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常态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数学课堂为研究阵地,坚持“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原则,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一年来,我们重视学习、强化实践、扎实研究、勤于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
教师调控层面: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障碍等手段,触动学生心理,激发并拉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在需要;及时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合作问题,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明确并提出一些合作学习的要求(含操作要求),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正常、有序进行。
学生自主层面:就是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三自”要求,一是自主思考问题,力争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二是自发参与交流,把自己的认识与想法说给组内成员听,与大家共享;三是自动综合组内意见,小组内形成初步答案。
师生参与层面:就是通过组际交流——横向交流、师生交流——纵向交流,形成多向交流局面,进而对探究问题达成共识。
(二)初步确定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及匹配类型。
从组织结构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好差搭配、同桌同伴合作(一般为2个人),多方兼顾、前后临里合作(一般为4个人),满足需要、自由成组合作(一般为5—8个人);从合作内容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合作交流想法、合作探究知识和合作解决问题,这三种形式与类型是相互匹配的。
合作交流想法对应的形式是“好差搭配、同桌同伴合作(一般为2个人)”。合作交流想法是自我理解的表述(或倾诉),可以理解为对话式交流,是同桌互说、互议、互启、互助的合作方式,是表达与交流的合作。这是一种浅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类型,是交流与启发、互补与完善、理解与记忆的有机结合。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小范围——同伴式(即同桌)交流,可以运用于生活现象的列举、简单概念的表述、解题思路的陈述和思考过程的呈现等。
合作探究知识对应的形式是“多方兼顾、前后临里合作(一般为4个人)”。合作探究知识(规律)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整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集众人(组员)的智慧共同寻求、获得知识(规律)的合作方式,是知识和思想的合作。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类型,是探究与交流、灵性与启迪、辩论与整合的有机结合。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前后四人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对一些原始数学概念和部分数学规律的探究等。
合作解决问题对应的形式是“满足需要、自由成组合作(一般为5—8个人)”。合作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凭借个人力量无法完成,而必须寻求力量和帮手协作的合作方式,是力量和智慧的合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发自内心的、自我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类型,是现实与问题、分工与合作、解决与需要的有机结合。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较多人(或自由组合)组成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基本数学操作、实验活动等。
(三)探究、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操作策略。
1、合作小组构建策略。
小组构建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原则,依据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性别等要素组建合作小组(一般为同桌同伴组和前后邻里组),“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为组内学生提供优势互补的可能;“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并促进组内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高,使组际达到力量均衡的状态。并通过游戏、竞赛、活动等促进磨合,促使小组成员达成相互依赖(关系)、协同共进(方向)和齐商共会(策略),适时进行组员调整(使每个人都有和其他人合作的机会)和岗位轮换(使每个人都有不同角色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和不同岗位锻炼的机会。达到增进磨合、加深了解和提升质态的目标。
2、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就是“四先四后”:先思考后交流——独立思考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路,它是合作的前奏、交流的基础,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不依赖他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缺少独立思考的交流是苍白的甚至无效的,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宣读;先交流后讨论——交流是为了让组员了解各自想法,讨论是对各自想法进行辩论、生发直至整合结论,没有交流,谈不上讨论,那就是一种空论;先弱生后优生——只有平等的互动,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让弱等生先说,一方面可以克服弱等生怕说、不敢说的心理,另一方面(主要目的)主要是暴露、显现他们的思维和思路,让优等生后说,目的是弥补、启发、帮助弱等生形成自己的思路,此种安排,可以控制优生一言堂、切断弱生的依赖心理,促进优弱学生互启、互补、互助;先组内后组际——先让小组内成员形成认识,再进行组际、全班交流,拓展思路,碰撞思维,进而形成较全面、完整、合理的结论,这样安排,不仅是组员人数的突破,更是思维广度、深度的突破。
3、提高合作技能的策略。
合作技能就是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听、表达、讨论、质疑、整合和组织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培养、训练、达成“三个学会”合作学习技能即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学会倾听”训练学生做到:专心听——听清楚,虚心听——不插言,耐心听——听到底;“学会交流”训练学生做到:有序交流——守规则,完整交流——说具体,有条理交流——讲清楚;“学会整合”训练学生做到:接纳——单向接受,融合——思想碰撞,综合——形成结论。
4、提高交流平等性的策略。
只有平等的交流,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实践说明:交流的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优等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等方面。针对此结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机会均等“原则即“控制优等生,拉动差等生,促进中等生。”一是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不要讥笑、讽刺同伴,要学会谦让——让比自己差的学生先交流、先发表意见;二是用组长控制局面,按照先若等生后优等生的顺序进行有序交流。
5、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我们初步认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改善学习关系,创设宽松环境。学习关系是指客观存在于课堂学习流程中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中师生关系在学习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要建立民主、祥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宽容、接纳的生生关系,这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2)设计科学问题,指明研究方向。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合作的基石。没有问题的合作是无主题的吵闹、是无方向的游弋、是盲目的合作。教师要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3)给足合作时空,搭建活动平台。时间和空间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合作学习)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做到优化合作小组、先思考后合作和给足合作时间,这是提高小许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证;(4)交给合作方法,提供技能支撑。合作方法(合作技能)就是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听、表达、讨论、整合和组织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正常、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合作方法主要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学会整合,这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核心。
(四)基本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综合效果评价方式。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学习成绩三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每个方面又分成三个等级——优秀、良好和一般。通过测评(每学期末测评),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学习成绩等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平行班,这充分说明研究工作是有效果的。
(五)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实践——探索——研讨等渠道,不断锻炼、锤炼、磨练自我,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六)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
一年来的研究,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学生与人合作倾向明显、合作欲望强烈,都能积极主动与组内成员合作交流;合作技能有了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会独立思考、会组织安排、乐于交流、虚心倾听、巧于争论、善于整合。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我们地处农村,教学设施简陋,信息不够通畅,理论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们虽然及时吸纳了一些先进的理论和做法,但缺少高层次的引领和指导,一度阶段,研究工作出现了“高原期”——停滞不前,总认为许多认识和做法都成了定论,都研究过了,我们没什么研究了,缺乏切合实际、注重实践、易于操作的深层次思考。
2、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渐进和不断创新的攻坚工程,需要毅力和耐心。部分研究人员有浮躁和畏难情绪——怕吃苦、怕花时、怕学习,导致研究工作不够细致和精致,如相关数据收集、表格记载不能及时完成,课题研究总结不能按时上交,课题研究论文质量不高等。
3、受教育教学等因素影响,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还存在学习理论不系统、不深刻,研究例会不正常、不深入的不正常现象。
(二)今后的设想。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全体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3、注意边研究边推广,让课题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 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意义
目的:以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为目的,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意义:(1)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2)有利于师生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
(3)可以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激发他们对新的更多成功的追求。
(4)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进一步提升课堂价值。
(5)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成绩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效益。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思考、认识到行动,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认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从而促进教师成长,做一名从教学到搞教学研究 的名师。以构建小组合作交流为形式的探究式课堂为基础,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绩为目的,总结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研究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
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资料调查法:
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背景研究。案例分析法:用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总结经验法:用于实验班开展的先期实验经验的推广。行动实践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力争上级教研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5.定期按计划进行检测、评估、总结,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4月,组建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文献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论证、修改、完善方案,申报立项。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
2011年4月~2012年3月:启动课题 研究,以实验班为基础探究划分步骤实施广泛案例,认真分析、反思、调整;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信息;每学期组织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全校。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鉴定汇报活动。
八、预期目标和成果 1.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2.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
九、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是四到六年级学生。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现代学习需要自主和合作并存,现代课堂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出并指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当前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经济全球化催生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需要素质教育快速推进,需要培养会合作、善交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并适应了教育推进的需要,它对学生本性持有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教和学和谐共生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合作现状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才被广泛地关注和应用。但是对于这种学习形式在当前农村小学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被运用的现状又如何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比较单
一、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尤其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没有更多的关注过程。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师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反差很大,(2)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4)小组合作时未能创设营造应有的情境,(5)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和研究价值,(6)教师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7)缺少评价激励机制。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存在问题)决定了此课题存在的价值,迫切需要我们直面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骨干教师较缺,学生生源主要以农村家庭为主,整体上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优秀学生比
例不高。唯有以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的全员参与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本课题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相结合,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课题的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互疑、互惠品质,促进学生动态且有效学习,并以团体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形式——《辞海》中意指事物、物体的结构和特征。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并非惟一形式,不同的学习者之间,或两人、或一个小组、或一个集体只要存在积极互疑的心理倾向,并且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都能得到实现,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形式有:两人组、前后桌组、合作组即由5—7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就是在教学中为使小组成员积极探究、互动合作、交流碰撞、达成共识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计策的总和。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构建互补、互疑、互助、有效学习小组;
2、调控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
4、调整学生学习姿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5、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还需要经常向其他组员解释材料,进行讲解等等,根据认知的精制理论,这也是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当然耐心倾听其他同学解释的学生也会比单独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所以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促进认知发展。
2、集体动力理论: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互勉、互助、互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帮助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3、课堂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认为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小组合作学习较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变学生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变对个人奖励为对小组奖励、变教师权威为学生自控,既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五、研究方法。
资料调查法: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背景研究和借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案例分析法:用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总结经验法:用于实验班开展的先期实验经验的推广。
行动实践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组建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文献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论证、修改、完善方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3月:启动课题研究,以实验班为基础探究划分步骤实施;广泛案例,认真分析、反思、调整;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信息;每学期组织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全校。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鉴定汇报活动。
七、课题组分工与研究条件分析
郭建军全面负责课题工作的开展。
陶春霞协调课题组长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负责课题的理
论研究及实施方案的制定。撰写结题报告。
卜乐负责材料整理、成果积累、实验经验与研究资料的收集。卢婧、席英 上好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课。
郭俊霞负责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做好课题组活动记录,培训
资料的收集。
八、预期成果。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实验经验;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优质课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的相关论文。
2011年4月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学校:河东中心小学
学校领导:严泽东
课题负责人:郭建军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意义
目的:以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为目的,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意义:(1)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2)有利于师生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3)可以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激发他们对新的更多成功的追求。
(4)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进一步提升课堂价值。(5)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6)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成绩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效益。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思考、认识到行动,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认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从而促进教师成长,做一名从教学到搞教学研究的名师。以构建小组合作交流为形式的探究式课堂为基础,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绩为目的,总结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研究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资料调查法: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背景研究。
案例分析法:用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总结经验法:用于实验班开展的先期实验经验的推广。
行动实践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力争上级教研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
5.定期按计划进行检测、评估、总结,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组建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文献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论证、修改、完善方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3月:启动课题
研究,以实验班为基础探究划分步骤实施;广泛案例,认真分析、反思、调整;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信息;每学期组织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全校。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鉴定汇报活动。
八、预期目标和成果
1.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2.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
(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
九、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是四到六年级学生。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滨海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研究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堂提问更加体现有效性。
二、依托课堂教学,改进提问方法。
在我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提问有效性差的现状,我们确定《小学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并向盐城市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申请,并很快获批准。
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冯雷激校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开研究、探索实践。为了搞好本课题实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滨海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在课题实施前期,课题组成员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巧妙提问——课后有效反思”的构想。
根据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小专题研究,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选调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评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组教师同课异构等,立足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和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发现优秀的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表达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教学思路也会逊色许多,我们总是报怨学生素质不行,不会表达等等,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于是,我们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老师创设情境:滨海县实验小学2011党员教师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1554元。问: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用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生自由猜测)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
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亲历亲为,突出学生在“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上,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特点,在低年级多创设故事情境,中年级多创设悬念情境,高年级多创设活动情境和现实情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原则、激趣原则、精简原则和生活原则。
2.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
我们认识到: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方面,教师的设问,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另一方面,教师的发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3.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激趣促“问”,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二是氛围敢“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三是教法善“问”,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问得深,问得妙。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我们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我们还引导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们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拓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逐步探索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以此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辅之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面窄、一些教师存在观望态度等问题,我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全校60个班级所有学生及全校数学教师,取消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的划分。
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既避免了教师重复劳动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每学期初都要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研思路进行工作协调,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自我评价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现归纳如下: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2.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该课题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记录下问题形成和解决过程中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发表于《数学大世界》 2011.5 2.周友利
《<小学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案》 2011.9 3.谢佐洋
《小学低年级评比栏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学校管理》 2013.3 4.王月香
《数学早读也能读出精彩》发表于《新课程》教研版
5.李如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于《学生方法报》 2011年4月9日 第14期
6.李如清
《让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7.高晓娟
《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 发表于《教育前沿》 2008.5 8.高晓娟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于《小学时代》2011.6 9.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11.9
10.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有效性策略》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1.3 11.周友利
《让学生思维在建模思想中碰撞》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12.周友利
《再谈讲授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获盐城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12 13.周友利
《大胆讲授又何妨》在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局2011.12 14.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5.谢佐洋
《苦肉计》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16.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7.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新课程》学术教育编辑部2010.9 18.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艺术》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12 19.周友利
《默默学习快乐成长——我的专业化成长点滴谈》获“教师职业精神”征文比赛
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工会2013.3 20.李如清
《小学数学提问技巧》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1.周晓丽
《合作让课堂绽放光彩》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22.周晓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3.周晓丽
《生活也是一种资源》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五、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困难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惑与困难:
1.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的随意性大,提问、发问时不注意方法和技巧。
2.部分老师对一些研究方法的操作不够规范,致使研究走了不少弯路。3.教师积累的资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和归档。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1.继续狠抓课堂教学。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建立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帮扶计划,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提问”上下功夫,研究优秀案例,借鉴好的方法和策略,转化为每一位教师基本能力。
2.强化学习质量。以同伴互助为主,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法。利用每周星期二集体学习或备课时间互相研讨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专家指导,同时就近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3.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课题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课题组将在各级教研机构的领导下,在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