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元素融进课堂学习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
《快乐元素融进课堂学习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课题《快乐元素融进课堂学习的实践研究》,按照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方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现已结题,下本课题从2011年4月开始申报,2012年6月获批准立项,至今研究初步结束,现提出本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与实践价值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改革,它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与学的主战场。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成功、体验快乐,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更是实践“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思想的最好体现,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技术也不断走向“现代化”。近年来,我校的课堂教学真正走进了“鼠标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网上学习与交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专题网站的使用,让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目不暇接;切实为学生课堂学习充实了快乐元素,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具体归结以下几点。
(一)为学生课堂学习创设快乐之园
课程改革,观念先行。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常举,小嘴常开”,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课堂学习创设快乐之园。为此,我校突出强化课堂教学的三个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切实贯彻民主教学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问答式”教学,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快乐蓝本
备课,为教学活动提供蓝本。为保证学生课堂上快乐学习,我校不断改革备课形式,经历了“独立手写备课——独立电子备课——年级备课组分工电子备课——年级备课组部分教材集体研究性备课——返璞归真独立手写备课”的过程。同时根据本校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出师生双边活动,独创并特制了一种备课本。备课要求除常规的教材简析、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板书设计之外,与众不同的是教学流程中必须备“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这两个板块并驾齐驱,教师活动突出“引”,做到少而精;学生活动突出“动”,做到多而实。有效备课,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了快乐蓝本。
(三)让学生课堂学习成为快乐之旅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纵横交错的框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不是对就是错”的理念指导下迷信教师,迷信教材,同时也就迷失了自己。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寻找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在合作与探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校每学期都举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并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从“参与型”到“创新型”,到“合作探究型”,我们提倡的是:
1、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
2、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3、养成不懂就问、勤于质疑的习惯;
4、勇敢地与同学、老师合作学习;
5、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同学、老师甚至教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成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快乐之旅。
学生快乐学习的情绪得以“保温”,让课堂时时洋溢着温暖的春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我们看到课堂活起来了,空间大起来了,情绪高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快乐起来了。课堂,生命的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殿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快乐学习”是学生走向这个目标的保证。
1、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实现自己,使他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
2、师生共同经历、体验、创造、理解和分享教育生活,给每个学生带来充满快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其实是用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内心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学校教育。
3、培养学生的创造和传播快乐的能力,让每个学生成为快乐的种子,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这个链来改善学校的文化生态。
4、摈弃“教育=受苦”的观念,树立“教育=快乐成长”的理念,改变学习中存在的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课业负担重,而思维能力训练负担轻的“三重一轻”现象。
课堂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教师专业生活场所,离开课堂,谈何快乐?基于这一认识,“课堂学习,课堂教学”就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关注焦点之一。“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就是让快乐成为课堂学习、教学的元素。
1.构建良好的环境,把“快乐学习”作为全体一中教师共同的事业,在大会小会强调“快乐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是终身受益者。端正学校中层领导观念,促他们带头成为学生欢迎的教师。
2.加强团队凝聚力,大胆与教师宣传,交流“快乐”做法。在与教师宣传和交流的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快乐学习”的好处。推荐骨干教师传递经验、分享观念,为教师研究提供支持与帮助,并从中提升自己。3.如何建立快乐学习的框架,如何操作?
学生上课投入情况如何?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吗?学生的困惑得到解决了吗?中低层面的学生得到关注了吗,学习情况怎样?学生如何看待考试成绩?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是否民主?教师是否有处理教材的技巧,是否有调控课堂的技巧?依据数据,建构“快乐学习”总体体系,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等,形成科学性的理论体系。
4.建立并完善“快乐学习”博客,建立平潭一中网页专栏。
5.物色各科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自觉不自觉进行“快乐学习”的先进分子,鼓励他们探索学科创新之路,承担一中教育改革的职责,并起引导示范作用。
6.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实施“快乐学习”?如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快乐学习”在学科构建“快乐学习”的体系,分解、量化知识点,形成“子体系”,这是“快乐学习”最艰巨的攻关阶段,成败在此一举。
7.建立评价体系,对实现“快乐学习”的教师进行量化测评,建立奖励机制。8.各个集备组形成子课题,思考一下问题:快乐学习是什么?本学科对“快乐学习”的认识?为什么需要快乐学习?快乐学习中教师应解决什么问题?本学科进行快乐学习的具体方式?
“快乐元素融进的课堂学习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军等专家认为,学习毕竟不同于无拘无束的游戏,经常需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加压,甚至战胜自我。如果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养成好习惯,没有适当承受压力,那么一旦学习难度增加,他们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每一堂课都应设置“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自主跨越障碍,学习的快乐就存在于这一次次跨越中,这种快乐才会转化成长久的学习动力,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国内外在体育教学中一系列成果,吸取其精华。
2、实验法:以整个实验部(1--6)年级为实验对象,本部随机抽样相同人数为参照对象,并对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在实验过程中建立学生个人档案,随时观察实验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以记录其发展轨迹。并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和控制实验因素,根据观察、记录、测定,对学生的协作精神、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以此确定所研究的可行性。
3、行动研究法:本着教育科研既求真、又求善的客观要求,可采用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的方法,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使实验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人员分工和主要措施
(一)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5--2011.9)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研究计划,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筹集科研经费,搜集资料等。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11--2013.6)组织课题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等展评活动,总结调整研究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分析。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6--2013.9)对照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汇编,分析资料与实验数据,做好课题报告撰写工作,做好评估验收工作。另外,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具体工作分工如下:
孙世健、孙洪波:理论研究
管晓丽、周永龙:撰写报告 赵志宏:信息整合
唐雪婷、张媚霞、陆道珍、刘 伟、陈磊磊、陈 蕾:研究实践
(二)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组织学习,转变观念。加强课题研究前的学习、宣传工作,做好课题组成员与全校教师的观念转变工作,使“快乐元素融进课堂学习”的实施行为建立在建康向上的积极的驱动力之上。
2.健全课题研究保障系统。为了保障研究工作的开展运行,课题组拟逐步组建“自主合作学习”课题领导小组,“学生选题指导小组” “自主合作学习”“评价自主合作与实施小组”等,并加强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建议健全课题研究规章制度,建立学习、上课等一系列制度,确保课题顺利进行。
3.培训课题组研究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理论与技术两方面。如现代课程论学习,现代教学论学习,现代传播论学习,教学设计,课程理念讨论;课程设计技术,选题指导技术,活动组织技术,评价技术,现代媒体制作使用技术等。同时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课题参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4.加强资料文件建设与课程学习资源开发。建立专题课题研究网站,供教师交流心得。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依据以上几点,我们总结出对于挖掘出的“快乐元素融进课堂学习的”资源的一般处理策略为:
1.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捕捉生成资源。
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感到宽松、坦然、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这样,作为教师的你就会不断收到惊喜。而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捕捉生成资源。
2.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利用生成资源。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教师在这样的互动交往中,不断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创造、引领,把课堂教学推向师生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的最高境界——动态生成。
3.在教学的反思中,不断提高生成资源。
千里良驹也有失蹄,再高明、经验再丰富、知识再渊博的老师对于瞬息万变的课堂,也难免会出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对于已有精彩的生成,对于生成已经完美无暇的把握运用的课,也需要我们反思。
4.初步制定了小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的评价策略。
课堂评价无处不在,无时不再,课堂有效性评价也是诱发课堂动态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大多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只评价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评价方法显得单调、统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那么,通过研究实践,我们采用人文性评价策略、生本化评价策略、艺术化评价策略等。
课堂教学评价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课堂的核心要素进行评价,主要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四个核心要素进行评价。
5.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空间。(1)努力创设最佳情境,在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里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会,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思索、大胆地寻求答案。
(2)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6.课题研究中发现的一些注意点(1)增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自信心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要承认差异的存在。承认也有发育迟缓、反应迟钝的学生存在。要想让这些学生摘掉学科知识困难的帽子,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自信心。使他们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科知识文化,对学习学科知识有积极主动的情感。并产生“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烈欲望才能取得好成绩。对学困生来说,激励、唤醒、鼓励尤其重要。
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害怕的心理。Don t be shy ,just try!别害羞,试一试!比如在课堂上多提一些他们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并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最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让他们明白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着他们的进步。
其次,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方位的发现,展示、扬长避短。如,他们有的乐于助人;有的书法特别优秀;有的绘画特别好;有的朗诵很好听;那么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参加学科知识活动。如演学科知识课本剧可以找那些朗诵好的同学;设计学科知识报纸时,可以请他们设计图画,抄写课文等。让这些闪光点在他们身上燃烧起来,发出灿烂的光辉,驱逐他们身上所谓的“黑暗”。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再次,让他们喜爱学科知识的文化之美。老师可以经常放一些他们喜爱的卡通片来激发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这样也可以让他们接触到学科知识在汉语中的使用。
当他们逐渐树立起前进的信心,增强向上的勇气,学科知识也不过是只纸老虎而已。当他们找到学习学科知识的感觉,他们就会觉得学科知识学习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2)努力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认同自己的心理,都有一种希望别人认可自己的需要。教育就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该与学生多进行情感的交流。必要时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大姐姐等新型师生关系。总归一点,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什么委屈,什么开心的事都可以跟老师说。达到师生关系的最融洽状态,即为“亲其师,信其道”也。
面带亲切的微笑
每次上课,我总是饱含深情、微露笑意。这个微笑能点亮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鼓励。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师生的关系更默契。特别对于那些自卑孤单的学生老师的微笑更能给他们以前进的力量。对学困生,老师要严格要求,又要和蔼可亲,把微笑带进课堂,带进每位学生的心中特别是他们的心中,使他们乐于接近你,敢于开口用学科知识和你交谈。
释放真诚的师爱
教师要以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要用自己谆谆教导的语言、鼓励关心的表情传递给学生鼓励、关心、信任、爱护的情感信息。让他们敢于说出口。告诉他们只要想学一定能学好。强制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给予他们希望。
曾经有个孩子,他自卑、敏感、成绩也一直不好,心情一直很压抑很低落。以前的老师要么忽略他,要么冷落他。我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他上课时不敢抬头,可能他自己也觉得他就是个差生吧。我于是找他聊天,告诉他,要勇敢!你其实很不错。以后要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不懂的题目尽管来找老师。老师不会烦,你要来找我,老师只会高兴!好吗?也许很少有老师这样跟他说话吧。我见他默默的流下了泪。他有了一些微笑,他上课时渐渐敢抬头了,他敢举手了。我惊喜于他的改变。难道老师微不足道的话改变了他吗?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不敢操纵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也没想过操纵任何人的命运。或许真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吧,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对老师来说,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并非难事。而对学生而言,一声夸奖就像滋润心田的甘露,显的越发的珍贵。老师轻轻一声“very good”,对他悄悄竖起的大拇指,都会是他们的内心泛起无数的涟漪,内心会感到无尽的温暖。能不批评的尽量给予表扬,切忌在全班同学面前令他们难堪。
关注他们点滴的进步
学生的进步很不容易,哪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也要适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循序渐进的让他们克服学习学科知识自卑感和压抑感。从思想上点燃他们积极进取的火花。他们的进步是一点一点的,但总归在进步。这样他们就能赶上学习好的同学,看到他们充满欢乐的笑脸,老师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④积极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
老师极力想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只可惜精力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各种形式交给学生自己。在这里,我充分利用优秀学生的力量,给他们建立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性格倾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按照互相帮助、互助协作、互相提高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然后选出一名负责任的优等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组员一起合作学习。各组组长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并负责学困生成绩的提高。这样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有成就感,也可以让他帮助后进生努力赶上。
⑤注重分层次布置作业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要进行科学、全面、分层的布置。每个个体的发展都是不同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老师不能以一种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对所有的孩子提出相同的要求。布置作业也是如此,学困生的作业可以相对简单些。随着成绩的提高,再给他们加强一定的难度。而且只要学生完成了相对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表扬。给学困生布置他们力所能及的作业,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学习学科知识的乐趣,一点一点的取得进步。
每个学生都想想学好,但他们缺乏自信、心理脆弱。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批评他们,他们永远也不会喜欢学科知识。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点信心,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使他们自强。我们应该根据他们智力、能力的差异,耐心的因材施教。如同给棵棵弱苗施肥、浇水,让它们也能含苞待放。到那时,我们的学科知识学习也会像春天一样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了,课堂自然也会快乐而有效了。
二〇一四年六月
第二篇: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铜梁一中是一所重点中学,在铜梁区排位第二,由于有铜梁中学强大的压力,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我组教师4人,两位老教师两位新教师。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五、合作流于形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高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高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言设计的研究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2、板书设计的研究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指导练习的研究,精心设计练习题,试题必须有针对性,题量适中,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四、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本组全体成员:陈升槐、代升智、周雨、刘旭辉;全体高一学生。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时间:2014年9月——2016年6月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开研究课、研讨会),撰写案例和论文。
3、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由郑春萍及全组成员负责。阶段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做好课题实施准备:2014年9月我们正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对各项工作实行分工,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专家咨询、请教。
(二)开展历史高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的“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高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历史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心得、案例等。
七、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课题组优秀教案集、学习笔记集、优秀论文集等,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因为课题组成员课务重,课件的制作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研究课、公开课能注意到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但平时的课随意性较大,课题组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骨干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2016年5月31日
第三篇: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深入挖掘教材 分年级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遇到令人担忧的诚信现象:有些孩子承诺完成一件事夸下海口,结果敷衍了事;有些孩子不完成作业却对家长说老师没布置作业,对老师说作业本忘在家里。有些孩子犯了错却想方设法隐瞒、推塞、委过他人。有些孩子向父母谎报学习成绩,模仿父母笔迹签名。有些孩子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而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忠诚老实、信守诺言、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做事认真负责的孩子,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在做错事是能主动认错,借了别人东西能及时归还,拾到财物会主动交公。诚实守信的孩子懂得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对自己、对同伴、对家人、对未来负责。因此,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实践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孩子未来的成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上许多不良观念、行为无不每时每刻地侵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子女歧老、虐老、不关心、不赡养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天大地大不如票子大,爹亲娘亲不如金钱亲,在农村许多老人住的是小、矮、偏、旧的房子,干的是既照管孙辈又种田糊口的活,穿的是子女们穿过的衣服,兜里没有一分钱,小病挺着,大病靠着。社会上不讲诚信的事比比皆是:做了好人反遭误解,抓了小偷自己却成了“贼”,救助了弱者反被说成图谋不轨。在家庭中,夫妻相互欺骗并教育孩子说谎欺骗他人。甚至在学校里,有些教师也诱导学生欺上瞒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张白纸的少年儿 童,他们没有一点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近墨者黑。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部分家长对孩子是娇生惯养,因而一些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骄纵任性,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无礼无信,只图索取,不知回报,不听父母的话,顶撞长辈等不良习气。再就是这些年农民工大量增加,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致使这些孩子家庭教育欠缺,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大,各方面素质较差„„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父母将饭菜做好了,三四遍都叫不动趴在电视上的孩子;吃过饭后孩子只管玩,没有人帮父母收拾一下饭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留给孩子,而孩子却很少想到父母;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急前忙后,而父母身体不适时,孩子却很少过问;父母教导孩子,孩子却大声顶撞;父母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孩子却好吃懒做,零嘴不绝;孩子欺骗顶撞老人和长辈,父母却默认颌首„„
这一切,导致了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观念错位,是非混淆,纪律松散,学习懈怠,感恩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责任心匮乏。
3、家长和社会的心声。近几年,少年儿童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已逐步演变成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极大地触动了广大家长社会有识之士,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有很多家长来到学校,找到老师,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声,感慨对孩子管教的无助,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希望学校把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诚信观念,以确保家庭、社会的和谐。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建设,尽快提升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办让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自2015年春季以来,我们与时俱进,在前段“感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广泛论证,确立了一个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支点”与抓手——诚信教育。我们以“以孝心呼唤爱心,用诚信塑造人格”为宗旨,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抓手,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创立一套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运行机制。
2、编纂一套分年级的诚信教育教材。
3、构建诚信课程运作和教研体系。
4、营造诚信教育的舆论氛围、环境氛围和文化氛围。
5、创设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6、实施诚信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实现教育的内化和外延。
一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尊师爱生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老师同学。
二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维班爱校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班级学校。
三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敬老爱亲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长辈亲人。
四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护家爱村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族人村民。
五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亲党爱国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二)研究的目标
总的目标是:以孝心呼唤爱心,用诚信塑造人格。具体目标是:
(一)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诚信校本课程,通过编写校本教材,上好诚信课,向学生灌输诚信理念,做好养成指导,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以诚信文化为依托,打造起具有美化和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带。以此提升学校环境品味,增强校园育人功能。
(三)学校通过诚信课、诚信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形象,并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1、使学生在学校里树立起个人诚信形象:热爱学校和班级、热爱老师和同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风、考风、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做到:不说谎,不抄袭,不作弊;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不足;说实话,做实事,言必信,行必果;阳光处事,真诚为人;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对同学有帮助,对班级有益处,对学校有贡献的人。
2、使学生在家中树立起诚信形象:孝敬父母、长辈,关心兄弟姐妹,热爱家庭;虚心听取父母教诲,不顶撞父母,多和父母沟通;不做“小皇帝”、“小公主”,提倡俭朴生活,合理消费,不攀比;提倡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动做家务,干农活,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言行一致,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通过与家人的接触、交流,力争用自己的诚信言行去影响父母,影响所有家庭成员,使整个家庭行孝守信,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3、使学生在社会上树立起诚信形象:尊老爱幼,不恃强凌弱,关爱弱势群体,凡事有爱心;不贪便宜,明辨善恶;有礼有信,遵守社会公德;真诚待人,恪守承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爱心、讲诚信、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诚信言行,尽可 4 能地影响家族所有成员和其他村民,以至达成所有的家人、族人、村民共同守孝、明理,讲诚守信,为营建文明村庄,创建和谐社区尽心尽力。
总之,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具有诚信意识,掌握诚信知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用诚信去呼唤爱心,让学生人人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以至达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三、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布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高度重视“孝心·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将该项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及不分班主任参加的诚信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第二是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拟定具体实施细则,精心设置活动流程。第三,大造舆论,广泛发动,首先向全校广大师生发出活动倡议,号召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其次向所有学生家长发放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通报活动目的及方式方法,争取学生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再次就是精心组织召开了由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参加的“诚信”活动的启动大会,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创建诚信校园文化,开设“诚信知心屋”,营造浓郁的诚信教育环境。
1.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本书,学生可以在“多看”中“多记”,进而“多问”。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幅画,学生可以在学习、欣赏中树立起诚信意识。因此,我们结合学校绿化美化,打造起美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景观带,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以“请热爱你们的父母,请尊敬我们的老师”、“亲善求幸福,爱心促和谐”、“以诚为本,诚信做人”等活动内容为主题,把诚 5 信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在学校大门口两侧及校舍后面的空闲墙壁上,书写诚信启示语,将古代二十四孝图及近现代的一些伟人、名人的孝亲、诚信故事制成喷绘展板,悬挂在所有校舍的前墙壁上,并在校园空地上布设诚信格言标语牌等,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引导师生对照修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让同学们学习在孝心、诚信之中,生活在孝心、诚信之中。
另外,我们还设立了诚信长廊,开辟了诚信主题画墙,做到美化和教化的完美统一。学生们空闲时间在这里读诚信名句,画诚信图画,用心领悟诚信内涵„„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开设“诚信知心屋”,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心里保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待人处世较天真,但又多迷惑,“诚信知心屋”的开设,则成了众多学生找回自信与勇气的港湾,明辨真善美的空间。“老师,昨天晚上我要给妈妈洗洗脚,她却不用我,我该怎么办?”“老师,我村的一位大爷,到我家让我爸爸买他家的猪肉过年,明明我家没割肉,我爸却说过年的肉早割好了,这不是在说谎骗人吗?我想问,但又不敢,我内心很矛盾。”„„学生心中的疑问困惑总是在辅导员老师的耐心引导讲解下,解除谜团,打开心结。
(四)规范诚信课,强化诚信课教研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1、加强教研,认真上好诚信教育课。我们以年级为单位专门成立了诚信课程研讨组,定期组织任课老师进行诚信课集体备课与授课方法的研讨。学校将《孝心.诚信教育读本》列为学生的正式课程,要求各班每周上好一堂“孝心·诚信”教育课,每学年授课节数不少于三十二课时。做到诚信课教学计划、教材、6 时间、教员四落实。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搜集整理一份“诚信”教育资料,设计一份“诚信”教育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开展一项“孝心·诚信”教育活动,撰写一篇“诚信”教育论文。学校随时对该课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并将其成绩列为教师的工作量化成绩,以确保该课程的正常进行。诚信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诚信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诚信水平。五年级学生张珂在诚信日记中写道:“我们孝敬父母不一定做出像子仲负米、陈毅为母洗尿裤那样的感天动地之孝,但至少我们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父母为我们省心、放心、舒心。替父母洗件衣服、盛碗饭等。”六年级学生刘安然在学习了《妈妈,休息一天吧》一文后,在小组交流会上谈出了自己的体会:父母劳累了大半辈子,为了使我们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汗水,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真心实意的去做一个好子女。
2、以“诚信”教育为载体,上好生活指导课,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这是我校诚信活动的基点。我校把养成教育根植于“孝心·诚信”教育这一活动平台,号召同学们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爸妈省心;别人有事热心帮,献社会爱心”。活动中,给各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让教师认真上好指导课,手把手教学生自理的方法和技巧。
一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上掌握洗手、洗脸、洗头、穿衣和刷牙等方法和技巧,力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靠别人。平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饮食卫生,初步形成安全意识;不说谎,不骗人,初步树立诚信观念。基本养成讲卫生,有礼貌,懂安全,讲诚信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让爸妈省心、放心和欢心。
三四年级学生要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打扫卫生,7 洗晾衣服,收拾饭桌,整理房间等,安全意识和诚信观念进一步增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基本形成。
五六年级学生要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再掌握做饭、炒菜等方法,能主动并熟练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帮助父母干一些田间农活。
平时做到尊老爱幼,扶弱助强,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懂礼守信,做一个言行文明,品行端正的好少年。
另外,要求学生平时要学会、学精一技之长,以用于在校帮助同学,回家孝敬父母。做有益于他人,有助于父母的好孩子。为了使诚信生活指导更加扎实,更加有效。我们出台了《学生生活能力大比武实施方案》每年的放寒假前,在全校学生中举行生活技能大比武,评选出生活技能小能手。到目前,我们已举行了两届,共评选出了100多名小能手。
(五)签订“协议书”,印发“考核单”,促进校内校外结合,强化“诚信”教育的家庭和社会的辐射功能。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我们树立大教育观,把开设“诚信”教育放到现实社会的背景下来思考,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成立了“孝心诚信”教育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校携手、共同育人”的诚信教育机制。
我们精心设计了“诚信教育协议书”,学校与家长以协议书的形式,规定了双方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各自责任。如:学校的主要责任是以诚信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对学生诚信行为的教育力度。家长的主要职责一是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在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方面,为子女做出表率,提高家庭的思想道德品位;二是家长要及时督查子女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不正当的诚信行 8 为,不要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迁就,要及时教育、纠正,向学校通报等。
我们每学期还向家长印发《家庭诚信教育考核单》。学期末,由家长根据子女在家的表现进行量化,并以此作为学校评定学生本学期的操行等次和评选五好学生,十佳诚信之星的主要依据。这种形式的家校携手育人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也产生着较大的辐射作用。
(六)以孝敬父母,真诚为人,做诚信星为目标,以诚信课、诚信日为阵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1、在前两年扎实开展“使妈妈高兴”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全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行孝有信集中行动,主要实施行孝“五个一”,即:“每天送爸妈一句问候,回家为爸妈泡一杯清茶,每天为爸妈捶一次背,每天帮爸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每天给爸妈一个惊喜。”;做到诚信“三个不”,即“不说谎,不骗人,不虚情假意。”
2、设立“孝敬日”,布置孝亲作业,开展孝行体验。把每周日、学生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定为我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学生在“孝敬日”里承担至少一小时的家务劳动,并写出孝行感悟。
3、实施“日行一孝”。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向亲人孝行体验一次。如给父母到杯热水,递条毛巾,给母亲梳梳头,洗洗脚,捶捶背,给父母洗件衣服等。
4、大力开展诚信主题周活动。该活动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短期的切实可行的诚信活动小目标。从而增加该活动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我们利用诚信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背记学校“孝道八心”、“诚信歌谣”以及诚信歌咏等比赛活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在背记中感悟诚信之道,在高歌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从 9 而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推进学校诚信教育的进程。
5、开展“文明进学校,服务进社区,孝心进万家”活动。号召同学们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有信,遵规守纪;回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善待他人;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主要组织队员们利用周六上午到社区服务,如:到社区表演节目,清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梳头、洗衣、整理房间等,将孝心付诸行动,向社会奉献爱心。
6、将孝心诚信工程与“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做诚信事,争三好生”活动,号召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少年。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留给他人,把诚信留给自己。使全校学生能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有爱心、责任心,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7、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写一篇孝心诚信作文,画一幅孝心诚信图画,讲一个孝心诚信故事,欣赏一篇孝心诚信美文,学唱一首孝心诚信歌曲,搜集并背诵一些关于“母爱、父爱、孝心、诚信”的名言、谚语、诗文等,以此加深学生的诚信体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孝心、诚信意识。
8、开展“诚信之星”评选活动。为巩固活动成果,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每学期,结合阶段性总结,学校要广泛开展“十佳诚信之星”评选活动。首先要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发放“关于诚信之星评选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召开家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另外各班利用班会、队会进行再发动,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如何去做。活动以总结和评选两种形式进行,号召全体队员每人写出一份行孝总结,用演讲的形式在小组和班级中进 10 行竞选发言,然后投票选举,每班推出5名诚信星候选人上报学校少先大队。然后少先大队再以走访和调查的形式,采纳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意见,按“行孝影响度”确定出我校“十佳诚信星”。“十佳诚信星”评出后,少先队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次“诚信星”演讲会,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学习。同时,组织人员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拍照行文,作为学校诚信教育成果进行存档,并对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截止到目前,我们已成功地评选出两届马庄小学十佳诚信之星,对活动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七)注重八个结合,保证诚信教育的全面渗透。
1、诚信教育与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把孝道教育列为少先队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阶段提出一个品德教育目标,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主题,既丰富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又使诚信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2、诚信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在实施诚信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训练、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做到人人懂诚信、学诚信、做诚信,个个有美德、扬美德。以美德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3、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各学科结合的方式各有不同。如:在语文课上,可以把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与思品课教育相结合,主要是联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丰富书本上、课堂上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把诚信教育内容从狭义和广义上与之结合,起到互补作用。
4、诚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讲诚信,必须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育效果,把认知付诸行动,内化为品质。实践活动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点,要求学生按照学校 11 规定的“诚信歌谣”,“孝道八心”的内容,在家直接或间接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校做一些尊敬老师,帮助同学的事,养成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在此基础上,将爱心逐渐辐射到社会,服务于社区。
5、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做好学校诚信教育的同时,也应对家长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使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二是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队活动,不但让广大家长充分了解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而且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孩子的诚意、孝心。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配合学校投入到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上来。三是要求家长在家庭中教育、督促自己的子女,围绕学校指定的“诚信歌谣”、“诚信八心”去践行诚信。家长要为子女做好表率,并适时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到学校。四是学校要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的诚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活动的方式、方法。
6、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的浓厚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处学习在诚信之中,生活在诚信之中,感悟在诚信之中。
7、诚信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来自家庭中、社会上的一些有关成效的负的因素,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对诚信、孝心的困惑。对此,我们设立了“诚信知心屋”,配备了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在诚信教育的沃土中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8、诚信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在学 12 校实施诚信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诚信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我们十分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身正示范”教育,并把师德教育列入对教师工作考核之中。督促教师在工作上、家庭中、社会上,处处事事做诚信人,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诚信格局。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一)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诚信、爱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检测结果表明,学生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呈现良性变化。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体学生中出现了“六多六少”的好现象:
一是尊敬老人的多了,嫌弃老人的少了。学校开展了解长辈的活动后,到敬老院、社区为老人服务更是人人争做、周周都有。全校送温暖小分队,更是活跃在帮贫济困的行列中,如六(1)班同学连续四年轮流定期到马庄敬老院为老人整理房间、洗头、洗衣、捶背、按摩等。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每逢老人节学生带着自编的小节目来到老人中间慰问演出。另外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搀扶老小过马路,给公共绿地浇水、拔草等事例,比比皆是。
二是讲究节俭的多了,乱花零钱的少了。在诚信教育活动中,逐渐杜绝了学生吃零食、乱花零钱的现象;零用钱小储蓄活动。各班反映,自开展诚信教育以来,学生比吃穿,乱花钱的大大减少。他们认为,乱花父母艰辛劳动换来的血汗钱,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三是家庭和睦的多了,不讲文明的少了。有的学生对父母的陋习敢于提出意见。如劝父母不要赌博,说话办事要讲诚守信,和睦邻里等。他们认为家庭和睦,离不开“孝亲敬长”,而“孝亲敬长”绝不是一味地“盲从”父母。
四是主动做家务的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诚信教育系列活 13 动之学生生活技能指导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整理房间、个人洗刷等日常的生活技能,还学会了部分做家务、干农活的本领。据大部分家长反映,现在的学生自己的事自己会做了,能做了,象穿衣、洗衣等也不用我们协助了,有时还能主动地帮我们干一些家务农活,我们在孩子身上省心了。还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现在知道疼人了,有好吃的知道让我们了,饭前饭后也能主动帮我们整理饭桌。在学校的诚信教育下,孩子懂事了,我们真的很开心。
五是勤奋学习的多了,厌倦读书的少了。“诚信课”课堂上当学生在辅导老师组织下学习了动人的诚信故事后,再开展辩论活动,不少学生听时热泪盈眶,议时慷慨激昂,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激发了勤奋学习的热情。不少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父母,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孝”。
许多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期间获益不少,深有体会,而且在小学毕业以后,还有不少学生来信感谢母校的道德教育,“如今,我已离开了母校,但我依然坚持‘日行一孝’活动”而有这样感受的学生何止一个两个!“诚信课”,使学生“爱父母”的情感很自然地迁移到了爱同学、爱他人关心集体的境界上。正如五年级一位班主任在同家长沟通时说:“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关心他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学生认识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道德行为,现在班上,不管是哪位同学有困难,都会有人抢着去帮他。同学忘记带学习用品,马上有人借给他;同学不会做作业,马上有人辅导他;同学病了住院,马上有人上门补课;同学摔伤了,马上有人扶着去卫生室上药。”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道德素养有了质的飞跃,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14 迅速增高,学校的声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均不同程度地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有效地影响了家人、族人和其他村民。但是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起点比较低,仅之是为学生建立爱心、学会做人,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日积月累,“诚信”必然会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成份,融于学生的情感主体。
(二)对社会的影响:
家校互动,小行动影响了大气候。诚信教育除学校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课程教学和系列活动外,我们还开辟了诚信家长学校,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形成了“老师——学生——家长——学生”互动的教育链。老师教导学生,老师影响学生,学生诚信家长、诚信家庭,家长规范自己、示范孩子。最终达到老师、家长、学生共诚信,老师、家长、学生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诚信。从而使家庭和睦、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社区和谐。我们开展的“诚信教育”已深入家家户户,并对家庭、社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辐射影响。诚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给家庭带来了和睦,给社会带来了和谐。诚信教育的开展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潍坊市人大代表贾悦镇龙宿村党支部书记鞠德民说:“学校的一个‘诚信工程’,架起了社会千万座孝心、爱心桥,真做到我们心里去了。”
(三)活动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
1、学校网站先后对我校的“诚信”教育进行了宣传。
2、《西部晨风》《灵宝晚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的“诚信”教育情况作了专题报道。
3、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质飞跃。
(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诚信育人模式。
1、开设诚信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为我校诚信活动打造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诚信教材的应用为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将“诚信”工程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结合学校绿化美化工程,以诚信文化为依托打造起多处具有美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景观带,以此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同学们平时学习在孝心、诚信之中,生活在孝心、诚信之中。
3、我们对诚信教育的探索,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辟出的一条科学合理的育人新路。我们抓住诚信教育的本质,着力从思想、方法、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形成了以“诚信八心”和“诚信歌谣”为主体内容的诚信教育模式:
“诚信八心”
常问好,有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勤学习,创佳绩,让父母开心。求上进,有理想,让父母欢心。有矛盾,多自省,让父母顺心。有主见,不迁就,待他人真心。不说谎,不欺骗,做人要诚心。知感恩,持正义,献社会爱心。
“诚信歌谣”
自己的事自己干,不给父母添麻烦。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学习出行离家前,禀告父母莫挂牵。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批评教育不顶撞,感谢父母要求严。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当先。同学之间勤交往,诚信二字记心间。言必信来行必果,履行承诺是关键。不说谎话不行骗,诚信做人众人赞。
五、课题研究的体会
1、社会公认、易于操作
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是每个家庭都渴望看到的结果。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因为诚信行为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既可以高标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活动,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容易体现,容易检验,也易于评价。
2、重在实践,贵在持之以恒。
道德教育少不了“明理、激情、导行、内化”四大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因为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将正确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终生可受益。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最薄弱的一环恰恰是实践这个环节。我们强调,在诚信教育中不仅要用好书本,更要做好实践作业。这样诚信教育自然成了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培养美德、强化素质的有效载体。
3、始终坚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理念。
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地发现先进典型。推广典型,才能推动面上的工作向高处提升,向深处发展。学校每年都隆重举行“十佳诚信之星”、“诚信小组”、“诚信教育先进班级”及“生活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并规定不是诚信星不得评为“五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创新来自不断的实践,来自于深入的调研,更来 17 自于群众的创造。
4、上下配合、同心同德、真抓实干。
我们的诚信教育活动之所以能顺利开展,除了它有深厚的民族根基且又符合当前广大群众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在于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广大教师及全体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通力合作。
六、存在的问题
诚信教育校本课程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诚信教育对社会的辐射带动等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进行,如何经常化、制度化,不断丰富其内容,提高其层次,还有待于研究,否则,已取得的成果也不容易巩固。
我们的工作还刚开了个头,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路还很漫长。但有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广大师生、学生家长真心实意的支持,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将这项合民意、得民心的工作继续抓下去,并力争做出更大的成就。
第四篇:高校课堂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彰武二中课题组
执笔人:孟岚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就是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求自得,自主钻研所得的东西才牢固,才能活学活用。
1、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看:社会发展脚步之快,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从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看: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着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的实施也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支撑。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追求课堂高效的首要任务。
3、从当前现行课堂会诊看:根据二中现行课堂诊断调研,目前课堂教学存在弊病主要是:为数不少的课,教师凭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课堂上老师讲的太多,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跟不上。学生跟不上老师课堂内容的进度,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调控,内在学习动力不能被激发,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随着年级段的升高,内在的学习动力渐渐消磨殆尽,学生的能力系统遭到破坏,厌学心理自然增生,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出低效或无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和双差生的面就逐渐变大。
4、从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要经过漫长的锻炼过程,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会自发,也不会按照要求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没有教师的教学指导,学生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学习的效率=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由此可见,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率的价值。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实施,要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策略的价值就不能低估。作为指向认知目标的心理操作,策略既是学生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实施自主学习,学习策略的研究就必不可少。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自主学习的定位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状态。这种学习状态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感性和策略性。它包括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要素。从学生角度来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同时能自.......纵学习行为,达到学生的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从教师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活动中主要是“导”的作用(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馈),通过研究探索出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应采取的正确指导策略(包括指导思想、途径、手段、方法)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的轻松的目的。本课题从研究类型来分析,属于应用研究,主要是运用认知学的理论及教学理论等研究的有关结论,探索落实自主学习的策略。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目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现状及研究的现状。
2.研究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为实施自主性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3.研究探索落实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形成的指导策略。
本课题设计了三个子课题的研究: 1.初中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分析; 2.教师指导自主性学习策略的研究;
3.以“学研案”为载体,课堂自主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已有的知识理论和已经实验研究的优秀的课堂自主学习的策略,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2.调查分析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法:对一些有效或低效,甚至高效或无效的个案进行有效分析,实时的推广和摒弃,探索规律。4.经验总结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选择应用已有的研究经验和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将初步形成的研究经验进行总结交流,相互学习。5.行动研究法: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调整研究的策略,实行动态管理。
三、研究过程
(一)理论学习
一项课题研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看教师全员参与意识如何,所以必须做好参与教师的动员宣传工作,明确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为此,课题组召开全体语文教师参加的宣传动员会议,公布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案,落实研究人员,正式启动课题研究。没有现代教学观念就不会有现代教学,所以课题研究以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为切入点,在召开动员会以后,根据教研组的安排,在召开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研讨中,要求教师在学习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在全组中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同时在学习理论时,学习有关自主性学习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本次课题研究作指导和借鉴,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现状调查
为了课题有效性和有针对性的,带着问题研究。最初,我课题组根据我校语文组的现状,教研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制定了学生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选择题,主要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影响学习的因素。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对问卷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所面临的问题。教师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在教研组交流活动中,认识自身在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找准课题研究中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为研究工作有效性服务。分析发现我们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不会听课。这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对上课内容比较陌生,无法带着疑问去学;听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上课时能让自己的记录与教师的讲述保持同步,但做不到让自己的思路与教师保持同步;课后不及时复习,听完课就万事大吉,等等。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大大降低了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极易使学生在心理上和学习上形成消极的“马太效应”。2.学习兴趣不大。兴趣决定态度,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不会积极地探究所学内容,其学习效果也就不会大幅度地提高。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条件改善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大大降低了。3.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4.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使人们能够清晰得反映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一定的特定事物。由于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特别是学习困难成绩差的学生。5.学习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是心中无数。他们考虑的是“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主动做什么”。6.缺乏学习动机。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7.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习不足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听之任之,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试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课题组对调查分析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出了改变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主学习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据此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三)开展小专题研究
我们以课题研究与实施为核心,善于发现教学中的真问题,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各年级教育教学实践中重点、难点问题为主要目的小专题研究工作。有针对性的确定小专题。如七年级组《从积累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八年级组《从自读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九年级组《学会归纳与分析》,整个语文组推广使用以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学习任务驱动研究为主的“学研案”教学模式。做到研究内容因班、因人而异,真正落实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这些小专题来自一线教师,来自于一线课堂,正是实验教师所急所想,这样全员参与实验研究的针对性和积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真正为课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边实践研究,边收集研究案例
学习、解剖他人或自己的典型案例,就是以他人的成长经验为借鉴,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在教学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调整、改进教育教学策略与行为,提升课堂研究的质量。因此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格外重视案例的收集,从教师的案例分析中,发现并逐步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共性问题和个别突出问题。然后针对课例进行互动式评议交流,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案例的收集与小专题研究相辅相成,在研究中探索出有效的课堂活动模式和调控策略,为后期研究成果的形成积累研究论证的依据。
四、研究成果
(一)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入手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和责任,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就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为此,我课题组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为目的,以实现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为前提,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如课堂上力求教学活动或知识内涵的直观演示,或教学内容的旁征博引,或问题设置的妙设悬念。与学生拉近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两年来在培养学生主动性方面成长最快的是青年教师蔡亮,刚开始时他对教材的理解处理都很到位,但“眼”中没有学生,他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昏昏欲睡”。而今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参与面广,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的忙碌。自然学生学习成绩也在逐步的上升。2.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主动性学习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独立性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我们要求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我课题组采用的策略是在教学中减少传授模仿的时间,削弱教师的帮助讲解成分,尽力增加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
3.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控性
在自主学习的研究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引导学生对学习能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活动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监控的能力。在学研案设置的结构上我们力求一一体现出来,给学生加以引导。如“课时目标”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细化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要达到的要求是什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教学过程知识的“探究活动”则以“任务驱动”,在一个个问题的探究解决中,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典型问题”和“自主测试”的设置是为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过程。“自我学习日记“的设置是想通过对所提出问题的回答,在回答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
(二)初步形成以“学研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授李炳亭提出:高校课堂主张“照抄照搬”的模式,因为他认为没有临帖就没有“破帖”,没有继承就没有“生成”,在“接受中质疑”,在质疑中生成属于适合自己特色的模式。学研案下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不断临帖中的“破帖”而生成的。学研案与讲学案、导学案是不同的。具体来说:讲学案是在教师讲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学习,或是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讲的一种学案模式教学。简写“讲学”或“学讲”。导学案是较讲学案而言,较为民主的一种学案教学模式,是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科学结合。学研案则是较前两种学案模式更加提倡学生的人本地位的一种学案模式教学。“学”是师生共同的学习,“研”也是师生共研。是以课前多数教师的学研为前提,在课堂上再根据不同的班情学情,教师和学生再共同学研的课堂学习模式。它是一种师生互学互长的教学理念支撑下的教学模式。
学研案使用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增效减负,增加课堂的有效性。不给学生课外负担为基本底线,能在课堂完成的绝不留在课下。下发学案的时间必须是课前几分钟。2.呈现给学生的学案一定是教师团队“学研”的结晶。预设不足,心里就不会有一个灵活的课堂;没有适度的精心的准备进行练习就没有思维巩固的成功。3.课堂上坚持“三凡三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让学生全力展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4.每一份学研案必须是通过集体讨论修订后,有备课组长签字,方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5.使用时学研案分教师案和学生案两种。
6.每章结束后备课组长收集,将电子稿交给教研组长以备下一年研讨的材料。两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化茧成蝶,初步形成有二中语文特色的“学研案”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此小专题以文献研究为载体,以当前课堂使用现状为切入点,以实施优化策略为目的,形成研究成果。目前初步的研究结果是:
1.语文课堂笔记本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对学生严谨的学习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的作用
我们会在成人的书写笔记中有这样的发现,笔记做的有条理,清晰,这个人肯定也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笔记若做的混乱,书写乱画的人,做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一塌糊涂的人。如作家吴似鸿她的“笔记本”与她创作的关系。追溯这些就是学生时代的沉淀,就是学生时代做笔记习惯的延伸,或许还是学生课堂笔记本质量的体现。(2)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载体作用 课标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课堂笔记本的记录过程就是学生课堂教育学习过程成果的体现。一节课听的质量高低,通过课堂笔记本的比照,学生在个体评价或同学间评价中就会产生教育和启迪。
(3)对学生的知识巩固继而形成能力的作用
当学生把课堂上教师要求全体学生一起完成的习题做到作业本上时,其实学生已经在教师指导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题库,这样既杜绝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随便扯张纸瞎做,或甚至根本不做的弊端。这些题目有易有难,从易到难,就是今后学生复习的最基本题库,即复习资料之“基本题库本”。
2.语文课堂笔记本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关注各类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控学习进程 课堂笔记本是在课堂上使用的。语文课经常会以“写”为主,而且“写”更是能反应这节课的输出是否达到效果。有了课堂笔记本,在评讲练习,展示个别学生笔记本上的答案的时候,就能十分直观地知道学生的错误在哪,从而避免了学生口头回答的时候出现的那种似对非对的尴尬场面,同时也帮助老师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课堂笔记本的练习可以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水平、出现的主要差错及其原因以及好中差生各自达到的水准、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甚至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分寸,更加切实有效地采取补救措施。(2)有助于教师设置课堂的互动性 课上,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课堂笔记本反映的问题,个性的问题个体解决,共性的问题展示出来全班交流。同时,根据学生“写”的现象调控课堂节奏调整教学的内容。在评讲课堂笔记本的时候,批改工作由学生的前、后、左、右四位同学轮流完成。学生在这过程中先与老师互动,正确倾听老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动作。接着与相应的同学调换批改笔记本。我们知道,学生在批改他人的答案时,总希望找到他人的错误,于是在听讲评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了,生怕他人改错自己,也怕自己改错他人。这时不但真正理解了做题的技巧,同时也学会对他人负责任的思想品德。
(3)有助于教师课后对教学的反思
上完两三节语文新授课后,可以把课堂笔记本收上来,查阅、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调整或补充一些知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教授新知识,避免了让学生或自己重蹈覆辙地犯错。经过这一番工夫后的课堂,一定会更精彩,学生学得也会更有效。
3.研究中发现目前语文课堂使用笔记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身边的最好朋友“课堂笔记本”却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我们的学生无视“笔记本”。根据日常的教学观察,学生使用“语文课堂笔记本”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问题一:随意性强,没有专门的本子
学生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抓到什么就是什么,随意一个本子翻到反面空白页就写,甚至手上、课本上、作业本的封面、课桌面上,只要是可以写字的地方,都随意地用来做老师布置的课堂习题。问题二:有笔记本,但本子的使用是各门学科的综合 在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会用一个本子,记录着好几门学科。如在课堂上拍摄的一位学生的本子,他一个本子分别记录了语文、英语、历史、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点和练习题目。
差 设置了语文课堂笔记本,前面还能认真坚持,却因为老师的评价问题三:有语文课堂笔记本,但“虎头蛇尾”没有坚持,有效性和反馈没有及时跟上,学生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求知的欲望,“动力系统”无法打开,即使打开也难以持久。不用完之后,这个本子的“实用”寿命也就结束。老师不会提起,学生也不会重视,它的归宿就是“垃圾”。“学生的笔记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笔记本身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果。”既然是镜子,习惯的镜子,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会隐射在笔记本的上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堂笔记本上除课上的知识点以外,基本上都是各种运算的式子和简单的课上几何证明的推理,很少看到用来帮助分析解题方法的线段图、几何图形。
4.小课题实践中的几种有效使用课堂笔记本的策略(1)培养学生使用语文课堂笔记本的良好习惯
“万事开头难”,在接班的第一件事就要给学生“立规矩”。要求每人专门用一个方便保存的本子,上课时先记下日期和需要学习的课题,课上翻开随时记录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和注意的事项,以及知识的探究和例题的完成过程。对书写的布局也做要求,规定从中间折出一天线,分成左右两部分,其书写顺序就如理科本子一样。特别要求的是对解题过程中的计算,思考过程的草稿也要在上面反映出来。如在今年刚毕业的学生中,通过三年的培养训练,无论是学习底子差的考几分的学生,也会在课堂上很认真的做着课堂练习,没有拿着一页纸或随意本子来做的现象。
(2)激发学习兴趣,体验使用语文课堂笔记本的快乐
兴趣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课堂笔记本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达到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目的。在使用中可以让学生坦诚的谈出课堂笔记本的好处,尤其体现在本节知识未学透彻和复习的“回路”学习。当学生意识到课堂笔记本属于自己设计的学习“作品”的特点时,就会在平时把它做的更好。在所任的班级中,每到考试时间,学生复习更多看的研究的就是平时的课堂笔记本。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际与我交流,她说“老师,我把三年来的语文笔记本全部留下来,那天我爸看了后,认为是我弟弟以后学习的参考资料,建议我好好保存”。
(3)教师示范,言传身教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比对学生下命令更具有教育作用。其实,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把黑板作为教师的“课堂练习区”。这样,当教师在教学中板书,一方面可以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含义。如我们常常说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4)定期观察分析,及时检查评价,课堂笔记本是有其发展性的,只有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完善中,才会逐步走向成熟。一定杜绝“虎头蛇尾”的现象发生。在课堂笔记本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师生双方面的检测和管理。因为没有评比检查,学生就不会重视;没有反思分析,学生就不会发展,所以教师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价学生课堂笔记本,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表扬、展览优秀的课堂笔记本,引导大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的注重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达到能力的提升,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进一步打好基础。而优秀的课堂笔记本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财富,字字页页都满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要形成书写规范的语文课堂笔记本的习惯必须采取措施、加强训练,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有了语文课堂笔记本,就会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直面地照射出来,让我们都在无形中得到了帮助与进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中学生语文课堂笔记本使用发挥其最大作用,为每一个学生的优异成长奠基。
(四)取得的显形成绩 1.写成了论文
从研究初期,我课题组就注意收集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不同阶段的教学反思和形成的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论文。
2.形成课程研究资料
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离不开课堂,我们不仅在相互听课中研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而且有时还要把一些课堂进行实录,在不断反复的看着,一个个环节,一个个现象的分析。另外,我们也特别注意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因为我们坚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策略渗透。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对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具体来说形式化就是形式主义,重现象而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些课堂上的自主体现为 “形”在,而“神”却游离于自主之外,学生参与了外在的活动而缺少了内在的体验。绝对化的实质是二元对立的,表现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必须否定旧的。出现了所有知识点都想自主放手给学生,不去顾及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特征,每一个内容的难易等因素绝对化的自主,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另外,教师的实践受评价的束缚,行为的转变只停留在表象和肤浅层次,研究上没有系统的学习而缺乏理论的支撑。
(二)今后的研究设想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完善研究的内容,扩大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范围,发挥教师资源和与时俱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大时代中让我们的学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自觉自知的学习。
彰武二中语文科研课题研究组
2014年5月6日
第五篇:文进龙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结题报告
正安县第二中学数学课题组
主持人:文进龙
摘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现实中,课堂提问常常进入误区,高效课堂的提问艺术既是启迪学生心智的手段,更是展现教师教育机智的技术和策略。问题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形式,高效课堂提问的艺术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课堂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教学方式,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心智,提高思维能力。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阶梯,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不具有艺术性的问题相当突出,常常有如下误区:
1、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2、提问的设计随意性强,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胡乱跳跃。或在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思维断层。
3、无视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事实,在提出问题上大包大揽。或者出于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把“提出问题”的任务当作一种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却不善于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或者整合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以供学生进一步的探求。
4、提问的处理上缺乏科学性。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没有给大多数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过多地要求全班齐答,追求表面效果。
5、提问时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差生。对学生的回答常常是鼓励不足,而批评有余。以上所列举的种种误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质量,而且也使高效课堂难以真正实现。所以,我们应反思如何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2、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3、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问题。高效的或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一)提问的界定:这里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时提出的口头或书面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艺术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课堂提问的艺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建构。在课堂中,特别是“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环节,教师若能把握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必将较圆满地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2.创造性学习理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再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问题解决理论
思维始于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问不仅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且把它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尝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从教师角度研究
1、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研究高效课堂提问遵循的原则。
3、研究高效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4、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
(二)从学生角度研究
1、研究学生提问的情感氛围。
2、研究学生提问的思维氛围。
3、研究激发学生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组研究,可发现课堂提问随课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提问的基本技巧及策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表现得充分一些,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
2、通过本课题组研究,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提问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同学之间相互启发;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评价,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员参与。
3、通过本课题组研究,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学习潜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同时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比较法进行研究。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2月)
1、按照实验研究的内容,成立课题组。
2、分解课题,课题组各教师选定子课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3、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
4、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二)实施阶段(2016年2月-2016年5月)
1、课题组制定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2、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3、各子课题成果提交实验研究小结。
4、展示发表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1、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完成研究材料结集。
2、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3、根据情况对部分研究课题进行推广。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完成一篇论文、课题组完成论文的结集及结题报告。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成果
两年多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深入课堂实践的研究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在数学、理化、英语等学科进行实验,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等方法,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了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设计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总结出了“高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写出了“把握提问艺术 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方法“等经验文章及案例设计、案例分析等;在学校上了课题研究展示课。主要成果如下:
一、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性
1、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2、提问应具有科学性
若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收不到好的效果。在本节研讨课堂教学中,已经没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提问时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积极地思考。有此可以看到新课程中可喜的变化。
3、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4、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就会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5、提问应具有整体性
问题提出后,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应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暗示。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中有发言人的角色,为了兼顾广度,教师在提问时还采用直接点名的办法,体现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上述原则我们归纳为三大条:
1、面向全体,营造民主气氛;
2、因村施教,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3、方法多样,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法: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
(一)从知识层面上研究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巧抓问点
(1)设问:环环相扣,问在知识的疑难点
设问,它是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高质量的提问,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二这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往往就再知识的疑难点上,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问,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思路认真剖析,循序渐进地不断设问,不断引导,最后学生恍然大悟,会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
(2)追问:行云流水,问在思维的发散点
追问,是一连串问题的组合,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它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追问要为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服务,必须方向正确,许多课例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常常是教师课堂追问的关键之处。
(3)反问:出其不意,问在知识的生成点
反问,是我们教师在面对问题时,不予以直接正面的回答,而是将问题反方向加以转化,成为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问题,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刚学过某一知识后,有的学生就觉得简单的,懂了,开始放松自己,此时,出其不意的提出一些反问,动摇他们的自满,促使他们从另一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思考、再讨论、再认识。
(4)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5)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2.把握提问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3.选好角度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评价型问题„„。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直问还是曲问形式,正问还是反问。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而追问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究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二)从心理层面研究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1)畏惧心理
由于对自己不信任,有些学生害怕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越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表述能力越薄弱,而表述能力越薄弱就越没有自信,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的目的就不能加以体现。
(2)依赖心理
有的学生容易把生活中的依赖思想带入到课堂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当提出问题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同学和教师身上,习惯于听取答案而不是探究答案。
(3)急躁心理
有些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较快,而且比较注重问题的结果,他们在问题提出来后,不经过深刻的思考就给予简单的回答。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浮躁,甚至对别人的回答不屑一顾,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同时也容易对其他学生的思考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作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3)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4、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1)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提问要注意趣味性。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鲜、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
(3)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动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至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通过教学实践及讨论,总结出六大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表现:即求异设问,变中求新;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故设障碍,诱导思维;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迂回设问,退中求进,创设矛盾,激起波澜。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益良多,从而实现课堂高效的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成效和困惑
“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课题组成员对“课堂提问艺术性”概念理解上从模糊到深刻,实施操作上的从迷茫到清晰,经历了一个既痛苦又兴奋的思想认识过程,研究取得一定成效。课题组成员除了撰写相关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还身体力行开设了“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公开课,把研究成果,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的实践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保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大量理论书籍和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深刻认识到“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核心,“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提问艺术”是“问题教学”的关键。
2、开启了教师研究的新渠道
在课题研究之前,对“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行为,老教师感觉是凭经验,新教师感觉是随意,若对某一“课堂提问”案例有效性进行评价,多是从经验到经验,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自课题研究实施两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每次公开教学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堂提问艺术”当作听课、评课的切入点,相互产生共鸣,把课堂教学研究引向更深层次,“课堂提问艺术”成为研究突破口。
3、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形成机构和应遵循的原则,对“课堂提问”这一重要形式,认识上提高了、行为上自觉了,具体操作上得心应手了。大家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质
1、培养了学生善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在课题实施之前,学生往往满足于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结论,在回答问题时基本上都是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和观点,不能较好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实施课题以后,往往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状况明显减少,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在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习惯于先思考后回答,回答后再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形成新的问题。
2、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是新时代人才的主要素质。在没有进行探究学习之前,虽然学生也能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的类型比较单一,更主要的是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比较肤浅。而通过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所提出的问题深刻性明显增强。
3、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随着课堂提问艺术教学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现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景观。学生都有着探究知识奥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倾向和动机,课堂上老师的所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些倾向和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学生的潜能较好地发挥出来了,大部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1、“提问”是一个古老而又年青的课题。说“古老”是因为古代先贤们教育弟子时就多采用问题教学的方法,说“年青”是因为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引起听课者的“非议”。“课堂提问”如此平常又如此深奥,经过两年的研究只能是管窥一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艺术性的研究需长期坚持下去,结题仅是一个阶段的小结。
2、“对不对”、“是不是”诸如此类的提问一定是“无效”的吗?一堂课中有80几个提问真的就“过多”了吗?教师“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方式就一定不可取吗?„„回答这些问题时,只能定性去分析、无法定量研究。也许这80几个问题的70几个是仅起双边交流之用,而关键问题就那么几个。回答这些问题真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问题设计涉及一个教师教学功底和文化底蕴,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能做到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而不留遗憾。
4、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提问”操作上要顾及每一个学生难度很大。很多时候仅停留在道义上的顾及而不是实质上的平等对待。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艺术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