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主动积极合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依据。结合近几年课改实践,谈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关键词】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学生往往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教师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主探究,掌握知识,培养会提出问题、能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H能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合作小组,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性格差异等诸方面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结合数学学科和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基本可以采用座次就近组合与任务为中心的任务组合两种形式.在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一种.往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疑难而定.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倡导学生一起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及时与同伴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在合作交流中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要运用合作教学,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通常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多样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多样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全面解答,经常会漏解,这也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整式》一课中的“用字母表示数”内容时,依据新课程理念,可用火柴棒搭三角形游戏来教学.把学生按任务为中心的任务合作小组为单位搭三角形,然后讨论搭出n个三角时,需用火柴棒多少根?
(1)按图搭三角形;
(2)找出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相应结论.此问题提出后,同学们搭的搭、议的议,合作、交流的情绪高涨,纷纷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小组一:一个三角形由3根火柴棒组成,两个三角形由一个三角形加上1个由2根火柴棒搭成的三角形,三个三角形由一个三角形加上2个由2根火柴棒搭成的三角形……n个三角形由一个三角形加上(n-1)个由2根火柴棒搭成的三角形,由此得到结论:3+2(n-1).小组二:一个三角形由1根火柴棒加上2根火柴棒组成,两个三角形由1根火柴棒加上2个2根火柴棒构成,三个三角形由1根火柴棒加上3个2根火柴棒构成……n个三角形由1根火柴棒加上n个2根火柴棒构成,由此得到结论:1+2n.小组三:一个三角形由3根火柴棒构成,两个三角形由3×2根火柴棒构成,但应减去1根公共使用的火柴棒,即3×2-1,三个三角形由3×3根火柴棒构成,但应减去2根公共使用的火柴棒,即3×3-2……n个三角形由3n根火柴棒构成,但应减去(n-1)根公共使用的火柴棒,即3n-(n-1),由此得到结论:3n-(n-1).通过以上小组合作学习,得到3种不同的结果,即使问题解答比较全面,又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字母n可以表示任何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喜人的成果归结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是合作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科学的评价要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评价相结合;要注重合作小组中个人的评价与小组集体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更要注重教学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注重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帮、互补、互促、互学达到提高教学的实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全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对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它还有利于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和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通过质疑、合作、互动、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愉快课堂、和谐课堂、收获课堂.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诠释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探究学习一样,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尝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3、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4、合作教学课堂活动的操作
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是: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书中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练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例如解方程3(x+1)-(x+1)=10,由二个小组代表板演,第一小组解法是先去括号;另一小组则把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先移项合并即得2(x+1)=10。后者解法较为简捷,这就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的结果。
(5)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如何建立“异质性”的学生互助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课堂中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反思活动,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让学生在异质性中共同学习,发现、吸收更多“新信息”,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各“个体”在理智、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合作小组的建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异质性”的学生互助小组。
1.分组原则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实验班32名学生分成8个互助合作小组,组内男女比例近2∶2,成绩好、中、低比例是1∶2∶1,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交往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特征。“组间同质”也保证了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当然,在适当的范围内,尽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伙伴,便于交流,使小组结构最优化。2.小组坐法
4人为一组,小组成马蹄形或U字型围坐,组员按小组座位编号,组长坐正面对讲台。这样安排,有利于组员的互相帮助、组长的管理,也有利于讨论时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组员答题,从而形成信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全方位的交流格局。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从数学科的学科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学习经验状况出发,结合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长,提出以下几个教学观:
1、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以实现学生发展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完善人,锻炼人的最终目的,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谋取某项知识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体现二十一世纪的学习观。
2、以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和服务者,她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积极互赖”的关系。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时,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自由争辩,允许学生自由提问,使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3、以探究为手段的方法观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独特体验。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几套同步的学习内容,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人而异,满足不同需求,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搞 科学研究,从小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4、以发展思维为本的训练观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能力训练以学会思维为中心。在“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小组讨论,组际交流,解决问题,寻求规律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体,具有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在自我理解的体验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对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构建的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主动探索,在互动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要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必须从重“教”向重“学”转变,首先要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上做起。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开发一些实用的学具、教具,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操作的工具,享受亲身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的乐趣。
2、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手段。学习方式与所学内容应互相适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
己的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六、小组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树立两种观点
(1)要求学生合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
5、防止两种倾向。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耿庄桥中学数学组
第三篇:初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初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校也正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但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但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进行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教学效果很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有监于此,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山区农村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旨在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我校在数学小组探究学习中创出一条新路子,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认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指出:在教学中,只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热烈讨论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团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1)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具体操作如下:
①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
②分组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同学为自己小组起名。
③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实行打分制度。
⑤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调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的研究: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②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③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④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⑤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⑥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由创作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⑦在知识深化、拓展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的研究: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②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③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④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⑤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⑥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由创作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⑦在知识深化、拓展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4)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
①备课时选择好2-3个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设
②教师努力把握好备课时备好的合作点及注意把握好课堂出现的合作时机。
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
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空间。
⑤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有效率地完成合作的内容。
2、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主要是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拟从几下几方面对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进行研究:
(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的培养。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
备发言。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慢慢敢说、会说,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地完整地说。
(3)、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也尝试用语言作出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的异议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多给机会学生尝试归纳总结,那怕归纳到一点点,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并继续给予引导。
3、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拟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尽量让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角度的研究。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力争上级教研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
5、定期按计划进行检测、评估、总结,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实验计划用一学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10月)
1、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数学这一学科开展的可行性。
2、在教研活动时培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的理论,用于指导实验。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研究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4月)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九年级(2)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课题组人员坚持写教后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九、预期目标和成果
1、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目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2、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
(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
十、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是淮安市西宋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九年级(2)班的全体学生。
十一、实验组织与管理
实验理论指指导老师:王文春(校长)
课题负责人:孙洪宝(教师)
(1)统筹课题研究工作
(2)编制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个案分析
(4)做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
(5)写好实验的阶段性总结
(6)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杨政(老师)
(1)做好课题的培训工作
(2)做好课题人力物力的调配工作
(3)做好课题的评价
蒋消暑(老师)
(1)编写好调查问卷
(2)原始材料的整理归类
(3)上好示范课
苗雨霞(教师)
(1)做好个案分析
(2)做好有关数据统计、分析
(3)收集整理课题资料
第四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体会美术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的多元价值,改变原来美术课的专业化倾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但是,怎样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安排合作学习,如何解决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合作学习是针对课堂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小组内冲突;
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控时机,当好导演,让 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到达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3.全班交换。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留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把握情况;对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先容解决办法。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它的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题目,如小组活动重视情势,缺少实质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关系不调和等;相应地解决这些题目的策略有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情势和目标的关系等。就学生的参与度来讲:小组合作学习确切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经常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天生了听众,经常超出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取得信息,导致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类现象的缘由可能教师上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量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以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视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大多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轻易出现任其自然的现象,这类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轻易发现学生是否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轻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缘由酿成的。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进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构成这类现象的主要缘由;另外一部份缘由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少个人责任感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整体的评价而忽视个体的发展!教师应当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对传统的教学情势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量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教师既要考核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聪明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很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