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许先锋
一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入。“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紧张的第一学期以悄然离去,为了能更好的搞好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我把在下学期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经验:
1、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结合实际条件,灵活安排教学进度。这册书中,植物的生长周期与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凤仙花种植、养蚕的环节,都需要特定的时间,所以我先讲了第三四单元,一二单元则是穿插着进行,根据凤仙花和蚕的生长来讲授知识。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自主的发现,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2、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实践操作,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从而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求真、求实、多思、善问”。
4、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以积极的思维推动学习活动的进展;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的看成一个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
1、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训练还不到位,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2、由于学校条件所限,还不能实现让学生充分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3、与其它学科的配合不够,观察记录写得不够具体。
4、教学方法、课堂掌控能力有待提高。
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新的学期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2014年6月23日
第二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三年级科学教学
工
作
总
结
任课教师:2013年7月6日
小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入。“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紧张的第一学期以悄然离去,为了能更好的搞好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我把在下学期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经验:
1、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结合实际条件,灵活安排教学进度。这册书中,植物的生长周期与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凤仙花种植、养蚕的环节,都需要特定的时间,所以我先讲了第三四单元,一二单元则是穿插着进行,根据凤仙花和蚕的生长来讲授知识。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自主的发现,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2、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实践操作,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从而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求真、求实、多思、善问”。
4、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以积极的思维推动学习活动的进展;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的看成一个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
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
1、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训练还不到位,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2、由于学校条件所限,还不能实现让学生充分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3、与其它学科的配合不够,观察记录写得不够具体。
4、教学方法、课堂掌控能力有待提高。
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新的学期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第三篇: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的。,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野的不断扩大,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选择某些特定的学生生活范围或活动作为教学单元,选取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常见的、易观察、易体验、可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构成单元的教学内容,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科学知识的获取紧密结合,把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于一体,使科学课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化为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二 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16人,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2.了解周围更多的常见植物的名称,能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说出它们的典型特征。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3.通过栽培凤仙花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生命周期)。
4.能通过对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研究,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第二单元
1.通过喂养蚕,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养育蚕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3.通过喂养蚕和做蚕盒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单元
1.认识几种常见布料,如:亚麻、棉布、丝绸、毛皮、化纤和毛料等。
2.知道这些布料的主要特点、用途及原料来源。3.知道各种不同布料的吸水性、保暖性不一样。第四单元
1.能判断物品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不断发明新的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造意识。3.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第五单元 1.知道电流流经的道路叫做电路。电流必需在一个闭合回路中流动。2.了解解决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采用排除法。3.了解开关的结构和作用,认识开关的重要性。
4.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四
教学主要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五
教学课时及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
播种发芽
茎叶的生长
开花了
结果了
凤仙花的一生
自由研究
蚕宝宝出生
可爱的蚕宝宝
蚕宝宝建新房
蚕蛹变成了什么
自由研究
认识衣服面料
衣料的吸水性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1
衣服干得快慢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1
自由研究
做房屋的材料
石头与住房
住房的装修
自由研究
让灯亮起来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开关为什么能控制电
电磁铁
电能转化成了什么
做一个电热切割器
自由研究
第四篇: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1.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的。按照“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和宇宙”的脉络,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步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各年级相应的生活经验圈内,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选择某些特定的学生生活范围或活动作为教学单元,选取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常见的、易观察、易体验、可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构成单元的教学内容,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科学知识的获取紧密结合,把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于一体,使科学课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化为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2.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教材以学生生活经验圈中特定的范围或活动作为教学单元,单元内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不只是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多学科或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在整体教学活动中,还设计了大量的统计图表,安排了一定量的观测、统计和让学生说、写、画活动等等。
3.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教材还注重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生活经验圈中选取探究性强的内容,尽量选择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以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在安排探究活动时,我们从主题单元着眼,从每一课的教学过程着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寻求探究时机。在设计各个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先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针对问题作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再实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最后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注意挖掘探究的切入点,如在让学生播种凤仙花种子时,本来是一个动手操作活动,但就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也注重强化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探究种子埋进土里的深浅与发芽的关系,尽可能多设计探究活动。此外在每个单元后面都设计了相关的“自由研究”,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进行自由探究和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4.注意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强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标准和内容改革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
一。教材注意了体现这一改革趋势,增强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在学生探究学习了食物与营养之后,安排了配餐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等。
5.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科学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主要靠广大一线教师“用教材教”来实现,那么,教材能不能有利于广大教师的教学,是实现教材价值的重要方面。为此,本套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强化。一是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圈,其认识对象直观性强;二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材料易得、易找,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三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均通过教师进行了实际操作检验,效果好;四是对有些落实课标所涉及到中长期的种养观察活动,采取了分课分阶段实施的办法,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观察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点)、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构造)、对“结果”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点及存放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情况进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
命周期),而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关联的,它们是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佳时机,调整实施教学过程。
6.教学评价的设计,内容全面,方法灵活,操作性强。教材评价内容包括激励学生参与,肯定学生的成果,赞赏学生爱提问题、大胆想象、合作交流、动手制作、创新设计的做法,反馈知识掌握情况等,涉及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评价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评价适度、切合实际。
二 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
人,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测量、解剖等方法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
3.了解周围更多的常见植物的名称,能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说出它们的典型特征。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通过栽培凤仙花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生命周期)。
5.学习简单的栽培技术。
6.学习用图画、数据、语言描述等方法记录观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7.学会用种子制作标本。
8.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9.意识到不同的问题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0.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
11.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12.能通过对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研究,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13.了解当地濒危植物的种类及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14.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第二单元
1.通过喂养蚕,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
2.通过书本、上网、请教他人等方式,收集与蚕相关的资料,并学会做资料卡片。
3.通过指导学生养蚕,使学生能了解蚕的一生的形态变化。
4.能观察并描述蚕各阶段不同形态的主要特点,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
5.通过对蚕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关系的了解、研究,体会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自然事物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6.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蚕,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兴趣和习惯。
7.通过学生亲自养育蚕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饲养小动物的一些技能。
8.通过喂养蚕和做蚕盒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9.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好品质。
10.通过解决养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主动与人合作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1.通过养蚕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12.意识到养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劳动带来的成功感,培养勤动手、爱劳动的好品质。13.为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单元
1.认识几种常见布料,如:亚麻、棉布、丝绸、毛皮、化纤和毛料等。
2.知道这些布料的主要特点、用途及原料来源。
3.知道各种不同布料的吸水性、保暖性不一样。
4.知道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5.知道影响水蒸发速度的因素(温度、接触面积、有无风)。
6.知道保温的基本方法。
7.能列举生产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以及保温和散热的例子。
8.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
9.能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同一事物的特点,并对事物特点做细致观察。
10.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准确记录观察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认识事物特性。
11.能有条理地经历“问题——推测——计划——实验——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
12.能通过实验收集的事实对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
13.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衣服的探究兴趣,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4.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15.了解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发明新的材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能使生活更美好。
第四单元
1.能判断物品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不断发明新的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造意识。
3.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4.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5.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类对环境负有责任。
6.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7.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8.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9.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10.愿意合作与交流。11.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1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第五单元
1.知道电流流经的道路叫做电路。电流必需在一个闭合回路中流动。
2.了解解决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采用排除法。
3.了解开关的结构和作用,认识开关的重要性。
4.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5.了解安全用电知识。
6.知道电能产生磁,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7.知道电能是一种常见的能源,以及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8.能组建基本电路。
9.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测量等方法认识有关基本电路的问题。
10.能通过对有关电路问题的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11.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2.能在有故障的电路检修中使用“排除法”。
13.能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电热切割器。
14.意识到不同的问题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5.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
16.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1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18.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四教学主要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课时及进度安排
课序课题课时教学日期
1播种发芽2
2茎叶的生长1
3开花了1
4结果了1
5凤仙花的一生1
自由研究1
6蚕宝宝出生1
7可爱的蚕宝宝1
8蚕宝宝建新房1
9蚕蛹变成了什么1
自由研究1
10认识衣服面料1
11衣料的吸水性1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1衣服干得快慢1穿棉衣为什么暖和1
课序课题课时教学日期
自由研究1
15做房屋的材料1
16石头与住房1
17住房的装修1
自由研究1
18让灯亮起来1
19电路出了什么故障1
20开关为什么能控制电1
21电磁铁
22电能转化成了什么
23做一个电热切割器
自由研究1 1 1 1
第五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播种发芽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第三课开花了
第四课结果了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
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
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
第十课
认识衣服面料
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
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第15课
做房子的材料
第16课
石头和住房
第17课
住房的装修
第18课
让灯亮起来
第19课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第20课
我来做个小开关
第21课
电磁铁
第22课
电能转化成了什么
第23课
做一个电热切割器
一单元
第一课
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
第三课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的生长现象。
2.学生分小组交流。
3.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4.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3.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3.开花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第四课结果了
【教学目标】、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2、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3、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重难点】: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准备】:
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4.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二、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步骤
、晒干
2、装入瓶中
3、贴上标签
种子名称凤仙花
采集时间
制作人
制作时间
4、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亲历了播下一粒种子长出一株植物结出多粒种子这个过程,认识一粒种子长出多粒种子,较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2、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植株特点、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初步学会用事实、数据进行说明。
3、引领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准备】:
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教学过程】:
一、估算种子的活动。、谈话:轻轻捏一颗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2、根据各组种的凤仙花分组进行整理、分析。
数一数这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数一数花苗上已经开裂了的果实、已经接近成熟的果实和将要长成的果实,共有多少个。推算由一粒种子长出了多少粒种子。
3、要求学生回家对自己的凤仙花作估算,并记入科学文件夹。
二、整理、分析事实、数据。、提问:凤仙花的生长经历了哪些过程?
2、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4、明确了生长过程,再按记录的日期计算天数。(告诉学生4、5、6月份的天数,由学生计算。)
5、画折线图,分析数据。
A、教师介绍画折线图的方法:1)对照高度标尺,在竖线上用粗线画出各周苗的高度。
2)用红线把各周苗的高度线连接起来。
B、学生绘制折线图。(根据记录结果)。
c、分析数据:1)凤仙花哪一段时间生长的最快?
2)长出花蕾以后不再长高与什么有关?
6、小结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
三、学生阅读“阅读与拓展”。
、学生阅读。
2、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共同讨论。
四、思考:我们是怎样认识凤仙花的,是怎样获得这些科学知识的?
五、课外活动:用观察凤仙花的方法,观察周围的植物。
二单元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交流观察记录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你用什么代替桑叶?
(2)实验: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预先布置学生开展此实验。
(3)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了解蚕吐丝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5)观察蚕茧和蛹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观察蚕蛾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7)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8)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9)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2、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
三、布置作业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知道吐丝前蚕的特点
2、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
2、学生收集种桑、养蚕、吐丝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在吃食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新课
、观察讨论
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再吃食物了,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结
停止吃食后,蚕就要开始结茧了。
3、为蚕宝宝建新房
自己动手,用麦草、稻草或其他东西为蚕搭一个小架子,以便蚕在那里结茧。
4、讨论
蚕宝宝住进“新房子”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茧就是蚕宝宝的“新房子”,5、观察蚕茧
用剪刀剪开茧壳看一看,蚕在茧里变成了蛹。
6、观察蛹并做好记录
蛹的形状
蛹的颜色
蛹与蚕宝宝的区别
三、巩固总结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蚕的一生
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
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蚕蛹变成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蚕的一生有什么变化呢?
(2)看书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卵——蚕——蛹——蚕蛾(幼虫)(成虫)
3.蚕有哪些特点,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三单元
第十课
认识衣服面料
教学目标:、认识到衣服一般是选用不同材料制作的。
2、认识几种常见布料,如:亚麻、棉布、丝绸、毛皮、化纤和毛料等。
3、知道这些布料的主要特点和用途。
4、能够根据特性、用途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5、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衣服的探究兴趣,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6、体会到衣服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生主新材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同学准备各种典型的衣料一套,放大镜若干,酒精灯、火柴、镊子各一个。
2、学生准备:身边常见、容易得到并知道其材料名称的衣料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教师今天发现大家穿的衣服都很漂亮。这些漂亮的衣服除了大小、颜色、款式和图案不同以外,还有什么不同?(面料不同)
2、大家所说的(布、毛)其实是衣服的面料不同,请大家想一想:你们衣服的面料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3、交流、汇报、评价: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
二、认识不同面料及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面料好吗?请各小组打开桌面上的塑料袋,认识一下都有些什么面料?(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面料名称。
3、大家讨论一下,这些面料都应该在什么季节穿着会好些呢?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见意,看来不同面料都有着不同用途。
5、这些不同用途的面料的材料都于哪里呢?请各小组猜猜看好吗?听了同学们的猜想,我们知道了不同面料的材料,其也不同。
三、鉴别面料、如果你和爸爸妈妈一块到衣店里要购买这些不同面料的衣服,你们一般都会采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汇报。
3、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今天我们利用一种观察工具――放大镜来观察好不好?那么,想要用火烧的方法来鉴别衣服面料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看看,这么多同学选择了火烧的方法,请各小组在使用酒精灯时一定要正确操作(师示范,提安全。)
4、下面请各小组彩你们鉴别面料的方法,找出各种面料,都有什么特点?同时把实验观察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好吗?
5、分组活动并记录,交流汇报。
6、师小结:在同学们共同努力下,我们认识了许多有关衣服面料的信息,真是了不起,这些面料都是由纤维制作而成的。
7、有谁知道纤维是什么吗?我们查查字典小博士,看看它是怎样解释的。
四、面料分类:、大家又学会了用身边书籍获取新的知识的本领了。我们能不能将研究过的布料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呢?
2、大家比比看,哪一组最先分好?
3、交流评价:同学们把各种面料分成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还分出了于动物和于植物的。
五、了解面料的作用:、在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认识了布料的很多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衣服面料的工艺更加精美、性能更加广泛,请看(播放)在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着装有什么不同。
2、讨论:说一说,人们在制作衣服时利用了各种材料的什么特点?
3、交流汇报,师小结:是呀,人们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不同面料,并在不同环境中穿着不同面料的衣服,使每种面料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六、课外延伸:
关于衣服面料还有许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去发现,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衣料的信息,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共同来交流。
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
教学目标:、知道不同衣料的吸水性不同。
2、认识影响衣料吸水性的因素。
3、能设计实验并合理的选择工具比较各种衣料的吸水性能。
4、能有条理地进行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收集事实、分析讨论汇报交流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方案,探究不同衣料的吸水性能。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不同衣料各一块,盛水烧杯若干,滴管、镊子各一个。写字板、衣架、红墨水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各种衣料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部海绵宝宝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看。(cAI播放《海绵宝宝》动画片段)
2、问:咦,水到哪去了?这说明什么?(板书:吸水性)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具有吸水性?你是如何发现衣服具有吸
水性的?(生答)
4、认识各种衣料,选择其中的四种研究它们的吸水性。(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衣料的吸水性。
、作出假设。
(1)学生猜测四种衣料的吸水性,将猜测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中。
(2)全班汇报猜测结果,教师将结果板书出来。
2、指导学生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
(1)全班交流初步设想,并将学生按设想不同进行分组。
(2)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优化实验方案。
3、各小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结果。
5、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小结实验结论并板书。
三、拓展延伸。(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
(cAI播放)衣料的吸水性在生活中应用的画面。
四、课堂小结。(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
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教学目标:、能对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进行猜测,并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2、能对隐藏在不同蒸发实验背后水的去向做合理的分析。
3、知道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温表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4、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得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例子。
5、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6、通过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教学准备:,湿抹布和装有少量水的广口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用水写一个“水”字,师生一起观察“水”字的变化。
2、再观察晒衣服的图(出示),并提出问题:湿衣服晾一会有什么变化?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呢?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2、分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提出实验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出示)。
3、分小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汇报交流:你们做了哪些研究?发现了什么现象?
5、讨论:在这些实验中,水为什么会慢慢减少了?水跑到哪儿去了呢?观察老师准备的水蒸发的录象。(出示)。
6、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7、展示大自然中水的蒸发现象,紧接着教师讲述水的蒸发现象: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何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交流:生活中水蒸发的现象。
2、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
3、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展示)
四、小结。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找一个广口瓶,上本课前一天,往瓶内倒水,在瓶壁水面到达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把瓶子放在教室外面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水面的位置。
2.湿布一块。
3.挂图或投影片——水的蒸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
观察:
①这个瓶子是昨天放在室外窗台上的,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②看一看,黑板上的水迹有什么变化?
讨论:
①瓶子里和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②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吗?
③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的物体跑掉了?
教师小结:这说明水变成了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这种物体叫做水蒸气。
讨论:水是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
讲解: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提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水的蒸发现象?
讲解: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2.指导学生认识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谈话:
①谁会游泳?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有什么感觉?身上的水干了以后还冷吗?
②炎热的夏天,在地面上洒些水,有什么感觉?
讨论:
①为什么刚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比在水里还冷,身上的水干了就不冷了?
②为什么在地面上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
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3.指导学生认识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提问:根据你晾衣服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
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温度高、蒸发面积大,有风,可以加快蒸发。
巩固应用
.什么叫做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填空:
布置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或风大小有关系。
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教学目的: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科学的观点解释问题,在比较、归纳中得出结论。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条件改善生活。
3.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不会生热;知道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铁架台、3—4支温度计、2—3根皮筋、棉花、毛皮(学生可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等)、实验记录单、冰块、热水袋。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与前面的例子相反,有时在生活中希望热的物体不要变凉,要设法保持温度,保持热不散出去,这叫做“保温”
讨论:
①要保温应该怎分办呢?
②生活中郎些物体需要保温?它们是怎样保温的?
二、学习新授:
认识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①出示保温瓶。
②观察:保温瓶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这样的构造与保温有什么关系?
④讲解:暖水瓶
内有瓶胆,是玻璃制成的,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瓶胆为双层,中问的空气被抽去,抽掉空气不能形成热对流;瓶胆内外涂有银白色发亮的物质,可以减少热的辐射;瓶胆口有软木(或泡沫塑料)塞,它是热的不良导体,既能减少热的传导,又能阻止瓶口的空气以对流方式带走瓶内的热量。
认识棉衣保温的原理:
①出示羽绒、棉絮等保温材料。
②观察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这些特点与保温是否有关系?
④讲解:棉絮和羽绒膨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借以保持人的体温。
认识地膜的保温原理:
①谈话:早春,为了保持土温和幼苗,农民伯伯怎样做?
②放录像:农民在地里盖地膜。
③讨论:这有什么作用?
④讲解在农田、菜园的土地上覆盖塑料薄膜,可以减少空气对流,借以保持地温,使小苗在低温多风的早春不致冻死。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像棉被、暖水瓶等物体一样具有保温作用?它们是采用什么方法保温的?
小结:要保温,必须尽可能减慢热的传递.可以采用热的不良导体,隔绝与周围气体或液体的接触,减少热的传导、对流、辐射。
研究制作保温盒的方法
讲述:下面,我们要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个简易保温盒,给一杯水保温。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材料,怎样制作?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案。
巩固练习、概述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全课总结。
2.解释两种常见现象。
有人说冬季盖棉被、穿棉衣是因为棉被、棉衣本身厚、暖和,对不对?为什么?
问:棉被、保温箱本来是保温用品,可人们把冰棍放在保温箱里还盖上棉被怎么回事?
布置作业
制作保温盒,比赛保温的效果
四单元
第15课
做房子的材料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做房屋的材料及其材料在房屋中的用途,能按照“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重难点:会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会给它们分类。
教学准备:有关各种房屋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房屋的各种图片。
2、提问:这些房屋是用什么材料造的?
二、学习新授、带学生到教室外观察学校里的房子,看看它们分别用了哪些建筑材料。
2、学生观察记录。
3、提问:这些材料分别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用?学生填表。
材料名称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用
4、各组汇报自己的观察与记录。
5、给材料分类。
(1)每小组自己确定分类标准,给这些建筑材料分类。
(按大小分;按软硬分;按用途分等)
(2)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提问: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材料?
小结:像木材、砂、石等自然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像砖、瓦、水泥等人工制造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提问:将我们知道的建筑材料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来分,应该怎样分?
(4)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5)集体交流分类结果。
6、运用分类标准判断”。
(1)谈话: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的?
(2)小组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6课
石头和住房
教学目标:
观察建房子的石头,研究岩石的特点以及用途,根据岩石的特点给岩石分类。
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岩石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做房子的材料》,知道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大家说一说石头是什么材料?
2、房屋的哪些地方用到了石头?
3、谈话:石头也叫岩石,大家还见过哪些岩石?
二、新授、提问:说说你们带了哪些岩石?
2、学生汇报自己带来的岩石。
3、关于岩石,你们知道些什么?
4、提问:岩石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5、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
6、教师向同学们发放岩石,你不认识的岩石,你打算怎么做?
7、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各自的想法。
引导学生明白,先用感官观察,再使用工具有顺序的记录。
8、发放工具
9、学生分组研究,填写实验记录。
岩石编号颜色结构软硬滴盐酸后
0、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三、总结与交流、谈话: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根据岩石的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看看有多少种分法。
2、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小组分类汇报。
3、提出两种以上被大家认同的分类方法。
4、小结:通过大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大家能根据岩石的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并且分得很好。
5、课外学习与实践
岩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想一想它们各利用了岩石的什么特点。
第17课
住房的装修
教学目标:
观察装修用到的材料,研究装修材料的特点以及用途。
教学重难点:
研究装修材料的特点以及用途,提出科学的意见及建议。
教学准备:
装修用到的材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说说我们装修用到了哪些材料?
2、谈话:哪些同学的家里已经或正在进行装修。
3、提问:这些装修材料有什么特点?你们准备怎样来研究?
二、新授、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2、提问:这些装修材料有什么特点?你们准备怎样来研究?
3、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介绍几种研究方法,供学生参考。
5、教师想每组发放装修材料。
6、小组研究并做记录。
材料名称材料特点
7、汇报:各组说说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发现了装修材料有哪些特点?
8、总结与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装修到底好不好?装修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为了避免这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9、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0、小结:装修材料中有一些成分对人体有害,为了避免和减少装修材料对人的危害,我们应做到:
(1)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尽量选择那些不含或少含有害物的材料。
(2)装修完成后,不要立即住进去,而要将住房通风,让房屋空闲半内左右,为的是让那些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尽量挥发掉。
(3)注意保持住房有良好的通风,不要让那些少量的残留有害物长时间停留在室内。
(4)注意室内外的绿化,使空气能够长期保持清新。
三、拓展与延伸、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给亲戚朋友家的房屋提合理化的建议。
五单元
第18课
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经历“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借助直观材料了解“电流、电路”
的概念。
3、使学生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科学法,掌握用直观的方法记录
学习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想办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教师:手电筒;学生分组:小灯泡、电池、导线各1。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问题
、(拉教室的电灯开关)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有灯泡、有电、电线连接)
2、还在哪见过电灯泡亮起来的具体例子。
3、观察小灯泡、电池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电池的组成部分,学习灯泡、电池的简单画法。
4、出示分组材料,提出问题:给你一个电池、一个灯泡,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二、启发引导、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推想: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要点:a、需要哪些材料?b、用哪些方法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指导画连接方法
2、提供材料(电池、灯泡、导线)学生实验
要求:把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在书中空白处。
3、汇报:a、哪些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了。引导学生补
充完整,整理后板书
b、用哪些连接方法小灯泡没亮起来。
三、激疑导思、研讨问题、比较使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相同?
(用导线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2、使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与不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
(不亮的连接方法没有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3、为什么这样连接(亮的方法)小灯泡会亮起来?
(电池的电能经过小灯泡的灯丝——形成电流通路)
人们称这种电流的通路叫——电路,四、联系实际、应用创新
、解释手电筒为什么会亮起来?
2、家用电灯、电器是怎样工作起来的?
3、家庭用电安全常识教育
第19课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教学目标:、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第20课
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探究过程
、观察手电筒
(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第21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指导什么是电磁铁,能够做一个电磁铁,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2、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有关。
3、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
4、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2、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磁铁吸大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