们则要在全班面前再重复一遍,所以分组分层教学对于后进生的辅导有很大的益处,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尽量少带些问号留到课外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让他们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喜欢上数学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