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城市观后感
成都体育教学十城市学习心得
我们一行四人到成都参加了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活动,观摩了十多个城市作课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很有感触。本届《十城市》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主办,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承办。其举办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各地区学校体育工作交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会议主题为“探索有效课堂,提升学生体质”。会议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现场参评课,体育论文,录像课评选,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讲座,成都市阳光体育精品成果展示。
10月30日,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第25届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武侯区召开。来自天津、重庆、石家庄、太原、沈阳、长春、哈尔滨、合肥、厦门、郑州、广州、昆明、兰州、成都等14个会员城市的代表,省内各友好城市代表、台湾代表、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友好城市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参会。
在观摩的十六节中小学体育课中,作课教师的教法、教材设计、器材运用、热身放松环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具体来说:
一、教学流程设计合理,组织严密,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当。比如:重庆孟桂英老师展示的一节《田径-变速跑》课上,虽然是一节跑的练习课,很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周密的设计,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使这节课自始至终都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在器材运用方面,通过利用台阶试验的台阶,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变速跑得路线,使学生们乐在其中,器材运用率非常高;另外,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区分很清晰,让观摩者明白本节课的主旨是什么,这次课上又运用了传统的测脉搏的手段,一共测试了四次,是学生自己不断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根据自己的脉搏不同调整运动量。让我觉得欠佳的地方是安全问题,老师强调的还不够应当设计好每个环节才对。
二、热身和放松环节中音乐的运用。在这些展示课上,无一例外地突出了音乐在体育课中的运用,特别是热身环节和放松环节,恰到好处的音乐伴奏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中,放松环节同样可使学生比较彻底地放松身心,这种辅助作用非常值得借鉴。
三、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说:广州的谢国锋老师上的一节《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课。这是我最为推崇的一节课,从热身环节开始,老师运用音乐伴奏与实际练习中羽毛球的基本动作、步伐、姿势等结合非常紧密,在这样的带动引导下,学生的练习非常准确、有效。在主要练习环节,老师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实效性强,讲解简明、易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练习很投入,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面向全体学生。
在所有作课教师中,都能很好地兼顾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问 题。既能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在这每节课中都有体现,不再举例说明。
五、扎扎实实地以运动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为主旨,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比如,在《武术-散打》和《肩肘倒立经单肩后滚翻成跪撑平衡》教学中,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指导、纠正等环节,确实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再如,在《田径-弯道跑》以民族实用为创设情境,使学生反复练习在音乐环境中,快速有序地进行练习,这些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器材的合理有效运用及教师个人基本功的展示。在这些展示课中,器材的使用效率很高,尤其是在《背越式跳高》和《障碍跑》两节课中,器材反复变换利用,通过器材的不同组合创设出不同的活动背景,使学生们在进行跑的练习中兴致盎然,不知疲倦,这对我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此外,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也令我感到学无止境。课堂上老师语言的简练、准确,总结恰到好处,示范时动作标准、优美、协调,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另外,在练习环节中,老师语言的亲和力,使师生很融洽地活动在一起,这就是我对这次观摩活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它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 力学习的推动力,有了这个目标,有了这种推动力,我将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更快进步。
第二篇:“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活动观后感
“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活动观后感
“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活动观后感
重庆的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以下简称重庆观摩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看到来自全国十多个城市的体育老师所讲授的体育课,能够聆听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和评课,使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观摩归来之后,整理笔记,认真思考,做出观后感想记后。
一、教学内容范围较广,水平阶段分布均匀
重庆观摩活动共展示了从小学到高中共11个城市的13节体育课,水平一1节、水平二4节、水平三2节、水
平四3节、水平五3节,水平段分布比较均衡,内容涵盖了田径、球类、体操(技巧)、游泳、舞蹈、民族传统体育、现代新兴体育等七大类,其中,田径四节,排球两节、体操(技巧)2节、舞蹈2节,其它内容各有一节。总的来说,教学内容选择比例恰当,符合体育教学内容的比例,教学内容选择范围较广,基本能够反映出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切合实际。均衡的分布和较广泛的内容,给参加观摩的老师提供了多阶段、多种教学内容的学习机会,使参加观摩的老师能够学有所获。
二、注重教材的功能性,发掘教材现实生活意义
重庆珊瑚实验小学施宇老师的障碍跑、天津市汉沽区中心小学关顺丽老师的滚翻的复习、运用及拓展、太原市陈建峰老师的跑的应用的教学都从体育学习的功能性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将体育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体育学习的生活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
懂得如何通过所学知识、技能保护自己、提高自己的活动能力,将自己课堂所学运用于课外生活活动中,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体育学习的功能性目标是新课标提出和提倡的,将体育学习的目的回归本原,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就是体育学习的本原目标之一,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
同时,学生技巧和技能的获得,必将让学生终生受益,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运用的体育技能是学生必须的技能。我认为终身体育的定义应该涵盖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为学习的内容终身有用,能够利用当前所学技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二为学习的内容能够有益终身,能够利用当前所学技能进行练习,不断增强和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教师范文吧HTTP:///为您编辑]
三、重视课堂环境的创设,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纵观13节观摩课的教学,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音乐这一材料进入到体育课的教学之中,在课的热身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中13位做课老师均有应用,有的老师甚至让音乐贯穿整节课的始终,除了2节舞蹈课之外,障碍跑、跑的应用等课也有让音乐或者音效整节课播放的情况,这种情况多于往年。音乐出现在课堂,一是教学内容的需要,比如热身和放松以及舞蹈,二是构建教学情境,配合情景教学,三是创设环境,调节学生学习心理,舒缓学生情绪,在单调和枯燥练习的时候,还可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本次观摩课2节舞蹈课当属于第一种情况,障碍跑的教学和跑的应用的教学属于第二种情况,但是它们或多或少的都属于第三种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心理感受,他们应用音乐来调整和调动学生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内容教学。学生熟悉的乐曲
在教师讲解示范的时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讲效果,但是在练习的时候,在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使学生的注意力之分散在音乐这一点,而不是更多的点。所以,正确而恰当的让音乐贯穿课堂教学,符合心理学规律,符合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地课堂环境中学习和练习。
第三篇:花园城市观后感
《新加坡——花园城市》观后感
英国人史丹佛·莱佛士在一八一 九年抵达新加坡,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荷兰人手中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五年后,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之一。莱佛士曾任爪哇地区的副总督,行政 经验丰富,在短短的八个月中就完成了新加坡第一张城市规划图。莱佛士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以及不同族群的住宅区。这一个规划,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 的基础,并且留下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莱佛士的城市规划至今大致被保存下来,成为新加坡城的历史核心区。
新加坡河口是个天然良港,英国人最擅长海运经营,莱佛士的港区建设使得新加坡在一八七零年代就成为欧洲与亚洲之间最重要的转口港。
开港之后,经济繁荣,吸引了大 量的移民。人口由一八三零年代的三万人持续增加到五零年代的八万人。最主要的移民是来自福建、广东地区的华人,华人一直占新加坡总人口比例的八成以上。新 加坡的原住民是马来人。与华人同时移民的还有印度人。这些不同的族群在新加坡形成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文化拼图。
一九四一年底,日军发动战争,七天之内就攻陷了兵力薄弱的英国军队。英军投降日,刚好是中国农历新年。日军进城,对不同族群进行一系列拉拢与分化政策,种下了日后不同种族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日本宣布投降。九月五日,英军重返新加坡,虽然接受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但是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战乱留下了一个百废待举的城市。战后的新加坡,一直到1950 年底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社会上问题很多,许多都是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住房问题,城中许多的住宅都是二至三层,然而其中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每一 层住了十到十二户人家,共同使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儿童缺乏游戏空间。当太多人住在一起时,尤其当族群不同时,自然会问题紧张。
战后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因为战 后的婴儿潮,工作机会很少,只有当公务员,还有在外商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等等。还有一些个人的店铺工作,中文学校毕业的学生,却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只 能在一些中国的店铺工作,且仅能糊口,所以情况非常糟糕。令人们最开心的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与一个住处。这就是五零年代新加坡的情况。
战后的新加坡举行了公选,人民行动党大胜。李光耀(刘太格口中的真正的“新加坡规划之父”)出任人民行动党总理,从此开启了他的治国之路。一九五九年,人民行动党取得独立政权时,当时的决议是以公屋政策作为第一优先。这个决议没有任何人反对,就是全力以赴。住者有其屋是人民行动党的第一 个政策。遵循着这一政策,政府着手清理城区内杂乱无章的居民集中区,开始广建符合现代化水准及良好公共设施的国民住宅。这个政策尽然持续了数十年,成为人 民行动党的施政主轴。住者有其屋的政策逐渐扩大成为一个结合公基金、公共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的整体国家发展策略。而新加坡也因为住者有其屋的成功而 举世闻名。
新加坡政府不盖零星的国宅,这 个政府从不跑短线,他们善于长期规划,并兴建经过了仔细规划的、公共设施配套完整的新市镇。而且百分之九十的人住在有捷运系统联系的新市镇中。而新加坡新 市镇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大量的精确的整体规划,并且确保了必要的公共设施,创造了大量的开放空间。离开市区的捷运路线都走高架,沿途风景美丽,视野开阔。
新加坡的新市镇与捷运相辅相 成,没有一个新市镇没有捷运。车站的位置设立在新市镇的中心商业区,而且贴心的是公车站与捷运站不仅仅只是在附近,而是连在一起,这在新加坡的新市镇,因 为是整体规划,所以都是如此。公车站与捷运系统,好像是一体设计,至少都具备国际水准,公车抵达每一个新市镇的住宅区,所以完全不需要自备汽车。捷运直达 商业中心,因此确保了商机,而商业中心的人潮也确保了捷运的客源,有捷运与公车直达的商业中心,因为交通便捷,当然也成为供应新市镇居民休闲娱乐消费等各 式各样需求的生活中心。商业中心通常有一到四个大型的旗舰百货公司,再搭配相当数量的小型商店,刚好服务新市镇二十万人口。商业设施与人口的数量是想对应 的,所以百货公司与商场的客源其实是在规划之中的。再往外围一些就是办公区与无污染的工业区。每一个新市镇都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而不必每一个人都挤到 城中心工作,所以就减低了道路的交通负荷。新市镇中心是新镇生活机能的集中之处。其余地区就是纯粹的住宅区。
一个新市镇有五万户人家,大约二十万人口,而新市镇建设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推估这些人口数量所需的公共设施的项目与数量,如公园,小学,车站,停车场等。经过了细致地计算,然后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不会边做边想。新加坡的住宅社区一定规划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公园还有建筑物周边的绿地以开阔的草皮与大树为主,小孩子与青少年绝对不愁没有空间玩耍。社区的配置了立体的停车场,规划成了开放的空间,一定经过精心计算,每一部车子都一定有停车位,所以几乎看不到违法的路边停车。
新市镇的四周被快速道路所环绕,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其实也是新市镇的隔离带。绿化带宽大三十公尺,而且隆起,再加上好几层茂密的乔木,在绿化带内侧根本听不到快速道路上的噪音。三十公尺宽的绿化带同时也创造了新市镇与快速道路之间的道路景观,同时也确保了居民的宁静与安全。层级分明的道路系统是是新市镇交通方便,住宅区内宁静安全的不二法门。住宅区内绝无大干道,只有慢车道与人行道。
以上这些细腻的规划手法,再加上严格的工程管理质量,新加坡的新市镇终于成为了都市计划教科书中的典范。新加坡的规划有其自身的缺陷,就是单一的重复性,每一个新市镇都是在一个模式下展开和发展的,这些新市镇没有新城地方独有的特色或者承接历史文脉的发展,单独是为了节约空间和最大化规划管理和实施。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规划,而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人口众多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每个规划的背后都有大量的数据和制约因素,而不能像新加坡那样直接建立一个新城市,用快捷的交通联系整个国家,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人口的疏散和搬迁都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应该像新加坡学习的地方是规划的全面性和实施力度,这个是政府一直以来的问题,在规划方案有很多,但是每一个领导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工作重心,我们的规划在落实的方面的确不怎么到位,每一届规划调整的方向不一样,重大项目的建设没有政府的支持得不到很好的持续开发。
城规11-1
刘倬榕 10号
第四篇:城市广场观后感
《城市广场》观后感
当智慧和爱情进行选择时,她选择了智慧;当生命与信仰进行选择时,她选择了信仰;当她发现地球的椭圆运行轨道时,她却被诬蔑为巫婆而被基督教暴民野蛮地杀害并焚烧。她就是美丽而聪慧的希帕提娅,《城市广场》就是她的故事。
太空中,蓝色的地球在我们的眼中,逐渐被放大,最终定位到了1600年前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电影所展现的是亚历山大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社会图景,群众的狂热源于迅猛发展的基督教信仰。自创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迫害并没有瓦解基督教,反而不断刺激了其时而松弛的神经,并帮助其克服了内部的分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多神教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及希帕提娅所教授的哲学,难以见容于宗教激情日益高涨的基督教信众。这时,亚历山大城,新的宗教冲突正在日益激化,基督教和犹太教互相残杀,占据数量和政治优势的基督教徒,开始残杀和驱逐犹太教徒。公元412年,西瑞尔成为基督教大主教,他要求杀光亚历山大所有的犹太教徒,包括女人和儿童。这引起了希帕提娅的极度不满,并利用自己的影响,试图说服作为提督的俄瑞斯西斯,利用军事力量对宗教冲突进行干涉,以安定亚历山大的正常秩序。由此造成西瑞尔大主教对其的极度仇视。
影片主线围绕希帕提娅的活动展开,美丽的女主人公希帕提娅,著名学者赛昂的女儿,她帮助父亲修订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和欧几里德《几何学原本》。大约在公元400年时,希帕提娅凭借卓越的学识,成为亚历山大城柏拉图学派的领袖。她除了进行个人的研究之外,也热心于教学,她作为很多当地罗马贵族子弟的老师,教授他们天文学,数学,哲学,招来了很多外国热切求知的学子,也引来了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虽然她本人的著作全都亡佚,但她智慧的形象却得由同时代人的记载而流传。通过不断的试验和论证,希帕提娅终于猜测到地心说是不正确的,并研究出地球应该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转,从而在早期进一步论证了日心说天文学。当亚历山大信奉多神教的罗马贵族们,开始与新兴的基督教徒发生宗教流血冲突后,贵族们被日益增多的基督教民打败,退守到亚历山大的图书馆。随后罗马皇帝对双方进行了调停,但亚历山大的图书馆由此被基督暴民摧毁,古代的文明被宗教的狂热所吞没,希帕提娅也随着贵族们逃亡,她精心收集的众多古代科技书籍被毁于一旦。达乌斯是希帕提娅家的奴隶,一直偷偷地崇拜并爱慕着女主人,然而奴隶身份是他难以逾越的鸿沟。与此同时,宣扬兄弟之爱的基督教逐渐吸引了他(这也正是基督教在下层群众
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爱情与信仰的冲突,他选择了信仰。然而,基督教信仰带给他自由的同时,也将他卷入了不断的宗教仇杀。当他对信仰日益困惑之时,他得知下一个谋杀的目标就是希帕提娅。尽管他试图拯救她,但最后还是无能为力。除此之外,达乌斯对希帕提娅的默默爱慕也与欧瑞斯提斯咄咄逼人的求爱形成对比,展现了剧变时代人们所遭遇的心灵冲突与现实困境。贯穿影片始终的理性与宗教狂热的矛盾本应是影片主线的推动力量,然而电影中描绘希帕提娅探索地心说的部分,虽然本身的铺垫及推进都很完整,却游离于主要矛盾的发展之外。于是,电影一进入到希帕提娅进行科学探索的相关段落,就好似进入了世外桃源,情节便静止不动了。
影片中,无论是达乌斯的奴隶身份给他带来的痛苦,还是基督教兄弟之爱对他的吸引力,虽然都有所表现,但总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且,希帕提娅对他的关心与欣赏,实际上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影片所给他设置的抉择的困难。这些问题使得影片对他命运的安排显得过于刻意,而且也削弱了他内心冲突本该具有的强度。另外,影片通过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他对希帕提娅的爱慕甚至还不如俄瑞斯西斯,毕竟俄瑞斯西斯还在西瑞尔面对面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拒绝背叛希帕提娅,而达乌斯所做的却只是帮助她痛快地死去。尽管希帕提娅的理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理性,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希帕提娅与基督教狂热的对立,完全理解为两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恐怕也简化了问题。这种理解等于完全否认了现代理性的历史根源,并且也无法改变对希帕提娅所施加的暴行的恶劣性质。关于希帕提娅的死,历史记载远比电影中的安排更加残酷。爱德华·吉本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关于希帕提娅有如下叙述:“数学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娅,受其父学说启蒙,她以渊博的评注,精准完备地阐释阿波罗尼奥斯与丢番图的理论;她也在雅典与亚历山大城公开讲授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这位谦逊的处子颜如春花初绽,却有成熟智慧,她拒绝情人的求爱,全心教导自己的门徒。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而西瑞尔以忌妒之眼,盯视她讲学处门前云集的冠盖车马、随从奴隶。于是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官方与大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唯一绊脚石。这块绊脚石很快就被移开了,在一个致命的日子里,在四旬斋的神圣斋期里,希帕提娅被从她的两轮车中扯出,衣物给撕
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并遭礼拜朗诵士彼得一群野蛮与残忍的狂热分子们,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锐的蚌壳将她的肉从骨上刮下,还在颤抖的断肢则被投入火中”。
正义的调查与惩罚最后因适时奉上的礼物而作罢,但希帕提娅的谋杀案,已在西瑞尔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她死了,从此,一个伟大的头脑从地球上消失,而人类仍然沉陷在长期的宗教和政治斗争中,埃及的亚历山大,在其后的岁月中逐渐破落,再也没有成为人类社会中伟大的城市。
希帕提娅的死,早已被西方世界作为“文明消失”的象征而供奉,在她死后,亚利山大港也逐渐失去了吸引一流科学家前来教学的魅力。由于希帕提娅是一个美貌和智慧并兼的女子,所以她的死也经常被文艺作品渲染成浪漫主义的终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此类谋杀尚被视作可耻的罪行。不幸的是,当基督教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支配地位,对异教的残酷暴行却成了值得赞美的举动。事实上,到了公元七世纪,教会人士关于希帕提娅的记载便已然将她描绘成了巫婆样的人物,并将对她的谋杀视为“摧毁了亚历山大城中偶像崇拜最后的余毒”。自然,宗教本身从不能杀人,但狂热的宗教信徒却可以。也不止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很多打着“真理”、“科学”旗号的理论的狂热追随者同样在历史上犯下过累累罪行。他们的狂热源自对所信仰对象的轻率肯定,这种轻率因而也轻松的肯定封闭了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成的解释而拒绝怀疑,更甚于此的是,他们不仅自己拒绝怀疑,而且敌视一切异议。于是乎,初衷再美好的宗教、理论,也难免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尽管如此,对于背负沉重的现实生活的人们,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信仰依然以其种种许诺、种种诱惑吸引着他们。
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著名小说《你往何处去》描写了在基督教横遭迫害的时代,主人公艰难地追寻信仰的故事,其书名正仿佛坚定信仰,对迷途羔羊发出的呼唤。可是,迷途羔羊们要小心,当坚定信仰必需用血来做基奠,你也应该问它一句:你该往何处去?
第五篇:《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悲情城市》中的台湾,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台湾,至少,不是我想象中的台湾。影片中包含了日本投降、二二八事件、国民党退守台湾等与台湾人民深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客观而真切地还原了当时的台湾。历史——无所谓好的还是坏的,带给台湾人民的是一样的悲情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而那些逝去的历史,是不能被解读,只能被经历的。1945年的台湾,被日本占据五十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历史上的台湾曾一度被荷兰占据,但真正对台湾后世造成根本影响的还是日本占领的五十年,日据时代的印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日本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台湾的历史之中,也深深地刻在了几代台湾人的身体里。这段历史直接影响了台湾人的价值观和种群观,因此和大陆即唇齿相依又存在难以释怀的隔阂,《悲情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日本风物以及操着日语的台湾人,这一切都无不在安静而醒目地告诉人们这段无法回避的历史。
电影在忧伤哀怨音乐中开场,寂寥空阔的景色,遥远模糊的人物活动,贯穿始终的空镜头和长镜头,如冷眼旁观一样审视着这座孤岛以及岛上无所适从的民众。老大文雄周旋于各种黑道势力,老二被日军征召下落不明,老三文良因给日军做过翻译而遭遇身份难堪,老四文清则有激进思想但又不幸聋哑,兄弟四人无一不有尴尬,无论其行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当时台湾社会的一个时代群像缩影。
山村是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处景色,那是文清和宽美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山里的景色很美,很清新,似乎是悲情城市里唯一可以呼吸到自然的空气。宽美在那里做护士,接待朋友,记日记......可是故事发展,连这里也逃不了悲情的命运,“2.28事件”爆发,大批的伤员被送到医院,到处都是血,悲伤笼罩了一切。
悲情上演到极致,生活仍然要好好过。这被宣传成坚强,其实不是,生活就应该这样。林家遭受了一个有一个悲剧,但一家人总是要在一起吃饭,聊天,生活仍得继续。
《悲情城市》用厚重的历史拖起一个时代里的悲情与无奈。这一整个时代,在飘摇动荡如此悲情的年代里,个人是渺小的,家族也是渺小的,一个个平民家庭如泛海的小舟,随着大风大浪的冲击,谁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