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学校学困生成因及其帮扶对策的探1
职业学校学困生成因及其帮扶对策的探讨
【摘要】
职校学困生的形成大致有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四方面的因素,只要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到位,职校学困生的状况一定能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学困生
成因
帮扶
心理健康
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职业学校学生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其中学困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职校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对其进行干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职业学校学困生形成的可能原因
1.1社会环境
1.1.1社会压力
近年来,国家社会虽然逐步关注职业教育,但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形成的偏见,却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的。一些学生因考不上重点或普通中学,而被迫进入职业学校,他们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家庭的压力而心情压抑、沮丧。其中好多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显得被动、懒散,对于学习也是如此,从而变成学困生。
1.1.2学历歧视
在当今注重学历的知识经济时代,职高生的学历层次较低,无疑对他们的就业前景不利,而自己却又无力解决这一矛盾,好多人会自暴自弃,对学习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而逐步沦为学困生。
1.1.3媒体影响
近年来随着“超级女生”等各种选秀活动的频繁成功,使无数人盲目地梦想着“一夜成名”,更使无数的青少年沦为追星族。这无疑会使具有特殊学习经历和身份的职校生更多地痴迷于走所谓“捷径”。从而逐步放弃艰苦的学习之旅,渐渐滑入学困生行列。
1.2学校方面
1.2.1重视不够
一方面一些学校领导对职业教育可能还不能正确的对待或是不太重视,其结果会导致投资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本身也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甚至对学生抱有歧视的态度,从而导致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尽职,因而学困生也会不断增加。
1.2.2课程特点
职业学校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重专业技能而轻文化知识。在目前的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在一入校时就必须选定所学专业,而这些专业多半非学生自愿,可谓身不由己。这往往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其更加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此外,学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仍严重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1.3家庭因素
1.3.1家长信心不足
由于小孩上的是职校,而非普通中学或重点中学,家长对子女前途的信心也不足,甚至有自卑感。因而对他们的关爱和督促会明显不够,甚至听之任之,“顺其自然”。这样下去,子女的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1.3.2“问题家庭”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就业率低、职业技术性程度低及家庭成员缺失等,都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而父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较高的问题行为倾向。这无疑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已有些资料表明,职业学校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家庭明显偏多,因此学困生也会较多。
1.4自身因素
1.4.1不良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职校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入职业学校以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减轻,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会随之降低,学习毅力明显不足,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或是根本不想学习。
1.4.2心理问题
较多的研究表明,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中学学生。他们往往存在着较多的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的心理。在这种状况下,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更易导致心理失衡,从而易对职校学习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帮扶对策
2.1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家长之间良好的互信关系,为学困生的改造构建和谐的环境
一个好的帮扶对策的实施需要得到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其中,教师与家长间的互信关系是前提和基础。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联系簿,构建校信通,开家长会、家访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其详细了解学生在家各方面的状况以及既往的表现,耐心倾听家长对职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及其家庭教育方式。同时定期向其反馈学生在学校里的具体表现,经常与他们探讨其子女成为学困生的可能原因。对家长在家教问题上的困惑应予以同情和肯定。对他们在职校教育方面某些错误认知甚至消极的评价应予以充分的理解,认真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职校教育,帮助他们逐步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消除平时对子女的不良的情感投射。此外,教师也应当向家长坦呈目前学校教育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总之,只有教师与家长不断交流、沟通,相互配合,才能逐步形成彼此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基础,从而为学困生的不断进步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
2.2重视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相应的帮扶体系
要使学困生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谐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讲,还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与配合。而职校生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多存在着心理缺陷,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此,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应教师应引起高度重视,可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1)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作为教师应努力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可定期请心理学方面专家授课或进行专门的培训,经常开展经验交流,以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教师应全面了解学困生的状况。在全校形成一种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对其中的共性问题可采取定期集中辅导的方式。让他们意识到“学困生并非仅我一人”,使其在共同学习中逐步形成心理平衡,进而能正确面对现实,悦纳自我,最终共同进步。教学中结合师生互动,同学间互相探讨等形式,这样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
(3)对存在问题相当严重的学生,应进行经常性的个别心理辅导,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情其遭遇,理解其困惑,对其存在优点应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教师应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重塑自信,奋发向上。
(4)结对帮扶。找出班级中相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一对一的帮扶,并定期向班主任或相关教师汇报帮扶结果。教师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肯定其中取得的成绩,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建议,使其顺利地进行下去。
(5)生活技能教育。由经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授课,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能力、有效的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等。课程题目如:“我是谁?”“什么是自信?”“我也有过成功”等。整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协调和组织作用。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表明,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自尊和自我概念,减少抑郁、紧张和焦虑,甚至可预防青少年自杀等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学困生的教育中,此方法也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职业学校的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仔细探究它的成因,更要积极认真地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帮扶对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最终使其摆脱“困境”,学习进步。作为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做好这项利于学生、利于家庭、利于社会的基础工作,为向和谐社会输送更多合格、健康的劳动者而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夏美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及对策.职教通讯,2006年第1期.[2] 刘毅玮,封文波,韩宏莉.河北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18卷第9期.
第二篇:学困生成因及帮扶策略
浅议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谈到学困生,多数教师讲学生脑子多么笨、学习多么差;有些教师反映学困生在班级表现为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对其进行单独辅导,当时感觉有效果,但过后仍无变化;还有的教师谈及学困生彻底失望,学困生不但学习差,思想品行还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具体情况,认真、细心地分析学生,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然后下大功夫思考怎样有效地帮扶和转化,对症下药,取得预想的效果。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是智力因素,即学生在智力上存在一些小问题,在接收新知识上表现较为吃力;二是非智力因素,即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差。
现对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学困生做如下分析:
1.优势转劣势。学生在上一年级或学前教育时,在家长的帮助下,基础比其他学生好很多,教师上课讲授的新课,对于他来讲早已学过,因此上课精神懈怠,注意力分散,久而久之,形成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当进入二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前面的余粮快没有了,不良的注意习惯使其无法适应每天新授课的进度,感觉不适应,从内心产生焦虑和不安。如果不能及时被教师或家长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就会下降,对学习兴趣也会下降,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混一天算一天的习惯。
2.依靠变依赖。学生在学前或一年级时,家长过分参与学生的学习,很多该让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家长代劳了,学生没有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上对家长由依靠变为依赖,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所学知识难度的逐渐提升,有的家长无能为力了,有的家长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降低,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拐杖,又羞于问老师,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得不到疏导,就会失去学习信心直至麻木。
3.底子薄,基础差。前面两种任何一种原因,持续到四年级以上,必然产生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其认知水平无法与新授知识对接,无法支撑上课涉及的相关概念、知识,上课如同听天书,根本无学习兴趣可言,学生常常处于无奈、无助、困扰、焦虑状态。
4.不良的习惯。一是有些学习起初较好,学习感悟能力较强,比其他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快,做起作业来也比别的孩子快好多,于是产生骄傲情绪和懒惰思想,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低年级不易察觉,表现为偶尔不完成作业,但随着年级的上升,这种不完成作业的现象逐渐增多;二是家里缺少适当学习环境,家庭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安静学习、独立思考的环境,孩子难以养成写作业的习惯;三是孩子受周边环境影响,与贪玩的孩子纠缠在一块,贪玩而不顾学习,形成不完成作业的习惯。
5.教师上课缺乏吸引力,照本宣科,学生听不懂甚至厌烦,致使学生某一学科特别差。
帮扶并转化学困生,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真实基础,对学困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制定短期和中期转化措施,循序渐进,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沟通理解,走进心灵。学困生往往内心比较封闭或自卑,羞于与教师交流。教师要主动亲近这些学生,平等地与他们谈话、聊天,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戒备,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朋友般的关心爱护他们,在看似无意的聊天中研判他们的内心处境,找准学困的原因,为下一步转化打下基础。
2.爱心开路,耐心支撑。学困生转化,仅靠做几次思想工作不能解决,需要耗费大量的心思。教师首先要通过平时的关心、鼓励去接近他们,在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时,更应指出他们的优点,让其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有信心。“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亲近了,学生内心的动力也随之被激发。其次针对他们的不良习惯(如不完成作业)要做好抓反复、反复抓的准备。习惯一旦养成,不是一下子能纠正过来的,所以要从细节入手,从学生最容易做到的小事抓起,一点一滴逐步转化,即使其不良习惯出现反复,也要耐心地与其沟通,帮助分析原因,鼓励其下决心改正,切忌急于求成。
3.改进教法,提升效率。学困生在其转化过程中,比一般学生要更多的付出。一方面他们要将落下的知识补回来,还要使新知识不至于落得太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进教学方法,引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新知识的巩固练习中对学困生适当放低要求,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关多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留给他们进步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雪中送炭,还要持续保暖。
4.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在学困生的转化中,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交流,征求其他学科教师的建议,取得其他教师的配合,比如在布置作业方面,要达成共识,考虑学困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预防节外生枝。
总之,帮扶和转化学困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耐心可能要大于对自己子女的付出,这正是教师职业崇高之处。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就应知道这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一条幸福之路,还是一条快乐之路。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幸福、与学生交流的快乐,这就是教师职业的苦乐年华!
第三篇: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所谓数学学困生,是指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了解到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对数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和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发现的情况,对学困生的形成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科原因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老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而数学的系统性也很强,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就会遭成学习困难。然而,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习题的形式多样,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二)学生自身因素
在我班上的学困生往往表现为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信。他们普遍对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难度很大再加上学困的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心理,他们自感周围的老师、同学等瞧不起自己,于是因卑生闭,表现出脱离群体,特别是怕接触老师,整天沉默寡言,有惑怕问,呈闭塞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自暴自弃。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一旦滑坡就容易产生自弃的念头。这就要求教师用极大的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身边的一些负面影响和一些不良影视、网络、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和家庭中的矛盾及父母离异现象,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点燃学习的热情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真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中。例如:我班上的王兴焱同学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对一切事都漠不关心,甚至作业都不交看到这种情况我很为他着急,为了了解情况我找来原班主席了解原因之后,我并没有着急的找他谈话而是先主动的接触他通过简单的问候如:身体是否有不适的感觉、早晨有没有吃饭、要注意个人卫生、老师讲课的方式你还适应吗?等等这些简单的问候看起来和学习没有多大关系但却起了一想不到的作用,慢慢的他说话没有那么害羞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了他的作业本,我欣喜若狂这就是他进步的开始,我翻开作业看到他画的圆我很心痛他最缺的是自信,也许他是为了感谢我的关心才勉强交上来的,但我并没有放弃。借此机会我带着他的作业本来到教室,当着全班同学说: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最满意的作业,我想在以后他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惊喜,他就是王兴焱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都鼓起了掌。我看着他他红着脸用感谢的目光看着我。课后他来到我的办公室,不好意思的小声说:老师我想拿回我的作业,我会做的更好些我笑着说:我想也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并且想着这个方向努力,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他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我拍了拍他。从那以后他很努力的作者每一件事。我想在不就得将来他会有更大的进步。正是我对他的充分信任,相信他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用爱心+耐心+恒心的实际行动转化了他。对于其他学生我也同样对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经常给他们辅导,弥补他们知识的缺陷。例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学生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进行辅导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对今天所讲的内容加强辅导和巩固,针取今天的内容今天过,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不掉队,逐步减少差生的队伍。还要有意无意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问一问学习状况,谈一谈生活中的困难,找一找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这样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点燃学习的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1、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结合我班学困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设计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就要很慎重,既要考虑到优秀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设计从内容的呈现难点的突破到练习的设计都要合理而有层次。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时我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而是将知识构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模型,及圆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获得对圆的感性认识,这就给了所有学生发言的机会,当学困生有了回答问题的经历并获得成功后,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继续往下学的兴趣,接下来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圆是曲线图,它均匀、饱满,这就需要优秀学生的帮忙。后面的环节都是这样完成的,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眼思考的问题,都有所发展。这就有意保护了学困生,不会让他们再次积累太多的知识盲区,为后面的辅导减轻负担。在布置作业时,也非常注意难易练习的搭配,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的批改采用面批和课后批两种方式,面批是为了及时纠正辅导,而课后批又是为了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不能每次都让自己的弱势都展现在同学面前,背过其他人让大家感到他们不是每次都从在困难。让他们更有学习的信心。这是对学困生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得体现;但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平均用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既促进优生能力的发展,又能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对待同一个问题可作不同的要求: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会说:你答对了,能否再想想,还有更好的说法吗?使他们觉得不仅要答对,还需最好的方法,还应该努力。对中等生我会说:回答正确,说明你很认真。对学困生我会说:你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比较难,但是你回答出来了,说明你很聪明。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越来越自信,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让学困生们在赏识中得到品德的修养,人性的交流,自主的发展。让评价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学困生个体的思考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自我的纵向比较。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就需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及时予以表扬。
2、跟踪反馈,巩固提高
学困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惯差,因此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会终身受益。小学生年龄小,有些学困生的心智水平与生理发展没有同步,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稍微放松要求,学习就会掉队。因此,平时要多关注学困生,严格要求,对于其存在的知识缺陷,反复训练,直到正确掌握,磨炼其意志,抓反复,反复抓,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他们的家庭作业要坚持检查和辅导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成绩,除此以外还可以让他们练字,以此纠正他们习作中的不良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给本班学困生制定跟踪表,分析他们落后的原因,让他们自己制定进步的目标。
(三)加强指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对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鼓励他们和优秀的学生结对子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会学习。其中包括: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如何观察、记忆、比较、归纳;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制定计划、谋划解题策略及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它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是人生启蒙的也是终生的学校,因此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还影响一个人的终生。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争取家长的支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配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让家校合作成为促进学困生情感发展的摇篮,从外部因素上保证学困生良好的情感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为了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我制作了一个成长记录卡,里面有他(她)在学校的表现记录,比如课堂听讲情况、课堂作业情况;同时也有需要家长记录的家庭学习情况,比如家庭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坚持经常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家长汇报学习检测成绩,与家长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总结进步的经验,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
第四篇: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______”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实验总结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而数学学困生就其个人成长来说,由于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性,及将直接影响到对他们的后继教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成才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学科教学的平衡性与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见,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常抓不懈的大课题。我们课题组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导致学习受困的原因。并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入手提出三大对策,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众所周知在中学,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学困生在逐渐增多,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所谓的学困生,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是问题的关键。
一、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
主观上的因素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为
1、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中学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
3、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考后更不注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使学习更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4、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中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浓厚兴趣推动下的学习活动,一旦达到成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学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这样的学生将会越学越好。相反,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上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
6、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调查表明,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总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
(二)客观:
客观上的因素也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的原因之一。表现在:
1、家庭方面:家长是子女的 挣到大钱;或有些靠不法手段成了“爆发户”,致使一些学生过早的放弃了求学的观念。只想混日子,让学生也觉得读书无用,别人大学毕业有许多没有找到饭吃呢?不读书同样可以去当老板,甚至还有许多家长也这样教育孩子的;还有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等现代游戏娱乐设施,不能自拔。以上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教师怎样转化呢?下面就谈谈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由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有许多工作是教师无能为力的、爱莫能助的,如父母离异、学校教育环境、教师素质、应试教育等等,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起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从教师教育方面来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耐心是爱心的延续,是一种冷静和宽容。爱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比如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里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多数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用那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故而就存在着许多留守学生,我班上就有一个叫何明兵的学生刚从外校转来,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人还在读书。他性格内向,对新的环境又不熟悉。所以表现得很孤独、无助。他的学习也不好,主要基础差,对学习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人显得很自卑,怕同学瞧不起他。从我的观察发现,他还是想学好,但力不从心,有问题又不敢问老师和同学。针对这些情况,我先找了班上几个较优秀的学生主动靠近他,和他一起玩,和他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揭开他优秀的一面。然后我也找他谈,消除他自卑的心理,逐渐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看见他和同学在一起时那开心劲,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另外,我从生活、学习上也尽量帮助他。开校初他没有钱交学费,我先给他垫上,并为他争取学校的减免,争取贫困生的生活补助等等,减少了他一定的经济负担。他
成绩差,我找了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经常帮助他。同时我也耐心辅导,就这样,一颗无助的心找到了依靠。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我也初试了成功的喜悦。教育中献出爱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2、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 质,学习方面的经验,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目标而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教育富有想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
3、化枯燥为有趣,让学困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4、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率也就不显著。那么怎样听好课呢?
(1)在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2)抓住重点作上笔记,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以及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就要求作上重点符号,并作上笔记,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
(3)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能听懂。(4)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不作思考的回答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掌握巩固。多数学生在学习过后不习惯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其异同点。比如说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针对这些不同的解法,什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解法,师生共同学习总结各自的特点,然后拿出题型让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再具体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几种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教材可谓一个‘新’字,在初中课程里每章每节中编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在高中课程里每章由章头图、引言、正文、本章回顾、复习题、探究案例、实习作业等构成,其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感到有趣,学方法、学内容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的方面: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这不仅仅是在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又特别是学困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2、培养探讨的习惯。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学困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时,你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教学楼前的石柱子你怎样测得他的直径?”让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有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的知识,以至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就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4、培养小结的习惯。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强调自己去学习。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和考试命题时,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形成、学习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努力,而对后进生的转化,更应倾注教师不懈的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引导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以上是我们几年来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指导批评。
执笔人:亭湖区新兴中学
仇汉青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第五篇:学困生成因
二、农村初中学困学生的成因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来审视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农村初中学困生是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外因一般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三个方面;内因是指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自身原因,一般包括智力、人格、身体等方面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而社会原因中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家庭原因中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学校原因中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在三个外部原因中,对农村初中困生影响最直接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自身原因中影响农村初中学困生发展最主要的是成熟度。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原因
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原因是其产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它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知识基础薄弱
突出表现在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技能比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计算障碍、写作障碍。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而长时间差的学习成绩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下。由于缺少成功的体验,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从而形成了教育中“习得性无助“。
2、性格造成的困难
农村初中学困生正处于性格发展时期,其成熟度低。这主要表现为他们自我约束力差,性格内向,自卑感较重,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封闭,不善于和老师、同学进行感情交流,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发现,有43.5%的农村初中学困生认为,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途径是自己解决(如打架等)。①遇到问题不敢问老师,以致问题解决不了时,产生悲观情绪。于是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多,思想包袱越背越重,学习上的困难也越来越大。
3、动力造成的困难
有些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的动机不强,没有足够的推动学习的心理力量,对学习无兴趣,缺乏自信心。只要遭受一次小的失败或挫折,就否定自我,产生隍恐和逃避心态,导致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学习兴趣上的衰退。他们学习不主动。调查发现,他们当中主动学习者仅为10.5%,而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却有50.2%。@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差。
4、方法策略造成的困难
当农村初中学困生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增多、难度增大、综合性增强,需要他们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如果照搬小学的学法,显然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而农村初中学困生不能及时、恰当地做出调整,学习的困难就会增大。这表现在他们学习机械、呆板、效率低,只知死记硬背,不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之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造成他们的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而一些农村初中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同时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不会主去寻求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产生学习困难情况。与学优生相比,农村初中学困生缺少学习策略。
(二)家庭原因
1、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他们。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调查表明,有15.4%的家长打骂子女。有的父母文化水平
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①关文信著:《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②王晓春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观念滞后。同样来自曾令辉的调查,有71.2%家长只关心学生考少分或在班上排名,而不关心他们是否进步。他的调查还表明,有30.1%家长会经常把自己的子女和学习较好的其他学生比较,认为自己子女不及他人。①这些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问题家长的教育必然导致出现有问题的学生,这使农村初中学困生增多。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在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家长“专制意识还是很强,认为孩子什么都得听他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又采取简单粗暴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有时会出现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的独立意识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 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有的父母说:“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父母却不知道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家长有了这种思想就难以教
育好孩子,更谈不上因势利导。从而导致农村初中学困生产生。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学习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迫于生计,整天奔波在外,无力、无心、无暇顾及孩子。家庭配合、监督教育的缺失和空白使这些孩子从小就没养成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
惯。部分家长托孩子爷爷或奶奶看管孩子,这些孩子或被疏于管教,或被过度溺爱、袒护,他们脆弱、涣散、懒惰且又反叛。他们受不了学习之苦,在学习上极乏耐心、恒心和毅力。有的家长虽在家,却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教育。这些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照顾和优待,然而教师给予每个孩子的只能是均等的关注。有时他们会把老师的正常教育视为歧视和欺负。因此这些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有颇多抱怨和非议。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孩子也极易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他们天真地用放弃学习表达了对校方的不满。我通过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入户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平时的作息时间上,至于周末或节假日的活动内容则不太注意。调查中还发现,在非上课时间里,有些学困生有晚归(凌晨1、2点钟)或不归现象,家长却不知道孩子的去处和作为。调查发现,在农村初中,孩子在家时间分配上,只有9.3%的①徐芬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陈小鹰: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冈及对策研究学困生用于学习,71.2%的学困生是在看电视的,玩游戏和主动做家务的分别占11.6%、7.9%。调查中还发现,男学困生基本上是不拿书回家的,更不用说在家学习了,女学困生只有部分会在家自觉学习。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①从对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学习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4、不适当的期望值
有的父母的期望值高于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感受到较大的压力而产生逃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等反抗行为。大多农村初中学困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低于孩子的实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们行为规范不严。大多数农村初中学困生家长认为上得了学就继续读书,上不了就外出打工,缺乏对他们成长方向性的引导。这些造成孩子在学习上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而使学业失败。
5、留守儿章的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出现了许多留守少年儿童。留守少年儿童是伴随近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三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个群体还将持续增长。有统计表明,目前中国中小学有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这些人当中成绩优秀的却不到lO%。②而这些留守在家的学生,由单亲、或隔代亲人、或亲戚代为监护和教育。鉴于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这些留守学生都反映出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在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渴望亲情、缺失理想、缺乏家庭教育等方面。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远在他乡的父母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关心又是怎样的呢?有这样一组数据:对孩子的沟通,通电话占79.4%、写信占14.7%、无联系的占5.9%。@这种单调的联系还会受通话费用的影响,因此只能仅限于孩子成绩如何、听话不听话等这些简单的话题。而有一部分家长只有用满足物质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至于说其他方面却只能鞭长莫及了。这些缺失亲情关心的留守儿章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同样对于留守学生有过这样的统计:18.5%的孩子表示“学习费用高,支付困难”;12.8%的孩子说:“同学欺负,不知道找谁帮忙“;17.7%的人担心自己的学习,34.5%的孩子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困扰是学习。锄
①徐芬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②李献林、张淑清著:《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版。
③李献林、张淑清著:《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人氏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版。
④徐芬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扬州入学硕十学位论文
总的来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较多地面临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困难与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初中学困生产
生的直接原因。
(三)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由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在农村初中日常教学中,忽略部分学生的需要,不了解他们的基础,任意地拔高教材的难度,使他们无法消化所教授的内容。这
不仅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常常遭受挫折。他们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必然会使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人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如此,导致农村初中学困生的产生。
2、农村初中教师自身原因
(1)有些老师在授课时有意无意忽视了一些接受能力弱、对知识再运用能力差的学生。(2)有些学生有问题向老师求教时,老师不是和颜悦色、极富耐心地解释讲解,而是讽刺、挖苦,甚至厉声叱责。从此,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
或不敢向老师求教。(3)部分老师上课语言浮华,节奏又快,不能张弛有度、深入浅出地授课。(4)部分老师缺乏理想、信念和追求,他们没想在教学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而是抱着不思进取、混天度日的态度。体现在教学上便是不加强学习,不在研究学生、教材的基础上备课、授课,而是机械照搬,照本宣科,教学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甚至在讲授的知识上有偏差,有错误。(5)有些老师也深知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但却无心或不愿一对一地辅导。
(6)有些很敬业的老师受到一些家长无端地谩骂和侮辱后变得心灰意懒,为了避免一些
不必要的麻烦和受到不必要地伤害,得过且过。(7)有些老师使学生的作业、尤其陈小鹰: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冈及对策研究是家庭作业流于形式,不检查、不批阅,没能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情况。
这些都可能导致农村初中学困生的产生。
3、评价单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候,在中考还没取消的情况下,现行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教师(包括家长乃至社会)往往以学业成绩或考试成绩论“英雄“(即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成绩好了就一好百好,成绩不
好就什么都不好。但按此评价方法,农村初中学困生得到的往往是较低的分数,而这个分数又容易诱发他们的自卑、自弃心理。所以即使没有人给他们以“差生’’的定论,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以“差生’’定位。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地用分数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学习的情绪和动机。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价值观以及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使人们漠视了学生的独特性与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也是这样。但如果教师因一部分学生考试分数低,便觉得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在这种以成绩为标准的“工
厂”化生产模式下,不但不能使本来可以转化的农村初中学困生得以转化,而且会使他们的数量增加。
4、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自尊。
有些农村初中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为了升学率,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身上,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另眼相待,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管或只是敷衍了事。要不劝其不要参加考试,要不就分个重点班,这对在差班的同学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学农村初中学困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
农村初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但有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有些老师缺乏职业道德准则,缺少必要的教书育人专业知识,素质不高,往往只教书不育人,没有责任心。他们忽视 对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思想教育,不能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中。他们不去主动接近农村初中学困生,对他们的生活、思想、兴趣、欢乐、苦恼等了解很少,甚至排斥、孤立、歧视他们,或者向家长和学校告状。有的教师说话缺乏证据,批评主观武断,不仅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加剧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对立情绪。我从老师的调查发现,有许多老师对犯错误的农村初中学困生只是进简单教育,对他们的思想、缺点、错误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说服工作,或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这些情况导致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此,不仅不能使他们进步,相反会使他们变得更差。
(四)社会原因
l、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部分农村初中生培养的投入
随着改革开发,经济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就业渠道多,就业机会多。只要你有一点技术或者你肯出苦力,就不愁找不到一份工作。经常听周围的人提到某某小学没毕业就能够挣多少钱一个月,又有谁没有文化,却混得很好。“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家长和农村初中生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了。我调查发现,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还是去打工,上大学这些年,还要投资很多,在学校混上两年,认识一些字,出门不迷路,认识个男女厕所就可以了;有的家长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或是把钱挪作它用,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农村并不少见。就是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这些思维不能够成熟的农村初中学生,而他们仿佛领到了一张“圣旨":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上不好学我还有路可走,可以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家庭的思想及家庭的放纵使得原本不错的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样造成他们无心学习,没有了理想,没有了奋斗目标,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这些现象导致了农村初中学困生数量的增加。
2、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农村初中生的危害更
大
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出现了许多高速运转的信息工具。电脑,手机,商务通,MP4等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见都没见过的新鲜事物,现在不少学生都已陈小鹰: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冈及对策研究经有了。加上影视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农村初中生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农村初中生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他们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学习上的帮助,而是负面的影响居多。对新鲜事物的理解,他们不能明辨是非,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是全盘吸收。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还有的看一些暴力电影、上黄色网站。由于这些不健康内容的影响,致使有的农村初中生出现早恋现象而影响学习。这些现象都容易导致农村初中学困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