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初三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小结)
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成的,分子是很小的,直径约10-10m,通常物质中分子的数目是很多的,如一颗露珠中约有1021个水分子。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能够有力地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如花香等。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r(分子间的距离)=r0(分子的直径)时,引力与斥力相当;当r
二、内能与热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反映了构成物体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我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热能或内能。内能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形式的能,内能有大小,其大小与温度的高低、物质的种类、质量的多少、状态与结构均有关系。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外界对物体做功或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或向外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少。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2、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叫热量,其单位为J(热量不能说“具有或含有”,只能说“转移或传递” “吸收或放出”)。
3、热值:质量为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其单位是J/kg,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某种燃料所放出的热量用“Q=mq”进行计算。
三、比热容:
1、物体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常用比热容来表示,即:质量为了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C),其单位为:J/(kg℃)。
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Q=CmΔt进行计算。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热机(小结)
一、热机:将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如蒸汽机、蒸汽轮机、内燃机、燃气轮机、空气喷气发动机、火箭等。
二、内燃机:
1、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从而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内燃机。常见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2、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内燃机都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活塞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组成一个工作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做功一次。
3、汽柴油机的异同:①在构造上,它们都有气缸、活塞、曲轴、连杆、进排气门,但汽油机有火花塞和化油器;柴油机有喷油嘴和油泵;②在工作过程中,汽油机吸入的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而柴油机吸入的是新鲜空气;压缩冲程结束时柴油机内的温度和压强都远高于汽油机(柴油机的效率高于汽油机);做功冲程开始时,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点燃式),柴油机靠喷油嘴喷油(压燃式)。
三、热机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份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之比叫热机效率,用公式η=Q有用/Q总。一般热机效率都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废气和冷却系统都要带走大量的热,热机效率的高低还与热机的种类有关,在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中,由于高温高压的蒸气和燃气都是通过喷嘴直接喷到带动轮子转动的叶片上,从而大大提高了热机效率。
对于内燃机,在使用过程中,要提高其热机效率,主要是通过:让燃料充分燃烧、保持良好的润滑和冷却系统适当的温度等方式来实现。
第三章 电与磁(小结)
一、磁现象: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有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之分),磁体上磁性最强和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南极(S)和北极(N)。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2、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具有一条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而产生的;磁场有一定和形状和方向,人们规定:放入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场有强弱,其强弱用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进行描述。
3、磁感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形状和方向,人们常根据细铁屑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而画出的一条条假想的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内部磁感线从S极到N极)。磁感线的性质:磁场中任意一点的磁感线的方向跟放在该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一致,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为不相交的闭合曲线。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钢磁化后能够保持磁性,叫硬磁性材料,铁磁化后不能保持磁性,叫软磁性材料。
二、电现象:
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物体是否带电或带什么电,可以通过验电器进行检验,它是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制成的。
摩擦起电并是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最常见的是带负电荷的电子从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上)。把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由于电荷的转移,使它们都不带电的过程,叫电荷的中和。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用“Q”表示,单位是有:库仑(C)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e),换算关系为:1C=6.25ⅹ1018e。
2、电场:跟磁场相似,带电体周围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叫电场。它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电场力的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
3、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但在绝大多数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跟实际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持续提供电荷的电源;二是要有电荷移动路径的电路。
4、电流具有能量,电流通过用电器能够做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三、电与磁 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通过实验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后来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①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形状是:以导线为中心抽心圆,方向可用右手直导线定则进行判定;②通电螺线管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其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方向可用右手螺线管定则进行判定。
2、物体产生磁性的原因:在组成物质原子中,核外电子绕核高速旋转,形成了环形电流,根据通电螺线管原理可知,每个原子都可看作是一个微型的小磁针,在大部分物体中,这些数目众多的小磁针指向紊乱,不显磁性,若在一定条件下,使它们指向一致,则物体就有了磁性。
第四章 认识电路(小结)
一、电路:
1、用导线将电源、开关、用电器等电路元件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2、电路有通路、断路、短路三种状态,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断开了的电路叫断路,电流不经用电器而直接从电源的正极流回负极的电路叫短路。
3、采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二、电路的连接:
1、常见的电路:
①、把电路元件逐个依次首尾连接起来所形成的电路,叫串联,其特点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任意一个开关都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
②、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所形成的电路,叫并联,它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电流路径,干路开关可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各支路的通断;
③、由串并联电路组合而成的电路,叫组合电路;
④、由大量电子元件及相关线路集合而成,能完成某一固定任务的电路叫集成电路。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步骤:先将电路元件基本上按电路图上的大致位置放置,将导线放在各元件之间,再从电源的某一极开始连接,开关处于断开位置,导线只能接在接线柱上且软导线应顺时针缠绕,导线一般不交叉,连接结束后,经检查无误,试触开关,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3、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先分析实物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某一极开始,顺着电流路径,找出各元件的串并联情形,再采用规定的符号画出电路图,表示导线的线段一般要做到“横平竖直”,同时注意图案的分布和排列的美观性。
三、电路的创新设计:
1、为了使串联的节日小彩灯不会因某一个灯泡损坏而影响整串彩灯工作,可以将小彩灯先两个两个地并联,然后再串联起来接入电路。
2、在答题电路中,事先将问题与相应正确答案的触点用导线连好,在使用时,只有答题者接通正确答案的开关时,灯泡才会亮。
3、在病房呼叫电路中,床头开关与值班室中相应指示灯串联构成一条支路,所有病床支路并联后接入一个电铃,就会满足任意一个病人按下开关,护士就马上会知道的要求。
4、由光控开关与声控开关串联后接入楼梯电路中,可实现白天灯不亮,晚上有声响时灯亮的要求。
第五章 探究电流(小结)
一: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电流不仅有方向,而且有强弱,每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I)表示,其定义式为:I=Q/t,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基本单位是:安培(A)1A=1C/S,其它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换算关系为:1A=103 mA=106μA。
A,通常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2、电流的测量:测量工具—电流表○(0-0.6A和0-3A),使用时:必须把电流表串联接入待测电路之中,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不允许测量超过其量程的电流,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直接将电流表接入电源(否则会因放电电流太大而烧毁电流表和电源)。一般在连接好以后要进行“试触”,以确定其量程及连接方法是否正确。
3、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
二、电压:
1、电压是在电路中驱使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常用“U”表示,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基本单位是:伏特(V),其它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换算关系为:1KV=103V=106 mV =109μV。常见电源电压:1节干电池:1.5V;1节蓄电池:2V;照明电路:220V;动力线路:380V;对人体安全电压:36V以下。
V,常用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2、电压的测量:测量工具—电压表○(0-3V和0-15V),使用时:必须把电压表并联接入待测电路两端,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不允许测量超过其量程的电流,可以直接将电压表接在电源的两极(此时测出的数值为电源电压)。一般在连接好以后也要进行“试触”,以确定其量程及连接方法是否正确。
3、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部份两端的电压之和U=U1=U2;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即:U=U1=U2。
三、电阻:
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常用“R”表示。电阻是导体的特性之一,任何导体在通常情况下都有电阻。电阻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欧姆(Ω),其它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换算关系为:1 MΩ=103 KΩ=106Ω。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及导体本身的材料ρ和外界温度均有关系,其关系为: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R=ρL/S),此外,绝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电阻器:电阻器是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元件,它又分为定值电阻和可变电阻两大类,其中可变电阻的代表是:滑动变阻器,实验室常用的滑动变阻器为“四个(或三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使用时,一般按“一上一下”接线法接线,其规格为“ХΩХА”指的是:该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第六章 欧姆定律(小结)
一、欧姆定律:
1、大量实验表明: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规律,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欧姆于1826年通过实验发现的,因此被称为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用公式表示为:I=U/R。
2、欧姆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①在同一电路、同一电阻或同一用电器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满足欧姆定律;②由I=U/R推出U=IR和R=U/I可用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计算,但在:U=IR和R=U/I中电压和电阻两个物理量与其余两个物理量之间不成正反比例关系;③在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为:I-A,U-V,R-Ω。
二、电阻的测量:
1、在实验室中我们常采用伏特表和安培表配合(伏安法)对电阻进行测量,其基本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实际测量时的一般步骤:①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位置,滑片P置于阻值最大的一端;②经检查无误后,试触开关,观察读数,确定连接方法及量程选择是否正确;③闭合开关,观察并记录两表的示数;④移动滑片P,测出三组不同电压值与电流值;⑤根据所记录的数据,通过R=U/I算出未知电阻RX的值。
2、电阻的其它测量方法:①用一个已知电阻和一只安培表测电阻:将已知电阻与未知电阻并联,利用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的特点,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测通过R已知的电流,从而可算出电压,第二次测出通过RX的电流,再利用R=U/I计算)就可完成;②用一个已知电阻与一只伏特表测电阻:将已知电阻与未知电阻串联,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测R已知两端的电压,从而算出电流,第二次测出RX两端的电压,再利用R=U/I计算)就可完成。
以上两种方法,也可简记为: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电路图中缺哪只表,就在相同的位置处用已知电阻R0去更换,然后通过两次测量就可完成。
三、等效电阻:
1、用一个效果相同的简单电路来替代一个复杂的电路,这个简单的电路就叫那个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如用一个电阻来替代几个电阻,这一个电阻就叫那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
2、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
①在串联电路中,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串=R1+R2; ②在并联电路中,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并=1/R1+1/R2(R并=R1R2/
3、串并联电路的分压和分流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的分配跟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在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第七章 电功 电功率(小结)
一、电功:
1、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电功的大小:实验表明:电流做功的大小跟电流成正比,跟电压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W=UIt(此外,还可以通过W=I2Rt和W=U2t/R及W=Pt进行计算)。
3、电功的单位有:焦耳(J)和千瓦时(KWh),1 KWh=3.6Х106J 1J=1VAs。
4、电功的测量:日常生活中,常用电能表来对电功进行测量,电能表上两次读数差,就是该段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实验室也可利用伏安法及秒表对电流做功多少进行测量。
5、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一部份电能会转化为热能,这一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其大小计算公式为:Q=I2Rt,它是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首先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被称为焦耳定律。凡是要计算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都应该使用该公式进行计算。
二、电功率:
1、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叫电功率,常用“P”表示,它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电功率的大小,实验表明: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成正比,与电压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P=UI(此外,还可以通过P=I2R和P=U2/R及P=W/t进行计算)。
3、电功率的单位有:瓦特(W)、千瓦(KW)和兆瓦(MW),换算关系为:1MW=103KW=106W。
4、电功率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伏安法对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进行测量,测量原理是P=UI;日常生活中也可利用电能表和秒表对电功率进行测量:先计算出电能表每转一圈电流做功的大小,然后测出电能表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再利用P=W/t就可测出用电器的功率。
三、灯泡的电功率:
1、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U额”表示,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用“P额”表示,它们通常都被标在用电器的铭牌上。根据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可求出用电器的电阻值:R=U2额/P及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I=P额/U额。
2、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用“U实”表示,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叫实际功率,用“P实”表示。实际功率会随实际电压的变化而高于或低于额定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P实/P额=U2实/U2额
即: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之比等于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平方比。
4、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由于电流相等,电压的分配跟电阻成正比,故电功率的分配也与电阻成正比,即:电阻越大,电功率越大;
在并联电路中,由于电压相等,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故电功率的分配也与电阻成反比,即:电阻越小,电功率越大。
若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并联接入额定电压的电路中,其每只灯泡的功率为额定功率,两只灯光的总功率为一只灯泡额定功率的两倍;若将它们串联接入额定电压的电路中,则每只灯泡的功率为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两只灯泡的总功率为一只灯泡额定功率的二分之一。
第二篇:教科版初三物理下册知识小结
教科版初三物理下册知识小结
第八章 电磁铁 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小结)
一、电磁铁:
1、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叫电磁铁,当电流通过螺线管时,螺线管产生磁性,铁芯被磁化,从而使磁性大大增强;当电路断开时,磁性消失。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通过电流的大小及线圈与铁芯之间的间隙均有关系:匝数越多、电流越强、间隙越小,磁性越强。
3、电磁铁的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流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的强弱来控制;磁体的南北极由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控制。
4、电磁铁被广泛应用于电磁起重和电磁选矿及制作电磁继电器等。
二、电磁继电器:
1、电磁继电器主要由电磁铁、衔铁、弹簧、触点及控制电路的电源、开关等组成。当控制电路的开关接通后,电磁铁产生磁性,吸引衔铁,拉下触点接通工作电路;当控制电路的开关断开后,电磁铁失去磁性,衔铁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弹回,断开工作电路。
2、电磁继电器是用低电压、弱电流去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装置,它相当于一个远程或自动化开关,被广泛应用于密封、高压、危险等恶劣环境中,来实现远距离操纵和自动化控制。
三、电磁感应现象:
1、闭合电路的一部份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有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及磁场方向均有关系,其关系可用右手定则进行判定。
3、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叫发电机。它主要是由定子和转子组成,模型发电机的定子是线圈,转子是磁场,电流是通过电刷输出的;而实际发电机则采用了线圈不动而磁场动的方式,且磁场采用了电磁铁,以获得较强的磁场能量。
4、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交变电流中,电流在1秒钟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我国电网中所使用的交流电,其频率为50 Hz(电流的方向在每秒钟内改变100次)。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转动,导体受力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均有关系,其关系可用左手定则进行判定。
2、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原理制成的、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电动机,它主要由定子和转子组成。
3、在简单直流电动机中,当线圈平面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的装置叫换向器,它是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铜半环组成,它能保证线圈不停地转动。
4、电动机的构造简单、效率高、对环境的污染小,因此被广泛地使用。
五、电话和传感器:
1、电话是由话筒、听筒及拨号设备等元件组成,工作时话筒将声音的振动通过纸盆带动在永磁场中的线圈振动,根据电磁感应可知,线圈中就会产生变化的电流,从而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而传给对方的听筒(现代电话的话筒通常采用碳精粒和金属膜片结构,金属膜片在声波的作用下振动,使碳精粒的松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变化,从而直接产生大小变化的电流),听筒则将电信号通过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还原为振动的声音。
2、能够将声信息、光信息、热信息、力信息等等其它信息转换为电信息的器件或装置,叫传感器,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技术及自动化控制之中。
第九章
家庭用电(小结)
一、家用电器:
1、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且服务于家庭生活的电器设备,叫家用电器,通常有:照明类、电热类、电动类、信息类等类型,其功率差别较大,从几瓦到几千瓦不等。
2、家用电器与电源的连接有固定式和插接式两种,其中插接式主要由插座和插头组成,它们分别有两孔和三孔及两脚和三脚等形式,其中左孔为中性线(零线),右孔为相线(火线),上孔为接地保护线。
3、测电笔是检验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及物体是否带电的简易工具,使用时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裸导线,当辉光管发光时,表明接触的是火线。如果电路中的用电器无法工作,用测电笔测插座,发现两孔都发光,则表明进户线一端某处的零线断路。
二、家庭电路:
1、一般家庭电路是由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用户保险→插座、支路开关→用电器等组成。其中闸刀开关和用户保险也可用空气开关替代。
2、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在家庭电路中一定要安装熔断器和漏电保护器等装置,且开关接在火线上。保险丝的选用原则:使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禁止用其它金属丝代替保险丝。
3、现代家庭由于用电器越来越多,总功率较大,一般都通过多回路来解决相互影响的问题,且线路均采用管道暗铺的方式。
三、安全用电与保护:
1、触电是指人体与电源接触且有电流通过的情形,实验表明: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30mA以上时,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从而发生触电事故。由于人体的电阻约为500--2000Ω,故对人体的安全电压约为50V以下。
2、引起触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两种,其中,低压触电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地与火线接通;高压触电有高压电弧触电和高压跨步触电两种,为避免触电事故发生,人们应当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同时做到家庭电路使用保护装置。
四、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1、现代家庭电器越来越多地走向自动化、智能化,比如:楼道开关、自动洗衣机、微电脑电饭煲等。
2、中央微处理器(CPU)是家庭智能化的主要部件,它会按照人们事先设置好的程序向各电子电器发出工作指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第十章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小结)
一、神奇的电磁波:
1、像石子投入水中会激起水波一样,变化的电流也会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激起变化的电场,这种相互交替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它是一种带有能量的横波。
2、在电磁波中两相邻波峰间的距离叫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 ;电磁波在1秒钟内波动的次数叫频率,用“f ”表示,单位是:Hz ;电磁波在1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叫波速,用“v ”表示,单位是:m/s。电磁波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一定值:c=3Х108m/s,电磁波的波速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为:波速=波长Х频率,即:C=λf。
3、根据电磁波的波长不同,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3000m----0.3mm)、红外线(0.3mm---0.75μm)、可见光(0.75----0.4μm)、紫外线(0.4μm---10nm)、X射线(10nm---0.1NM)、γ射线(0.1nm----0.001nm),我们常见的传播电视用波的波长为3---6m。
二、电磁波的应用:
1、电磁波被广泛应用于携带和承载信息以及高能量、强穿透等方面,如燃烧钠盐会发出黄光等,利用光谱分析可帮助我们检测物质;利用电磁波能承载信息,被广泛地用于无线电广播、电视电话等方面;利用高频电磁波具有很高的能量,制作医用γ刀、探伤仪、电磁炉、激光器等。
2、人们在利用电磁波承载信息时,通常是先将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话筒、摄像机等装置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调制器”把这种电信号加入到电磁波中,并发射到远处,用户通过收音机、电视机等装置接收下来,进行“解调”,把这些有用的电信息分离出来,再还原成声音和图像。
三、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
现代通信网络主要采用:卫星通信、光纤光缆通信、移动通信等主要方式。其中,卫星通信主要是利用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作为中转站而进行电磁波的传输的方式,如卫星电视节目、GPS定位等;光纤光缆通信主要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的传输,它具有高抗干扰性及损耗低、传输距离远、容量大等特点,如因特网等;移动通信是利用地面基站作为中转的微波通信技术,又叫数字蜂窝系统,它使通信技术得到普及及推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第十一章
物理学的发展与能源技术创新(小结)
一、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大量事实表明: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移和转化,如机械能与内热、机械能与电能、电能与化学能、化学能与内能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在不同物体之间实现相互转移和转化,且在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能的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决定了:永动机是不可能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2、实际上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移或转化过程中,都不可能全部被转移或转化,总会或多或少地要损失掉一部份,即有:能量的转化效率η = 输出有效能量/输入能量(η﹤1)。如何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是节能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原子核、核能
1、近代物理学家们通过α粒子散射等实验研究发现: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2、物理学家们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发现:凡是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天然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即它们都能发出一种可以穿透黑纸并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并把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通过对放射性元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元素发出的射线主要有三类:α射线(实际上是带正电的氦原子核流)、β射线(实际上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实际上是一种贯穿能力极强的电磁波)。放射性元素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杀死癌细胞,检查人体病变及金属探伤等等,但大剂量的照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重原子核分裂成较轻原子核的过程叫重核裂变;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的过程叫轻核聚变,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如铀核裂变在其链式反应可控情况下制成核反应堆,即现阶段的核电站,如果链式反应不可控,则就成为原子弹;氢的同位素氚在可控核聚变条件下,将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能量,但在不可控条件下就会成为比原子弹更具威力的氢弹。
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在当今世界中,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但能源危机又反过来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能源按其利用的程度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在常规能源中按其利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中煤、石油、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在地球上已日渐枯竭,成为能源危机的主要对象。
2、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提高常规能源的转化效率以及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是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开发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潮汐能等新型能源是人类今后解决能源需求的主要方式。
第三篇: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小结)
一、物理学是一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是一门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素质、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学科;它研究和主要范围包括:力、热、声、光、电、原子学等内容,它研究的广度大到宇宙,小到夸克,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观察思考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步。
三、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采用标准量去跟待测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其它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其换算关系为: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um=1012nm;
2、在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是多大,最小分度值是多少,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测量时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要估读出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3、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有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滚轮法等。
四、误差:测量值与物体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跟错误不同只能减小不能避免,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一是尽可能地使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二是对同一物体多测几次,然后取其平均值。
五、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对于多因素影响结果的事物中,先固定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并研究它对事物的影响,然后再变更其它因素进行研究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小结)
一、我们所处的世界既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又是一个运动的世界,其运动的形式分为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类,在宏观运动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在微观运动中,分子、原子、电子等的运动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二、在宏观运动中,人们常通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也就是说:在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总是要先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这个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则可略去不提;参照物的选择不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可变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在宏观运动中,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是否直曲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都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速度,用公式V=S/t计算,其单位为m/s或km/h,换算关系为:1m/s=3.6km/h,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可以通过s与t的比值进行计算,但不与s与t成正反比例关系;在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大致快慢程度用平均速度表示,即:
V平=S总/t总;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而画出的路程随时间而变化的图线,叫s-t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图线越陡,速度越大;斜向上方的直线表示物体沿规定的正方向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斜向下方的直线表示物体沿规定的反方向运动;
如果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而画出的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图线叫v-t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斜向上的直线表示物体运动越来越快,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匀速运动,斜向下方的直线表示物体运动越来越慢。四、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能量是一个与物体的运动形态有关的物理量,能量有大小,其国际单位制单位为J。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但这些能量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即不同的能量对应着不同地运动形式,如机械能、热能(内能)、电能、光能、原子能、化学能等等,其中机械能又分为动能和势能,而势能又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分;
各种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移和转化,且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第三章:声现象(小结)
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开始,发声开始,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从声源发出后,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进行传播的,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较慢,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钢铁中约为5000m/s.二、乐音的三大特征: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乐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大特征。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振动频率的高低,其关系为: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和声音的分散程度;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其音色一般不同,人们常利用音色来辩别发声体。
三、奇异的声现象:
1、回声:声音传出后,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去,这种被反射回去的声音,叫回声,回声与原声之间相差0.1秒(相距17米)时,人耳能够区分,利用回声可以测距:两处之间的距离=声速Х原回声之间的时间差/2;相差0.1秒以内时,人耳不能区分,此时回声有加强原声的作用。
2、混响: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持续的时间叫混响时间,一般剧场、影院都要考虑混响效果。
3、共鸣: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声,而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共鸣现象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能量。
四、噪声:由发声体杂乱无章地无规则振动(波形图不规则)而产生的声音或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叫噪声。
噪声的等级是由响度的单位—分贝(dB)来表示的,要保证睡眠,噪声不应超过50分贝;要保证学习,应不超过70分贝;要保护听力,应不超过90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消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吸声)。
五、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1、回声定位:声呐、超声测速仪、超声导航仪、医用B超仪、金属探伤仪等都是回声定位技术的应用;
2、超声传递能量:体外碎石仪、室内加湿器、超声清洗机等都是运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的原理;
3、由于次声波的频率与人体的频率相接近,当次声作用于人体时会引起人体器官的共振,给人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次声波对人体是有害的,必须防止,但又由于次声波具有穿透能力强、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小、不易被吸收等特点。故如何防止次声危害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4、声识别技术:人们利用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不同而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声识别技术装置,如声控开关、声控门等。
第四章
在光的的世界里(小结)
一、光的直线传播:
1、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之分。
2、光源发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ⅹ108m/s,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要略小一些。
4、为了表示光传播的路径,人们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的定义: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有一部份光会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异侧,两角相等)。
3、由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不同,其反射效果有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之分,但每一条光线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由于镜面反射的作用,人们常把镜面制成凹面镜和凸面镜,其中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三、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不仅可以使光线发生镜面反射,而且也可以使物体成像,其成像规律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的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遵循光的折射定律,即: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别的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别的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异侧、密度大的角度小)。
五、凸透镜成像:
1、能够让光线透过的镜子叫透镜,有凹透镜凸透镜之分。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有虚焦点,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有实焦点。
2、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3、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凹透镜中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六、神奇的眼睛:
1、眼睛主要由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玻璃体(相当于介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睫状肌(相当于变焦系统)、瞳孔(相当于光圈)等组成。
2、眼睛分为正常眼(明视距离为25cm)、近视眼(明视距离小于25cm)、远视眼(明视距离大于25cm),其中正常眼由于睫状肌的调节作用,远近物体的像都能呈在视网膜上;近视眼则由于睫状肌的调节功能减退,焦距变小(眼球前后直径变厚),远处的物体,只能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矫正就必须佩戴凹透镜,使远处物体的光线在进入眼睛之前变得发散,从而能成在视网膜上;远视眼则正好相反,它是由于晶状体的变化(眼球前后直径变薄),焦距变大,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要矫正就必须佩戴凸透镜,使近处物体的光线在进入眼睛之前变得会聚,从而成在视网膜上。
3、眼镜的度数=(1/焦距)ⅹ100(焦距倒数的100倍,焦距的单位是米)。
七、通过透镜看世界:
1、望远镜:能够将远处的物体拉近、放大并呈现在眼前的透镜组合叫望远镜,它主要由支架、镜筒、物镜(f较大的凸透镜)和目镜(f较小的凸透镜)等组成,其光学原理是: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在焦点外附近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又刚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通过目镜的放大作用放大后,就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故通过通常的天文望远镜看到的物体都是倒立放大的虚像(镜筒的长度等于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之和),而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军用望远镜为了观察的方便,在物镜与目镜之间还加装了一个三棱镜,从而使我们所观察到的物体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能够将微小物体进行放大的透镜组合叫显微镜,它主要由:底座、镜臂、镜筒、物镜(f较小凸透镜)、目镜(f较大的凸透镜)、反光镜(凹面镜)等组成,它成像的光学原理是:微小物体由于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且接近焦点处,通过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就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又刚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由目镜对它进行再次放大,从而得到一个放大倍数很大的倒立的虚像(镜筒的长度也几乎等于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之和)。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ⅹ目镜的放大倍数。
八、走进彩色世界:
1、白光(如太阳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其中红光偏转角度小,紫光偏转角度大。
2、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由它们不同比例的组合可形成各种色光;而品红、黄、蓝则是颜料的三原色,由它们不同比例的组合可形成各种颜色的颜料。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其它颜色的光就会被吸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其它颜色的光也会被吸收;能让全部色光透过的是无色透明体,能反射所有色光的是白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的是黑色物体。
第五章:物态变化(小结)
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1、在通常情况下,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比如:水就有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六种: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
2、地球上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吸热后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冷液化(或凝华)成雨滴(或冰晶)而落回地面,开始新的循环。
3、水是宝贵的资源,又特别是淡水,只占整个地球含水量的2.7%,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量的25%,因此,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水源,合理地利用和使用水资源。
二、熔化与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固体有晶体与非晶体之分,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如冰、雪、食盐、糖、海波、各种金属等,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同一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含有杂质的固体其熔点和凝固点要降低(如保险丝、食盐水等);而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如松香、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且温度要不断升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3、晶体熔液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液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且温度会不断降低。
三、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在任意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条,即: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而沸腾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即沸点)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实验表明:液体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含有杂质的液体其沸点要升高(如水中加碱会使水的沸点升高)。
3、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一些难于液化的气体要采取既降低温度又压缩体积的方法才能使其液化,气体在液化过程中要放出大量的热。
四、升华与凝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如干冰在升华时吸热可使舞台上水蒸气液化,从而制作出人造仙境),在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如冬天霜的形成等)。
五、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物质除固、液、气三态外,还有多种状态,如:等离子态、超固态、软物质等,这些新物质、新状态、新材料的出现,将人类文明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小结)
一、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千克,其它单位还有吨、克、毫克,换算关系为: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
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秤。托盘天平主要是由底座(分度盘)、横梁(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指针)、天平盘和砝码等组成。调节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面上,再把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使用时按“左物右码”的原则轻拿轻放物体,砝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添加,最后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读数时,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左端所对的刻度值,就是物体的质量。天平的保护:不能用天平测量超过最大秤量的物体,取放物体、加减砝码时都要轻拿轻放,砝码要用镊子夹取,用后还回盒内,不能将带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入天平盘,以免损伤天平盘。
二、在物理中,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m/v,单位是:kg/m3或g/cm3、kg/dm3,其换算关系这:1 g/cm3=1 kg/dm3=1ⅹ103 kg/m3。密度的测量:根据ρ=m/v可知,要测量物质的密度,应先测量其体积和质量,质量一般用天平测,体积则可采用刻度尺、排水法、排砂法及量筒等进行测量。
运用密度知识,可鉴别物质,可进行质量和体积进行计算。
第四篇:初三物理教科版《比热容》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16.3-1和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第五篇:初三物理实验小结
初三物理实验总结
李根林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职责越来越不是单纯地教,更多的应该是导。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突出一个“学”字,引导学生学得主动,学出效果。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人的能力中最关键的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这种能力的获得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而物理实验课正是这些最佳途径中的一种。
学生的实验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型方法和策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课前指导。鉴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所掌握的知识未成系统,因此每做一个实验,都必须做课前指导。如从网上搜索,查阅有关实验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料。
2.分工合作。实验方案确定后,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如实验中遇到障碍,应当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请教师指导等,做到人人动手,个个进入角色。一遇意见分歧,心平气和地分析、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然后带着一系列新问题再查阅、再思考、再组织,如此反复、滚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最后达到实验的学习目标,形成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生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3.成果展示。步骤一是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教师先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并作书面鉴定。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4.反思。展示之后,教师应让出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阅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协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物理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合作学习的好场所、好机会,它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平时实验课中应大胆尝试。实施课改,执行新《课标》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加之近年提高了中考题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分值,从而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通过两年的探索和总结,可以看到现在我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前几届有所增强。这对提高我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它反映出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实验重视不够,也反映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为此,应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质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实验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
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
2、操作不规范
3、背实验和数据,违背实验事实。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其实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
4、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不去推敲其合理性,如探究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不是严格按要求把高度作为控制变量;在其他问题上也是不注意让“别的量保持不变”。
二、造成上述错误的原因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比较盲目,缺乏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有的问题虽然存在某一部分学校的学生或个别学生身上,但反映了我们一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不到位,而是为了实验操作考试而做实验。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操作时,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教师讲得太多,包办做得太多,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数据和结论让学生记住。有的学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规定太死,如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平均速度,观察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教师先把一些数据给学生规定好,让学生按教师事先设想的数据去做实验。这些做法抹杀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养成了在实验操作中的依赖性和封闭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这几次实验操作考试,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的学生整体实验操作能力比较强,这是与平时教学和后期训练分不开的。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