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语文学科:
①
根据语文知识、读写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教师对全班学生有了全面了解之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分为A、B、C小组。其中A组是学习能力较好的优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B组是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60%,C组是暂时落后的学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教师必须征求学生本人的同意,并且告知全班,这种分组只是暂时的,等到一定阶段的学习或者测验之后,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学习进步的上升一个等级,而退步的则要暂时降一个等级。这样便可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全班形成互相鼓励、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学生分层基本标准
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家庭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也必然要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有梯度的分层作业,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家庭作业的热爱。根据我校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语文作业的基本形式,我们课题组从提高语文作业的效能入手,从作业的三种形式着力对语文作业进行分层设计:
A.口头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会口语交际时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多半是以听说的形式出现。教师应学会运用我们的语文课本这一资源,我们的课文中有很多充满童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将故事讲给家长或者小伙伴听,这样不仅达到了对课文的巩固,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然,每一类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其做一些朗读、背诵、课外优秀读物的朗诵,以增加其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初步的审美;对于已经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中等生,教师可以布置其做一些课文内容的续说、课外优秀读物的朗诵欣赏,以培养其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从而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教师可以布置其做一些看图说话、课外优秀读物的欣赏感悟,以训练其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力。
B.书面作业。书面作业是目前家庭作业中最常见的形式。传统意义上书面作业无非就是一些抄写、默写、作文、课外辅导书之类,当然,改革作业形式,并不是要完全抛弃这些传统作业,反而要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但是如何从传统的抄写默写中开辟蹊径,令家庭作业更富有层次性、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觉得可以尝试在书面作业中融入更多学生自主的成分,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让学生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准备一个本子,专门记录一些个人欣赏并有感悟好词好句好段,随时写下自己对于文章乃至一个词语的感受体会等等,既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素材,又训练了其书面表达能力。这种摘抄写心得的作业适合全班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不管是大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的读后感,还是几句文字朴素、感情质朴的读后感,都是学生可贵的个人体悟,都是值得鼓励并赞赏的。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改写、续写、扩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比如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三种作业,即对课文的改写、续写和扩写,以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定一种对课文内容变换的写法,比如改写,下次再布置其续写或扩写,这样便于其把握和发挥;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自由选择一种对课文的变换形式,他们对哪个拿手就写哪个,实在不行,可以让他们先尝试扩写(改写)某一段落,这样小步伐的训练直到其能掌握各种类型的写法。
C.实践性作业。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学习书本知识,归根结底还是要运用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它为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让学生多实践、会运用。因此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践性作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也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奠定了基础。走进自然与社会,写调查报告、专题手抄报,自编课本剧等等,这些都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也都需要学生细心观察,动手操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实践性的作业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寓言故事后,教师布置两个作业:一是搜集一些寓言故事,利用班会课举办一次讲寓言故事比赛;二是课后和同学组合搭配,把课文故事表演出来。在这些实践性家庭作业中,教师最好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按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别安排不同的任务,这样小组内可以发挥各自组员的优势,扬长避短,共同协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前进,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小组之间的学生水平大致均衡,这样也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三者要有机结合,尽量涉及三种形式或者两种形式,以《找春天》为例,设计的家庭作业如下(事先已按学生能力把学生分为三类):
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1、把不会写的生字抄两遍
2、正确流利的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1、背诵课文
2、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文,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回忆你和小伙伴在春天一起玩乐的情景,写一段话。
作业分层基本标准
数学学科:
①数与代数中的分层。要求A层学生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利用计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B层学生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提高计算能力;C层学生计算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空间与图形中的分层。在几何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物体的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要求A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不同条件求圆柱的体积、表面积和重量;B层学生除了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类似于:“一个装满粮食的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地面直径10米,高是6米,已运走了60%,剩下的用每次能装7.85立方米粮食的汽车运输,需要多少次运完?”等圆柱与比例分配、圆柱与分数进行的综合的实际问题;C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让这类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统计与概率中的分层。在统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给A层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一部分;B层学生先要做部分A层作业,然后再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C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A、B层作业,同事要求他们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先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综合运用中的分层。在学习“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做到举一反三。
(3)根据课内、课外进行作业分层
①课内作业分层。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面对中等学生施教,设计的问题要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当然问题也带有一定的梯度,问题提出后不急于指名让举手的学生立即回答,应给中下等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看上去似乎浪费了一部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可避免中下等学生上课时思维的惰性,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提问的面要广,不能变成与少数优等生的一问一答,要为中下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但这可能会造成优等生的积极性降低,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我们的做法是让优等生来点评中下学生的回答,指出他们回答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能向中下学生作解说,让这些学生听明白,这样让优等生也得到了锻炼,至少培养了他们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在课堂作业的问题上,设立星级题,完成一星级后再完成二星级、三星级的题,三星级题一般作为学生课外思考,作为一种有奖征答,答对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可以结合我们学校的星级学生评选活动,这样优等生的积极性大有提高。一、二星级的题要在课上完成,中下等学生只完成一星级题,让他们也能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同时教师巡视指导时要求他们讲思路,或者让他们讲给旁边优生听,让优生给予评价打分,分数积累一段时间同样给予奖励,他们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这一操作方法是要充分发挥学习骨干的作用,要把他们组织好,教师只要设计好各等级的作业题就行了。
②课外作业的分层。课外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要适当,适量,有效。既要能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又要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适当的准备和铺垫。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留完全相同的作业,势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于作业,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精挑细选,分层布置,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通过课后作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为主,重在巩固基础,强调规范和习惯,培养基本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重在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优秀学生的作业,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基本方法,还要适当拓展,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地思考,更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能独立发现,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学习了《学会看病》后,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到医院挂号排队实践,实地感受,这样就能为以后的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了《可能性》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摸球或者抛正方体的游戏,既能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又能培养孩子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我们布置课外作业的做法是优生不做课外作业,但要求自己每天研究一至两题思考题,题目来源于小学生学习报,或其他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并就思考过程写学习日记,这种做法既减轻了优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一般的学生布置配套的教辅用书的题,着眼于提高他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基础差的、又很不自觉的学生,我们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一般要求在学校,在老师的辅导和监督下巩固基础知识完成一些最基本的题,达到要求后再放到一般学生的行列中去。这样的做法使各个年级环环紧扣,不留尾巴,有效地避免了新学困生的产生。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很重要,要不然就会让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有空子可钻。
③让学生给学生出题,特别注重让优生出题给学困生做,要求优生出的题要符合学困生的学习实际,学困生做好后让优生批改,并边批边讲评,这也是双赢的做法,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思路清晰了,学困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由于没有了学习的压力,他们也不再愁眉苦脸,变得有生气了。
(二)探索了分层作业指导下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
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泰戈尔说过:“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其实,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我们都可以以一种鼓舞的姿势去评价他们。再也不能像传统的评价方法那样,全体学生目标一致,每个人都要向100分去努力。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部分的成功是整体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创造时机,为他们取得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进行分层评价,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学习向更高一层迈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差异教学时,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激励性评价,主要适用于C层学生。由于C层起点较低,且以教师指导为主,因此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大增,所以教师主要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如“有进步”“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等;这样教师亲切的话语一定能激发学生好学的情感。
2.参与性评价,主要可以让B层及A层的学生参与。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相信他们的,从而以这种信任感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动态性评价,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这种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当暂差生有了一点进步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当优等生得到高分时,教师应激发学生争取越学越好,越学越聪明,以教师具有发展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民主化、多层次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生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