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在的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市教育科研课题,7月开始酝酿,12月立项,历时2年多的时间,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背景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而教师们在课堂上仍普遍存在着忽视知识的发生,忽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会。因此要想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状,合理划分学生的层次,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级合作意识的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自我的最优化学习目的。
2.提出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是在实施新课程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随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一些教育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本土化的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孙伟的《什么是合作学习》;王凯的《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2、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 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3)学习型组织理论:它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强调“全员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在“建立共同愿景”后,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促进“团体学习”,不断增强组织活力。使个体成员成长 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它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4)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在不同学生的知识世界里,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在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应用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这两种理论都把知识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人内在的活动。
四、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了四方面的工作:(1)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3)确定研究的整体框架,包括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4)确定课题组分工。
2、实验阶段
(1)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学习策略方面的测查,获得了学生学习策略、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于数据,从而为进一步的培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2)组织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有计划的编写、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下发给教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还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组织教师参观其它研究学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
(3)在培养阶段,以骨干教师带头,在各科挑选优秀课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4)组织学校开展对外、对内的科学研究交流。每学期结束时后,我们都开展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科研论文,增强科学研究的氛围。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个科组对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写出了科学研究的论文。(2)总结优秀课例,编写课例集。
(3)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充实提高,并完成学校结题总结,向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五、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1月):组织准备阶段
制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组织研究成员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人员。于1月15月日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之后又认真修改和完善了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月—7月 一轮实验,同时做好中期汇报,并根据需要调整前期方案。
9月—7月 二轮实验,并对两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有用经验。
第三阶段(3月—10月):课题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成果集;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专家评审、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注意从基础抓起,采用多种方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一题多问,训练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题目的全貌。
2、一图多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多题一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讲清原理或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找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多题一解的意义在于可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掌握解题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使思维纵向发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一题多解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点拔学生思维的火花,训
练思维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不要找到一种解法就停止,要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引导他们试图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养成“寻根刨底,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对本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策略”、“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等概念进一步进行了界定。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布鲁纳则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习得、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而我们而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既不等同于较为抽象、笼统的导向性目标,也有别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又能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
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
小组合作—它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从教学成效来看:通过对比堂清、周清测试结果,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减少,优秀学生的数量开始增多。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通过研究学情对学生科学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训练,分层辅导,有效的落实了分层教学目标,巩固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2)从教师成长来看: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恰
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引导某个知识点,如何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分层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从学生发展来看:分层教学的实施,促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有事可干好,避免了后进生无所事事,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七、注意事项
1、教师应依据内容,提供分层、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分层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分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考虑。因此分层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案、教师教案的编写可能要化费的精力是普通的数倍。
这必然会给教师的能力带来了压力。所有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分层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
八、困感、问题、反思
课题研究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待完善和继续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多给指导。困惑和问题归纳起来有:
1.分层与合作的有效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多,课堂时间就紧,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如何保证分层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完成内容等,都存在着很难操作的实际情况。
2.独立与依赖矛盾:在合作学习中部分优生能很快的独立完成任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非常依赖优秀的学生,等着给他们辅导,等着老师讲解;另外优秀生有时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生,久而久之,就严重影响了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动力不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小组成员保持持续的合作学习动力是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如果说,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有效合作学习就是生命中的心脏。它的跳动,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虽然本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需要研究问题却好似越来越多了。
这说明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课题组继续努力将“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的研究推向崭新的阶段。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然而,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我们一年多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展示交流环节所应起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存在着效率较低、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另外,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没有专门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只是在一些学者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中零零散散的提到这一问题,这就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了更大的价值。
课题界定:在课堂教学,几乎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成为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的调查研究。
运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2、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成因的分析研究。
对调查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归纳总结、教师访谈、课后交流反思等方法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成因。
3、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
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有效的组织;学生应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技能,树立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设成果:通解决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的相应的完善建议,形成最终的研究论文。成果形式:包括主件和附件
主件:课题研究报告
附件:
(1)、“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实验经验汇编;
(2)、“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优质课例汇编;
(3)、“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
(4)、“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二、研究情况
1、调查情况,学习相关理论,转变师生观念。
在宣传动员阶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论坛讨论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喜欢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特点。结果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75%左右的学生在合作中愿意承担部分任务,也有8%的学生仍愿意处于听众的地位。学生提出每周开展3次左右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佳。有了这些数据,就更加坚定我们把这个科研课题搞下去的决心。接下来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差异教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渗透和传授小组合作的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准备阶段,我们重在思想意识的准备。经多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在2013年3—5月中,预定的几个参与实验的班级的学生和主要任课教师都已经在心理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与此同时,我们把兄弟学校班级作为平行对比实验班级,分别顾启云、吴云飞、龚卫芹负责。
2、对比试验,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从2013年9月初,我们正式启动了这个科研课题的对比试验部分。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其中包括:分组的人数差异研究(3人组,5人组,7人组,10人组进行对比);分组的成分差异研究(成绩上中下均衡分组、感情友谊分组、特长搭配分组进行对比);分组与授课类型的关系研究(理论型新授课各组状态、知识型新授课各组状态、习题课各组状态、复习课各组状态、阶段小测试各组状态的对比)以及分组的动力与持久性研究等等。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研究内容仍在进行当中,个别项目已经接近尾声。
3、收集反馈信息,归纳总结,及时调整。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查问卷,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话了解各种反馈信息。大家在教研例会上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到一阶段我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的进行调整,比如:在第一学期,应学生要求把3个班级的10人编组改为4人编组,实践证明分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上来看,不是什么课都适合分组合作的,所以我们决定一些有难度,特别抽象的理论性新授课程不再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更正,调整,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也逐渐地摸索出里面的一些规律。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
主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附件: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周祖连 县一等奖
浅谈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实施 许丽霞 县二等奖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蒋春晓 县二等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 韩海涛 县三等奖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龚卫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吴云飞 县三等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乔 春 县三等奖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杜海芹 县三等奖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施 冯春红 县三等奖浅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小的实效性 化爱平县三等奖
四、疑难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短,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要跳出教案的框框,切记不要担心这节课教学任务完不成,影响进度教学计划而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2)小组合作学习泛滥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连很简单的问题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必须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我们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是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负担,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障碍。
(3)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化
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乱说,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控制学生的讨论局面。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由于我们这个课题组正处于试验阶段,所以实施起来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有出路的、一定会有成绩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我们不要对这种方法产生怀疑,而要想到或许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到位,做得不够精细而造成的,重点是怎么来解决问题呢?我们每个月召开一次例会,集大家的智慧肯定能想到解决办法。通过边实验边摸索,在经历一个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大家肯定都会有一套适合自己年级、自己学科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了。
五、后段设想
2013年下半年,上观摩课、推广经验,宣布本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针对问题规划与调整课题研究内容与方向。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与经验。
2014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结集,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举行专题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举行课题成果展示,鉴定结题。
主要措施:
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及专题理论的学习;
不断构建课堂内外实践研究与网络化研究的平台;
争取经费支持,外出培训与学习;
加强对实验班学生的深入研究与调查,有效调控研究方向;
邀请专家领导来课题组指导工作。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2015——2016学第一学期 艾珍梅)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等有限,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说在低年级教学中放弃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应该如何采取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实现小组学生间的取长补长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都还是个未知数,因此,我先采取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①我说你听,你说我听;②用共同的学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③同桌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如:一人摆,一人说;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等。④相互当当“小老师”,这在说、摆、写等方面都能用到,有了两人合作的基础,再慢慢过渡到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六人小组合作学习。
二、抓住契机
激发学生合作需求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努力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作用与优势,从而从内心里产生自我需要合作的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许多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比如,测量黑板的长度,独自一人测量不仅麻烦,而且存在的误差比较大,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其中,我创设一个“请图形”的环节,即在学生讨论出画、剪、折、印等多种“请图形”的方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同一时间内,用多种办法把图形“请出来”,因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并不能保证小组每一成员都有机会把各种“请图形”的方法都展现出来,这就迫使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分工,不同的组员负责不同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总,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要想成功必须分享、共享,激发学生合作需求。
三、巧用游戏
培养学生合作兴趣
低年级学生往往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坐在一个地方。一般情况下,集中注意只能连续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活动,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同时又增强数学课教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知识的可读性,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持久、稳定,注意的程度得到保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喜好游戏这一特点,我创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游戏活动,如:小鸡小鸭游戏舞、打擂台、找朋友、摸一摸、猜猜看、猫捉老鼠、小哑剧、摘果子、“提问——回答”游戏等等。这 些情节有趣的游戏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玩得很开心,在玩中学,在玩中不仅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以“凯蒂学剪中国灯笼”导入新课,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顺口溜来引进9的乘法口诀。然后老师在班上加以整合,一下子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的兴趣性。接着让学生看书上的自主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来熟记乘法口诀。有的小组说“手指记忆法”,还有的小组说还可以编顺口溜。如:一九是一十减一,二九是二十减二,三九是三十减三,四九是四十减四,„„九九是九十减九。各个小组选一代表发言,畅所欲言,好不热闹,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轻松学到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我真的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四、借用评比
推动学生合作意识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特别关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努力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只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为鼓励群体合作达标兼顾个人竟争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首先,按一定学习情况把每6个学生分为一学习小组,我在班级后面墙壁上贴了一版名为“星光灿烂”的评比图,用各色彩纸做了八个大 五角星(根据班级人数灵活确定五角星个数),并按从高到低排列为金星、银星、红星、水红星、黄星、紫星、蓝星、„„,从学习习惯、作业、课堂讨论、倾听、发言、学习成绩等方面评定各组成绩,并在黑板上亮化。如:第3组××作业“优”加5分,就在“3”下写5,有加分也有扣分,一星期后,哪组累计分数最多就是金星组,依次为银星、红星、水红星、黄星、紫星、蓝星、绿星,各组分别把本组序号贴到相应的五角星上,得金星的小组每个同学都可得五颗星,银星为四颗,红星为三颗,依次类推。同时,各个小组自己组内也相应的评出1—6名次,为小组出力最多的是1号,依次是2、3、4、5、6号,每组1号得5颗星,依次为4、3、2、1颗星,6号不得星,每星期评一次,一定时间全体总评,哪些学生“星星”最多,就成为“明星学生”,并予以适应奖励。这样一来,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同时,谁出力多,得到的就越多。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及个人成绩一起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这样的合作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推动了整体,又提高了个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将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改进。
2015-12-17
第四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模版)
《农村初中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学生互动为基本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群体性的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研究的内容
1.合作学习主题的确定。包括反思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误区和不当之处。
2.合作氛围的创设。包括问题的设计和时机的选择。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3.采用科学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目标
1.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不断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4.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解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的把握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复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3.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形成结果。
六.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3月15日—3月20日)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班级.学生.制定试验计划.做一些准备工作。
2.实施研究阶段。(3月21日—5月31日)学习新课改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实验的数据,定期进行理论分析。注重各阶段过程的调控,撰写各阶段的总结,力争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3.结题阶段。(6月1日—6月10日)总结出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寺庄镇伯方小学万海霞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差别等因素,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组织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出现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仔细分析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通过实践,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1.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
“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一些规律。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然而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
2.强调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画高”教学中,有这样的知识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讨画高的方法,发现学生对这种经过操作得来的结果比老师讲解的理解得更透彻。
3.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内容。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298+99”的时候,让学生来讨论一下简便方法,有的用300+99-2;有的用298+100-1;也有的用300+100-3。计算方法多种多样,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思维得到了发散,易于触类旁通。
4.适合学生间互考互评的内容。在设计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时,我让小组成员互相出题。由于这种练习容易出题,对每个同学来说都不会有难度,而且会使学生有一种当小老师的成就感,在互考互评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大脑高度兴奋下轻松的巩固了知识。
二、重视小组学习过程的组织
学习小组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选定学习内容之后,需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分组以及组内的分工,并且需要预计到小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气氛,要做到分而不散,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1.分组方式要恰当。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有时可以将相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同质分组;有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异质
分组可以使每位同学能与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均衡发展。
2.组织管理要合理。组内讨论时,要分工明确,一开始可以由老师给小组分工,如每组设立讨论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等。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使学生养成自己推荐组长、分工合作,实施任务的好习惯。
3.强调全员参与。小组成员应轮流代表小组意见发言,当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表达时,我会请所有想好的同学都站起来小声说一说。同学们自己编的题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解答,小组与小组可以随机交流、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然后请平常不易轮到发言的同学来向全班汇报结论。之后,再与其他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老师再概括。
三、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大脑活跃程度高,及时的总结和评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1.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增强了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2.评价形式要多样。针对中高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除了平常奖励的五角星、小红旗等,我还设立了一、二、三奖,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评出。获一等奖的小组在全班交流经验,让小组成员谈谈体会。这样,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3.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的进行表扬。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相互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