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物理辅导材料——测量(教学案)
初三物理辅导材料——第一轮复习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要点】
1.基本工具: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测量液体体积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
2.国际单位: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和光年(ly)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千米=10米,1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10微米=10纳米;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3600s;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dm、cm、mm、升(L)、毫升(mL)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10dm=10cm=10mm,1L=1dm,1mL=1cm,1L=10mL
3.测量工具的使用: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1)刻度尺在被测量物体上的位置不要_______,(2)使用厚刻度尺时要使刻度线尽可能与被测物体________,(3)观察刻度线时视线要跟尺________。
在使用停表(秒表)时,观察示数时视线要跟表面________,且要注意最小分度值。使用量筒(或量杯)时要注意(1)不能超过量筒的________,并且要注意最小分度值,(2)读数时,视线要与________________齐平(水银时要与凸液面齐平)。
4、特殊测量:有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要选择适当的间接测量方法。如(1)测多算少法(2)化曲为直法(3)以轮代尺法(4)化暗为明法等。
【典型例题】
1.估计物体的长度:
例1.一支未使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10cmB.20cmC.30cm
D.40cm
2.刻度尺的读数
例2.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____mm,所测铅笔的长度________cm。
3.单位换算:
例3。科学家研制出直径为33nm的碳钠米管,33nm合_______m。
4.秒表的读数:
例4。图中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s;
提示:小圈里的示数单位为分钟,大圈的单位是秒)
5.间接测量:
例5.给你同样三块长方形的实心
砖,要求只用一把刻度尺测出砖的内部
b
第二篇:测量电功率教学案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课时安排:1课时
城郊二中
王申
张凌
张淑铮
教学目标
1.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理解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意义。
重点: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实际功率的方法,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学:
1.小活动:请每一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小灯泡上的数据进行观察,说明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UI,为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打下基础)。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时,它的功率是否改变?如果我们要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用哪种方法呢?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一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测出灯炮两端的()和通过灯泡的(),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电路]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设计如下电路,请画出.
[实验器材]:1.小灯泡:额定电压________,4.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___________,允许通过最大电流
___________A.
5.电源___________V;6.开关;7.导线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
记录.
5.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
据
(记
录)
表
格
:
[实验结论]
(1)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
功率().
(2)小灯泡的亮度由()决定,()越大,小灯泡
越亮.
[评估]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交流,谈谈你在设计实验及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感想,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探: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始终处于()状态.
2.合上开关前,应检查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在()的位置上,3.电路中要接入滑动变阻器,用来改变小灯泡两端().
4.不是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用电器的功率不是额定功率,该叫什么呢?
5.今天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装置与上一章测“小灯泡电阻”时的装置一模一样.测量的内容也一样,都是灯泡两端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实验过程中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基本一样.有不一样的吗?电阻可以求平均值,今天测的功率能求平均值吗?
说明:
1.小组内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一些问题。2.小组间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再共同解决一些问题。3.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引练:运用知识,训练技能
1.学生完成课本127-128面作业题,然后小组内交流,小组间展示、评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2.教师围绕学习目标有选择地展示或补充。然后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评价。
引展: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1.学生总结后教师概括归纳: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和方法?(2)测“小灯泡功率和测“小灯泡电阻”的不同点
2.拓展延伸:要想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现有如下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2.5 V,允许通过最大电流0.4 A),电流表(量程为0~0.6 A和0~3 A),电压表(量程为0~3 V和0~15 V),蓄电池两个(每个2 V,两个串联),滑动变阻器(0~10 、1.5 A),导线数条,开关一个.
(1)电流表的量程应选___________A,电压表的量程为
___________V.
(2)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实验器材连成实物电路(导线不要交叉).
(3)根据你所连电路,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
___________端.
(4)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应使电压表示数指到___________V.若此时电流表示数如下图,则小灯泡额定功率是
___________W.
五、板书设计
[测量原理]P=IU
[结论]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来决定,在额定电压
下,小灯泡才能正常发光.
第三篇:长度的测量教学案
长度的测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用具
示教刻度尺、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趣味活动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一条竖直一条水平但长度相同。让学生目测比较这两条直线的哪条长哪条短。结果: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结果。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目测不准的原因与直线一直一横有关,这时可以让两个差不多高的同学一个站在教室前面,一个站在教室后面,再让学生们来目测谁更高些。)目的:让学生知道单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的。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只有利用测量仪器进行准确的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测量的仪器有许多种: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等。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方法
1)学生回忆、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方法。
常见的方法举例:学生用三角板测量直线长,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90o角;体育课跳远时用皮尺测量距离;用卷尺量桌子的高度等;还有,刨木头时用木尺测量木条是否刨直、砌墙时用的角尺测量墙角是否垂直成九十度、装修时利用软管中装水来检查两点是否在同一高度;有时还能看到有人利用自己的大姆指和食指尖距离来测量长度;跨步方法测量长度……等。
讨论:这些测量长度的方法中,哪些较准确?为什么?(测量工具上标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长度值。)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出示常见的刻度尺:三角板、钢卷尺、软皮尺、学生用塑料套尺等;向学生介绍精确度更高的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长度的单位 活动一:观察①学生数学课用的三角板上的单位②体育课用的软皮尺上的单位③钢卷尺上的单位等。
结论:长度的单位:米、厘米、毫米、分米、千米等。(为了使我国生产和贸易的流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国际单位制,从而渗透《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举例说明: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活动二: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科学书本的宽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要求:[1]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2]把三角板有刻度的一面朝上。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测量的姿势,及时发现学生测量时的不足之处,如身体向左偏、向右偏、斜视、没对准零刻度、忘写单位等。
结果汇报: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如果在测量误差范围内的,要给予肯定。那些斜视、身体偏着或没对准零刻度的学生测出来的值肯定是错误的。问题讨论: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 通过讨论、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①注意零刻度线和测量范围(量程);
②弄清每一大格的数值、单位及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向学生说明:刻度尺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不同的测量要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③刻度尺应放在被测物体面上,不能歪斜; ④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并正对观测点; ⑤读数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这一点学生尤其不注意,因为小学中是不要求的。)
⑥记录时书写要正确,别忘了单位。(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活动三:分组正确测量相同的铁圆柱体的长度。(注意使全体学生都用正确方法测量,得到较准确的测量值)从学生的测量结果中引出误差的相关内容。
4、误差
1)概念: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2)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3)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4)造成误差的原因: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5)减小误差的简单而有效的措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三、课堂小结(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一)、长度单位:
主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纳米nm等。
(二)、长度的测量
1、实验室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误差及处理:
1、概念:正确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
2、注意点:误差一定存在,不能避免或消除只能减小。
3、减小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作业设置:
1、选择下面几个题进行课外探究:
1、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如何测量一个自行车轮胎的周长;
3、如何纸上画着的一条弯曲的曲线的长度。
4、如何用一把刻度尺和二块三角板测量一元硬币直径。
2、同学间相互配合,测量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和胸围,并记录。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内容。
第四篇: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精选)
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主旨。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深入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的意趣,善于在阅读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的用意,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
内容简析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创意说明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难点在于主题的理解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勒罗的语言和神态上加以仔细的体会分析,并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较,从而去把握的主题。最好能从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体会中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作者的情感领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疑:
“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回忆、背诵
2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最兴吟诗作别,折柳相赠,以寄依依惜别之情。今人送别,也会叮咛祝福,相依缓行,不肯留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也许你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或思考的意义。可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却用漫画眼光将送行活动中的“尴尬”和“精彩”这两种决然不同的境界写得精妙传神,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聆听、感悟
二、初读感知备疑、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
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齐读、交流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①不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凄凉,悲伤。
③邂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4)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热切地说
三、从结构设疑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从语言上设疑
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引导学生自由质疑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1)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2)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送行》作业
【课前预习】
.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不谙世故()
②凄怆()
③邂()逅()
④尴()尬()
2.我的疑问:
3.阅读
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见他在说什么,我断定他正在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的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至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就像他的侧影一样,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呢?
(1)文段中加线的细节描写的句子都说明了勒罗的“送行”成功,请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读完全文请填空新课标第一网
从勒罗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从他不忘还别人的钱可以看出他的(),他告诉朋友自己喜欢看他写的戏剧评论,表现出他的()。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课后巩固】
拓展阅读:阅读梁实秋的《送行》,后面的问题
送行(节选)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tún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péng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rú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据拼音写出汉字。
tún积 xié在手上 péng松 rú动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骊歌:
耀武扬威:
纷至沓来: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和作者。
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
4、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相比也对送行有着同样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5、语言比较幽默犀利,请举例说明,并简单评析。
6、对于送行,作者的态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赞同?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略
2、略
3、略
4、“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5、“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以送行者的早与被送者的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语言的幽默性。“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更突出了这种幽默性。“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读罢让人啼笑皆非,可见作者的幽默诙谐。
6、略
第五篇:初三语文孟子教学案
初三语文孟子教学案
“以自学为主的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题《孟子》两章授时间3时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学习目标2:学习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学习目标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学习过程。
第1时(预习指导)
形式:
1、学生读准读顺。
2、结合注释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3、在书本上圈出注释中没有的,但你认为需要掌握意思的字。
4、做后题三在书上。
第2时(预习展示)
一、名言导入。
二、预习检测——认识孟子、读熟文本。
1、重点词语解释环而攻之而不胜()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
2、重点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三、质疑点拨
1、读懂文体: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2、读透文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它的散文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3、读出感悟。“人性向善,犹如水往下流,是一种自然之理。”
——《孟子章句上》
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并将性善论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章句下》
四、当堂训练对比阅读《王者贵天》刘向
五、后作业——读进作者。
1、孟母教子的故事。
2、孟子宣传仁义之道的故事。
3、表现孟子蔑视权贵、刚直不阿的品德故事。
第3时(预习展示)一导入新:故事: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引出题
(二)重温孟子:1.关于孟子的常识。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题、作者、体裁)二检查预习读文的情况:朗读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三,自主学习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这篇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文。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3字词检测:通假字及解释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这一题是帮助学生积累古今语义有差别的字和词,为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四质疑点拨-----讨论交流:学习文内容,思考:、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五拓展延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六、拓展延伸:随堂练习分层作业:1背诵文;2翻译文;3查找资料联系本内容,比较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说两的异同。
我的成功之处:
扎扎实实,稳稳当当,对学生中考的知识点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