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牛泉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既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20世纪中叶以来,其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将使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验,是一项具有落实素质教育显著特征的教改实验。它以消除学生自卑感,增强学生自信心为突破口,以“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三大原则为指南,并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一个以体现人文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凸显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目前的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等等。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学生,就必须革除弊端,进行教学改革。将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学习。达到在面向全体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如何使学生困生能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既是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在此研究背景下,我们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希望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主动充分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实施分层教学,既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但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又如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等等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我们的课题将在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课后练习辅导,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的途径。
理论价值:实施分层教学,本质上是实行教育的平等,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
三、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二)理论依据
1、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要端正教学思想。采用分层教学,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实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2.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要缩小差别,首先必须承认差别,鼓励良性竞争,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深切的爱,热忱的期望,有时也会奇迹般地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
3.要善于调控。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采用固定模式,分层并不是分而不变的,随着教学进程,要不断调整层次结构。4.要有适应分层教学的教材。教材要便于自学,有弹性,教法、学法要寓于其中,教材本身要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而并非所有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分层教学。
5.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教学实践中,是否需要分层或怎样分层,必须从班级的实际出发。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选题来自于现实的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体现了当前的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大有益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的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时间有保障。
3、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合理,课题主持人为山东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所撰写的论文曾在国家、市、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20多篇,有能力带领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他成员都有较长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其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还有市级优质课获得者;5位成员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这项实验。
4、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专门成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由校长室、教科室、相关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负责对方案的实施,定期开展课题组活动,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及时交流并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6、争取学校的支持,采取自己拿一点、学校给一点的方法,力争学校给予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7、聘请市、区的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科学论证,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课题组成员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最有效的最佳方法和途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挖掘数学教学的最大效能,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数学学习态度。
近期目标:各班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设置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等开展实验研究。长期目标:
1、实施分层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层教学的模式。
3、通过合理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七、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学生的分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2、目标的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
3、教学过程的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作业的分层。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
5、评价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还有分层备课等等。
八、课题研究研究过程设计
(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负责人)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4月)负责人:高燕
1、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分工,明确职责。
3、拟订试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二)课题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2009年5月—2009年8月)负责人:邢彩霞
1、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学生的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总结。
2、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三)课题研究探索阶段(2009年9月—2012年7月)负责人:李海霞
1、继续进行教师培训。
2、建立相关子课题研究组。
3、方案的再分析与修改。
4、分年级段进行分层教学、尝试、探索。
5、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大型研讨活动。
(四)课题结论性研究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负责人:高燕
1、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
3、巩固研究成果,并做好后续研究工作。
九、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抓全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调查法:前期采用问卷和谈话调查的形式,做好实验前各项数据的测试,为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坚定下一步实验的信心。
2、文献法:努力收集学习各种相关的书籍、杂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中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知道实际的研究工作。
3、个案研究法。
首先,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试验前后的变化。进行个案分析。最后边研究边总结,整理个案研究材料。
4、行动研究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进行实践和研究,同时,不断反思总结实验,并不断改进。
5、经验总结: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改有关论文。对前期的工作做好反思总结,完善研究工作。
十、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课题主持人:高燕
成员:李海霞、邢彩霞、蔺顺兰、赵玉强、亓艳春 亓雪芬、毕海霞、亓玉敏、卢宪彬、刘颖。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师资保证:
本课题组由山东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市学科带头人、高燕老师担任,其余5人,市学科带头人一名、市优质课获得者二名,区优质课获得者一名,区教坛新秀一名,课题组成员都是既能干又肯干的优秀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一协作的原则,以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制度保证:
(1)学习研讨制度。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2)通报例会制度。要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题研究情况。(3)专题调研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及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专题调研(原则上每学期一次),通过听汇报、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4)协作交流制度。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5)经费保障制度。学校将拿出专项资金,实行课题研究专款专用,给予经费保障。实行专款专用,由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使用。
(6)评比表彰制度。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案例、论文总结等成果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总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总结、有反馈、有报告,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全程录像;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研讨等全程录像,保留原始资料。
2、论文:把课题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论文、反思等编辑成册,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力争在省以上刊物、杂志发表。
4、争取在我校召开市以上“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现场研讨会,力争在全市推广。
十三、参考文献
1、《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
刘树仁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现代教育报》
汤灏
第二篇: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
杨飞燕
语文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可是目前我校乃至很多学校也一直处于大班额教学的环境中,如何顾及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他们的思维就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据资料显示,实施分层教学,既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尝试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的途径。现将我们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做法及体会如实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转变更新了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学习:
1、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语文新课程标准》。
2、书籍和文章的理论学习:胡兴宏主编的《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运用》,《让语文更贴近生活》等。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调查研究学生状况,科学地进行“隐性分层”(对学生的分层只是教师心中有数)。知人明材,然后因材施之以教,因此先要将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分层,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可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平时自己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分层。在分层的同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把 学生分成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语文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语文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C层:语文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或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语文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实行以激励各层学生大胆尝试,要求教师课堂全过程都要实施“分层”策略,进而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分层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只以学生的成绩高低或老师的自我好恶对学生进行划分,必须有尽可能多的客观依据,否则会挫伤其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另外,要注意动态管理,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情感有升降起伏的学生,要根据其情况作适当调整,最终达到使学生最优发展,从而转化后进生。
2、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制定必须对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但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为其学习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奠定基础。根据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教师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
语文基础要更扎实,语言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语文尖 2 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课外书,鼓励他们提语文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语文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基础和语言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
尽量提高他们的识字组词造句的基础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语文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3、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作业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完成拓展题B组学生完成综合题,C组学生完成基本题,D组同学完成基础题。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3 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实施阶段中,我们是按“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方式开展探索研究的。“学习”,即学习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学习他人的经验。在学习经验的同时,记录笔记,完善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实践”,即上课,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总结”,就是利用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针对课题,大家交流成功的体会,谈问题和不足,寻求改进的办法。这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办法更好的提升了我们的研究效果。
第三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计划和总结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转变观念,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能为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服务。
一、工作重点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本阶段主要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常州市中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和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以及一些最新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紧密结合研究课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得失,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从理论出发,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
2.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动向,不断完善和补充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课题研究新的内涵,我们不仅要从“研究内容”上来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学期,以如何把该课题研究与目前的教科研一体化进行有机地整合为重点,力争使该课题研究更加完善和丰富。
3.保质保量的开好课题研究课。研究课是验证课题理论假设,探索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的重要方式,是课题的生命所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在充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备课,由课题组教师开好研究课。课后要及时进行评议、研讨,以获得有益的经验和理论上的进步。
4.把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学校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细则。
5.积极邀请外校专家来校指导以及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课堂交流。
6.进行过程化管理。认真做好各种活动的记录,及时收好各种研究资料。期初定好工作计划,期末写好阶段性总结和研究论文。
二、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1.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
2.围绕本学期的研究重点,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次交流并完善研究计划。3.利用教研组这一活动基地开设好研究课。10月份
1.进一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使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和研究方向。
2.组织课题组成员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整理好各种资料,迎接中期评估。11月份
1.对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展开专题探讨,交流经验和困惑。2.深入课堂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行动研究。12月份
1.集中讨论数学课堂中环境和氛围创设的成功与困惑之处,结合课题研究要求进一步修改。2.撰写有关研究总结和论文,提出下一步研究的计划。3.记录研究过程,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由于课题组老师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可操作性还处于不断探索中,“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已经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我们边学习边借鉴、边消化边实践,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得到其他课题组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努力实践,扎实工作,教科研工作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组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两生”,整体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2.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3.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常州市中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等文件为依据。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3.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专家检验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文献研究法②教学实验法③分析比较法④经验总结法。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应该有效地解决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数学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出适合我校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分层教学的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2.分期目标及其表达形式
本课题力求取得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①初期成果(准备阶段):课题调查论证、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研究总体方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中期成果(研究与实验阶段):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教学论文、阶段总结。
③最终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实验课教学模式展示、教学成绩展示、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我们开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具体来说,我们构建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集体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研究组,确立实验班和对比班,调查测试获得数据,制订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投影仪等展示一个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与学习内容(目标)相适应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指点,让学生学会摘录、保存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共同确定他们所要研究的专题。组织相关人员在广泛学习有关自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后,先后到扬州、常州等地的学校参观学习,并详细研读了上海晋元中学的《选择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印发学习资料,撰写、修改研究方案。请来专家为课题进行全校性的专题报告,并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对实验班实施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及时反馈,通过论文等形式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围绕研究问题,利用各种渠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围绕研究的问题分析、处理信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个环节要达到两个目标:(1)通过协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
(2)小组协作完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
这一环节是改进、调整、完善课题的研究,不断检验实验班的效果,同时组织教学调研,掌握详细资料,最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进行最后总结,完成综合实验报告。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他人开展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来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教学调研,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严格按活动计划行事,在课题组内部,每月固定活动二次,每次活动时,都至少有一位教师开设公开课。听课者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交流、总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议题并由专人记录,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间断性总结。另外课题组成员经常对外开设研究课和观摩课,请教育战线的同仁们提供宝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讨、设计方面达成共识以后,就以此模式为指导,进行典型课例的实验研究,探讨数学课教学与学习的规律。
收集整理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资料和实践案例,对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反思、总结。收集老师们发表的论文论述、整理学校颁发的相关文件、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指导等,申请结题。
第四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2)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渗透(2)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测试与评价
五、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2.3—2012.4)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5—2012.12)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12—2013.2)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八、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客观性网上自测: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本大题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 抽象性
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 注重问题解决
B 注重数学应用
C 注重解题能力
D 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 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 空间观念
D 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 数的认识
B 运算方法
C 简便运算
D 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 空间想象障碍
B 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
C 逆推法
D 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 符号式阶段
D 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 运算规则
B 数的概念
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 以计算为主线
C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 计算型
B 具体型
C 调和型
D 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 操作材料
B 辅助学具
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 多例比较策略
B 生活化策略
C 操作分类策略
D 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 练习导入
B 问题导入
C 经验导入
D 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 水平0
B 水平1
C 水平2
D 水平3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 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 感觉阶段
D 理解联想阶段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本大题机上阅卷,可多次做)。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以及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联结)以及(自动化)等三个阶段。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
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数的认识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学的性质
简单考察数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发展存在两个起点:
1、以实际问题为起点,为了适应人类了解客观存在的内部性质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对一些对象进行集合意义上的合并与分解于是四则运算就产生了„„
2、以理论问题为起点,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思想存在的内部性质,用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的需要。
当然,数学的最初起点还是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学的产生的最终目的还是未了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更合理、更准确的最一般反映。
二、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试图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数学除了寻在于客观的外部世界外,还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它有一整套理论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的科学。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并且主要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极其形式。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客观现实中的形式或关系。因此,数学可以定义为逻辑上可能的纯粹的(抽去了内容的)形式科学,或者是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是研究存在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同时还研究思想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思想世界的研究。
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数学还具有这样几个性质:①由人类发明或创造②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③数学的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④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三、数学的基本特征
1、知识的抽象性
2、逻辑的严谨性
3、运用的广泛性
第九章文本论述主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观察。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字临床观察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生活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张兴华老师等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现实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想要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儿童需要直观操作的心理特征,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到每个学生经验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引导。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回归儿童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关注到,儿童诗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我们就应当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创设情境时首先考虑,儿童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可以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解决了难题?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这样,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迅速唤起了学生经验中关于替换的已有认知。
其次,关注个体认识差异,正确引导现实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再次,提供可供操作的素材,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的,因此,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就是教师的呈现和演示过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就是学生自己的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这两点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教学《搭配规律》时,“商店里有两种帽子和三个不同的木偶娃娃,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经验利用实物进行搭配,从而发现有序搭配是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关键,可以用第一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有三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又有三种搭配方法。还有的学生先选木偶,用第一种木偶配两种帽子,有两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种木偶,三种木偶„„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然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木偶和帽子,进行简化的搭配。甚至最终学生总结出,不论是先选帽子,还是先选木偶,都可以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计算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3=6或3×2=6。让学生由实物操作,甚至是从个人经验出发不同的操作,进而寻求抽象的符号的搭配,最终归纳出乘法计算方法,这便是在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对现实数学的“图式化”,将现实数学引导成为理论数学,沟通了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会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呢!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至第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文本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一章文本论述主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去积极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第二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学习文本论述:请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设计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四章至第六章之后完成。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第五章文本论述主题: 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缺点。第六章文本论述主题: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随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今天对于教师作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趋向于共识:
1、教师字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呢感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修正或协调,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定向和激励学生的持久学习。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由于他们经验、认知水平等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①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评析。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评析报告。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教师在数学讲授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说话必定学生的前进和尽力。学生个别千差万别,个性特征了了可见,学生的思维成长程度存在差别,而与之慎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临如许的近况,教师必需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虑的空间,许可表达不清楚不流利的学生有反复和悔改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许可学生有失落误和改正失落误的机遇。一时语塞或背道而驰,当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负心和自决定信念,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极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协调,让学生和教师扳谈时感应心理平安,心理自由,即使回覆问题有错误,也能获得教师的指点和鼓动鼓励,学生处处可赐教师光辉的笑脸,亲热的笑脸,处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斗胆些,教员相信你必然能行”等鼓动鼓励赏识的讲授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决定信念,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喷鼻”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的问题
小学数学讲堂上,教师得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负心,加强学生的进修热情与乐趣很是主要。但若是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子虚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万万不成滥用。若是学生很泛泛的行为,教师都年夜加赞赏,如许的评价就失落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奖励会让学出发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落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然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存眷学生数学进修的个性差别。让讲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如许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长。
当然,我在学生讲堂进修评价方面摸索得还很不敷,此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切磋。我但愿本身经由过程这方面的进修和思虑,在数学讲堂讲授中,能充实阐扬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学生学数学的自傲,最终促进学生周全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两类。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D.评价参与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B.探索一发现式策略 C.Hands on活动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C)等三个环节。A.表征B.描述 C.简化 D.思考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B)。A.笔算 B.口算 C.估算 D.速算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D)。
A.长度 B.体积 C.面积 D.测量
1.所谓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B)。A.科学数学观 B.现实数学观C.形式数学观 D.抽象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D)。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般性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以计算为主线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A)两类。
A.心智技能 B.解题技能C.学习技能 D.制作技能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 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B)。A.方法 B.行为 C.情境 D.任务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C)。
A.发生定义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D.枚举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A)。
A.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B.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D)。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1.“算法化”是以(A)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A.感受环节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常见教学方法的是(B)。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D.演示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关系。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9.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大小 B.空间方位 C.空间形式 D.空间距离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D.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L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是数学的(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等。A.学生的需要 B.国家的需要 C.生活的需要 D.儿童的发展观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 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B)A.叙述式讲解法 B.实验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D)。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数学解题的速度 9.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A)。A.强抽象 B.概括C.弱抽象 D.分离
10.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D.性质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A)。A.精确性 B.发展 C.过程性 D.实践性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D)。A.解决问题 B.符号感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等三类。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A.行为主义 B.格式塔理论C.人本主义 D.“数学化”理论 6.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的关系。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A)。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质性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D.空间距离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A)。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5.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
A.照本宣科型策略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型策略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C)关系。
A.一一对应B.内涵与外延C.内容与形式D.抽象与概括 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10.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A)。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1.下列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客观性 D.唯一性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D)。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C)。A.空间几何 B.统计与概率 C.数学问题 D.数学概念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D)。A.对话 B.操作C.讨论 D.演示
7.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C.对立关系 D.同一关系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A.应用题 B.运算C.空间与图形 D.量与计量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的特点是(D)。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A.状态 B.运算C.问题 D.方法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B)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判断题1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1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1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1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1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1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1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1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1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1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X)12.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13.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14.统计的本质就是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11.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皇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12.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13.“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14.“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1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1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13.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14.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1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12.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13.“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14.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以及计算机技术等。16.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____、—— 和—— 这三个特征。17.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____、---------—以及_ ___等三个部分。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16.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17.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中间状态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____、____ 以及_ _—等方面。
1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________、__—、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17.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____、____以及____等几种状态。18.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____、以及 等策略。
答案;15.逻辑性 精确性 系统性 16.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17.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性策略)18.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15.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____、____、---------及总结运用等。
16.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 等因素。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___ _、_ ___ 以及------等几类。18.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答案:15.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17.改变参算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1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____、____ 16.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__
一、____等的特点。
17.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____、、_ ___、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18.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____、以及____ 一等三种。
答案 15.概念性(陈述性)知识 技能(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16.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7.形状 大小 位置 18.试误(法)逆推(法)逼近(法)(爬山法)15.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等
1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以及------------等。17.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等。
18.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以及----------等三个成分所组成。答案:15.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16.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17.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
18.(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15.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流程。16.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等三个方面人手。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及-------等几类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反应)与确认16.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17.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推理通常可以分为-------、一---------、-------一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16.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17.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一----------以及-------等的识别。
18.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一---------以及----------等。
答案:15.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16.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7.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18.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 ①情境导人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人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人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3分)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答案: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②活动要求 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2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
(三)定势。
(四)经验。
(五)认知策略。
(六)个性心理特征。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案: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案: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19.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0.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案: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21.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哪些基本的策略?
答案: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 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
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3.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
答案: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 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22.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答案: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 ①水平O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
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随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入”。①生活化策略; ②操作性策略;
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
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 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2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 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
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 ②辅助学具; 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 ④知识迁移策略。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 ②活动导人; ③问题导人。
五、论述题I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等方向的发展。
23.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②中年段儿童,开始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③高年级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 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
(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
(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④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求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 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幺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检索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