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
西昌市川兴中学 高颖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只有以我们的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快乐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 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轻松快乐起来。
二、巧妙的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 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八年级第七课《剖析从众》,对于“从众”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同学是常常犯但又并没意识到。我就采取了“情境导入”的方法来引入新课。进教室后我并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望向窗外,好像被外边的什么事情吸引了,忘记了讲课,不到半分钟,很多同学也纷纷向窗外望去,有些坐在教室中间的同学还站起身来,努力地向外望,还互相询问着“怎么呢?发生什么事呢”待我观察了两分钟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在看什么?”而给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大家都在看,我也看看是什么。”最后我告诉大家这是今天做的一个小实验,很不幸,同学们都在这个实验中失败了,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学生们既惭愧又饶有兴趣的开始了今天的学习。
三、引用故事情节,以情求趣
思想品德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说理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 行教学。刚从小学过渡过来的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例如,七年级下册《法律初探》、《心中的规则》这两课就可以大量的举案例、讲故事,让学生们从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案例中来了解法律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以实增趣
尽管有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却很感兴趣。比如北京奥运会、美国大选、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把他们想学的、爱学的内容搬进课堂,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也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如教材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上网问题,我首先让学生课前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去调查学校里、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如何看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 把“双刃剑”,认识了上网有利也有弊利与弊。然后进行了一次辩论课。选出正反两方各四位同学,就收集的材料以及问卷调查报告展开辩论。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想,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再走以前的教育老路很容易被淘汰,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寻找适合彼此的教学方式,这才是课改对我们的要求——在发展中求得生存!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妙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添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道德的熏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目的,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个性、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向发自内心地“我要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
第二篇:浅谈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站推荐)
浅谈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陈兴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培养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值得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短暂的教学实践,简单归纳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以兴趣为前提去从事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也会很深刻。我们每个人都会优先注意他感兴趣的事物并心驰神往地去活动。兴趣表现出的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指人们在获取知识、探究某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更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愉悦感和心灵上的满足。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学科有较大的兴趣,就会肯于钻研,乐于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诱因,又可以成为学生良好学习惯的结果。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句
话中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态度,认为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强调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如果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其有效地接收教学信息并自主的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使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统一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达到教与学的双赢甚至多赢。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但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被人们看作是一门说教课程,枯燥的说教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相当乏味。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双重效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都具有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笑话来说明一个知识点则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与掌握。如笔者在讲《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时,引用了《早点》、《不是东西》两则小笑话,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可以很好的激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多下工夫、多搜集一些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当然,对于资料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举例并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让学生一看了之、一笑了之。而应该做到恰到好处地引用与解析,这样教与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案例、故事、笑话、公益广告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无疑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良方。
二、巧用经典名家名言激发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典名家名言是其魅力瑰宝之
一。自古以来,经典名家名言的教育作用与影响力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不仅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使人记忆尤深。结合这一特点,把经典名家名言运用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良好的效应。例如,笔者在讲《日新又新我常新》这一课,告诉学生要如何全面认识自己时,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学生听后顿觉醒悟、兴趣大增,自觉将这些话记在了课本相应的知识点旁。此外,对课本上出现的名家名言进行解释分析,也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的知识点,有效的在课堂上吸收所学的知识,减少课后记忆的负担。如此看来,教师适时、恰如其分的引经据典,能有效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以达到持久的记忆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闻时事述评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近年来加入了时事知识的测试。为了应对这一考试内容,许多教师一般采用临考前让学生集中背诵的方法,可是因为内容繁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让学生在平时就接触和了解一些时事内容,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一些人们普遍关注重大新闻,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些新闻热点进行述评,让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教师给予点评,会大大增进学生上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良好学习态度,同时也轻松应对了时事测试。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兴趣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有很大的影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11年1月6日
第四篇:用iPad上品德课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用iPad上品德课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能听歌、看电影、玩游戏的iPad,如今又成了教具。昨天,记者从史家小学获悉,该校已率先将iPad引入品德与社会课,新学期的英语、数学课,小学生也有望使用这一时髦教具上课。
五年级学生用iPad做幻灯片
“下面,请交通组的同学展示研究成果„„”老师佟磊话音刚落,两名学生手拿iPad走上讲台。随着指尖划动,与iPad连接的大屏幕上出现不同样式的竹桥,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起竹桥的来历和用途。
这是上学期期末,史家小学五年级(11)班的同学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傣族与竹文化》的场景。每名学生的座位上都有一个iPad,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一翻看iPad中事先存好的资料。
以前上品德与社会课可没这么先进。老师往往只找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顶多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学习气氛比较死板。如今用上iPad,学生分成风景、交通、乐舞等不同小组,课前按不同主题找好资料,做成幻灯片在iPad上播放,同时讲述学习心得,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也更爱上这门课。
虽然此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接触过iPad,但孩子们上手却很快。“我是第一次用iPad做幻灯片,一点儿也不难。”学生李岳洋兴冲冲地说。学生张伊杨表示,用iPad上课,所有同学都能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以前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尝试大胆表达想法了。
学生上课时不能下载游戏
“我们将iPad引入课堂,是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史家小学副校长陈凤伟说。据调查,史家小学大部分学生家已有iPad,他们使用起来非常熟练,一点不陌生。
“上课用iPad?孩子玩游戏不好好听讲可怎么办?”不少家长对这种时髦的教具心存担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即使上课时不能上网,下课后也能找到上网的途径。如果没有大人监督,很容易沉迷于iPad中的游戏。况且,长期看电子屏幕会损伤孩子的视力。因此,学校不宜过早普及电子产品。
史家小学信息中心主任汪忱请家长大可放心。他表示,学校上课时采用的是局域网,只使用老师事先设定好的课件,学生无法上外网,根本不能下载游戏,也杜绝了课上玩游戏的可能。iPad不会代替板书
史家小学将iPad引入课堂,是看中了其轻便、电池使用时间长等特点。该校学生较多,不可能采用小班化教学,老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而有了iPad,每个学生就都有了展示自己的“小舞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
史家小学上课所用的iPad由苹果公司提供,该公司还提供价值30万元的系统,投入课堂教学。在汪忱看来,iPad就像投影仪、电子白板一样,是一种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此外,用iPad还能下载使用很多现成的教学应用软件,学生不仅可以背诵英文单词、识别汉语字词和数学图形,甚至还可以利用呈现在iPad屏幕上的电子键盘弹奏乐曲,有助于现代化教学。未来,苹果公司还会为学校设计成套课件,进而发展成为电子教科书。不仅如此,通过苹果公司设计的系统,学生甚至可以从网络中找到全球知名高校、中小学的课件以及中外名师的多媒体教案,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
今后,史家小学计划配置3至5套系统,将iPad推广至英语、数学、音乐和科学等学科的课堂。但是,不会涉及所有学科,也不会代替板书。“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摒弃,毕竟,学生们还是需要看老师板书、在作业本上写字的。”汪忱说。
用iPad讲爱国是否合适
思想品德课主要是进行爱国、民族传统等德育教育的课程,有人质疑,用舶来品讲爱国主义是否合适。
史家小学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主要分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不单纯局限于爱国主义等信念灌输,而是更贴近生活。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为例,主要分为我们的祖国、锦绣中华大地、古老的民族、民族团结一家亲等,除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地理、历史和民族知识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iPad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不必刻意强调其“出身”,现代印刷术最早还出现在德国呢。在他看来,iPad虽然在呈现图片、视频上很强大,但如果用在学生记录、做作业上就不是很方便,因此,iPad是否能进入更多的课堂,还有待技术的发展。
本市暂无推广电子教科书计划
除史家小学外,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等本市部分中小学也已经或正在接洽将iPad引入课堂。本市还有一些学校正在尝试将笔记本电脑引入课堂,并在某些学科上显露出取代纸质教科书的趋势。对此,市教委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推广电子教科书的计划。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提出“积极开展电子教科书的编写、使用的实验研究”,以改变学生传统低效的阅读习惯,倡导形成新的高效学习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过,市教委认为,电子教科书对学生视力存在威胁,如果真的推广使用,还可能会增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部分学校校长表示,不会盲目跟风、赶时髦,到底要不要将iPad等电子产品引入课堂,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来决定。一些家长认为,电子产品日新月异,普及是迟早的事,只要适度使用、注意用眼卫生即可。
观点交锋
正方:
广渠门中学副校长邢颖:很多学生在玩iPad,我的孩子也在玩。与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摸索,不如由学校统一开发、教他们使用,这样,也许会利用得更好,更能体现出iPad的价值。
一小学老师:把学生课本做成电子课本放进iPad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们可以摆脱沉重的书包了。
家长邓女士:iPad有多款游戏是专门为小孩设计的,还附带有一些学简单英文的短片,可以使教学充满趣味性,而且可内置很多电子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反方:
家长王女士: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长时间使用iPad对于他们的视力肯定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过多依赖电子输入,今后这些孩子能不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也将成为一个问题。
一大学教授:也许五年、十年之后人手一个iPad上课会成为现实,但对今天来说还是超前了太多。在还有许多学生因为贫困而买不起纸笔的年代,这种用电子教材代替书本的想法实在是太奢侈了。
家长乔先生: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小学生在教学中使用iPad的成功案例,这种教学方式太冒险。使用iPad影响小孩脊柱和眼睛的发育,它的定位是休闲娱乐电脑,根本不适合小学生教学使用。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摘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就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下功夫。通过巧设新课导入,巧设疑问,以幽默的语言,创设故事情境,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创设视听情境,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激发 兴趣 培养 方法
正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 “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在授课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还要多下功夫。
一、巧设新课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一般在开端创设,贯穿整个课堂为妙,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开端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融入情境氛围中。如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可用舞蹈《千手观音》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片段来引入,使学生在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再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及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学生在设定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氛围中,去了解知识点,探究其原因。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比苍白无力的讲述效果显著得多。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让课堂活跃起来。因此,选择导语十分重要,导语的内容必须得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歌曲﹑传说﹑典故﹑名言警句﹑新闻资讯﹑时事﹑生活事例﹑恰当的比喻等。只有生动有趣,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妙趣横生的导入,会使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兴趣浓厚。
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
第 1 页 1
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学会选择》这一节时,“云南一女大学生退学的事例”由一句“离开父母我不知该怎么活了”设计问题,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些小问题,如“她为什么会退学”“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六神无主”?
三、以幽默的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呆板的课程,因此教学效果很低,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形象的漫画等方式教学。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就事论事、以理析理,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幽默、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IQ题等来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就会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面对挫折》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书中的漫画等,对在青少年时代遭遇不幸,导致情绪的变化,他们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坚强等进行了形象地描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既能让同学们对挫折、情绪、坚强意志等行为有深刻的理解,又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交往讲艺术》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同学把自己第-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
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定会转怒为喜。”
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对国情教育方面的内容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所以课堂上跟教师配合默契度不够,部分教师干脆采用了“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说得神采飞扬,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没能尊重他们主人翁的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不会精彩。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倾听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如《参与政治生活》中谈及依法治国知识点时所创设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或你的家人有没有遇到过合法权益被侵犯的事情?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这种问题其实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要尽量抓住,让学生借题发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必然活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教学辅助资料的设计上,要尽量展示一些具体的数据、尽量搜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网罗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在数据的对比与分析中明白个中道理。如《关注经济发展》中涉及“收集近年来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有关数据”,用数字的形式进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化为直观的数字,最终得出观点:我国取得这样巨大成就是现行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可谓水到渠成。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 “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七、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孝敬父母》一节时,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则材料--“一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教书,不到-个星期女儿因讲不清题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
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八﹑挖掘课后作业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业评语要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拓宽解题思路。作业不仅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反馈,而且是联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因此,作业评语不仅要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开启心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劲动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所以,作业评语要言辞恳切,切中要害;或热情鼓励,或委婉告戒。通过作业评语,让学生能领悟到教师对他是否关心﹑是否有信心;通过作业评语,教师尽可能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等表达出来,这样会引起教与学的共鸣。
举个例子我曾教过的学生,其他科都很优秀;但思想品德课很差,原因就是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很少花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给他的作业评语中写到:“你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好学生,老师很为你的坚强意志而高兴,如果你能拿出点时间来投身思想品德课学习,我想你在思想品德课上也会是一个强者”。当这位同学拿到作业本时看了又看,眼中流露的不再是自卑,强烈的激励感使他真的就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去了。但毕竟学习是需要基础的,挫折在所难免,反复也很正常。当我看见他表现出急噪的心情时,我便充分利用作业评语的激励作用,给他充分的时间进行权衡反思,当时我在作业中写到:“你已做的很出色了,换了别人根本坚持不到现在。继续努力”。期待的作用真的就唤醒了他,一个学期下来,从来没及过格的他竟考了80分。由于没有偏科,名次也上升了。当再一次交作业时,他给我写了几个字:“老师,谢谢„„”我很欣慰。正是这种因人而异的正向期待,促使学生心理上坚冰融化了,敌对瓦解了,使他从心理上找在弱势科目上的自信。这就是作业评语的力量。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效果也就更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
综上所述,兴趣是点燃一个人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推进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合理利用以上的方法,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乐其道”;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第6期(2008年)新课程杂志社
2、《新课程》第9期(2008年)新课程杂志社
3、《新课程》第10期(2008年)新课程杂志社
4、《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5、《课程标准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周岳平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教育部
7、《走进新课程》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8、《思想品德》人教版、陕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