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研究:《小学“品生、品社”教学活动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开题报告.doc(范文)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活动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型综合课题”的定位和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了该课程的活动性,它需要教者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和营造丰富的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强操作性的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媒介。让学生以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在教师的合作、组织下,通过学生间的交互活动、差异互补,实现在体验中的积极感悟。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与过去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是品德教学的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目前实际教学中表面看来热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过场的教学活动仍随处可见。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品生、品社课的课前、课中甚至课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教师真正能够在一节课中设计出几个能够相互衔接而又逐步提高的活动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很多课堂上的活动要么华而不实,没有实效性,要么凌乱无序,没有层次性,要么重复啰嗦,没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有序提高。根本无法实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总目标。为了更充分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科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真正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建立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良好的态度与情感,培养、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提出“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体验型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3、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
(二)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各个活动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能够自然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活动都能够承接前面的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3.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的活动教学,又可以称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学习法源起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他们强调“从做中学”,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及活动等,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体验式培训创造自然快乐的学习体验。他们以自然为舞台,以活动为道具,以学员为中心,以体验学习的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体验式学习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日本的体验性学习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意志能力等,使学生探索追求以及创新心理的源泉。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家校联系或教学的生活化等方面,对于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课程,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活动方案来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意在探索出一套适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体验环节的具体的活动方案,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及有序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
五、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在活动中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组织有效、有层次、又提高的活动,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
理论价值:此课题能充分体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探索增强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能促进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题抓住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探索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的内容与方法。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活动要有层次性,落脚点很明确。教师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在设计教案时,注意每个活动之间的过度要自然,并且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教师更要注重设计的活动要有层次性,每一个活动都要比前面的活动有一定的提升,其社会拓展性有所提高,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不断地提高。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各子课题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品德与生活(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各子课题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理论准备充分。对与课题中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并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吸收新的课改信息,及时传递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篇篇经验文章。
2.组织机制有保障。由本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组长、学校分管教科研的领导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研究队伍有保证。由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学术活动,定期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八、主要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丛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小学德育》
九、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课题阶段计划总结、研究报告撰写
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分析课题开展情况
执行计划,做好记录,处理资料
执行计划,做好记录,处理资料
执行计划,做好记录,处理资料
十、实施研究阶段及预期目标:
㈠课题前期准备阶段(时间:2011.1—2011.2)
达成目标: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方案。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拟写研究方案。
㈡实施阶段(.2一.12)第一阶段(年2月一 年8月)达成目标:
1.组织实验研究的教师认真实施行动研究计划,作好引导,观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随时修改计划和方案,不断完善与提高,初步探索出各个子课题的途径与方法。
2.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研究计划的实施、评估、修订等工作,作好典型案例、过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3.认真查找问题,抓好问题整改。坚持把解决师生及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贯穿创建活动始终。确定每学期活动目标,制定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做到有计划、按步骤逐项实施。
阶段成果:相关典型课例、案例,子课题报告,相关论文。第二阶段(年8月一 年11月)达成目标: 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本阶段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开课展示、教师交流教学实践中的体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活动高效性,推广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前阶段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
阶段成果:课题论文,相关典型课例、案例。
㈢总结阶段(年11月一 年12月)达成目标: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收集有关材料。完成各子课题报告。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
阶段成果:总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第二篇:品社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小学品社课程教学策略实验研究阶段性总结
克音小学 陈海鸣
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历经半年时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下面,我们将课题的研究情况做具体汇报。
课题研究采取的措施:我们组织教师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研究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课题研究的轴心环节。
1、开展教研研讨,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总结交流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以此提高整体的课题研究水平,教学策略在多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生成。
2、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验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品德教研之中,教师在课堂研讨活动中,群策群力,利用集体的智慧,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此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③ 抓准教学重点,深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我们着重在“学科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品社教学的策略优化”进行学科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效: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
半年来的研究与实践,使品社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科教学范围由单一的课堂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转变;育人方式由封
闭向开放、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质量观评价观向从单一的成绩向全面和谐的发展方向转变。师生共同构建了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关系。2.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教学中心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开放生成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唤起他们个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使品社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值得思考的问题:
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评价策略的研究力度尚显不足。我们还将在此继续迈出坚实的脚步,走出适合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教学之路。
第三篇:小学品生与品社
《说 声 “ 谢 谢 ”》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生活随时随地都要说声谢谢。情感目标:愿意送出自己的感谢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谢。能力目标:能用行动表达对他人的感谢。
(评析:目标制定是任何行为的关键,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必定会打折扣,而目标的准确定位必是每位上课教师应刻意追求的细节。本节课目标的设定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和实现,克服了目标大而空的浮躁之风。准却恰当的预设目标是当前每一节品德课甚至是各门课程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备课环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激发情感的故事,串联课堂的课件;学生准备情景剧表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请一名同学为大家讲笑话。
师:大家笑得可真开心啊!当同学的笑话博我们大家开怀一笑时,我们该怎么样表示呢?
学生有的用掌声,有的大声说“谢谢”。
师:让我们在欢笑声中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吧!上课!【活动一】你说过谢谢吗? 师: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他让我们知道,当别人为我们带来快乐时,当观众给自己掌声鼓励时,我们都要说声谢谢。(板书课题:说声谢谢)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说声谢谢的。你说过谢谢吗?给大家讲讲你说谢谢的故事吧?(点击课件一:你说过谢谢吗?)生: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病,给我做好吃的,病好了以后,我对爸爸妈妈说了声谢谢。他们非常高兴和激动。师:你得到并感谢了家人对你的关爱。
生:我生病时,妈妈带我去医院,一位阿姨给我看病,我说了声谢谢。师:你把谢谢送给了为你治病的医生,做得很好。
生:我摔倒了,朋友们把我扶起来,送到卫生室,我对朋友们说了声谢谢。
师:感谢了朋友的帮助,才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帮助。生:超市服务员帮我拿包,我说了声谢谢。
生:出租车司机把我送回家,我忘了拿水瓶,司机叔叔叫住我,把水瓶给了我,我说了声谢谢。
师:好,要对为我们服务的每个人说声谢谢。… …
师:同学们的故事可真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服务,我们还会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鼓励,得到家人的关爱……这都是别人为我们付出的一颗爱心,我们一定不要忘记随时随地对他们说声——谢谢。(老师总结板书:服务帮助 鼓励 关爱——用一颗红心把字圈起来)
(评析:通过老师的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回顾自己说谢谢的情形,既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服务、鼓励和关爱,为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向善的人际关系提供范式。)
【活动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师:我们经常送出自己的感谢,老师想知道,你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当时的情景吧。
(点击课件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生:小虫子掉到同学的身上,我帮他拿了下来,他对我说了声谢谢。师:你真是个勇敢的大哥哥。
生:我借给同位一支笔,他对我说了声谢谢。
师:你是个会帮助同学的好孩子。当同位对你说声谢谢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也很满足。
生:我帮妈妈洗脚,妈妈对我说谢谢。师:你是个值得长辈疼爱的好孩子。……
师:我相信同学们做过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都得到过谢谢。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评析:从“你说过谢谢吗”到“你得到过谢谢吗”,教师巧妙的对学生文明行为落实进行了提升。它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得到别人关爱的同时,还要为别人付出自己的关爱行动,这样的世界才是和谐的、可爱的、美好的。)
师:有没有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
生:同学把球踢到墙的外面,我用飞檐走壁的功夫,帮同学捡起了球,他没说谢谢。
师:“飞檐走壁”的功夫多危险啊,这可不是我们该做的,你可以想别的办法帮助同学!
生:小同学的四驱车坏了,我帮他修好,还把两节新电池给他安上,他没说谢谢。师:那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难过。
生:我觉得他们不太有礼貌。师:以后还帮助他们么? 生:该帮还得帮。
师:奥,你真是个宽容的孩子,也是个真正助人为乐的孩子。师:如果自己付出了或做了什么却没有得到感谢,心里肯定会很难过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当别人帮助了我们时,要对别人说声谢谢。因为有时,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谢谢会让人遗憾终生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点击课件三:故事1)
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起,这时,一位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一直想当面致谢,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这一心愿。三年后,他专程按照汇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时,万没有想到恩人已在几天前去世了,临死前还给他汇去了最后一笔助学款……
他后悔万分,悔不该一拖再拖,使这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成了他精神上永远的负担。他含泪在白纸上写下一万个“谢谢”,点燃在恩人的坟前……
而一位山区农民为了感激收留他走失的孩子并将孩子送上回家汽车的好心人,竟在一座小县城里挨家挨户地寻找了几千家,只是为了当面向那位好心人说一声“谢谢”。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生:忘记说谢谢是多么遗憾呀。生:别人帮了我,我一定会及时说谢谢。
生:他虽然没能对恩人说声谢谢,他可以把这句谢谢换作对别人的帮助。
师:你真了不起,能想到把谢谢化为行动。
(评析: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公倍的效果,师以“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感谢”的设问,把学生与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设问后的小故事进一步触动学生的心灵,懂得应该为别人的付出及时送上自己的谢意,切末成为负担,甚至是遗憾。)
【活动三】谢谢大行动
师:同学的话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记说谢谢的时候。上课前,你们的班主任刘老师把你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我还没有对她说声谢谢呢。(走到班主任刘老师跟前,握手并说:“谢谢您的帮助!谢谢您!”)(学生主动鼓起掌来)
师: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得到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要对在座的领导老师说声谢谢。(学生再次鼓掌。)师:现在你想对谁说谢谢? 生:我想对王雅洁说谢谢。师:那就到她跟前去说吧。
生:(生下位走到王雅洁跟前)我不会的题你教会了我,谢谢你!师:说出了谢谢,心里感到轻松愉快吧。我刚才也有这样的感觉,终于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说出来,心里长长的舒了口气。那大家现在也行动起来吧。
(点击课件四:谢谢大行动)
(把你没来得及说或忘记说的感谢现在就送给你要感谢的人吧。)
1、送出感谢(播放音乐,学生行动)(评析:经过前面两个认知活动和一个故事的点拨,师生都已进入到“感谢”的情景里,情感的展示也渐渐从表面挖掘到内心深处,向老师适时推出的谢谢大行动,给自己与学生以释放情感,实践良好行为的绝佳契机,师生在课堂上都能把这种美好的品德继承和传播开来,是一项值得称道的行动,也是让学生看到并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是崇尚美好行为的,更让听课者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情感为之动容。情感丰富的成年人和一些学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想这就是品德课堂是生活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是实践的课堂的魅力所在,我们由衷地为向老师的设计拍手叫好。)
2、谈感受
师:说出了谢谢你有什么感受? 生:心里很舒畅。生:说出谢谢很高兴。师:得到感谢了吗?心情怎样? 生:我很激动。生:我很幸福。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哭了,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于瑞瑶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当时她忘了说谢谢,今天她对我说了谢谢,我很高兴,也很自豪。
师:终于盼来了那声谢谢,心情真得很不一样啊!所以感谢一定要及时哟!师:看着同学们一张张笑脸,有的虽然挂着泪花,但却是高兴的泪。我真的觉得这一声谢谢太神奇了:她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感谢。如果你想说“谢谢”,就马上说出来吧;如果你怀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就及时把它表达出来吧!再不要让一声谢谢成为永远的遗憾!这儿有几个小同学也在说谢谢,大家看他们真的会感谢吗?
(评析:向老师的小结,使学生找到了描述他们震惊心情最合适最贴切的形容——神奇的谢谢。因此我相信上过这节品德课的同学,谁都不会吝啬自己的谢谢,太神奇,因为谢谢会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因为谢谢会让每个人的心贴在一起,友好而真诚的快乐生活。向老师的转折语,又给激情彭湃的学生抛出了更深入的探究课题——真正的谢谢该是什么样子的?只说出谢谢就可以了吗?)
3、辨析谢谢
(1)、辨析图例中的故事
(点击课件五:学生在文具超市购物的情景图片)师:谁来讲讲图中发生的故事?
生:一个同学去超市买练习本,把货架翻得乱七八糟。付钱的时候,收银台的阿姨对他说欢迎下次光临,他对收银台的阿姨说了声谢谢。收银台后面有一位阿姨在那里整理收拾被翻乱的货架。
师:是啊,由于这位同学的随意,给那位整理货架的阿姨带来了重复性的劳动,增添了麻烦,这不是真正的感谢。(2)、辨析情景剧
师:几位同学还为大家准备了两个情景剧,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学生观看情景剧表演。)
情景一:妈妈为小明拿来洗干净的衣服,小明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草地上,小明一会儿踢球,一会儿逮蚂蚱,一会儿玩泥巴,手脏了,就在衣服上擦。小红说:小明,你的衣服脏了。小明说:没关系,妈妈会给我洗!
情景二:校园里,一个值日生同学正打扫卫生,几米外的地方,一个同学吃完香蕉,到处找垃圾桶,把香蕉皮扔在垃圾桶里。另一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擦了擦嘴后随手丢在地上,而他旁边就是一个垃圾桶,值日生帮他扫起那张纸,他说了声谢谢……
(评析:品德课堂的活动形式有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这是我们一直推崇的一种活动方式。情景剧表演对于现代的学生,并不困难而又特别得到孩子们的垂爱,但仍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注意情景创设的生活性和的贴近性,一般不应浪费过多的精力为出课而特意安排难度较高的情景表演,最好是利用课前几分钟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表演出来即可。)
师:表演得很精彩,掌声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评论一下情景剧中的同学他们会真正的感谢吗? 生:第一个情景剧中的小明不会感谢。师:他说谢谢了呀?
生:他说谢谢了,可他没有尊重妈妈的劳动,把脏东西往身上抹,又给妈妈带来了麻烦。
生:我也认为小明不会真正的感谢。他一边玩一边把脏东西往身上擦,还毫不在乎,说妈妈会帮他洗,这不是给妈妈增加负担嘛。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不会自己故意往身上抹;不小心弄脏了,我会学着自己洗。
师:奥,要做个懂事而自理自立的孩子。
生:我认为第二个情景剧中小红不会真正的感谢。他虽然说了谢谢,但他乱扔垃圾的表现,没有尊重值日生的劳动,也不是真正的感谢。师:是啊,我们之所以谢谢,是因为尊重他人的劳动,感谢他认为我们的付出。
生:说声谢谢,是从心里和行动上真正的感谢。
师:是啊,我们不仅口头上说谢谢,真诚的感谢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给别人带来重复性的劳动,更重要的是—— 生:用行动感谢。
师:对,我们要把感谢体现在行动上。(点击课件六:把感谢落实在行动上)
3、学会真正的感谢
师:你想用怎样的行动表达你心中的感谢呢?对父母、对老师、对交通警察、对清洁工、对所有为我们服务的人。请小组内交流,再把你们找到的好主意告诉大家吧。生:帮父母干家务活。
生:不给值日生添麻烦,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生:我要感谢老师,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生:我们感谢警察叔叔就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做得也会特别棒。
小结:同学们,那些为我们服务、给我们帮助、鼓励和关爱的人为我们献出了爱心,付出了爱,让我们把这份爱化作行动,也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吧!把这份爱永远传递下去。(完成板书:行动 爱)
(评析:“感谢不仅是说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做出来的”,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改以来品德课为追求活动形式,常忽略活动效果的落实和延伸,而本节课的设计不只是引导学生懂得并愿意向他人感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在行动上表示感谢,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收获的不止是认知情感的提升,还有行动的具体操作方法,便于学生回到生活中能把课堂中的理论应用起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这也是倡导课改的专家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落实品德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课堂环节,向老师做到了,他的学生也会做到的。)
【活动四】总结升华
师:其实用行动表达感谢并不是人类的专利。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故事二:义鼠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叫古丽娜的小姑娘。古丽娜的父母白天忙着上班,就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一只小老鼠成了她的好朋友,她经常给小老鼠几块饼干。小老鼠吃饱喝足之后,在屋子里窜来跳去,小古丽娜觉得这样很好,至少这屋子里热闹多了。一天清晨,父母正要出门。突然,那只小老鼠窜进来,猛地咬了古丽娜一口,古丽娜尖叫起来,疼得大哭;古丽娜的父亲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自己的脚上也被咬了一口;接着,那家伙又飞一般窜向古丽娜的母亲,父亲赶紧抓起一根棍子,老鼠机灵,箭一般往门外跑去,父亲正要转身回来看古丽娜伤得怎么样了,那畜生又窜回来,朝母亲死命咬了一口,“嗖”地窜向门口,一家三口追出门外;老鼠跑到屋外的一片空地上,他们追到空地上。老鼠纵有万般机灵,在空地上又如何是人的对手?父亲几步赶上,“啪啪”几棍下去,终于有一棍它没能躲过......小老鼠的小眼睛,没了光泽,它死了。
古丽娜难过起来,感到一阵天旋地转,有些站立不稳,啊,不!定了定神,是大地在转动!在抖动!一下,两下......一家三口惊呆了!父亲最先反应过来,他朝村子里大喊:“地震啦!大家快出来!” 太晚啦,大地又是一阵更猛烈的摇晃。他们看见不远处的房屋在拆裂,倾斜,倒塌......举世震惊的古吉拉特邦大地震发生了。师小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几块小小的饼干可以让一只小老鼠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救一家人,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感谢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爱,学会感谢,心中有爱,才能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爱心。所以,让我们把感谢的话语说出来,哪怕是一次磨难,我们也要微笑着说一声“谢谢!”。
(点击课件七:配乐诗歌——我感谢)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谢吧!(师生一起大声朗诵)
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 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尝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感谢同学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感谢所有关心我们,为我们服务的人。(点击课件八:歌曲——感恩的心)学生静静看着屏幕倾听并跟唱着。
师: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人,面对我们的生活吧!下课!
(评析:最后的故事与诗文、歌曲将师生又一次带进情感澎湃的高潮,是落实活动效果的创新设计。教学本可以在前一个环节“感谢落实在行动上”结束,但向老师却发挥语文教师的功底,借用了典型美文教育的优势,以美文(故事、诗歌、歌曲)激发出师生内在情感的升华,用情感的升华来荡涤师生的心灵,那一刻的心灵震动会让每个人牢牢印在心里,也会以此加大行为落实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当课在“感恩的心”中结束时,每位听课者眼里都饱含着泪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后长长的输出一口气:听一节好课,简直就是美的享受,精神的享受,灵魂的洗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一直渴望每位教师,都能如此真正、真诚、用心地去上每一堂品德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孩子们性格形成、个性成长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比那些学科课程更有意义,她是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引领国民走进世界不可或缺的教育啊。感谢向老师为我们出示这样一节动人心扉,让我们能好好反思的课。)
第四篇:“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课题 开题报告
为了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用教育科研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选定了“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课题,并于2011年5月申请立项。
“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一课题属于应用型和探索型研究课题。这项课题研究与新课改同步,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与我们教师的研究能力相符。我们承担这项课题研究,侧重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应该是有广阔的前景。因此,开展这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新课程理念: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总和。这里包括两方面的的含义,其一,研究基于新课程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研究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教学设计”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教学设计”这一概念最先是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地规划教学的过程。”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对专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梅里尔等人在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指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此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梅里尔进一步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的学习策略整合成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综合教育家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即在《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展开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是教学设计。因此,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揭示新课程实施中所涉及的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而且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并可使素质教育有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促使教师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全面了解新课程的理论、观念、方法,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特点,全面认识新课程的发展性、校本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全面确立“以生为本”、“丰富学生生活”、“改变学习方式”、“实施有效教学”等教学理念,全面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它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认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掌握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内容活化、创造性的设计,进行能够让学生思考、体验性的设计,进行师生互动发展性的设计,使教学设计成为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使教学设计的成果成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既研究了教学设计理论,又研究了教学设计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五个注重”: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情境、资源等,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研究有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有效教学系统结构,协调有效教学各要素关系,使有效教学系统的要素、环境、目的达到最优化。(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位目标的和谐统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评价的多元化等,教学设计时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目标指向思品、历史课的教学设计,致力于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设计目标体系和方法体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教学设计新路。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是教学设计理念有创新;二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三是学的设计有新的突破;四是把握了传统的教学设计与现代教学设计质的区别,使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达到统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差异研究。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着质的区别,如何按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点。
2、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本质内涵研究。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信息源”,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任务分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由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背景进行分析,对已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如何进行“二次开发”,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3、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内容研究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等智力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没有考虑。如何使教学设计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点。
4、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呈现方式的研究
传统教学设计呈现方式是静态的计划性的教案,这是教学设计的“成果”。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成果”如何呈现?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方案有哪些要求,有哪些特征,如何表述?这是课题研究的落脚点。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是应用型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的特点和我校教师的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法。追寻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轨迹,寻求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
2、比较研究法。把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目标设计、过程设计等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寻找突破口。
3、案例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研究采取最主要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把握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4、行动研究法。把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统一起来,从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中寻求问题、研究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5.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教学设计回溯性的研究、分析,归纳在教学设计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本校各年段各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总课题的目标进行了几方面的分解,形成了几个有关的子课题,使研究目标与子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得到专业提升、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一)本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实践性: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全员性:所有任课教师是实践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
3.互动性: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营造平等研讨的平台,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4.个人反思性:采取教学随笔、课后反思等形式,让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
(二)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⑴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①研究报告:《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报告 ②研究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教学积件等 ③课例光盘 ⑵实践类成果
①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思品、历史课的喜爱、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②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③促进学校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行动研究模式。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5月开始至2013年5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2011.5—2011.8)准备阶段。
⑴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⑵收集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⑶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11.9—2012.9实验阶段。
⑴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⑵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⑶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第三阶段(2012.10—2013.5)总结阶段。⑴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⑵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
八、课题研究分工(1)课题管理分工
陈志华,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策划与实施; 郭昌誉,负责对课题协调、指导;
郑信煌、潘贤尊,负责本课题的质量和宣传;
苏建仁
负责实验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2)研究内容分工
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内容
周锦辉
如何提高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林恭俊
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 周文景
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林来诗
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
郭金海
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 林仁镔
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叶光亮
如何提高教师选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施素华
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周美胜
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失效时设计对策的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⑴参与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有不少是县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多人参加县或市教育学会和市教科所的课题培训会,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
⑵我校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正大力借鉴、推行杜郎口中学课改模式,同时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和教研也给予有力支持。这也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一、预计课题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法
预计难点: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场所,展示才能的舞台。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如何优化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于各学科的实践研究,仍处于经验性的摸索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指导。如何在新型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即使是有弹性的教学设计应用到实际课堂上也会有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对原有的预设产生冲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改进,为优化教学效果提供保证,从大量的课例中提炼和总结经验,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课题研究基点: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活动实验者的支持;活动经费的保障。课题研究主线:以收集课堂教学案例为切入点,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重点,以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研究为最终目标。
“ 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课题组
第五篇:思品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品德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发展性教学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发展性教学则必须突现某个性和特殊性,以区别于其它教学。小学思品发展性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研究并把握其基本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贯彻发展性教学思想,科学实施发展性教学操作策略。目前,小学德育普遍存在模式一,目标过大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培养的学生存在着言行不一,行为对监督的依赖过重等诸种弊端。开放的信息社会要求德育必须教会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不会迷惘无措。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本课题研究拟紧贴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系列活动,探索出适应社会及学生变化的发展性教学操作模式,从而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活化变革。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思想品德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发展性教学的操作策略,为小学思品教学提供经验范式。
3、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的内容
1、思想品德课发展性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
2、发展性教学与学校德育生活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操作定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以活动发展为基础,自主探究解决道德难题,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该研究既以“活动发展教育”和“主体教育”为理论支撑,同时又将进一步丰富这些理论。
2、理论支撑
⑴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至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学派认为①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并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成的;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的情境时,而不仅是提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有着丰富的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这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行为自学性的发展极有裨益。②课本知识不是唯一的正确结果,学生学习是在自我理解基础上的检验和调整过程。思品教材中道德命题的内化应成为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假象道德情境中自我理解,主动检验、调整的建构历程。
⑵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应该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标准,培养人的主体性必将大大激发人的首创精神,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基础教育理应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小学德育更应将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与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化进程结合起来,力使各种教育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⑴历史研究: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学习方式的精华,展开研究、总结。
⑵理论的应用: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来分析现状,对症问题,引申出一般问题。
⑶准实验研究:把我校6个班级作为实验团体,通过教学实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平行对照等方法来验证实验成果。
4、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1)文献研究阶段
时间划分:2014、3--2014、7
达成目标: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研究方案。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探究。拟写研究方案。形成当前思品教学弊病调查报告。(2)教学策略研究阶段 时间划分:2014.9—2014、12
达成目标:完成小学思品发展性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阶段成果:相关典型课例、案例,相关论文。(3)总结、结题阶段 时间划分:2014.9—2014.12
达成目标:全面总结三年研究的成果。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半年来,我们依据研究目的,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了品德发展性教学的操作策略。
品德课发展性教学的方法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进行。德育学科教学、其它学科教学渗透、利用晨会、队活动、班会、节日庆祝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一般是讨论、收集信息、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体验、游戏、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组织操作性实践性活动等多种方法来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发展中自主建构德育纲目,达成“德育”的目标。
(1)提炼发展性教学的内容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品德“发展性教学”的内容蕴藏于学生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包括这样两个层面:一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为学生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二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表现为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导致“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动态性。“发展性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体现着对学生生活的价值引导。我们绘制了“发展性教学”的内容结构框架图:
A: 健康、安全地生活 1:学生与自我 B: 主动、愉快地生活 2:学生与自然 C: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3:学生与社会 D: 有创意地生活 4:学生的社会关系 E: 家庭生活 5:学生的社会环境 F: 学校生活 6:学生的社会活动 G: 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融合构成学生的生活。“发展性教学”的内容因素组合成图中心的三棱体。其内容按层次排列:底部A——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性教学”要帮助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上左侧面B——愉快、积极地生活,较之A来说要求高了一些,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社会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上右侧面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D——有创意地生活,将学生导入更高的生活境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
从“发展性教学”的内容范畴来看,有作为儿童个人的活动、作为家庭成员的活动、作为在校学生的活动、作为社会小公民的活动。“发展性教学”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其中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活动)、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是“发展性教学”关注的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内容。
(2)甄选发展性教学的策略
“发展性教学”的方法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进行。一般是讨论、收集信息、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体验、游戏、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组织操作性实践性活动等多种方法来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达成德育目标。“发展性教学”在一般借助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外,尤其倡导这样的德育策略:
活动浸润。活动是浓缩的生活,活动是跨越时空的生活。喜爱参加活动是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实践,自主选择,学会对自我负责。活动浸润是“发展性教学”的首要方法。例如:开展“好作品伴我成长”的发展性教学。活动的主题来自于班级的一些“小书虫”。没有什么内容限制,由着学生的尽情挥洒。“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学生收集的名言及其贴着生活的阐释是与名人对话的结果。比如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又为高老头被女儿遗弃而伤心。读书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给我带来了知识,我爱读书。”从孩子们的交流中,不难体验到学生喜爱的作品及其阅读中的情感经历,为孩子们的生活引入一股纯洁、高尚的精神清泉,是德育书本难以找到的情感历程。活动浸润富含着情感陶冶的因素,对培养学生生活情趣,提高生活鉴赏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诚对话。实施真诚对话,实现学生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境界的提升。作为价值引导方式之一的真诚对话,以教育者的关爱与呵护为纽带,是一种自然得如春风拂面,没有受教育感的润物无声的“发展性教学”。首先,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孩子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书。它具有亲和力与对话性,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是“一种语言,也就是它像一个‘你’一样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对话的话题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如“我不敢和别人说话怎么办”、“我们不认识路怎么办”等。主体或显或隐的都是学生自己,并都直接以主语“我”的形式出现,如“我要安全地成长”、“我不耍赖皮”、“我是一个消费者”、“我生长在中国”等。材料中的提示语言,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说的话,如“让我们来练一练!”、“啊?买错了”、“谁在窗上画了画?”等。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
其次,对话作为一种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意味着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建构,教学相长。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建构过程,更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涌动和新的意义世界形成。发展性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组织对话的结构和内容,像“故事续编”、“小小辩论赛”、“美文欣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调查采访”、“资料搜集”等都是儿童喜欢的方式。例如,谈论“同学之间”这个话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你与同学相处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吗,该怎么办呢?”学生中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了倾吐的机会。他们纷纷一吐为快,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该话题调出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本来,教师想引导他们用学会理解,学会体谅,学会宽容,学会谦让等大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谁知他们并不理睬教师的老一套,他们竟有自己解决矛盾、摩擦的方法:用“遗忘”对待心中的不快,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式求得心理的平衡„„在这种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了品德的自主建构。真诚对话包括集体对话、小组对话、个别对话等,要因人、因时、因事合理选择。对话者在真诚悟对中形成共识,提升道德水准。
交往共享。“发展性教学”中的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是亲子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所谓共享,是在交往中理解,并且共同摄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师生交往共享能充分发挥教师学识修养对学生深刻长久的影响;生生交往共享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特别是更具有“可比性”,因而更具有“镜鉴价值”;而亲子交往共享的影响作用介于两者之间,其影响时空与前两者不同。交往共享作为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自我反省意识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学生超过自我的界限,与他人沟通、理解,分享生活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自我的不断开放和更新中,与他人、社会、世界达成一种融合。举行“生日祝贺仪式”,开展“向父母尽孝心,向集体、同学献爱心”发展性教学等都是交往共享。
角色扮演。发展性教学的创设有着更多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和更多的价值旨趣和精微义理,更能尽显教师的眼界、见识、胸臆和襟怀,由教师的信念、态度、期望和行为投射而成的,蕴涵着教师的价值追求、意愿、旨趣和个体所特有的方式,因而更直接、更深厚地蕴涵着德育的真义。在主题活动、小小辩论、故事续编、角色扮演等模拟的情境中学生担当一定的角色。这种准生活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却相似,同样给学生以真切感,缩短了学生与老师、同学及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情感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模拟情境中的角色包括:向往角色(如经理、老师、天文学家、作家等)、童话角色(如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康康熊、乐乐猴等)和现实角色(如爸爸、妈妈、营业员、司机等)。学生因新异激起热烈的情绪,在角色驱动下,投入活动,经历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的过程,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经由宁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创获一种触及心灵的影响,培植直面心灵与真实的勇气和精神。在晶莹明澈、静谧安详的氛围中,开启思路,放飞情愫。
(3)遵循发展性教学的原则 A、注重学生活动发展的实践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思品发展性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走出教室,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可让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实地考察,了解绿化现状;可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还可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如亲自栽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牌等。这些教法应该说都比在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更有效得多,“后劲”更足,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
B、注重学生活动发展的自主性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适当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模式,解决一些“德育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可让学生看有关肆意破坏名胜古迹(如乱涂乱画等)的录像,讨论研究解决的方法,对于好的方案寄给园林管理处或新闻媒体;也可让学生自做标语牌、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进行宣传等。活动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只作适时调控、引导,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
C、注重学生活动发展的情意性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补充一些鲜活的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发展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放投影片、情感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准则,形成道德认识 如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让学生在活动发展中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与个人的兴趣、需要有关的过程。“发展性教学”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尊重学生建构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
A、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
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历,得到积极性的启发和暗示,在感悟中发展德性素质。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农、拉练等,都能给学生新的经历,新的感悟。如:生活在防盗门内的孩子在获得幸福的同时又失去了很多,与他们的父母相比缺少田岸边锄草、小河摸虾、老土墙边捅蜜蜂的乐趣。所以,当他们吟颂李绅的《锄禾》时,实在难以体验“汗滴禾下土”的滋味。针对这一现象,建议乡村教师组织学生去劳动实践基地锄草。孩子们有的拿着锄头在草上拖,有的抡起锄头像翻地一样深掘,并且一个劲儿纳闷:咦,我怎么锄不掉呢?锄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班主任进行示范、指导,大家好不容易把草锄掉。回校以后,他们以《锄禾日当午》为题,组织发展性教学,畅谈了劳动的滋味,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之情溢于言表。
“发展性教学”中学生亲自经历与感悟,获得心理体验,引起内部的矛盾冲突,实现知行结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道德价值理解和道德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
B、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
“发展性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重视发挥情感的感染性、弥散性、激励性和动力性等诸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和幸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同样是幸福。如:每月一次的班级流动红旗评比颁奖,举行隆重的集会。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的所有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上台领奖,并且借助诗朗诵、唱歌、宣誓等形式亮相展示。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追求崇高精神的幸福感。
(5)、形成新颖的品德发展性学习评价
实施品德发展性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思品发展性学习评价。A、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B、充实评价内容
在品德课活动发展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C、优化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性的品德教学,学生更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更利于进行层次性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
层次性的评价体现于,活动中根据思品德目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标准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同。
单元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或多或少会受到自己情感因素的干扰,使评价产生“偏斜”。如对后进生,教师往往多看他的某一些缺点,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对好学生则因其某个方面的优点而淡化其他不足。教师应注意评价时要力求全面性和综合性,不“以偏概全”。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评价。
半年来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使品德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体会与思考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体会到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与个人的兴趣、需要有关的过程。品德发展性教学尊重学生建构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的发展,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发展性教学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他们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极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教育的手段或工具,欣赏每个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尽最大可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个学生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生活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