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态课堂活动总结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活动目的:关注常态化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活动过程:11月15日——18日我校拉开了“关注常态化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中,7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授课。
研讨交流过程:
一:授课教师自评(略)二:教师相互评课(略)周艳珍主任发言:
11月15日——18日我校拉开了“关注常态化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中,我们听了7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课。其中有5节语文课,5位教师的课风格各异:有的课生动活泼,波澜迭起;有的课朴实自然,含而不露;有的课貌似平淡,而平淡中见功底;有的课设计巧妙,过渡自然……现在我就这五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节课所体现的共同优点:
一、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漂亮的粉笔字,亲和力的教态,流畅准确的教学语言,对待学生倍加亲切的鼓励性评价,无一不表现出我校教师们优秀的教学潜质。
二、教学中充满了机智,化解重难点的能力有突破。
史海燕执教的《赵州桥》一课中,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记忆生字;并设计巧妙的填空,减缓学生概括段意的难度;并巧妙利用课件让学生形象感知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表现出较强使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史海燕老师关注生成性教学,评价语丰富,表现出优秀的教学潜质。整个课堂充满了教学机智,学生在她的感染、引导下,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有突破。此次五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感。张玉红老师《搭石》,教师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课文;然后班内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巧妙点拨,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协调有序”;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现了“先
学后教”的有效教学模式。任贵平老师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先训练“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等短语,然后再训练“弯弯的月儿像 ”等短句,体现了训练的层次和坡度。
四、基础意识、训练意识得到增强。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读中感悟,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拓海梅老师利用《赵州桥》一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赵州桥的特点。张玉红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利用选择题让学生准确理解“清波漾漾”中的“漾漾”“人影绰绰”中的“绰绰”,并巧妙教给学生准确辨析字义的方法。任贵平老师利用课文填空,当堂考察学生的书写能力和熟悉课文的情况。
五、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说的习惯,读书用心思考的习惯,认真书写、勤于动笔的习惯,这诸多的学习习惯在本次的五节课中老师们都能相机进行渗透。任贵平老师在写字训练时,能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占格特点、说写字口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次赛课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比较突出的有:
1、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教师话语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必然少。
2、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层次性、启发性有待提高。有些课堂中的老师的提问不是从学生质疑问难中来,问题缺少整合,缺乏深度。细碎的问题,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朗读指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够。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应该体现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上,即“过程”之中。
本次调研活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功底相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调控、驾驭能力的提高都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在拓展,知识品位在提升。一位特级教师曾说: “如果语文教学只是让学生大量接触感性材料而没有教师智慧光芒的闪耀和指引,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只是让学生诵读、感悟、记忆而没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点评,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品位;只是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淋漓的发挥,不可能迅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的确,语文课堂“丰富、丰满、丰厚、丰实”的境界,需要我们我们不懈的努力。课堂上的底气,绝不可能是所谓的灵机一动,背后应该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课堂上的功力,既在于刻意地修炼,也在于日常的领悟和揣摩。所以,我希望和各位同仁一道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成为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
三:引领提升
李河川校长关于校内骨干教师常态课调研活动小结会上的几点意见
一、丰富思想,精细操作。
1、指导思想:
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用正确的思想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形成有人人发展,人人有特长的一个特色群体。
2、主要工作措施及愿景:
愿景:聚精会神搞教学,放开手脚抓质量,坚定不移搞科研,一心一意谋发展。
1、从“寻起点、找弱点、抓重点”入手,做好教学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2、课堂教学精细化。
三个突出:①突出“精讲多思”,讲到什么程度,哪里放哪里收,要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②突出“学生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放手、多扩展,实施创造性、开放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练、答等多种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课堂;③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高效地获取知识。
四个并重:①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重;②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③教师指导与学生会学并重;④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并重。
五种思想:①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②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教育要有爱心和耐心;③允许学生在学习和个体发展上存在差异,并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⑤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六个体现:①引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使学生乐学;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会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引导,使学生学会。(2)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产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参与: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发挥主体作用。(4)表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善于表现、善于争先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5)创造:教师要创造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突破,教得生动,教得活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教会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开阔思维空间,培养思维品质,学得主动活泼。(6)成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都要运用成功教育的思想和语言评价艺术,让学生的见解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课堂教学狠抓教与学两个效率的提高。
对学生的学,要重点抓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培养学生每页书都要认认真真地读,每节课都要认认真真地听,每道题都要认认真真地做,每个错都要认认真真地改。努力做到:凡是学过的知识都要会,凡是做过的题都要对,凡是要求记的都要背。落实好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二、何谓好课
1、评价标准何者为“优”?
达到“六个了”:(教师)讲了,(学生)想了,(习题)练了,活动评了(反馈),(作业)交了,内容会了(效果)。
音乐课是“吹拉弹唱的”,语文课是“听说读写的”,体育课是“出汗与欢笑健体的”,美术课是“拼贴剪画,欣赏的”。
2、“好课”的评价标准:
(1)、教得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
(2)、语文教学“五重”(于永正):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不着边际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要大力提倡案例批判,细节研究,教学反思,从空虚的概念里走出来,充满个性、勇于创造、崭露头角。
3、“好课”五个实: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扎实”,意义体现在“好课”是符合当前课程标准要求的,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的,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有效的课,即充实的课。“充实”,是指有效的,即在教学条件有效的情况下,教学可以充分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丰实”,是指教学是富有成效的,这种成果是生成行的,教学相长是它的具体体现。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平实”,则强调了“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不是修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真是”,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者歪曲。
好课是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但真实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总结
麻镇学区开展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
活动总结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学区开展了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新常态.大视导”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活动推动各级中小学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要认真总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积累的经验,反思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加以改进;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相结合,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教学模式,鼓励中小学和广大教师探索先进、多元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学模式“一刀切”。
“大视导”活动要与各地“高效课堂”等教学实践相结合,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活动要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结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教育信息化结合,缩小教育质量差异,实现教育公平。
三、强化管理、提高质量
(一)教学常规管理 1.教学检查
教研组长每周对全校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严格执行我校教案标准要求,提前一周备好教案,把好教案质量关。主要检查课时三维目标是否合理,目标设置是否准确,教案环节是否齐全,学法指导是否实用,个人教法是否有效,新课程理念是否突出,教学后记是否务实。检查教案的数量,检查时要有日期、签名和必要的评价(指出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的教案,教务处严肃对待并督促年级组、备课组使其立即改正。
2.作业检查
对常规工作集中全面检查了2次,专项工作检查3次,召开了学生干部座谈会全面了解教育教学工作,并及时公示通报、存档,与学期绩效考核挂钩。及时掌握教育教学动态,发现问题立即反馈,限期整改,不断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每学期由教务处、年级组检查,每班随机抽取3—5名学生作业,并将检查结果于第二日公示。每次检查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问题到人,责任到人,直言不讳,现场反馈,限期整改。
3.听课记录、反思、研修笔记、会议记录检查
每周收集全体教师的听课记录、反思、研修笔记和各备课组的会议记录,利用周日例会后时间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听课记录书写是否规范,是否填写学科、班级、听课时间、课题、授课人,教学过程记录是否详细,评课意见和建议是否认真有效;反思环节是否齐全,反思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杜绝照抄照搬和应付了事现象;研修笔记杜绝流于形式,照抄文章或罗列本学科题目等现象,要求教师写出阶段性心得体会或教学感想等对教学有指导作用的东西;会议记录要求记录详实,由校长进行周审签,强化了工作过程检查、督导,效果很好。
4.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
(1)、每周组织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录像和专家点评活动一次,观看后,组织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评析,交流心得体会,探讨如何吸收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从中得到很多实惠,学习热情高涨,有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己观看或组织学生观看名师课堂实录,师生共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自觉行为,受益匪浅。
(2)、广泛开展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随机观课活动。学校出台了“推门观课”制度,提倡“人人观我课,我观人人课”,将观课议课纳
入教师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说课、观课、议课的教研教改功能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倡导全员自主跨年级、跨学科随机观课;同时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全体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课,每一位教师轮流上课。每次观课议课活动都由授课教师确立一个研讨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做到研讨计划严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实施过程记载认真、详实。观课当天即时组织说课、议课。对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的评议按照“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就不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会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教师再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切磋教艺,共同提高的目的,做到人人发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既肯定其优点、特色,又指出其不足和改进意见、建议,构建“1、2、3”评议课机制,即每位观课教师对上课教师所上的课评议:“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找出两个比较突出性的问题,提出三点有操作性的建议”,促使每个教师在观课前主动学习教育教学最新理论成果,变被动听课为主动观课,带着“收获和批判”的复杂心情去观课,在观课时做有心人,细心品味上课教师所上的那节公开课有哪些优点,最值得借鉴的东西是什么?假设是自己去上这堂课,怎样才能体现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新课程理念,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形成了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的良好教研氛围。
(3)、9月11—22日,举行了每学期一次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大赛,40周岁以下教师参赛,全校教师全程参与,每一位教师都为评委,给参赛教师评分;每天授课完毕集中组织说课、议课,使大赛同时成为一次实实在在的、有声有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教师观课议课数量越来越多,说课、议课越来越全面、深刻、细致,助推骨干体系建设、教师6项技能持续提高。至今,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听评课20节,校长听评课40节。
实践证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提质,既为教师提供了
锤炼、展示教学水平的平台,又能扎扎实实促进常态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榜样激励的辐射作用明显。后浪推前浪,每次大赛都能发现新秀,特别是新教师的发展令人高兴(这次获奖的6位都是新教师);李娟老师在11月12日举行的府谷县小学教师“评--教”技能大赛中,荣获教学能手称号;王俊如、段会杰老师在2017年榆林市小学教师学科能力初赛中获胜,进级市级决赛,验证了我们近几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的校本研修和新教师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通过以上活动感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明显提高,能自觉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探索实验“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制作较高质量的课件,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就地取材,自制教学卡片、图片、实物等教具,还引导、启发学生动手搜集、制作学具,创造性地工作,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方法灵活,“三为主”明显地体现出来,教学活动民主、和谐,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课改效果明显。
5.教学秩序和处室内务检查
(1)、切实有效落实“日查、周清、月结”制度,召开部室管理人员专题会议,加强部室管理、使用工作。细化了部室管理责任,严格部室使用台账记录,并纳入学期量化考核,部室使用率高,特别是兴趣社团活动开展实现了“一室多用”,充分发挥了部室的功能作用。
(2)、重视实验教学,巩固“教育创强”成果。学校领导通过观摩教学、随机听课、查档案资料、调查学生实验开出情况、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经常过问实验教学情况,确保实验开出率100%。本学期,安排全校教师参与观课议课的科学实验专题探究课3节。
(3)、实验设备管理按照“教育创强”标准实施。制度、账目建设完善,三账齐全、及时续建,管理档案、技术档案齐全。
(4)、专人管理、维护现代教育设备,严格执行故障限时修复制度。报修如无硬件故障一日内修复,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5)、两人分工协作,专门维护、管理校园微信公众号和校园QQ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校园网络畅通。部室、网络管理员的工作量纳入期末
绩效考核。
(6)、三年级以上每周开设信息技术课一节,期末组织计算机操作考试。
(7)、专人负责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陕西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的使用管理。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库;规定每人每天登录上传下载量至少为1,以周统计公示,期末汇总纳入量化考核,确保应用常态化,上传、下载率高;“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按要求进行,也纳入量化考核;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课时覆盖率至少达到50%。对检查出的问题将按我校相关制度严肃处理。
(二)、细化“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制定了《麻镇学区2017年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的“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从课堂入手,本着稳步实施、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注意结合本学科、及其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不生搬硬套,不千篇一律,不盲目跟风,不务虚。严格按照“自学、精讲、合作、练习”四步教学流程,“自、精、合、练”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导学案为载体的。学校倡导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适合的、高效的就是好模式,稳妥、扎实、有效推进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有模式但不模式化。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课堂教学的效率意识,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追求课堂教学效果,向每节课要质量。
(三)、强化课时作业编写和使用
备课在过去一学年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精心设计课时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体现因材施教,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保证练习质量。按照榆林市201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作业次数及作业量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按时布置、批改与讲评作业,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6小时内,睡眠10.5小时。
四、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形势发展要求有差距。学校上下各个工作环节中,不同程度还存在一些不实、不细现象。
2.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极少数老师工作不细致,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工作的方式方法缺乏有效性,工作拖拉,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抱怨学生、责怪家长客观因素多,自我反思、查找不足、整改提高主观努力少。
3.学区实有教师22人,其中2012年8月份以后分配的公益性岗位教师及见习生17人,他们聪明、视野开阔、思想理念新、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接受新事物快,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批评指导意见。但是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培养培训的量大面广,任务艰巨。
五、整改对策
为了巩固成果,弥补不足,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此提出以下对策与思考:
1.抓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这一治校兴教的工作重心不放松,继续推进市局、县局常规管理系列文件的贯彻落实,加强以“学课标和学教材”为重点校本研修,注重过程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加强新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其实效性,推动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
2.扎扎实实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学习和建设活动”,解决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等突出问题,使教师能够自觉按照职业道德标准履行职责。
3.探究有效措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学生、家长、社会满意。
这次的课改新常态、大视导活动,既是对我校课改工作的全面视察,也深化了全校师生对课改的认识,促进我校课改工作更为科学、优化、深入的开展。
2017年12月10日
第三篇:关注常态课堂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时目标文本解读学生解读
提要: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源自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源自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源自于对学生的深入解读。
4月17日—4月18日,“2008年全市小学语文‘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语文课,收益匪浅。以往听课无论是名师名家的、还是赛课,展现在面前的大多是精彩纷呈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而第一课时教学相对冷清了许多。(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因此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相对欠缺,教学实践中,第一课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而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广大的一线的语文老师如何饶有趣味地、富有成效地上好第一课时?此次活动如一缕春风,吹开心中“千千结”;如一抹阳光,照亮“常态课堂,有效教学”之路!
有效教学源于准确的课时目标定位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这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此次参与展示的老师大部分能紧紧围绕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案设计,将明确的目标层层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教者抓住文中的生字、新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与识记练习,抓住文中难读的长句子、重点的段落进行阅读指导,在此基础上逐段读准读通读顺全文。最后感知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文章的开头),指导写字。执教《鸟岛》的盐城市一小缪老师,上出了原汁原味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的动画,听教师配乐的课文朗读,再让他们充分、自由阅读课文。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舌等感官进行充分地初读。接着是检查读。读词,从注音读、去音读到倒着读、加快速度读;读课文,从短语、长句子到小节、整篇课文。老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进行了层次分明地练读,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表现出色!不知不觉,学生就在读准读通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了课文:青海西部有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岛上有很多鸟,鸟儿很可爱,人们非常喜欢。一切水到渠成,天衣无缝。写字指导扎实有趣!因课堂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有以读为主线的理念的支撑,所以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有效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读书、写字,老师不教学生也能在课前课后去自行解决,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往往置学会生字和读通课文的“底线”于不顾,热衷于课文重点片段的梳理与讲解!热衷于为读厚文本而进行大量的材料堆积!严重偏离了课时目标。实际上,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控力较弱,在缺乏监管的课前课后他们会完成读书写字任务?况且这些任务也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的呀!学生字写不好,课文读不畅,还能对文本进行感悟?更谈不上生成!基于如此情形之上的拓展岂不是空中楼阁?扎扎实实地学习生字,认认真真地读通课文,本本分分地整体悟文,这才是第一课时的本质所在!有效教学源于教材的深度解读
关于教材的解读感受颇深的是2007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钱正权关于教师备课的三种“角色”观:首先是一般读者的阅读,其表现应当是深入其中,披文得意;第二便是教师的阅读,这是关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阅读,这需要相应的学科理论与课程视野支持;第三是学生的阅读,教师钻研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阅读,“我(孩子)是什么,我需要什么”该是题中之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解读文本时,教师应集读者、教师、学生的三种角色于一身。作为读者,披
文入境,深入把握文本内涵;作为教师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深入”合理地“浅出”给学生;作为学生方面则是考虑如何“浅出”得更有趣味性,更易于接受。
笔者认为教师果真如此深入地去解读文本,课堂教学定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阜宁师范附属小学许建华老师执教的《鸟岛》一课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字词教学片段。师:(课件出示词语)这些词宝宝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和他们打一打招呼吧。
西部(bù)筑巢(zhùcháo)安家人类拾(shí)到
养育(yù)密密麻麻朋(péng)友玉(yù)白色
学生充分读后指名读。
师:(去掉生字上拼音)词宝宝们拿掉帽子,小朋友们还记得他们吗?
学生练读后又开火车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读得这么准确,如果能读懂他们的意思,那才更了不起呢!(课件突出“朋友”一词)谁来读?
学生读得硬梆梆的。
师:你的朋友是谁?他能成为你的朋友是因为——?
生:我喜欢跟他一起玩。
师:读出你的喜欢。找找课文里“朋友”躲藏在哪儿?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小朋友,还知道谁是人类的朋友?(指导学生用“朋友”说话)
学生发言积极。
师:(课件出示图片)看看这些图片,能读懂这个词吗?(课件突出显示“筑巢安家”)生:就是鸟儿做窝,并在这里睡觉,这就是他的家。
生:鸟妈妈生了这么多小鸟,看它们正在窝旁自由自在地散步呢,这儿就是他们的家。……
师:美美地读读词语。
《鸟岛》一文描绘了鸟儿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人与鸟和谐相处所营造出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许老师把握住文意,并巧妙地渗透在字词教学的片段中。八个词语浓缩了课文内容,学生在反复的读词练习后,不仅要求正确认读、识记生字词,还要求读出词中意,读出词中情。如读“朋友”“筑巢安家”,这一教学点看似平常却“别有用心”。教师指导学生把“朋友”一词放到句子中去读,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指导看图片理解“筑巢安家”。然后再美美地读出来。一是体现授之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语境解词,联系实际解词,图文结合解词。二是老师能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浅出”词语的意思。二年级孩子的思维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随意性强,教者用具体的情境(语文情境、生活情境、图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架设了已知与未知的桥梁,降低了理解的坡度,水到渠成地读懂了词意。三是渗透文意。学生在读懂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已充分感知鸟儿生活得自由自在,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鸟儿友好相处。纵观整个教学片段,教者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设计学法,从拼音词、去音词到词意、词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既正确认读、识记了词语,也理解了词意、受到了感情的熏陶。用童化的语言去串联教学过程。“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老师亲切的笑容,儿童化的语言(词宝宝,“拿掉帽子”„„),极具亲和力,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效果显著。
建湖实小王芳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节课相当精彩!笔者辗转找来教学案,反复阅读,感叹于教者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者紧紧扣住题目中“学问”二字设计教学预案,分三大板
块,识字读词写字的学问,读书的学问,质疑的学问。识字读词采用同桌互读形式练习,集体交流指正,识记、书写方法灵活,趣味横生,词意通过表情朗读进行感悟。本文虽然生字词较多,但因学得扎实、灵动,有层次,实效明显。读文这一环节,依照“倾听、练读、展示”进行充分初读;再利用插图找对应小节,看图归纳小节意思,联接图意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采用分角色读、轮读等不同的形式再现插图(课文的重点段)。第三块是读出疑问。学生再浏览课文进行质疑: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除了桃树,还有哪些树需要剪枝?等等.这些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了悬念,学生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平时的教学中,由于众多的原因,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不够(尤其是第二课时教学),有时偏离了文本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
前些天,我上了《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于教材中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用过。”当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师:为什么他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1:他是被天鹅的精神所感动。
生2:不仅天鹅有这样的举动,其他动物也有。
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
生2:人有不如动物的地方;
生3:保护环境,动物就不会消失;
生4:爱惜动物,人和动物才能和谐相处。
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后来,我觉得偏离了文本的意图。我查看了教师参考书,上面也强调了环保意识。我回过头来再认真推敲课文,并从整个单元设计来思考,我认为:从环保的视角来考虑,偏离了教材本身的内涵;仅仅强调环保意识,没有真正深入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
首先,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天鹅破冰的故事写天鹅的勇敢、团结、齐心,以血肉之躯破冰,从而换来了集体的生存。而斯杰潘老人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才放下了猎枪。为什么连别的动物也不猎杀了?因为可能这些动物也有和天鹅一样的精神。学生的回答接触到了文本的实质内涵,但我按照教参提示,没有强调精神感召的力量,而强调了时髦的环保意识,没有顺学而导,浪费了可贵的课程资源。因此,仅强调环保,而不强调精神感召,不强调团结协作是偏离文本内涵的。
第二,教材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鸟语》、《生命的壮歌》,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说和环保意识有关,那么“蚁国英雄”们“致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也是写环保意识吗?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不是作了很明确的提示了吗?在单元练习中读读背背:“人心齐,泰山移”,全部都是有关团结、齐心、合作的古语经典,这难道提示还不够明白吗?
因此,这一环节这样预设更能揭示文本的内涵。
师:他为什么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他被天鹅的精神感动。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场面!(出示第5节)
生读书。
师:你能用学过的成语赞美下老天鹅吗?
生: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无私奉献„„
师:再读一读第6节。
生读。
师:看着眼前这一可爱的群天鹅,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或名言或语来赞美赞美它们? 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
师:出示填空:因为他被老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被这一群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所以他永远地把枪挂在了墙上。
生完成填空并齐读。
师:你在生活中、电影中、电视中、还看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
生回忆并交流。
有效教学源于对学生的深度解读
平时我们总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常常将名师、优质课的教案拿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结果总以失败而告终。因教案设计的无可挑剔,此时我们会抱怨学生的不行,却少有人去反思执教者的差距!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在执行这些教案时,是否深入地去了解过地自己的学生!课时目标的准确定位也好,教学设计的无可挑剔也罢,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这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也决定于教师对学生解读的深浅度。笔者认为解读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把握孩子在不同的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性格爱好,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等。
二是了解学生的学养,即已具备的学识与学力。
充分了解学生后,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语言,用学生的智慧去审视自己的教材解读,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是否将文本的内涵浅出,是否具有趣味,是否易于接受。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执教《鸟岛》的一位老师设计教学预案时忽略了对学生的解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词语、课文读不起来,教学实效性差。乍一听,似乎是学生素质问题(学校领导也这么抱怨),其实完完全全是教师对学生不了解所致!我们不妨看一看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检查读生字。教师手举着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读得吃力且不准确。学生在课前未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读生字,孩子根本就没有这种能耐。接着出示了无注音的九个词语,让学生练读,因没有充分地识记生字,学生练读词语也困难重重!结果词语阅读既不流利也达不到完全准确。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海无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如何翻转课堂新常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影响常态应用的因素
1. 观念认知
2. 网络带宽—网络环境 3. 电脑品质—硬件问题
4. 软件问题----程序问题、设计问题、需求满足 5. 资源问题—海量资源 适合资源 6. 使用习惯
7. 使用机制
名利驱动 8. 使用培训 9. 使用服务 10. 其他干扰
学情
学材
学测
学具
2014年暑假前和暑假期间,学校用三个月的时间作动员,暑假期间开始培训,然后开始实践,学习、动员与宣传遇到很多困难和压力,特别来自于上级领导、家长的质疑以及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抵触,但还是有很多老师认可并积极报名参与。14年9月份,进行了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全面管理精细化。全校实行三个月的时间,2015年元月,和北京某公司合作,实践实施教学环境信息化,先从高二6个班开始,然后高一10个班,三个月后高三2个班,高三一模成绩出来后,提出这个概念并抓紧操作,希望60天每天提高1分,找60个高三本科线以下60分的同学。高三一入校让做不做,一模考试成绩出来后,从本科线60分以下的同学中找30个文科生30个理科生做360高考攻关实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有高二到高一再到高三,最后形成初步的规模化和常态化。三个年级,18个班,9个高考学科,90名教师参加,1000名学生参与,每一节课。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是不一样的翻转课堂模式,不同于昌乐一中。学校不同学科、老师、课程、年级、课堂不一样,学生上课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360高考攻关班成绩:一模时低于本科线60分左右,高考时文科、理科均有10人上本科线,文科班平均分491.8比一模431.66提高了60.14分。理科班平均分423.21比一模提高到473.46提高50.25分。虽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仍有老师抱怀疑态度。文科班进入年级前100名有3人增加到8人,增长率167%;理科班进入年级前500名的由4人增加到9人,增长率125%。
王子亮老师的文科班数学平均分提高了28.69分;文科班学生彭軻軻个人总分提高了108.5分。文科班比一模时人均提升9个名次,理科班人均提升59个名次。
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过程得到了根本改变:师生角色,内容呈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以及学习深度都得到了根本改变。
教师精神面貌,工作状态,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学生精神面貌,自主、协作、深度学习能力,解释表达能力,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升。
学校校风校貌,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都有很大提升。
张校长总结:翻转课堂是培育名生,塑造名师,成就名校的模式。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教育改革模式,在山东省内涌现出诸多优秀案例,不同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探索过程。
在2015年7月22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上的【基础教育分论坛——翻转课堂实践案例专场论坛】旨在邀请山东翻转课堂探索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学校翻转课堂发展历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全国同行学习的经验,又有哪些心得和困惑,小编们将整理好各位校长的经典言论依次分享给大家,希望全国教师能从山东案例中受益。
张胜聚在大会上的分享
在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基础教育论坛——山东专场论坛中,聊城三中副校长张胜聚(现为冠县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在会上分享主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张校长首先介绍了聊城三中翻转课堂的实施背景:应试教育缺德少体,怎么使独生子女的下一代独生子女既有智慧又幸福。
翻转课堂模式,会使教育的春天尽快到来
张校长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今年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大会上的贺信中的句子,“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张校长对比了聊城地区区域内几所学校的情况,介绍了聊城三中的起起落落:十几年前,在聊城数一数二,和聊城一中并驾齐驱,后来因为其它原因,落后到第七八名,到09年后逐步上升到第四名,落后于莘县实验高中和莘县一中,特别是聊城一中,作了很多工作,才打造出了这样的效果,但下一步的计划是用五年的时间超越莘县实中和莘县一中,再用五年的时间追赶或超越聊城一中。
大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
张校长告诉大家,聊城三中的大教育思想是: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现在抓教育比以前抓得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后得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差距,要把教育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让教师和学生有教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怎么做要有评价的全面和评价标准,要把老师引到学习和研究的轨道上来,把老师从体力劳动转者回归到脑力劳动者,把老师从交通警察和严厉的警察变为导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和论证,认为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会使聊城三中发生大的变化。
张校长认为,高中学校翻转课堂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的效果是提高成绩和分数,否则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长和社会都不满意。
翻转课堂—三环锁: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
现在聊城三中的主要目标是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以翻转课堂为起点和基点,逐步打造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使老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实现过程中,不断形成自我,不断得到幸福,用智慧和幸福创造更大的智慧和幸福。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四化”: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全面管理精细化。
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为聊城三中的翻转课堂上三环锁,打造了三个保险箱。如果不实行信息化,可能不会使成绩得到提高,但是就会像衡水中学:老师苦教,学生死学,学不会就往死里学,教不会就往死里教,练不会就往死里练。但是,家长和社会对信息化仍有顾虑,为了打消家长和社会的顾虑,在上述三个化取得初步成绩的过程中,再实现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就是一个翅膀,三化插上这个翅膀,就会使学校实现跨越和腾飞。
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与思考
会上,张校长介绍了聊城三中的基本工作过程:学习,宣传,动员,选择,培训,实践,推广。转课堂实施的保障措施有:人员组织,设备资源,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师生培训。
张校长提出了问题与思考:
(1)怎么在全校内全面常态化?
张校长提出了希望:如何在减负提能的前提下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提高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和提分的能力。并且要高效,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使老师每天少工作三小时,学生每天少趴课桌上学习三小时,可以把时间放在锻炼身体和做公益活动上。只有减负提能高效,才能让老师、学生、社会和学校教育自动改道到翻转课堂高效的模式上来,这就是一场革命,虽然前景很好,但是道路很艰难。学校从去年九月实施翻转课堂来,遇到了很多困难,今年六月,收获了硕果。
(2)如何让学校再腾飞?
张校长提出了信爱教育,信爱教育使教育学校形成无障碍无阻力的千古微校;幸福教育:幸福和教育各提高学习效率20%以上,加起来提高50%,而且使老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快乐幸福,智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幸福的人生和智慧的人生。
第五篇:英语常态课活动总结
关于参加晋中市初中英语课题研究的通知
各县(区、市)教研室、市直各学校:
当前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将本地课堂教学模式与英语教学融为一体,提升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经研究决定,拟在全市初中学校范围内开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不同课型的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望各学校踊跃申报。在申报时,可以就其中一种或多种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课题名称自拟。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一、总课题名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不同课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目的总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为了提升我市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具体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各种课型的基本操作模式;
3.通过对不同课型优质课的分析与总结(包括优秀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总结),激发优秀教师的工作热情,引导她们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从感性行为上升到理性行为,进一步提高她们的教
学能力;
4.通过课题的研究,辐射、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提升她们的执教能力;
5.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研究思路
研究文献资料、培训实验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总结科学方法、交流研究成果、推广典型经验、师生教学相长。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观察分析、总结提升
五、申报程序
参加实验的教师要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附件1),经学校、县(区、市)教研室批准后,以县汇总(附件2)上报市教研室初中组,纸质材料采用A4纸一式三份报教研室刘文军老师,电子版以excel格式发到指定邮箱,经教研室领导和专家批准后准予立项。
六、申报时间
课题申报截止日期:2013年1月31日
七、联系方式
课题联系人:晋中市教研室 刘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